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成立以来,CCG对国际关系和中国外交领域保持高度关注,深度追踪中国与美国、加拿大、欧洲、亚洲、非洲、拉美、澳洲、中东等国家与地区的双边经贸关系发展与变化,多年来致力于中美欧合作、一带一路、WTO改革、CPTPP等多边领域的研究,为政策制定建言献策。CCG在连续多年主办的年度品牌论坛设置中美关系、中欧合作等议题,积极开展国际交流活动,充分发挥智库“二轨外交”作用,常态化赴多国调研与交流,发布中美经贸系列中英文研究报告。常年主办系列圆桌研讨会,邀请来自美国、加拿大、英国、澳大利亚、日本、德国、埃及等多国智库专家学者、政要、商界精英、外交使节就国际关系与多边合作等议题进行研讨与交流。
-
魏建国:中国将持续开放打破封锁 美当放弃冲突论平等对话
专家简介
2019年8月7日 -
陶短房:世界将进入一个新的“冷和平”时代?
中导条约失效之后,全球核军备控制条约就只剩下一纸《削减战略武器条约》(START),而这项条约也将于2021年到期,此后将进入令人担忧的“无核军备控制条约时代”。 8月2日,正在泰国曼谷出席东盟地区论坛外长会议的美国国务卿蓬佩奥在社交媒体发布声明,宣布1987年12月8日由美苏两国签署生效的《美俄中程弹道导弹条约》(INF)正式失效。在声明中蓬佩奥声称,俄罗斯一再违反INF“且证据确凿”,因此“必须对INF失效负全责”。 事实上自2018年10月20日起,特朗普就在其以顽固著称的国家安全顾问博尔顿极力怂恿下,以“俄罗斯方面不履行INF义务”为由,一再声称将退出INF。 今年1月16日,美负责军控与国际安全事务的副国务卿汤普森宣布,“除非俄拿出其履行《中导条约》的证据”,否则美国将自2月2日起暂停履行INF义务,并在60天内退出。2月1日,蓬佩奥宣布,美国将根据INF第15条,正式启动为期180天的“退群”进程。 8月2日正是这个“180天”进程的到期日。此前不久,美国新任国防部长埃斯珀在美国参院作证时表示,美国“在8月2日前”会遵守INF义务,“此后将只按照美国自身利益行事”。过去180天来的事态发展,令绝大多数观察家坚信,INF的终止已毫无悬念和变数,8月2日“蓬佩奥声明”发布后,一些欧洲媒体(如法国《新观察家报》)更发出了“INF已死”的哀鸣。 事实上想借“退群”摆脱对本方核威慑能力约束的并非只有美国,最初喊退出INF更响的是俄方。2007年俄罗斯总统普京曾宣布INF“不再符合俄罗斯利益”,但迟迟未敢宣布退出。 之所以如此,是因为俄罗斯国力和国防能力相对下降,在美2002年退出《反弹道导弹条约》、着手在欧洲部署反导系统的压力下徘徊于“磨矛”(打破INF限制发展中程导弹)和“修盾”(和美方对等发展反导系统)间举棋不定。 2010年,在奥巴马“推动全球无核化”大背景下,美俄达成“逐步削减战略武器”的协议,双方似乎找到了一条“磨矛”、“修盾”外的“第三条道路”。但随着特朗普上台并刻意处处“反奥巴马化”,“第三条道路”变得“此路不同”,双方重新回到了“围着军控条约博弈”状态。 进入21世纪以来,美国相继在诸如长程察打一体无人机等新型远程攻击系统上取得突破,从而实际上在“矛、盾”两方面对“恐怖平衡”构成夹攻之势。正是出于对“失衡”的担心,俄才会在前些年率先扬言“退群”;也正是出于同样的担心,如今俄方才会一方面努力维持INF,另一方面反过来指责美方“犯规”。 美方2月威胁“退群”后,普京一方面不愿作出“服软”姿态,以免得罪国内民族主义者,并给特朗普以“习惯性得寸进尺”的机会,另一方面也深知俄罗斯“跟不起”,希望尽量控制事态扩大。 但特朗普显然不这么想:埃斯珀8月2日稍晚发布的声明称,鉴于“俄国已事实上突破了INF束缚,美国将全面发展中程弹道导弹”。问题在于,中程弹道导弹部署在哪里? 很显然,如果部署在美国本土,对俄或远东“假想敌”的威胁是极小、甚至不存在的。美国如果对等发展中导,就必须“靠前部署”在欧陆、日韩等“前线国家”,而对手的“对等反击”则会直接覆盖“前线国家”,美国本土却置身战祸之外。 正是这种“不对等”,导致当年北约欧洲盟国的愤怒和施压,促成了INF的签署;如今虽时过境迁,但态势却一如既往,特朗普政府如此明显的以邻为壑做法在“前线国家”会遭致强大阻力。 INF“死”后,全球核军备控制条约就只剩下一纸《削减战略武器条约》(START),而这项条约也将于2021年到期,此后将进入令人担忧的“无核军备控制条约时代”。对此一些分析家,如俄罗斯分析家萨维里耶夫等认为,这将导致“美俄间新的核军备竞赛,和冷战阴影的复活”。 但另一些分析家,如美国国际战略研究中心(CSIS)副研究员洛皮洛特等则认为,鉴于美俄间实力悬殊、“前线国家”对美“复活”中导态度冷淡,美国继续目前以导弹防御系统和长程“三位一体”核威慑、最先进的常规武器系统为骨干的军事体系,显然比全面启动弹道导弹计划(尤其需要“靠前部署”的中程弹道导弹计划)性价比高得多。因此“退群”更多是一种施压技巧,一种示强姿态,世界可能将进入一个新的“冷和平”时代。
2019年8月7日 -
刁大明丨美国大选中的中国议题:历史回顾与当下的风向
刁大明、全球化智库(CCG)特邀研究员、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教授
2019年8月6日 -
魏建国:华盛顿被三个误判障目
专家简介 魏建国,CCG顾问,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 由于美国执意对中国商品加征25%关税,一场贸易战就此被挑起。不仅如此,美方还试图将此次磋商未果的责任归罪于中方,这是彻底站不住脚的,恰恰相反,这是美方的原因。从整体情况看,美方有三个“没想到”。 第一,中方捍卫国家利益的意志和决心美方没想到。我参加过多次双边和多边谈判,清楚一个好的谈判协议要达成,一定是使双方大部分满意,也就是必须要照顾到双方彼此核心利益和重大关切。否则即使达成协议,而协议只是一方满意,另一方有重大损失,这样的协议在执行中也是很困难的。更何况这次美方所提要求与中方核心利益及重大关切有关,这是底线、让步不得。美方怎么说中方是立场倒退,倒打一耙?此次谈判中方代表团在最后时刻坚守底线,要求有一个受尊重的平等的谈判协议、捍卫国家立场,其意志和决心是美方没有想到的。 第二,对中方抗打击的能力没有想到。中方从大局出发,抱着诚意赴美谈判,希望通过谈判解决问题,美方反而认为这是忍让、软弱,在谈判中累抛极限施压,中方一一予以还击,这是美方没有想到。 第三,此次谈判美方不仅不取消原有关税,还要增加关税,其决策层对美国内消费者、进口商、贸易代理商以及全球商界的强烈反应没有想到。我相信在接下来的时间内,美国国内的反应,特别是消费者因承担关税而激起的反应会越来越强烈,这些反应会促使美国政府考虑其日渐孤立的处境。 美方之所以会有这三个“没想到”,源于它对中国及自身存在三个误判。 首先,美方误判了中国改革开放40周年的成绩。美方屡屡提及是美国“养活”了中国,把中国人民通过改革开放40年所取得的发展成就看作是美国的恩赐。尤其是认为在中美双边关系中,中方依靠美方多,美方依靠中方少——我打你你就得忍声吞气,因为你离不开我。 其次,美方低估了中国经济的韧性。中国之所以没有屈服于美国压力,底气来自于中国整个经济大盘的稳定向上。美国低估了中国经济发展的潜力与韧性,时间在我们一边,中国可能短期受一些损失,但中长期看肯定会克服困难,取得更大发展 再次,美国经济短期内好转迷惑了美国政府。美方认为,美国经济短期好转是因为其一系列政策促成的,因此美方决策者产生了贸易战好打且容易赢的错误印象。其实这只是前期减税政策效果的显现,未来影响将逐渐消失。 对中美谈判当前所达成的结果,我们应该本着科学的态度去看待。中美两大国的关系,并非像一些专家学者所提出的那样,美国由原先的遏制与接触转变成全面打压中国。全球经济向亚洲转移的大趋势无法阻挡。中国有着日益增长的、庞大的、有潜力的消费市场,如果这样一个庞大市场把美国排除在外,多少关税都无法弥补。因此,美国依然会被中国市场所吸引,中美以合作为主的大趋势不会改变。从历史上看,合作是中美关系唯一的出路。打贸易战,中国不愿意看到,美国大部分人也不愿意看到。在这个关头,我们要保持冷静,看清中美合作共赢的大方向。 文章选自《环球时报》,2019年5月15日
2019年8月6日 -
庞中英:“文明冲突”是特朗普政府的美国对华“大战略”?
庞中英,CCG特邀高级研究员,中国海洋大学海洋发展研究院院长
2019年8月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