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去年超15万人移民 富人和知识精英成移民主力军
今天发布的我国第一部年度国际移民报告——国际人才蓝皮书《中国国际移民报告(2012)》披露,我国正在经历第三次移民潮,海外投资移民和技术移民的比重逐渐增大,表明富裕阶层和知识精英正成为新一轮移民的主力军,移民人口的组成日益偏向中产阶层。 该报告是由中国与全球化研究中心、北京理工大学法学院联合发布。 报告披露,2005至2010年国际移民总数从1.95亿人增长到2.14亿人,占世界人口比例达到3.1%。过去30多年来,特别是近10年来,移入和移出中国的国际移民迅猛增长。在中国当下,改革开放后所谓的“第三次移民潮”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2010年,我国海外华人华侨数量超过4500万,绝对数量居世界第一。2011年,中国对世界几个主要的移民国家永久性移民数量超过15万人,其中在美国获得永久居留权的人数达87017人,在中国国际移民总数中排名第一,其次是加拿大、澳大利亚和新西兰。 根据胡润研究院和中国银行联合发布的《2011中国私人财富管理白皮书》,中国高净值人群即富裕人群中,有14%已经移民或正在申请移民,有46%正在考虑移民。 报告分析,我国海外投资移民多集中在房地产、外币存款和股票等领域,他们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寻求更优秀的教育资源、更安全的投资环境和更高的生活品质。 根据美国公民和移民服务局(USCIS)发布的报告,2010年财政年度来自中国大陆的投资移民申请最多,占USCIS全年发放的EB-5签证总数的41%,共计1016人。到2011年共有2969名中国公民申请了投资移民的EB-5签证,2505人获得批准。根据澳大利亚移民和公民部的报告,中国商务技术移民在2010至2011年所占比重为61.5%。 而在技术移民方面,主要以中青年为主,他们受教育程度和职业层次高,经济实力、融入意识与参政意识较强,为了追求更好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和自然环境选择移民。 报告同时总结了国际移民发展的六大趋势:国际移民的总体规模将更加庞大,形势更为复杂,根据IOM预测,到2050年世界范围内的国际移民总数将达4.05亿;人才移民的比重会越来越大;移民与当地居民的融合将不断深化,各国都将重视移民的融入问题;环境移民将成为重要移民群体之一;现代化的国际移民管理将是未来发展方向,非政府组织将在移民管理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非常规移民问题将变得复杂。(实习记者王妍)
2012年12月17日 -
中国国际移民总数中排名第一 大量人才流失
人民网北京12月17日 (记者 常红)全球化的世界,催生了全球范围人才市场的竞争与合作,全球经济一体化也促进了全球化的人才流动,带动了日益显著的大规模国际移民现象,中国开始成为移民大国。发展中国家如何应对人才流失现状,如何改变人才输出国的地位? 12月17日,由中国与全球化研究中心、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联合出版发布了 “国际人才蓝皮书《中国国际移民报告(2012)》。我国第一部年度国际移民报告——国际人才蓝皮书《中国国际移民报告》,首次试图对我国海外移民和外国来华移民情况进行全面分析。 中国国际移民总数中排名第一 据中国国际移民蓝皮书对我国国际移民的移出数据分析:2010年,我国海外华人华侨数量超过4500万,绝对数量居世界第一。2011年,中国对世界几个主要的移民国家永久性移民数量超过15万人,其中在美国获得永久居留权的人数达87017人,在中国国际移民总数中排名第一;其次是加拿大、澳大利亚和新西兰。 国际外来人口的国内移入方面:截至2010年底,在我国境内有短期和长期居留外籍人员已达1020145人;截至2011年底,持有外国人永久居留证的外国人已有4752人。 从国际移民的现状来看,2005-2010年国际移民总数从1.95亿人增长到2.14亿人,占世界人口比例达到3.1%。表现为主要移民输出国全部是发展中国家,传统移民国家和高收入国家最受欢迎。 非常规移民占总移民比例10%-15% 蓝皮书总结了国际移民发展的六大趋势: 1.国际移民的总体规模将更加庞大,形势更为复杂。根据IOM预测,到2050年世界范围内的国际移民总数将达4.05亿; 2.国际劳动力的供需矛盾将是世界各国面临的巨大挑战。发展中国家劳动力过剩,发达国家劳动力短缺:到2050年,发达国家的劳动力人口保持6亿人规模,而发展中国家在2020年就会达到24亿人,2040年会达到36亿人,人才移民的比重会越来大; 3.移民与当地居民的融合将不断深化,各国都重视移民的溶入问题; 4.环境移民也将成为重要移民群体之一。2010年全球共有超过4200万人因为自然灾害被迫移民; 5.现代化的国际移民管理将是未来发展方向,非政府组织将在移民管理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6.非常规移民问题将变得复杂。目前,非常规移民占总移民比例为10%-15%,非常规移民损坏了接受国居民的合法权益,需要各国加强协调合作。 中国是人才输出国,每年大量人才流失 蓝皮书认为,发展中国家由于其相对落后的经济和科技实力,处于人才输出国的地位,每年面临大量的人才流失。由于发展中国家缺乏完善的移民制度,不仅不能有效地吸引国际人才,而且在吸引本国人才回流方面也面临着诸多制度上的障碍。我国近期出台了一系列千人计划来吸引海归人才回国创业,在人才回流方面取得了很好的成效。而在吸引国际人才方面,还需要不断完善人才绿卡和移民入籍等移民制度,通过政府和社会的共同努力,打造一个面向世界的“中国梦”,让来自全球的人才从内心认可中国,理性地认识中国,推动全球人才来中国流动,成就建设创新型国家的现实。 蓝皮书分析,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增强和经济国际化程度加深,我国正在融入到世界国际移民进程之中。过去30多年来,特别是近10年来,移入和移出中国的国际移民迅猛增长。他们对中国的发展和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人员国际流动产生了深远影响。基于中国坚定不移的对外开放国策,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国际移民发展经验以及世界国际移民的持续发展潮流,中国国际移民快速发展的趋势不可逆转。 蓝皮书指出,中国正在经历第三次大规模的“海外移民潮”,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和对外交流的不断扩大,越来越多的中国人移民海外,富裕阶层和知识精英正成为新一轮移民的主力军,移民人口的组成日益偏向中产阶级,移民现象已经渐渐影响大众生活,成为社会广泛关注的热点话题。同时,移民问题之所以引发广泛关注,还源于它折射着社会方方面面的现状,与政治改革、产业结构升级、环境污染、教育问题等密切相连。
2012年12月17日 -
国际移民报告预测2050年国际移民总数达4.05亿
中国网12月17日讯 近日,我国第一部年度国际移民报告——国际人才蓝皮书《中国国际移民报告》正式发布,首次试图对我国海外移民和外国来华移民情况进行全面分析。 蓝皮书总结了国际移民发展的六大趋势: 1.国际移民的总体规模将更加庞大,形势更为复杂。根据IOM预测,到2050年世界范围内的国际移民总数将达4.05亿; 2.国际劳动力的供需矛盾将是世界各国面临的巨大挑战。发展中国家劳动力过剩,发达国家劳动力短缺:到2050年,发达国家的劳动力人口保持6亿人规模,而发展中国家在2020年就会达到24亿人,2040年会达到36亿人,人才移民的比重会越来大; 3.移民与当地居民的融合将不断深化,各国都重视移民的溶入问题; 4.环境移民也将成为重要移民群体之一。2010年全球共有超过4200万人因为自然灾害被迫移民; 5.现代化的国际移民管理将是未来发展方向,非政府组织将在移民管理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6.非常规移民问题将变得复杂。目前,非常规移民占总移民比例为10%-15%,非常规移民损坏了接受国居民的合法权益,需要各国加强协调合作。
2012年12月17日 -
「海歸」創業「逃離北上廣」
香港文匯報訊(記者 莫豐齊 北京報道)因為在大城市競爭壓力相對較大,創業所需要資金較多,政府能給予的支持有限,內地「海龜」(海歸)創業者出現「逃離北上廣(北京、上海、廣州)」的趨勢。由「中國與全球化研究中心」與「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創新創業中心」共同完成的《中國海歸創業發展報告(2012)》藍皮書稱,很多海外歸來的留學生其創業地點,甚至擇業地點,正逐漸轉向二線城市甚至中小城市。 中小城市政府支持相對多 藍皮書表示,中小城市競爭壓力則相對較小,政府能給予的支持也相對更多一些,很多海外高層次人才去中小城市,當地政府都會提供免費的辦公場地,並在創業啟動資金上給予資助。 武漢市政府2008年針對優秀海歸創業人才出台了一系列的優惠政策,包括設立600萬元海外留學人員創業投資資金,設立創新人才開發資金,為承擔科研項目的歸國博士提供政府資助等。長春市設立了高新區創業「天使基金」,每年安排300萬元,專項用於扶持大學生、碩士生、博士生創業。對於符合條件的人才項目,還可以提供300萬元至500萬元創業風險投資,以及按實際貸款利息金額的20%最高50萬元的貸款貼息。另外,相當一部分海歸為了回報家鄉,選擇回家鄉創業。 中國正成「人才回流國」 藍皮書表示,自「千人計劃」2008年出台以來,中國由「人才流失國」,逐漸成為最主要的「人才回流國」。數據顯示,2010年年度,中國留學生回國人數達13.48萬人;2011年度達18.62萬人,增長38%;截至2011年底,中國已吸引「千人計劃」專家1,500多人;截至目前,中關村已有1.2萬名海歸人才,創辦了超過5,000家高新技術企業,分別是10年前的20倍和12倍。 海歸成功創業的主要陣地是高科技、新經濟,以及知識服務產業領域。據研究,互聯網、IT和通信等高新產業領域創業成功的海歸佔到70%以上,還有20%的海歸集中在諮詢、法律服務和教育等知識服務經濟領域,只有5%左右是在製造領域。超過50%的海歸創業的主要資本都來自個人存款。綜合銷售額、總資產和員工人數等多項指標來看,海歸創業以中小企業為主,男性佔90%,不過近年女性創業者開始增多。
2012年7月24日 -
海归创业最怕“人情世故”
本报讯(记者 王婷婷 实习生 何青)海归回国创业最怕什么?答案是“人情世故”。 今天上午,社科文献出版社发布国际人才蓝皮书:《中国海归创业发展报告(2012)》指出,近八成海归认为社会文化是他们回国的重要障碍。 蓝皮书指出,海归就业、创业开始呈现年轻化态势。已回国创业的海归所从事的行业主要集中在高新技术密集型的行业,尤其以新一代电子信息技术行业和新生物工程、新医药行业最为集中。 蓝皮书指出,国内的职业发展机会是吸引海归回国的主要因素,也是海归顾虑最少的方面,但社会文化障碍则是海归回国的最大顾虑。 蓝皮书的主编,欧美同学会副会长王辉耀表示,社会文化障碍主要表现为国内外的官场文化、市场环境、团队文化及诚信问题等的不同。
2012年7月24日 -
中国海归创业“逃离北上广” 转向内地及中小城市
中新网北京7月23日电(记者 张冬冬)“逃离北上广”,已不仅是中国普通青年的流行趋势,而且已成为中国海归的现实选择。23日在北京发布的《中国海归创业发展报告(2012)》蓝皮书显示,中国海归的创业地点,正在逐渐转向内地及中小型城市。 由中国与全球化研究中心与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创新创业中心共同完成的这本蓝皮书认为,很多海外留学生之所以在回国创业时放弃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而选择中小城市,主要是因为大城市的竞争压力大,创业所需要的资金比较多,政府能给予的支持也有限,所以在回归创业资金方面年轻海归感受到比较大的压力。 蓝皮书表示,与之对应的是,中小城市竞争压力则相对较小,政府能给予的支持也相对更多一些,很多海外高层次人才去中小城市,当地政府都会提供免费的办公场地,并在创业启动资金上给予资助。 蓝皮书举例说,武汉市政府2008年针对优秀海归创业人才出台了一系列的优惠政策,包括设立600万元海外留学人员创业投资资金,设立创新人才开发资金,为承担科研项目的归国博士提供政府资助等。长春市设立了高新区创业“天使基金”,每年安排300万元,专项用于扶持大学生、硕士生、博士生创业。对于符合条件的人才项目,还可以提供300万-500万元创业风险投资,以及按实际贷款利息金额的20%最高50万元的贷款贴息。 “另外,相当一部分海归来自中小城市,为了回报家乡,带动家乡的经济发展,他们大多会选择回到家乡创业。”蓝皮书认为,这些海归虽然把企业设在了中小城市,但拥有国际视野,仍然胸怀天下,把企业一步步做大做强,把市场从小地方发展到全国甚至全世界。 蓝皮书还指出,海归创业的行业选择呈现多样化趋势,由于具有相关的海外学习和工作经历、能较好地借鉴国外先进的服务理念和企业运作模式及了解国内市场状况,选择服务业的海归将会增多。同时,海归团队创业渐成趋势,政府在吸引海外人才回国创业时,也开始重视引进海归团队。(完)
2012年7月23日 -
首部国际人才蓝皮书:社会文化类障碍是海归人才回国重要障碍
光明网北京7月23日电(记者李瑞英) 在中国第一个留学生容闳赴美留学165周年和中国欧美同学会建会100周年之际,我国第一本关于中国海归创业发展蓝皮书--2012年国际人才蓝皮书《中国海归创业发展报告(2012)》(王辉耀、路江涌编著;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发布会,2012年7月23日在欧美同学会举办。蓝皮书主编、欧美同学会副会长王辉耀介绍了蓝皮书的内容:2012 年“中国海归创业发展报告”在大量实地访谈、问卷调查和政策梳理的基础上,分析了海归回国发展的优劣势,比较了海归创业和本土创业面临的机会和挑战,专题研究了海归创业成功的出破口。在全面把握当前海归大潮中海归发展现状、政策和趋势的基础上,结合中国与全球化研究中心和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创业中心在海归人才发展领域多年积累的研究优势和社会影响,综合权威专家和机构的学术影响力、社会影响力和政策影响力,为海归发展描述整体情况、梳理政策脉络、提出了多角度和操作性建议及理论指导,为我国海归创业者、海归研究者和政策决策者提供了实践指导、学术资料和决策参考。蓝皮书指出,社会文化类障碍是海归人才回国的最重要的障碍。 蓝皮书说,自中央政府2008年底颁布我国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引才计划“千人计划”以来,中国兴起了一股海外留学人才回归的高潮。按照教育部的统计,2008年我国回国的海归还只有5万人,2009年回国海归首次突破10万人,比2008年翻了一番;2010年回国海归达到13.48万多人,2011年回国海归又达到18.62万人,创历史新高。海归人才的大规模跨国流动和加速回归显示了随着中国经济的腾飞和政府的努力,中国正在日益从“人才流失”国逐渐转为世界最主要的“人才回流”和“人才环流”的接纳国。特别是我国自“千人计划”出台和《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颁布以来,中央和地方的一系列最新人才吸引举措助推了人才的回流。截至2011年底,中国已吸引中央“千人计划”专家2264人,各地吸引的地方“千人计划”人才超过万人。中国最新的人才政策还包括新出台的“青年千人计划”和“外国专家千人计划”等一系列国际人才政策创新举措,以及中国独创推出的“人才特区”政策。如今,中国已经成为全球最大海归国之一,现阶段正面临着海归创业大潮。归国留学人员回国创业,推动了中国在新经济、新技术、互联网、IT、通信、传媒等诸多领域的发展,给许多传统产业注入了活力。 蓝皮书指出,海归人才回国障碍是国内用人单位和相关部门关心的一个重要问题。通过对海归人才的四大类、十余种可能的回国障碍进行调查,并让参与调查的海归人才对回国的障碍因素进行打分。结果表明:社会文化类障碍是海归人才回国的最重要的障碍(79.6%的海归认为社会文化是他们回国的重要障碍),其次是政策制度方面的障碍(69.6%的海归认为政策制度方面的因素是他们回国的重要障碍),再次是家庭生活方面的障碍(67.2%的海归认为家庭生活方面的因素是他们回国的重要障碍),最后是职业发展方面的障碍(67.2%的海归认为职业发展方面的因素是他们回国的重要障碍)。这与海归人才回国的原因是相对应的。在对海归回国原因的分析中,海归回国的主要原因依次是:职业发展原因、家庭生活原因和社会文化原因。因此,海归回国主要是受到国内发展机会和家庭团聚的吸引,但因为认同国内文化或无法融入海外文化而回国的较少。相应地,在海归回国障碍的分析中,海归顾虑最多的是社会文化障碍,政策制度和家庭生活障碍居中,而顾虑最少的是职业发展障碍。因此,综合而言,国内的职业发展机会是吸引海归回国的主要因素,也是海归顾虑最少的方面;但社会文化障碍则是海归回国的最大顾虑。海归回国政策对海归有一定吸引力,但政策制度方面的障碍也是阻碍海归回国的重要因素;家庭生活方面的因素是海归回国的重要动因和重要障碍。 蓝皮书强调,回国创业对海归来说是机会和风险并存。海归的优势主要在于其国际化视野和本土化情怀的结合,在于其东西方双元文化的结合,在于其获取海外资源的优势,在于其掌握先进技术和管理模式的能力。随着国内经济的发展和海归的大量回流,海归群体也开始出现不同层次并遭遇反向文化冲击。目前,以《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为基础,以“千人计划”为引领,以地方人才政策为支撑的全国性海归回国创业与发展的政策体系初步形成,也形成了中国国际人才在创业领域的巨大优势。可以说,目前是中国5000年来创业机遇最多的时期,也是海归创业的黄金时代。 [责任编辑:李国强]
2012年7月2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