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治理、国际组织、区域合作和“一带一路”是CCG全球化研究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中国最早以全球化命名的智库,CCG创办了“中国与全球化论坛”并设置全球化相关国际议题;在海内外举办了“WTO改革”、“多边治理”、“一带一路”等专题研讨会,把“一带一路”这一主题首次带到国际安全与治理领域的世界高规格会议——慕尼黑安全会议。基于多年对全球化领域的全面研究,CCG发布出版了《“一带一路”的国际合作共赢方案及实现路径》,《全球化与逆全球化》、《全球化向何处去:大变局与中国策》等研究报告和图书,其中Edward Elgar 出版社出版的Handbook on China and Globalization是为数不多的由智库在国际权威学术出版社出版的全英文书籍。CCG提出的两项倡议入选首届巴黎和平论坛,为中国智库更充分参与全球治理与国际合作开拓了崭新模式。此外,CCG与WTO、UN 、经济合作国家组织(OECD)、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等众多国际组织、国际智库和相关机构建立了良好的长效合作机制。
-
陈文玲:疫情给全球治理带来了什么经验教训?
2020年3月25日,全球化智库(CCG)以“中国经验能否为世界所借鉴?疫情折射的全球化问题与趋势”为主题举办线上研讨会,来自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和企业家就疫情下的中国经验与国际合作、疫情对全球化发展的影响及其所折射出的全球化问题等话题展开交流研讨,为各国一道战胜疫情贡献智慧。会上,CCG学术委员会专家,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总经济师陈文玲就新冠疫情在全球的蔓延现状和影响,以及国内外控制疫情方面的举措等进行了分析,提出东西方文化的差异和一些国家对中国的认同感和认识误区是造成境外疫情爆发的一个因素,疫情或为引发人的思想革命以及国际政治、经济、外交、经济格局的演化的导火索。 以下为陈文玲发言全文: 各位听众朋友,我今天想围绕这个主题说三句话。 第一句话,雪崩的时候,没有一片雪花是无辜的。 这场疫情验证了人类确实是命运共同体。疫情没有国界,病毒是人类共同的敌人。由于疫情在全球的蔓延,刚才主持人讲到了,全球确诊病例已经超过40万,疫情正在180多个国家蔓延,形势非常严峻。OECD3月2日调整了对世界经济的预期,当时中国境外的病例不到10000例,那时调整对世界经济的预期从原来增长3.3%下降到2.4%,如果疫情向更多国家继续蔓延,也不排除降到1.5%。IMF主席3月25号预测,这一场新冠疫情将导致全球经济在2020年进入衰退,而且衰退的程度将比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更为严峻。 病毒疫情是不分国家、不分个人、不分团体,它是人类共同的敌人。所以在疫情发生的时候,没有一个国家可以幸免。很多老百姓不能幸免,我们也可以看到,很多政客也都不能幸免。在病毒面前,人人是平等的,各个国家是平等的。所以我说,当雪崩到来的时候没有一片雪花是无辜的。 第二句话是,东西方文化的差异和一些国家对中国的认同感和认识误区,导致了中国境外原本可以避免的一场全球性大灾难。 如果说世界对中国的认同感非常强的话,如果东西方文化没有那么大差异的话,那么中国创造的时间窗口和机会窗口,我想不会被这样白白浪费掉。下面从四点上来看世界对中国的认同感,对中国经验、中国做出的努力不够珍惜。 第一,中国通过殊死努力创造的时间窗口,并没有被珍惜。中国创造时间窗口,是从1月23号武汉封城,然后一直到3月23号中国宣布这场疫情基本结束,疫情在中国国内基本阻断。我们经历了接近两个月的时间,基本上控制了疫情,取得决定性的胜利,为世界赢得了2个月的时间窗口。 但是现在的疫情在全球加速蔓延,意大利、美国、西班牙法国、德国、英国、瑞士、瑞典等国家蔓延得非常快。在疫情蔓延开始的时候,有的国家根本没有把中国的创造的机会窗口当回事,认为我们国家做得很好,不需要做准备;有的国家提出“群体免疫” ,准备60%-80%的人感染后产生抗体;有的国家采取不戴口罩、不隔离,不检测、不上报的“四不主义”。所有这些国家的应对对策,现在看来是失败的。中国创造的时间窗口,没有被珍惜。全球到今天,我看到最新的数字,除中国以外已经增加到33万多人的确诊病例,加上中国已经超过40多万例了。意大利确诊病例已超过6万人,接近7万人。美国现在确诊病例已到了5万多人。我认为,现在全球疫情的形势非常严峻,也就是说,这些国家对世卫组织的警告,对中国创造的经验、创造的时间窗口,世卫组织一再提醒各国要感谢、要抓住做好准备,但是不仅没有引起一些国家的重视,而且也没有采取正确的对策。 第二,中国创造的经验做法,可惜没有被重视。比如说,中国从1月7号开始,习近平主席连续7次召开了政治局常委会,对于整个中国的疫情防控,统一指挥、统一部署、统一指导,国务院成立疫情抗击的联防联治联动机制,各个部委协同配合。一线的白衣天使进行救治,快递小哥、警察、社区工作者、商业上的物流配送的人员1亿多人,忙碌在抗击疫情的第一线。其他的13亿人宅在家里,一声号令,说不动就不动。武汉封城封了60天,现在连续3天零增长。中国有效的做法,包括整个国家的统一指挥、统一调动、统一部署、统一行动,政府和民众是高度一致的,企业和政府是高度一致的,我们的医疗救助人员和患者的努力是高度一致的。在1月23号武汉封城之后,中国采取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 像这些有效的做法,开始的时候并没有被一些国家所吸收,很多国家还是任其发展,有的国家说封城或者甚至封国,但是都是形式主义的。像美国纽约,允许患者在家封闭期间下楼去遛狗,有的人让狗一天要下30多次楼,把狗都累趴下了。一些国家并没有吸收中国的经验,中国这些有效的做法并没有被重视,也没有模仿到其真谛。 第三,中国有效的治疗救治方法和路径,可惜没有被吸纳。有的国家把希望寄托在西方的救治方式上,强调的就是疫苗,强调的是西药,是化学药品,什么时候能出来?都在翘首以盼。中国确诊病例8万多人,其中有73,000多人已经治愈。靠什么?90%靠的是中医药,然后加上西医的生命支持和重症救治,中西医结合取得了这场抗击疫情的胜利,而且病死率不到2%,武汉3%左右。我们看到意大利病死率接近10%。我认为,中国的这种有效的治疗方法,特别是中医药,没有被认知,没有被应用,这是非常遗憾的。 世卫组织到中国考察后发表讲话,以及和中国发布的联合报告,说治疗新冠肺炎,唯一有效的药物就是瑞德西韦,也把目标放在了西药上面。根据3月23号在中国国新办的抗击疫情新闻发布会数据,这次抗击疫情从全国抽调的4万多名驰援武汉的这些医疗人员中,有4900名是中医药人员,占驰援队伍的13%。其中三名院士是非常有名的,还有数百名中医专家。全国有74,187位患者使用了中医药,占患者总数的91.5%。其中湖北61449位患者使用了中医药,占患者总数的90%。这就是中国抗击疫情的密码,这是中国抗击疫情取得决定性胜利的一个重要原因,中国用自己几千年长盛不衰的医术,赢得了时间和生命。但是,这并没有被重视,没有被采用,所以这是非常大的一个遗憾。 第四,中国的教训和不足,可惜也没有被汲取。比如说在疫情开始的时候,一些地方政府的信息透明度问题;医疗救治人满为患、不能应收应治等问题。但是,在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我们很快扭转了这个局面。10天建成的火神山、雷振山,5天到6天建立了16座方舱医院,实现了应收尽收,应治尽治。 中国的经验做法并没有得到重视和吸取。有的国家说,我们要实行群体免疫,可能要有60-80%的人感染病毒,产生了抗体,从而控制疫情。连德国政府都说,我们可能要有4000万人准备感染。美国的一个州的州长说,我们准备让所有的老年人做出牺牲,来保证美国的经济增长,老年人在美国是几千万人,拿着几千万人的生命当儿戏,怎么会重视这场疫情的防控?我认为,非常遗憾的还有中国的教训,还有中国的不足,这些也没有被吸取。美国政府直到3月17号才承认,并且宣布国家进入紧急状态。 但是这一宣布就真紧急了。3月9号、3月12号、3月16号、3月18号,美国股市4次熔断,美国开始大放水实行无限量的宽松货币政策。但是到底能不能救市呢?即使放水把股市刺激起来,如果疫情不能解决,你又怎么来救命呢?今天纽约市长向中国求救,说现在我们需要3万台呼吸机,可我们才有5000-6000台。纽约州政府跟美国联邦政府提出了应急要求,至今都没有答复,所以现在开始向中国求救,进口第1批1.5万台呼吸机,还需要很多口罩、防护服等。当然,中国毫无疑问会答应他们的要求抓紧出口。 可以说,实际上美国的疫情是控制不住的,所有的消息都是通过彭斯专班来向外公布的。中国的经验做法,中国创造的时间窗口,中国的医术,中国统一的行动,以及中国的教训,并没有被世界很多国家吸收和认同。这其中反映了一个深层次的东西,即东西方文化的差异,反映了这些西方国家对中国崛起、对中国文化、对中国医术、对中国理念、对中国政府的这些做法的不认同,一些国家一些人甚至是向中国泼污水,甚至是恶意诽谤。 比如武汉封城,他们批评我们侵犯人权,但是他们封城、封国,那么多的军队上街去巡逻,限制人身自由,这又是什么呢?难道就没有侵犯人权吗?这就是东西方文化的一个巨大差异,更深层次我认为是东西方文明的一个大对决。中医中药,我们救了那么多的人,取得这么好的医疗效果,为什么非要说新冠肺炎无药可治,为什么对中国创造的古老而又现代的医术不能给予承认呢?包括世卫组织都说,唯一的可以用的药就是瑞德西韦,这难道不是很大的一个笑话,或者是一个很大的讽刺吗?所以,中国的经验能不能用?完全可以用,为什么不用呢?东西方文化差异,对中国的认同感。 第三句话,人类的确是命运共同体,太平世界,环球同此凉热。 全球这么快、这么严重的疫情,给我们一个很大的启示,就是人类要重新认识我们生存的星球,人类是命运共同体。我们要重新认识,人类自己的行为方式,包括我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生命方式,以及生存方式。我们到底怎么能和大自然保持一个像中国古老文化所说的天人合一,道法自然。这不仅仅需要中国要反思,而是全球各国或者每个人都要反思。我们要重新认识人类的思维方式。人类的科学技术已经进入了量子时代,互联网、物联网、大智移云,但是我们人类的思维方式,特别是一些国家一些人的思维方式,还停留在旧石器时代,他们还是以邻为壑,把一个国家利益或者个人的利益凌驾在其他国家利益和他人利益之上,强权争霸,非此即彼,非敌即友。 这样的一种国际关系,这样一种思考国际关系的思维方式,如果不放弃的话,人类什么时候能够和平?什么时候能共同发展?什么时候能够共同抗击人类面临的这些灾难?包括新冠肺炎疫情,包括天灾人祸,接踵而至,人类到底怎么生存?只有你一个国家你能生存吗?其他国家都需要被消灭吗?只有一个国家强大伟大第一,别的国家不能发展吗?这是什么样一种思维方式?人类还需要重新认识我们到底要重新构建一个什么样的国际秩序? 我觉得,这场疫情确实在人类历史上,是一次会导致全球政治、经济、外交、文化格局发生大变局的灾难,也是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一个导火索,或者叫做一个引线。 更漫长的变革过程在后面。但是这个导火索、引线,它会引发人的思想革命、思想的激荡、观念的改变,会引发包括国际政治、经济、外交、经济格局的演化。这个演化过程已经开始,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序幕已经拉开,让我们拭目以待! (本文根据陈文玲女士在全球化智库(CCG)于2020年3月25日以“中国经验能否为世界所借鉴?疫情折射的全球化问题与趋势”为主题举办的线上研讨会上的发言整理,转载请注明出处)
2020年3月31日 -
许正中:中国要善于把自己打造成全球抗疫的“兵工厂”
2020年3月19日,全球化智库(CCG)以“中美‘战疫’合作与全球经济影响”为主题举办线上研讨会,邀请了相关专家学者就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下的中美合作展开讨论,为促进中美共同抗击疫情,抵御疫情对于全球经济的冲击贡献智慧。会上,中央党校教授许正中从六个方面分析了当前世界的发展形势,并针对中美两国如何联合抗疫提出了相关建议。以下为许正中发言全文:大家上午好,在疫情期间用这样的方式和大家在一起见面很高兴,也想给大家分享一下自己的观点。由于时间的问题,我今天只讲两点。第一,世界怎么了?我们怎么看待这个世界?第二,我们怎么办?尤其是中美怎么办?第一点,对这个世界的形势发展判断,我有六句话,第一句,疫情的“蝴蝶效应”已经开始显现,而且疫情引发了多只“灰犀牛”和“黑天鹅”事件。也就是说,形成了“灰犀牛”和“黑天鹅”共舞的形式,而这样的事件还会不断涌现。第二句,第一只拉过来的“灰犀牛”是油价的暴跌。正像刚才有的专家讲的,国际原油价格大跌甚至近24美元每桶,这势必对新兴的页岩油、页岩气产业受到重创。为什么?它的均衡点是多少?页岩油、页岩气生产成本的均衡点大致在每桶40美元多一点。我们都看到了OPEC和非OPEC国家之间的竞争,特别是沙特和俄罗斯之间的斗争白热化,围绕油价之争又引发了另一个产业危机的“蝴蝶效应”。第三句,股市多次触碰出现熔断机制,大家开始还认为是黑色星期一,到现在突然发现是黑色一星期,连续4次熔断,而且这还仅仅只是个开始,意味着这一次的经济、股市的危机直逼08年。911、87年一直到1933年这样的状况,股灾不仅是一个“灰犀牛”事件,又变成了另一个经济危机的“蝴蝶效应”。国际上,整个欧洲乃至各个国家也发生了股灾。第四句,全球供应链被扯断的风险远远大于过去美国的脱钩。这样全球供应链导致整个世界产业布局重新洗牌。当然前四点,它都不是一个单发的事件。他们共同叠加,形成了一个多米诺的现象。导致所有的人、所有的国家、所有的企业都难以独善其身,这就是第五句。当然本来已经纷繁复杂的疫情、股灾已经让人难以接受,但更可怕的是出现了最后一点,也就是第六点,世界出现了政治权力真空。我们大家可以回想一下,2008年那个时候的金融危机,其主导力量是二十国集团(G20),有史以来G20第一次发挥了重大作用。当下,由于美国奉行了新孤立主义和英国的脱欧导致了G20机制没有上一次的“灵光”。以上就是我对全球的形势的一个判断。那么中美两国怎么办?我非常感谢全球化智库把这个题目拿出来谈,为什么?在目前,中国成为世界最大的安全岛,美国依然是“世界最大的能力”或者叫“抗议的能力”。在习近平总书记亲自指挥和部署下,中国人民坚定信心、同舟共济、科学防治、精准施策,打响了全国抗疫的总体战、阻击战的人民战争,疫情蔓延势头得到初步遏制。在中国越来越多的省份出现零增长、重点进行湖北保卫战和武汉攻坚战之时,境外疫情在150多个国家井喷式扩散,疫情引发另一类的新大考。整个世界又到了新的历史交汇点,在这个关键时期,中美关系无疑是最重要的,中美两国如何联合抗疫,不仅影响中美两国,也影响全球抗疫的结果,更影响全世界新格局的重构。合作则双赢,冲突则祸及世界,中美两国必须认清这种连带效应,在竞争中合作,在合作中共赢,不仅让中美两国受益,也能才能让同其他国家的抗疫能力的提升形成联动效应,相互带来正面而非负面的外溢效应。这两个国家怎么来联手?这是非常重要的。我们知道习总书记有一个很重要的倡议,现在被全人类共同接受,就是人类命运共同体。人民币问题也可以这样说,基本上特别是911以来,整个世界之间的抗争,之前是冷战思维,然后平面对抗,现在零和博弈,现在变成了立体的,我们面临的所有问题,基本上都是共同的问题。没有任何一个国家没有能够独善其身。反过来说,无论是对中国还是对美国,就全球这样,我想提出几点建议,第一点讲中国抗疫的方案,应该在世界上成为一个榜样,或者叫中国软实力的一个新的抓手。为什么?我们用短短的50天,把疫情基本上得到稍微控制的阶段,我们新增现在全国每天确诊病例是个位数。中国要善于把自己打造成全球抗疫的“兵工厂”,“后勤的仓库”。第二,中美要联手,不仅解决自己的问题,还要为全球其他的很容易把本国的抗疫资源用尽、抗疫机构压垮的欠发达国家,伸出援助之手。第三,要建立全球互信机制,信任现在看来比黄金还重要,所以我们要联手,通过多边组织,通过联合国机构,中美要共同推动成立一个全球抗疫的世界政府。就像当时G20起到的世界经济政府一样来推动。当然了,这里边需要中美两国确确实实拿出一些真金白银,成立一些应急基金来应对。最后一点,在抗疫的过程中,坏事也可以变成好事,中国有句古话,“大威要可以变成打击”。特别这一次抗疫的过程中出现的非接触经济、无人经济等,包括“宅经济”的出现,这些新的经济形式我们要解决。在这百年不遇的历史性关键节点,中国如何既展现负责任大国的担当,又高举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旗帜,联手美国及其他国际大国或国家集团、区域组织、联合国等国际组织,综合施策,共同打赢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世界大战”,并为国际公共卫生等引发的全球应急治理模式创新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也是一个难得的历史机遇。总的来说中美要共同推动世界治理结构和经济结构方面,就像我平时说出来,形成一个合作共赢的新的世界的格局。我就讲到这里。
2020年3月30日 -
海外看战“疫”:从文明互鉴中汲取能量好过在文明偏见中“自我膨胀”
“现在是让西方媒体停止指责中国方案的时候了。他们需要解释如何将这些(疫情防控)方案用于当前陷入危机的不同文化和社会、如何在各自国家中合理借鉴中国经验,这才应该是报道的焦点。”全球化智库(CCG)高级研究员、美国政治经济学家龙安志(Laurence Brahm)近日接受中新社记者专访时表示,在全球战疫的关键时刻,从文明互鉴中汲取能量,远比在文明偏见中“自我膨胀”更有意义。 “我观察了过去40年中国应对挑战的许多改革和政策,看到了中国政府系统的协调和有组织的响应,还有中国人民始终如一的团结协作。”龙安志说,“经验一再告诉我,当危机来临时,中国领导人会以冷静和理性应对,中国人民会展现极强的协作和凝聚力,这在世界上其他国家很少看到。” 龙安志认为,中国取得积极战疫成果的背后有着深刻的文化根源。“人们对高级决策的尊重和执行这些决策的能力,与延续了几千年的传统儒家文化息息相关;能够因势而变,适应变化的灵活性本身又是道家文化的体现;而将所有事物视为相互联系的整体,多角度看待、理解问题则反映了佛教文化的因素。” “倡导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就是中国文化最集中的体现。”龙安志说,“海纳百川,有容乃大”这句中国古话,很早前就已阐述不同文明要相互借鉴、共同进步的道理。 在龙安志看来,中国此次坚决有力的抗疫措施,已最大程度减少了病毒对人类环境的威胁,为全球疫情防控争取了宝贵的时间窗口。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这次会给世界许多国家带来新的意义。”龙安志说,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都希望中国提供遏制和抗击新冠肺炎这一大流行病的经验和知识,而仍处在抗疫一线的中国也毅然派出专家医疗团队驰援国际社会。“对于必须直面病毒威胁的国家而言,中国经验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有价值。” 龙安志回忆道,当年的尼泊尔大地震,他就已经真切感受过中国的大国担当。“我当时在地震救援现场看到,中国提供的帐篷等物资是最多的,中国派的医生和救援力量也特别多,相反美国的AID(急救力量)并不多。汶川地震、玉树地震的救治经验给当地提供了巨大的帮助,救了很多人。”
2020年3月19日 -
赵瑞琦:中国的努力和担当为国际社会抗击疫情提供借鉴
文 | 赵瑞琦,全球化智库(CCG)特邀研究员
2020年2月17日 -
周晓晶:着力推进新型全球化,带动全球经济走出十年萧条 | CCG研究
作者 | 周晓晶,全球化智库(CCG)高级研究员,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亚非发展研究所原所长 自2008年全球金融海啸算起,全球经济已经经历了十年左右的经济萧条。传统全球化所遭遇的暂时挫折,严重迟滞了全球经济的复苏进程。继续推进全球化进程既面临种种挑战也存在诸多机遇,抓住机遇积极推进经济贸易全球化进程成为所有新兴市场国家和西方主要国家的共同责任。而只有加大力度积极推进新型全球化,才能够真正带动全球经济走出十年萧条。 继续推进全球化进程面临四个方面挑战 一是英国脱欧和特朗普当选后,西方反全球化思潮,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全球化的进一步推进。英国和美国都是过去几十年经济贸易全球化的大力倡导并积极实践者,也是在全球化进程中最大的获利者。特别是在金融全球化的大力推进和积极扩张中,美国英国都成为最主要甚至是排他的获利者。但是,在特朗普上台后,先是退出TPP,继而扬言退出美加墨自贸体系,甚至退出世界贸易组织。而英国则明确启动了脱欧进程。这些动作,无疑对本就因金融海啸后西方国家经济贸易萧条已经迟滞的全球化进程带来了进一步的伤害。而从根本上讲,无论是全球经济,还是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经济,在上世纪末本世纪初的强劲增长,都直接得益于全球化。虽然新兴市场国家和欧元区主要西方国家仍在积极采取措施大力推动全球化,但如得不到以美国英国等西方主要金融强国的响应,推进力度和推进进程势必难尽如人意。 二是西方社会的政治右倾化和日益蔓延的民粹思潮,也将成为全球化推进进程中的重大阻力。虽然在2017年的法德意等欧洲主要国家大选中,西方社会的政治右倾化尚未占据主导地位,但是,随着西方民粹思潮的蔓延,一旦全球再度遭遇经济暂时困难甚至经济衰退,势必会在政治上卷土重来。这种倾向,在未来几年甚至十几年的全球化推进进程中,都有可能成为重大的掣肘因素,制约全球化的进一步推进,尤其值得注意。 三是2017年到2019年美联储加息及缩表,也是制约全球化进程的一个重要负面因素。美联储加息及缩表,将对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经济的发展,带来明显冲击和较大不确定性。使得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难以复制本世纪初,也就是2001年到2010年间的强劲增长,这将在一定程度上限制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大力推动全球化和积极参与全球化的能力与动力。而从根本上讲,新一轮全球化的大力推进,将在很大程度上依赖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经济的持续增长及在此基础上的积极参与。 四是地缘政治因素及局部战争风险,仍将对新一轮全球化带来较大制约。自本世纪以来,地缘政治冲突和局部战争就始终没有中断。即使是在西方因全球金融海啸普遍陷入经济衰退和持续萧条阶段,这种状况也没有多少改变。地缘政治冲突和局部战争风险的存在,极大限制了国际资本的跨国投资,特别是对一些从经济上看具有较大投资价值、但政治风险较高国家和地区的跨国投资,因而在很大程度上对新一轮全球化的推进带来制约。而从根本上上讲,地缘政治冲突的话语权,又主要掌控在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手中。所以,一方面,地缘政治冲突越激烈,矛盾越突出,越不利于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国家的经济发展,不利于其提升自身积极参与和大力推动全球化的能力;另一方面,美英等国政府的反全球化立场及采取的种种动作,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其对地缘政治冲突的立场和方向。显然,这都将对全球化的进一步推进带来较大制约。 积极推进新型全球化存在诸多历史机遇 一是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以来,国际经济格局的力量对比所发生的有利于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的根本性改变,是新一轮全球化能够得以继续推进的重要物质基础。 长期以来,西方国家经济占全球经济比重高达70%以上。这种状况自2008年全球金融海啸后开始发生重大甚至根本性变化。2010年,美国、西欧经济占全球比重首次降到不足50%。此后,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的经济,一直朝着接近西方经济比重的方向前进。预计到2020年,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经济占全球比重可达到50%,与西方基本持平。与这一趋势相适应是2009年以来,新兴市场与发展中国家对全球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就始终超过50%,远超于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的贡献。 二是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自本世纪以来,借助全球化的强势崛起,为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积极参与和大力推进全球化进程,并进而改变不合理的全球治理模式和治理结构提供了重要支撑。从近年来国际治理体系的变化中,我们即可以清晰地看到这一点,据此也能够进一步把握新一轮全球化的基本方向。这里有两个较大的载体,一是金砖国家合作的强势崛起和大力推进,特别是金砖国家合作的机制化趋势,彰显了金砖国家所代表的新兴市场力量在国际社会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二是G20在全球治理中取代G7的趋势。长期以来,全球治理的主要载体是G7也就是西方国家集团。但自2008年起,G20峰会开始成为全球治理的重要载体。G20共有19个国家,其中11个是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这11个国家的人口占了G20国家的四分之三左右。 三是西方国家中仍然存在全球化的坚定捍卫者和积极推动力量。全球金融危机后,西方的全面经济衰退,以及接下来的欧洲债务危机,导致西方民粹思潮的蔓延和反全球化倾向,虽然严重削弱了西方国家推动全球化的意愿及其在全球治理体系重建中的领导能力,从而成为全球化的拖累因素。但同时,无论是欧元区,还是其他西方国家,甚至包括美国英国国内,也还存在着强大的支持全球化的力量。过去三十几年,美国始终是全球化的最大受益者。2009、2010年间,为推动美国走出经济衰退,美国国内曾有过究竟是通过重新振兴制造业还是重新推进金融全球化来带领美国走出经济衰退的争论。争论的结果,一是奥巴马政府提出了重新振兴制造业的一系列政策措施,二是奥巴马政府通过了一系列推动TPP的相关举措。诚然,奥巴马政府大力推动TPP在很大程度上还有着遏制中国主导全球化进程的意图和考量,但不可否认的是,TPP首先是一个继续推进全球化的载体。即使在特朗普退出TPP的大背景下,断言美国国内就不存在主张继续推进全球化的声音和力量也是不准确的。事实上,美国国内目前仍然存在着较强的主张自由贸易和全球化的利益集团。至于德法两国主导的欧元区以及日本、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其他国家,更是西方国家中大力主张推动全球化的重要力量。 四是新兴市场国家正成为新一轮全球化的主要推动力量,新兴市场国家近年来大力推进的一系列区域性甚至全球性经济发展和经济整合措施,正成为新一轮全球化继续推进的重要载体。如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与建设,东盟合作机制的深化,中亚五国合作机制的扩容,金砖+等发展新理念的提出与实践;以及其他一些区域性,甚至在整个洲际间的经济合作与整合,都为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积极参与和大力推动全球化,以及积极参与全球治理,并推动全球治理模式及治理结构的优化和改善,提供了重要机遇。可以预见,随着新兴市场国家整体经济实力的进一步提升,新兴市场国家必将取代美国,成为新一轮全球化的最主要推动力量,并主导全球化的进程与方向。 新型全球化的主要特征 过去三十几年的全球化基本上是美国主导的全球化。2008年金融海啸后,西方国家陷入全面经济衰退和持续萧条,催生了西方社会日渐增大的反全球化声音,并使得过去几年的全球化进程事实上处于停止状态。特朗普竞选期间扬言退出世界贸易组织和北美自由贸易协议,并在上任伊始即宣布退出TPP,更是使本就风雨飘零的全球化进程雪上加霜。如何在充满不确定性的国际政治经济大背景下继续推进全球化进程的历史重任,责无旁贷地落到了新兴市场国家肩上。中国两年前提出的“一带一路”战略,恰好顺应了这种时代要求,并为在新的时代背景下重振全球化、继续推进全球化进程,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新的动能。 实事求是地讲,中国提出并积极推动“一带一路”战略,最初更多的还是着眼于积极探索2.0版的中国改革开放战略。过去三十几年中国改革开放得以成功的重要经验之一,就是中国自觉地将国内改革的推进建立在对外全面开放的基础之上,通过全面对外开放扩大自身的国际视野,为国内改革找到国际参照体系和国际坐标,从而全面推进国内改革进程。同时,中国始终把推动中国的经济发展作为改革的根本目的,而不是为改革而改革,这样也就避免了其他国家闯关式改革甚至所谓休克疗法式改革的教训。正是在这些成功经验的基础上,中国提出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一带一路”战略,形成了2.0版的中国改革开放战略。但是,恰恰是在中国大力推进“一带一路”战略的这几年里,国际形势发生了重大变化,从某种意义上讲甚至可以说是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因应这种变化,中国的“一带一路”设想为新兴市场继续推进全球化进程提供了重要抓手、中国的“一带一路”战略也就自然而然地升华为新兴市场国家重振全球化的内在要求和战略共识。中国商务部2015年3月发布的一带一路路线图明确,一带一路贯穿亚欧非大陆,一头是活跃的东亚经济圈,一头是发达的欧洲经济圈,中间广大腹地国家经济发展潜力巨大。丝绸之路经济带重点畅通中国经中亚、俄罗斯至欧洲(波罗的海);中国经中亚、西亚至波斯湾、地中海;中国至东南亚、南亚、印度洋。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重点方向是从中国沿海港口过南海到印度洋,延伸至欧洲;从中国沿海港口过南海到南太平洋。从路线图的这一战略构想中不难看出,在这两条广袤而又雄伟的经济带中,人口超过20亿,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市场。存在着一个个未来一段时间极具潜力的新兴经济体,存在着巨大的合作和开发潜力。这些区域和地带的崛起在未来几十年将有力地验证亚洲世纪的辉煌。现在看,中国政府提出一带一路构想,并辅之以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其最大意义就在于不但为全球经济进入新的长波增长周期找到了新的经济增长点和新的经济增长极,同时也为重振全球化、为继续推进全球化进程,提供了中国机遇、提供了新兴市场动能。 过去三十几年全球化具有三大基本特征,一是基本上是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主导的全球化,从根本上讲是从属于美国主导的全球治理体系和既有经济秩序的;二是基本任务在于为国际资本开疆扩土,因而也就最大限度地满足了国际资本的逐利要求;三是金融全球化、金融资本过度扩张,结果导致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严重失衡。从这三大基本特征不难看出,在过去三十几年全球化进程中,获利最大的只能是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特别是美国。当然也不能不看到的是,资本在全球范围内的逐利行为,必然会在客观上将少数新兴市场国家或发展中国家纳入到全球化中,作为全球化推进进程中特定的热点、节点或新的增长点,带动其经济成长并使其分享到较大的经济利益,如金砖五国、灵猫十一国等等。甚至不排除个别国家如中国收获了仅次于美国的最大利益。正由于此,加之西方国家没能处理好国际资本逐利与本国中产阶层利益递减以及下层利益受损等问题,才导致西方社会普遍出现反全球化思潮。 美国退出TPP以及特朗普的美国至上和反全球化立场,事实上也就终结了美国主导的全球化进程。但这并不等于全球化本身的终结。一个最基本的事实是,除美国以外的大多数西方国家仍然需要全球化,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更需要全球化。从某种意义上讲,本世纪以来金砖国家的强势崛起,印尼、土耳其、越南等新兴市场国家的快速崛起,无一不是全球化推动的结果。目前,中国提出2020年全面进入小康社会,印度提出2032年进入10万亿美元俱乐部,俄罗斯普京豪言给我20年还你一个强大的俄罗斯,这些目标的实现,均有赖于全球化的继续推进和强力推进。与过往不同的是,继续推进的新型全球化将会展现出全新的视角、突显出新的特征。 第一,继续推进的全球化将不再是美国主导,而是东西共治甚至新兴市场主导的全球化。其二,继续推进的全球化的主要着眼点是实体经济而不再是片面的金融扩张,因而将更有利于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其三,继续推进的全球化将较好地处理好资本逐利与相关国家的自身发展问题、以及如何更好地惠及中下层民众的切身福祉问题。而这样一来,符合了更广泛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的利益,也就为新型全球化的继续推进找到了方向。因而必将受到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的广泛欢迎,并成为新兴市场的战略共识。 中国将从四个方面继续坚定推进新型全球化 过去三十几年全球化过程中,中国既是全球化的积极参与者,又是全球化的最大受益者之一。正是在积极参与全球化的过程中,中国实现了自身经济的强势崛起,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近年来,在全球化受挫的大背景下,中国政府多次明确而又全面地阐述了中国坚定推进全球化的立场和相关措施,并通过扩大开放、扩大对外投资等实际行动多视角地展示了中国在全球化问题上的自信、力量与担当。中国始终认为,自从2009年西方国家普遍陷入经济衰退后,全球化进程严重受挫,逆全球化甚至反全球化日益蔓延。其结果,直接导致近些年来全球贸易投资的停滞不前甚至持续下降,从而极大影响到全球经济的复苏进程和复苏力度。因此,提振全球经济,其中一个重要环节就是重新振兴全球贸易与投资,就是进一步推进经济贸易的全球化。 从方向上看,中国继续推动全球化进程可以着眼于以下四个方面的基本措施。 其一,坚定不移地继续推进对外开放,积极打造开放的高地、投资的热土,和世界共享中国发展机遇。推动中国的发展,首先要把自己的事情办好,但关起门来也办不好自己的事情。所以我们的开放大门会越开越大。去年,中国吸引外资在发展中国家仍居首位,达到1260亿美元。世界银行对中国营商环境的评估,去年和2013年相比上升了18位。同时,我们推动上海自贸试验区建设,已经逐步扩大到11个省区市,而且还会把普遍适用的经验向全国推广。中国这么做的根本目的,就是通过自身的积极开放,让世界上的其他国家共享中国机遇。 其二,加大力度积极推动“一带一路”对外开放战略的实施,并通过各种机制协调中国与沿线国家的共同发展。自从“一带一路”战略提出和亚洲投资银行启动以来,中国的倡议得到了全球最广泛的支持和赞成,相关举措也得到沿线国家的普遍赞誉。可以预见,随着“一带一路”国际合作的深入推进,“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与中国的经济合作将会越来越深入,中国对这些国家的投资将越来越广泛,这些国家经济将越来越受惠于中国经济的发展。 其三,积极推动双边或多边自由贸易区和投资贸易协定谈判,用区域化来推动全球化。中国对已经达成或者希望达成的一些区域贸易安排一直持开放态度,也乐见其成。只要是有利于贸易自由化的,我们都会去参与、去推进,而且中国人明白,要用开放抓住全球化的机遇,不管有什么挑战都不能错过。而在过去若干年里,我们也和很多国家提议,建立自由贸易区或者进行投资贸易协定的谈判,这些都是有利于双向开放的措施。虽然目前中国与一些国家有一些经贸摩擦,但这不应该成为影响我们继续开放的理由。相反,我们应该明确一个道理,就是你的开放力度越大,开放程度越深,这里面的摩擦相应就会越多,但是占的比例会越来越小。 最后,中方也愿意和世界各国一道来改善全球治理体系。过去几十年来,全球化进程中确实也出现过一些问题,如结构的失衡、分配不尽合理,以及治理体系和治理结构等方面出现的问题,但它们不是全球化本身的问题,而是发展中的问题、应对方面存在的问题。从某种意义上讲,全球化进程中出现的利益分配失衡和发展结构失衡,所反映的最终还是全球治理结构和治理体系的失衡。因此,只有紧紧抓住全球治理这个根本问题,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全球化进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中国过去现在和将来始终愿意和世界各国一道来改善全球治理体系,从而为新型全球化的继续推进保驾护航。 CCG新书《全球化向何处去:大变局与中国策》出版 2019“书香天府·全民阅读”——四川省党员干部月读推荐书单(四月) 《全球化向何处去——大变局与中国策》 主编:王辉耀,苗绿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内容简介 本书邀请来自政治、经济等领域的相关知名学者,基于各自专业,在书中系统提出了他们对当前全球化遭遇困境的解释。全书分为上、中、下三篇,共25篇文章。上篇主要涵盖了国内全球化研究领域的学者对全球化的系统阐释、对全球化趋势的判断;中篇主要为学者对目前世界上出现的反全球化以及逆全球化等现象的深刻反思与研判;下篇主要从经济贸易、外交、文化等不同领域提出了中国如何引导与推动新一轮全球化的“中国方案”。
2020年1月1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