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奇点大学创始人彼得•戴曼迪斯在CCG发表演讲
2016年11月8日,全球50个最有影响力的创新界领袖人物之一、奇点大学创始人彼得·戴曼迪斯(Peter Diamandis)做客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讲述关于奇点大学以及他对中外协同创新问题的看法。 CCG王辉耀主任首先致欢迎词,并表示,在创新全球化的今天,人、技术、资本的作用方式发生了重大变化,新一轮的商业创新与技术变革正在重塑全球经济格局。李克强总理经常提到创新对一个国家的重要性,中国正处于创新发展的阶段,充满很多机遇。希望彼得以全球联合创新为主题的演讲,能给各位提供借鉴内容、开拓新的思路。 随后,宽资本创始人及董事长、CCG副主席兼上海分会会长关新作介绍发言。他表示,彼得先生不仅拥有创新思想,还具有联结未来科技发展的能力,而目前中国虽在金融、市场、制造业都具有一定优势,但科技方面仍需提高,彼得先生的到来有助于开拓全球化视野。 彼得·戴曼迪斯先介绍了自己两本著作,即《创业无畏》和《富足》。他指出,当今是一个资源呈“指数”增长的时代,全球收入、寿命、食物、能源、交通方式和通讯手段都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上升,电子产品将图书、音乐、GPS和数码相机等资源融汇在一起,这意味着将价值数百万美元的技术融合在一件电子产品里。同时他分享了两点认识:第一,从传统教育角度讲,到学校学习,获得学位,再找到工作,这种教育模式在200年前行得通,但在技术飞速进步的当今,任何产业每两年都会被重新改造和定义。因此,教育是一个持续过程,人们在不断地接受教育,不断地获取新的信息。第二,未来教育方向将不仅仅局限于一个特定领域,当今世界所有技术都在重组,奇点大学研究的技术涉及网络、人工智能、机器人学、合成生物学、虚拟现实等,所有这些技术结合起来能产生巨大能量,进而去重新改造教育和医疗保健。在未来的二十年里,世界上最好的教育将不是来自学校的教授,而是人工智能,它能像人一样了解学生的语言能力、个人喜好,并根据学生自身的特点提供相应的私人教育。医疗领域内也是如此,一名医生一天只能读完几篇学术文章,但每天都会有上千篇文章发表,人类不可能完成所有阅读任务,但人工智能可以。 此外,他认为今天所有产业都可以被指数化,指数医疗、指数金融、指数制造业等,同时世界的发展具有“去物质化”和“去货币化”两个重要特征。奇点大学的使命是帮助更多学生,创造更多公司,在10年以内影响数十亿人生活。 彼得·戴曼迪斯(Peter Diamandis)是被誉为“来自未来的常春藤学校”--奇点大学(Singularity University)的创始人,他也是一位用跨时代创举影响世界的传奇人物。戴曼迪斯在麻省理工学院获得分子遗传学学位和航天工程学位,在哈佛医学院获得医学博士学位,著有《创业无畏:指数级成长路线图》(《BOLD》)和《富足:改变人类未来的4大力量》(《Abundance:The Future is Better Than You Think》)两本书,获得政商界、科技界、传媒界的一致推崇和好评。戴曼迪斯创立了十几家商业太空探索公司,已将8位顾客送上了国际空间站,已经成为全球商业太空探索领军人物,同时还是人类寿命有限公司(HLI)的联合创始人和副董事长。 出席本次会议的嘉宾还有美国中经合集团投资合伙人、CCG常务理事高凤,天脉聚源(北京)传媒科技有限公司副总裁、CCG常务理事郝作成,北京智蹼动力企业管理咨询有限公司创始人、董事长、CCG常务理事李文,黄河科技学院副院长、CCG常务理事杨保成,金山软件CEO、执行董事&金山云CEO、CCG常务理事张宏江,德太投资集团(TPG )执行合伙人、CCG常务理事黄辉,外联出国顾问集团董事长、CCG常务理事何梅,耶鲁北京中心董事总经理李恩祐,友付支付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创始人兼董事长李童,清华大学医学院教授鲁白,美银美林中国区行政总裁暨主席任克英,三一集团总裁办单宾周,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CCG特邀高级研究员翟崑等。
2016年11月14日 -
专访丨共享国际人才红利 实现创新驱动发展——访中国与全球化智库理事长王辉耀
中国必须建立更加开放的人才制度体系,充分挖掘、利用国际国内人才红利,才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占得先机《世界教育信息》:《关于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中提出,“扩大人才开放。树立全球视野和战略眼光,充分开发利用国内国际人才资源,主动参与国际人才竞争,完善更加开放、更加灵活的人才培养、吸引和使用机制,不唯地域引进人才,不求所有开发人才,不拘一格用好人才,确保人才引得进、留得住、流得动、用得好。”这里提到了国际人才的问题,您认为国际化的人才对于中国的发展意义何在?王辉耀:当下,全球化已进入第四个浪潮——全球经济治理转型升级的新阶段,也就是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的“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局面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全球经济治理体系和规则正在面临重大调整”。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TPP)、跨大西洋贸易与投资伙伴协议(TTIP)、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RCEP)、亚太自贸区(FTAAP)、“一带一路”、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AIIB)、二十国集团(G20)等新的国际多边合作机制纷纷出现,并积极向前推进,全球治理面临转型升级。作为世界贸易组织(WTO)的重要获益者,中国应该抓住机遇并加入新一轮全球化竞争,积极参与制订新的国际规则,内外联动推进中国的改革,维持已经取得的贸易优势,提升资本优势,建立人才优势,在全球治理中占据主动,推动全球化进程。中国不仅是全球化的参与者、受益者,更是主要的推动者,因此需要更多具有全球视野的国际化人才。从经济全球化流动中的企业主体来看,全球范围内的资源优化配置和价值链重构,引发新的全球商业版图调整。企业要在这一进程中取得国际竞争优势,关键点同样是人才和创新。以阿里巴巴为代表的电商企业,通过互联网技术创新,实现新的商业形态,促进了全球商品流动,极大地改变了原有商业格局。以华为、中兴为代表的通讯企业,通过持之以恒地自主研发、科技创新以及本地化运营,真正实现“走出去”“融进去”。这些例子无一不说明人才与科技创新能力在经济全球化流动中的主导力量。随着贸易自由化和资本全球流动给各国带来的红利不再突出,全球人才流动浪潮的作用日趋明显。美国之所以在创新领域走在前面,是因为充分享受了国际人才红利。美国硅谷的繁荣就源于多元化的人才集群效应——世界各地具有不同文化背景、语言背景的人才,相互碰撞思想,没有条条框框,时时刻刻产生新的灵感和思路。以色列是全世界创新创业最发达的国家之一。以色列建国的时候只有60万人,现在800万人,其中80%以上的人口是来自世界各地的犹太人。这些人才的知识、经验和创新能力为以色列发达的科技产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美国、以色列等发达国家的例子都充分说明了国际人才竞争的必要性。中国现在也正在进行许多重大项目,如“一带一路”的战略倡议和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中国企业也正在变得越来越国际化,并且在全球化的市场中开疆拓土。所有这些都需要充足的人才储备——中国企业全球化的关键是海外人才布局。应从软环境建设、人才体制机制完善和建立健全人才移民制度、大力引进国外人才三方面应对人才流失的状况《世界教育信息》:改革开放后的移民中,留学人员、知识型人才占了很大比例。目前,高端人才外流趋势仍不容乐观,您认为这其中的原因是什么?王辉耀:当前“人才战争”硝烟渐起。许多发达国家通过改革移民政策,加大人才吸引或留置力度;一些发展中国家也不甘示弱,纷纷加入全球人才竞争行列。近些年,我国在“千人计划”的引领下,已有近百万留学生回流,其中高层次人才两万多名。但另外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是,我国的人才流失现象仍然十分严重。第一,从硬件方面说,中国的基础设施环境确实与发达国家存在差距。我国不仅科研设备运行效率较低,而且综合效益也有待提高。科技部前部长徐冠华曾说,我国大型科研设备利用率只有25%,而发达国家是170%。许多留学生曾经反映,他们在国外做实验,即使是研究生阶段,也可以使用价格高昂的先进仪器,而回国之后却发现国内的先进仪器都掌握在少数人手中,一年也用不了几次。很多专家花钱买了机器,却不愿意分享,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设备利用率低。这些也是很多理工科留学人员不愿意回国的重要原因之一。近年来,中国的科研硬件环境好了很多,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在减小。在很多大城市,中国的科研基础设施已经较为完备,比如北京中关村,现在已经有16家留学人员创业园区,有创业投资和私募股权投资机构301家。中关村的“车库咖啡”新型创新孵化器,还受到美国媒体关注,《华盛顿邮报》刊文《美国人应该真正害怕中国什么》,其中特别提到“车库咖啡”,说这是中关村的“秘中秘”。这说明我国在创新创业环境的改善和激励上,出现了世界瞩目、世界领先的新方法。事实证明,中关村也确实成为了中国集聚海外人才最多的地方。第二,软环境是造成中国人才流失的根本原因。科研设备运行效率低的问题在深层次上反映了我国科研管理体制方面软环境的问题。从科研上说,我国目前科研管理体制还不太健全,也缺乏人性化。在中国,很多科研人员都把精力放在“拉课题”上,而不重视课题最后的成果,产生许多无用的、应付性的科研成果,导致大量科研经费的浪费。在国外,申请课题很容易,而最后课题结果审核却十分严格。再比如,我国科研人员的薪酬水平仍然较低,而在国外,一个教授几乎可以养活一家人,这从某种程度上反映一国对人才的重视程度。还有,现在很多科研经费规定只能买大型设备,对科研人员的劳务支出等限制严格,还不太人性化,当然现在这一情况已经有了一定程度的改善。从教育上说,我国目前高等教育培养创新型人才的能力与发达国家还有差距,课堂所教内容与实践脱节,不少教授也疏于教学,很多学生“有学无识”,学术腐败事件时有发生。少数专家掌握一个领域的话语权,不允许别人挑战权威,这种学术垄断限制了学术自由,不仅制约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也成为中国人才流失的重要原因。另外,我国高校存在“只进不出”的用人制度,大部分岗位都被占用,造成一些留学归国人员难以进入高校任职。我国人才体制机制上在近年出现了很多创新和亮点,比如“千人计划”,已经成功吸引了3000多名高层次人才回国。但是目前还存在不少人才管理和任用方面的政策障碍,比较典型的是人才流动的壁垒过高。首先,户籍问题限制了人才在地区之间、行业之间自由流动,也限制了很多人才能力的发挥。 其次,我国人才在体制内外流动也受到限制,许多留学人员回国后缺乏参政议政的渠道,无法发表自己的意见,还没有职称,在申请科研项目上也遇到阻碍。这种社会地位和待遇的差异,也使很多留学人员不愿意回国。在一些国家,“旋转门”机制保障了人才可以在政府、企业和民间自由流动,人才可以发挥能力的领域很多,可以得到有效的锻炼。此外,中国的出入境手续还十分繁琐。相较之下,外国公民的国际旅行、商务往来,都非常方便。最后,创业环境方面,公平竞争和融资机制还需要完善。第三,我国生态环境亟待改善。多年来,我国高污染、高耗能的粗放型经济方式导致了环境污染问题。相比之下,发达国家生活环境宜居,对优秀人才很有吸引力。《世界教育信息》:针对您所讲到的人才流失问题,中国需要采取什么具体措施?王辉耀: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统战工作会议上明确提到,“留学人员是人才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统战工作新的着力点”。并提出了“支持留学、鼓励回国、来去自由、发挥作用”的16字方针,表明中央对留学人员统战工作的重视程度日益提高,这一来自祖国的召唤,在海外留学生中引起强烈反响。具体来说,我建议中国从软环境建设、人才体制机制完善和建立健全人才移民制度、大力引进国外人才三个方面遏制人才流失,弥补人才流失带来的危害。第一,在软环境建设方面,我国仍需加大科研投入,完善科研管理体制。进行高等教育改革,遏制学术腐败和学术垄断,营造自由的学术氛围。应建立聘任制的教师用人制度,建立退出机制,将科研教学岗位让给更多有能力的人才,给海外留学人员回国进入高校工作创造机会。应继续完善创新创业环境,拓宽中小企业融资渠道,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第二,在人才体制机制完善方面,降低人才流动的壁垒,使人才利用效率最大化。要放宽户籍限制,促进人才在不同地区之间合理自由流动,让市场竞争决定人才的区域分布。第三,要促进体制内外的人才流动,建立起我国的“旋转门”机制,为人才提供更多的发展机会。要放宽出入境限制,让人才在国家之间自由流动,形成一个人才有出有进的局面,让更多人才走出去学习锻炼的同时,欢迎他们回国服务和发展,这样才能培养更多的国际化人才,让中国成为国际化中心。第四,建立健全我国的人才移民制度,大力吸引国外人才。我国人才流失造成的危害,可以通过吸引海外人才来中国加以弥补。通过观察可以发现,许多发达国家都曾经历过人才大量流失的历史阶段,通过移民制度吸引人才是发达国家的通常做法。美国一年发放100万张绿卡,这8万张短期人才签证成功地留住了人才。我国设立绿卡制度10年来,只发了几千张绿卡,这和我国对国际人才的需求极不相称。吸引海外人才的重点在于建立健全人才移民制度。首先,要形成统筹协调的签证制度,简化并完善分类。目前,外国人来中国工作必须办理外国就业证或外国专家证、外国人就业许可证书以及居留证三个证件。三证分立,程序繁杂。今后,应该借鉴发达国家的做法,由一个政府部门统筹协调签证相关事宜,例如美国公民与移民服务局(USCIS)、澳大利亚移民和公民部、日本厚生劳动省、韩国就业和劳工部等。同时,对签证类型进行适当完善,使之更有利于高新技术领域人才。其次,要出台更为开放的雇佣外籍高层次人才的制度。目前技术移民以职位和任职单位为门槛,基本将外国科技人才流入的接纳单位限制在国有企事业单位。今后应改为以职业为基础门槛,配以国家急缺人才清单或移民职业申请清单,以及雇主联合申请及担保制,充分发挥市场配置人才资源的作用,并以国际通行的积分制来评估申请人的资格。这样才能促进全球人才的流入,并实质推动民营高新技术企业和机构的发展。再次,签发“同胞证”或“华裔卡”。目前,我国有5000万海外华侨,他们是中国了解世界、世界了解中国真正的力量源泉。我国的人才绿卡制度,并没有照顾我国海外族裔人才、我国海外留学人才、外国来华留学人员这三个特殊群体,这不符合国际惯例,更不符合我国国情。向他们签发“同胞证”或“华裔卡”可以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对于我国现代化建设、国家的和平统一以及开创我国外交局势的新局面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同时,也是贯彻十八大“落实党的侨务政策,支持海外侨胞、归侨侨眷关心和参与祖国现代化建设与和平统一大业”精神的重要举措。欧美同学会为留学生提供更多支持和帮助,为吸引国际化人才发挥更大作用《世界教育信息》:您除了作为智库的掌门人以外,还兼任国家欧美同学会的副会长,您觉得欧美同学会能够在中国人才领域发挥什么样的作用?王辉耀:早在2000年,中央便将出国和归国留学人员纳入统战工作。2013年,在欧美同学会成立100周年庆祝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充分肯定了欧美同学会及广大留学人员在中国近现代历史发展进程中的贡献,并要求欧美同学会努力成为留学报国的人才库、建言献策的智囊团和民间外交的生力军。2016年5月12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加强欧美同学会(留学人员联谊会)建设的意见》。这是中央首个针对欧美同学会建设专门下发的文件,体现了中央对欧美同学会及留学人员组织建设的高度重视。在扶持海归回国创业方面,欧美同学会有着自己的独特优势。欧美同学会下设15个国别分会、商会、企业家联谊会、社团、建言献策委员会等各种各样的分支平台,每个分支机构都是非常活跃的。最近,欧美同学会又成立了海归创业学院,也在力图打造一个智库联盟。此外,欧美同学会是个很好的综合性网络,大家有共同的经历、背景、文化及语言,留学人员能够找到各自的需要,如人才、资金、团队,甚至人生伴侣,都可以通过这个平台来实现。欧美同学会可以帮助留学生反映各种诉求,比如回国的相关问题,创业面临的困难,待遇、身份和居留证。欧美同学会能够把留学人员的这些诉求与问题及时向有关部门进行反映和沟通。落实“十三五”规划对于人才工作的要求,为建设创新型国家提供人才保证《世界教育信息》:国家在“十三五”时期对人才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请您谈谈体会。王辉耀:2016年3月,全国十二届人大四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2016-2020年)规划纲要》。本次“十三五”时期的经济社会发展目标,首次加入了“创新驱动”,并在“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下提出“人才优先发展战略”。此外,中共中央又印发了《关于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这充分显示出人才工作在“十三五”时期的优先地位。进入“十三五”时期,我国面临的国内外形势有了新的变化。对内,我国GDP增速放缓,转型压力增大,需要发展科技创新,带动以加工贸易出口为主动力的经济结构。对外,我国海外直接投资首次超过来华直接投资,面临更加激烈的国际人才竞争。我国“十三五”时期的人才战略,必将放眼于全球,不仅以人才培养为主线,更要辅助以人才集聚、人才引进等措施,加快人口红利向人才红利转变,加快建立创新型人才队伍,聚天下英才而用之,为建设创新型国家提供人才保证。分析“十三五”规划纲要,可以看出,此次人才优先发展战略的举措,都围绕“创新”这一目标,以人才作为未来五年经济社会转型、实现民族复兴的根基与希望。我认为,此次人才优先发展战略的特点还包括如下几点:第一,更强调人才制度创新。党的十八大报告中和十八届三中全会都指出,我国要发挥“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制度优势”。此后我国进行了一系列的国际人才制度改革。以外国人才制度为例,过去的一年,我国的重要改革举措有:2015年3月23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若干意见》指出,要探索建立技术移民制度,吸引海外高层次人才;2015年6月9日,公安部扩大了申请在华永久居留外国人工作单位范围;2015年9月15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十六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加强外国人永久居留服务管理的意见》。同时,一些新的、极具创新性的政策,已经开始在全国试点。在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以及欧洲发达国家,向外国人才发放工作签证、永久居留证已经成为向移民发放的一种“福利”。上海在2015年5月出台、北京在2016年1月出台的人才新政20条,有很多制度已经与国际接轨了,很有国际竞争力。目前,在上海年薪60万元以上、北京年薪50万元以上即可被认定为人才;外籍博士毕业在京工作连续4年,就可以获得“绿卡”;外国留学生毕业后允许在北京、上海就业、创业;在外国毕业的外籍学生都可以来北京实习。我国也开始通过签证“绿卡”向外国人发放“福利”。第二,主基调更加开放。新一届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人才观,为我国“十三五”期间的人才政策进一步开放奠定了基调。习近平总书记在各种场合多次提及“国际人才”,提出“择天下英才而用之”的人才观。我曾经在2014-2015年向中央提交在“十三五”时期实行更加开放的人才政策的建议,其中包括扩大外国人才永久居留人群范围、降低“绿卡”门槛、吸引和留住外国留学生、向国际组织输送人才等建议。“十三五”规划纲要中,不仅重提“构建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制度优势”,而且提出培养“有国际视野的党政人才”“完善外国人永久居留制度”“扩大来华留学规模”“培养推荐优秀人才到国际组织任职”等。这些新的观点被中央采纳,说明了党和国家领导人在未来五年内,决心培养国际人才的决心。这些国际化制度的改革,将是“十三五”时期人才制度改革的一大亮点。第三,重视打破人才跨界流动的壁垒。鼓励和支持人才流向西部地区和基层岗位一直是我国人才工作的重要方面。“十三五”规划纲要中首次提出提高人才“社会横向和纵向流动性”,保证人才上升通道,形成人才跨行业、跨地域流动自由态势;特别提出促进人才在“不同性质单位”之间流动,人才在体制内外的流动壁垒有望打破。第四,重视“高精尖”人才的推动力和高技能人才的支撑力。“十三五”规划纲要中首次提出要“推动人才结构战略性调整,突出‘高精尖缺’导向”,实质上是寄创新驱动发展的最大希望于高层次人才。一方面,高层次人才需要在本土加大培养,同时也需要开发外来智力。目前,我国高层次人才流失问题依然严峻。2014年底,中科大发起的调查显示,36年来,中科大少年班培养的超过202位教授中,有185人仍然留在海外。据2011年美国能源部的调查数据,获得科学与工程类博士学位的学生依然滞留在美国的比例,中国博士毕业生2011年为85%,高居第一,比日本、韩国的滞留率高出一倍多。同时,这部分人才是可以被吸引回国和集聚来华的。中国与全球化智库发布在社科文献出版社的《海外华侨华人专业人士报告》研究数据指出,我国目前共有海外华侨华人专业人士400多万人。这部分海外人才大部分为高学历人才,本科以上学历的占80%,硕士以上学历的占44%。如何吸引这些海外高层次人才回国服务和为国服务,是我国人才政策面临的重大课题。“十三五”规划中列出6项未来五年将要实施的重大人才工程,其中一项是关于高技能人才的“国家高技能人才振兴计划”。2011年7月6日,中央组织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发布《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中长期规划(2010-2020年)》,是中国第一个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中长期规划。但是出台高技能人才的国家层面的重大项目,在五年规划中是首次提到。高技能人才是我国创新过程中不可缺少的力量。据麦肯锡的预测,我国技能人才缺口约有2400万。2016年,“工匠精神”首次出现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我国人民对消费品质量要求提升,要求增加高质量、高附加值的商品供应。德国、美国率先引领的工业4.0智能工业时代,个性化、定制化产品将成为未来主要的消费品。目前,我国弘扬的“工匠精神”,实质也是“十三五”时期培养高技能人才、为产业升级提供支撑的理念。采访、整理/郭伟 张力玮 文章选自世界教育信息,2016年10月31日
2016年11月1日 -
创新体制机制 释放人才红利——中国海归创新创业峰会
2016年10月12日,中国海归创新创业峰会举行。来自人才问题研究领域的8名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围绕我国人才工作发展历程、如何强化人才工作等问题作了主旨演讲,并进行了圆桌研讨。 十八大报告首次提出建立具有国际竞力的人才制度优势,凸显了人才工作的国际化特征。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主任、国务院参事王辉耀认为,“十三五”期间,我国要加快从人口红利向人才红利转变,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在全球范围吸引高层次人才的同时,还要想办法留住他们,将其作用最大化。这就需要为他们提供可充分发挥才能的平台,以及适宜的硬软件环境。此外,还需要尝试实行更开放的移民政策,提供更多减免税率、方便签证和简化手续等便利。 谈及对我市人才工作的意见建议,王辉耀表示,德州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后,尤其需要国际化人才,特别是海归人才,他们可以利用外向型企业这一平台,在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等领域发挥极大作用。要借鉴外地人才工作的好经验、好做法,出台更有针对性的人才新政,多方面拓宽引进人才的渠道,打破体制内外人才流动的壁垒,提升人才驱动力。 中组部人才局原副巡视员、中国国际人才专业委员会副会长胡建华认为,制度聚才具有稳定性、长期性、根本性,当今世界各国的人才竞争根本上是制度层面的竞争。必须构建与时代需求相适应、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制度。为此,中央出台了《关于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的改革意见》,旨在管理体制上减政放权,扩大用人单位自主权,冲破束缚人才发展的制度藩篱及思想观念障碍,加快构建科学规范、运行高效的人才发展制度体系,从而进一步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制度优势,达到建设人才强国的目标。首先,做到有国际化视野,选拔人才时要立足全球,放眼世界;其次,要有国际化思维,思想不能封闭保守,要与世界同步;再次,人才政策要与国际接轨,努力让人才流动没有障碍。 参与圆桌研讨的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信息部部长、研究员、教授徐洪才表示:“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中国的发展转型要放眼世界,延揽国际化人才。当前,中国最缺的不是人才,而是使用人才的机制,这就对当前的人才管理体制机制提出挑战。要加大改革创新力度,着力破除制约人才发展的思想障碍和制度藩篱,打破束缚人才发展的条条框框,最大限度激发人才创新创造活力。”
2016年10月17日 -
“世界大市场”:千人与会谈全球化企业在中国发展
2016年9月23-24日,“2016全球化企业发展中国论坛”在宁波盛大举行。本届论坛是G20杭州峰会后首届关注投资中国和全球化企业发展的论坛,以“世界大市场--谋转型发展促产业融合”为主题,由宁波市人民政府、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商务部中国国际经济合作学会共同主办,1000余位来自国际国内的知名企业家和跨国公司代表参加了此次论坛。论坛共有80余位演讲嘉宾,10场主题分论坛,30余家跨国公司高管,5位驻华大使及经济商务参赞、2场电视节目录制、5家企业参访,30余家主流媒体报道。 刚刚落下帷幕的G20杭州峰会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在探索解决当前世界经济面临挑战与问题的共同方案的同时,为转型升级中的中国企业提供了跨越前行的动力,更为全球企业华投资带来了新的机遇。峰会核准的《二十国集团全球投资指导原则》是全球首个多边投资规则框架,填补了国际投资领域的空白,有助于营造开放、透明和有利的全球投资政策环境。 目前,中国已经成为全球第二大对外投资国,也是吸引外资的第二大目的地,随着中国对外投资范围与广度的扩大化与多元化,中国公司日益确立了全球投资者这一身份。在形成全球产业布局的同时,全球化企业更多地认识到把握当下时机投资中国的重要性以及随之将带来的挑战。 宁波是世界最繁忙的港口城市之一,连续十年被《福布斯》评为“中国最佳商业城市”,是长江三角洲南部最具活力的商业中心。宁波在新丝绸之路占据独特的区位优势,将随着“一带一路”建设方兴未艾而迎来新的发展机遇。同时,宁波从快速增长发展模式向智能增长发展模式的转变也为国内外企业开启了一个全新的业务前景。 基于此,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在G20杭州峰会后第一时间携手宁波市政府,在“海上丝绸之路”东方始发港--宁波举办2016全球化企业发展中国论坛,汇聚来自国内外知名的专家、学者、政要、商业领袖、跨国公司和各界精英,聚焦中国企业在全球化进程中取得的新进展,就G20之后如何为全球化企业投资中国投资浙江创造更好的投资环境,促进投资便利化;如何打造良性的商业秩序;如何让具有竞争力的公司发挥推动产业升级的主导作用等进行深入研讨和交流。 本次论坛是一场影响全球化企业未来发展的盛会。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主席、原外经贸部副部长、原博鳌亚洲论坛秘书长龙永图,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主任王辉耀、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学术专家委员会主任、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研究所所长郑永年,中国常驻联合国代表团公使衔参赞、美国中国总商会前秘书长黄学琪,中组部人才局原副巡视员胡建华,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秘书长苗绿博士,信中利资本集团董事长汪潮涌,杉杉控股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郑永刚,方太集团董事长兼总裁茅忠群,互联网实验室创始人方兴东,中国美国商会前主席James McGregor,斯里兰卡驻华大使Karunasena Kodituwakku,西班牙驻上海总领事馆经济商务领事Alfonso Noriega GóMEZ等各界精英及机构代表出席了本届论坛,就G20后跨国公司来华投资将面临的机遇与挑战、中国企业如何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和制度创新、如何提升公司内部能力、传统企业如何应对快速变化的新趋势和新格局、企业走向全球的变革性影响、如何加强国际经贸合作与人才竞争等议题进行思想激荡。数百位嘉宾共商中国企业全球化创新发展之路浙江省委常委、宁波市委书记、代市长唐一军致辞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主席、原外经贸部副部长、原博鳌亚洲论坛秘书长龙永图致辞商务部中国国际经济合作学会会长崔明谟致辞宁波市市委常委、组织部部长、统战部部长杨立平主持开幕式 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主席、原外经贸部副部长、原博鳌亚洲论坛秘书长龙永图,商务部中国国际经济合作学会会长崔明谟,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主任、欧美同学会副会长王辉耀,宁波市相关领导等嘉宾出席了论坛开幕式,龙永图发表了主旨演讲。 中国企业走出去是实现经济结构调整和再平衡,创造高附加值发展模式的一个重要助力。当前,民营企业已成为中国企业走出去的主要力量。中国企业在全球化的过程中如何提高应对挑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充分利用这一战略优势来增强其国内竞争力值得深思。面对外国企业和投资者对未来在中国的投资持越来越谨慎的态度,如何继续吸引外国投资和技术也是我们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围绕“打破边界--全球化进程的动力”、“全球企业的产业合作与升级”的主题,论坛期间举办了两场全体大会,由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主任、欧美同学会副会长王辉耀,Smadja& Smadja战略咨询公司董事长Claude Smadja,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学术专家委员会主任、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研究所所长郑永年,墨西哥合众国驻上海总领事馆商务参赞Alejandro Salas,泰康保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总裁兼首席运营官刘经纶,美国德杰律师事务所管理合伙人陶景洲,信中利资本集团董事长汪潮涌,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研究员王志乐,美国埃默里大学媒体和国际事务教授HolliA.Semetko,安可咨询公司亚太区董事长、中国美国商会前主席James McGregor,英中贸易协会中国区执行总监Kirk Wilson,中国创业投资有限公司的创始人兼CEO Robert A. Theleen,莱克斯诺中国CEO Tony Tala,罗兰贝格管理咨询有限公司全球高级合伙人刘文波,旧金山大学商学院国际工商管理终身教授杨小华等与会嘉宾共同出席,充分探讨了中国企业全球化发展之路,为全球企业的产业合作升级贡献智慧。 此外,围绕“工业互联网与中国智造”、“全球背景下的金融改革与治理”、“资本、科技创新与新消费时代的企业战略”、“互联网+创造共享价值”等议题,会议期间还举办了四场平行论坛,邀请原商务部美大司司长三、原驻美国商务公使何宁,深圳云天励飞技术有限公司创始人兼CEO陈宁,软通动力集团高级副总裁、首席技术官方发和,世界华商研究中心主任、北京市政府顾问康荣平,欧盟H2020计划OASC智慧城市项目中国区首席代表、欧洲-中国企业家联合会执行主席路东,Covington & Burling LLP合伙人冉瑞雪,《第一财经日报》副总编辑杨燕青,诺丁汉大学商学院(中国)中国经济政策项目主管Michele Geraci,万全资本有限公司投资总监Nitin Dialdas,中国首创创始人、董事长Peter Fuhrman,商务部研究院前院长霍建国,森浦资讯有限公司首席技术官芮祥麟,东方证券股份有限公司首席经济学家邵宇,普华永道管理咨询有限公司中国金融业管理咨询主管合伙人张立钧,摩根大通大中华区首席经济学家朱海斌,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副主任柯银斌,易金卡网络技术有限公司首席执行官Alan Cole-Ford,RTG咨询集团合伙人兼首席执行官Angelito Tan,曼戈拓展部东亚区高级总监刘禹彤,宽资本创始人及董事长关新,杭州林东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总工程师兼董事长林东,北京茂信投资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肖志岳,东和昌集团有限公司总裁周华龙,中国日报亚太分社资深顾问温华,商银信支付服务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林耀,价值中国网CEO、创融国际资本公司董事总经理林永青,中外建城市建设投资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北京成华合生投资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焦涌,我爱卡/信用宝创始人兼CEO涂志云等嘉宾深入讨论。 全球化企业发展:新起点、新动能 论坛开幕前一天,以“中外CEO多边对话--融合与共赢”、“新常态下企业内部驱动力”为主题的圆桌会议先行启动。全球化是世界经济的主题,中国既是这一主题的受益者,也是推动者。中国在加强和世界经济联系的同时,需要重新了解自身经济的演进。随着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传统产业虽仍占据重要地位,但其影响力正在下降,而服务业、家庭消费、智能城市体等产业的发展及创新,将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圆桌会上,CCG副主任,前驻旧金山、纽约总领馆经济商务参赞何伟文,劳瑞德国际教育集团中国业务副总裁李思彦,塔塔集团中国区总经理李符然,罗兰贝格管理咨询有限公司全球高级合伙人刘文波,威睿信息技术有限公司中国研发中心总经理任道远,正大集团正大企业总经理滕维方,天合光能有限公司副总裁杨晓忠,Linkedln(领英)中国区副总裁于志伟,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秘书长苗绿,西班牙驻上海总领事馆经济商务领事Alfonso Noriega GóMEZ,美国杜克大学副校长Denis Simon,方太集团董事长兼总裁茅忠群,亚洲金融风险智库首席经济学家秦逸飞,宁波均胜投资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王剑峰,宁波江丰电子材料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姚力军,普华永道中国/香港首席经济学家张鉴钧,美亚财产保险有限公司总裁兼首席执行官郑艺等嘉宾围绕中国的跨国公司应该如何调整,以更好地应对不断变化的海内外经济环境;哪种合作方式最有利于跨国公司进行新技术研发,拓展巩固国内外市场;创造新的企业文化和思维模式、调整管理结构等方面还需要做出哪些努力,为适应新的增长方式,公司应如何转移业务、优化管理结构;与国有企业共同推进新时期经济增长的过程中,民营企业应扮演何种角色;新常态下,企业希望政府在相关法律法规、人力资源建设等方面做何种调整或完善来保证其参与经济建设的积极性等问题展开了深入研讨。斯里兰卡驻华大使Karunasena Kodituwakku 致辞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主任王辉耀论坛闭幕致辞 此外,论坛闭幕后,主办方还安排了与会嘉宾赴杭州湾新区、上汽大众宁波基地、方太集团公司、杭州湾湿地、宁坡国际海洋生态科技城、万年基业游艇港、吉利汽车春晓基地、宁波港口博物馆等地进行企业参访及项目考察活动。 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是中国领先的国际化智库,成立于2008年,总部位于北京,在广州、青岛、深圳/东莞成立了三个研究院,在上海设立了办事机构,在香港、华盛顿、纽约、伦敦、法兰克福、巴黎和悉尼设海外代表。CCG致力于中国的全球化战略、人才国际化和企业国际化等领域的研究,目前拥有全职智库研究和专业人员近百人。在全球最具影响力的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全球智库报告2015》中,CCG位列全球智库综合排名第110位,并入选全球最值得关注智库百强;在中国顶级智库排行榜中名列第七,居中国社会智库第一。作为最为国际化的社会智库,CCG不仅出版《企业全球化蓝皮书》等报告,还举办相关研讨会和大型论坛等公共活动,推动企业和人才全球化。
2016年10月8日 -
第三届和苑和平节在京举行 百余国家驻华使节参加
人民网北京9月22日电 “第三届和苑和平节”21日在北京加拿大国际学校成功举办。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秘书长李希奎、中国世界和平基金会主席李若弘、马尔代夫前总统穆罕默德·瓦希德·哈桑、中国与全球化智库理事长王辉耀,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代表、华东政法大学政治学研究院院长高奇琦、美国救援组织Direct Relief国际项目总监Andrew MacCalla、哥伦比亚驻华大使Oscar Rueda等嘉宾出席活动并做了精彩的发言。 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秘书长李希奎宣读了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会长李小林的致辞。李小林会长在致辞中高度评价了往届和苑和平节在维护世界和平、传递和平理念方面作出的突出贡献,表示全国友协将利用民间外交渠道,与社会各界人士携手努力践行今年国际和平日“克胜冷漠、赢得和平”的主题。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代表宣读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伊莉娜·博科娃的致辞,博科娃总干事在致辞中指出中指出了可持续发展对和平的重要性,呼吁在公平的基础上强化“和平、公正和包容的社会”,团结所有政府和人民通过在教育、跨文化对话、文化多样性、科学等方面的合作,为所有人创造一个更好的共同未来。 马尔代夫前总统穆罕默德·瓦希德·哈桑在演讲中,分析了小国在维护世界和平中所处的地位和应起的作用,指出小国与大国应当通力合作,同舟共济,希望所有来宾都能通过本届和平节,将和平的愿望传递回祖国。华东政法大学政治学研究院院长高奇琦在演讲中指出中国应该在全球治理转型的过程中,传递中国声音,贡献中国智慧,并在此基础上提供更科学,更加包容,更能凝聚共识的中国方案。 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理事长王辉耀在演讲中主要涉及了中国现阶段发展与参与全球治理以及如何应对全球化与逆全球化挑战等方面的议题。 哥伦比亚驻华大使Oscar Rueda在演讲中提到哥伦比亚政府即将于9月26日,在哥伦比亚卡塔赫那市与革命武装力量签署和平协定。 美国救援组织Direct Relief国际项目总监Andrew MacCalla在致辞中介绍了Direct Relief International为人道主义援助机构,Direct Relief将与北京国际和平文化基金会及中国世界和平基金会合作在和苑国际社区设立和平与健康国际合作中心,共同组建志愿者团队,建立以政府、企业和NGO组成的医疗卫生服务网络,为提升贫困和受灾地区人民的健康福祉服务。北京加拿大国际学校校长道格拉斯及在华留学生代表也分别致辞就青年一代如何在维护世界和平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发表了感言。 论坛结束后,与会嘉宾还共同观看了“国际友人和各国青少年眼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新北京”摄影展,并欣赏了由社会各界推荐的精彩文艺演出。来自中国社会外交、文化、媒体及大学和研究机构的各界知名人士及100多个国家的驻华使节、商社代表、在华留学生代表等参加了当天“和苑和平节”的有关活动。文章选自人民网,2016年9月22日
2016年9月23日 -
王辉耀主任研究著作《国际人才竞争战略》 获得中国人才研究会优秀人才科研成果一等奖
2016年9月8日,中国人才研究会在北京会议中心举行第六次会员代表大会暨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研讨会,会议对2011年--2016年五年来的人才理论和实践研究成果进行了评审。 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主任王辉耀博士的研究著作《国际人才竞争战略》被评为优秀人才科研成果一等奖,王辉耀主任也同时被推选为新一届的中国人才研究会副会长。 《国际人才竞争战略》是中央党建读物出版社“人才强国研究出版工程·国外人才发展丛书”的系列图书之一,属“十二五”国家重点出版物出版规划项目。该书坚持为我国人才战略所用的原则,围绕我国实施人才发展规划纲要的实际需要,放开思路,精心选择各国人才竞争最前沿的战略和有关人才引进政策进行系统、详尽地介绍,分析和比较,为我国人才政策制定者、理论研究者和实践工作者提供系统的参考和借鉴。这也是中国与全球化智库在国际人才研究领域的又一重要研究成果。
2016年9月22日 -
CCG主任王辉耀获聘四川省海外交流协会顾问
2016年9月13日至15日,中国西部海外高新科技人才洽谈会(以下简称“海科会”)暨天府论坛在成都隆重举行。全国政协副主席韩启德、国务院侨办主任裘援平、四川省委书记王东明、四川省长尹力及中组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科技部有关领导和专家出席会议。 本届“海科会”以“汇聚海外英才·万侨创新西部”为主题,吸引了包括诺贝尔奖得主丁肇中,12名海外院士,30多名海内外名校校长、资深教授,近200家海外华侨华人专业协会会长,300多名海外创新创业人才参会,海外嘉宾规模达到580人。 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主任王辉耀博士出席了本次海科会,并被聘为四川省海外交流协会顾问和四川省海外交流协会海外引才顾问。
2016年9月2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