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CCG持续关注国际关系议题,推动中国与全球化的发展,积极开展国际交流,充分发挥智库“二轨外交”作用,在巴黎和平论坛、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慕尼黑安全会议等重要国际政策与意见交流平台上组织分论坛、边会、圆桌会议、晚宴等活动,促进国际政商学界对话,凝聚共识;CCG积极与各国政界、智库界、工商界开展“二轨外交”活动,每年常态化赴多国调研与交流,促进中外关系攸关方互动,保持与多国政策圈层的沟通渠道。
-
海归创业蓝皮书称中国海归回国择业首选事业单位
中新网北京7月23日电(记者 张冬冬)调研显示,目前已经回国就业的海归所选择的单位以事业单位为主,占总数的43.2%,而打算回国就业的海归也有类似的选择。 23日,由中国与全球化研究中心与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创新创业中心共同完成的《中国海归创业发展报告(2012)》蓝皮书在京发布。蓝皮书显示,按单位性质划分,海归就业时,选择外资企业和本土企业家创立的民营企业的分别有16.1%,另有13.6%选择了国有企业,7.4%选择海归企业家创立的民营企业,到政府部门就业的有3.7%。 蓝皮书表示,打算回国就业的海归仍然把广东、上海、北京、福建、江苏等沿海省市作为优先考虑的工作地点。这表明,海归回国就业仍倾向于到经济发达的沿海地区,而较少到内陆省份就业。海归就业地区选择过于集中的情况一方面会提高海归就业难度,另一方面会增加海归间薪资的竞争。 蓝皮书显示,已经就业的海归人才最主要的去向是大学和科研机构,占样本数的1/3,说明海归人才在科研教育事业中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除了大学和科研机构,海归还在其他服务业、新生物工程和新医药、制造业、新能源和新一代电子信息技术等行业比较集中。 蓝皮书还表示,海归就业通常选择规模较大的单位,已经回国就业的海归就业岗位主要集中在研发方面,有35.8%的海归已经回国在研发岗位工作。另外,从事销售和市场、生产和运营以及人事管理工作的已经回国就业海归比例分别为12.4%、11.1%和8.6%。 蓝皮书指出,从海归整体来看,近年来出现了一些“就业难”的情况:国内用人单位更加注重海归的实际工作能力和工作经验,更理性、有选择性地引进海外人才,看中的是正当其用,而不是海归这个光环;随着留学人员大众化、低龄化日益明显的趋势,海归群体个体能力也参差不齐。 蓝皮书建议说,对于在海外没有工作经验的海归,最重要的是把心态归“零”。首先,海归回国之后对国内的就业形势可能不太熟悉,需要敢于寻求帮助。其次,在对薪水和岗位的期望值与现实之间有落差的时候,不妨暂时放下身段,先抓住身边的机会。(完)
2012年7月23日 -
海归创业蓝皮书:中国经济发展机遇是海归回国主因
中新网北京7月23日电(记者 张冬冬)23日在北京发布的《中国海归创业发展报告(2012)》蓝皮书表示,职业发展类原因是中国海归人才回国的最重要原因,绝大多数中国海归认为中国有更好的经济发展机遇。 由中国与全球化研究中心与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创新创业中心共同完成的这本蓝皮书指出,在职业发展类原因中,海归认为最重要的原因依次是:国外所学专业在国内有优势、国内整体经济前景比较好、看准了现实中国市场空白、国内吸引海归回国的优惠政策有吸引力。 “海归回国主要是被‘吸引回来’的,而不是被‘逼回来’的。”蓝皮书指出,总体而言,海归回国的主要是受到国内职业发展、社会文化因素以及与亲朋好友团聚的吸引,而不是在海外的职业发展受到限制、文化受到制约,或是海外生活不舒适导致的。 蓝皮书表示,随着中国经济的腾飞和政府的努力,中国从21世纪开始成为世界最主要的“人才回流”和“人才环流”的接纳国。而自“千人计划”2008年出台以来,中国正由“人才流失国”逐渐成为最主要的“人才回流国”。中央和地方的最新人才吸引举措加大了推动人才回流的力度。 据蓝皮书统计数据显示,2010年,中国留学生年度回国人员达13.48万人,创历史新高;截至2011年底,中国已吸引“千人计划”专家1500多人;截至目前,中关村已有1.2万名海归人才创办了超过5000家高新技术企业,分别是10年前的20倍和12倍。 蓝皮书表示,绝大多数中国海归称中国有更好的经济发展机遇,这是他们回归的最重要原因。超过八成的中国留学人员认为,回国后有更好的专业、职业、创业发展,有更大的人才需求市场。 “大部分中国留学人员不认为回来后的绝对生活质量、孩子教育与成长会有更好的保证。”蓝皮书强调指出,这说明,他们渴望政府能够改善及提升商业环境、教育质量、社会风气,加强食品安全监管和环境保护等。(完)
2012年7月23日 -
中国创业海归呈现年轻化趋势 女性海归创业者增多
中新社北京7月23日电(记者 张冬冬)23日在北京发布的《中国海归创业发展报告(2012)》蓝皮书表示,中国海归就业、创业开始呈现年轻化态势;而且女性在创业过程中的优势逐渐显现,女性海归创业者增多。 由中国与全球化研究中心与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创新创业中心共同完成的这本蓝皮书表示,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自费留学规模越来越大,留学低龄化趋势愈加明显,由于他们走出校门后大部分选择了回国就业、创业,因此海归就业、创业也开始呈现年轻化态势。 蓝皮书指出,由于很多年轻海归在高中或者大学阶段就走出了国门,对国内的基本情况尤其是社会发展和经济运行状况了解得并不透彻和全面,所以创业过程中在规划、判断等方面就会遇到很多问题。年轻海归要提高自己创业成功的概率,要从以下方面下手:第一,要充分了解国情;第二,多与社会各方面交流;第三,加强与曾经留学的国家接触;第四,建立一个优秀的团队,要善于集聚国内人才。 “改革开放后,中国留学潮风起云涌,在留学和归国大军中,有大批英姿飒爽的女留学生身影。”蓝皮书表示,随着社会的发展,女性的社会角色也愈加重要,国外的求学经历也让女海归们拥有了更宽广的眼界,同时也给了她们更多展示自己的机会,因此,女性海归创业者增多。 蓝皮书认为,作为全球最大海归国之一,中国现阶段正面临着海归创业大潮。回国创业已成为新时期海归人员的重要选择之一,近几年,中国留学生回国人数稳步上升,仅2011年中国留学回国人数就达到了18.62万人,比2010年增长了38.08%,未来海归创业人数还将不断增多。 同时,蓝皮书指出,由于具有在海外留学的经历与工作经验,海归对国内外的文化和市场都有相当了解,有效地起到桥梁和渠道的作用,推动科技创新的迅猛发展,在中国的科技创新道路上发挥了催化剂作用。海归回国创业将进一步催化科技创新,为中国的科技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完)
2012年7月23日 -
研究称中国海归创业成功人士半数自美国回国
中新社北京7月23日电 (记者 张冬冬)23日在北京发布的《中国海归创业发展报告(2012)》蓝皮书表示,从海归创业成功人士的地理分布来讲,约54%回国创业的海归从美国回来,约23%从欧洲回来,10%从加拿大回来,9%从日本回来,3%从澳大利亚回来。 由中国与全球化研究中心与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创新创业中心共同完成的这本蓝皮书表示,46%的创业海归的海外学习专业为理工专业,27%的海归专业为经济或工商管理,12%为法律或其他人文专业,还有9%为医疗卫生专业,其他的专业为6%,并且男性占90%。 蓝皮书说,2010年回国海归达到13.48万人,2011年回国海归达到18.62万人,创历史新高。海归人才的大规模跨国流动和加速回归显示了随着中国经济的腾飞和政府的努力,中国正在日益从“人才流失”国逐渐转为世界最主要的“人才回流”和“人才环流”的接纳国。 蓝皮书指出,海归们经过西方发达国家各种成熟的商业模式、各种先进的科学技术、各类成功的管理经验的熏陶后,学习掌握了一定的技术,聚集了一定的资金和人脉资源,利用国内与国外经济发展差距进行创业,这构成了很多海归创业活动的主要形式。 蓝皮书在分析当代海归创业的特点时指出,在海归群体中,高学历更有助于他们创业。经调查,创业成功的海归大部分是硕士、博士或者博士后。而且海归在高科技领域里创业更容易成功。“海归求职时更侧重国际关系,国内关系相对比较弱”。 蓝皮书说,国际视野和海外经历是海归人才重要的优势之一。海归创业主要且较容易从海外获取技术资源,而政府、客户、人才、资金等资源则主要且较容易从国内获取。尽管海归的国际化视野和经历是其创业的主要优势,但创业的重要资源仍然需要从国内获取,本土化的挑战需得到重视。 蓝皮书也指出,海外的工作经验对海归非常有帮助。经调查,平均海外工作经验5年左右,对他们创业有很大的帮助。同时,创业团队对于海归来讲非常重要。接近80%的海归曾在不同时期参与至少一个社团、商会、行业组织、校友会、同学会、创业园区组织等。(完)
2012年7月23日 -
调查称逾四成中国海归人才拥有外国国籍或绿卡
中新社北京7月23日电 (记者 张冬冬)23日在北京公布的一项调查显示,从海归人才在海外居住所持签证情况看,中国海归人才中,44%的为外籍公民或持有绿卡,其中20.8%为外国公民,23.2%拥有永久居留权;余下56%的海归中,24.4%的拥有长期居留签证,31.6%拥有短期居留签证。 23日,由中国与全球化研究中心与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创新创业中心共同完成的《中国海归创业发展报告(2012)》蓝皮书在京发布。蓝皮书指出,上述数据说明,参与该项调查的海归大多数有国外长期合法居留的证件,而这些高端海归人才不一定是真正的“海龟”,而是“海鸥”。 蓝皮书指出,随着中国对外开放的不断深入,各行各业和国外的交流不断增多,人才流动已成趋势,有一批海外留学人才往返于国内外,其业务跨越东西方,这批高端人才被形象地称为“海鸥”,一些地方为吸引“海鸥”来工作而出台的各种优惠政策及具体措施,被相应地称为“海鸥计划”。 蓝皮书认为,“海鸥”作为一个独特的群体出现,符合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大环境。 蓝皮书显示,从海归人才在国外工作学习的主要国家分布看,调研样本中的海归人才平均在1.73个国家或地区学习或工作过至少一年以上,又以欧美发达国家为主。这些海归人才主要在北美学习或工作的占35.5%,在欧洲的占31.9%,在大洋洲的占6.7%,在亚洲的占20.2%。(完)
2012年7月23日 -
海归创业蓝皮书:完善中国绿卡持有者相关国民待遇
中新网北京7月23日电(记者 张冬冬)23日在北京发布的《中国海归创业发展报告(2012)》蓝皮书指出,中国应立足基本国情,借鉴全球各国通过绿卡进行国际人才竞争的实践经验,探索完善人才绿卡制度,完善绿卡持有者即永久居民的相关基本国民待遇。 由中国与全球化研究中心与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创新创业中心共同完成的这本蓝皮书指出,在人才跨国流动中,由签证、绿卡、入籍等政策构成的人才入境以及移民的政策体系,既是人才流入所必需的、最基本的门槛,也是各国引进人才重要的、战略性的工具与手段。尤其绿卡和入籍,是永久性和长期引进人才的必要政策配套,也是外来人才扎根的必要保障,还是吸引海外人才的手段。 蓝皮书表示,2004年8月,中国正式发布《外国人在中国永久居留审批管理办法》。该法对外国人申请在中国“永久居留”的资格条件、申请材料、审批程序、审批权限、取消资格等方面作出了明确规定,却对持有绿卡者能够享有的国民待遇没有明确的规定。 为此,蓝皮书建议出台《外国人在中国永久居留审批管理办法》补充条款,对技术移民、投资移民、贡献移民进行分类细化并完善相关政策。对优秀人才、高技能人才、专业人才等技术移民申请绿卡可考虑实施积分评估制,并放宽申请者任职单位的限制。领军型世界顶尖人才则可以直接申请绿卡,不设定在中国的居留时间以及单位聘请等限制。 蓝皮书还建议,绿卡的职能定位应是享有“等同于本国公民”的基本国民待遇,不“超国民待遇”,也不能等同于长期签证,但在参政议政等方面有所限制。同时,还需明确绿卡持有者的义务,以及持续持有绿卡需要的一定条件,并出台绿卡持有者符合一定条件后可以申请入籍的政策。 “绿卡申请制度应特殊考虑原籍中国、各类记录良好的海外留学人员与海外华人的申请,但在国民待遇上不特殊照顾。”(完)
2012年7月23日 -
面临”反向文化冲击” 海归回国遇社会文化类障碍
中新社北京7月23日电(记者 张冬冬)23日在北京发布的《中国海归创业发展报告(2012)》蓝皮书表示,海归人才长期学习、生活在国外,回国创业发展往往遭遇“反向文化冲击”,面临“再本土化”挑战,社会文化类障碍成为阻碍中国海归人才回国的最重要的因素。 蓝皮书通过对海归人才的四大类、十余种可能的回国障碍进行调查,并让参与调查的海归人才对回国的障碍因素进行打分。结果表明:社会文化类障碍是海归人才回国的最重要的障碍,其次是政策制度方面的障碍,再次是家庭生活方面的障碍,最后是职业发展方面的障碍。 由中国与全球化研究中心与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创新创业中心共同完成的这本蓝皮书指出,国内的职业发展机会是吸引海归回国的主要因素,也是海归顾虑最少的方面;但社会文化障碍则是海归回国的最大顾虑。政策对海归有一定吸引力,但政策制度方面的障碍也是阻碍海归回国的重要因素。 蓝皮书指出,海归人才的主要优势在于:东西方双元文化背景使他们能够结合两种文化的优势,海归人才能更容易地从海外获得技术信息,海归在技术突破性创新方面有明显优势;同时,有海归人才认为“海归光环”对获得银行贷款、风险投资、国内客户或员工有帮助。 “水土不服,这是很多海归回国创新创业时不得不面对的问题。”对于海归人才的劣势,蓝皮书认为,回国前,很多海归已在国外工作、生活多年,回国后对各方面情况不熟悉,包括市场情况、创业政策及社会软环境等。除此之外,一些海归对自身条件不是很了解,心理准备不足。 因此,蓝皮书建议,政策要引导海归“再本土化”,各地应该提供交流平台,在引入人才后帮助海归人才实现发展,助力国际化人才加快实现本土化;同时,除了政府部门搭建的平台外,海归自己也积极组织活动深入了解国情,加快自身再本土化过程。(完)
2012年7月2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