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CCG持续关注国际关系议题,推动中国与全球化的发展,积极开展国际交流,充分发挥智库“二轨外交”作用,在巴黎和平论坛、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慕尼黑安全会议等重要国际政策与意见交流平台上组织分论坛、边会、圆桌会议、晚宴等活动,促进国际政商学界对话,凝聚共识;CCG积极与各国政界、智库界、工商界开展“二轨外交”活动,每年常态化赴多国调研与交流,促进中外关系攸关方互动,保持与多国政策圈层的沟通渠道。
-
张晓青:以人才全球化推动中国企业国际化
2013年10月21日下午两点,来自海内外的知名高层次欧美同学会会员及留学人员代表,在聆听了上午人民大会堂习近平总书记在欧美同学会100周年庆祝大会上的讲话后,相聚在欧美同学会会馆第四会议室,参加了由欧美同学会建言献策委员会主办,中国与全球化研究中心承办的一场专题建言献策座谈会,大家在会上从各自的留学经历与回国创业发展的独特视角,分别从宏观与微观、专业与现实等诸多领域,坦率并真诚地阐述了自己的独特观点与建议,希望发挥建言献策的话语权与权威性,推动中国留学事业、海归事业健康稳步的发展。 来自海内外的知名留学人员代表纷纷发言,对欧美同学会及目前中国留学人员的政策、方针和现状,各抒己见、畅所欲言。以下为美国安永会计师事务所高级主管合伙人张晓青的发言实录: 我在美国波士顿待了21年,原来是上海交通大学毕业的,现在是在美国安永的合伙人,负责中资企业在美洲的投资业务。 海归对中国经济建设发挥了重大作用,但是怎么利用海外的人才库发挥海外华人的作用,是中国面临的主要挑战。改革开放以后,许多国内一流大学的学生到海外留学,特别是数理化领域的留学生全留在了美国,这批人已经成家立业,而且很多人在美国科研机关工作。仅以波士顿为例,它就有七八万海外华人如何才能真正地发挥这批人的作用。 中国正在从制造大国迈向科技大国,中国要充分融入全球化进程,首先要实现人才的全球化。海外华人可以帮助中国的企业走向国外,实现中国企业的全球化。例如,波士顿是一座生物高科技城市,也是一个大学城。在利用海外人才方面,建议商务部牵头在波士顿当地建立生物产业园,发挥其产业孵化器的作用,带动国内生物产业的发展,从而实现与波士顿海外华人的无缝对接。 中资企业在海外的并购大踏步地前进,美国特别欢迎中国的投资。在10月底,奥巴马将会在华盛顿召开峰会,吸引世界各国的项目投资,特别邀请了70个中国的一流企业董事长参会。中资企业走出去面临很多的挑战,特别是人才的挑战。海外并购以后,需要将海外企业进行有效整合,从而实现从中国第一到世界第一的全球化过程。过去中国企业有很多成功的并购,但是后面的整合往往会出现一些问题。今后,企业在海外并购案的整合过程,可以发挥海外人才库的作用,从而更好地实现中国企业的国际化。
2013年11月25日 -
海归不再是求职杀手锏 留学莫光算经济回报账
近日发布的《中国海归发展报告(2013)》国际人才蓝皮书数据显示,2012年中国留学回国人员同比增长46.56%,2013年—2014年国内还将迎来“史上最大海归潮”。虽然数据还表明八成海归迅速找到工作,并能在5年“回本”。但记者调查发现,由于不少海归没有国外相关行业就业经历,留学背景不再是求职杀手锏,所获薪酬跟国内求学学子相比并没有明显差异,单纯算经济账并不让人欣慰。 A 就业现状 77.5%海归认为实际薪资比理想薪资低 经济学上有个有趣的经济现象:“口红效应”。在美国,每当在经济不景气时,口红的销量反而会直线上升。口红作为一种“廉价的非必要之物”,可以对消费者起到一种“安慰”的作用,尤其是当柔软润泽的口红接触嘴唇的那一刻。另一方面,经济衰退会让一些低收入者,改变他们攒钱买房、买车、出国旅游等计划,反而能腾出一些小闲钱,去买一些廉价的、非必要之物。 而从就业曲线中也可明显看出,“延迟等待就业”也成为一种经济现象。在长沙理工大学从事学生招生就业工作的付嫦娥认为,这种现象表现为就业越艰难,学生等等看心理越严重,大多数会转向考研,用三年时间来缓冲找招聘单位;而在启德教育长沙分公司总经理胡静看来,这种现象就表现为毕业后再谋求出国读研的人群增多,“他们并没有长远的留学计划,基本上是因为找不到理想职位,转而想出国留学,而家庭条件恰好提供了这样的可能。” 但这种求职的艰难并不会因为延迟而得到缓解,因为目前国内的就业市场,已经不是职位对人数的挑战,而是职位对能力的挑战,招聘者不再以身份标签选人,而是看能力匹配程度,海归获得的薪酬并不一定比国内土著高,这在蓝皮书里的统计数据也得到反映:77.5%的海归都认为实际薪资比理想薪资低,仅1.8%的海归表示实际薪资高于自己的期望值。 B 归国原因 最大海归潮跟国内经济发展形势相关 为什么海归回国的越来越多?内业资深留学专家分析,这基本跟三方面有关。一是目前国际经济形式并不乐观。不少国家企业裁员浪潮一波接一波,本国人口失业率大增,不可能为国外留学生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 另一方面,中国经济持续的增长和国际化经济交流频繁,对海归人才有巨大的需求市场。稳定的就业环境是吸引留学人员回流的最主要的内在原因。快速增长的中国经济需要大量的管理类、技术类人才和创新人才,为海外人才提供了大量就业创业的机遇。 第三点,跟目前出国人群家庭条件普遍较好也不无关系。“我认为更重要的原因是出国人群的家庭经济情况发生改变,让留学生有了更多更自由的选择。”1992年从浙江大学医药生物专业本科毕业后在海外留学多年,目前在美国定居的李磊城告诉记者,他这一代与目前留学在外的90后一个最大的区别就是——他们课余不急于打工。李磊城告诉记者,当年他出国的境况就是《北京人在纽约》的翻版,刚到美国时,口袋里不足100美元。课余在法律允许范围内拼命打工赚钱贴补家用,“觉得在美国赚钱更容易,不仅自己生活费解决了,还可以寄钱回家,1996年1美元可兑换8元多人民币,关键是那时候美元坚挺,在长沙一套130多平方米的房子不到10万元人民币。”这个动力让李磊城咬牙坚持了下来,再苦再累也觉得值得。 记者在调查采访中发现,确实像李磊城所观察的那样,在海外单纯为贴补家用而去打工的学子越来越少,而“多赚钱”更不成为90后学子咬牙留在海外的理由。一方面家里条件并不需要他们在做决定时将“钱”摆在首位;另一方面,在国内的理想职位,一样可以为他们提供更好的机会和更好的报酬。 C 理性留学 别光计算经济账 莫太看重短期利益 不过,时过境迁,留学人数剧增,留学经历不一定能成求职砝码。在国外留学几年就马上回国求职,没有工作经验,称之为小海归,雅礼中学毕业的张昊,在国外折腾了一圈后选择进长沙一家事业单位工作,一个月也就两三千元,“刚回国看不惯的都入乡随俗了,俄语不经常用,水平越来越差,跟以前俄国的同学也只是偶尔联系罢了。”张昊的失落显而易见。 对于目前归国数量众多且没有相关海外工作经验的小海归而言,不管学历背景如何辉煌,求到一份自己满意的工作相当困难,特别在长沙这种外企并不多的内陆二线省会城市。 在新西兰留学三年的程璐最近回长沙求职,求职的艰难让她苦恼不已。长沙一家培训学校人力资源主管张炎炎表示,他们每年都会招纳英语培训老师,但是对这几年越来越多的求职小海归,他们说“不”的几率更高,“这些90后小海归眼界很高,期望值大,有时候难免眼高手低,不好管理,且离职率又很高,还不如选一些国内本科生,他们踏踏实实,更珍惜机会。” 有着留学背景,目前在长沙一家上市公司做人力资源主管的刘莉则表示,目前求职,海外留学背景并没有绝对优势,“到海外留学,能拓宽人的视野,改变一个人的世界观,丰富生活,这就是留学的收获,最好不要太算经济账,不要认为在国外花的钱是一种投资,回国几年就要把它赚回来。”刘莉认为,这种心态本来就是对留学目的的错误设置,更何况,在这种心态支配下,工作心态浮躁,着眼于短期利益,绝对不是明智的人生规划。
2013年11月16日 -
〖CCG央视报道〗美国使馆最新数据公布:赴美留学生人数创历年新高
央视2套环球财经连线11月14日报道,根据美国驻华大使馆教育部门当天发布的消息显示,中国赴美留学的人数从2011-2012年的194029人增加到2012-2013年的235597人,增幅为21%。其中本科留学生的人数增幅最大,为26%。美国国际留学生最热门的专业中排名前五位的分别是商务与管理学、工程学、数学与计算机、社会科学和物理与生命科学。 根据报告显示,由于今年中国经济的不断增长,越来越多的中国学生选择到美国留学,最近两年的增长速度保持在20%以上。 根据《中国海归发展报告2013》显示,中国留学生回国人数从2008年的6.96万增加到2012年的27.29万,呈现了一个海归回国潮的态势。 根据《中国留学发展报告2013》显示,在低龄化留学的群体中,出国留学者低龄留学生的优质化趋势十分明显,出国留学的学生中三分之二以上成绩十分优秀,是班上的尖子生。有68.25%的学生出国前成绩在班中排名为前25%,排名前50%的占89.8%。只有10.2%的学生学习成绩在班级排名为50%以后。低龄留学生优质化,反映出我国青少年人才流失的严峻趋势。但留学归国率近年来却一直在攀升,美国经济增长缓慢和国内就业机会增多是回国潮的主要原因。 专家认为国内高科技行业和服务业是海归回国就业最多的领域。中国与全球化研究中心主任、欧美同学会中国留学人员联谊会副会长王辉耀受邀采访时指出:中国的服务业占经济总量的43%,欧美发达国家服务业占经济总量的80%。从43%到80%中间有很多的服务行业中的不同的行业业态,不同的领域,都需要一个创新的过程。从海外留学人员回国就业的方面来讲,将是一个特别好的机遇。
2013年11月11日 -
肖盾:海归也要学习“土鳖精神”
我叫肖盾,我是一起作业网的合伙人。一起作业网是把作业留在网站上,学生到网站上做作业。网站成立两年,有接近300万的学生用户。 我是16岁就出国留学,去英国读高中,在英国剑桥大学读两年大学和交换到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后来又回到剑桥读了研究生,一直在攻读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毕业后在国外从事金融行业;回国后在北京奥组委工作;之后在英国创业,从事互联网教育;现在回国创业,也是从事互联网教育。 我本人出生在新加坡,16岁出国的,是在英国的一个寄宿制学校,当时在形成自己的世界观和价值观。我有10年待在国外,学习他们的语言,了解国外的文化。回国创业的一个明显特征是:“具备了从语言,知识和文化对国外的全方位了解,我们希望把全球化的视野用到现在做的事业当中去。” 我个人觉得这是一个好的时代,21世纪最缺的是人才,不管是海归还是土鳖,只要你是人才,这个时代就需要你。海归固然有很多优点,但也有很多不足。我当初到英国留学时经历了文化冲击波,现在回来国后又经历了反向的文化冲击波。 海归回国创业更多是要学习土鳖的精神和他们的真知灼见。我在招聘时,从我的合伙人到企业员工,很多人都具有本土背景,海归和土鳖需要互相学习。 这个时代对于中国来说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时代,我们的祖辈不管是不是海归都经历了战争,我们的父辈经历了文革,而我们这一代出生时恰逢改革开放,基本上就是一片繁荣,不断发展的和平年代,而留学生在国外也经历着和平的时代。中国的GDP虽然全球排名第二,但是仍然面临各种各样的问题,从医疗到教育等许多领域都需要我们的努力。这是一个很有挑战的时代,海归应该怀有自己的知识和理想,多多向本地人才学习,多为国家和社会做贡献。 留学经历开阔解决问题的思路 讲到留学经验对我创业的影响,我想和大家分享几个故事。 第一,当时我们创办一起作业网的时候,我们希望跟公立小学的老师合作,把他们原来布置在课堂上的作业发布在网上。经过第一轮调研以后,发现这个想法在训练学生英语口语的过程中很难实现。为此,我在世界范围内寻找相关的技术支持,后来我在一个国外的语音室找到了可以解决这一难题的技术“就是学生对着电脑发音,电脑就可以对他的语音进行纠正”。于是我就把这个技术产品带回国内,推荐给学校的老师免费使用,所有的老师都接受这种网上口语练习方式。 第二,当前中国教育面临最大的难题就是减负。在当前考核机制不变的情况下,我认为只能通过增加学生学习的效率来实现。经过调研发现,小学生在线下做100道题,有99题是没用的,很多都是机械的重复。因此,我们将工程增加效率的方法应用到学生作业上,通过数据的统计和优化,针对学生在作业中出现的错误,提供针对性的练习,而不是把作对的题目再做一遍,从而大大提高了学生作业的效率。 第三,国外的学习和工作给予了更多关于人生意义的思考,我一直在想,人为什么活着?我从哪里来?我到哪里去?海外的经历让我深深感到作为一个中国人的骄傲和自豪。回国后,在创业过程中时刻希望自己能真正为中国社会服务,尽自己所能去帮助政府解决社会难题。从企业文化上来说,我每天跟我的同事交流:“作为社会中的一员,人不能仅仅是简简单单是活着,而是要有理想地去活着,去追求,去创造,去真正地尊重,去净化自己。”
2013年9月30日 -
肖晗:海归推动中国企业转型
我叫肖晗,是岚山社会基金创始人。基金专门投资于环保和大公益领域的股权投资基金和并购基金,专注于对社会或者环境产生积极影响的行业,例如,农业产业链、生物医疗、教育、养老和保障房等行业。公司希望通过并购的方式去让这些行业得到一个更良性的发展,进而增强国内这些行业的国际竞争力。 每个时代多有每个时代不同的机遇和挑战,比如之前可能海归整体出来数比较少,不过当时中国对国外技术和管理的需求也比较少。在过去一段时间,国家相当于用一些环境和民生的代价去换取经济的发展。进入21世纪,中国民众慢慢开始关注环境和民生,关注国民幸福指数。在环保领域,中国需要引进西方发达国家的先进环保技术、商业模式和社会管理模式。 在慈善领域,国外的经验指出,仅仅依靠捐赠的扶贫方式无法儿实现社会的良性发展。例如,对一个贫困地区,如果一直捐钱的话,当地原有的劳动力就会变得更懒,从而造成了生产力闲置和浪费。西方的社会学家提出用商业方式来解决社会问题,对于失业人员,社会帮助他们重新找到工作,使他们变成生产链条的一部分。这样的话,他通过自己的劳动换取了收入,进而改善自己的生活。这样就避免了“靠捐钱扶贫,反而会让当地的经济垮掉”的现象。 我们在国内做了一些调查,很多国企的自身行业增长潜力有限,未来需要进行产业转型,需要把本身的夕阳行业资产置换出去,让朝阳行业和新兴领域的热门公司的资产进入。在这些并购业务中,可以发挥海归的技术优势和国企的本土运营优势,实现了强强联合。这样的话,不但发展了新兴行业,也保证了国企的业绩。 当前,中国海归人数在不断增加,然而国内对有海外经验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尤其像现在国家的经济发展之后,整个消费升级,所以会需要更多的西方高级服务的产品等等需要在中国生产或者在中国销售。国内外之间的联系是没法儿完全靠一种文化出来的人去做这件事,而海归这层,它的确在东西方文化之间形成了一个层,这个层是把两边的文化互相的交流,两边的商业互相交流。而现在中国经济发展之后,我们有更多的去海外收购的业务,这样的话就需要通晓当地文化的人才去做这件事情。 更有一点国家在推动中国的文化,中国好的东西向国外传播,除了廉价的商品之外,我们要输出一些文化上的东西,这些东西更需要熟悉两边文化的人才去来做这个事情。所以我觉得当今海归能做的事情还是非常的多。 海外经历促进普世价值观的形成 我觉得在国外的最重要的一个收获,当你很多国家工作和生活以后,了解了不同国家的不同文化之后,更有可能会形成普世价值观,也就是更关注人类的普遍需求和全球的人道主义需求。大部分海归回来之后,他的全球视角会更多一些,当然民族主义也会少很多。 海外的经验对我有很大的影响,主要有两块海外生活的经验: 第一、我刚开始留学是在伦敦读一年的语言课程,这一年的英国家庭寄宿生活,是我了解了基督教和英国人的宗教历史。我对基督教的认识过程使我认识到一个人要坚持自己认为是对的东西,人对社会要有责任感,你不是为了自己去生活,而要为社会做出自己的贡献。 第二、海外经历帮助明确职业规划。我在非洲做了一段志愿者,主要为当地一个解决社会问题的孵化器提供管理和金融上的支持,期间我们成立一个社会投资基金。非洲作为全球慈善的中枢,我在非洲工作期间接触到了很多来自欧美国家的慈善机构和基金会。在这样一个人人热爱慈善的环境中,我被他们深深地影响了,回国创业后我仍然坚持在社会投资领域工作。
2013年9月30日 -
朱伟卿:海归人才需要和本土人才相互协作
我在英国留学,我觉得我们新生代海归应该有保护人类生存环境的使命,所以我就义不容辞开了上海宝碳新能源环保科技有限公司,立志于把中国环境保护做好。 开公司之前我到了一些发达国家做了大量的调查,发现国外有很多先进技术,而中国在这方面存在着相当大的差距。公司刚成立的时我想把这些技术引进国内,但是由于项目本身也不太接地气。另外,中国正处于转型期,企业宁愿把钱放在发展企业上面,也不愿意放在节能改造上面。上述两个方面的原因,迫使公司只能从商业模式上的进行创新,企业把国外的金融碳资产理念带过来:“企业把节省下来的能耗开发成资源,交易以后可以拿到额外的收入,使企业有额外的收入投入到新的节能环保上去,从而形成良性循环。” 新生代企业家要承担起社会责任,把低碳价值、低碳理念植入到企业中去,为人类生存环境和应对气侯变化作出了贡献。 海归人才的优势 我们创业团队三分之二是海归背景,三分之一都是土生土长的人士。本土人才熟悉中国国情,懂中国做事做人的方法,在企业的节能项目落地起着关键性的作用。我认为海归,尤其新生代海归,需要跟国内的本土人才协同合作,而不是排斥他们,这样企业才能事半功倍的。海归很有激情,爆发力强,然而在项目执行时向本土人才学习,许多项目需要结合中国国情来操作。 另外,留学和海外工作经历赋予我创业的新契机。第一、如果我不出国的话,我根本就不知道我国在低碳、环境保护和节能环保上面跟国际先进水平之间的差距,也不会接触到世界上的先进节能技术。第二、我们创业团队中三分之二是海归的背景,这是公司的一笔巨大财富。而这些团队成员是我在国外的时候,大家一起交流时碰撞出火花,然后才一起回国创业。
2013年9月30日 -
张鹏:海归创业需进行本土化
我叫张鹏,我的公司是信弘天禾资产管理中心,公司主要从事量化投资和金融交易平台,我们在中国做一个非传统的对冲基金,还建立了一个能够把中国的智慧资源跟资本进行对接的平台。 对我们这代海归来讲,创业是比较好的时代。我是在2000年和当时很多的北大、清华学生一样出国,然后再读博士。当时对自己的未来并没有一个非常清晰的规划,就感觉毕业了以后,如果能进入到华尔街的话,挣钱比较多。非常庆幸的是,第一天去华尔街,我问同事每天生活是怎么样的?他回答说:“说我每天坐火车,然后再坐地铁上班,回家之后跟孩子玩儿。”我突然想到如果留在美国,到了40岁的时候是不是也会过同样的生活,我想这不是我的未来。 海归要回国创业的话,首先要有独立的思考。就金融行业来说,我觉得在中国有很好的机会。在互联网时代中国可以跟美国站在同一个起跑线上。比如,当时在银行工作的时候,对冲基金和银行已经把IT开发的东西外包到中国。他们认为中国和印度是以低成本劳动力来给他们提供价值。 在互联网时代,企业可以通过为开发者提供各种研究的资源,同时,研发者也可以将研发成果通过互联网实现共享,从而充分挖掘世界各地的人力资源。另外,我们通过建立孵化器,使研发者可以跟各种资本进行对接,帮助他们创业,这是一个有效的激励机制,极大的激发了他们的积极性。 前一辈的海归,在中国还没有充分发展的时候,更多的是学习西方的技术。在我们这一代海归看来,产品和技术创新是一个方面,而更重要的也许是商业模式的创新。我非常同意上午沈南鹏先生所讲的“中国很多的原创商业模式都可以获得成功。” 所以,我认为海归创业更多的是应该进行独立思考,看看国外有什么先进的模式可以拿过来进行改进,然后进行本土化,使其在中国的土壤上生根发芽,并创造新的价值。 海归的优势 我觉得国外的工作经历也是非常宝贵的财富。例如,美国的公司管理体制非常完善,但是这也带来一个问题,就是这种的管理体制往往会扼杀创新的想法和动力。我们在美国公司看到这些问题后,在回国创业的过程中,我们会对我们的企业进行一些制度的改革来激励员工的创造力。例如,当前流行的扁平化管理就是在力图避免美国公司的官僚体制带来的消极影响。 现在看到很多家长想把孩子很早就送到国外留学,希望他们从语言和文化上更好地融入当地,我对这个持有不同意见的。从我个人经验来看,语言作为一门工具,满足了你在国外的生活和工作就可以了。如果你花200%的精力,英语说的跟老外一样,我觉得倒不如把这个精力花到做你的事业上,也许能取得更大的成功。 海归需要融合国际化和本地化。
2013年9月3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