全球化的良性发展需依靠人才,更需着眼于未来。CCG从长远出发,始终关注国际人才的成长与培养,试图通过对全球国际学生流动趋势、出国留学、来华留学、国际学校、国际理解教育、中外合作办学、国际教育理念与政策等领域的深入研究,参与全球化时代国际教育环境的重塑,推动中国教育的对外开放和全球教育交流与合作。 CCG与国内外知名大学、国际学校以及教育类行政部门、国际组织、民间组织和企业保持着长久而稳定的合作关系。自2012年起连续出版的《中国留学发展报告》系列蓝皮书和自2016年起连续发布的《国际学校蓝皮书》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和认可。CCG还发布了《打造全球治理体系下的世界文化新格局》、《国际理解教育在中国:现状与未来》等紧扣时代脉搏的研究报告,并适时向教育相关主管部门建言献策,应对教育对外开放中的机遇与挑战。此外,CCG还通过定期组织线上或线下国际教育主题研讨会,为中外教育专家搭建交流平台,为民众提供了解国际教育最新进展的窗口。
-
【创业教育论坛】百森学院前院长里昂纳多:创业教育比职业教育更重要
2015年9月23日,在习近平主席访美之际,为了加强中美人文、教育交流,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劳瑞德国际教育集团在京举办中国创业教育研讨会。这是国内首次以创业教育为主题的国际化高端研讨会,来自国内外政府代表、学者、商界人士共同研讨国内创业教育发展方向,并借鉴美国、德国等国家创业教育先进经验。
2015年10月13日 -
中英教育对比真相没那么简单
文/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研究员储殷
2015年8月28日 -
《中国老师在英国》:BBC纪录片没讲的故事
文/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研究员储殷
2015年8月26日 -
陈章良:科技创新可防中等收入陷阱
9月10日,中国科协副主席、书记处书记陈章良在2014夏季达沃斯论坛(新领军者年会)主题晚宴“新常态新机遇”上表示,中等发达国家陷入收入陷阱的共同特点有许多方面,其中一方面就是研发投入不够,创新能力不足,从而导致竞争力降低。近年来,我国对研发经费投入增长较大,2013年底,我国的科研经费达到11800亿元,占GDP的2%。令人欣喜的是,其中很大一部分来自于各类企业的投入。企业对创新的重视,对研发的投入,已使我国进入科技创新的“新常态”。“我国2000年出口的高技术产品只占总出口额的6.5%,去年高技术产品占总出口额的36.5%,增长了30个百分点。” 陈章良指出,为了避免陷入中等收入陷阱,中国应该紧紧抓住科技创新。我国的科研人员总共有360万人,可能是世界上拥有科研人员最多的国家。如何在这么大的科研群体上培养顶级人才至关重要。大批优秀人才在国外工作,今后除了培养我们自己的博士以外,还应该把在国外创业的人才“连锅端”地请进来。 此外,大学也需要有更强的创新能力。尽管近年来我国大学水平有很大进步,但在国际排名上,我国大学还没有进入前20名,这与我国的经济实力不相匹配。大学是培养人才的摇篮,因此必须要像我国的GDP一样把我国的大学排到世界前列。除了经费投入,更需要有创新能力,加大研发力度,把科研成果产业化。我相信,大学里有这么一大批科研人员在默默做着贡献,只要坚持科技创新,大学就会有很大的上升空间。
2014年9月12日 -
王辉耀:如何解决人才可持续发展的障碍问题
全面协调可持续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人不仅是我们发展的价值目标,也是发展过程中的最重要的参与因素。当前,阻碍可持续发展的最大的因素之一就是“人”的不可持续,尤其是高层次人才发展的不可持续。这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2014年7月2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