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CG 提倡人才开放发展。致力于人才国际化研究,CCG在国际人才、国际移民、华人华侨、出国留学和回国发展等领域开展并承接重大研究课题,举办系列活动,出版相关图书并发布系列研究报告。 政策影响力。基于扎实且富有创新力的研究成果,CCG提出一系列完善我国人才发展和移民体系建设的政策建议,在推动国家移民管理局成立等重大政策中发挥积极作用。 学术影响力。CCG在社科文献出版社连续出版发布《中国留学发展报告》、《中国国际移民报告》、《中国区域国际人才竞争力报告》等蓝皮书,连续翻译出版国际移民组织(IOM)《世界移民报告》,在施普林格出版社(Springer)出版包括 “China' s Domestic and International Migration Development”在内的多部英文著作,填补了中国国际人才研究领域的空白。 社会影响力。CCG创办了“中国人才 50 人圆桌论坛”、“全球教育 50 人论坛”等品牌论坛,连续多年承办欧美同学会“中国留学人员创新创业论坛”,举办“全球人才流动与国际移民学术研讨会”。CCG 提出的筹建“国际人才组织联合会”倡议得到了国家有关部门和北京市政府的积极评价与支持,成功入选了首届巴黎和平论坛,并在第二届巴黎和平论坛上成功举办了“国际人才组织联盟--国际专家研讨论坛”。
-
新加坡:“人才立国”| CCG研究
《人才战争 2.0》 | 王辉耀、苗绿 著
2019年9月24日 -
韩国:建设“人才大国”| CCG研究
《人才战争 2.0》 | 王辉耀、苗绿 著
2019年9月24日 -
俄罗斯:北极熊的复兴之举 | CCG研究
《人才战争 2.0》 | 王辉耀、苗绿 著 2013年1月5日,因主演电影《大鼻子情圣》走红全球的法国知名影星热拉尔·德帕尔迪厄(Gérard Depardieu)抵达索契,普京总统向他颁发了俄罗斯护照。入了俄籍的德帕尔迪厄心情大好,当场与普京相拥庆贺。 与这一幕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俄罗斯的人才流失很严重--尤其是科学家,甚至让美国人为之担心。 在苏联解体前,苏联人口中科学家所占比例全世界最高,合计超过100万。2002年,俄罗斯科学院公布数据:“在过去10年内,有50至80万名俄罗斯科学家出国从事长期项目研究,这些人几乎都没有回来。”科学家们去了美国和欧洲,甚至去了莫桑比克、墨西哥、印度、缅甸、秘鲁,研究所、实验室的仪器设备随之停止了工作。是什么把他们赶走了呢? 维塔利·金茨堡(Vitaly Lazarevich Ginzburg)是公认的超导体理论之父,他获得2003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后,媒体问及几十万美元的奖金,他说:“对我来说,诺贝尔奖金同我每月2700卢布(100多元美金)的工资相比,确实是一笔大数目。同一般的足球、冰球运动员的薪水相比,(100多元美金)也只是一个小数字。但从某种程度上看,我们的价值比一般的足球、冰球运动员要高很多。”他的同事,阿布里科索夫(Alexei A.Abrikosov)同获当年的诺贝尔奖,其人已在美国的国家实验室工作。 从中可窥见端倪:俄罗斯科学家的待遇太低,遏不住的人才流失,而且由于经济困难,政府只能“画饼充饥”,科研投入比例还出现下降趋势。耶鲁大学名誉教授迈伦·热内尔(Myron Genel)承认:“科学家是一个移动的专业阶层。哪里有支持,他们就会去哪里。”确实,人才大部分流向那些能够提供高收入、或经济科技最发达的国家。 仅仅在1999年,俄罗斯政府就通过了30多个防止“智力流失”的法律文件,其中有联邦法、总统令、政府令和各部门的各类文件。 2002年,在一次讨论增加科研经费问题的会议上,普京总统表示在过去5年内,约有80万名年轻的科研人员离开了国家科研机构,到国外和私人企业供职,政府一定会采取积极的措施。但是,2003年,科学家们的回答是又一次示威。 2004年2月,俄罗斯召开“全国人才会议”,普京亲自主持总统科学和高技术委员会会议,他再次“老生常谈”,从1990年到2002年,俄罗斯科研人员的数量减少了55.2%,政府必须加大投入。 2005年6月30日,俄罗斯新大学校长弗拉基米尔·焦尔诺夫,在莫斯科新闻发布会上声称:俄罗斯人才流失现象严重,对国家造成的损失至少已超过1万亿美元。他警告政府必须尽快采取切实措施,避免人才进一步流失。 发展知识经济人才,吸引、留住以及使用高新技术人才是关键。普京总统意识到遏制人才流失的重要性,承诺加大科研投入,提高科学家待遇。俄罗斯政府预算收入的60%来自于石油和天然气,2005至2006年,政府为青年学者、研究生、大学生和中学生提供了15.5亿卢布的奖励基金,并决定将联邦科技预算3%的资金用于支持年轻学者的研究,扩大青年科学家住宅建设规模,并提供重奖。俄罗斯国家科技奖、联邦政府科技奖和联邦政府青年学者科技奖奖金也从2004年起分别提高到500万卢布、100万卢布和50万卢布。政府计划在2008至2010年间,向科研领域投资约250亿美元,阻止人才外流,重塑俄罗斯在重要科研领域的竞争力。普京也承诺一年内将把科研人员的平均工资从每月2万卢布(约合848美元)提高到3万卢布(约合1272美元)。这对于5年前拿着2700卢布月薪的“诺奖”得主维塔利·金茨堡来说,已不斥天文数字。 在公共治理人才领域,2009年,俄罗斯总统梅德韦杰夫(Dmitry Medvedev)组建了“黄金100”人才库,人选将出任政府的关键职务,以结束公职任命中的用人惟亲、官僚体系腐败现象。此外,克里姆林宫还在建设一个由5000名候选人组成的人才库,他们将出任俄罗斯联邦政府的职位;另外一个由16000名候选人组成的人才库将出任地方政府的职位。 俄罗斯政府日渐重视人才,人才流失也得到一定程度缓解。 作为传统意义上奉行严格移民管理政策的非移民国家,光留住人才就够了吗?远远不够,俄罗斯选择“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全方位有针对性地吸引人才。 --针对苏联解体后的人才外流,俄罗斯实施“同胞召回”,吸引在俄获得学历认证的独联体公民来定居,包括教师、工程师和医生等。 --针对高层次人才,除制定海外引才政策和计划,2010年还修改了移民配额限制,将不受移民配额限制的外国公民职业扩大到30个,包括信息自动化生产和机械工程师,生物、物理和微生物专家、公司以及代表处的经理和主管等。 --针对低素质劳动力,大幅度提高准入门槛。 --针对一般性劳动力,普京总统2014年签署法案,规定必须通过俄语水平、历史和法律基础知识等综合测试。 --针对留学生,从2014年起对全日制大学生实行简化办理工作许可手续:雇主不需要获得吸引和使用劳动力的许可。 配套政策是修改《劳动法》,通过《俄罗斯外国人权利法案》修正,逐步简化或取消外国专家的工作配额、移民登记及劳动许可制度,简化移民手续,以便利高层次人才入俄。 这过程中的“大手笔”有2010年3月俄罗斯科教部宣布, 国家将拨款900 亿卢布(约30 亿美元)用以支持高校科研和吸引海外高水平科学家。到2010年7 月报名截止日期为止,科教部已经收到来自全俄罗斯179 所高校的512份引进海外专家的申请。 2014年乌克兰爆发危机,“新冷战”疑云笼罩大国,加之油价崩溃和经济制裁,俄罗斯面临着双重挤压,陷入20年来持续最久的经济衰退中,卢布大幅贬值,居民收入减少,吸引的外国直接投资在2013~2015年也呈急剧下降趋势。 俄联邦移民署的数据显示,2014年共有1.86万俄罗斯人前往欧洲国家。有西方媒体报道称,在制裁下,俄罗斯公司无法获得外国资本,经济和金融领域陷入困境,因此许多企业家和投资者纷纷选择到国外寻找机会。移民署署长康斯坦丁·罗莫达诺夫赶紧出来辟谣,“俄罗斯并不存在大量高技术人才外流问题,数万人离开对俄罗斯来说规模并不大”,“世界各国间争夺科学家的斗争一直在进行,未来也将会持续下去,俄罗斯也参与到这场竞争中。为了吸引更多的人才,俄罗斯在国内为外国高技术专家创造了良好的生活和工作环境。在美国和欧盟国家也存在专家外流现象。去年来到俄罗斯工作的外国专家数量并不少于前往欧洲国家的俄罗斯人。” 事实果真如此吗?从俄新网的报道中可窥见端倪:著名动画创作人帕维尔·蒙济亚将创作室从莫斯科搬到了塞浦路斯,俄罗斯最大社交网VKontakte创始人帕维尔·杜洛夫辞去了网站CEO职务离开了俄罗斯。俄罗斯副总理奥尔加·戈罗杰茨坦承的确出现了IT等领域高技术人才外流的趋势,在制裁下这些人的收入减少,俄政府在防止资金外流的同时也需控制人才外流。祸不单行,受卢布贬值和俄语考试新规等因素影响,大量外国劳工也陆续撤离俄罗斯。展望未来,俄罗斯的人才吸引力如何大增?这是摆在普京政府面前的重要课题。 引用相关内容请注明出处:《人才战争 2.0》, 王辉耀、苗绿著,东方出版社。
2019年9月11日 -
印度:告别“人才殖民地” | CCG研究
《人才战争 2.0》 | 王辉耀、苗绿 著
2019年9月9日 -
以色列:国小才多,能量惊世 | CCG研究
《人才战争 2.0》 | 王辉耀、苗绿 著 我们要求散居各地的犹大人团结在以色列的犹太人周围,完成移居和重建的任务,支持后者为实现世世代代的梦想--光复以色列而进行的伟大斗争。 —— 以色列《国家独立宣言》 以色列是一个创新国度,拥有约4000家高科技企业,科技企业密度全球最高,滨临东地中海的特拉维夫更被誉为“中东硅谷”。但因国家小,市场小,这里很难诞生本土大公司,科技成果却可以为别国所用。所以,世界500强公司中有250多家都在以色列建立了研发中心,包括英特尔、微软、IBM、谷歌和惠普等以及我国的海尔、海信。此外,当地还有40多家VC,20多家PE。 这里拥有大量具有全球竞争力的科学家 、工程师以及商业人才,在计算机硬软件开发、生物技术、医疗电子、航空航天、太阳能、农业科技和食品加工等领域处于科技最前沿。SAP公司前总裁孔翰宁(Henning Kagermann)在以色列买了一间公司,他说:“除了公司本身,我们购买的还是一个团队,一种以色列的精神状态,这对于我们的公司在全世界的威望是至关重要的。” 我在与顾克文(Edouard Cukierman) 、丹尼尔·罗雅区博士(Daniel Rouach) 合著的《以色列谷》(Israel Valley)一书中探讨了以色列的创新创业精神,认为可以从移民与文化多样性、追求知识和真理以及教育体制中找到一些答案,其中,移民人才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以色列是在废墟上建立起的国度。在这个连耕地和淡水资源都稀缺的国家,人才是拥有的唯一资源。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统计,以色列的国内生产总值在1948年建国时仅为2亿美元,但在2015年已经跃至2961亿美元,翻了近1500倍,人均GDP达到32828美元。这里的国土大半是沙漠,但这里的人却因地制宜地研发了无土种植、温室蔬果、土壤改良和滴灌等一系列农业技术,不但奇迹般地解决了粮食问题,还成为世界农业强国。 1948年建国以来,以色列先后出现过5次移民高潮,60年间持续不断的移民为以色列增添了数百万犹太人的人口,也带来巨额的投资、先进的科技,进而改变了国家命运。以色列成为世界上合理使用海外人才推动科技创新、经济增长、社会发展的最成功典范。 数十年来,以色列把吸引犹太人回归效力定为基本国策,给予世界上所有犹太人定居以色列和获得以色列公民权的权利,致力于打造“全球犹太人的家园”。Yoram Yahav毕业于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及南加州大学,曾任财富500强企业总裁,回到以色列后成为一所科技管理学院的管理者,他深情地说:“以色列人一直梦想回来……真正做出决定是在以色列的第二大城市特拉维夫-雅法的一个酒会上,享受美丽的地中海日落之后,妻子毫不含糊地告诉我,不会回美国了!” 吸引犹太人回归给以色列带来巨大效益。20世纪50年代《回归法》的实施,使以色列的犹太人数量从1950年的137万人增长到1998 年的486万人。这些移民中包含大量科技人才,对以色列的建设起到了重要的作用。1948~1989年间,移居以色列犹太人中拥有教授、副教授职称和博士学位的至少有10万人;1990年前后的苏联移民潮又带来了大量高层次人才,1989~1999年约有45万犹太人移居以色列,其中科学家9000名、工程师5万名,按政府培养1名大学生需要投资5万美元计算,这批人的培养投入都接近30亿美元!查看历年数据,还会发现:1922~1998年间以色列犹太人口增长率与GDP增长率呈正相关——在人口增长的高峰阶段,GDP的增速也高于往年。再从行业看,以色列风险投资高度发达与在美国从事风投的犹太人息息相关。在美国上市的首家以色列公司Elscint,便由一位美国犹太裔弗雷德·阿德勒(Fred Adler)扶持。弗雷德在美国金融协会中地位举足轻重,他1985年建立了以色列第一支美式创投基金,并引领以色列风险投资的发展。还有调查显示,20世纪70~80年代到以色列建立研发中心的许多美国公司,最初选定赴以色列时,多数有来自公司内部以色列人的促成。 然而,自2002年以来以色列移民数量呈连年下降趋势。2006年,新移民数量只有1.9万多人,与2005年相比下降了9%,是1988年以来的最低水平。2007年,移居以色列的犹太人数为1.44万,而离开以色列到外国定居的犹太人却多达2万人,出现20多年未遇的移民数量负增长现象。 犹太移民减少,不仅仅带来人才的短缺。以色列希伯莱大学人口统计学家塞尔吉奥·佩尔戈拉警告说,截至2005年底,以色列700多万人口中有五分之一是阿拉伯人。阿拉伯人的生育率是2.8%,犹太人的生育率只有1.3%。如果犹太人长期不但不移民进来,还选择离开祖国,会对以色列的人口结构产生影响。未来可能出现拥有人口优势的阿拉伯人通过“一人一票”的民主选举方式,不战而胜地夺取政权 。当然,专家的忧虑只是说明,一旦不再能够吸引全球的犹太人,对于这个国家的经济、军事、科技甚至人口结构任何一个方面都可能造成灾难性的后果。所以,以色列在加大力度吸引移民,2014年移民人数增加了10%,是2003年以来的最高水平。2015年移民人数首次超过3万,为十几年来首次,新移民中50%的人年龄在30岁以下,19岁以下人数比增长了20%,最年轻的移民只有一个半月大。2015年以色列接收的移民存量有201万人,占总居住人口的24.95%,其中,俄罗斯(11.5万)、美国(7.9万)均为来源大国;移出的约30万,相当于100位以色列人中有3个移民海外。 以色列也致力于提供完善的移民配套措施。点开“移民吸收部”的网站(www.moia.gov.il),可以发现“就业”“住房”“学生注册”等实用信息,方便快捷。以色列还为成年移民提供免费的语言培训,此外,针对不同移民人群制定专门方案,例如,给予移民科学家资金补助和就业帮助,包括初到安置费、前6个月的生活费、前12个月的租房费,并对其求职、工作和转职全程跟踪服务。 “移民吸收部”设立了四种奖学金,大力吸引留学生和科研人员,培养出的理工科人才集聚,吸引了许多大型高科技跨国公司来此建立分公司和研发中心,又进一步吸引犹太精英回国效力,由此形成良性循环。例如,一些原本服务于跨国公司的犹太裔科技精英被派至以色列管理公司事务,包括英特尔以色列研发中心创始人多夫·弗洛曼(Dov Frohman)、谷歌驻以色列研发负责人约勒·马瑞克(Yoelle Maarek)和思科公司的工程架构主管迈克尔·劳尔(MichaelLaor)等。 海外犹太人回以色列创业也是较佳选择。因为这里不仅有科技人才,还有良好的风投机制。1993年,以色列政府启动了著名的“首创计划”(Yozma) ,通过投入巨资设立基金并进行风险投资管理制度设计来扶持风险投资行业。政府成立公司独立管理基金运作,并规定每个首创基金必须联合一家外国机构、一家以色列当地金融机构共同运作,以促进更多的私人部门资金进入风险投资领域。自此,以色列的VC投资开始一路高歌猛进至今,成为高科技创业小公司不断涌现的支撑力量。 2016年,以色列移民吸收部(Israel Ministry of Immigrants Absorption)制定了雄心勃勃的未来每年移民人数突破5万人的目标。部长齐夫·埃尔金(Ze’ev Elkin)说:“我们有责任,尽一切努力,好好利用这一难得的机会,促进移民吸收,鼓励犹太人移民以色列。只要我们能做到,实现5万人的目标就不会太困难。” 早几个月,以色列总理本雅明·内塔尼亚胡(Benjamin Netanyahu)拒绝了接收叙利亚难民的呼声,理由是“以色列是个小国,非常小,没有人口或地理深度”。再早些的2012年岁末,以色列教育电视台“真空”栏目组爆出,卫生部门有计划地胁迫来自非洲“黑色”犹太人——据《圣经·列王记》等典籍记载,为称雄北非—阿拉伯地区的示巴女王与犹太国王所罗门的后代——在前往及抵达以色列后接受避孕注射,“以确保以色列的黑人数量保持在较低水平”。这些迹象表明,以色列的犹太种族意识极强,更欢迎海外犹太人中的人才回归。 引用相关内容请注明出处:《人才战争 2.0》, 王辉耀、苗绿著,东方出版社。
2019年9月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