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治理、国际组织、区域合作和“一带一路”是CCG全球化研究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中国最早以全球化命名的智库,CCG创办了“中国与全球化论坛”并设置全球化相关国际议题;在海内外举办了“WTO改革”、“多边治理”、“一带一路”等专题研讨会,把“一带一路”这一主题首次带到国际安全与治理领域的世界高规格会议——慕尼黑安全会议。基于多年对全球化领域的全面研究,CCG发布出版了《“一带一路”的国际合作共赢方案及实现路径》,《全球化与逆全球化》、《全球化向何处去:大变局与中国策》等研究报告和图书,其中Edward Elgar 出版社出版的Handbook on China and Globalization是为数不多的由智库在国际权威学术出版社出版的全英文书籍。CCG提出的两项倡议入选首届巴黎和平论坛,为中国智库更充分参与全球治理与国际合作开拓了崭新模式。此外,CCG与WTO、UN 、经济合作国家组织(OECD)、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等众多国际组织、国际智库和相关机构建立了良好的长效合作机制。
-
庞中英:论“一带一路”中的国际“对接”
庞中英,CCG特邀高级研究员,中国海洋大学海洋发展研究院院长
2017年6月5日 -
李晶:中国将会进一步的开放资本市场
李晶 (Jing Ulrich),摩根大通董事总经理和亚太地区副主席
2017年6月5日 -
魏建国:一带一路建设将出现三大高潮
专家简介
2017年6月2日 -
徐洪才:中国“一带一路”主张打动了人心
徐洪才,CCG特邀高级研究员 中国网: “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于15日闭幕。此次论坛,29个国家的元首或政府首脑,以及130多个国家的政要前来参加。各方在“一带一路”峰会上达成了多项共识,通过了联合公报;论坛还取得了270多项成果。那么就这些成果,我们特别邀请到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总经济师徐洪才进行解读。 徐老师您好,非常感谢您做客中国访谈! 徐洪才: 您好!大家好! 中国网: 2013年习主席提出“一带一路”倡议,至今已有4年,中国在今年成功举办了“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此次论坛得到了许多国家的支持,原本对“一带一路”持抵触态度的美国和日本也派代表参加了。您觉得为什么论坛能够得到这么多国家的支持? 徐洪才: 主要还是咱们打动人心,就是符合全人类、国际社会的共同需要。我们提出要打造三个共同体的概念,就是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习主席在他的主旨演讲中讲到,当今社会面临三大赤字,一个是和平赤字,二是发展赤字,三是治理赤字。因此我们面临共同的挑战、共同的任务。显然,中国作为发展中大国,咱们扛起新型全球化的大旗,咱们走在前面了,身先垂范,其实是给大家创造一个公共合作的平台,或者说提供了一个国际合作的公共产品。因此,大家在开始的时候不是那么理解,现在发现,可以搭这个顺风车,可以找到各自的利益和战略定位。因此,咱们提出这个方案,就得到了大家的广泛响应。 中国网: 正因为它是“共商、共建、共享”的平台,所以得到大家的响应。昨天论坛闭幕后发布了《“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圆桌峰会联合公报》,您能否为我们概括一下,各方在此次会议上达成了哪些主要的共识呢? 徐洪才: 首先,大家对当今时代的背景取得了一个共同的认识:当今世界,和平发展、合作仍然是主题,这并没有过时。但是,现在全球经济下滑动力不足,现在大家要落实联合国提出的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这个发展其实是解决所有问题的总要旨,习主席是这样讲的。因此,大家在促进全球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方面,对未来的目标、政策措施,还有一些合作的具体举措,以及对未来的前景,大家都形成了广泛的共识。在这个基础上,咱们下一步可以行动起来,推动具体项目的落地,让所有的参与者都能够得到实惠。 中国网: 根据公报的内容,它为下一步的“一带一路”建设指明了怎样的方向呢? 徐洪才: 总体的目标,我觉得还是要建立一个公平、有序、开放、包容、普惠的新型全球化的新格局。在这个格局里面,其实大家都能找到自己的位置,就是说它不是对过去一些规则、一些合作模式的否定,而是一种对接,这个对接是在尊重现有现实的基础之上的。现在大家把自身的发展战略还有政策和“一带一路”进行对接,体现了“一带一路”互容性、开放性和普惠的原则。因此,下一步我们就可以具体地围绕我们提出的所谓“五通”来全面推进“一带一路”的国际合作,而不是仅仅满足于经贸合作——那是一种狭隘的观点,因此在人文交流、科技创新、民生领域的短板等方方面面,我们都要着力整体推进“一带一路”合作。 中国网: 习主席多次强调,“一带一路”建设不是另起炉灶、推倒重来,而是实现战略对接、优势互补。自倡议提出4年来,“一带一路”与双边、多边开展了政策沟通和发展战略,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您认为这次论坛期间,在战略对接上又有哪些新的进展? 徐洪才: 战略对接方面,进展很多。推进战略对接、政策沟通方面主要有十项成果,这里面包括中国政府跟有关国家签订了谅解备忘录等等,在政策上、在民心沟通上形成了广泛的共识,营造了一个良好的氛围。所谓谋事在人,大家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了,就是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在这个基础之上,我们下一步就是在推进各自的战略目标和“一带一路”框架的具体对接方面再发挥好政府、市场、社会等方方面面的积极性。政府在中间起到一个引导的作用,最终实现我们的战略目标。 中国网: 投资贸易合作是“一带一路”建设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您认为在“一带一路”推进贸易畅通和投资贸易便利化方面还面临怎样的问题呢? 徐洪才: 现在这种问题可以从两个方面看: 第一,硬件方面,现在我们讲把互联互通作为我们合作的重点,实际上过去的4年时间中,我们在建设“一带一路”基础设施投资方面应该说是卓有成效的,而且是超过了预期,现在讲“一带一路”,其实是6个带,不是一个带,是“六带六路”。这里面比较复杂,涉及到一些项目的进展也是有的快一些,比如像中巴经济走廊就快一些,有一些先进的成果已经出来了。但是应该看到,这种硬件上的互联互通还有相当大的差距,这是未来我们要着力解决的问题。 第二,软件方面,规则层面上对接,应该说难度更大一些。现在应该看到各国政策、规则体系的多样性、复杂性,咱们的文化传统,政治、经济、社会、宗教、习俗,差异很大,在这方面的对接,我觉得任重道远。下一步通过多层次沟通机制的建立,特别是人文交流这一块,我们要以润物细无声的精神,通过民心相通——咱们讲“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民相亲在于心相通”,通过人才的培养——有助于促进“一带一路”合作的人才培养,来进一步推动主体的经贸合作。 中国网: 这次高峰论坛取得了什么成果?在投资方面,中国欢迎各国企业来华投资,也鼓励本国企业参与沿线国家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投资,您认为具体应如何振兴相互投资,提升双向投资水平?在引进来方面中国要搭建一些什么样的平台? 徐洪才: 其实这里面就涉及到要发挥好政府和市场两个方面积极性的问题,当然,首先,政府起到积极引导、引领的作用,但是它的力量是有限的,它首先是要营造一个良好的政策和社会环境的氛围——营商环境是很重要的;提出一些促进经贸合作的政策,有针对性地扶持,这是一方面。另外一方面,政府要引导社会资本,引导私人资本、金融资本广泛参与。政府的资金也是要直接参与,但是不够,应该发挥一个杠杆作用,所谓四两拨千斤。这一次大家看到,我们政府是拿出实实在在的一些政策举措的,真金白银,拿了不少。大家看到,政府的资金冲锋在前,然后各路的社会资金尾随在后,众人拾柴火焰高,可以加快一些项目的落地。咱们讲“饭要一口一口地吃”,通过一些具体项目的落地,来实实在在地推进“一带一路”的建设,同时让老百姓得到实惠。 这里面要注意一点,就是项目本身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以及生态效益,这三个方面,我觉得要统筹兼顾,不能够仅仅强调经济效益。 中国网: 可以说投资合作离不开资金,资金融通和金融合作也是“一带一路”建设非常重要的支撑,论坛开幕前就有人说,投资合作,包括金融合作方面将是论坛中比较吸引眼球的一部分,为什么金融方面的合作如此重要? 徐洪才: 因为我们讲全球化,其实是在全球范围内配置经济生产要素、经济资源,商品、资本、信息、人才要自由流动,现在各种有形的、无形的障碍还是很多的,但是其中最核心的一点就是货币资金的流动,咱们讲市场经济一个基本特点就是物随钱走,货币资金应该说是打头阵的。 现在,我们资金的流动、融通还有很大的问题,大家已经看到,“一带一路”的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其实资金缺口还是非常大的。过去几年亚投行、丝路基金,还有各国政府及民间资金都发挥了各自的作用,但是现在还有很大的潜力。特别是大家看到,当前国际金融体系面临新的问题,比如美联储现在在进入加息的周期,全球经济开始复苏了,全球的资本流动,还有汇率的波动,这个风险加大了,波动性加大了。在这种情况下,其实过去几年大家看到,很多项目我们好像是赚钱的,但是要换成美元以后,然后再一算帐,亏了!汇率风险如何规避,这里面都是一个现实的挑战,因此资金的融通我觉得要鼓励用本币结算,特别是要发挥人民币服务于“一带一路”建设的作用,人民币的国际化这方面我觉得有非常大的潜力,在这方面相关的政府部门应该有所作为。 中国网: 就是我们在推进金融合作,包括资金融通方面,还是要注意规避一定风险的。此次论坛上,中国宣布向丝路基金新增资金1000亿人民币,这是出于怎样的考虑?下一步这笔钱应该怎么花?花在哪里?您有怎样的建议? 徐洪才: 这确实是两个问题,这个必要性是显而易见的,因为我们原先的丝路基金是400亿美元,这个规模应该说还是不够的。我们再拿出1000亿人民币,其实是做出了一个姿态、表达了一份诚意,就是我们政府是真心诚意要推动“一带一路”建设的。当然,我们还是希望它发挥杠杆作用,来引领社会资本积极参与,这是最重要的。如何使用,或者用好这个钱?我觉得这是一个技术性的问题。我注意到昨天易纲副行长讲到,要考虑这个项目本身的财务可持续性。应该说过去我们提供资金的项目,总体来看还是不错的,做好了前期的功课。对这种尽职调查、未来的现金流,以及项目的运营管理等方面,我们都还是花了一番工夫的,总体来说未来的风险是可控的。 所以前面我也讲到,经济效益恐怕还是要考虑,不是说咱们随手撒钱,咱们中国还没有富到这种程度,好钢用在刀刃上,因为相关项目本身,它有很大的外部性,或者说它对相关的产业、对未来的经济发展有带动力、辐射力,因此我们把这些钱用好了,将来它的效益就会进一步放大。 中国网: 由最初的400美元的投资,到现在增持了1000亿人民币,其实丝路基金我们可能更希望让它发挥一个杠杆作用了。 徐洪才: 对,相当于一个种子,然后其余的资金及时跟进,大家一起来把这个蛋糕做大。 中国网: 刚才您也提到,此前有一些民众会认为“一带一路”是一种撒钱的行为,对此您怎么看? 徐洪才: 刚才我也讲到这一点了,其实这是一种偏见,是一种误解,因为我们每一分钱用起来都是很珍惜的,都是经过精打细算的。当然,我们也很难保证每一个项目都百分之百的成功,谁也没有这个能力。但是,我们还是要把规避风险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因此这种前期的论证,包括项目落地实施过程当中,“魔鬼藏于细节当中”,咱们还是要发挥专业优势,相关的机构要发挥它的专业服务的作用,比如金融机构、咨询机构等等。当然我们自身也要处理好相关方面的关系,特别是和当地政府的关系。应该看到亚投行,包括开发性金融机构,它们提供的资金总体来说是需要政府提供主权信用担保的,应该说是有保证的,是有安全保障的,这是没有问题的。当然,它的效果怎么样,还是有待观察,现在也很难说5年、10年以后到底怎么样,但是我们要做到心中有数。 中国网: 针对民众认为“一带一路”是一种撒钱行为的质疑,您认为“一带一路”建设为中国的经济发展开辟了哪些新的空间呢? 徐洪才: 这应该说是双赢,一加一大于二,就是说,一方面我们国内本身的市场还有某些行业出现了一定的饱和,这是一个客观事实。但是另一方面,我们的产能,过去这些年的改革开放,使我们积累了产业的配套能力,特别是制造业,还有大型装备,等等,这些方面我们现在也具备了走出去的能力。另一方面就是国际社会有这个需要,大家注意到过去这些年,G20提出的口号是很鼓舞人心的,就是促进全球经济强劲、平衡、可持续发展,但是实际上效果呢?不尽人意。主要原因在哪里?我觉得主要原因就是说,现在发达国家已经进入后工业化社会、老龄化社会了,发展的动力已经不足了。但是现在还有大量的发展中国家,咱们“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总体来看多少是发展中国家?它的底子比较薄,产业基础比较弱。在这种情况下,其实它面临着工业化、城镇化还没有完成这样一个历史使命。因此要想办法把国际上这些资本、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和发展中国家面临的资源、市场、人口等生产要素有机结合。 中国网: 这也是需求对接。 徐洪才: 是个需求对接,供给和需求的对接。我们中国有这个能力、有这个需要;国际社会也有这个客观需要。一对接以后,咱们可以分享共同发展的红利。 中国网: 在此次论坛的开幕式上,习近平主席发表了演讲,对“一带一路”建设提出了5点建议,就是要建设“和平之路、繁荣之路、开放之路、创新之路、文明之路”,您对此是怎么理解的呢? 徐洪才: 我觉得习主席这次主旨演讲就已经重申了,或者重新阐释了丝路精神,有16个字,4句话,对“一带一路”也做了重新阐释,就是进一步强调了它的深刻内涵,就是刚才讲的——五条路。 和平之路。咱们讲和平发展、合作是当今时代的主题,和平现在还很难说,噪音还很多,各种地缘的冲突、矛盾,特别是不同的宗教、文化之间的摩擦,这种情况还是屡见不鲜,对和平发展还存在一定压力和威胁。我们希望传播一种和平的声音,因为从历史经验来看,丝路这种合作,在和平时期发展是最好的,在战争年代总体来看效果就大打折扣了。 中国网: 和平是一个基础。 徐洪才: 是个基础,在这个基础之上,咱们要谋求共同的繁荣——是一个多姿多彩的,有丰富的内涵,不仅仅是一种经贸合作,那太狭隘了,所以我觉得习主席给“一带一路”的国际合作展示了一个美好的前景,值得我们大家共同去努力、去奋斗。 中国网: 可以说“一带一路”倡议也是为解决当下全球性的难题提供了中国特色的方案? 徐洪才: 对。就在前几年,大家看到民粹主义、保护主义、孤立主义甚嚣尘上,美国要搞美国优先,法国人要搞法国优先,都是屁股指挥脑袋,都考虑个人的利益、自身的利益,显然这是不行的,所以习主席说全球治理的赤字,应该大家来关心大家的事,共同应对共同的挑战。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面临经济全球化的一种逆流、一种逆风,我们及时提出了中国的方案。实际上大家看到,过去这些年,我们对未来“十三五”期间提出的五大发展理念和“一带一路”这个开放、包容、普惠的国际合作平台和合作框架,以及G20峰会提出的要落实联合国2030可持续发展议程,这都是有内在逻辑上的一致性,实际上我们是顺应时代和历史发展潮流,提出一个包容性的方案——不是排他性的,不是高大上,而是接地气,是尊重大家的现实情况、差异性。所以,我们更多强调的是一种对接。这个对接不是否定你现有的这些规则、你的合作机制,而是在现有的基础上,咱们再进一步深化合作,增进相互的理解和互信,促进我们共同的事业,促进人类社会共同的繁荣。 中国网: 我们也期待可以有更多的人来参与到“一带一路”倡议的共建、共享、互惠的平台中来,也希望这个平台可以惠及更多的人。 徐洪才: 对。这一点我觉得是非常重要的,因为过去的老版本,老的全球化,它一个很大的弊端就是没有体现普惠的原则,南北之间的差距,收入、财富的差距,两极分化加大了,南北差距加大了。所以,从去年G20杭州峰会开始,我们提出要深化国际合作,特别是南南合作、双边合作、三方合作、多边合作,多层次的合作,我们同时推进。在这个推进当中,其实不是排他性的,而是包容性的,特别是要关注欠发达国家,低收入群体的利益。过去我们在这方面关心的还是很不够的。发达国家还有很大的潜力,他们在转移技术、提供资金支持方面,我觉得应该更大气一点。 另外,我们发展中国家也应该深刻地认识到“一带一路”国际合作这样一个难得的历史机遇,我们自身也要振作精神,要积极参与进来,发挥各自的优势和积极性。大家把共同的事业、把蛋糕做大。 文章选自中国网,2017年5月16日
2017年5月27日 -
何伟文专访:一带一路,中美竞争or合作?
全球化智库(CCG)高级研究员,前中国驻美国旧金山、纽约总领事馆经济商务参赞何伟文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召开之际接受了《澳洲新快报》记者专访。曾在美工作多年的何伟文对美国此次派高级代表团参与“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传达的信号、美国的新丝绸之路计划以及“一带一路”两者之间的关系走向一一进行了分析。“如果我们用一个比较宽阔的胸怀,更大的视野去看着一带一路,我们就看到这一带一路是一个全世界的事业。大家都可以从中获得利益。”何伟文说。
2017年5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