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CG长期关注国内外热点话题,聚焦全方位、多领领域的前沿研究,以多年丰富研究成果为基础预判国际形式,通过前沿议题设置探索当下新趋势、新模式、新发展,充分发挥国际化智库的优势,为推动中国全球化建言献策。
-
朱永新:教育供给侧结构改革大有可为
朱永新,全国政协副秘书长、常委,民进中央副主席、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顾问。
2016年3月14日 -
王小川:看好人工智能和虚拟现实产业的发展
两会期间,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与人民日报旗下环球网联合推出系列高端访谈节目“奔跑--国计大势”,采访全国政协委员、知名学者专家,就两会热点话题进行探讨。
2016年3月14日 -
吴江:创新机制 让青年科技人才挑大梁
专家简介 吴江,中国人才研究会常务副会长,中国人才50人论坛专家委员会专家。 “放手使用步子不大,论资排辈现象突出” 记者:近段时间,有关青年人才培养选拔的热点事件受到社会的高度关注。据您了解,目前国家对青年人才的培养状况如何? 吴江:在青年人才培养中,我认为,青年科技人才的培养是当前最现实的问题。加大对优秀青年科技人才的培养开发力度,一直是我国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培养政策的重要内容。国家对青年科技人才的研究资助力度呈逐年增加态势,国家的各类科技计划和科技项目为培养青年科技人才提供了重要载体。但调查显示,青年科技人才的培养问题突出。 首先,放手使用青年科技人才的步子迈得不够大。2008年国家主体性计划的项目负责人中35岁以下所占比例仅为7.6%。其中,863计划项目负责人年龄在35岁以下的比例为10.6%,科技支撑计划为2.5%,973项目为0.47%。这表明,我国科研领域论资排辈的现象,仍普遍存在于课题申报、经费下达、成果署名、成果评奖、职称评定、进修学习等环节,青年科技人才在国家重大科研项目中发挥的作用有限。 其次,青年科技人才的职业发展阶梯仍然不够顺畅。中科院调查显示,48%的青年科技人才认为担任行政职务的最主要原因是为了“有利于取得学术上的成就和得到更多学术研究资源”。青年科技人才往往需要通过其它方式才能获得取得更多学术研究资源的机会,这种“曲线救国”式的职业生涯轨迹,很大程度上会断送一些有巨大发展潜力的青年科技人才。 再次,青年科技人才缺乏有效的激励保障措施。国家虽然设立了针对35岁以下的中国青年科技奖,但分量显然不够。此外,青年科技人才现实的收入水平较低,子女入学困难、住房得不到解决等问题也阻碍了他们潜心从事研究。 “借鉴国外经验,为青年人才成长开辟优先通道” 记者:对于破除论资排辈现象,为青年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创造有利的体制机制,您有什么建议? 吴江:在这个问题上可以借鉴国外的一些做法。比如,德国为青年人才创造了职业发展的良好条件。一方面创立青年科学院,帮助已完成博士学业的年轻科学家独立地从事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交叉研究;另一方面,在大学和研究机构建立青年教授和青年研究员席位,将确有真才实学的优秀青年人才及时晋升到高级岗位,优先安排主持重要科研项目。 在培养青年科技人才的独立研究能力上,德国和日本的做法值得借鉴。德国有多个支持科研后备军的项目。埃米·诺特计划资助科学人员到国外进行科学研究,培养自己的独立科研能力,回国后领导科研小组,承担一定的教学任务,为通过教授资格考试创造条件。而通过哈森贝格计划,青年学者能获得组建科研小组的机会,安心地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日本政府则大幅增加面向年轻人的竞争性科研经费,鼓励民间机构设立博士后研究基金,为年轻人独立主持科研项目、独自做出优秀科研成果提供更多机会。 “实施‘多通道’培养策略,加大奖励力度” 记者:在青年人才培养的政策上,我国还有哪些方面需要改进? 吴江:拓展高等教育,实施长周期多通道的青年人才培养策略。在保证高等教育连贯性的前提下,通过多通道的设计,促进不同高校、高校与研究机构之间的合作,让青年人才在不同的机构中完成本硕博一体化的学习。 依托重大工程科技项目培养青年科技人才。在跨学科集成、跨部门协作的重大项目中吸收更多青年科技人才,打造产学研结合的开放式创新平台,通过“政府—企业—高校”在重大项目中的良性互动,帮助学生夯实科研创新能力。将人才培养、自主创新以及国家科技战略结合起来。 加大对青年科技人才的激励和保障力度。在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制度中,加大对青年科技人才的奖励力度。鼓励45岁以下的青年科技人才申报国家重大科技奖项,并提高中国青年科技奖的社会影响力。通过提高工资、增加科研人员就业机会、采取更适合青年专家的组织形式、加强业务培训和对高级人才确保高额退休金等措施留住和吸引青年人投身于科技事业。 文章选自《中国人事组织报》
2016年3月9日 -
薛永武:实现国家战略目标离不开人才队伍建设
专家简介
2016年3月7日 -
徐洪才:资本市场低迷正是并购重组的好时机
文/ 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特邀高级研究员
2016年3月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