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CG长期关注国内外热点话题,聚焦全方位、多领领域的前沿研究,以多年丰富研究成果为基础预判国际形式,通过前沿议题设置探索当下新趋势、新模式、新发展,充分发挥国际化智库的优势,为推动中国全球化建言献策。
-
【智库研究】中国崛起呼吁大国智库
文/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主任王辉耀
2015年8月26日 -
【智库研究】何以成就有影响力的“大国智库”
智库本质上就是一种影响力。在西方发达国家,智库有着特殊而重要的功能作用,如提供新思想、参与政治决策、引导社会舆论、代言公共利益、开展民间外交、储存输送人才,其影响之大,堪称独立于立法、行政、司法之外的“第四种权力”。一个智库是否具备公信力、创新力、专业力和传播力,是成为真正有影响力的大国智库的先决条件。 (一)公信力是前提 智库的公信力,源于其非营利的本质、独立的地位和客观的研究。 中国智库公信力的缺失,根本原因在于很多官办智库缺乏客观公正的立场,大部分民营智库又过度商业化,缺乏高质量研究成果,以及部分智库研究人员受到现实利益的驱使,发表不负责任的意见甚至是颠倒黑白的观点,严重损害了智库的公信力。要建设大国智库,中国首先需要正视和解决公信力的问题。 目前,有学者和社会认为,一国的政治制度决定了中国智库缺乏公信力。西方国家,例如美国由于实行多党制,智库可以同时服务于多个政党,即使为某一政党服务,这种服务是一种市场化的选择,起源于这一党派与其他党派员的竞争,智库必须为政党提供客观独立的建议才有价值,才能为政党的当选做好铺垫。单一的政党制度让智库产生依附性和依赖性。从某种意义上来讲,中国的政治环境不一定是决定智库缺乏独立性和公信力的原因。欧洲国家的智库通常有强烈的党派倾向,但智库与政府的关系反而促进了智库的发展,为智库提供了发挥影响力的舞台,同时也更能确保政府出台的各类政策有利于国计民生。因此,智库树立公信力,更重要的是树立为公共政策决策服务的正确理念,拥有社会责任感和荣辱观,认识到独立性和思想与政策创新往往是智库是否获得更广大的民众认可、获得国际认可的通行证。 (二)思想创新是根本 智库的本质就是思想的创新工场,需要站在思想领域的前沿,既要有紧扣社会热点的敏锐,又要有符合社会发展趋势的超前意识,随时提供新思想、新观点、新理论、新知识和新方案。因此,创新能力是决定智库能否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囿于体制的束缚、思想市场的不发达,以及智库机制的不健全、运作模式的不规范、创新人才的缺乏等缺陷,中国智库的创新研究能力整体上来看,还很不尽人意。 大国智库的基本定位应该研究战略性长期性的问题,而不仅仅是一个眼前的热点问题的研究。自由的研究精神和对前瞻性议题的把握是制造创新力的前提。发达国家为我们提供了足够借鉴的经验。在兰德公司60年的发展历程中,他以跨学科的创新精神,为美国军事和科技发展做出了里程碑式的贡献。兰德崇尚自由的研究精神,鼓励研究人员跟踪某一问题长期研究。他的研究议题极具前瞻性,以其通信系统的研究派生出互联网构想为例,这种想法不仅满足了自身的研究需要,也改变了美国和世界。 (三)人才是基础 人才是智库的第一资源。首先,要具备战略性的人才储备。智库要研究战略性长期性的问题,则人才的储备应该是一些关于战略性人才的储备。其次,人才多样化。西方国家人才来源广,企业、高校和政府的人才都是被吸纳的对象,多元文化背景和国际化也是人才开放的移民政策是发达国家智库得以吸引全世界优秀人才的政策保障。第三,人才高流动性。智库不仅是人才的蓄水池、也承担人才输送的功能。西方智库很重要的一个功能就是为政府和企业输送人才,所谓“旋转门”机制。美国每次换届选举后内阁官员的变动达4000多人。这些官员不是由议会党团产生,也极少来自公务员,而是来自精英荟萃的思想库。在华盛顿,一些非常资深的民主党员曾在布鲁金斯研究中心进行培训。这个系统不仅在西方存在,在韩国也是如此。韩国有一些发展研究机构或教育机构,将一些学生送到美国读博士,等这些学生学成归国后,他们以三倍的薪水将他们吸收进智库,几年之后这些人才就会有所成就。这是吸引人才回国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方法,可以为政府注入活力,也不会让一些非常陈旧的观念在政府当中永远存在。 (四)传播力是保障 思想和成果的传播,是一个智库赖以生存的重要条件,也是赢得影响力的必经途径。在新媒体风起云涌的信息时代,智库要扩大其影响力,已经越来越有赖于媒体传播网络。发达国家智库通常就热点外交政策问题举办大型公开会议,邀请专家进行讨论,或者宣布研究成果。除了一些固定的贵宾级的名人和媒介会专门邀请外,社会各界公众都可以自愿报名参加会议,额满为止。像这一类大型的公开会议,都可以在各大智库的网站上看到现场的文字记录和音频或者视频记录。,这种开放性的传播方式,促进智库国际化的影响力。 正是因为这种传播模式的存在,使得美国智库被称为没有固定学生的大学。布鲁金斯学会在2007财政年度举行的大型公开会议有200多次。美国国际战略研究中心每年举办700多次会议,美国企业研究所在2005年举办了200多次会议。 总体来说,传播力的塑造应该擅于利用各种新媒体,不但要在主流媒体上经常有自己的新闻与声音,同时也要充分利用博客、微博、微信、手机报、数字电视等新媒体手段,以构筑自己的立体式传播平台。 本文选自《大国智库》,王辉耀、苗绿著,人民出版社
2015年8月13日 -
【智库研究】 揭开美国智库超强国际影响力之谜
二战后,美国成了西方智库的中心和现代智库的样板聚集地。由于战争的需要,美国政府组织大批专家、学者参与到相关的决策和研究中,同时由于美国远离世界战场,美国相对和平和一枝独大的政治经济优势,也使美国成为世界各国专家学者的聚集地,客观上为智库的发展提供了大量的人力资源优势。 当代美国智库无疑具有超强的国际影响力。得益于强大的政治、经济、科技、军事实力以及完善的决策协商制度环境,美国智库的发展获得了广阔的发展空间,而智库的充分发展,又反过来为美国国际地位的保持与提升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智力支持。 根据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发布的《2013全球智库报告》,2013年全球共有智库6826家,其中美国智库数量最多,有1828家智库,稳居世界第一,占世界智库总量的四分之一强。按照18项评测标准得出的全球智库排名,美国智库处于绝对优势地位。排名前五的智库中,美国就占了三家:布鲁金斯学会蝉联全球智库第一名,卡内基国际和平基金会第三,美国战略与国际问题中心升至第四位。 在美国众多知名智库中,除了兰德公司以外,其他智库的常规人员规模都不大,基本都是在300人以下,大部分不到100人。美国智库非常注重自己的特色研究,例如布鲁金斯在中东政策上在众多智库中独领风骚,兰德在军事、核武器研究方面一枝独大,美国进步中心在公共政策方面则让其他智库望尘莫及。 从地区分布来看,在2013年统计的1828家美国智库中,华盛顿特区有395家,约占美国智库总量的20%。其余1433家则散布于全美各地。其中超过100家智库的州有:马萨诸塞州176家,加利福尼亚州173家,纽约州145家,弗吉尼亚105家。可见美国智库主要分布在政治核心区域华盛顿周边,以及经济发达和开放的加州。 本文选自《大国智库》,王辉耀、苗绿著,人民出版社
2015年8月12日 -
【智库研究】智库的舆论引导机制
舆论引导机制形成社会影响力。学术影响力讲求是研究成果的深度,而社会影响力讲求的是推广研究成果的广度,智库一般是通过将其研究成果广而告之的形式来培育预期社会影响力的。智库的研究成果被学术圈认可和接受之后,智库和学术界还会利用多种渠道将研究成果推广出去,在社会普通民众和政府官员之间产生影响力,借以对社会大众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对政策决策起到推动作用。 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全球化趋势的加强,信息咨询网络的普及,智库之间的竞争也渐趋激烈。因此各个智库都在想法设法在思想市场上竞争,想方设法推广、宣传自己的研究成果,增强自己的社会影响力,影响社会舆论,最终影响公共决策。一般来说,智库采取的主要推广、宣传方式有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和大众传播三种,其中人际传播有助于智库的研究成果直接影响决策者,组织传播和大众传播担负着议程设置和塑造公共舆论的作用,从而间接影响决策者。 所谓人际传播,是指智库依靠个人关系网退关宣传其研究成果,其中美国的“旋转门”机制是人际传播最直观的一种表现形式。“旋转门”机制链接了智库与政府,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资源的共享,这一机制的重要功能一是构建人际关系网络,如直接在政府中任职,用电话、邮件与政府官员取得联系、与国会议员保持密切关系,直接参与政府决策听证、高层次决策者的咨询等;二是连接知识与权力,“旋转门”机制为研究者和官员提供了角色互换的机会,使他们有机会获得研究与现实的双重经验;三是推进“第二轨道”,官员与研究者身份的互换,可以为他们提供看问题的另一种角度,有助于他们在官方外交民间外交之间找到另一种外交方式。我在布鲁金斯做研究时发现,布鲁金斯学会现有的两百多名研究者中,有大约一半的人曾在政府工作过,其中还有6人直接出任过驻外大使。 组织传播的主要形式为会议或讨论会,智库一般借由讨论热点外交政策问题、宣布研究成果等召开会议或讨论会,邀请相关专家到会就相关问题发表见解。这一类型的讨论出了智库邀请的专家、学者、媒体之外,公众也可以参加,具体参加的人数因场地等因素为不同。当然,没有参加的人员也可以通过该智库的网站查找这些会议、讨论会的文字、图片或视频资料。此外,智库还会举办一些只针对特定人士的小型会议,因为会议的议题比较敏感,此类会议一般不接受公众参与,也不会在网上公布相关资料。举办短期培训项目也是组织传播的形式之一,短期培训项目可以帮助培训者对面对的问题与形势形成透彻的了解。布鲁金斯学会就会定期组织短期培训项目,而且还设立了专门的部门负责相关工作。 智库通过组织传播搭建的论坛研讨会等平台为研究者、社会大众、政府提供了交流思想、意见、建议的渠道,加强了他们之间的相互了解,有助于达成共识,推动问题的解决。美国的智库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好,比如布鲁金斯学会和美国企业研究所分别在2007和2005年举办了200多次会议。我在布鲁金斯做访问研究员的2010年也是如此,几乎全年的200多个工作日每天都有研讨会或活动,向社会开放。此外美国国家战略研究中心每年都会举办700次以上的会议。 与以上两种传播方式相比,大众传播方式被重视的时间比较晚。它开始成为智库推广、宣传研究成果的一种重要方式始于上世纪60年代信息传播技术大发展的时候。但它的发展非常迅速,到现在基本上每家智库都有了自己的门户网站,有了专门负责大众传播的部门。大众传播可以扩大智库的影响面,营造公众舆论,对政府形成一定的影响,有助于实现智库影响国家决策的目的。网络新媒体兴起之后,因为具有操作便捷、传播快、范围广等特点,而迅速成为智库宣传、推广的重要手段。因为网络新媒体的范围不局限于一国之内,就使得智库可以再全球范围内推广、宣传自己的研究成果,在全球范围内建立自己的影响力。 本文选自《大国智库》,王辉耀、苗绿著,人民出版社
2015年8月10日 -
【智库研究】智库的思想创新机制
作为思想工厂,智库必须产生通权达变,顺应发展潮流的新思想、新观点,并通过这些思想、观点为政府制定公共政策,解决内政外交问题提供可供参考的,有创造性、可行性的建议和意见。这就要求,智库不仅要从当前的问题着眼,更要注重未来的发展趋势;不仅要对研究现有政策的问题与漏洞,更要能提出解决问题和漏洞的新政策和新方案。要做到这些,智库必须具备一整套自我更新、自我调适、自我进化的完善机制,以永葆生机与活力。
2015年8月1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