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CCG持续关注国际关系议题,推动中国与全球化的发展,积极开展国际交流,充分发挥智库“二轨外交”作用,在巴黎和平论坛、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慕尼黑安全会议等重要国际政策与意见交流平台上组织分论坛、边会、圆桌会议、晚宴等活动,促进国际政商学界对话,凝聚共识;CCG积极与各国政界、智库界、工商界开展“二轨外交”活动,每年常态化赴多国调研与交流,促进中外关系攸关方互动,保持与多国政策圈层的沟通渠道。
-
张磊:支撑海归创业需具备三要素
什么样的精神支持着海归回国创业,主要包括三个因素:好奇(international curiosity)、诚实(international honesty)和独立(international independence)。 第一是好奇。真正的好奇,是对知识的好奇而不只是对成功的好奇和简单地追求功利性的成功。我们公司招了很多很优秀的人,他们好多是哈佛、耶鲁等世界名校的毕业生。为什么要申请到我们这里做投资呢?,因为最好的人都去做投资,因为他们每天都在接触不同的领域,每天都在学习新的东西,永远保持着一颗好奇的心。 第二是诚实。诚实是中华民族的美德,但却是我们当今浮躁社会中很少见到的东西。许多人在外面大家做营销做得多,谎言说多了,最后把自己都骗了,这样最可怕。 第三是独立思考,我认为是它最重要的。独立思考是欧美留学人士身上的脊梁,是知识分子的脊梁。 好奇、诚实和独立思考,这是我理解的欧美同学会五代留学人的精神今天很多海归人才回国后选择进入商业领域,他们做得很成功。我这里提一点希望,今后海归人才能够以多元的方式参与到社会的建设。这个过程中,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有思想的出思想。我参加了包括布鲁金斯在内的许多智库,去了解世界上知名的智库怎么运作的,希望中国的智库可以不断缩小与国际高水平智库的差距。我希望中国人能够站起来,不能只靠自己的土豪般鼓鼓的钱包,而是靠你身上代表的精神。
2013年9月11日 -
田溯宁:把@带回家,把互联网带回中国
我是1987年到国外读书,那个时候在科学院研究生院读书,当时出国是热潮,就像高考一样,你要考GRE然后申请到国外大学留学。我于1994年回国,当时的想法比较简单,希望缩小国内和国外的巨大差距。最明显的差距是在通讯领域,当时互联网已经在美国出现,而当时的中国通讯十分落后,出国之前,我爷爷病危,我打电话回家需要要排四个小时的队。这种落后的差距可能正是我当时回国很重要的原因。亚信当时有一个口号叫“把@带回家”,把互联网带回中国,这是一个简单而又很情绪化的使命。最早看到留学生创的杂志《华夏文摘》可以在电脑上显示出来的时候,我们很多留学生都很激动,就说什么时候中国每一个计算机里能够像美国一样能连上网,信息能够交流。现在短短不到20年历史,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大的互联网国家。 我的经验有两点,我不断告诫自己从在这个经验中吸取教训。第一个方面,是对自己国家的信心,这个信心来源于对国家,对这个民族,对中国优秀的企业家的信心。第二个方面,要非常谦虚进行学习,因为我们这一代留学生在国外学习了8-10年,而这8-10年正是中国经济高速发展。我自己的体会是我们需要到国外去学习别人,然后回国服务。即使是现在,我们也还在不断学习,去了解自己的祖国,了解这个国家的文化、做事的方式。 未来,中国要完成自己经济升级版,要有根本上的创造和发明。这种创造和发明要像爱迪生发明电和福特建立现代工业生产线一样具有突破性。同样,中国在技术、商业模式和组织方法上都需要有创新。 当前,中国处在一个大的机遇期,信息革命的发展,云计算和大数据以及中国庞大的人口,孕育着重大的技术变革和创新的机会。要赢得这场变革,我们最大的敌人是缺乏想象力。作为投资者,我们有没有这样的智慧和魄力去发现这种有创新的头脑,对根本性的发明和颠覆式的商业模式进行投资。这不但是历史赋予我们的使命,也是我们值得骄傲的时刻。
2013年9月9日 -
中国区域人才竞争力报告:人才投资是获得效益最快的投资
内容摘要: 北京6月30日消息,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全球化研究中心、武汉工程大学人才发展研究中心联合出版的《中国区域人才竞争力报告》近日在京发布。研究报告指出,人才投资是获得效益最快的投资。 北京6月30日消息,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全球化研究中心、武汉工程大学人才发展研究中心联合出版的《中国区域人才竞争力报告》近日在京发布。研究报告指出,人才投资是获得效益最快的投资。 西方发达国家特别是美国之所以不惜投入巨资以提供优厚的物资待遇和优越的工作条件来吸引世界各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人才为他们所用,是因为他们清醒地知道,形成这些人才身上所携带的“前期”初级阶段漫长的人力资本投资,已由人才流失国“买单”了,他们只需要进行“中期”的中级阶段或“后期”的高级阶段投资就可以迅速“坐享”前期投资的巨大效益。“人才投资是获得效益最快的投资”的规律,使得国际性人才流动的“马太效应”愈演愈烈:经济及人才强国越来越富集人才,其人才优势越来越突出,对海外人才的吸引力也越来越大;而发展中国家则越来越多地流失人才,成为人才输出的主要基地。 “人才投资是获得效益最快的投资”的规律,也逐渐被发展中国家的政要所认识。这种规律启示:欠发达国家和地区必须采取特别措施留住本国、本地区人才并吸引海外人才,才能缩小与发达国家之间不断扩大的差距。既然发达国家以优厚的物资待遇和优越的工作条件“掠夺”了我们辛辛苦苦积累起来的“前期”人力资本,那么,一旦我们有了还手之力和契机,我们就“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以优越的综合条件“夺回”这些经过发达国家完成了“人才创新投资”已获得创新成果的人才(以获得博士学位、取得创新成果的留学生人才为主体),或完成了“人才创业投资”已在孵化新兴产业的人才(以进入创业阶段的留学生人才为主体)回国创业。印度的“IT”人才回归计划和我国的留学生人才回归计划就是发展中国家“回引”人才的典型代表。 直接吸引海外留学人才归国创业,不仅是缩短培养产业领军人才和高层次技术专家时间的一条捷径,而且,“人才投资是获得效益最快的投资”的规律为我所用,使得我国既“回收”了前期流失的投资效益,同时也迅速“坐享”了海归人才在国外积累的、由外国投资所形成的高端人才资本所带来的巨大效益。“千人计划”等海外人才引进计划以“吸引回归”回敬了发达国家的“吸引流失”,使这些“抢才”的发达国家也尝尝人才流失、智力外流的苦果。 我国最早启动的优秀人才引进计划——始于1994年的中国科学院的“百人计划”,开创了吸引海外优秀人才的先河;而世界性金融危机的震荡和国外人才激烈竞争的环境,为改革开放30年来稳步快速发展的、“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船”的、比国外更具综合优势和吸引力的中国迎来了吸引海外人才的大好契机。2008年中央组织部“千人计划”(也称“国家千人计划”)实施至今已完成了6批引进计划,数千名国家各行业急需的海外优秀留学人才纷纷回国创新创业。如今,着眼于长远的“青年千人计划”、着眼于以引进智力为主旨的直接引进外国专家来我国工作“外专千人计划”陆续出台,使引进人才的结构更为丰富。
2013年7月3日 -
首部中国区域人才竞争力报告发布
新华网北京6月30日电(记者张云龙)首部系统研究中国区域人才竞争力的蓝皮书——《中国区域人才竞争力报告》30日在京发布。报告运用人才发展研究最新成果,首次构建了比较全面和科学的“中国区域人才竞争力指标体系”。 《中国区域人才竞争力报告》由著名人才研究专家、中国湖北人才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桂昭明和中国与全球化研究中心主任王辉耀共同主编。蓝皮书出版单位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与中国人才研究会国际人才专业委员会30日在京联合举行新书发布会。 据介绍,该书汇聚中国人才研究领域相关专家,基于海量数据,建立了中国区域人才竞争力评价体系和模型,对中国四大经济板块(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八大综合经济区、31个省市区以及32个城市的人才竞争力状况逐一进行了评价。评价体系涵盖了各区域在人才数量、质量、结构、投入、平台、生活及环境、创新、贡献等方面的竞争力指标。 报告显示,2011年中国省域最具人才综合竞争力十强分别为:北京、江苏、上海、广东、浙江、山东、天津、辽宁、福建和重庆。2010年中国省会城市及副省级城市最具人才综合竞争力前十名分别为:深圳、广州、南京、杭州、武汉、长沙、宁波、成都、济南和西安。 与会专家指出,该报告有利于国家和地方部门准确把握各区域人才竞争力状况,有利于中国人才竞争力评价体系的构建和应用。
2013年6月30日 -
国际移民报告预测2050年国际移民总数达4.05亿
中国网12月17日讯 近日,我国第一部年度国际移民报告——国际人才蓝皮书《中国国际移民报告》正式发布,首次试图对我国海外移民和外国来华移民情况进行全面分析。 蓝皮书总结了国际移民发展的六大趋势: 1.国际移民的总体规模将更加庞大,形势更为复杂。根据IOM预测,到2050年世界范围内的国际移民总数将达4.05亿; 2.国际劳动力的供需矛盾将是世界各国面临的巨大挑战。发展中国家劳动力过剩,发达国家劳动力短缺:到2050年,发达国家的劳动力人口保持6亿人规模,而发展中国家在2020年就会达到24亿人,2040年会达到36亿人,人才移民的比重会越来大; 3.移民与当地居民的融合将不断深化,各国都重视移民的溶入问题; 4.环境移民也将成为重要移民群体之一。2010年全球共有超过4200万人因为自然灾害被迫移民; 5.现代化的国际移民管理将是未来发展方向,非政府组织将在移民管理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6.非常规移民问题将变得复杂。目前,非常规移民占总移民比例为10%-15%,非常规移民损坏了接受国居民的合法权益,需要各国加强协调合作。
2012年12月17日 -
中国首部年度国际移民报告发布 全面分析移民状况
中国网12月17日讯 近日,由中国与全球化研究中心、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联合主办的 “国际人才蓝皮书《中国国际移民报告(2012)》新书发布会暨研讨会”在北京国际饭店会议中心举行。我国第一部年度国际移民报告国际人才蓝皮书《中国国际移民报告》正式发布,首次试图对我国海外移民和外国来华移民情况进行全面分析。 发布会上,中国与全球化研究中心主任,中国人才研究会副会长王辉耀和北京理工大学移民法学者刘国福作为该蓝皮书的主编,详细介绍了国际人才蓝皮书《中国国际移民报告(2012)》的出台背景以及对于我国现阶段的移民现状、移民环境、移民制度和趋势将产生的意义和影响。 社科文献出版社皮书出版中心主任邓泳红、北京国际法学会副会长梁淑英 、北京留学服务行业协会会长桑澎、北京因私出入境中介机构协会会长齐立新等多位业界专家专家和媒体对中国国际移民问题进行了讨论和交流。发布会还分析了2012年影响中国国际移民的重大事件和热点问题,预测了2013年我国国际移民发展的大趋势和面临的主要问题。 据中国国际移民蓝皮书对我国国际移民的移出数据分析:2010年,我国海外华人华侨数量超过4500万,绝对数量居世界第一。2011年,中国对世界几个主要的移民国家永久性移民数量超过15万人,其中在美国获得永久居留权的人数达87017人,在中国国际移民总数中排名第一;其次是加拿大、澳大利亚和新西兰。 国际外来人口的国内移入方面:截至2010年底,在我国境内有短期和长期居留外籍人员已达1020145人;截至2011年底,持有外国人永久居留证的外国人已有4752人。 从国际移民的现状来看,2005-2010年国际移民总数从1.95亿人增长到2.14亿人,占世界人口比例达到3.1%。表现为主要移民输出国全部是发展中国家,传统移民国家和高收入国家最受欢迎。 国际人才蓝皮书《中国国际移民报告(2012)》是中国与全球化研究中心、北京理工大学法学院联合发布的我国第一部年度国际移民报告。主要基于中国政府机关、国际机构、主流新闻媒体发布的有关中国国际移民的资料和数据,以及相关权威专家学者的观点,深入分析和论证了中国国际移民的新变化和大趋势,阐述了我国海外投资移民、海外技术移民、海外留学生、对外劳务输出人员、出国旅游人员和海外非常规移民的现状,并且从人员双向国际流动角度,介绍了在华投资移民、在华技术移民、来华留学生、在华旅游人员和在华非常规移民。
2012年12月17日 -
我国第一部年度《中国国际移民报告》在京发布
本网北京12月17日讯 我国第一部年度国际移民报告——国际人才蓝皮书《中国国际移民报告》,今天由中国与全球化研究中心、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正式发布。 该报告对我国国际移民的移出数据分析显示:2010年,我国海外华人华侨数量超过4500万,绝对数量居世界第一;2011年,中国对世界几个主要移民国家永久性移民数量超过15万人,其中在美国获得永久居留权人数达87017人,在中国国际移民总数中排名第一,其次是加拿大、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国际外来人口的国内移入方面,截至2010年底,在我国境内有短期和长期居留外籍人员已达百万人,至2011年底,持有外国人永久居留证的外国人已有4752人。 移民报告蓝皮书认为,发展中国家由于其相对落后的经济和科技实力,处于人才输出国的地位,每年面临大量的人才流失。由于发展中国家缺乏完善的移民制度,不仅不能有效地吸引国际人才,而且在吸引本国人才回流方面也面临着诸多制度上的障碍。我国近期出台了一系列千人计划来吸引海归人才回国创业,在人才回流方面取得了很好的成效。而在吸引国际人才方面,还需要不断完善人才绿卡和移民入籍等移民制度,通过政府和社会的共同努力,打造一个面向世界的“中国梦”,让来自全球的人才从内心认可中国,推动全球人才来中国流动,成就建设创新型国家的现实。 移民报告蓝皮书分析,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增强和经济国际化程度加深,我国正在融入到世界国际移民进程之中,目前正在经历第三次大规模的“海外移民潮”。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和对外交流的不断扩大,越来越多的中国人移民海外,富裕阶层和知识精英正成为新一轮移民的主力军,移民人口的组成日益偏向中产阶层,移民现象已经渐渐影响大众生活,成为社会广泛关注的热点话题。而移民问题之所以引发广泛关注,还源于它折射着社会方方面面的现状,与政治改革、产业结构升级、环境污染、教育等密切相连。 《中国国际移民报告》首次试图对我国海外移民和外国来华移民情况进行全面、综合且及时地介绍,分析研究未来移民发展的趋势,可为政府决策者提供一些参考依据,满足广大读者对移民问题的需求,弥补学术界在移民问题研究方面的一些不足。(刘好光)
2012年12月1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