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辉耀:新政实在、领先、接地气
2016年7月20日,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理事长兼主任、南方国际人才研究院院长、中国国际人才专业委员会会长王辉耀出席顺德人才发展高峰论坛并做主题演讲。实在、领先、接地气。王辉耀如是评价顺德发布的人才政策。 实在,他认为人才新政十分具体,如人才公寓、薪酬补贴等这些都是契合企业、市场的用才需求的。 领先则体现在顺德全省首设外国专家局。王辉耀表示早前省才出台了16条有关外国人在广东创新创业的政策,顺德是全省第一个响应政策设立外国专家局的,这对全省都有积极的示范意义。王辉耀认为,顺德乃至广东的转型升级未来亟需全球引才,用好国际人才推动创新。 接地气,王辉耀表示顺德昨日发布的人才新政均有落实的载体,如外专局、人才公寓、企业等。 王辉耀建议,为了聚集全球高层次创新创业型人才,顺德未来应该从新兴产业、城市软实力,如教育、文化、旅游、医疗等方面继续发力,打造广东乃至全国有名的国际学校,吸引、聚集更多国际人才。文章选自《佛山日报》,2016年7月21日
2016年7月22日 -
欧美投资巅峰对话登陆青岛
大众网青岛7月12日讯 (记者 潘文强)几年来,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中国正以“世界投资者”的全新形象出现在国际舞台。为帮助中国高净值投资者更全面了解海外投资政策,探寻海外投资新发展、新方向,7月8日由外联出国顾问集团独家主办,以“洞悉海外投资趋势,解析移民新政风向”为主题的“2016欧美投资巅峰对话”论坛落地青岛,来自海内外的众多政客、商界精英和学者们掀起了一场有关海外资产配置、创新创业与教育发展的智慧大讨论。国内经济放缓,投资者如何把脉国际投资? 近期的“英国脱欧”事件引发全球金融市场波动不断,对于投资者而言,这是一个充满机遇,同时危机四伏的时代。越来越多的国内高净值人群为了规避风险,开拓资产增值新渠道,纷纷将目光投向了海外市场。 外联出国青岛分公司总经理胡军认为,投资者在目前的海外投资形势下,是面临潜在危机的。而对投资者资产安全产生最直接影响的,就是他们与日俱增的投资热情与专业度之间的极度不均衡。由于对瞬息万变的海外市场和政策缺乏专业指导与全面了解,在面对玲琅满目的投资产品时,投资者通常难以正确甄别,导致投资风险激增。 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创始人王辉耀对此也有同感,他表示,不仅是个人投资者,对中小企业来说也常因为信息不对称,对东道国及项目的了解限于粗略的考察,使得企业不清楚东道国的规矩、习惯,从而导致最终投资失败。 那么在如此纷繁复杂的经济环境之下,中国企业和投资人究竟该如何拓展事业国际化的版图,实现全球化资产配置?并就微观而言,完成子女教育与家庭身份的多重规划?胡军认为,一是寻求专业机构和权威人士的投资建议,从专家处掌握最新市场和政策走势;二是认清自己及家庭的财富和未来规划需求,才能做出最适合自己的投资计划。 作为个人配置海外资产的最主要方式,投资移民也是此次峰会的重要议题。在谈到欧美投资移民的政策走势时,美国著名律师Reiff女士分享了第一手美国投资移民政策资讯。她表示,国会对今年9月30日到期美国投资移民EB-5法案新政已经达成了基本共识,其中就包括最低投资额从50万美元提高至80万美元;新政可能获得5年延期;增设保护投资者以防止违规行为的健全性措施等。但考虑到目前的政治与美国大选局势,国会最后会采取什么动作还是较难预料,建议投资者赶早为妙。 前匈牙利政府司法部-国际部代表Juhasz女士表示,“脱欧”事件对英国以外的欧洲国家影响还是有限的,欧元的短期下跌可能是最直接的影响,而这对于投资者来说恰恰是一个不错的投资时机。颠覆传统教育理念,引领创新创业发展教育新思潮 作为国内第一批研究并推广美国投资移民项目的专业机构,外联出国顾问集团见证了中国20年来海外投资、人才流动,以及国际资本市场的巨变,也充分认识到中国高净值家庭在考虑配置海外资产和身份规划时最主要的考量因素——子女教育。 根据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与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联合发布的《中国留学发展报告(2015)》显示,仅出国读高中的学生比例就从2012年的17%上升到2015年的27%;近年来,中国出国留学人数保持着持续上升的势头。 在这次峰会上,教育是另一个广受热议的重要话题。前美国驻华大使、商务部部长骆家辉就以一名父亲的身份在现场做了“教育是留给子女最大的财富”的主题演讲。骆家辉表示,希望自己的孩子过得快乐,只要他们拥有丰富而满足的人生,自己觉得就足够了。无论今后做什么,不管是艺术、建筑、商务,自己都会为他们感到骄傲。同时,他也觉得今天的年轻人都应接受更广的基础教育,这样他们就能拥有更具批判性的思维。未来,不管遇到环境和疾病问题,又或是面临不同的社会冲突,都能以开放性、批判性的思维来找到解决方案。 宾大沃顿中国中心创始董事总经理、前任上海美商会主席Jeffrey Bernstein同大家分享了一组数据,1978年到2015年,中国年度出国留学人数从248人增加到40.91万人,然而累计回国人数却高达221.86万人,年均增长率22.46%,而导致留学生回国人数增加的主要原因则是海外求职难度日益加剧。以美国为例,留学生想在美国发展事业,就必须申请到H1-B工作签证,但2016年H1-B中签率甚至低于28%,使得大批名校高才生都不得不因为运气不佳而遗憾回国。Jeffrey建议,有海外求职意向的留学生还需优化教育和职业路径,比如在课外活动、创造和社交能力、海外身份等方面提前做好规划。 这场由外联出国与多国政商名流、行业大咖共同打造的欧美投资盛宴,旨在为陷入国际资产和身份配置解读困境的中国高净值人士指点迷津,帮助他们在风云变幻的国际经济时局中把握发展脉搏,开拓财富坦途。文章选自大众网,2016年7月12日
2016年7月14日 -
CCG月度名家午餐会:“欧盟冲击波——英国脱欧引发的经济与金融震荡”
2016年7月7日,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在北京中国大饭店举办CCG月度名家午餐会,本次午餐会的主题为“欧盟冲击波--英国脱欧引发的经济与金融震荡”。CCG在第一时间组织专家多角度解读英国脱欧影响,获得社会积极反响之后,经过近期的思考和沉淀,邀请了中国社会科学院欧洲研究所所长、CCG学术专家委员会专家黄平,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欧洲研究所所长崔洪建,中国人民大学欧盟研究中心主任、CCG特邀高级研究员王义桅,博龙资本管理有限公司亚太区董事总经理、中国区总裁、CCG常务理事花醒鸿等多位国内研究欧洲问题的顶级专家及投资欧洲的企业界重量级嘉宾出席会议,共同探讨英国脱欧引发的系列影响。 2016年6月24日,英国脱欧公投以“脱欧派”51.89%的投票落下帷幕。经过次贷危机、欧债危机、英国脱欧等一系列打击,欧盟在内外夹攻之下,面临分崩离析的危险,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主任王辉耀在当天午餐会的致辞中说,英国“脱欧”在全世界引发了巨大的反响,这股欧盟冲击波对于中国和全球化的影响,对于未来中国与英国的合作带来哪些新的机遇与挑战,如何更好的迎接挑战,深入挖掘机遇是中国与全球化智库需要研究的,因此,今天我们特别邀请顶级权威专家及企业界的重量级嘉宾出席午餐会,共同研讨这些议题,以更好地为未来中国的国际政策建言献策。 黄平、崔洪建、王义桅、花醒鸿等与会嘉宾围绕英国“脱欧”所带来的教训,投资者对欧盟经济、欧元的信心会否产生动摇,英国“脱欧”是否有逆转的可能,与中国开展贸易、吸引中国投资等方面会有哪些影响等等议题展开了积极的对话与讨论,并与现场与会人员进行了交流互动。整场午餐会气氛热烈,碰撞出大量有价值的观点。 中国社会科学院欧洲研究所所长、CCG学术专家委员会专家黄平指出,英国“脱欧”不是一个纯偶发性的事件,会产生很多后期效应,给各国就业、经济增长带来冲击,第一受到冲击的是英国经济,第二是欧盟,第三是西方,亚洲受到冲击最大的是东京和香港股市。他同时表示,即使脱离欧盟,英国和欧洲的关系还是很深的,而且伦敦作为世界最重要金融中心的地位还不会被动摇。 他同时表示,对于英国“脱欧”,中国目前更多的是研判和冷静观察,中国经济走低走缓是新常态,在这样的新常态下,中国出台了很多战略举措,包括提升与欧盟、英国及中东欧之间的合作关系。中国不只看重英国一国在国际政治、经济、金融上的影响,中国与欧洲是和平、增长、改革、文明的四大伙伴关系,这个月将举行中欧领导人会议,很多实实在在的协议和项目正在推进,此外,中国与中东欧16国合作机制也已经推进了四年,很多效果正在显现,其中也有与“一带一路”对接的项目。 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欧洲研究所所长崔洪建表示,英国“脱欧”事件的影响仍在继续发酵,这是典型的黑天鹅事件。我们要反思,精英们到底出现了什么问题?接下来英国政府是否能够坚持之前卡梅伦政府的内政外交政策?他指出,相信未来英国新一届政府会延续更多上一届的内政外交政策,尤其是保持开放的政策,希望接下来英国的精英们是足够理智的,能够朝着全球化的方向前行。 他进一步指出,对中国来说,英国脱欧最大的教训,是我们一定要尽量主动的缩小精英意识和普通民众意识间的差距,现在中国也有很多宏大的构想与倡议,只有和老百姓每天的日常生活联系起来这些构想与倡议才有实现的动能,同时不至于出现精英和民众之间意识的脱钩。 中国人民大学欧盟研究中心主任、CCG特邀高级研究员王义桅指出,不能简单的说英国“脱欧”就是非理性的,就是反对欧洲一体化和反全球化的,这其中确实有移民情绪化的因素,但确实也有理性设计的一面。他认为,失去了英国的欧盟将越来越内陆化,越来越内向化。此外,“脱欧”事件对中欧关系不利,但对中英关系长远来看是有利的,英国更能够抓住中国,更加积极重视和中国的关系,中英关系或将迎来白金时代。 他同时指出,国家化不一定是全球化,国家化或者说民族主义化,民粹主义化都是存在的,我们要对全球化,对政治的理解更深入更丰富一些,政治并不完全是精英设计,自上而下或者自下而上都是一个过程。未来,也许英国能够力挽狂澜,成为真正解决问题的人,成为推动新一轮全球化的动力。 博龙资本管理有限公司亚太区董事总经理、中国区总裁、CCG常务理事花醒鸿指出,英国“脱欧”对英国是不利的,但支持脱欧的人们并没有真正意识到这一点,他们也没有想到真的会“脱欧”,相信英国方面有足够的智慧和能力来扭转目前的局面。同时他特别强调,全球化是不可阻挡的趋势,且真正的全球化应该是多元化的,是能够照顾到各种情绪、各种利益的。 午餐会由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秘书长苗绿博士主持。 出席本场午餐会的有香港科技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副院长崔大伟教授(David Zweig),中国轻工企业投资发展协会秘书长赫然,北京交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邢怿君,西南财经大学副教授李卫峰,国家外文局培训中心原主任王欣,世泽律师事务所资深合伙人刘洪川,金石国际董事彭亮,柏年基金会主席王柏年,摩根士丹利华鑫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高见,富国银行行长万茂佳,汇丰银行(中国)有限公司对外事务助理副总监丁轶飞,富勤国际集团董事长洪瑛,富爱达国际贸易有限公司董事长唐浩轩,云营消全球运营中心总裁王君,云营消全球运营中心总裁助理高楚涵,中关村一带一路产业促进会理事长张晓东,成都中通信通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韦波,前美国铝业亚太区副总裁兼法律顾问刘爱帆,加中友谊发展促进会会长王家明,外联出国顾问集团北方区公共关系总监瓮媛媛,中国发展观察杂志社主任原松华,中国政要网首席运营官赵素平,亨瑞集团副总裁杨玉婷,CCG特邀研究员刘毅鹏等CCG理事及各界人士。 CCG月度名家午餐会是国内唯一由智库打造的高端交流平台。为了充分发挥CCG国际化智库的优势,为国内优秀企业家和业界精英提供一个常态化的、定期与国内外政要、知名学者、先进同行进行思想碰撞的官产学交流平台和思想高地,CCG从2015年开始连续举办京城高端智库午餐会--CCG月度名家午餐会,力求成为中国最前沿的以探讨“中国与全球化”为主题的智库午餐会。 围绕“中国与全球化”的重大话题,包括国内外重大政策变化、国际发展趋势、全球市场热点、行业最新创新等,CCG会定期邀请政府决策层、业界精英、知名学者或行业领袖等,进行主题演讲、圆桌交流和相互碰撞,探讨中国在国际化过程中的机遇、挑战,为中国和全球化发展出谋划策,同时邀请主流媒体进行深度报道。CCG将在会前对近期热点进行梳理概述,会后将针对午餐会形成的有建设性的思想进行总结,形成建言献策,上报国家有关部委。【活动回顾】CCG举办“中印的竞争与合作”午餐会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理事与亚洲协会会长举办交流午餐会2015年首场CCG月度名家午餐会在京启幕CCG三月名家午餐会:把脉中国与世界新格局【午餐会】国际上如何处理移民申请CCG月度名家午餐会:“欧盟冲击波——英国脱欧引发的经济与金融震荡”
2016年7月8日 -
CCG举办“王缉思‘国际战略探究与思考’研讨会暨新书交流会”
2016年4月25日,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在京举办“王缉思‘大国战略探究与思考’研讨会暨新书交流会”。著名国际问题专家、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学术专家委员会专家、北京大学国际战略研究院院长王缉思教授携新书《大国战略--国际战略探究与思考》在CCG北京总部发表演讲,深入剖析当下国际环境的新趋势、中美关系、中国新地缘战略等问题,分享他对全球化环境下中国如何与世界相处、中美关系未来向何处去等问题的见解。 王缉思教授是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学术专家委员会专家、北京大学国际战略研究院院长、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曾任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研究所所长、中共中央党校国际战略研究所所长、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院长。王缉思教授的主要教学和研究方向为美国外交、中美关系、亚太安全,著有《国际政治的理性思考》、《多元化与统一性并存:三十年世界政治变迁》(和唐士其共同主编)、《中美战略互疑:应对与解析》(与李侃如合著)、《大国关系:中美分道扬镳,还是殊途同归?》等。 《大国战略》汇聚了王缉思教授多年来在国际战略探索方面的成果精华,从中国的国际战略回顾到中美两国之间的关系分析,从统观美国发展强大的历史原因到评说30年来的世界政治变迁,从中国新地缘战略的再平衡到当下国际环境的新趋势,从美国的大战略启示到未来的强国外交之路,以宏观视角,通过回顾历史、比较分析,对诸多热点问题做了透彻的论述,对了解和把握国际政治热点提供了深层次的思考路径。作者在为读者厘清历史,拨开迷雾的同时,也融入了自身的治学思考。 CCG秘书长苗绿主持研讨会并对王缉思教授及其研究成果进行介绍。 CCG主任王辉耀致辞。他表示,王缉思教授多年来研究中美关系,在国际问题上提出了很多非常独到的观点。《大国战略》汇集了王教授多年来国际战略领域的研究成果,CCG举办此次交流会,对中国未来的转型、发展有非常重要的参考价值。 王缉思教授从《大国战略》的内容出发,与参会嘉宾分享了他的研究体会。关于中国的国际战略,王缉思教授认为,国家的核心利益有三个,即政治稳定、国家安全、经济和社会发展。要研究外部世界对这些核心利益造成什么威胁,必须要有多维的视角,不能只是看国际关系,要把国际和国内两个大局结合起来看,才能形成完整的大战略。他特别介绍了关于“西进”的想法,认为在“东西”和“南北”间,中国居中。东西方原本是地理概念,变成政治概念以后,说西方国家、东方国家怎么样,不完全是一回事,需要开拓思路。中国地理上属于北方国家,但是又与“南方”发展中国家比较近。中国的发展速度很快,但并不想做西方式的发达国家,这里面有很多值得思考的地方。中国有发展中国家的特性,但慢慢也会形成某些发达国家的特性。客观事实就是中国与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都有一些共性,可以在两者间起到桥梁作用。关于中美关系,王缉思教授强调,他更侧重看两国国内政治对双边关系的影响,并认为中美关系的核心问题是两个领导权、两个秩序的问题。中国关心的主要是中国共产党的国内领导权,而美国更关心的,是它试图主导的世界秩序和中国在世界上对美国的挑战。关于如何看待美国,王缉思教授主要谈了两个观点,一是美国没有衰落,二是美国是通过国内变革赢得冷战的。关于世界政治,王缉思教授认为经济、人口、社会变化、生态环境、世界财富分配等一系列世界发展的总体动向,都影响了世界政治。他认为世界各国的政治最后形成目前的国际关系,外交政策是由国内政治决定的,全球的国际关系是由世界政治决定的。他今后将更着力研究世界政治,研究各个国家的国内政治和国际行为之间的关系。理解世界政治,要找出国家之间政治的相同点、不同点,政治与经济的关系,政治与其他社会层面的关系。 王缉思教授还同与会嘉宾和媒体,就中美关系中诸多热点话题进行了交流。他认为美国之所以强大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其作为移民国家吸引了大量人才,并形成融合、宽容的优势,中国的真正强大需要广泛吸纳全球人才。他表示美国总统大选不会对中美关系产生大的影响,真正影响中美关系的是中国。成熟大国需要规划,中国要从政策的层面来考虑怎样引导美国,使其往我们所需要的方向走。他建议观察中美关系不能偏信,要通过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媒体渠道进行了解。【详细...】 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所副所长倪峰表示,王缉思教授始终以“行者”姿态,在世界范围内行走、交流、感受,从而形成全球视野下的见解,同时用审慎的态度追求国家利益。他认为,当今世界大国实力的比拼包括政治、经济、社会、科学、文化等各方面,如果转化成国家战略,最重要的可能不是一个国家做得比其他国家好,而是在日益加剧的博弈过程中少犯错误。 《环球时报》编委何申权表示,目前中国学者对美国根本性的判断有争议,包括对美国实力的判断以及美国对中国的意图等,传递出来的声音非常复杂,美国变得越来越陌生,中美对各自正在发生的事后知后觉,这种情况是怎么发生的,将来会不会再发生新的变化。 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特邀高级研究员、中国国际贸易学会中美欧研究中心共同主席何伟文认同对美国不能轻易看衰的观点,他表示,美国GDP在2000年时占世界比重最高,后面慢慢下来了,原因是中国上来了,但美元的地位仍很重要,国际规则还由美国主导。他同时认为,美国与中国的关系中,战略互疑非常关键,这是战略性的工作,但不能简单归结为遏制,需要更全面地分析。他认同外交是国内政治的延续,建议从经济方面有更多支撑,推动国际问题研究。【详细...】 中联部当代世界研究中心副研究员赵明昊表示,王缉思教授跳出既有路径思考中国的外交与对外关系,为大家研究国际关系与世界政治提供了新的视角与方式,他赞同王教授外交政策研究要建立在事实基础上的观点。他指出,中国面临国内政策与国际秩序的两个再平衡,都需要深刻、艰困的转型。目前中国外部环境不利的因素非常多,而且随着中国经济快速发展、对外投资规模不断扩大,中国的外交基础也在发生变化,需要挖掘新的合作的互补性,调整对外关系。战略不易,追求战略的进程要不断调整,需要更多复杂性思维,考验的是大国的韧性。他最后强调,克制对于大国来讲永远是美德,转型期对于中国、美国等主要力量都是重要的,需要深思、静思。 CCG主任王辉耀总结道,这次研讨会的召开非常及时和必要。中美两国是世界上的主要力量,两国的外交、战略、关系至关重要。在当前这种冲突和矛盾多发的时期,如何处理好这些问题非常重要。王缉思教授读万卷书、行万里路,通过大量的研究、考察、交流得出深刻的结论,值得我们深入思考、学习。他认为,中国崛起过程中,中美关系至关重要,不能出差错。意识形态不同的情况下,中国能迅速发展,经济占了最大公约数,这是现在支撑中国国际地位的重要因素。经济是最大的粘合剂,要避免经济上产生两大阵营,从而加大对中国的挑战。中国现在提出来亚投行、“一带一路”,欢迎美国、日本等国加入,如果美国和日本也能积极吸引中国加入TPP或者TTIP,能使这方面保持最大的活力。 CCG特邀高级研究员、CCTV英语频道主持人、制片人杨锐,CCG世界华商研究所所长康荣平,CCG常务理事、挪威国家石油公司中国区总裁陈新华,CCG常务理事、黄河科技学院副院长杨保成等出席会议并参与讨论。
2016年7月6日 -
第十届中国留学人员创新创业论坛
分享海归创新理念 探寻创业中国趋势 由欧美同学会·中国留学人员联谊会主办,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承办的第十届中国留学人员创新创业论坛于8月16日在北京万达索菲特酒店隆重召开。本届论坛以“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为主题,深入探讨了海内外留学人员如何在促进建设创新型国家、实施“一带一路”战略、开展民间外交等方面发挥自身的优势,开创“海归中国” 创业创新的新局面。该论坛已经成功举办十届,被称作“一年一度中国海归的盛会”,本次论坛再次汇聚国内顶尖海归精英,超过600余名海归精英与会,同时引发社会各界广泛关注,包括新华社、人民网等数百家媒体报道和转载本次盛况。全国人大副委员长、欧美同学会·中国留学人员联谊会会长陈竺教育部副部长、欧美同学会·中国留学人员联谊会党组副书记、副会长刘利民中国侨联副主席李卓彬国家外国专家局副局长刘延国中央统战部六局局长王永庆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专业技术人员管理司司长孙建立欧美同学会·中国留学人员联谊会副会长王辉耀欧美同学会秘书长张学军 开创“海归中国”创新创业新局面 截至2014年底,中国出国留学人数为351.84万人,留学回国人数已达180.96万人,仅2014年一年就有36.48万人回国,相当于2001年回国人数的三十多倍,留学人员工作越来越受到中央的重视,也成为中央人才工作新的着力点。 论坛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人才强国和创新驱动的战略布局大背景下,深入探讨了海内外留学人员如何在促进建设创新型国家、实施“一带一路”战略、开展民间外交等方面发挥自身的优势,开创“海归中国”创业创新的新局面。 论坛开幕式由欧美同学会·中国留学人员联谊会秘书长张学军主持。教育部副部长、欧美同学会·中国留学人员联谊会党组副书记、副会长刘利民,中国侨联副主席李卓彬,国家外国专家局副局长刘延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专业技术人员管理司司长孙建立分别致辞。 本次论坛设置五场分论坛,分别以海归发展机遇、海归技能优势、互联网+与海归创新创业、政府如何为留学人员服务、新生代优秀海归如何创新为主题展开讨论,500多名来自海内外的留学人员和欧美同学会会员以及来自官、产、学各界精英汇聚一堂,分享海归创新理念,探寻创业中国趋势。 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与智联旗下中高端招聘平台智联卓聘在论坛上联合发布“2015年中国海归就业与创业报告”。 洞悉海归创新创业契机与路径 大会论坛一以“人才强国、创新驱动与海归发展机遇”为主题,由欧美同学会·中国留学人员联谊会副会长、第十届中国留学人员创新创业论坛组委会主席、中国与全球化智库主任王辉耀主持。智联集团首席执行官、智联卓聘创始人郭盛,中国政法大学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李曙光,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副院长金李,信中利资本集团董事长汪潮涌,真格基金联合创始人王强,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院长薛澜共话建设创新型国家、实施“一带一路”战略等工作中将如何发挥自身的优势,为自身立业,为国家建功。郭盛表示,目前海归的就业形势整体比较乐观,一线城市为海归创业就业首选,但海归仍然需要时间来适应国内就业和创业的环境。......详细 大会论坛二锁定“当今中国就业市场下的海归技能优势”主线,由友成基金会常务副理事长、中国与全球化智库副主任汤敏主持,浙江贝达药业有限公司董事长丁列明、UR WORK创始人毛大庆、香港铁路中国事务首席执行官易珉、隔而固(青岛)振动控制有限公司总经理尹学军、北京金杜律师事务所合伙人张毅、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总裁周成刚就当前中国就业市场情况、技能人才的需求状况和留学归国人员技能优势变化的趋势等展开讨论。......详细 互联网时代正涌现出大批优秀的企业,“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成为我国经济转型和保增长“双引擎”之一,“互联网+”创业潮不仅激发了无数海归的激情梦想,也预示一个崭新的海归创业时代正在到来。大会论坛三“互联网+与海归创新创业”由中国与全球化智库副主任孙玉红主持。深圳前海达闼科技有限公司CEO黄晓庆、慈铭健康体检管理集团总裁韩小红、e袋洗CEO陆文勇、美国德杰律师事务所管理合伙人陶景洲、北京启明星辰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首席执行官严望佳、飞马旅创始人兼CEO袁岳共同思考与分析了海归应当如何把握中国互联网大潮发展的时机,发挥自己的优势创新创业。......详细 随着“四个全面”的有序推进,中国各级政府从自身建设出发强调简政放权,放松登记管制、“有进有出”、“先照后证”。这些软环境的改善有助于推进创业便利化,并能有力地提高工作效率,为海归创业提供更加可靠的软环境。大会论坛四以“政府如何为留学人员服务与众创空间发展”为主题,中国与全球化智库南方国际人才研究院副院长陈亮主持。北京海外学人中心主任袁方、青岛市外国专家局局长于炳波、浙江省委组织部人才办副主任张滨,北京朝阳海外学人中心主任肖振祥、东莞松山湖(生态园)人才工作局局长吴毅斌、环球资源公司合伙人,千人计划政府关系委员会副主任刘科等共同研讨了地方政府应如何打造众创空间,进一步做好力学人员的服务工作,带动扩大创业与就业,打造经济发展新动力。......详细 大会论坛五以“新生代海归如何进行实践创新”为研讨主题,中国与全球化智库执行秘书长苗绿主持,集合各行业优秀新生代海归:骑士集团中国区合伙人陈顿斐、外联出国顾问集团董事长何梅、上海朗盛投资有限公司董事长平凡、湖南省衡山县村官耶鲁毕业生秦玥飞、修正药业总经理修远、首都医疗集团执行董事张哲,以切身经验畅谈如何走过企业和社会创新之路,未来的80、90后新生代海归自身的特点以及他们将面临着怎样的机会和挑战等。 ......详细中国留学人员 “思想碰撞盛宴” 作为一年一度中国留学人员的盛会,中国留学人员创新创业论坛已成功举办了九届,数千名来自海内外的留学人员参加了历届论坛。作为国内高水准的中国留学人员创新创业的“思想碰撞盛宴”,中国留学人员创新创业论坛已成为沟通海内外高层次人才深度交流思想的盛会,成为国内外创业精英获取最新创业政策与信息、彼此交流的新平台与新机制。 以“大众创业 万众创新”为主题的本次论坛,充分展示了中国最高规格的留学归国人员创业高峰论坛的号召力与影响力。2015年“大众创业、万众创新”高潮迭起,人才强国和创新驱动的战略布局,为广大留学归国人员施展自己的才华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和优良的环境。广大海内外留学人员在促进建设创新型国家、实施“一带一路”战略、开展民间外交等历史使命中,必将发挥自身的优势,走出一条风景独好的“海归中国”创业创新之路。 欧美同学会副会长、论坛大会主席王辉耀表示,海归拥有国际的人脉、国际的网络、国际的资本,国际的视野,创业资源丰富,是中国新时期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充分发挥海归纽带和桥梁的作用,将为中国未来的创新带来很大提升。中国正在把海归工作作为中国国际人才工作新的着力点,以加大创业创新的力度,引领全球化时代潮流。相关媒体报道:【光明日报】第十届中国留学人员创新创业论坛举行【光明网】第十届中国留学人员创新创业论坛在京举行【人民网图文直播】第十届中国留学人员创新创业论坛【央广网图文、视频直播】第十届中国留学人员创新创业论坛【China Daily】Returnees more willing to go it alone【中国网组稿】第十届中国留学人员创新创业论坛【新华社CNC】Students encouraged to return after overseas study【中新社】第十届中国留学人员创新创业论坛在京举行【环球网】第十届中国留学人员创新创业论坛在京隆重举行【环球网】王辉耀:要做创新大国必须面向世界【中国报道】分享海归创新理念以探寻创业中国【中国科学报】近五年回国留学人员逾131万【中国经济导报】“海归”创业:除了互联网还应做什么【中国社会科学报】第十届中国留学人员创新创业论坛在京举行【中国日报网】海归就业扎堆金融 创业偏爱高新技术【新浪智库】郭盛:应改革创新制度 创造海归良好发展环境【中评社组稿】中国留学人员创新创业论坛:凝聚海归的力量 教育部副部长:充分发挥留学人员的优势海归就业创业调查报告 中国与全球化智库发布專家學者聚京城:留學歸國,如何創業?留學人員論壇:政府如何為留學人員服務留學人員論壇:探討中國就業市場下海歸優勢王輝耀答中評:一帶一路 海歸發揮大作用【中青在线】民营企业成为新生代海归就业最大领域【社会科学网】分享海归创新理念 探寻创业中国趋势【侨报】过半中国留学生归国 超一成人难融入国情 【网易教育】分享海归创新理念 探寻创业中国趋势【首席财务官网】保护原创,推动海归创新力度【和讯网】郭盛:应改革创新制度 创造海归良好发展环境
2016年7月1日 -
全球基础设施大连接如何影响全球与中国未来?
2016年6月,全球战略家、风靡TED的主讲人、美国国家情报委员会顾问、新加坡国立大学李光耀公共政策学院高级研究员帕拉格·康纳在中国出版了新作《超级版图》,这本书对未来国家竞争的图景做出了预测。 近日,由中信出版集团主办的“超级版图与中国未来”在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秋林报告厅举行。 《超级版图》作者、全球战略家、美国国家情报委员会顾问、新加坡国立大学李光耀公共政策学院高级研究员帕拉格·康纳,国务院参事、中国与全球化智库理事长、西南财经大学发展研究院院长王辉耀,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王义桅,以及国际关系学院副教授林民旺出席了论坛,就“全球基础设施大连接”这一影响全球与中国未来最重要的趋势进行了重要讨论。 当前,在科技的飞速发展和推动下,世界正在发生根本性的变革。全球化正在全面进入超级全球化阶段,全球新商业文明——全球互联文明正在崛起。这是一股与强调领土、国界的传统地缘政治完全不同的强大力量。它意味着跨全球基础设施、洲际贸易走廊、跨国供应链将是未来重塑全球商业文明和政治秩序格局的主导力量。 中国已经率先迈出了一步:“一带一路”国家战略的提出,正是要通过基础设施建设、供应链构建、贸易合作等加强与欧亚各国的互联互通。通过构建新丝路,中国正展开新的大国博弈。 中国为什么要在欧亚大陆上搭建“新丝绸之路”,“一带一路”这一国家级最高战略背后的战略构想是什么?全球其他国家是否在做同样的事情?对中国企业来说,这一战略的新商机在哪里?中国政府与企业如何利用技术的力量,在“一带一路”战略的推动下,参与全球新角力? 2016年6月,全球战略家、风靡TED的主讲人、美国国家情报委员会顾问、新加坡国立大学李光耀公共政策学院高级研究员帕拉格·康纳在中国出版了新作《超级版图》,这本书对未来国家竞争的图景做出了预测。康纳认为,传统上衡量一个国家的战略重要性的标准在于其领土面积和军事实力,但今天这个标准正在发生变化,一个国家的实力要看它通过连接所能发挥的作用,也就是互联互通程度,即在地理互联、经济互联、数字互联层面,是否深度参与全球资源、资本、数据、人才和其他有价值的资产流。帕拉格·康纳:中国正在成为21世纪最重要公共品“基础设施”的提供者 帕拉格·康纳认为,当今的基础设施大连接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明显,它分为三种:交通,包括道路,高速公路,桥梁等;能源,包括电网,石油网络等;通讯网络,包括光缆,卫星等。 全球所出现的这种连接性和流动性要求我们创造一种新的地图制定方式——即在地图上反映一条条基础设施和供应链,这与传统的自然地理地图和政治国界地图有很大的差别,而中国正在即一百年前的美国,二战后的德国,成为21世纪基础设施的主要提供者。 基础设施大连接正在使得供需关系这一经济和贸易领域最古老的法则演绎得更加淋漓尽致,构成全球贸易和全球投资,连接使得每个大陆和每个地区都非常重要。21世纪美国,中国,印度,俄罗斯,巴西等都不会一家独大,全球正迎来融合的非霸权时代。 基础设施大连接也在改变地缘政治的未来,当互联互通成为当今时代的元模式,人们正在看到新型的大国博弈,国家间很难因为领土纠纷而打仗,因为基础设施的建设可以带来更多的资源来源,帮助国家实现供需平衡,比如,如果苏伊士运河或马六甲海峡出现任何紧张局势,中国可以取道北冰洋,挪威,俄罗斯,以及“一带一路”。未来的国家间战争,将出现在对供应链的争夺上。因为越来越密切的贸易交换以及供应链本地化,使得中日,中国大陆和台湾,朝韩,美伊,中美之间曾经被语言的战争不太可能发生。 帕拉格·康纳认为,全球互联互通改变世界的一个重大变化,就是超级城市的出现。为什么打造超级城市群?因为超级城市群是一连串基础设施最便利、供应链网络最发达的 全球地理节点,超级城市群吸引着全球的资金、资源、人才、技术,小城市也必须将自身融入超级城市群, 这是获得繁荣的唯一方法。同时,供应链将代替任何超级大国或者多国联盟,成为稳定全球社会的锚,没 有任何国家,哪怕是美国和中国,能够打破供应链系统。供应链将全球迅速增长的超级城市连接在一起, 这对地缘政治、经济、人口、环境、社会认知都将持续产生深远影响。中国政府已经确定了26个超级城市群,这大大加强了中国内部的连接力和经济韧性。相反,美国只有加州硅谷,南部德州和东北部波士顿纽约这三个超级城市群,奥巴马曾经许诺的八条高铁网络并未实现。王辉耀:中国加入世界移民组织与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同等重要 王辉耀认为,中国现在正在建立进入全球化的一个新阶段,第一个阶段是16年之前,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当时中国的贸易和中国GDP增长8到9倍;过去两年,中国启动了新的全球化战略。TTP、TTRP、亚投行、“一带一路”等全球化倡议相继提出和实施。从货物、资本、人员到电信流动,还有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正在变得比以往更佳重要。两周前,中国已正式宣布,中国会加入世界移民组织。王辉耀认为这一决定与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一样非常重要。世贸组织是关于货物和服务的流动,而世界移民组织是关于人的流动。如何更好地实现跨国人员流动,以及就中国国内,如何更好地让中国三亿农民融入城市的生活,给他们提供生活设施,开发他们的潜力,这些都将决定中国的进一步发展。王义桅:在上一轮全球化中被边缘化的国家将在“一带一路”中得到机会 王义桅认为,互联互通是一个新的全球化趋势,互联互通在中国的表现——“一带一路”由政府主导,但市场将发挥主要作用。在上一轮全球化当中被边缘化的国家,在“一带一路”中会得到机会。在这方面,中国、印度以及其他新兴经济体都有非常光明的未来,而不是欧洲。中国要在五年内,让五六千万贫困人口脱贫,再过30年,“一带一路”将把30亿人提升到中产阶级水平。 王认为,中国在由技术主导的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上将大有作为。他说,去年中国大学生毕业生760万中大多数人学理工科。中国一年产生理工科毕业生人数超过美国、欧洲、日本毕业人数总和,中国将拥有更多更开放的新技术推动更有活力,更多元的市场环境。林民旺:不可忽视“一带一路”的地缘政治含义 林民旺认为,不可忽视“一带一路”的地缘政治含义,中俄,中日,中印,中美等之间因基础设施供应链引起竞争将持续下去。修路即是政治,铁轨用中国宽轨还是俄罗斯窄轨,是条条大路通北京,还是条条大通莫斯科、新德里,其中包含了政治含义。而在“一带一路”向西走的同时,中国不能避开俄罗斯,需要一条从东北出发的线路,即现在的中俄门经济走廊,作为过去俄罗斯的加盟共和国,俄罗斯不允许中亚与其完全脱离关系。日本于2014年5月也已经出台计划,拿出1100亿美元投资亚洲基础设施,这是针对中国的应激之策。 “一带一路”同样也受沿线国家内部的政治影响。尼泊尔希望“一带一路”翻过喜马拉雅山,解决其因印度“断供”造成的石油短缺;内陆国家蒙古及哈萨克斯坦希望“一带一路”给它们带去出海口;同时哈萨克斯坦得到更多“一带一路”资源的同时,区域内如乌兹别克斯坦希望得到相同的经济收益,这些都是地区政治。 林民旺认为,我们需要从地缘政治角度更清晰地认识“一带一路”的机遇,及其地缘政治风险,并学习如何规避风险。“中美之间的竞争和较量,主要战场在哪里,未来谁可能会是赢家?” 帕拉格·康纳认为,地缘冲突与量子物理关系密切,在供应链战争中,主角不会只有中美两国,一切都处于变化之中,我们不能简单地说哪一方是赢家,因为这取决于在哪个领域获胜。自然资源禀赋方面,美国会获胜,在风能出口方面,中国会获胜,在生物技术创新方面,两个国家做得都不错。美国有最好的制药公司,但是中国在基因排序方面做得非常快。因此没有一个统一答案。这取决于产品是什么,创新在哪里,哪个公司在卖什么。 在移动硬件竞争当中,苹果市场份额最多,同时也有华为和小米加入了竞争行列,只有一个赢家吗?不会的。竞争是永恒的,并不完全是国家间的竞争,而是供应链在竞争。如果苹果市场份额最多,富士康则获胜,富士康在台湾,在中国大陆开厂,因此中国人也会获胜,因为很多中国人为富士康工作。 王义桅认为,“一带一路”的愿景是开发一种均衡,包容,普惠的合作架构。中国也需要重新定位比较优势,在与西方竞争的同时,用“一带一路”带动产业低端国家的发展和需求。中国最能够代表“一带一路”的企业是华为,但也很难说华为是完全的中国公司,因为华为70%以上利润在海外,正在实现欧洲生产欧洲消费,美洲生产美洲消费,中东生产中东消费,不是深圳生产消费到世界各地,是一种新型经济模式。“跨国企业的作用,及其如何适应当地市场” 帕拉格·康纳认为,政府交流时常因效率而落后于企业之间的交流,企业是跨文化交流的主力。跨国公司在美国雇佣美国人,在印度雇用印度人,中国企业雇用的外国员工也越来越多,而一个中国人如果在迪拜为麦肯锡工作,他便拥有了全球化的多重身份。 王义桅认为,很多企业走出去后并不熟悉当地的经营环境。比图中国人说要致富先修路,跑到伊斯兰国家修路,修完路,要收钱。伊斯兰国家,路要交钱怎么可能,砸掉,这就是不懂当地习俗,不能用对方的思维方式思考的表现。“一带一路”是重新学习尊重,学习语言,思维方式的过程,中国的教育也要改变。近代以来中国人都认为西方的月亮比中国的圆,实际上肯尼亚,柬埔寨,非洲的月亮是真的圆。“一带一路”要求中国人去了解世界。“基础设施大连接会加剧恐怖主义吗?” 帕拉格·康纳认为,发生在西方国家的恐怖袭击实际上是社会政策问题,是同化过程不成功的问题。在英国、巴基斯坦裔进行恐怖主义袭击,可是他们拿的是英国护照。绝大部分的恐怖主义袭击都是本地袭击,而非国际袭击。人们很容易抱怨基础设施公路造成威胁,但基础设施并不会说话。关于英国脱欧 帕拉格·康纳认为,英国做法并不代表欧洲其他国家,相反有些国家还有排队等待加入欧盟。英国的形势经常和欧洲不一样,英国的货币本来就不是欧元,英国这么做,并不意味着其他国家也会这么做。在欧盟内部一直有一个行动“让英国自己离开”,不少欧盟国家最初也不想让英国加入,因为英国总是想要发挥主宰作用,而且在欧盟内部总是发出反对声音。英国脱欧可能会让欧盟更有凝聚力,英国就不会再阻止欧洲进一步一体化的步伐了。 王辉耀认为,现在我们正在看到英国要脱欧了,世界发生了变化,到底往好了变,还是往差了变,很难说。可能对欧盟是不好的,但是对中国是好的,也许欧盟将会更多地依赖于中国,依赖于亚投行,或者“一带一路”战略。但是这对于全球化来说,肯定也是一个挫折,对于全球迁徙也是一个挫折。 王义桅认为,历史上,英国一直俯视欧洲,当下的英国面向的是全球,因而不能说英国脱欧是民粹主义,民族主义,英国的选择是理性的,英国的未来不在欧洲,而在全世界。比如欧盟现在90%新增市场来自欧盟之外,脱欧后更方便与中国,印度这些国家打交道。文章选自凤凰读书,2016年6月28日
2016年6月30日 -
大鸿壹号基金逆市稳涨25%
2016年6月25日,由河北大鸿股权基金投资管理有限公司主办的大鸿壹号基金净值发布会在河北世纪大饭店举行。本次发布会详细披露了大鸿壹号基金净值和操作路径,并对目前大鸿基金操作项目的最新进展进行具体披露,大鸿基金200余名投资人代表出席此次会议。 汤鸿汇泰执行总裁王立刚首先对汤鸿汇泰的业务、投资理念及合格投资者的概念进行介绍。他指出,基于早期的债权投资业务,在过往3年发展过程中,汤鸿汇泰积累了大量的项目实操经验。未来3年汤鸿汇泰将步入2.0时代,业务类型覆盖投资银行、PE投资、股票基金、并购基金及证券和市场研究,并将在行业精准度上进行发力,投资体量上逐步加大,在产品设计、投资结构安排等方面会逐渐多元化。他同时提醒投资者,一名合格的投资者不仅需要有投资能力,还需要有资产配置理念和风险识别能力。 对于大家最为关注的大鸿壹号基金的具体情况,大鸿基金总裁史阳进行了全方位解析。成立于去年7月的大鸿壹号基金表现抢眼,截至今年6月25日,大鸿壹号基金在今年以来市场继续震荡,风格轮换多变的背景下,依然保持了正向增长,基金净值逆势上涨,平均年化收益达到25%。 大鸿壹号基金采取了“1+2+X”模式,主要投向新三板在板企业——精晶药业,两个拟挂牌新三板企业——巨力科技和河北鑫东瑞,以及迷你A基金。据透露,接下来,大鸿基金还将与国内顶级机构合作,在风险投资及Pre-IPO等领域进行新的拓展,大鸿壹号基金的第二期和第三期也将会陆续发售。 与此同时,史总也为在场嘉宾分享了他对资本市场的判断和理解。他认为,A股在两年之内有望冲上4000点,随着新三板的各种制度和机制愈加健全,未来将发挥愈加重要的作用。他同时强调,金融产品结构化将是未来金融市场的主流。 按照目前的发展形势,大鸿基金坚持“主动管理、价值投资、顺应趋势、资产配置”的投资理念,主动筛选投资标的,主动参与管理,以低成本对冲高风险,顺应经济结构调整及金融市场的大趋势,进行多元化的资产配置,为客户寻求长期稳定的投资回报。
2016年6月2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