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CG 提倡人才开放发展。致力于人才国际化研究,CCG在国际人才、国际移民、华人华侨、出国留学和回国发展等领域开展并承接重大研究课题,举办系列活动,出版相关图书并发布系列研究报告。 政策影响力。基于扎实且富有创新力的研究成果,CCG提出一系列完善我国人才发展和移民体系建设的政策建议,在推动国家移民管理局成立等重大政策中发挥积极作用。 学术影响力。CCG在社科文献出版社连续出版发布《中国留学发展报告》、《中国国际移民报告》、《中国区域国际人才竞争力报告》等蓝皮书,连续翻译出版国际移民组织(IOM)《世界移民报告》,在施普林格出版社(Springer)出版包括 “China' s Domestic and International Migration Development”在内的多部英文著作,填补了中国国际人才研究领域的空白。 社会影响力。CCG创办了“中国人才 50 人圆桌论坛”、“全球教育 50 人论坛”等品牌论坛,连续多年承办欧美同学会“中国留学人员创新创业论坛”,举办“全球人才流动与国际移民学术研讨会”。CCG 提出的筹建“国际人才组织联合会”倡议得到了国家有关部门和北京市政府的积极评价与支持,成功入选了首届巴黎和平论坛,并在第二届巴黎和平论坛上成功举办了“国际人才组织联盟--国际专家研讨论坛”。
-
【人才研究】王辉耀:人才驱动发展的八大趋势
文/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主任王辉耀 ↵ 近年来,中国积极参与国际人才竞争,自2008年中央的“千人计划”出台以来,中国正由“人才流失国”向“人才回流国”逐渐扭转。中国人才战略的重要意义不仅在于吸纳人才,还在于引领和驱动目前亟需的发展模式的转型,高质量的人才正是关键。 (一)从“人口红利”到“人才红利”的转型 过去30多年,中国依靠人口红利优势极大地推动了经济的发展。然而,中国社会的“刘易斯拐点”即将到来,未来10~30年将彻底进入老龄化社会,“人口红利”将消失,依靠廉价劳动力推动经济发展模式的挑战也会日益严峻。过去受惠于全球化的中国“制造工厂”正在从东南沿海迁到中西部,接着迁移到越南、墨西哥、印度甚至非洲、南美洲等地,中国将不得不慢慢失去在全球产业链中的劳动力廉价因素。知识经济的发展,创新性国家的建立,人才是引擎。只有形成“人才红利”,才能在经济发展与维持国民高收入间获得平衡性发展。 (二)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转型 中国是最大的世界工厂和全球最大的出口国,但享有世界知名度的品牌寥寥无几,世界五百强里真正有国际市场份额的中国企业屈指可数。无论高科技产业还是国家科技发展,都缺乏重要的自主创新、整合能力。占据这些技术尖端并由此引领世界发展趋势的,正是第一次自主制造这些高科技产品的美国。美国这些科技的发展又依赖于移民到美国的外国科学家,可以说是人才带来了科技的变化。 此外,中国发展还面临另一个挑战--近年来高校毕业生就业严重不足。中国每年高校毕业生超过600万,不少人遭遇到求职困境。到2020年,中国劳动人口中将有近两亿的大学生,劳动人口问题从过去两亿农民工到两亿受过高等教育的大学生,这将会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大学生就业难的主要原因在于中国知识经济和知识服务产业不发达,导致就业空间不足,由此形成了不良循环:人才缺乏影响产业升级,产业升级不足影响人才的培养使用。政府机构吸纳就业的容量非常有限,解决大学生就业的关键在于企业--我们迫切需要能创造大量高知识含量的就业机会和岗位。 (三)从招商引资到招才引智的转型 多年来,中国一直是世界上吸引外资最多的国家。2010年底,中国成为全球外汇储备最多的国家。但这并未带来经济发展质量的提高、企业的高利润与劳动者的高收入以及中国企业的大量走出去与国际化。原因就在于人才问题。引进技术可以让中国具备技术基础,能够轻易仿造高新科技产品,但缺乏人才导致缺乏自主创新、创意能力,不掌握核心技术,中国就无法进行产业升级。 中国保持货物贸易顺差已有多年,却遭遇了巨大的人才外流赤字。1978年以来,中国累计向外国输送留学生、学者351.84万人,然而回国的只有180.96万人。据美国能源部研究所一项数据调查,2006年获得科学与工程类博士学位的学生依然滞留在美国的比例,中国学生位列第一,2011年这一比例为85%。根据联合国的数据分析,我国外国人口比例只有0.06%,几乎为世界最低水平。因此,吸引原本从中国流出的人力资本以及吸引世界各地人才到中国,对经济、政治和社会转型影响深远。 (四)从硬件建设到软件建设的转型 中国经济长期依赖政府调控,经常用“全民运动”的形式进行经济建设,导致了重投资、轻消费,重硬件设施建设、轻软件建设的发展模式。政府投资过于注重铁路、公路等基础设施建设,民间投资偏重于房地产等硬件建设。靠投资基建拉动经济却不注重消费驱动,将来可能面临产能过剩的危机。 同时,中国还可能面临社会建设滞后的挑战。过去30年,从三峡大坝到高速铁路,从奥体赛场到世博场馆,中国建设了大量地标式的看得见的基础设施。然而,在看不见的教育、文化以及社会保障等软件投资方面却显不足。 中国需要转变观念,从热衷于硬件建设转向软件建设,这就要求必须围绕人才、高技能劳动力以及专家和知识群体制定战略措施。 (五)从投资驱动型经济向人才驱动型经济的转型 目前,中国经济增长很大程度上仍依靠外国投资。实际上,投资占到了中国经济的45%,这在中国和其他各主要经济体中都是前所未有的。 为了保持中长期的经济增长和社会的平衡发展,中国必须平衡经济发展,更加重视减少居民储蓄、推动国内需求,减少对固定资产投资和出口的依赖,鼓励国内消费。 完成这一转型,需要提升目前只占GDP 40%左右的服务型经济的比重。中国必须在知识服务领域创造报酬更为优厚的岗位,包括教师、工程师、医师、律师、会计师、咨询师、艺术家、IT专家、技师等专业人员以及企业家和社会工作者等,发展人才驱动型经济。此外,还需提高整体的消费水平。消费水平的提高反过来要求有收入丰厚、训练有素的人才,而不仅仅是大批的进城务工人员。中国的劳动力构成需从劳动密集型转向知识密集型。 (六)从资源密集型到知识密集型的经济增长方式转型 过去中国的发展模式中低技术水平、粗放型的发展方式,已使得环境承受能力逼近极限。中国GDP还不足美国1/3,但很快就将成为全球最大温室气体排放国。同时中国也是世界水泥、钢铁和大多数原材料资源消耗第一大国,面临气候变化和绿色环保的压力,目前世界的资源总量不足以支撑目前模式的中国经济完成崛起。未来中国需要转型增长方式,发展低碳经济以及传统产业提高知识、科技含量,节能减排,提高效率。 (七)从只重视经济科技创新到社会创新并重的发展模式转型 传统计划体制下的“分配”是重国家和集体,轻个人和居民;资本主导下的“分配偏好”是重大企业和资本,也轻个人和民营企业。过去的发展在处理公平和效率上一直偏向效率,“国进民退”的发展模式形成了权利上的“国强民弱”、收入上的“国富民穷”,积累了社会问题,这也是“和谐社会”提出的现实基础。在要求机会均等、社会公正、实现个人价值多元化的社会需求面前,加大对社会创新和政策开发的投资,加大对教育、医疗、养老等社会投资,将是中国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而加强社会建设,需要更多民间智库、NGO、公益社团、公民社会组织等社会组织的发展。它们的发展将形成“第三方力量”,有效补充除政府与市场外的社会管理空间。这方面的发展,有赖于对社会创新创业人才的鼓励和培养。《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提到未来要注重发展社会工作人才便主要指此类的人才。 (八)从主要面向国内人才市场资源到面向国内国际两种人才资源转型 我国很多城市宣布要打造成国际化大都市和世界城市。实际上,我国城市国际化人才的比例很低,北京、上海、广州等地国际人口的比例都不足0.5%。而在纽约等国际大都市这一比例是30%以上。再比如,目前到中国内地长期居住和工作的诺贝尔奖获得者寥寥无几。我国在海外的华人有6000多万,留学生170多万,国外在华留学生却仅有30多万。2012年的统计数据显示,在华持工作签证的外国人仅有18万。缺乏国际化的创意和创业人才,对中国发展的国际化水平十分不利。 中国的发展和转型需要广纳天下英才为我所用。不仅要吸引华人人才回流,还要放眼世界,延揽国际性人才。最近中央又推出“外国人千人计划”,专门吸引外国高端人才到中国来。这说明中国政府已经意识到全球范围内招纳人才的重大意义。 对全球的高层次人才而言,世界已经扁平,人才的自由流动是世界继货物与资本流动大潮后的第三次浪潮。而中国除了吸引全球范围的高层次人才,还要想办法留住他们,将其作用最大化。这需要为他们提供可充分发挥才能的平台,以及适宜的硬软件环境。很多时候不能光吸引高层次人才个人,还要吸引整个团队,配套发展。 中国目前更着重吸引科技领域的高端人才,但无论是人才作用的发挥还是全社会的发展都是个系统工程,如果其他方面如管理、文化环境跟不上,吸引来的人才将难以发挥作用。因此,要进一步全方位地吸引人文、社科、管理、行政等各个领域的人才,特别是允许国企、政府部门吸纳国际高端管理人才,以促成社会各个层面的创新发展。 中国需要尝试实行更开放的移民政策,提供更多减免税率、方便签证和简化手续等便利,建立技术移民体系。目前中国的5年多次往返签证针对的人群还是很有限的。相比之下,美国10年多次往返签证的获得条件更加宽松。政府和科研教学机构可以邀请这些高端人才定期来中国访问或建立研究中心等,这方面可以探索的政策还有不少。 人才,是中国现有发展模式转变为以知识为主导的发展模式的关键支撑,“人才因素”将是中国下一个30年以及未来更长远发展的新活力。如何培养、引进、留住人才,发挥人才成为转型发展驱动力的作用是需要探讨的重要话题。 本文原载于《同舟共进》,并收录于《国际人才战略文集》,党建读物出版社。
2015年8月13日 -
【人才研究】你所不了解的“中国模式”
文/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主任王辉耀 ↵ 六十年前,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有谁能料到,今天的中国能坐拥全球第一大外汇储备,成为世界第二大对外贸易国、而且即将超越日本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三十年前,又有谁能预想,今天的中国能将人成功送上太空,能举办有史以来最大的一场奥运会?毋庸置疑,作为发展中国家的中国,三十年来尤其在经济方面的发展速度和规模,让世界感到惊叹,也吸引了世界范围内对“中国模式”的强烈关注与深入探讨,这也引发了我们的思考。 因为不同的意识形态和文化背景,加之全球化时代休戚与共的国际关系,海外长期非常关注中国的社会发展和命运。美国学者福山在冷战后提出了著名的“历史终结论”,认为苏联解体标志着共产主义的终结,历史的发展只有西方的市场经济和民主政治一条道路。他提出人类社会的发展史,就是一部以自由民主制度为方向的人类普遍史,自由民主制度是人类意识形态发展的终点和最后一种统治形式,从此之后,构成历史的最基本的原则和制度就不再进步了。而随着中国经济的崛起,连福山本人最近也公开认为,“历史终结论”有待进一步推敲和完善,西方自由民主并非人类进化的终点。20年前,西方学者为拯救“拉美模式”提出了“华盛顿共识”,而在中国经济发展后西方开始有人提出基于中国发展模式而总结出的“北京共识”。中国经济的强劲崛起,一方面使得西方世界不得不重新进一步分析中国发展的原因和挑战,另一方面,“中国模式”的有效性成为中国对外提升影响力,对内加深自我凝聚和认同的有力宣传利器。除此之外,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虽对中国出口带来了沉重打击,但是因为“中国模式”的特殊之处,中国经济的已经率先复苏,许多发展中国家更将本国经济复苏希望寄托于中国。这些都给“中国模式”提供了走入世界关注视野的背景和契机。 简单说,海内外围绕“中国模式”的讨论主要涉及总结、前瞻、推广三类。 中国三十年来年均10%的经济增长率主导了人类历史上最耀眼的经济革命,改变了四分之一人类的生活状态和生活方式,形成了自成一体的变革方式,所以归纳、总结、研究中国社会发展模式的优点与缺点、贡献与挑战,成为海内外各大媒体、研究机构、智库的重要研究课题。这其中有着层出不穷的唱衰或看好“中国模式”截然对立的学说。 现在所指的“中国模式”是有时间区段的,主要限定在改革开放至今的三十年间中国社会的发展模式。而未来的可持续发展的中国模式又是什么样呢?于是,大量的学说将重点放在前瞻性的探讨“中国模式”未来应如何迎接挑战、保持可持续发展。 从世界范围内来看,海外一些研究多将中国看作发展中国家的杰出代表,把“中国模式”与“东南亚模式”、“印度模式”、“越南模式”等其他发展中国家模式作比较。解析“中国模式”同时,重在研究其是否能在其他国家和地区进行推广及复制。 泛指的“中国模式”可以细化为中国的经济模式、政治模式、文化模式,甚至这一模式背后的文明价值观。中国模式的特殊性除了形成寻求经济增长,改善人民生活的经济模式外,政治模式和文化模式也渗透其中,几者相互影响。需要指出的是,要全面地探讨“中国模式”是个复杂的工程,本文中提到的中国模式主要基于中国的经济模式。当然,经济模式是相对最表象也是最易把握的,而政治模式和文化模式会如同两条潜伏的红线始终如影随形。 总的来说,“中国模式”特点明显、挑战严峻。
2015年8月13日 -
【人才研究】各国人才竞争制度最新走向
文/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主任王辉耀 ↵ 人才竞争关键在于制度竞争。为了吸引更多的国际人才服务本国经济,各国都适时调整了人才制度,降低了创业人才、专业技术人才、高技能人才准入门槛。这传递出一个信号,即各国引才范围扩大,更关注人才队伍结构的整体布局。这一新的引才趋势对于我国建设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制度或许有借鉴意义。 美国调整人才移民制度 为了解决经济复苏后许多高科技企业对人才的大规模需求和美国国内相应高层次科技人才短缺之间的矛盾,美国总统奥巴马在第二任期内致力于加速推进此前搁浅的“移民新政”,明确提出未来的移民政策将向国际理工科人才和在美投资创业者倾斜。 2013年4月17日,美国参议会公布了30年来最大规模的移民改革法案。本次法案最受关注的是:1.增加创业签证;2.将H-1B签证的上限从65000个提高到110000个,增加配额全部给在美获得STEM(科学、技术、工程及数学)硕士学位以上的学生;3.取消对杰出人才的限额;4.增发25000个STEM领域的高学历人才签证。 该移民改革法案提议拨出30亿美元边境安保资金,用于购置无人机和增加边境巡警人手,同时拨出15亿美元用于继续建设高科技围栏。将发放给高技能劳工的签证数量(H-1B)从6.5万份上调到11万份。如企业对这类劳工需求很强,这类签证数量上限还可能会上浮到18万份。该法案还提出给那些找到科技类工作的理科留学生5年的签证。而且,他们在5年之后可以正式申请成为美国公民。 加拿大增加技术移民签证数量 2012年加拿大年度移民计划显示,加拿大对高素质人才的态度发生了非常大的转变: 第一,增加1万个联邦技术移民名额。计划吸纳技术移民最低5.5万人,最高为5.7万人,比去年的4.7万人多出1万人; 第二,增加“加拿大经验类移民”。“加拿大经验类移民”于2008年设立,为国际学生及拥有高技术的外国临时工作人士提供取得永久居留权的途径。2010年,通过该计划获得永久居留权的国际学生人数超过3900名,大约占国际学生的四成,较2009年上升一成多;经验类移民名额由2011年的6500名计划增加至2012年的7000名左右,创造了今年来的经验类移民的最高值。 第三,新增1000个博士类移民名额。加拿大科技部部长高尔雅指出,将通过“联邦技术劳工计划”,每年允许最多1000名在加拿大深造的外籍博士生申请加拿大的永久居民身份。这些博士毕业生在加拿大的经济发展中承担了带动科研、教育创新等重要角色,他们正是加拿大需要的人才。 英国启动杰出人才签证 英国从2011年8月9日起启动杰出人才签证,从2011年8月9日至2012年3月31日,有1000个名额分配给杰出人才签证类别。杰出人才签证类别将被世界知名的能力评估机构共同监督审核。这些评估机构将向英国边境管理署提名杰出人才申请人,并且保证被提名人是评估机构所在领域的非凡人才。 这些能力评估机构包括:英国皇家学会(可推荐300个名额)、英格兰文化艺术委员会(可推荐300个名额)、英格兰皇家工程院(可推荐200个名额)、英国人文和社会科学院(可推荐200个名额)。被这些评估机构提名并成功获得杰出人才签证的申请人,可以不需要获得当地雇主担保前往英国,英国以此鼓励在科学、人文、工程及艺术领域的杰出人才前往英国发展。 德国加大国际专业人员引进力度 2011年3月,德国联邦政府通过了《外国人居留法》(草案),根据新草案,德国联邦政府将给予从事科研工作的外国人配偶充分的就业权,以加强对外国科研人员的吸引力。此外,德国政府还计划进一步放宽技术移民政策的门槛,将长期居留签证年收入限制从目前的每年6.6万欧元降至每年4.2万欧元。 2012年4月27日,德国议会当日表决通过旨在吸纳欧盟以外第三国专业人才来德的欧盟“蓝卡”法案(BlaueKarteEU),从而满足了欧盟关于吸引外来专业人才进入欧盟的相关规定,清除了相关官僚主义障碍。该法案下调了外国专业人才最低收入门槛,即从原先规定的年薪6.6万欧元降低至4.5万欧元;对现今专业人才匮乏的职业,如医生、工程师等,其年薪门槛可至3.5万欧元。法案同时为在德国就学的外国大学生在德国就业减轻了压力,他们可以有18个月的时间在欧盟其他成员国寻找工作。德经济部长罗斯勒表示,专业人才匮乏已成为影响德企业竞争力的主要因素。德国想通过这个试点项目向对世界发出一个信号,即欢迎国际专业人才来德国发展。 韩国实施世界一流研究机构计划 2009年,韩国投入122亿韩元设立了世界级研究机构计划(World Class Institution)。该计划要求入选的研究机构主任必须是从国外招聘的卓越科学家,机构的研究人员中必须有50%的研究人员来自国外。该计划还规定机构主任在未来五年中每年在韩国的时间不少于4个月。2012年1月,韩国教育科学技术部为吸引海外青年人才启动了“智力回归500人计划”(Brain Return 500 Project)。 教育科学技术部长官李周浩指出该计划到2017年将吸引海外高层次人才500名,包括全球顶尖的科学家和学者,回到韩国技术科学研究院所工作。韩国政府将通过保证研发小组的自主权、引入开放式的人事管理制度和鼓励基础科学研发创新等方式来提高本国的科技研发水平。同时,韩国政府计划到2017在培养2000名从事科研设备研发的工程师,并通过财政补助的方式使大学可以雇佣这些工程师。 为加强在基础科学领域的科研水平,韩国政府于2012年为从事基础科学研究的一流科研人员增加1500个工作岗位,并将在2017年之前再增加1500个工作岗位。 以色列实施I-Core项目 以色列虽然拥有世界顶级的实验室和科学家,但现存体系已被老牌科学家占领,不能提供新的位置给新移民科学家。为了更好地吸引海外人才回国,以色列于2011年实施卓越研究中心项目(简称I-CORE),项目主要内容是大学、学院、研究机构和医院联合起来建立一个高效率的合作研究体系,专业研究可以在整个体系内完成。 吸收回国的科学家大多来自世界顶级研究机构--哈佛大学、麻省理工大学、纽约大学和德国的相关实验室。所有新加入的成员,包括回国科学家,都被授予大学终身职位。截至2012年4月,这个计划已经锁定了300位顶尖科研精英,并计划一共引进2400名分散在世界各地的犹太裔知名科学家。 I-Core项目由总理办公室、计划和预算委员会制定并实施,这两个部门都是负责高等教育的部门。政府为这个体系提供资金支持。科学家一回国就会获得60万美元的科研启动资金,这些资金用来购买仪器设备。 本文原载于《国际人才交流》,并收录于《国际人才战略文集》,党建出版社。
2015年8月12日 -
【人才研究】为何受过高等教育的一半移民流向了美国
文/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主任王辉耀 移民制度现在已经成为一个很主要的吸引人才的手段。虽然美国在开始的时候,如自由女神像上所写的,不需要的、被流放的、被抛弃的都欢迎到美国来--当时美国是一个流放地--但是现在美国的移民政策只欢迎人才。所以全世界受过高等教育的移民一半流向了美国,四分之一的留学生最后是去美国深造了,有一半的留学博士最后留在美国了。所以现在美国是全球第一人才大国,它培养了全球40%的诺贝尔奖获得者,但是有70%的诺贝尔奖获得者在美国工作。所以我认为美国核心竞争力,实际上非常重要的就是它对人才的凝聚力或者说它的吸引力。 为什么现在有这么多中国的家长把自己的子女送到美国去留学?去年我们在美国留学的学生将近20万人。人才源源不断地去美国,我觉得这是美国一个很大的优势。 我记得在哈佛大学一次研讨会上,哈佛大学前校长拉瑞.萨默斯,当时中国一个企业家问拉瑞.萨默斯,美国跟中国比究竟有什么优势?我记得当时拉瑞.萨默斯说了一点,给我印象比较深,他说美国具有吸引全世界优秀人才来美国的优势,而且年轻人来很多都留在了美国,这个给美国带来了巨大的创新源源不断的人力资源。实际上我们大家都知道,任何事情到最后都是靠人来创造,如果说美国占据了这个制高点,我觉得对于全世界来讲,要赶上美国还要下更多的努力。 看美国的发展,它的移民人数达到了4280多万,而美国的人口也就3亿,差不多12%的人口都不是在美国出生的。美国从2005年开始,每年发放的绿卡超过100万张。10年就是1000万,这个数目不得了,而且这个绿卡来的都是有钱、有知识的人才。我们虽然把很多货物输送到了美国,或者是外汇我们挣进来了,我们在货物贸易上是巨大的顺差,但是在人才贸易上我们是巨大的逆差。人才赤字实际上也是我提出的一个概念,我觉得应该加以重视。而且不光是常规的人才,它的短期人才工作签证,H1B签证,按照美国最新统计数据,每年都保持在了8万张左右,而且主要是发给那些留学生或者是申请到美国工作的那些人,每次这个东西出来以后,一个星期就被申请光了,时间越来越短,前几年时间还长一点,从2003年开始,H1B签证在一周之内就达到了上限,说明美国经济也在复苏,用人也在增加,而且想留在美国的人也越来越多。 不光美国是这样,我们看到澳大利亚也是一个移民构成的国家,澳大利亚人口里面有27%是移民。20%的人不是在澳大利亚出生,这些国家都很受欢迎,去的人也很多。包括澳大利亚也发现增加技术移民的效果是非常显著的,它的移民里面相当大的份额是技术移民,实际上就是人才移民,大家都在抢人才。 像欧盟、美国有“绿卡”,欧盟也出台它的“蓝卡”计划。在德国,年薪达到一定程度就可以申请,德国以前这方面比较保守,现在也是非常地开放。另外俄罗斯也修改他们出入境管理法,吸引高水平的外国人到俄罗斯落工作,简化工作许可。日本是一个非常保守的国家,现在也开始降低了他们的标准。比如以前必须要在日本住满10年以上才能拿到日本国籍,最近日本修改了,你只需要住满5年就可以申请日本国籍。韩国在这个方面走在最前面,韩国不仅是允许外国人到韩国工作,韩国甚至开放双重国籍,而且韩国还允许外国人在韩国参加选举,包括韩国新任总统任命了一个美国国籍的人担任他们的部长。韩国是国际化非常高的国家,它的总人口不到5000万人,但是它在海外有500万的侨民,它的十分之一人口在海外,它的国际化程度非常高。韩国也有很多签证,它的签证分的很细,出入境签证、永久居留签证等等,包括还允许配偶在韩国工作。这些都是对人才吸引起到了重大的推动作用。他们的政策非常灵活,不断地为人才的吸引来服务,专门用于吸引人才。 另外一方面,这些新兴的国家,像印度、巴西、菲律宾、俄罗斯这些国家,他们没有那么多很好的经济基础,但是他们采取了普惠制,就是放宽他们的这些政策。比如说越南允许没有放弃越南公民的海外人获得越南国籍,吸引了350万人回越南投资。印度到目前为止已经发了400万张的海外公民卡和700万张的印度裔卡。什么意思?第一代印度人可以拿海外公民证,不需要签证,第二代也不需要签证,就是第二代人兜里揣着印度裔卡,我的祖籍国随时欢迎我回去。所以它的吸引力是显而易见的。而且它在90年代的时候,没有实行这个政策之前,它的软件人才大概只有7000多人在印度,实行了这个政策以后,2000年以后,回去了70万人,印度一下成为软件外包第一大国,特别是它跟美国这方面的人才往来特别频繁。而且印度实际上在海外的侨民共2000多万,它发了1000多万优惠的海外身份的认证。我觉得这些实际上也是值得中国来参考的。 中国现在是什么情况?对国籍这块,对双重国籍卡的比较紧,但是中国香港实际上跟印度模式一样,中国香港只要你在海外,不管拿任何证件,你回到香港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公民,如果触犯了法律也按照特区法律来制裁你。香港的模式未来也可以成为内地参考的一个模式。 吸引留学生也是吸引人才的手段,其中最重要的就是留学生奖学金,美国的奖学金,理工科的奖学金三分之一都是给外国留学生的,因为他们知道这些留学生来了以后,一大半会留在美国,实际上是在为他们自己培养人才。而且最近美国移民局还把学科学技术、工程、数学、心理的毕业生在美国实习的期限延长到29个月,差不多有两年半的时间来获得你的经验,这样的话你就可以移民。 美国政府的一个研究机构统计了一个数据,发表在2010年的《华尔街日报上》,这个统计是什么?博士毕业生毕业五年以后,学理工科的留在美国的比例,中国是最高的,达到了92%。印度有81%,而且从绝对数来讲,中国比印度还多了好几倍。韩国只有41%,日本只有30%,台湾也只有43%,泰国为什么它的回归率这么高?留在美国的只有7%,它的阳光、沙滩或者气候很吸引人,可能是软环境的关系。实际上跟国内的统计数据也有一些吻合,我知道中国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也统计了一个数据,在过去十年回来的硕士生,去教育部办认证的这些学生,硕士生达到了60%,博士生只有5%,比例非常少。这说明现在高学历人才是特别容易被吸引跑的。 中国连续几年成为向美国输出留学生最多的国家。现在很多国家推出政策,我给你多少工作期限、工作签证,这样的话你可以更容易的移民。比如说2000年的时候加拿大曾经开放对中国的技术移民,很多中国毕业的大学生,做软件的、做技术的都移民大加拿大了,但是去了以后发现找工作很难,语言也不通,后来很多人回来了。后来加拿大发现这些人实际上不太容易留在加拿大,他们研究发现最容易留在加拿大的是那些在加拿大受过教育的人,有过很多年经历的人,对加拿大已经有一定了解基础的人最容易留下,所以他们现在专门针对这些留学生移民是最松的。 日本在2008年的时候,当时他们的首相福田康夫提出了一个30万留学生的计划,要在2020年达到留学生30万人,而且其中要争取50%留在日本工作。日本这么保守,现在对人才也非常重视,非常关注。当然还有很多其他的国家也是这样,像欧盟专门有留学生的计划,针对外国留学生的吸引,像爱尔兰的,包括像韩国的、新加坡的。而且新加坡的全球校园中心计划也很有特点,它本身只有一两所大学,或者三所大学,它把其他国家的大学,像耶鲁大学,像欧洲工商学院等等都吸引到新加坡来,然后使东南亚的学生不用出国到新加坡去留学。我觉得像这种方法,中国其实也是可以采纳的。 另外还有各种人才计划,吸引人才回流。我觉得韩国在这个方面做的最好。包括还有创业计划,吸引海外人才到发达国家创业,比如说英国的这种全球创业计划,专门吸引国际创业者。像以色列这样的一些国家,吸引人才对他们来说至关重要。以色列有两个部在以色列政府里面位置最重要,一个是国防部,因为要打仗,然后就是移民部。还有像韩国、巴西、加拿大都有各种人才计划。 还有的国家设立国家猎头,为了吸引人才,比如说以色列移民吸收部,像中国台湾有海外办事处,特别是新加坡他们在海外有10多个部门,专门都是做人才的吸引工作,而且他们联系人才的方式是请你去喝茶,他们的喝茶跟我们的喝茶不太一样,在喝茶过程中看看你是不是适合被他们吸引,不吸引也不浪费喝这一杯茶。新加坡这个机构以及在国外开设了很多,有12家。 而且我在哈佛大学的时候注意到,瑞士驻波士顿领事馆,就设在了麻省理工和哈佛大学之间,每天都有各种活动,什么技术交流、研讨会、讲座,它就关注顶级的这些人才和各种最新的理念。我觉得这些国家他们吸引人才都是非常有特点的。 吸引人才很重要的一个环节是知识产权的保护。如果说人才吸引,我们能不能引得来、留得住、用得好,我觉得这是最重要的。引得来并不代表你有本事,但是引得来以后如何留得住他们,是大本事。特别对于高新的知识人才,他们的专利能否得到保护,他们的知识产权能不能不被侵害,我觉得这是非常重要的。美国在这个方面非常严厉,每年有大量的知识产权侵害打击、赔偿。我觉得这个对于人才环境来讲非常重要。 另外还有人才科技合作共享等等各种计划,也是很多的,欧洲有世界上最大的科技发展框架计划,美国也是这样。包括发达国家都有这种。人才共享计划,通过国家与国家、机构与机构之间的合作,我觉得实际上也是很多能够得到人才的共同利用。有的时候现在人才不可能都回来,但是能不能把他们在其他地方也利用上,这个也是值得我们研究的一个问题。比如说这些人没有回来,我们有海归,我们2000年有海归的时候,05年的时候我又提出海鸥的概念。我们有海鸥,但是能不能把这些海鸥利用上,我觉得是值得我们进一步来研究的。不求所有,但求所用。 当然还有就是创造产业环境,像以色列在这个方面做的很好,以色列在美国上市的纳斯达克公司是最多的,它的风投也是最多的。硅谷也是这样,这个地方来的印度人和中国人是最多的。一个地方越发达,越创新,它吸引的国际人才越多。包括跨国公司,现在跨国公司也是全球运营。即使很多学生、人才没有出国,但是现在都在跨国公司机构里面为跨国公司全球战略服务。像中国的企业,像华为、中兴什么的也在海外开设,联想也开设了很多研发机构,我觉得这是很好的方式,如果这些人才不回来,我们可以把研发机构办到海外去。像我在美国见到青岛有一个企业,他们每年在国内研发大概花好几个亿,但是研发出来的产品马上就过时了,因为他们不是接受的最前沿的技术,后来老总就把他们的研发放到波士顿了,放在MIT的边上,这样的话,利用最好的人才,研发出来马上就可以投入使用了。这个也是很有价值的利用海外人才。 当然还有就是文化输出吸引人才。美国梦大家都很熟了,美国梦实际上就是到美国实现白手起家,通过个人的努力,最后能够获得成功。实际上美国是这样,美国这个地方,它进去很难,但是一旦进去了以后你可以享受它的服务,这个对所有人都是公平的,如果你有能力,你就是一个黑人你也可以做到美国的总统,这块我觉得是非常有吸引力的。我们现在也有一个中国梦的概念,我们现在提出中国梦,实际上在2009年,我在我的《人才战争》这本书里面专门后面有一章讲到中国梦,而且去年我们在欧美同学会也讨论过中国梦。去年下半年,美国《纽约时报》的专栏作家弗里德曼发表了一篇文章叫《习近平的中国梦》。我觉得在吸引人才方面,中国梦是一个很好的概念。 本文原载于《国际人才交流》,并收录于《国际人才战略文集》,党建出版社。
2015年8月11日 -
【人才研究】新兴发达国家如何“抢夺”外国人才
文/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主任王辉耀 以日本、“亚洲四小龙”为代表的亚洲新兴发达国家和地区,在二战结束之后,无论是战败者还是战胜者,都面临着经济落后、从属西方的困境,同时因为自身经济科技基础的不足、教育的落后,也都派出了大量的留学生到西方发达国家进行学习。其中,大多数留学人才都没有回归,演变成大量的人才流失。 但是,当国际产业转移带来经济高速发展机遇的时候,这些国家和地区也迅速实施成功的国际人才竞争战略,并在一定程度上扭转了人才流向。由于经济腾飞之初,尚且无力与美国等传统发达国家全面竞争全球顶尖人才,因此,这些国家和地区对海外人才争夺,都以推动海外本族裔人才和留学人才回流或环流为主,对于外国人才还只是重点引进。具有指标性意义的留学生回归比例,一般在经济腾飞阶段会从不到1/3提高到普遍达到50%甚至更高,也就是说,大部分散布在海外的留学人才都会回归。 新兴国家对于推动海外人才的回流,并不仅仅是感情诉求,也是客观现实所迫。作为一个追赶者和后进者,他们需要那些留学生、移民从最先进国家带回最先进的技术、经验、理念。作为一个有雄心的新兴工业国,当他们在外包生产中逐渐掌握技术,从仿造中逐渐学会创新,也必然会努力追求附加价值更高的高端产业。而且,随着国内人均收入与受教育程度的大幅度提高,他们从事制造业的廉价优势也会逐渐丧失,跨国企业会接着把这些低端产业转移到成本更廉价的新的国家和地区。因此,如果他们不大力吸纳国际化人才,发展知识产业和知识阶层,在全球产业链中进行产业升级,到一定阶段经济发展就会自动陷入停滞。 海外人才的回归,通常也会创造“韩国硅谷”大德研究城、“台湾硅谷”新竹工业园等世界新兴科技中心,成为各自高科技产业以及新经济的重要推手。与此同时,当经济日渐发达、人才收入逐渐提高、国际化程度得到提升、知识产业基础逐渐完善,这些国家和地区对于外籍高级人才也逐渐会变得有吸引力。因此,当这些国家和地区成为新兴的发达国家和地区之后,国际人才竞争战略会从注重人才回流开始过渡到回流与吸引外国人才并重的双管齐下战略,既继续努力推动海外人才回流,又借鉴美国等最发达国家的经验,开始通过移民与留学争夺外国人才。概括地说,普遍经历过本土人才大量流失、本土人才少量回归、本土人才大量回流、同时大规模吸收外籍人才的四个阶段。 日本、韩国等新兴发达国家和地区进入21世纪之后,移民与留学政策都体现了这种阶段性变化。日本和韩国过去虽然重视本土人才的国际化,但并不重视外国人才移民入籍以及招收留学生,但进入21世纪后政策都发生了改变:韩国政府2007年出台“留学韩国计划”,将吸引外国学生的能力作为韩国驻外使节考核的一项重要内容,2008年4月30日又决定推进完成承认韩国公民以及外国优秀人才拥有双重国籍。2008年1月日本前首相福田康夫提出了“接收30万外国留学生计划”,并打算让五成以上的人能留在日本就职。 当然,新加坡、以色列有所区别,他们所争取的海外族裔人才其实也是海外出生的外籍人才,因此政策上也更接近美国、澳大利亚、加拿大。例如以色列设有与国防部地位并列的移民吸收部。中国的台湾和香港地区也类似于此。但区别美国、澳大利亚、加拿大,而与日本和韩国相同的是:这些新兴国家和地区虽然重视国际人才竞争,但都清楚地知道自身的不足与优势,因此国际人才竞争战略都会对有同文同种优势的海外族裔人才进行重点倾斜。香港有专门针对吸引内地人才的“优才计划”,以色列建立了“犹太人回归法”并规定:“凡犹太人均有移居以色列之权利……移民签证发给一切表示愿意来以色列定居的犹太人……按回归法取得移民证者,从发证之日起取得以色列国籍。” 需要指出的是,亚洲的新兴发达国家和地区基本上都在“汉文化圈”内。新加坡、中国台湾、中国香港都是华人社会,日本、韩国深受我国古代汉文化影响。上个世纪经济腾飞也首先源于国际产业转移,借制造加工业获得了经济快速增长。由于这种文化和发展过程的相似性,以及目前的发展阶段超前一步,这些国家或地区采取的国际人才竞争战略对我国尤其具有借鉴意义。
2015年8月1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