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CG持续对企业全球化、 “走出去”和“引进来” 展开双向研究,以当前国际背景下的中美贸易、国际贸易、来华投资、对外投资、数字贸易为主题,进行分析、研究与解读。CCG 不断寻求更多力量来推动全球自由贸易发展,率先推动中国加入 CPTPP,并发布系列研究报告。此外,CCG 课题组常年编写国内唯一的“企业国际化蓝皮书”《中国企业全球化报告》,并在中国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CCG还研发出版了《世界华商发展报告》、《大潮澎湃——中国企业“出海”四十年》、China Goes Global 、The Globalization of Chinese Enterprises 等企业全球化研究中英文图书系列。CCG还创办了国内最具影响力的专注于企业全球化发展的“中国企业全球化论坛”,围绕国际贸易与投资相关国际议题设置多场分论坛,云集国内外极具影响力的跨国公司领袖、驻华大使、前政要官员、国际组织与商会负责人、国际顶尖智库专家及知名学者深度研讨,已发展成为推动企业全球化发展的国际高端论坛。
-
魏建国:美国打响贸易战第一枪 将失去全球
专家简介
2018年7月12日 -
沈建光:特朗普贸易战的六大软肋
沈建光,CCG特邀高级研究员,瑞穗证券亚洲公司董事总经理
2018年7月6日 -
何伟文:强劲增长≠美制造业复兴
专家简介 何伟文,全球化智库(CCG)高级研究员。 美国制造业近来出现强劲增长。据美联储公布,今年三、四两个月美国工业生产指数连续递增0.7%。芝加哥采购经理人协会公布的5月份美国制造业PMI为58.7,比上月高出1个百分点。新订单指数达63.7的极高水平,比上月高出2.5个百分点,预示今后6个月生产将处高位。这一现象是否显示特朗普制造业回流口号和减税措施开始产生效果,对世界贸易和中美贸易将产生多大影响,是值得研究的问题。 制造业增长,是美国经济总体增长强劲的一部分。一季度GDP折年率增长2.2%,比去年一季度的1.2%加速接近1倍。5月份,美国失业率降至3.8%,为2000年以来最低水平。 就制造业而言,其动力来自设备投资的快速增长。2017年一季度至2018年一季度,各季设备投资折年率环比增速依次为4.4%、8.8%、10.8%、11.6%和5.5%。就业增加提振了消费能力,消费品工业在截至2018年4月份的1年内增长2.8%。特朗普政府退出巴黎协定,重新推动原油、天然气等传统能源开采,带动了能源生产同期猛增。特朗普减税政策付诸实施,在一定程度上也促进了工业投资的增加。 从世界范围看,世界经济从2016年底进入同步复苏周期。欧元区、日本、新兴与发展中国家增长势头都有加强。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估计,2017年全球GDP增长3.8%,比2016年提高0.6个百分点。其主要原因是投资和工业生产增长。预计2018和2019年世界经济均将增长3.9%。世界贸易在2014至2016年的低迷后,也出现强劲反弹。这为美国经济增长创造了有利环境。 但这一强劲增长能否持续,尚待观察。下半年美国经济增长可能放慢,主要原因是金融失衡的担忧可能加剧,金融市场的投资行为可能带来新的不稳定。特朗普政府的贸易保护主义和单边主义,可能对世界贸易和经济增长带来重大影响。因此,下半年发展前景尚待观察。 美国制造业尽管近月出现较快增长,但其基数相当低。据美联储公布,工业生产指数以2012年为100.0,2018年4月仅为107.3,同比增加3.5%;其中制造业仅为104.1,同比仅增1.8%。2008-2009年金融危机期间,美国工业生产指数下降了14.6%。2010-2014年连年回增后,2015和2016年又分别下降1.0%和1.9%,2017年勉强增长1.6%。2017年工业生产指数仅为2007年的99.3%,即总体上还没有达到金融危机前高点。2018年4月,美国整个工业的设备利用率为78.0%,比去年同期提高1.8个百分点,但仍然低于1972至2017年这46年平均水平的79.8%,甚至低于1990-1991年衰退期的低点78.8%。因此,最近的强劲增长并不表明美国制造业的复兴。 从2012年到2018年4月,美国工业(包括制造业)不同部门兴衰分化非常明显。其中能源部门生产指数,2018年4月达到115.0。扣除能源,其他部门(与制造业口径大致相当)合计指数仅为104.1。而在非能源部门中,高技术领域增长非常快,2018年4月这一指数达到146.9。如扣除高技术领域,非高技术部门指数仅为102.7。而在非高技术部门中,汽车及零部件指数分别达到131.0和130.7。再扣除汽车及零部件,其余所有部门合计指数仅为100.8。即6年来无增长。一些传统部门则更糟。2018年4月,服装/皮革、初级金属、机械及其他未分类产品生产指数分别只有75.7、96.3、90.4和79.3。 换言之,美国工业向能源侧重,制造业向高技术和汽车及零部件领域侧重,传统产业日益萎缩这一趋势非常突出。美国产业结构调整虽处早期,却在加快。 制造业生产的增长和产业结构的调整,为美国制造的出口带来动力。据美国商务部统计,2018年一季度,美国商品出口同比增长8.0%。但这些与能源出口的增长则相形见绌。同期石油和煤炭产品出口增长19.5%,油气出口则猛增49.9%。除能源外,出口增长快的部门,进口增长更快。同期美国计算机及电子进口增长10.1%,机械进口增长16.0%,电气设备和电器进口增长10.8%。在美国这些领域进口中,中国又占有优势。结果,一季度美国对全球贸易逆差继续扩大到1967.23亿美元,同比扩大194.3美元;其中对华逆差扩大122.41亿美元,占63.0%。 历史上,美国凡是经济增长快的时期,贸易逆差往往扩大。2018年美国全球、对中国贸易逆差继续扩大应是大概率前景。特朗普团队不会去研究这些道理,只会盯住贸易逆差不放,并更加强化对它的战斗。不难预料,今年下半年,特朗普政府很可能继续出台新的单边关税和其他单边贸易保护主义措施,特别是对中国挑起新的贸易摩擦。因此,我们很可能继续面临一个严峻的贸易形势。对此应有清醒的估计。 文章选自《环球时报》,2018年6月12日
2018年6月15日 -
周小明:贸易战是幌子,美国的真实意图更险恶
周小明,全球化智库(CCG)高级研究员,中国常驻日内瓦联合国代表团原副代表 贸易战的疑云刚刚散去,美国白宫29日突然又发表声明称,美方将于6月15日前公布总额约500亿美元的中国输美重大工业技术产品清单,并将对其征收25%关税。 29日晚,我商务部发表声明称:我们对白宫发布的策略性声明既感到出乎意料,但也在意料之中,这显然有悖于不久前中美双方在华盛顿达成的共识。无论美方出台什么举措,中方都有信心、有能力、有经验捍卫中国人民利益和国家核心利益。中国敦促美方按照联合声明精神相向而行。 30日,我外交部发言人华春莹也表示:在国际关系中,每一次变脸和出尔反尔都是对自己国家信誉的又一次损耗和挥霍。美方有关声明显然有悖于不久前中美双方在华盛顿达成的共识。我们敦促美方言而有信,按照联合声明精神与中方相向而行。 对此,观察者网风闻社区专访全球化智库(CCG)特邀高级研究员、中国常驻日内瓦联合国代表团原副代表周小明,解读中美贸易战最新进展。 对于美国此次出尔反尔的行为,你的看法是什么? 周小明:白宫的声明有两个方面,一个要是对500亿美元的中国产品征收25%的惩罚性关税; 二是要对中国实行“技术封锁”,包括对“中国制造2025”等关键领域的盯防。后面这个东西,目前国内关注比较少。但是, 在看来,它更重要,更值得我们的重视。 其实,中美间的经贸摩擦并不是什么贸易战,而是经济战。贸易战的主要手段是关税和进口配额, 目的在于打击对方的出口。目前中美经贸摩擦的范畴已经大大超越贸易战。白宫的声明提出,进一步限制中国公司对美国科技企业的投资,加强对华技术出口的管制,还要严格审查中国有关公司 研发和 管理人员访美。这里有些措施战为中国改革开发以来闻所未闻。美国重又祭出冷战时期的工具,再次认证了美国对中国技术进步的强烈的戒备和敌意。 白宫的声明意味着对华“技术封锁”战全面打响,也标志着美国对华经济战进入了一个新阶段,美国的经济战的工具从以原来以关税战为主演变成关税+技术封锁。 国内比较关心贸易战。一听说贸易休战了,大家都松了一口气;过不了几天,贸易战的魅影重现,大伙儿又感到心情沉重,一惊一乍。贸易战,或者说关税战,并不是中美经贸摩擦的全部,只是经济战的一个组成部分。对美国来说,减少贸易赤字,也不是它挑战中国经贸的核心目标。减少赤字,对特朗普,是必要的。但他心里明白,目前宣布的的附加关税,对高达3000亿的中美贸易赤字来说, 可以说是杯水车薪,解决不了大问题。 第二点,打贸易战,地球人都反对。美国在世界上成了众矢之的,严重孤立,成了孤家寡人。 在美国,打贸易战的支持率也很低。美国工商界和政界普遍认为打贸易战,路数不对。 第三条,贸易战是把双刃剑,打起来,必然两败俱伤。经过前一段时间的较量,特朗普对这个问题也应该有了一定认识。 所以, 我认为,在中美谈判中,如果美国不得不做出让步的话,放弃征收关税,可能是它的第一选择。 有一些分析认为,特朗普已经非常习惯于使用这种讹诈的方式来进行谈判,这个你怎么看? 周小明:虚张声势,的确是特朗普引之为豪的“谈判艺术”。 特朗普再次打关税牌,但他醉翁之意不在酒。我们为什么要死死抱住这个酒罐呢?避免贸易战,不应该成为我们谈判的终级目标。我们不能见木不见林,让贸易战迷住了自己的眼睛,把太多的精力都集中在避免贸易战上。 我们需要看到贸易战的本质。 贸易战不打了,并不意味着我们的胜利,而要看我们为此付出了多大的代价。谈崩了,也不一定是我们的失败。谈判成功的衡量标准,是我们是否守住了阵地。如果美国放弃对中国创新能力提升的仇视,那倒是值得庆贺的。 美国也不认为它搞的那一套是贸易战,而是反击中国的“经济侵略”。这次“停战协议”墨水未干,硝烟又起,根本原因是美国认为,仅靠关税战,达不到它的目的。美国寻求的是改变中国的“结构”,促使中国放弃所谓的“不公平的经济行为和产业政策”, 进而达到打击中国高科技产业、遏制中国崛起的目的。 由于特朗普把遏制中国崛起看作是中美之间的你死我活的斗争,我们指望通过增加对美进口、放宽美国企业的准入,来换取美国取消对中国的技术封锁,是不切实际的。 特朗普想的是什么?左右逢源。他希望有更多美国企业和产品打入中国市场, 同时,他又想对中国进行技术封锁,捆住中国发展的手脚。 因此,我们不应就事论事,就贸易战论贸易战,仅仅从避免贸易战这个角度出发,而应该更全面、站在更高的角度来应对美国的挑战,以更好地维护我们的发展权益。为此,我们的反制措施有可能需要调整。 目前有一种观点是,增加进口产品,可以提升中国的消费经济,增加老百姓的福利。你如何看待这个观点? 周小明:我觉得, 适当增加进口,对增加消费者的选择,倒逼国内产业,同时减缓外界的压力,是有益的。但是,这里也有一个量和度的问题。 近两年,中国贸易顺差连续下降。目前,我们有三万多亿美元的外汇储备,说多不多,说少不少。两年前,我国外汇跌到三万亿美元时,人民币兑美元的汇率急速“奔七”,出现了外汇大量外逃的严重问题。后来费了九牛二虎之力, 才把汇率稳定下来。这个用真金白银换来的教训,值得我们记取。我们不要一味强调贸易顺差,但在通常情况下,顺差比逆差要主动得多。这是德国、日本不愿意大幅销减贸易顺差的缘由,也是最近阿根廷经济险情迭生的原因。 第二点,进口什么东西?我认为,扩大进口的重点应该是原材料、先进设备和技术,以此来调整产业结构,提高劳动生产率。中国目前的人均生产率只有美国的六分之一左右。现在过早同美国比消费,国家的发展前景就很难看好。 第三点,进口能源和农产品,合同期限和价格必须由市场决定,要货比三家。有外媒报道,美国要求同中国商签长期供货合同。美国一方面抨击中国政府干预经济,但是当有利于美国利益的时候,又要求中国无视市场规则,这是非常矛盾的,也是 行不通的。 有一种观点是目前特朗普的行动是为11月的美国中期选举做准备,希望尽可能的影响选民,向选民显示自己保护美国利益的坚定立场。你如何看待这个观点? 周小明:中期选举对共和党继续在国会占据大多数席位、对于他的连任, 都很重要。这很可能是特朗普发动中美经济战的重要考虑之一。但是,他目前国内的支持率不算低。把他挑战中国的动机完全归于竞选政治, 可能有点牵强附会。 特朗普虽然有一只眼睛看着中期选举,但选举大概不会他最唯一的考虑。 有一种观点是目前中国是全球化最大的受益者。如果有一个和平稳定的环境,中国依旧还会是最大的赢家。所以如果美国需要,那么中国应该补个票钱。从短期来看,的确是中国输了,但是长期来看,中国还是胜利者。 周小明:中国的确不希望有贸易战。但我们要警惕,我们的善意有可能被美国人理解为软弱,造成他们向中国不断加码。 有些人有种惯性思维,以为中美贸易摩擦断断续续几十年,贸易战一直打不起来。现在中美关系依然是坏也坏不了哪去,还得一起过日子。他们对美国对中国颠覆性的认识视而不见,对美国对华的战略意图充耳不闻,以为同以往一样,风暴会自然过去。事过境迁。老黄历这回十分可能真的不管用了。 我们对美国不应该抱有任何幻想。美国的出价,同招降书没有什么区别。连英国金融时报的马丁·沃尔夫也把它比作19世纪40年代条约的翻版。目前形势下,只有坚决斗争,才能换取长期和平。示弱,不会有前途的, 只会招致更多的敲诈勒索。 在谈判中,我们要根据情况,更多地主动出牌,力图掌握谈判的主动权, 避免被牵着鼻子走。例如,应考虑打稀土这张牌。中国对美国出口的稀土,相当部分被用在军工上。我们完全可以以国家安全的名义限制对美国的出口。 其次,我们有必要把扩大进口和市场准入同美国“301调查”挂钩。不见兔子不撒鹰。在美国执意对中国实行技术封锁的时候,任何增加美国产品进口的措施,都应该束之高阁;我国对外开放的新举施,也不适用于美国, 坚决不能让美国人占了便宜。 文章选自观察者网,2018年6月5日
2018年6月13日 -
寿慧生:浅析中美经贸关系的“行稳致远”时期
寿慧生 | CCG特邀高级研究员,清华大学国家战略研究院研究员
2018年6月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