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山:政府对人才应采取一视同仁的政策
我是1998年回国的,我和莫天全创建了搜房网,它现在是世界上最大的房地产互联网网站。我虽然学经济的,但我在清华讲的是政治哲学而不是经济学,我认为讲法的精神是我们国家现在需要强调的东西。 海归人才的政策不在于待遇的高低,而在于平等的对待所有人才。现在还是有体制内、体制外,海归、土鳖,这样把都是把中国的公民分成三六九等,这很不利于人才充分发挥的环境。 海归在人才制度上最需要的是政府将海归与国内人才一视同仁,在政治上要得到人民政府、党的信任。如果说没有这些东西,只是把海归作为嘉宾,或者是作为专家,或者是作为团结的对象,像刚才讲的那样只是起到建言献策的作用,而不是真正成为国家的政治、社会和生活等各个方面的中坚力量,海归的作用就不能充分发挥。 中国梦是强国梦,什么是强国?是要走在全世界国家的前面。中国要成为全球的强国,就必须把海归作为一个重要的群体。所以,留学人才政策问题不是我们海归找待遇的问题,而是我们作为国家的主人是跟大家一起为实现中国梦,像我们的留学的前辈一样去为国家做贡献。
2013年9月27日 -
周立群:海归对中国经济建设作用突出
我是留学苏联的,1988年作为国家教委公派的留学生赴苏联莫斯科动力学院留学。很有意思的是当时我出国的时候,拿的录取通知书是苏联莫斯科动力学院,1992年答辩了博士论文,拿到的毕业证书上写的是俄罗斯莫斯科动力学院,苏联已经不存在,一个社会主义大国苏联已经成为了历史。 在迎来欧美同学会百年华诞之际,我想起了1957年毛泽东主席在苏联莫斯科大学接见中国留学生时候的讲话:“世界是你们的,也是我们的,但归根到底是你们的,你们青年人朝气蓬勃,好像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正在兴旺时期,希望寄托在你们身上。”这段讲话影响了整整一代人。百年留学、海归梦想,海归人最重要的是传承和开创。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一代人应该有更比一代人的雄心壮志。 留苏是一个时代的特殊群体,是一代人的青春记忆。留苏的中国学生中有96位入选中国科学院院士,有103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有17名当选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有6名是两院院士,有4名获得国家最高科学荣誉一等奖,还有多名是我们两弹一星的工程师。留苏学子这些年为共和国建设发展做出贡献,是我们留苏学子的骄傲和自豪。 据教育部统计,这些年来,我们留学归国人员,在2008年近5万人回国,到2011年有将近18万人留学回国,中国是留学群体最多的国家,国家陆续出台了相关的政策引领和吸引海外高层次留学人才回国方面。其中主要的人才引进计划有千人计划、春晖计划和长江学者计划,它们确实发挥了很好的作用。 作为海归,同时也作为一名全国政协委员,我深深认识到海归人员对国家的经济建设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在今年的全国政协会上,我做了一个进一步完善吸引海外高层次人才工作的提案,希望我国可以进一步拓宽人才领域,加快完善人才政策的相关配套措施。我相信随着留学人才政策的不断完善,会有更多的海归投身到国家经济发展建设当中。
2013年9月27日 -
徐小平:纵论海归人才与创新创业模式
在欧美同学会100周年北京论坛暨第八届中国留学人员创新创业论坛上,新东方联合创始人、真格基金创始人徐小平,论述了海归人才与创新创业模式,重点推出“海归人才”与“创新创业”两个概念性名词,并倡导“中国合伙人”精神,他认为:利用电影宣传一家公司,也是一大创新。 一、三个“到底”解读好了 才是创业大前提 徐小平提出三个“到底”的问题,其一,“海归回国发展,对中国到底有什么意义”;其二,“海归回国发展,到底给我们的社会带来了什么”;其三,留学生学 成在海外,抑或留在国外发展,抑或回到祖国发展,对比二者选择,“你不回来,比你回来到底怎么样?”。对待北京的“雾霾天气”,海归们能否借鉴国外的经 验,提出一些有份量与价值的建言或举措,来积极促进与有效改善我们的环境问题。他认为,在一些高科技领域,要运用好海归人才的技术专长,赞同在海归人才社 会贡献传播领域,为更多的海归“树碑立传”;既要肯定海归回国服务的爱国情怀,又要从国家政策的角度层面,承认与认可海归回国服务的身份问题。 二、创新创业的根本保证 在于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 需要营造海归创业的政策向心力,需要营造海归创业的公平竞争机制。他认为--海归回国创业,回到中国创业,就应该更着眼于“给中国能带来什么创新”。徐 小平说:海归在学成回国后,在知识产权保护下,要结合中国产业与技术领域的实际需要,在创业模式与技术模式方面,进行创新性的改造与推进。海归回国创新创 业的大前提就是--保护知识产权,这一点非常重要。 三、中国企业走出去战略 是海归创业的新历史机遇 在海归回国发展的同时,很多中国企业也在走向海外发展,而留学人员、海归人员在其中也扮演着某种角色。中国企业在走出去的时候,在这个中国经济与企业所 面临的全球化转型期过程中,无论对“中国经济”,还是对“中国人才”,都在面临着一个重大的机会与历史性的机遇。伴随着中国企业走出去全球化战略的发展步骤,海归人员创业的创新与发展路径与模式,都将会有很大的发展前景与发展空间,应该坚信“未来十年是中国企业走出去的黄金时代,而这个时代海归应该在观念上,在想法上,大有可为”。 四、建立新型创业平台与解决好“海归心态”同等重要 海归创业应该关注一些新领域的开发与创新,比如利用互联网如何建立好一个适应中国发展的新型“交易平台”;比如面对全民关注的医疗领域,怎样更好地发挥 好海归本身的“销售能力与优势”等等“跨界的技术应用与整合营销”。海归回国创业给中国的健康产业,如何带来一种“安全感”很重要。 “海归心态问题”,即如何解决从“海归”变成“海待”显得很重要。这个命题本身就反映了在海归群体中,还存在着某种浮躁心理,急躁心理,急于求成的心理等等。徐小平指出,解决这一现象的关键在于“你留学回来,要学会从零开始,这样才能真正走的最快,走到最后”。 五、海归企业的社会责任感与发挥好DNA义不容辞 结合自己做天使投资领域的创业经验,说到企业责任与海归创新创业问题。他说“从一个企业目标来讲,找到合格的企业员工,就是尽到一种社会责任”。海归创业期与创业模式的选择,应该与时代同步需求一致。任何创业模式,“简单地复制国外的模式”是行不通的。他说:“现在的三个字母:DNA很重要,值得我们深思与践行。希望广大的留学人员、海归人士,能真正地把创新的DNA发挥到极致”。
2013年9月26日 -
闫长明:海归在传统产业发展中的新机遇
我是加达国际资源投资公司董事长,学的是化工。我认为传统产业里头海归有着很多的机会。 我国在高科技领域的创新一直做的不错,而在包括能源、电信和医疗等传统产业,创新一直是稍有成效。中国在技术方面的创新跟国外没有多大差异,差距主要是在管理体系、发展模式和思想理念。中国的钾肥需求缺口很大,国外大型公司就控股中国公司,通过国内公司和国外公司的联合操作,使得钾肥的价格一路走高。 当前我们要注意两大趋势:第一、国际化趋势。中国要国际化,实施走出去战略。当前的形势使得我国已经被国际化和全球化了,虽然在这一过程中很多人处于劣势地位;第二、资本化趋势。原来我对对资本有点抵触,一心搞实业,认为资本和实业没有多大的联系。我个人认为现在很多东西已经过渡资本化了,开始是黄金被资本化了,后来是天然气被资本化。最后一个堡垒是农业用品也被资本化。从化工的角度看,中国的化肥厂不比国外差,但是我们的管理体系和国际先进的管理有着较大的差距。今后,我国的企业管理需要不断向西方学习,同时要不断进行创新,从而实现在国际化运作中获得更多利润。 很多中国公司在海外设立机构,但是它的生产和建设还是采取国内的一套模式,不能适应海外的企业运营模式,从而与当地的劳工发生了一些冲突,造成了人力和资本的浪费。今后,我们需要在国际化过程中吸引更多海归人才进入国企和民营企业,从而使其在中国企业的国际化进程中发挥更大作用。 现在大家主要在谈海归创业的优势,反过来讲,我认为海归的劣势是太想成功。企业的社会责任是为社会做贡献,引领经济发展。而另一方面,员工给企业能做什么?我也面试了很多人,他们都不清楚自己真正的特长是什么?员工只有充分认清了自己的优势,才能够在就业和创业过程中找对自己的位置,从而获得成功。 大家创业过程中不妨把心态调整一下,比如,在企业走出去这件事,我们不光需要高科技技术人才,我们还需要法律人才,市场人才和管理人才,我们同样需要社会科学领域的人才。
2013年9月25日 -
莫天全:海归的DNA本身就携带创新因素
我是搜房网创始人莫天全。搜房网涵盖买房、卖房、租房,甚至于装修等领域,搜房网在106个城市有分公司,有一万多名员工。 我觉得海归本身就是有创新的想法,因为当时的中国人选择出国留学的人毕竟是少数,这在某种程度上就是创新。海归在国外学到的东西与国内大学相比,大部分也都是新的东西。然后,海归在回国以后又接触到了国内全新的政策环境和发展模式。所以,海归作为一个特殊群体,我们的DNA里本身就有创新的因素。 搜房网一直在不断创新,如果没有创新的话,别说生存了,就是连起步都做不到。从搜房网的创立、培养和推动,到现在的市场融资和上市,这些过程中一直在创新。现在搜房网不仅是一个房地产业的交易平台,还是一个信息发布平台。我相信企业的发展,如果不能不断创新的话,很快就会被后来者或者其他行业超越。 我觉得中国的企业跟大学生,特别是临近毕业的大学生缺乏必要的沟通联系。搜房网每年在10-20所重点大学会进行校园招聘,希望能够补充一批毫无社会工作经验的毕业生们加入搜房网。在校园招聘时,我们把公司的理念和对大学生的期望都跟大学生进行面对面的交流,从而使大学生知道公司要的是什么样的人。
2013年9月24日 -
陈宏:海归创新要发挥专业优势
我是汉能投资公司的董事长陈宏,回来也差不多十多年了,我在做汉能之前是做实业的。 腾讯借鉴ICQ,不断创新,从而变成了一个赚钱的商业模式。这种在知识产权保护前提下的不断地模仿也是一种创新。而当腾讯、阿里巴巴、百度等公司的市值超过几百亿美元的时候,它们进入一个新的领域时,这些公司必须依靠创新来获得自己的竞争优势。另外,在政策上政府需要加大对知识产权保护力度,这样才能鼓励更多企业进行创新和科技研发。 我个人感觉对创新这个事不用特别悲观。作为留学生回国创业,建议一定要从事自己熟悉的领域,这样才能够有相对的优势。 这个时代正是凸显了一部分专业领域海归的技术优势,例如,在生物技术,在医疗机械,清洁能源的芯片制造业,如果在国内有市场的话,拥有相对技术优势的海归企业还是会受到基金和风投的欢迎的。 现代海归的优势和劣势跟过去不一样了,现在的海归特别多,不像过去只是全校前几名才可以留学。我个人觉得大家可以忘掉“海归”这个词,可以在自己薪水跟大家一样的情况下,靠自己的能力来进行竞争。
2013年9月22日 -
汪潮涌:海归推动中国海外投资
我是1985年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公派去美国留学学习金融专业,1987年毕业,同年进入华尔街。1999年创办了自己的公司,到现在主要进行风险投资(Venture Capital)和私募股权投资(Private Equity)。 我在过去26年的职业和投资生涯里,可以分成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主要是在国际上大的金融机构工作,向国内投资或者作为国内企业到国际上引进资本的桥梁。1993-1998年我在摩根斯坦利,这一时期的基本工作是为中国企业到国际上市、融资和把国外的资本投到国内。主要包括:1993年摩根斯坦利投资平安保险;1994年投资福建最大的民营企业;1995年第一个中外合资银行。 第二阶段,创业阶段。在创业之前的2年时间,我和李山一起为世界开发银行建立投资业务做了一些工作。1999年底我创办自己的公司,主要是为海归企业家回国创业提供投资。当时与张朝阳、李彦宏等早期的海归企业家联系密切,也有幸成为他们的投资人。公司的第一桶金来自于对回国创业的海归企业家的投资。他们实现了他们创业家的梦想,我们也获得了丰厚的回报。 第三个阶段,2006年开始,我们进行外向型的投资,作为具有海归背景的投资人,我们在海外有相当多的优势。例如,垂直基金的募集都是在海外,既有欧美大型的机构,又有家族的基金。我们第一个风险投资主要负责的是欧洲家族债券,第二个外权基金是公募的。 最近我们又开始帮助中国的投资者到海外投资。2013年,刚刚完成了一例境外人民币投资的项目,我们和意大利的投资机构联合控股全球最知名的豪车品牌--奥斯科马汀。这次投资项目的成功与我们的国外的学习与工作经历、国际化投资理念以及在沟通中的文化和语言优势密不可分。 在海外的投资,海归企业家和投资家会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我觉得现在正是中国海外投资的黄金时期,中国有巨大的外汇储备,需要转化成有高回报的投资,而不是永远去不断买外国低回报的国债。同时,很多的资本和基金需要有经验、有能力、有资源和有团队的机构去管理。 我们的海外投资主要会关注四个领域的机投资。1. 科技领域。无论是在硅谷还是在中国,科技人才创业企业都是我们愿意投资的对象,同时我们也愿意参与高科技公司的运作。2. 有创意、有品牌的企业。奥克科马汀就是我们非常成功的例子,因为它有百年的文化积累,又有英伦绅士风范。国外大的投资机构都非常看重品牌。我有一个很好的朋友是PRADA创始人,PRADA是意大利比较典型的家族公司,但是在20世纪60年代开始坚持赞助美国杯帆船塞赛。我于2004年底创办“中国之队”。从此这只帆船队就一直参加美国队帆船赛,我也成为160年历史上第一个中国帆船队的赞助人。过去这8年里,我们和PRADA家族,路易威登家族以及瑞士的制药大王赞助的帆船队同台竞技。一方面为中国国际航海影响力做出贡献,同时把中国的品牌推向海外。值得强调的是,我们利用这个品牌,我们接触了一些高端的投资机构和投资平台。通过美洲杯帆船赛飞平台,公司在奢侈品品牌等领域开拓了市场,得到了很好汇报。3. 境外投资渠道。这也是中国企业国际化过程中非常看重的领域。4. 能源领域投资。这一领域的投资主要集中在能源、资源和矿业领域。我们投资的一家在伦敦上市的公司,它就是专门做能源资源和环境保护的。另外,公司在南非和澳洲都有大量的投资,这种投资主要是为中国在海外囤积资源。因为中国缺少很多资源,我们可以从海外向中国出口。 综上所述,所以科技、品牌、渠道、资源这是我们海外投资主要专注的四个领域,所以希望有更多的海归企业家、创业者和高科技管理人才能够加盟我们,在上述几个领域合作投资。 2013年,我们还做了一件提升中国品牌影响力的项目,公司和中央电视台、国家计委三家共同发起举办了中国越野拉力赛,它号称中国的达喀尔。越野拉力赛的线路从北京出发,沿着丝绸之路驶向终点敦煌,总共有150个车队参加。拉力赛项目一方面有助于西部开发,把西部很多的创业资源和旅游资源通过赛车运动展现在国内和国际投资人面前;另外一方面,我们也非常愿意帮助中国汽车产业创造自己的民族品牌。虽然中国现在是全球第二大汽车制造大国和汽车第一大消费大国,然而很多核心技术没有解决,中国并没有自己的知名汽车品牌。我们希望通过打造国际级的汽车赛事,为中国的汽车产业打造品牌,打造国际竞争力。同时,也可以帮助更多的中国企业赞助商宣传他们的品牌,宣传他们的国际影响力。
2013年9月2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