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CG 提倡人才开放发展。致力于人才国际化研究,CCG在国际人才、国际移民、华人华侨、出国留学和回国发展等领域开展并承接重大研究课题,举办系列活动,出版相关图书并发布系列研究报告。 政策影响力。基于扎实且富有创新力的研究成果,CCG提出一系列完善我国人才发展和移民体系建设的政策建议,在推动国家移民管理局成立等重大政策中发挥积极作用。 学术影响力。CCG在社科文献出版社连续出版发布《中国留学发展报告》、《中国国际移民报告》、《中国区域国际人才竞争力报告》等蓝皮书,连续翻译出版国际移民组织(IOM)《世界移民报告》,在施普林格出版社(Springer)出版包括 “China' s Domestic and International Migration Development”在内的多部英文著作,填补了中国国际人才研究领域的空白。 社会影响力。CCG创办了“中国人才 50 人圆桌论坛”、“全球教育 50 人论坛”等品牌论坛,连续多年承办欧美同学会“中国留学人员创新创业论坛”,举办“全球人才流动与国际移民学术研讨会”。CCG 提出的筹建“国际人才组织联合会”倡议得到了国家有关部门和北京市政府的积极评价与支持,成功入选了首届巴黎和平论坛,并在第二届巴黎和平论坛上成功举办了“国际人才组织联盟--国际专家研讨论坛”。
-
董庆前:开放的中国,需要更多全球人才的参与——评《中华人民共和国外国人永久居留管理条例(征求意见稿)》
作者 | 董庆前 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所 2月27号,司法部就《中华人民共和国外国人永久居留管理条例(征求意见稿)》征求意见,在该条例的第一条指出“为了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规范外国人在中国境内永久居留管理,保障取得永久居留资格外国人(以下称永久居留外国人)的合法权益,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出境入境管理法》,制定本条例”,可见,该条例的目的十分明确,“扩大对外开放”、“规范”外国人在华居留管理并 “保障”其合法权益。这与目前我国的各项政策方针的精神和理念是契合的。 首先该条例是“为了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2018年4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博鳌亚洲论坛2018年年会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的讲到,“研判世界发展大势,经济全球化是不可逆转的时代潮流。……我要明确告诉大家,中国开放的大门不会关闭,只会越开越大!”, 在2019年22日在会见2019年“创新经济论坛”外方代表时他也提到,“改革开放40年使我们获得了自信,这是中国的必由之路。这条路我们会一直走下去,越是有阻力,越是有人为设置的障碍,我们越要迎难而上,进一步扩大开放”。在该条例中提到对于具有高素质、高技能、国内急需以及在中国拥有“纳税记录和信用记录良好”的人员,允许他们申请永久居留,保障他们合法的权益,与“进一步扩大开放”的理念是一致的,也是中国人“四个自信”的体现。在当今的全球化发展的时代,人员流动是必然的,中国作为世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全球第二大GDP国家,具有世界1/5的人口,不积极参与全球人员、货物、资本和信息等交流是不可能的。对外开放是我国目前经济社会取得经济社会取得巨大成就的重要推动力,也是未来中国发展壮大、与世界各国共同推进世界进步的重要保障。 其次,该条例的第二个目的是规范外国人在中国境内永久居留管理,这也是目前社会关注的问题,在该条例的具体内容中提到“在中国境内的永久居留外国人应当遵守中国法律,不得危害中国国家安全、损害社会公共利益、破坏社会公共秩序”,在这里回应了社会关注的外国人在国内的“超国民待遇”、“社会治理”不规范等问题,为未来各部门、各级执法和管理单位规范此类问题给予了宏观指导,同时,该条例也及时呼应了十九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精神。外国人在中国境内的永久居留的规范,是我国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该条例从宏观上构建了我国对外籍人在从事经济社会文化以及各类商务文化交流的制度化、法制化理念和思维,对于释放我国制度功能,提升社会治理效能和水平具有推动作用。 第三、在第十二条、第十三、十四和十五条所涉及的外籍人在华申请永久居留资格的规定,从申请的标准和条件来看,要么是“杰出成就”、“国家急需”,要么是“纳税记录和信用记录良好” 等等,这些条件的设置,为外籍人员在国内取得永久居留资格设置了基本条件和门槛,相对以往的政策来看,更符合国内外人才引进的基本范式和条件,同时很多标准其可操作性也比较强。相信符合这些标准的外籍人士在华从事创新创业工作,对于提升我国扩大人才队伍规模、提升人才整体素质具有积极效应,能够提升我国在国际人才竞争中的优势,为国家经济建设、科技创新等带来更多的智力支持。 同时,我们也看到,在该政策的征求意见中,出现了部分社会群体的担忧和疑虑,从反映的声音来看,外界担心的是未来细节的执行操作和落地实施。这些并不意外,也不是坏事,目前国内对于许多政策引起担忧,甚至带来社会问题,并不是政策本身的问题,更多的是执行落地的问题、是政策的透明度的问题。目前该政策的正处于征求意见阶段,通过听取各方的意见和声音,开展社会互动,更有利于后期政策的执行,也为政策的宣传以及增加政策的透明度,创造更加有利的条件。 因为反对而反对,因为支持而支持,不是思维的范式,更不是行为的动力,中华民族历来都是开放、包容、兼收并蓄的民族,在21世纪全球化的时代,我们更应该拥有这样的时代胸襟。从全世界来看,我国目前在海外约有6500多万的华侨华人,他们一直是传播中华文化、讲述中国故事的主体,他们长期居住在海外,让世界更多的国家和民族,认识了我们这个伟大的民族,为增进中外交流,推进中国的发展做出了贡献。同样,今天,开放的中国也需要更多“杰出成就”、“国家急需”、“纳税记录和信用记录良好的”的外籍人士,参与中国建设,感受中华文化,体验中国故事,并通过他们的声音,把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中国的故事传递出去。
2020年3月2日 -
陆毅茜:为外籍人才提供永久居留权是国际通行做法,是“人才强国”的必经之路
-
郑金连:从永久居留制度的设置目的思考《中华人民共和国外国人永久居留管理条例(征求意见稿)》
作者 | 郑金连 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
2020年3月2日 -
王晓初:发挥中国特色人才制度优势 培养造就更多更优秀人才
2019年11月29日,西南财经大学发展研究院,全球化智库(CCG)于成都举办“中国人才50人论坛”暨人才发展与绿色发展研讨会。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原副部长王晓初先生出席本次论坛并发表了题为“发挥中国特色人才制度优势,培养造就更多优秀人才”的主题演讲。 以下为演讲实录 各位专家: 大家下午好!非常高兴能参加这次论坛。今天有机会与我国人才工作领域的著名专家共同探讨我国人才发展中的重要问题,感到十分荣幸。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人才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采取有力举措深入推进人才优先发展,开启了加快人才强国建设新征程。习近平总书记对人才工作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重要指示,对一些重大人才工作亲自谋划、亲自研究、亲自推动,极大地丰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才理论和实践。我体会最突出的是五个方面:一是要把握人才是实现民族振兴、赢得国际竞争主动的战略资源。国家发展靠人才,民族振兴靠人才;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我们也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加渴求人才;没有一支宏大的高素质人才队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难以顺利实现。二是要把握加快建设人才强国的战略目标。发展是第一要务,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要确立人才引领发展的战略地位,更大规模、更有成效地培养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急需的各级各类人才;要培养造就一大批具有国际水平的战略科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要大力培育支撑中国制造、中国创造的高技能人才队伍。三是要把握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战略举措。要遵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着力破除束缚人才发展的思想观念,推进体制机制改革和政策创新,充分激发各类人才的创造活力;要用好用活人才,建立更为灵活的人才管理机制,打通人才流动、使用、发挥作用中的体制机制障碍,最大限度支持和帮助科技人员创新创业;要完善好人才评价指挥棒作用,为人才发挥作用、施展才华提供更加广阔的天地;要着力破除体制机制障碍,向用人主体放权,为人才松绑,使各方面人才各得其所、各尽所长。四是要把握聚天下英才而用之的战略胸怀。要把各方面人才更好使用起来,聚天下英才而用之;要打开大门,敞开胸怀,不唯地域引进人才,不求所有开发人才,不拘一格用好人才;要以更加开放的视野引进和集聚人才,用国际通行的有效办法、更有吸引力和竞争力的政策措施、更便捷的服务,加快集聚一批具有国际视野的领军人才;本土人才、海归人才并重并用,使他们在报效祖国中实现自己的人生梦想。五是要把握坚持党管人才原则的战略要求。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关键在人,关键在人才;要坚持党管人才原则;以识才的慧眼、爱才的诚意、用才的胆识、容才的雅量、聚才的良方,广开进贤之路,把党内和党外、国内和国外等各方面优秀人才吸引过来、凝聚起来,努力形成人人渴望成才、人人努力成才、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良好局面。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人才工作的重要论述精神是我国人才工作的根本遵循。学习总书记的指示,我是想说明,我国人才事业的发展历程是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认识不断深化、理论不断创新、制度不断完善、治理效能不断提升的过程。不久前召开的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全面总结了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十三个方面的显著优势,其中一个方面就是“坚持德才兼备、选贤任能,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培养造就更多更优秀人才的显著优势”,强调要“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加快人才制度和政策创新,支持各类人才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贡献智慧和力量”。这既表明了人才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内容和优势,也表明了人才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力量和支撑。面对新的历史条件下的人才工作,我认为有五个方面的问题需要给予特别关注。 (一)如何从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高度,深入推进人才体制机制改革。近年来,各地各部门深入落实中央的改革部署要求,在人才培养、评价、使用、流动、激励等环节推出了一系列改革创新举措,有些取得突破性进展,改革成效正在逐步显现。人才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资源、第一动力,是国家治理体系中需要优先关注的重点领域,人才治理效能在国家治理能力中具有重要位置。我们需要进一步把人才体制机制改革放到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高度统筹深入推进,在更高的层次上形成一套更加成熟、定型、完善、巩固的制度体系,在更大的范围内创造一个更加公平、宽松、有序的制度环境,最大限度激发释放人才活力,把各类优秀人才集聚到党和国家事业中来。 (二)如何在强化创新驱动、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大背景下,培养造就更多更优秀人才队伍。当前,我国正处在由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转变的关键阶段,但我国科技自主创新能力不足、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局面尚未根本性扭转,给经济优化升级带来不少困难。创新驱动实质上是人才驱动,高质量发展关键要靠人才作支撑。如何在人才工作中落实新发展理念,研究谋划好新时代人才发展战略规划,推进人才队伍建设的战略目标、重点任务、工作方式更符合创新发展需要,推进人才队伍规模、素质、结构更好适应高质量发展需求,充分发挥人才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引领支撑作用是人才研究领域面临的重大课题。 (三)如何在新时代人才工作中,更加充分地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这是一个老课题,既是理论问题,也是实践问题。如何在人才工作中更加突出市场导向,更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决定性作用,更好激发市场的内生驱动力,一直是大家在探索的课题。近几年,东部发达地区在依靠市场手段评价、激励、吸引人才等方面做了不少有益的尝试,但总体看还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破解。举一个例子,2017年以来,多个城市先后推出“人才新政”,引发各地之间“人才内战”不断升温,这既体现了人才作为第一资源对城市发展的重要性,但同时也暴露出各地引才层次、引才政策存在同质化现象,一味地拼财力、拼奖励、拼优惠,甚至简单地使用行政手段对人才进行“围追堵截”等问题。 (四)如何在对外开放的大格局下,加快人才国际化进程。当前,虽然一些西方国家单边主义、保护主义加剧,但我国新一轮对外开放浪潮正在加速形成。一个国家对外开放,必须首先推进人的对外开放,特别是人才的对外开放。我们需要在我国全方位对外开放的大格局下,在我国积极推动的新一轮全球化的大背景下,进一步深入研究如何在目标定位、制度环境、政策支持、强化服务等各方面更有力的扩大人才开放,而不仅仅是人才引进,以便加快提升我国在全球配置人才资源的能力,提升我国参与制定国际规则和全球治理的能力,加快人才国际化进程。 (五)如何在坚持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中,研究建立中国特色人才制度理论体系。我国的人才理论和相应的制度是独具特色的,具有很强烈的历史传承、文化积淀和中国实践。党的十六大以来,我们逐步形成的科学人才观、人才强国战略、人才优先发展战略等等,都是在弘扬文化传承,继承优良传统,广泛吸收借鉴国外相关理论的基础上,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中探索、发展起来。中国的人才理论与西方国家的人力资源理论有密切联系,但更有明显的不同。我们有党的全面领导的政治优势,同时有世界上最丰富的人才思想传统,有世界上最大规模的人才工作实践,我们完全有信心有必要建立优于发达国家、具有中国特色的人才制度理论体系。 最后,预祝本次论坛取得圆满成功!谢谢大家。 (本文根据王晓初先生在中国人才50人圆桌论坛上的发言整理,未经本人审阅)
2019年12月2日 -
人才发展的“软”件与“硬”件 | CCG研究
《人才战争 2.0》 | 王辉耀、苗绿 著 任何一个国家都需要认真思考,自身未来的人才竞争优势在哪里。未来吸引全球人才的国家或许不是西班牙、意大利,也不是美国和加拿大,中国经济发展中体现出的活力将吸引全球的人才。那么,中国将如何吸引更多的国际人才到来呢? ——加拿大公民及移民局国际大都市组织执行总干事霍华德•邓肯(Howard Duncan) 前微软副总裁李开复喜欢引用一次经历来描述比尔·盖茨对中国的深刻了解。他来北京担任微软亚洲研究院院长后,首次去向比尔·盖茨汇报工作,谈话接近结束时,盖茨突然问:“你在北京是怎么解决户口问题的?”“当时我被吓了一跳,几乎回答不出来,说你怎么知道什么是户口?!”后来,他又向比尔·盖茨介绍在中国招聘了20名很优秀的大学生时,盖茨又表示关心:“那他们的户口都解决了吗?” 这当中透露了一个信息:即使微软这样庞大的跨国公司,即使盖茨和李开复这样优秀的高管,都会因政府政策而受到影响。政府决策对于企业吸引人才至关重要。 当然,人才流入与发展的物质与硬件不可或缺。 多年前,我翻译过奥巴马总统亲笔授权的自传《奥巴马回忆录:我父亲的梦想》,其中一个故事令我印象深刻。 奥巴马的父亲是位留美的非洲肯尼亚留学生,后来回到了肯尼亚。奥巴马的弟弟马克,获得布朗大学学士、斯坦福大学物理学硕士和埃默里大学工商管理学硕士学位。2008年奥巴马旋风全球刮起,马克因为被英国《泰晤士报》曝光而引起关注。他选择到了深圳,在学校里教书,并去福利院连续做了多年义工。然而,这位富有社会责任心和爱心的马克却不愿意回归祖国肯尼亚,原因是:“在这样一个手机还未普及的国度,物理学家没有什么事情可做。” 这是一个因为硬件缺乏而导致人才流失的典型事例。许多发展中国家的人才流失,并不是“政府不尊重人才”或者“人才不爱祖国”,而是因为条件落后让人才“生不逢时”。当国家无力提供发挥才能的平台时,人才只能滞留海外。否则,回流于国家无益,于个人则有害。这时政府只能让人才继续留在海外,同时推动人才环流展开合作与兼职;并建立完善的高端人才数据库,与留学生、侨裔专业社团保持长期联系;另外保持方便海外人才恢复、保留国籍的政策,例如默认双重国籍,降低他们获得绿卡、长期签证的门槛,简化程序与手续,以保证将来在需要时,能在海外的“人才银行”取出自己的存款并获得利息。
2019年10月2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