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成立以来,CCG对国际关系和中国外交领域保持高度关注,深度追踪中国与美国、加拿大、欧洲、亚洲、非洲、拉美、澳洲、中东等国家与地区的双边经贸关系发展与变化,多年来致力于中美欧合作、一带一路、WTO改革、CPTPP等多边领域的研究,为政策制定建言献策。CCG在连续多年主办的年度品牌论坛设置中美关系、中欧合作等议题,积极开展国际交流活动,充分发挥智库“二轨外交”作用,常态化赴多国调研与交流,发布中美经贸系列中英文研究报告。常年主办系列圆桌研讨会,邀请来自美国、加拿大、英国、澳大利亚、日本、德国、埃及等多国智库专家学者、政要、商界精英、外交使节就国际关系与多边合作等议题进行研讨与交流。
-
夏尊恩:中美贸易谈判前景乐观,但还需要讨论经济关系
由全球化智库(CCG)主办的2019中国“引进来”与“走出去”论坛暨第六届中国企业全球化论坛于2019年11月2日-3日在北京举办。中国美国商会主席Tim Stratford(夏尊恩)在论坛上发表以下观点。 夏尊恩认为,关于贸易摩擦,有以下三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美国人认为,中国有承诺,但承诺没有实现。比如2012年,在WTO协定中,美国的信用卡公司可以在中国做人民币业务,但现在还是做不到。 第二个问题:中国没有做承诺,但美国仍然会觉得这个关系不公平,应该进行调整。比如在互联网业务中,中国的互联网公司能够非常自由地在美国做业务,但在同样的情况下,美国的公司在中国面临了一些限制,所以感觉不公平。 第三个问题:经济发展模式的差异。比如中国政府认为,中国核心的一些行业应该成为世界领袖,因此政府提供政策方面的支持和补贴,让中国这些行业成为全球领袖。 但是美国不相信这种理论,他们觉得美国政府在经济中不应该涉入如此之深,这是不公平的,美国企业没有政府补贴。另外,中国政府选择政策工具支持这些行业的发展,中国把这叫做“系统性问题”。但美国做事的方法和中国不一样。从长期中美关系的竞争性和健康发展的角度来看,这些很可能是最重要的问题。 从中美第一阶段达成的协议来看,这些问题没有得到很多讨论和解决。作为美国商界来看,第一阶段不能解决这些问题的话,在实质性的问题上,在第二阶段、第三阶段两国政府怎么去讨论呢?这让大家有些担心。对于两国之间贸易方面的问题,双方还是有信心且很大进展,但双方能够接受的程度还是有些不一样。 第一阶段,我们获得了一些进展,但在关税问题上,可能会有螺旋式的发展。不过,在解决短期问题的方面,不可能会有这么乐观的方向。 除了贸易方面,中国政府间代表讨论的核心是经济关系。它不属于谈判中的一部分,但是确实有关系,比如涉及国家安全的一些问题。例如,在互联网、基础设施等系统方面,这些方面会对国家安全产生重要影响,同时也对经济关系也有影响。两国政府确实没有做这些关系的讨论,只是纯贸易方面的讨论。但中美需要先谈这些,再来讨论两国之间的贸易问题,这样才能有更多的信心给商界。 有些人会关注,中美会不会脱钩。实际上两国都有很有能力的人,最终会有创新性的解决方案,但可能要花一些时间。美国政府缺乏非常清楚的、全面性的政策来处理与中国的关系,而中国正在进行相应的调整,所以这里有一些工作要做。 中美肯定不会脱钩。对外国的商界来讲,外商投资法出台是件好事。希望中国不断推动自己国家的经济发展。也希望中国企业不会有过多的政策,或者行业支持。 关于贸易谈判前景,夏尊恩持乐观态度。他认为,两国都需要认真分析,到底现在处于什么道路中,把商业领域政治化是非常不好的选择。有些时候,如果中国更针对美国公司,美国对中国的印象会更差,这不是一种正向的发展循环。 文章选自中国网,2019年11月4日
2019年11月11日 -
刁大明:弹劾喧嚣下,莫忽视国会选举对美国政治的影响
刁大明,全球化智库(CCG)特邀研究员、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教授
2019年10月21日 -
王勇:以开放自信处理中美关系
王勇,CCG特邀高级研究员,北京大学国际政治经济研究中心主任
2019年10月17日 -
沈建光:中美贸易“休战”的背后
专家简介
2019年10月16日 -
丁一凡:渲染中国市场“雷多”,美媒在借题发挥
专家简介 丁一凡:全球化智库(CCG)特邀高级研究员,北京外国语大学亿阳讲席教授。 莫雷风波持续发酵,应对失当的NBA陷入两头不是人的尴尬局面。令人有些意外的是,一些美国政客和意见人士对NBA的批评,比中国网民更激烈,他们要求NBA不要为了利益对中国服软。 一些美国媒体也将对此事的报道引到一个扭曲的方向,它们把过去一段时间在中国“遇到事”的西方企业拼凑出来,宣称中国市场“到处都是雷区”,西方在华企业已经有些手足无措。说穿了,就是西方舆论中有些人想颠倒黑白,想把这件事怪到中国的民族主义情绪上升上去。中国发展了,中国强大了,中国人为此而感到自豪。这件事让有些西方媒体人感到不舒服,他们便要借题发挥。 事情真的是这样吗? 其实,任何国家都有很多“政治正确性”,一些事情是共识是底线,不能破坏。比如,在德国公开为“纳粹”唱赞歌的行为是被明令禁止的。在美国,随意评论不同民族的习俗是犯大忌的。任何人的言行举止若侵犯到这些事儿,就会受到惩罚。在美国的篮球协会里,给黑人送西瓜都会被认为是侮辱黑人运动员,因为在美国历史上南方的农奴主曾经用送西瓜给黑人吃来堵住黑人奴隶的嘴。有些运动员因为不慎而触犯了这些“政治正确性”的戒条会受到惩罚,会被处以几万美元的罚金,还要公开道歉。 那么,为何当美国球队的经理刺激了中国民众的感情,美国篮球协会就不该向中国人民赔礼道歉呢?中国民众最感到愤怒的其实是这种双重标准。 不必否认,近些年,有些西方跨国公司在中国市场上的确“踩了雷”,受到了中国消费者的抵制。那都是因为它们的确有不当的言行。对本土消费者要有起码的尊重,要尊重他们的感情,不能故意刺激当地人。这应该是跨国公司在外国市场上经营的起码标准。跨国公司在外国市场上赚钱。如果它们连尊重外国当地的消费者都做不到,当地的消费者为何还要当冤大头,买他们的东西,让他们赚钱呢?这不是什么中国消费者抵制不抵制外国公司的问题,是个起码要尊重别人人格的问题。 对外国跨国公司,中国人一直抱有非常欢迎的态度,否则世界500强的公司不会有那么多扎堆到中国来。美中贸易全国委员会最近的调查显示,87%的受访美国企业表示,他们没有也不打算将业务迁出中国;83%的受访美国企业表示,过去一年他们没有削减或停止对华投资。中国消费增长仍然强劲,许多美国企业正在向中国二三线城市扩张。这些事实足以证明中国市场的友好开放态度。 跨国公司都有公关部门,也有危机处理机制。如果这些制度性安排不能让它们妥善处理在中国出现的这些“踩雷”现象,那只能说明它们的这些部门没做好功课,没能妥善处理危机。或者说,在出现了危机后,没能认真总结经验,诚心诚意向中国消费者和民众道歉,没能获得中国民众的谅解。 说实话,有着两千年儒家教育传统的中国人是非常善解人意的。除非中国人的感情受到了严重伤害,否则中国人不会故意敌视外来事物。 文章选自《环球时报》,2019年10月11日
2019年10月1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