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朱伟卿:海归人才需要和本土人才相互协作
我在英国留学,我觉得我们新生代海归应该有保护人类生存环境的使命,所以我就义不容辞开了上海宝碳新能源环保科技有限公司,立志于把中国环境保护做好。 开公司之前我到了一些发达国家做了大量的调查,发现国外有很多先进技术,而中国在这方面存在着相当大的差距。公司刚成立的时我想把这些技术引进国内,但是由于项目本身也不太接地气。另外,中国正处于转型期,企业宁愿把钱放在发展企业上面,也不愿意放在节能改造上面。上述两个方面的原因,迫使公司只能从商业模式上的进行创新,企业把国外的金融碳资产理念带过来:“企业把节省下来的能耗开发成资源,交易以后可以拿到额外的收入,使企业有额外的收入投入到新的节能环保上去,从而形成良性循环。” 新生代企业家要承担起社会责任,把低碳价值、低碳理念植入到企业中去,为人类生存环境和应对气侯变化作出了贡献。 海归人才的优势 我们创业团队三分之二是海归背景,三分之一都是土生土长的人士。本土人才熟悉中国国情,懂中国做事做人的方法,在企业的节能项目落地起着关键性的作用。我认为海归,尤其新生代海归,需要跟国内的本土人才协同合作,而不是排斥他们,这样企业才能事半功倍的。海归很有激情,爆发力强,然而在项目执行时向本土人才学习,许多项目需要结合中国国情来操作。 另外,留学和海外工作经历赋予我创业的新契机。第一、如果我不出国的话,我根本就不知道我国在低碳、环境保护和节能环保上面跟国际先进水平之间的差距,也不会接触到世界上的先进节能技术。第二、我们创业团队中三分之二是海归的背景,这是公司的一笔巨大财富。而这些团队成员是我在国外的时候,大家一起交流时碰撞出火花,然后才一起回国创业。
2013年9月30日 -
张鹏:海归创业需进行本土化
我叫张鹏,我的公司是信弘天禾资产管理中心,公司主要从事量化投资和金融交易平台,我们在中国做一个非传统的对冲基金,还建立了一个能够把中国的智慧资源跟资本进行对接的平台。 对我们这代海归来讲,创业是比较好的时代。我是在2000年和当时很多的北大、清华学生一样出国,然后再读博士。当时对自己的未来并没有一个非常清晰的规划,就感觉毕业了以后,如果能进入到华尔街的话,挣钱比较多。非常庆幸的是,第一天去华尔街,我问同事每天生活是怎么样的?他回答说:“说我每天坐火车,然后再坐地铁上班,回家之后跟孩子玩儿。”我突然想到如果留在美国,到了40岁的时候是不是也会过同样的生活,我想这不是我的未来。 海归要回国创业的话,首先要有独立的思考。就金融行业来说,我觉得在中国有很好的机会。在互联网时代中国可以跟美国站在同一个起跑线上。比如,当时在银行工作的时候,对冲基金和银行已经把IT开发的东西外包到中国。他们认为中国和印度是以低成本劳动力来给他们提供价值。 在互联网时代,企业可以通过为开发者提供各种研究的资源,同时,研发者也可以将研发成果通过互联网实现共享,从而充分挖掘世界各地的人力资源。另外,我们通过建立孵化器,使研发者可以跟各种资本进行对接,帮助他们创业,这是一个有效的激励机制,极大的激发了他们的积极性。 前一辈的海归,在中国还没有充分发展的时候,更多的是学习西方的技术。在我们这一代海归看来,产品和技术创新是一个方面,而更重要的也许是商业模式的创新。我非常同意上午沈南鹏先生所讲的“中国很多的原创商业模式都可以获得成功。” 所以,我认为海归创业更多的是应该进行独立思考,看看国外有什么先进的模式可以拿过来进行改进,然后进行本土化,使其在中国的土壤上生根发芽,并创造新的价值。 海归的优势 我觉得国外的工作经历也是非常宝贵的财富。例如,美国的公司管理体制非常完善,但是这也带来一个问题,就是这种的管理体制往往会扼杀创新的想法和动力。我们在美国公司看到这些问题后,在回国创业的过程中,我们会对我们的企业进行一些制度的改革来激励员工的创造力。例如,当前流行的扁平化管理就是在力图避免美国公司的官僚体制带来的消极影响。 现在看到很多家长想把孩子很早就送到国外留学,希望他们从语言和文化上更好地融入当地,我对这个持有不同意见的。从我个人经验来看,语言作为一门工具,满足了你在国外的生活和工作就可以了。如果你花200%的精力,英语说的跟老外一样,我觉得倒不如把这个精力花到做你的事业上,也许能取得更大的成功。 海归需要融合国际化和本地化。
2013年9月30日 -
张磊:开放的心态迎接全球化
开放的心态和开放的环境对于创新和创业十分关键。举个例子,我们公司最近投资了一个项目,主要是把腾讯微信推广到印度尼西亚,通过投资媒体集团,推动微信在印尼的本土化。在微信进入印尼之前,印尼最大的通讯工具是美国的facebook和日本的LINE,经过一年的努力,我们现在做到印尼第一大通讯公司,微信将很多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的动画表情推荐给印尼的手机用户。 在全球化不断深入的时代,以Facebook、谷歌、微软为代表的西方跨国企业正在全球扩张。许多西方学者认为世界最终将会按照西方模式进行发展和演变。印尼的互联网和中国十分相似,它只有5%的家庭有电话,而它的无线网络十分发达。由于facebook主要适用于有线网络,它在无线网络上的表现很差。反而腾讯微信在无线移动发展领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的。正是这一点使我们打败了比更早进入印尼市场的跨国公司。在我们进入印尼市场10个月后,印尼有1600万人在用微信,印尼成为微信在海外最大的单体市场。 习主席在10月率代表团访问印尼的时候,人们看到代表团印尼秘书长在玩微信。国内的微信并不支持印尼的哈撒语,而印尼的微信却可以支持,这主要得益于微信在印尼成功的市场推广。 以前,中国企业走出去主要是挖煤挖矿。刚开始我们去印尼支援,当地人一看中国人来了,他们就说,“我们煤都抢完了,挖抗都挖完了,你们来干什么?”我们告诉印尼人我们将会投资别的领域。早期,我们投资了印尼的媒体公司,该公司相当于印尼的中央电台,大概有42%的市场份额,同时还有65%的付费电视的市场份额。印尼在1998年出台相关规定,国家不允许拥有电视台,这给了私人资本的机会。随着互联网电视(OTT TV)对传统媒体的冲击,印尼的媒体公司对网络媒体有着相当大的兴趣。以此为契机,我们带着我们投资的企业家在中国拜访了腾讯、百度等互联网企业,和印尼传媒公司的企业家一起研究中国互联网的发展历程,以及对印尼的借鉴。 在讨论过程中,我们发现印尼的国家现状更适合中国的商业模式,而不适合美国的商业模式。在我们进入印尼之前,印尼最大的社交媒体是facebook,而美国的facebook和日本的LINE两家公司当时占了印尼很大的市场份额。由于facebook是以PC互联网为技术基因的,而在无线网路领域,腾讯微信具有不可比拟的优势,因此,我们将腾讯微信带到了印尼,并且宣布永远免费。 在这次合作过程中,有三点体会: 第一、中国企业开放的心态,腾讯以前在做国际项目时,一般都会实行100%的控股权,而这次合作腾讯不是控股公司,该项目是印尼的MNC和腾讯和高瓴三家企业合作的企业,董事会有五个董事组成。印尼微信的成功表明中国企业在走出去的过程中,可以用新的思路来应对国际化市场。 第二、西方的商业模式并不见得最适合东南亚国家的国情,亚洲新兴市场国家的经济发展模式,给中国企业家很好的机会。作为出资方,最有价值的地方是把最好的创意、最好的商业模式、最好的技术和最好的团队结合在一起。资本在这一过程中只起到了催化剂的作用。作为投资界的老兵,对我来说最兴奋的并不是赚多少钱,最兴奋的是看到最好的创意者能够实现他最大的梦想。上个礼拜在深圳和马化腾吃饭,他谈到“微信能作为中国的文化企业走到世界上是我的一个梦想,而它在印尼的成功使这个梦想迈出了一大步”。中国武侠小说中的人物,还有具有中国特色的卡通人物,都变成微信表情在印尼用户间发来发去,这是中国文化和软实力的体现,也是中国企业走出去的形象。微信的成功让世界知道中国企业不只是在搞煤,搞矿,搞港口,这些东西给我们一个很大的支持。高瓴作为投资人,很高兴能够把这几块最好资源结合在一起。 第三、高瓴早期投资印尼媒体电台,然后我们把电台进行了改造,拆分了有线电视,有线电视投入运营以后,接着又做了印尼的微信,现在正在做第四步,在印尼建立宽带无线网。高瓴很少投资企业家,但是我们在一个企业家身上前后投出四笔钱,做了四个项目,总投资额接近一百个亿美元。现在公司在印尼有将近6亿美元的投资,我们把两个投资效果最好的企业结合起来,又创造了巨大的价值。这种投资模式对于投资人是非常简单的,因为我们不需要做很多的事情,只需要找好的一个投资者跟优秀的企业结合就可以了。 中国企业走出去,一定要放开思想,放下包袱,真正地融入到当地的企业和当地的市场环境中去,能够充分利用资本作为纽带去当地的环境进行密切结合,而不要畏怕世界巨头。高瓴与腾讯在印尼的成功创业模式说明:西方的创业模式不一定适合东南亚的市场,这也是中国企业国际化的重要契机。
2013年9月29日 -
陈启宗:中国企业如何走出去
今天的题目是海归投资与中国企业国际化之路。我在1987-2000年左右在海外投资了大概100家公司,而且我的投资跟汪先生、跟张先生可能有点不一样。他们的投资比例在50%以下,我在海外投资一般是51%到100%,我也可以说是算是企业国际化的一个参与者。 中国改革开放30年,给人类一个极大的经济的机遇,也是改善生活的极大的机遇。10年前是外国人投资到中国来,10年后主要是中国人投资到外面去。但是无论是外国人投资到我们中国来,还是我们中国人投资到外面去,对于我们都是一个极大的极大的经济的机遇。 机遇的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危机。日本人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走出去,基本上有两投资者:一种是实业投资。例如丰田汽车到海外外面设厂,卖丰田汽车给外国人;第二种是金融投资,就是非控股投资,不带技术而是主要进行资本投资,或者房地产投资。基本上来说,第一类的投资,日本是比较成功的,第二类的投资,日本是比较不成功的。 中国企业在海外的投资有一个还特别的地方,我们的国企走出去在海外成功设厂和商品销售的可能不太多,反而是有一些像张磊一样的金融投资则比较成功。这种带着技术的非控股的投资模式更容易取得成功,这是大家需要思考一个问题。当我们说中国的企业要国际化的时候,到底是进行哪一类的国际化,哪种国际化模式对国家最好的是什么?我认为最好的国际化是将中国的品牌打到全世界去,这样不但可以推广中国的产品,也可以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同时取得较大的利润。 另外,中国当前出现了资金泛滥,大批资金在海外寻求投资机会。我认为无论是哪一种的投资,要成功的话,需要注意以下两点。 第一、对外投资时要熟悉海外的政治环境。中国企业走向海外的时候,会碰到不同的政治体制问题。如果你到相对落后的发展中国家时,有可能问题还不大。当你要到更大的市场,比如说,美国的市场、西欧的市场,你就碰到很不一样的政治体制。所以将来到海外投资的人,需要有政治才能的投资者,或者是向政治学专业的人才进行咨询。我跟别人开玩笑,我说我现在不再是我恒隆公司的CEO,我也不是CFO,也不是CTO,也不是CMO,我是CPO,Chief Political Officer,是首席政治官,投资者需要充分了解企业所在地的政治环境。 第二、人的管理。我在法国大概收购了30到40家公司,我发现不论是到哪里,企业最大的挑战是如何地管理当地的职员。文化背景不一样,意识形态不一样,语言也不一样。不过,语言不是最大的问题,文化背景的不同则是管理和交流的挑战所在。所以我相信中国在整体走出去的时候,不只需要科技人才和商业人才,同时也需要很多对外国的文化有深入了解的人才。外国文学、历史、艺术、地理、法律等领域的专家会是企业国际化过程中的重要人才。 企业要国际化,企业家首先要国际化。企业家需要懂得别人在想什么,懂得跟他人沟通,了解他人的所思所想,这个非常重要。例如,日本人你问他什么,他都是说“嗨嗨”。“嗨嗨”的意思不是说我赞同你的意思,而是说我听到那个声音了。 日本银行家来到我的办公室,谁是老大,谁是老二,谁是老三,谁是老四,一目了然。第一个走进来的是老大,第二个进门的是老二。老大说话,老二、老三、老四是不能说话的。 德国人来到我的办公室,基本上也是排队进来,但是顺序不一定严格按照职位的高低。但是,坐下来讲话的时候,一定是第一个老大先说话,但是老大说到某个领域,他就会说这件事情,这位先生是专家,请他发言。说到另一个领域,他就说这件事情,那位女士是专家,请他发言。 法国人进来第三个跟第一个争着要进门,第四个跟第二个又争着进门,讲话的时候是四个人一同讲话的。最后那个老大咳嗽,就静下来,讲到一半,又争起来。 最后,企业家要走出去的时候,不要将问题想得过于简单,知己知彼,百战百胜。你要真的了解别人,你才能够好好地赚到别人的钱。日本人靠的是制度,他不太了解别人,所以他的发展的规模是有限的。我相信中国人的文化背景有着较大的优势,中国的企业今后一定可以很好地走出去,发挥中国的传统文明,更好地造福人类。
2013年9月29日 -
张磊:海外投资最忌“六神无主”
高瓴资本致力于长期的股权投资,目前管理着超过一百亿美元,其中包括全球顶尖的大学捐赠基金和家庭基金,它也是亚洲最大的基金之一。高瓴从三千万美元起家到今天的一百亿美元,永远保持一个非常小的团队,可能全世界百亿美元基金的管理团队没有几家像高瓴一样只保持在十几个人的规模。为什么这样?因为我认为在没有找到下一个跟我们理念一致的人之前,宁可少一个人。 许多中国的金融企业家往往采取随大流的做法,国际上做资产管理平台,他也跟着做。当你的基础没打好的时候,你就去拷贝人家的东西,你学的是形,没学到神,你不但没学到神,关键把自己原来的神都丢了,把你把自己神都丢了的时候,你变成什么?你就变成鬼了。在这个过程中,自己的神没有了以后,学到了形还以为自己拿到了神,这个时候就是危险。
2013年9月28日 -
李山:政府对人才应采取一视同仁的政策
我是1998年回国的,我和莫天全创建了搜房网,它现在是世界上最大的房地产互联网网站。我虽然学经济的,但我在清华讲的是政治哲学而不是经济学,我认为讲法的精神是我们国家现在需要强调的东西。 海归人才的政策不在于待遇的高低,而在于平等的对待所有人才。现在还是有体制内、体制外,海归、土鳖,这样把都是把中国的公民分成三六九等,这很不利于人才充分发挥的环境。 海归在人才制度上最需要的是政府将海归与国内人才一视同仁,在政治上要得到人民政府、党的信任。如果说没有这些东西,只是把海归作为嘉宾,或者是作为专家,或者是作为团结的对象,像刚才讲的那样只是起到建言献策的作用,而不是真正成为国家的政治、社会和生活等各个方面的中坚力量,海归的作用就不能充分发挥。 中国梦是强国梦,什么是强国?是要走在全世界国家的前面。中国要成为全球的强国,就必须把海归作为一个重要的群体。所以,留学人才政策问题不是我们海归找待遇的问题,而是我们作为国家的主人是跟大家一起为实现中国梦,像我们的留学的前辈一样去为国家做贡献。
2013年9月27日 -
周立群:海归对中国经济建设作用突出
我是留学苏联的,1988年作为国家教委公派的留学生赴苏联莫斯科动力学院留学。很有意思的是当时我出国的时候,拿的录取通知书是苏联莫斯科动力学院,1992年答辩了博士论文,拿到的毕业证书上写的是俄罗斯莫斯科动力学院,苏联已经不存在,一个社会主义大国苏联已经成为了历史。 在迎来欧美同学会百年华诞之际,我想起了1957年毛泽东主席在苏联莫斯科大学接见中国留学生时候的讲话:“世界是你们的,也是我们的,但归根到底是你们的,你们青年人朝气蓬勃,好像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正在兴旺时期,希望寄托在你们身上。”这段讲话影响了整整一代人。百年留学、海归梦想,海归人最重要的是传承和开创。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一代人应该有更比一代人的雄心壮志。 留苏是一个时代的特殊群体,是一代人的青春记忆。留苏的中国学生中有96位入选中国科学院院士,有103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有17名当选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有6名是两院院士,有4名获得国家最高科学荣誉一等奖,还有多名是我们两弹一星的工程师。留苏学子这些年为共和国建设发展做出贡献,是我们留苏学子的骄傲和自豪。 据教育部统计,这些年来,我们留学归国人员,在2008年近5万人回国,到2011年有将近18万人留学回国,中国是留学群体最多的国家,国家陆续出台了相关的政策引领和吸引海外高层次留学人才回国方面。其中主要的人才引进计划有千人计划、春晖计划和长江学者计划,它们确实发挥了很好的作用。 作为海归,同时也作为一名全国政协委员,我深深认识到海归人员对国家的经济建设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在今年的全国政协会上,我做了一个进一步完善吸引海外高层次人才工作的提案,希望我国可以进一步拓宽人才领域,加快完善人才政策的相关配套措施。我相信随着留学人才政策的不断完善,会有更多的海归投身到国家经济发展建设当中。
2013年9月2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