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山:改变海归人才的边缘化,实现海外华人的“报国有门”
2013年10月21日下午两点,来自海内外的知名高层次欧美同学会会员及留学人员代表,在聆听了上午人民大会堂习近平总书记在欧美同学会100周年庆祝大会上的讲话后,相聚在欧美同学会会馆第四会议室,参加了由欧美同学会建言献策委员会主办,中国与全球化研究中心承办的一场专题建言献策座谈会,大家在会上从各自的留学经历与回国创业发展的独特视角,分别从宏观与微观、专业与现实等诸多领域,坦率并真诚地阐述了自己的独特观点与建议,希望发挥建言献策的话语权与权威性,推动中国留学事业、海归事业健康稳步的发展。 来自海内外的知名留学人员代表纷纷发言,对欧美同学会及目前中国留学人员的政策、方针和现状,各抒己见、畅所欲言。以下为国家开发银行首席国际业务顾问李山的发言实录: 中国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需要人才,中国的全球化需要全球化人尤其是海归人才。海归人才虽然处在边缘化的位置,他们拥有自强不息的精神,在两个领域取得很大的成功:一个是经商,又很多创业的海归做得很成功。第二、做学问,他们留在海外一流学府做学问,在许多领域取得巨大的成就。如果把两个资源结合起来,可以实现习总书记对欧美同学会的智库和民间外交的期望。 在我们这个时代,简单说留学生总体来讲还是被边缘化。举一个我孩子的例子,我女儿在普林斯顿大学读国际关系,她希望回国到外交部实习,但是这件事经过多方的努力还是没有成功。根本的原因是按照国家现行的政策,自费留学生不能进入外交部门工作和实习。我们需要加快人事体制改革,从而使更多的留学生可以“报国有门”。 我的回国经历是三进三出回国,这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第五代留学生在中国遇到的环境问题。第一次是进入国家开发银行,干了一两年没拿工资就走了。朱镕基总理提出要建立中国的高盛,我和汪潮涌分别从高盛和摩根辞职回到中国,但是当时中国的环境大致我们没有做成,也没事情可以让你做,所以我们走了。第二次是中银国际做总裁,这个时候中国在发展,留学报国的环境在不断地改善。我担任了中银国际CEO的5年间将国外的模式搬到了中国,使中银国际成为中国的小高盛。这次的离开和留学生政策有关:当时中国银行要上市,而我作为中国银行投行的一把手,却因为不在体制内,而被排斥在干部提拔的考虑范围之外。第三次是千人计划专家,担任国家开发银行首席业务顾问,享受高管的待遇。 中国社会本质上还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这也是我国的千人计划和人才体制的指导思想。就像今天的会场,欧美同学会的会议室,挂的是代表着中国的传统文化的“仁义礼智信”。而进入我的母校清华大学,第一眼看到的是“行胜于言”这种现代化气息浓厚的文化。这是两个截然不同的思想观念,而思想观念的改变需要很长的时间。 提升欧美同学会建言献策的智库作用 总书记讲了中国的五代留学生,他们创立国民党,创立共产党,创立新中国,成就了两弹一星的辉煌历史。他充分肯定了留学生对中国近代发展历史贡献,对大家给予厚望。习总书记指出,欧美同学会下一步要做智库,要做民间外交。 欧美同学会所积聚的国内外资源是任何组织没法比的,今后欧美同学会可以发扬我们建言献策的传统,成立一个欧美同学会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主要研究国际政治、国际经济、国际法律、国际贸易、国际金融。广大留学生可以发挥自己的特长,从资金和智力两个方面群策群力。在研究模式上可以借鉴美国国家经济研究局(NBER)的研究模式,每年定期举办研讨会。 中国在人才领域中呈现的问题更多是表面现象,而问题的根本是思想观念的问题。欧美同学会作为独立的思想平台,有着体制内的智库所不具备的优势,可以成为中国社会思想观念改变进程中的一个撬动点。 留学生的领袖孙中山先生有一句话“知难行易”,改变中国的idea是解决中国发展问题的关键所在。最近有一部电影《活着只为改变世界》,留学生活着只为改变中国,改变中国的思想观念。
2014年3月18日 -
陶景洲:建议放宽签证制度,便捷海外华人回国服务
2013年10月21日下午两点,来自海内外的知名高层次欧美同学会会员及留学人员代表,在聆听了上午人民大会堂习近平总书记在欧美同学会100周年庆祝大会上的讲话后,相聚在欧美同学会会馆第四会议室,参加了由欧美同学会建言献策委员会主办,中国与全球化研究中心承办的一场专题建言献策座谈会,大家在会上从各自的留学经历与回国创业发展的独特视角,分别从宏观与微观、专业与现实等诸多领域,坦率并真诚地阐述了自己的独特观点与建议,希望发挥建言献策的话语权与权威性,推动中国留学事业、海归事业健康稳步的发展。 来自海内外的知名留学人员代表纷纷发言,对欧美同学会及目前中国留学人员的政策、方针和现状,各抒己见、畅所欲言。以下为美国德杰律师事务所执行合伙人陶景洲的发言实录: 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出国留学生有200多万,政府需要增加对留学人员政策上的信任,政府在业务上对海外华人的信任有很大提高,然而在政治上的信任还需要做一些提高。政府在制度设计上,可以考虑为留学精英团体有一个制度上的安排。 另外,我国对社会科学的海外人才缺乏重视。我国对科技进步和实务性的社会科学比较重视,然而对于一般的社会科学人才缺乏重视。政府宣传部分不能用外国人能够懂的语言去讲中国的现状。许多中文翻译成英语之后,外国人根本不知道你在说什么。中国在对外宣传时,总感觉和外国政府在说两种不同的语言,只是双方都不能明白对方的思想。习总书记提出发挥欧美同学会的桥梁作用,就是使外国人能听懂中国人的讲话,中国人也能听懂外国人的作用。这个中间还有许多的工作要做。 讲一下我的本行,法律制度建设。一个国家可以通过科技力量做很多的科学发明,但是如果法律上的保障,没有合同上的保障,最后这些创造发明可能变成别人。我国对社会科学的重视上可能还不太够,还需要增加。 对于大家提到的来去自由的问题,特别是那些已经加入外国籍的华人。中国新的签证条例可能反而要求更加严格,不是向着更加来去自由的方向发展,而是增加了某些障碍。这对于那些在中国长大的并持有外国护照的人来说,不是一个好的发展方向。 还有一个关于《国籍法》的修改问题,到底是不是应该承认双重国籍,大家也在呼吁应该允许双重国籍。在世界上众多的国家都允许双重国籍,中国在这方面应该加快进程,以便使这些在海外长大和海外留学的中国人纳入到祖国的怀抱,把他们排除在国门之外的做法是不可取的。
2014年3月18日 -
王辉耀:中国企业走出去急需国际人才
前一段时间,我在国内主持了一次座谈会,讨论国际人才竞争的问题。在会上,启明星辰CEO严望佳谈到,她的公司从跨国公司请来的两个高级国际人才非常有用,他们给启明星辰带来了很好的效益,而且严望佳也可以抽出一些身来考虑更多的企业发展战略问题。严望佳本人就是一个很优秀的国际人才,她都意识到国际人 才对增强企业的竞争力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国内企业现在已经开始了在人才上的升级换代的新趋势,民营企业,国有企业如果要和外企竞争,则必须要使用高级人 才。不久前,唐骏从盛大跳槽到福建民营企业新华都实业集团出任总裁,媒体炸开了锅,因为他惊人的报酬。高达10亿人民币的转会费甚至超过了贝克汉姆,“天 价”转会,是一次漂亮转身,也是中国企业使用国际人才的一个新典型。 而国际化经理人在中国又是处在一个什么样的位置上呢?享誉全球的“现代管理学之父”德鲁克认为,经理人是企业中 最昂贵的资源,而且也是折旧最快、最需要经常补充的一种资源。而中国现在最缺的就是这种资源,国际职业经理人在中国发展的历史并不长。在经济日益全球化的 今天,处在全球化背景之下的中国企业对国际职业经理人更是情有独钟。 2004年,联想收购IBMPC后遇到了中外整合的难题,联想开始引进富有国际管理经验的阿梅里奥等职业经理 人,搭建了一套高效的流程和管理架构,并在2006年创纪录地用不到1个月的时间从戴尔公司引进5名国际化高管;银行业在引进国际化职业经理人方面也不甘 人后,深发展的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纽曼、中国银行信贷风险总监詹伟坚都是典型的国际化职业经理人;而中央企业也从2003年拉开全球招聘职业经理人的大 幕。到去年底,有82家央企面向海内外公开招聘103个高管职位,为央企选拔出85名高层经营管理者。 唐骏的新东家给了唐骏如此高的报酬,也足见他们对国际化人才的重视。中国的民企多以家族管理形式发展下来。但要 走上国际化道路,过去的那种依靠亲朋好友打江山的创业模式势必要变一变了。内地打工皇帝横空出世,说明中国企业正迈向国际化。之前具有浓厚跨国公司管理背 景的黄辉进入家族式经营的均瑶集团也说明了民企变革的决心。 均瑶是一个典型的家族企业。但在王均金看来,家族企业和现代化管理并行不悖,“产权意义上的家族制企业,在管理 制度方面也可以进行现代化管理。企业做到一定的程度,再往上做强做大,就要广泛吸收优秀的人才,搭建优秀的人才梯队。”其标志性事件便是王均金邀请前毕博 咨询的CEO黄辉出任CEO。黄辉进入均瑶一个半月时,便对整个组织结构进行了扁平化的调整,提交了一份新的组织架构图给董事会,六大业务板块的架构清晰 描述了均瑶的主业。黄辉不仅给均瑶带来了新鲜空气,也完成了均瑶摆脱家族式管理的完美蜕变。 可以说,国际化人才是促进企业进一步发展的强心针。我不止一次的听亚信创始人田溯宁说过,从惠普转投亚信的国际 职业经理人韩颖可以说的上是亚信历史上第一位真正意义上的职业经理人。1998-1999年期间,她凭借丰富的财务经验和敏锐的财务洞察力完成亚信三次成 功的融资,为亚信的发展注入强大的动力。 由此可见,国际型人才正是企业急需的生力军。他们的加盟能给企业带来活力和创新力。 创维的张学斌曾批判过民企中存在的老板文化:新民企是一种新的人才战略,以前老民企基本上是用自己信得过的人, 因为他要找熟人和信得过的人,新民企是找能人,只要能就行,它可以用猎头公司,甚至可以请国外的人。对经理人的态度转变方面,创维是个绝好的例子。由于黄 宏生奉行强势的“老板文化”,对经理人非常小气,这不仅导致了2000年创维销售总经理陆强华带领100多名销售口的片区经理及骨干员工集体出走,而且在 黄宏生因“香港涉税案”被起诉之后,后来黄宏生狠心“革了自己的命”,大胆放权给临危受命的新任创维中国区总裁的张学斌,使创维从“老板文化”走向职业经 理人团队管理模式。 “世界500强企业当中,98%以上都是职业经理人所率领的。”唐骏说,“这是一个大趋势,我们必须顺应社会潮 流的趋势。”随着中国本土企业的成长壮大,职业经理人可供选择的范围越来越大。越来越多外企的职业经理人被请进中国的民企,充当国际化征途的旗手。前行者 有李汉生、吴士宏,后来者有唐俊、何经华、符标榜等。 国际职业经理人只是企业转变的一把钥匙,企业要国际化,势必要有国际化眼光,传统的家族模式只能让发展空间越来越小,而善用国际化人才才能让企业充满活力。 (欧美同学会副会长、欧美同学会建言献策委员会主任、CCG中心主任 王辉耀)
2014年3月13日 -
王辉耀:应对当前金融危机的六个建议
在新的2009年,全球性的金融危机还会持续,中国也难以独善其身。在目前这样的情况下,我们可以有一些什么样的对策,我觉得可以好好研究。我这里有一些想法可以可以和大家分享。 总的来说我们应该在在目前全球经济不景气情况下吸引世界上举棋不定的国际资本,因为目前投资中国相对来讲还是比较安全的。中国低成本制造这个模式,到目前为止已经是很难持续,我们应该进一步通过开放第三产业、服务行业和其他垄断行业来拉动经济,要进一步加大农村土地流转改革的力度。中国企业要走出去必须要利用这个百年不遇的时机参与国际收购包括兼并。国有企业走出去以往遇到很多外部干扰,甚至抵制,现在我们可以扶持我们民营企业大批量的走出去。具体来讲,可以有六个这方面的建议。 第一个建议我觉得目前的金融危机是个机会,金融危机下的中国发展遇到新的机遇。首先就是我们应该在这个情况下加大吸引国际上的资本,因为国际资本面临很大不确定性,都在找避风港,中国相对来讲还是比较安全的,这个时候我们可以改进和规范我们的金融体系,吸引国际优良的投资来到中国,支持中国经济的发展。 第二个建议就是我们现在中国低成本制造这个模式,到目前为止已经是有些不可持续,或者到了转型的时机,在这个时机我们需要一种新的思维,在这个方面比较重要的就是说,我们应该进一步开放第三产业和服务行业,比如我们第三产业占GDP30%到40%,发达国家是80%,我们有很大的增长空间,所以我们要开放我们的金融、保险,教育、卫生,医疗、通讯和其他的一些带有垄断性质的服务业,高科技行业等,这样的话可以带动我们更多的民营企业、私营企业进来,国有垄断性企业可以适当放松,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的应对全球金融危机,这是中国经济下一个30年的真正增长点,能保持中国经济进一步高速增长。 第三个建议就是要加大农村土地流转改革的力度。目前,经济危机导致大量企业倒闭,大批农民工不得不回去。中国的农民工无法在城里待下来,关键也是还惦记家里那块分的自留地,因此,由于流转不到位或者不彻底,因此宁肯自留地在家里长草,自己在外地打工,也无法让土地真正流转起来。如果中国两亿多农民工的在农村的土地不能得到充分的利用,效率极为低下,对应对经济危机很难有更大的作为。如果,我们进一步解放思想,加大土地流转和转让甚至买卖的力度,一方面能提高这些土地生产集约化和专业化的效益,更重要的是让这两亿多的农民工能用农村土地置换的收益来真正在所在打工的城市待下来,这将会是对中国经济极大的推动,包括房地产业和消费拉动内需,这是一块亟待开发的领域,是中国经济下一个30年转型的关键。 第四个建议就是,现在是前所未有的一个非常好的时机让中国企业走出去,中国企业要走出去必须利用这个时机,可以参与国际收购包括兼并,中国有近两万亿外汇储备放在那里贬值或没有发挥作用是非常不划算的。大家知道1964年东京奥运会日本企业走出去了,1988年汉城奥运会韩国企业走出去了,2008年北京奥运会中国企业走出去的时代到来了。但是我们现在只有少量国有企业走出去,我们民营企业还没有走出去,这上面有体制上的障碍和手续审批的繁琐。另外国有企业走出去也遇到很多外部干扰,甚至抵制。但民营企业走出去是民营资本,很灵活,风险自负,而外面的干预也非常少,也非常愿意接收,这样的话我们可以扶持我们民营企业积极走出去。还有我们有很多民营企业有房地产、资产、企业,但他们没有外汇,申请外汇出去非常困难,费时费事,我建议这个时候我们应该出台一个政策,如果民营企业有资产抵押,我们可以迅速给与他们外汇资金,方便自己收购。而且民营企业自负盈亏,有自己的考虑,划算不划算自己清楚,所以这样也不浪费纳税人的资本。比如最近进出口银行,贷款一百亿人民币支持奇瑞去美国收购汽车行业,我觉得这是非常好的举动,因为现在美国福特汽车的股票跌到一个美元,亟待救济。中国是个汽车大国,但中国现在一直没有掌握汽车真正一流的技术,我们为什么不能可以收购他们一部分,包括他的研发,或国际上的销售网络,或他们在华的汽车制造的分公司,使中国汽车行业能够出一个真正国际化的中国企业。 第五个建议,我觉得我们在出去的过程中,还应该吸纳国际上真正有实力的企业,成立一个有国际资本参与或参股的中国海外联合收购基金,包括把国际上有名的PE吸引进来,建立一个这样的国家和民营合作的联合并购基金,出去收购一些价格非常低廉的实体企业,金融企业、销售网络等,这样也是非常好的一个方式和机会。 第六个建议就是,我们去海外收购,最重要的还是要收购人才,要到海外抄企业的底,不到海外抄人才的底是不够的。我觉得目前华尔街有十多万高级人才流失工作,甚至有大量留学人才散落在国际市场人才市场上,我们在这个时候应该加大人才抄底的力度,大量招聘和储备人才,建立起中国的高端人才储备。只有这样能才够帮助中国的企业更好的发展,才能应对当下的经济危机,才能在今后走出去有很好的作用,才能帮助中国在21世纪实现真正的全面振兴! (欧美同学会副会长、欧美同学会建言献策委员会主任、CCG中心主任 王辉耀)
2014年3月13日 -
高志凯:美国CCI腐败案件的启示
近来,美国CCI腐败案件、特别是涉及到我国若干大型国企的案件内容在国内外引起了轩然大波。我谨提出如下观点和建议,同大家和有关部门商榷。 1. 三个案件,CCI腐败案件不是一个案件,而是至少有三个相互关联的案件。 a) 个人犯罪案件,即马里奥和莫洛克的犯罪案件。CCI公司前任全球工厂销售总监马里奥和前任财务总监 莫洛克已分别于今年1月8日和2月3日“承认有罪”,并将于2009年1月25日进行判决。值得强调的是,他们涉及的是个人犯罪,个人是犯罪主体,也是受 法律制裁的主体。该两名前任官员在被起诉和审判期间,已经用“承认有罪”的方法,同检察官达成了双方认可的安排,这给侦察和审判其他两个相互关联的案件打 开了缺口。 b) 公司犯罪案件,即美国CCI公司腐败案件。该公司已于今年7月31日用“承认有罪”的方法,同检察官达成了双方认可的安排,换取了某些特殊的安排,法官已据此进行了判决。值得强调的是,该公司所涉及的是公司犯罪,公司是犯罪主体,也是受法律制裁的主体。 c) 个人犯罪案件,即CCI公司另外六名前任高管的犯罪案件,包括首席执行官、中 国(大陆)与台湾地区销售总监、全球销售总监、全球客户服务副总裁、前任副总裁兼欧洲、非洲和中东地区销售负责人, 以及前任韩过分公司总裁等。这六位前任官员于今年4月8日遭到起诉,审判将于今年12月8日开始,最终宣判时间还无法确定。这意味着CCI相关案件尚未结 束,还有下文分解。我国有关部门和有关公司应该拭目以待,密切关注案件的进展,并及时作出相应的对策。 2.“承认有罪”(“guilty plea”)。“承认有罪”是美国公诉和审判过程中特有的一种安排, 检察官和被告可以就起诉内容、起诉范围等进行“讨价还价”(plea bargain),被告可以通过“承认有罪”的方法,并提供一些特定证据(通常是对其他被告不利的证据),以换取较为优惠的判决。特别是在案情比较复杂、 牵涉到若干个互相关联的案件或多个被告的时候,检察官往往会对不同的被告进行分而治之,通过同某个或某些被告进行“讨价还价”(plea bargain)的方法,寻找突破口,以提高办案效率。同时,由于被告是“承认有罪”,他们将丧失上诉的资格。在刑事案件中,被告通过“承认有罪”的方法 寻求较为优惠的判决,同时再冒罪上加罪的风险,出具伪证,这种可能性几等于零。因此,可以假定,CCI腐败案件所揭露的腐败行为(包括行贿行为及其与之相 对应的受贿行为)的可信度非常高,应该引起我国有关部门和有关公司的高度重视。 3. 该案件不是针对中国而来。必须强调的是,美国CCI腐败案件并不是针对中国国企而来,而是冲着美国公司在海外的腐 败行为而来。除了涉及到我国若干家大型国企之外,还有韩国、马来西亚、阿拉伯联合酋长国等国的多家国有企业也涉及其中。另外,该案所打击的犯罪行为是行贿 等腐败行为,而与其相对应的受贿等腐败行为,则发生在中国和其他国家。我国有关部门、有关企业和社会媒体非但不应该对美国有关部门处理这一案件表示不满或 者怀疑,反而应该高度重视这一案件及其进展情况,彻底清查国内可能发生的犯罪行为,严惩腐败。 4. 区分公司行为和个人行为。美国联邦检察官对CCI公司及其高管提出多项指控,包括公司腐败犯罪和高管个人腐败犯 罪,其中两个案件已经以“承认有罪”而予以宣判。这是因为CCI公司的前任高管在海外犯下该等腐败罪行时,是同时以个人身份和公司身份犯下的罪行。但是同 行贿行为所不同的是(行贿行为可以是个人犯罪与公司犯罪并存),接受贿赂往往是个人犯罪行为。因此,受该案件波及的中国公司应该严格区分公司行为和潜在的 个人行为,在强调公司没有涉及这些腐败行为的同时(即没有公司犯罪行为),应谨慎对待公司高管、员工可能涉及的腐败行为。即便是公司治理搞得出类拔萃的公 司,也无法保证或担保自己的高管、员工没有犯下个人的犯罪行为,包括接受贿赂的行为。实际上,任何一家负责任的公司最多只能确保公司没有涉及犯罪行为,但 不应为自己的高管、员工的个人行为打保票。 5.建议表态口径。美国CCI腐败案件爆光以来,受该案件波及的我国有关国企表现不一,有的已经发表声明予以否认,有的 已经发表声明表示正在调查,有的仍然保持沉默。必须强调的是,面临CCI腐败案件这种情况(另外一个国家的有关部门已经对该案件完成了起诉、审判和判决的 过程),我国有关部门和有关国企应该高度重视。同时必须强调的是,公司自查并不是问题的终结,甚至连国资委的调查也并不是问题的终结,因为公司和国资委所 能使用的手段非常有限。另外,美国CCI公司或其母公司的有关公函也不是问题的终结,因为相关的案件仍在走司法程序,最终的结果必须以法院判决为准。因 此,我国有关国企的表态一方面应该十分谨慎,另一方面应该充分阐明有关立场和态度。谨建议有关国企可以考虑如下表态口径: “本公司高度重视美国CCI腐败案件可能涉及到本公司及其高管、员工的有关细节。本公司获悉有关案件情况后,已经对本公司涉及到同CCI公司进行谈判和交 易的有关部门、高管、员工进行了内部调查,[至今尚未发现任何高管、员工犯有索取或收受贿赂的腐败行为]。本公司将积极配合国内有关部门(包括监管部门、 公安部门、检察部门等)对本公司和任何高管、员工可能卷入CCI腐败案件的行为所可能进行的任何调查,并将提供一切必要的配合和协助。本公司在此再次重 申,本公司在遵纪守法、员工职业操守和公司规范上有着严格规定,对任何违法和违反职业操守的行为都将按照法律及公司纪律严厉惩处,对任何犯罪行为都将全力 配合有关部门进行调查和处理。本公司真诚欢迎社会各界对本公司及其高管、员工进行监督,欢迎任何有事实根据的举报,对那些有助于本公司揭露和惩罚腐败行为 的举报,本公司将予以奖励。” 6. 加强国际司法合作。打击腐败是我国面临的艰巨任务。国内有些犯罪分子自以为如果同外国人搞腐败,或者把国内腐败行 为所获得的非法所得转移到国外,就可以逃避法律的制裁。加强国际司法合作应该成为我国打击腐败的利器。美国CCI腐败案件提供了中国同外国政府加强国际司 法合作的难得机会。谨建议我国有关部门(公安部门、检察部门、法院部门、外交部门等)同美国有关部门迅速取得联系,充分掌握美国CCI腐败案件可能涉及到 我国国企和高管、员工的各种细节,并根据我国的法律规定,对有关犯罪行为展开我国国内的调查和审判,严惩腐败。我国应该利用美国CCI腐败案件为先例,同 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日本、欧洲各国等签署进一步加强国际司法合作的协议和备忘录,互相交换情报,密切配合,严惩腐败。 (作者系中国国际关系学会理事,前中海油高级副总裁、总法律顾问,耶鲁法学博士高志凯)
2014年3月13日 -
钱宏:国家形象高于一切
启正君要作客“文汇讲堂”,我说好要来做听众的,可偏不巧,当日有急事爽约了。可文汇报的年轻编辑还是要我写段文字,回应一下启正君演讲的主题:跨文化交流中沟通的重要性和当代中国人所需具备的沟通能力。我答应了,这也算是一点小小弥补。 据我所知,“公共外交”这个概念虽然上世纪60年代由美国人提出(public diplomacy),但在中国是启正君的首创,至少是他首倡,并赋于了中国式的内涵,而且率先在不同场域中传播。他的意思很明确,中国公共外交的目标是 培植中国形象和营造经济增长的良好国际环境,追求“和为贵”的境界。自信、务实、开放、负责的中国,是中国公共外交的基本目标定位长远看是服从中国国家发 展目标的定位,积极配合“三步走”的经济发展目标。在实施主体上,公共外交,不是说人人都当外交大使,而是精英阶层,针对我们所对应的,比如对决策者发挥 智囊作用,然后是民众中对国际问题有兴趣的人,发表见解,身体力行。在一次交谈中,他说:“公共外交是主语,分三部分:官员,对外国民众是重要的;精英, 比如在某个领域有影响力的人,您去见法国总理,您是主语,他是宾语,倒过来了,这也是公共外交,不是做补语,中国人至少愿意代表政府。再往下是大学生,在 交往中聊天。”所以,启正君虽然在中国首倡了这个概念,但他不是从概念出发,而是从实际情况和现实需要出发。 据说去年一年,中国就有4000万人次走出国门,今后将越来越多。这确实意味着中国已经进入了“公共外交”的时代,公共外交涉及的人群远远大于政府外交,如何与外国人交流,如何向世界更好地展示中国,将渐渐成为每个人都要学会的本领。 我完全同意启正君关于“中国公共外交的目标是培植中国形象和营造经济增长的良好国际环境,追求‘和为贵’的境界。”的阐述。在我的理解中,当代意义上的国 家,首先是一种文化标识,一种文化形象。在公共外交的意义上,每一位走出去的中国人,无论是官员,公众,还是精英,其言行举止都犹如一张发出去的“文化名 片”,展示中国的国家形象。如此说来,公共外交,就是一个国家的文化名片。 那么,在这张“文化名片”上写着什么样的内容呢? 2007年11月我在杭州出席一个国际论坛,与中欧领导人高级会晤机制创立者、前欧盟主席和卢森堡首相雅克·桑特先生重逢,我向请教他心目中的中国形象。 他说,中国如果能更加开放自己的心灵并懂得尊重别人的传统,中国就有了一种全新的形象展示给世界。于是,在我们交换了各自对于国家实力的看法后,达成一种 共识:国家形象高于国家利益!只有当以“谦和勇敢”特征的绅士形象在世人眼里取代了“海盗形象”时,当时的英国,才是世界上最有魅力的国家;当今的中国, 只有当“暴发形象”被以“善待他者”为特征的从容的博雅君子形象取代时,中国才谈得上真正站起来! 我和启正君真正的交往,是从去年5月得知RAND公布的一份对中国现状分析报告开始。这份报告对中国人现状,既有肯定,也有严厉批评,值得国人反省。这份 来自RAND亚太政策中心的报告,从“世界需要一个健康的中国”这一问题出发,从七个方面对中国人的社会行为表现及其深层文化原因进行了分析,结果却很不 乐观。于是,我们共同想到一个问题,这就是:崛起时的中国需要一种怎样的处世哲学,也就是一种怎样的文化形象? 我们认为,对于中国人来说,在和平、发展、合作这一现实的国际主题之上,还需要一种更高的哲学精神主题,这就是“超越与整合”。只有不囿闭于东 西南北中左右地超越历史和前人的视野,超越当下存在的问题,又同时能够整合历史和前人的智慧、创新时代的精神价值,中国才会真正形成一种大国公民乃至世界 公民的文化形象,接受世人的检验,参与“全球化”进程,使之导向“全民化”和“全生态化”的目标,进入崭新的生态文明时代,从而健康可持续地生活,中国才 真正能对于世界有较大的贡献。超越即是更生,超越即是复兴。复兴,远不只是整体经济的强大,更是一种天下大道的文化复兴,是中国人新文化形象的复兴,是崛 起的中国处世哲学的复兴。 为此,我们不揣冒昧抛砖引玉,提出十六个字:全球视野、东方情怀、善待他者、和合共生。 1、 全球视野 天下大道,就是社会共生。由于互联网、卫星传播、跨国经济流通和文化频繁交流,地球村已然不是一个概念而将成为活生生的实况,世界再没有什么东方西方南方 北方,各个国家和地区密切联系在一起、谁也不能完全孤立。钱学森对此称作“大社会”,并把这个“大社会”称作“世界社会形态”,它将逐渐打破地区、国家的 界限,日益促进全世界政治、经济一体化,为走向世界大融合,奠定物质文化、工艺文化、精神文化的坚实基础。 我想,“世界社会”,应当成为今日中国人了解和对待事物新起点。是的,在过去的一千年中,世界最重要的历史运动亦即文化建设,是西方的崛起,这 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环大西洋地区的人们即所谓西方人,于确立自身的文明共和制度的同时,经常从其他地方的人们那里秉承思想(精神文化)和技术(工艺文 化),从而不成比例地引发推进了包括中国在内的全球大变局。然而,在人类进入世界社会之际,亚太地区的崛起之势,已是不争的事实。世界社会,是世界历史发 展到网络时代与和解共生年代的产物,是国家主义、自由主义、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趋同融合的产物。世界社会的到来,表明人类的交往由民族、国家内的交往发展 为跨越民族、国家、个人及民间团体、城市社区、组织界限的普遍交往的事实状态,是人类交往的普遍性、世界性理念和立场的体现。我们首先倡导的是一种“全球 视野”,即不仅富有东方文化底蕴,更将天下、世界、社会了然于心,毫无阻隔地克服和超越自身狭隘的民族主义、沙文主义、机会主义和盲动主义心态。 只有这样,才有资格、有能力、有胸怀进入整合色谱斑斓的世界文化,引发推进人类文明的新纪元——世界社会共生主义。那么我们,当真能够刷新人类文化建设的记录,开创世界历史的新纪元吗?今日中国人,世界有期待。 2、 东方情怀 全球视野离不开固有文化的精神支撑。人要富有尊严而自信,富有尊严而包容,富有尊严而显现自处高贵的幽雅气度——所谓东方情怀或东方神韵,即在于此。 汤因比与池田大作在关于东西方文化比较的著名历史性对话中,曾专门讨论过人与动物的区别在于尊严。其实,中国自古就有人兽之辨,孟子有言:“人之异于禽兽 者,几稀,君子存之,庶民去之”。所谓“几稀”,就是在乎性理、性情以及对之的自觉。东方之道德伦理思想与哲学精神的核心,即在指出人的尊严,维护人的尊 严,将天、地、人并立于世。如果说,自由主义可以视为西方文明的灵魂,那么,尊严主义,则无疑可以视为东方文明的神韵和情怀。肇始于古代希腊文明的文化精 髓,是讲求自由,其自由主义的文化大潮烟波浩荡源远流长。而发轫于亚细亚的东方文化,骨子里讲求的就是尊严,亦即先秦诸子时代展现的以天下为己任的那股自 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性理、性情、“浩然正气”、“自在风骨”和神韵情怀。这风骨正气,神韵情怀,用今天的话说,就是尊严主义,即遇事把人的尊严放在首要和 优先位置,东方的尊严主义的传统甭管是历经两千年家国专制乃至极权利害的压制利诱,还是列强践踏,仍然灰蛇走线倔强挺立于中华大地,无论东西南北中左右, 还是江湖庙堂农工商,绵延不绝,浴火重生。集大成者,今日所无限神往的“唐宋气度”,那种自信与包容,亦曾是东方神韵情怀的灵光一现! 我们说,中国人亟需精神重建,首先就要复兴这种富有东方情怀的尊严主义,这种讲求人格尊严、国格尊严、文化尊严,就是人人自我负责而富有尊严地生活着(一 种永远的现在进行时)。如此,中国的官场文化、商场文化、艺(娱)场文化、社区生活等等,就没有那么复杂,中国人就不必那么累于各式各样大大小小的权谋或 谋略,中国的地缘政治、人缘政治,乃至整个生产、生活、生态——包括自然生态和全社会生态,亦即政治生态、经济生态、教育生态、科学生态、文化生态、卫生 生态——也将为之改观,民主与法治这种具有普世价值的治理方法运行于国中,更是自不待言。每个人的尊严是一切人尊严的前提,所以,尊严主义必然导出自信、 包容、自处高贵的文化精神。只要这种“神韵情怀”成为每一个中国人行为方式的现在进行时,中国人的精神重建也就开始上路了,现时代的天下相安世界共生之道 亦必行于世。 3、 善待他者 东方神韵情怀的展现,需要内在心灵的安顿。在现时代,中国人不仅需要提高自己的智商和情商,还需要唤醒内在的灵商,中国人也需要自己的“世俗上帝”。因 为,人类面对的一切危机,归根到底是文化的危机,人性的危机,价值的危机。当代中国精神重建的核心命题,依然是华夏先贤大哲提出的良心、良知、良能。即: 发动良知、发现良心、发挥良能。发动良知是为了发现良心、确立本体;发现良心是为了发挥良能、重建世界、重建社会。良心、良知、良能三位一体,就是中国人 的世俗上帝,此亦即海外华人所说的“良知教”。这一世俗上帝的第一原理或道德律,就是“善待他者”。 所谓他者(the other),是指“我者”(Myself或Ourselves)以外的所有的生命存在,所有的人,所有的社群,所有的国家,所有生态,所有物事。是“五 伦”关系即“官民、父子、夫妻、兄弟、朋友”关系之外的“第六伦”,即陌生者,亦即“群伦”关系,尤其是相对“我者”,处于弱势的陌生人群、弱小国家以及 “我者”的“过节者、厌恶者、仇恨者”,“异族”、异国、异类及其生活习惯和文化传统;以及“第七伦”即物事,“第八伦”即神的关系。我们中国人曾经把 “他者文化”,界定“狄”“狨”“蛮”“夷”“匪”“伪”“非人”“异己分子”“蕞尔小国”……并相信“非我族类,其心必异”。那么,如此相处的结果,迟 早是要么“我者”彻底征服,甚至彻底消灭“他者”,要么“我者”被“他者”征服或消灭。然而,人不能也不可能只限在自己的自然生命及亲情之内,每一种我与 自身、亲情之外的个体、社会及自然事物即“他者”的关系,都成为一根生命的经纬线,从而构成生命的世界图景(锦)。当我们把一根一根的生命线抽取、剥离下 来时,生命之“锦囊”便空无所有了。所以离开健全的人伦关系、人情关系,就没有了人生,也没有了社会;离开了人在他者中所创造和传播的文化,就没有了天 下,没有了世界。 人性无善恶,因良知而有向善、从善、至善及臻于完美生活的秉赋。何为善?善,就是他我、群己和合共生关系的实现。那么所谓“善待”,就是公正地对待、兼相 爱地对待、无私地对待、真诚地对待、平等地对待、自主地对待、无差别地对待、无障碍地对待。生命是地球优于群星的标识,生命是地球最美丽的花朵,人类作为 生命意识形态的“我者”,是从第一次发现“他者”的存在,开始确立“我者”的存在,即从“他者”观照自身的快乐体验中,重新发现了“我者”,也发现了“他 者”是“我者”存在的条件这一事实,一损俱损,一荣俱荣。因此,每个人善待他者的行为是一切人善待他者行为的条件,于是,善待他者的行为便成为人类一切公 民共生体、幸福共同体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今日中国人,应当树立起这样的信念:善待他者的人格形象、国格形象(包括外交形象)、文化形象高于一切。是人际交往、国际交往的最高准则。 4、 和合共生 如果说“善待他者”还有目的,那么其终极目的就是:普天之下,和合共生。 今天,人类的生产、生活、生态已然走向“三大极限”,同时还有三大融合:一是经济生活领域里的“增长的极限”与全球融合,一是政治生活和意识形态里的“对 抗的极限”与天下相安,三是文化生活领域的“施恶的极限”与全民身心灵安顿。尤其是后两者,几千年来人们一直受着地缘政治为核心的权力关系转圈子,而争斗 不已,单是刚刚过去的20世纪就遭受了两次世界大战、以核军备竞赛和意识形态争斗为内容的“冷战”,尽管早在60年代就清楚地知道核战争无最后赢家,而互 联网时代可能出现的黑客“超限战”,更是只要一个名不见经传的毛头小伙子坐在家里的电脑前,就可以在一夜之间让一个国家的核心部门归于瘫痪,“对抗的极 限”的底线,“施恶的极限”的底线,是任何群体或个体生命如果得不到善待,他或他们的身心灵如果无从安顿,即使你强势到结成国家集团,或不可一世的帝国 (如美国和前苏联),也可能在瞬间瓦解。于是,人们不能不重新认识到保护地球、呵护生命、尊重生态高于一切,不能不重新认识到众生和合共生——和解共存、 和衷共济、和谐共享——的价值高于一切。 这里,我必须强调,和合共生的第一步是“和解”。正所谓“劫波历尽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和解,表现在文化观念上,就是承认所有人(包括敌人)的生存 权利,不以人为敌、以邻为壑,而以谋求共存共济、互补合作为出发点;在政治经济上,再次确立“公民主权高于官员主权”的运行秩序,所有阶层及国家,不再谋 求获得特殊利益的权力为政治目标,从而以生态政治、生态经济超越地缘政治、地缘经济。有句英文谚语,叫做“Live and let live”(“自己活,也由他者活!”),和合共生,真正体现出人类“敬畏生命”的宗教情怀和“他者高于一切”的哲学伦理原则。 综观人类历史,那些实现了社会内部大和解的国家,真正是做到了一心一意搞改革,同心同德谋发展,目的永远不离开全民、全社会、全生态本身。实现不同文明、 文化的国家、地区和族群的大和解,就有可能共同面对和解决全球性的气候变化、能源安全、外层空间、族群冲突、文明冲突、网络民主、移民、黑客、恐怖主义、 重大自然灾变、社会公平、跨国传媒和跨国公司带来的去国家化去区域化、经济发展不平衡和不确定性增加等重大挑战和重大机遇。没有社会和解,就没有和谐社 会,更遑论和谐世界。因此,我们坚定地认为:当代中国亟需对内实现社会大和解,对外树立魅力大国形象。 和合共生——中国精神重建和文化再造的时代主题! 如果我们每个中国公民都能在世人面前展现这样的处世哲学,这要的文化形象,这样的国家形象,那么启正君首创的“公共外交”,必定会取得空前的辉煌成绩。 最后,完成中国人新的文化形象塑造,包括中国文化在内的世界文化、文明的超越与整合,我们还将从以下六个层面渐次展开探微索幽,即:一切从身心灵的健康开 始;一切从语言的改变开始;一切从世道人心(社会诚信心理氛围)的改进开始(或一切从收复道德失地开始);一切从全民全生态社会的权益开始;一切从现代政 治文明(结构)的建构开始;一切从发挥公民、社会、政府三大自组织力开始。一句话,让我们把迷失的发展目标和常识性生活找回来。 这六个层面,就是我们进一步探索的基本范围与方向,衷心欢迎大家一道来参与,一道来帮忙。因为: ——我们需要有灵魂而真正有影响力的时代精英! ——我们需要娴熟驾驭现代世界工艺文化和精神开放、理智成熟的国民! ——我们需要国之公器而公用的职业政务官! ——我们需要负起中国社会大和解与世界文化建设责任的大国精神的政治家! ——我们需要描述得出现代中华人特质和高尚理想的艺术大师! ——我们需要发现自然、文化运行法则而自身超然物外的思想者! ——我们需要善待他者自处高贵而胸怀天下的幽雅气度! 国家形象高于一切,公共外交是一个国家的文化名片。我想用美国中国学开创者费正清先生去世前说了一句发人深省的话结束这篇回应性文字,他说: “中国既然有独一无二的过去,它必将有独一无二的未来。” 钱宏 2010年7月2日
2014年3月13日 -
张旭东:五四可帮助中国在全球化中找到方向
谈起五四,人们脑子里会立刻会跳出“民主与科学”、“个性解放”、“进步”,“反传统”等字眼。这 些当然都是20世纪中国知识分子孜孜以求的东西,但正因为如此,在今天看,它们仅仅是代表了“五四精神”的主观的、甚至是一厢情愿的方面或价值取向。在 90年后的今天,如果我们把“五四”理解为一种的客观历史运动和思想运动,我们就应该看到,它的核心其实是这两样东西: 一是“新” ——“新青年”、“新文化”、新价值,新生活,最后是“新中国”,这是普遍的“新”或“现代”在中国人生活世界的投影,但五四把它内在化了,变成中国人自 身的情感方式和价值指向。从五四开始,外在的(相当程度上是外来的),有威胁性的、让人觉得不自在、但又不得不去适应的“新”,逐渐成为内在的、作为内心 驱动力的、具有哲学意义的新。这种内在化过程的激烈和深入,彻底改变了晚清以来“理智”与“情感”的分裂,即王国维所谓的“可爱的不可信,可信的不可 爱”,从而把现代意义上的理性,同现代人的情感、心理、理想,乃至欲望方式紧闭地结合在一起。这种结合当然会带来一系列问题,但这是现代人和现代性的问 题,而不是古代人或遗老遗少的问题。 二是文化政治的逻辑,即文化领域与政治领域之间的贯通与重合,其一致性、一体性或同一性,它带来 了由新文化、新价值、新人所创造的、与自己的本质相适应的生活形式和国家形式。这是现代性条件下的“国族主义”或“民族国家精神”的具体体现。在欧美,这 个普遍趋向表现为市民阶级国家为资本主义生产和交换提供统一市场、统一语言、统一制度、统一的“民族文化”,这个过程造就了近代西方民族国家。而在中国, 这个过程是在对外学习和抵抗列强,对内颠覆和挽救传统的极为严酷的环境下展开的,因此它也对文化与政治的贯通和统一,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果说鲁迅笔下的 阿Q代表了文化失败和政治失败的一致性和同一性,那么毛泽东时代的“雷锋”则体现了政治与文化的全面、彻底的重合。在这两个极端之间,现代中国的存在是一 种直达个人的文化政治的集体存在,而五四正是源头。 五四的伟大和不可代替之处,在于它标志着这样一个历史的临界点,在此,现代世界的 普遍的客观运动,在中国人的世界里突破了器物层面和制度层面,而在人的心理、情感、自我理解、自我认同的这样的内部空间,获得了鲜明的形象、语言、观念和 理论。一旦它同一种新的“人”概念相结合,则一般的抽象的“新”和“变”就不仅仅只是被动的、不情愿的适应和和被迫,而晚清以来中国一切变化和变革都只有 这样的意义,因为在情感、内心和符号层面,必须做的事情却又是外在于自己的文化认同。但“五四”带来了这样一种前所未有的转变,从此,中国人不再仅仅作为 普遍历史的客体,而是作为它的主体和创造者,在塑造自己的新的文化认同的同时,塑造着一个新的社会,新的国家。 只有通过这样的文化与 政治的融会贯通,“中国”落实到中国人的文化-心里本质的基础上,不过这已经不是旧文化,而是文化革命所带来的新文化和作为历史主体的“新人”。也只有通 过这样的文化与政治的融会贯通,中国才成为普遍历史的一个有机组成单位,但不是作为殖民地或半殖民地,而是作为文化主体和价值主体的新的主权国家,加入到 世界历史的辩证运动中去。自此,现代中国才具备了既“中国”又“现代”的可能,也就是说,它终于在理论上有可能克服非西方世界在面对近代西方的兴起和全球 扩张时所面对的深刻的自我认同的断裂,即那种“要中国就不现代,要现代就不中国”的两难境地。在这个意义上,五四确实是大众革命和人民共和国的精神源头, 也是“现代中国”和“古代中国”的分界点,因为此后的中国人,同此前的中国人有着本质的不同。这可以从五四以后中国人的焕然一新的面貌得到确证。 五四新文化同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其实非常简单:没有五四,何来传统?这么说好像有悖常识,但我们要知道,传统文化并不是故纸堆,或像阑尾一样长在中国人 身体里面的某种脏器。活生生的、有创造力的传统只能赋丽在生长在这个传统里的人身上,由他们来继承、批判、发扬。中国传统的延续取决于当今的中国人如何生 活、如何创造自己的未来。这正是像鲁迅这样的五四新文化知识份子反复强调的:只有有了今天,我们才有将来,而只有有了将来,我们才拥有过去。生命是第一位 的,与生的逻辑相左的“传统文化”只能是“死的说教者”。我们今天对传统文化的重新审视和重新理解,是以五四以来的新文化为前提和条件的。在今天,哪怕有 人呼吁全面回归传统,也只是五四开辟的新文化纪元内部差异的体现,是当代社会思想论争和价值冲突的一部分,同所谓“传统本身”没有关系。没有现代性的挑 战,没有作为基本历史条件的“新”,“整理国故”就无从谈起,因为我们会仍旧生活在“国故”之中,被“国故”决定,它也就还不是“国故”,而只是“正统” 或“文化本身”。 我在《全球化时代的文化认同》这本书里比较系统地谈了这个问题。五四基本上把“中西”问题转化成了“古今”问题。这 个转化或策略一直到1980年代,对中国思想生活都有着积极的作用。今天,在全球化时代,我们也许有必要在强调普遍性问题的同时,对文化、地域、宗教、政 治制度和主体性论述等“空间性的”或“话语建构性”的差异作更为细致的考察。“中西文化冲突”只是一种习惯性说法,真正的问题是种种“普遍性论述”后面的 主体性、政治性和价值指向。全球化和所谓“后现代”时代,一方面似乎消除了种种“宏大叙事”和总体性,甚至好像连主体和本质也不能谈了。但另一方面,它其 实有加剧了种种政治立场、生活方式、集体和身份认同之间的冲突,因为每一个团伙或“认同的共同体”都通过全球化和后现代的普遍性论述在加强自身的合法性、 正当性,伸张自己的权利和权力,通过“反本质主义”的姿态把自己普遍化,把他人特殊化;限制和取消他人的认同,突出和重构自己的认同。面对这种局面,五四 传统给我们提供的是一种珍贵的历史感:近代以来的中国人,在现代性的历史条件下,走过了这样一段路,获得了这样一种集体认同和方向感,这对我们处理当今世 界的价值空洞化、趋同性和混乱,提供一个历史参照系。这个基于集体历史经验的参照系,比任何“传统文化”都更能告诉我们我们是谁,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 我既不赞成从所谓“文化保守主义”的角度否定五四,也不赞成不假思索地把“五四精神”定位在“个性”、“自由”等新时期以来的意识形态概念上。五四精神 是一个整体,它只有在一个更大的世界历史的整体上才能够被把握。我们今天谈五四不能再像盲人摸象那样摸着那个部位就说它像什么,而是要看到它的整体性,它 的所有的方方面面都是这个整体的有机组成部分,为这个整体服务。比如“五四精神”的重个体、追求个性解放的方面,就跟它重集体、强调民族的文化重建和政治 重建的诉求相辅相成,而不是相互排斥;同样,五四的“反传统”甚至“全盘西化”倾向,也必须放在它追求民族文化的连续性和创造性的努力当中来看。这种个性 与集体性、断裂和连续性之间的张力,是五四传统最宝贵的遗产。在今天纪念五四,首先需要铭记的,是五四给中国人带来的巨大的活力和创造性,这种活力和创造 性在本质上既是文化上的,也是政治上的。在经济主义和消费主义当道的今天,五四精神就更显得重要了。 五四运动的载体和媒介是白话文, 离开白话文就没有五四、没有新文化。白话文运动某种意义上是五四运动的核心,因为它的“言文合一”的理论与实践,在语言上为现代中国奠定了基础。可以说, 现代中国及其自我意识,都是由白话文构造出来的。有关五四的许多问题,都可以在白话文研究中得到解答。比如传统和现代的关系。白话文的基础实际上有两个, 一个是白话,一个是“文”。两者需要并重,分别对待,单独处理,最后整合为一个概念。白话不是在五四一代人手里发明的,而是古已有之,但在五四一代,它成 为“文”(即高级文化)的媒介。而“文”的概念不仅包含新文化的种种理念,也同中国文学传统和文化传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更不用说风格、形式、审美这些 东西本身具有一定的稳定性,但它在五四时期,第一次在理论上可以抵达全体中国人,因此成为一个政治-文化共同体的普遍的媒介。 我上面 谈到的“文化政治的逻辑”或“文化领域与政治领域之间的贯通与重合”,如果离开“言文合一”的白话文,是绝对不可能实现的。五四时期的知识分子都是作家, 五四时期最重要的作家也都是知识分子,在思想与写作的问题上,他们都有高度的自觉。特别是鲁迅和周作人兄弟俩,都明确地指出,“白话文”不是白话,首先因 为人也可以用白话谈旧思想,用白话写陈词滥调,做洋八股、党八股之类的东西(反之,用古文也可以写革命文章,如章太炎);其次白话文必须能够作为“文”同 所有其他的“文”的形态抗衡和媲美,因此它虽然用“引车卖浆者之流”也可以看懂的词汇和句法写作,但最终却必须证明,古文和外国文学能做到的,它也做得 到。这里面的关系就非常复杂而微妙。 白话文从自我发明,自我结构到自我风格化和审美化,一步步为新文化、新人、新社会和新国家做开拓和定型的准备,它作为语言方式、思维方式和审美方式所达到的疆域,也就是现代中国所达到的疆域。很多研究现代文学的人总喜欢感叹当代文学(1949-至 今)的成就不如现代文学(1919-1949),但我觉得这只是因为五四开创的白话文和白话文学,至今还不满百岁,作为一个文学形态和文化形态还非常年 轻。在第一个三十年里我们有了新文学和新文化自己的经典或“古典”,在研究第二个、第三个三十年的文化经验时,我们应该更积极地通过批评活动去发现和确立 经典。在第四个三十年的开端,我们应该相信,伟大的历史经验终将找到与它相称的语言纪录和艺术再现。 (作者系杜克大学文学系博士、纽约大学中国中心主任、东亚研究系主任张旭东教授)
2014年3月1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