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CCG持续关注国际关系议题,推动中国与全球化的发展,积极开展国际交流,充分发挥智库“二轨外交”作用,在巴黎和平论坛、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慕尼黑安全会议等重要国际政策与意见交流平台上组织分论坛、边会、圆桌会议、晚宴等活动,促进国际政商学界对话,凝聚共识;CCG积极与各国政界、智库界、工商界开展“二轨外交”活动,每年常态化赴多国调研与交流,促进中外关系攸关方互动,保持与多国政策圈层的沟通渠道。
-
海归创业蓝皮书:以“人才环流”助中国企业国际化
中新网北京7月23日电(记者 张冬冬)23日在北京发布的《中国海归创业发展报告(2012)》蓝皮书表示,以“海鸥”为代表的人才环流是全球化的最新趋势,要努力发挥“海鸥”的作用,有效地推动中国企业国际化的历史进程。 由中国与全球化研究中心与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创新创业中心共同完成的这本蓝皮书指出,“海鸥”专指安家国外、经常往返于中国和所在国之间、以各种方式参与中国活动的华人。“海鸥”担任中国海外企业高管,不仅在近期内将大大缩短中国企业国际化的进程,而且将成为中国企业海外长期稳定发展的解决方案。 蓝皮书指出,在中国参与国际经济的进程中,“走出去”战略正发挥日益重要的作用。开展对外投资和进行国际化经营已成为众多国内企业生存、发展的必经之路;而当前,中国企业的海外业务也超出了传统的亚非拉市场,逐步向欧洲和北美的发达国家扩展。 然而,中国企业国内派出的管理人员容易“水土不服”,缺乏海外生活工作经验,对于当地风土人情的了解有所欠缺,在开展业务方面有一定困难。而当地聘用人员的经营理念和风格往往易与中国投资者和管理人员发生冲突,影响企业的正常运转,使并购及合资预期的效应难以实现。 蓝皮书援引加拿大怀雅逊大学的研究指出,定居加拿大的“海鸥”具有以下特征:很高的受教育水平,大多数具有硕士以上学历;不限于中国和加拿大的多国经历,加国宽松的移民环境,吸引了不少来自美国、欧洲、日本等地的中国留学生;具有海外工作经验,往往在主流社会机构中担任要职。 因此,蓝皮书建议以“人才环流”突破中国企业国际化瓶颈,发挥“海鸥”的作用:“海鸥”在海外学习、工作、生活多年,对当地社会人文环境具有深入的了解和广泛的社会联系;对中方投资者而言,尽管代理人的考虑依然存在,但同文同种降低了由信任问题所造成的交易成本。 蓝皮书认为,世界金融危机爆发之后,助推了海外华人专业人才的回国潮,与科技、教育人才相比,高端经营管理人才的回归数量不大。究其原委,是因为海外高端经营管理人才发挥才能可能还是在海外,对这些人来说,以“海鸥”形式“为国服务”则避免了两种体制的摩擦,(完)
2012年7月23日 -
海归创业蓝皮书建言海归企业“牵手”民营企业
中新网北京7月23日电(记者 张冬冬)23日在北京发布的《中国海归创业发展报告(2012)》蓝皮书呼吁,中国海归企业与本土民营企业在项目、技术、市场、资金、销售、管理、团队等方面展开对接合作,共同致力于中国的产业升级、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以及中国企业走出去。 由中国与全球化研究中心与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创新创业中心共同完成的这本蓝皮书指出,中国海归企业和本土民营企业可以在技术和资金、国际市场和本土市场、企业走出去和国际化、企业转型和产业升级以及企业经营管理和人才团队等方面形成优势互补。 蓝皮书表示,留学人员回国创业,完善了中国的产业结构,推动了高新产业的发展,促进了本土企业的“走出去”与“国际化”,但也面临着融资难、不熟悉市场等许多问题。与此同时,中国已有许多资金实力雄厚、具备一定规模的本土民营企业,有进行多元化经营和投资、产业升级、走出去发展以及国际化等需求。双方在共赢基础之上展开对接合作,对于双方的发展以及中国的经济建设都是共利之举。 蓝皮书强调指出,海归创业与民营企业的合作发展,不是简单的“技术与资金”、“国际市场与本土市场”、“人才与资本”的优势互补,双方对接合作应该存在合作的“共同基础”,并能包容差异性:一方面是要形成既共利共赢又一损皆损的共同利益基础,能共同承担风险、分享成果,形成合适的股权配置。另一方面,双方还需要在理念、价值观上达成一定程度的一致,并形成共同的长远发展目标和战略规划。 “政府需要通过政策引导释放海归企业与本土民营企业的活力。”蓝皮书指出,一方面,政府对于海归企业与本土民营企业对接合作,应首先从国家产业发展战略和经济建设要求出发,发挥政策引导作用,推动海归企业与本土民营企业共同推动产业升级、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此外,对符合重点产业条件的海归企业与本土民营企业对接合作,政府要通过风险投资、税收优惠、科技园、项目和贷款担保等多种形式进行扶持;而对于一般的海归企业与本土民营企业对接合作,则政府要遵循市场规律,完善公共服务和发挥牵线搭桥的作用。 蓝皮书认为,政府可以发挥“政策杠杆”及税收优惠政策的作用,引导本土民营企业、民间资本向高新技术领域的创业海归投资;带动民间资金和本土民营企业,建立专门扶持高层次留学人才在高新技术领域创业的风险投资基金;建立创业海归与本土民营企业间的交流、平台及联谊平台。(完)
2012年7月23日 -
海归创业蓝皮书吁大力引进人文学科海归高端人才
中新网北京7月23日电(记者 张冬冬)“海外文科高端人才,有助于在中国问题和西方解释之间建立起一个良性的缓冲和斡旋地带。”23日在北京发布的《中国海归创业发展报告(2012)》蓝皮书表示,中国在加强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之外,也应该加强对人文学科高端人才的重视。 由中国与全球化研究中心与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创新创业中心共同完成的这本蓝皮书指出,在全球竞争日益激烈的时代,人文科学领域的“生产力”和“自主价值创新能力”,关系到国家乃至文明的自我守护能力、自信心和价值影响力,是国际核心竞争力的组成部分。 蓝皮书指出,人文学科相应衍生的产业同样可以创造巨大的经济价值,而且属于典型的可持续发展的绿色的知识经济、创意产业,如传媒、文化、电影、出版等狭义的人文学科产业以及法律、咨询、教育等广义的人文学科产业,还包括一些知识服务产业。 蓝皮书援引纽约大学东亚研究系主任张旭东教授的观点说,海外文科高端人才,有助于把当代中国人对中国问题的思考介绍给海外的舆论、学术界和文化界,以中国人的知识和智慧,以理性、专业化、平等探讨的方式,介入当前世界范围内的重大问题。 因此,蓝皮书建议,在“千人计划”内设立文科试点,帮助国内主要大学及有文化远见和抱负的地方政府,网罗和选用海外合适的高端人才,组织高端的研究所、智库,助力中国决策的科学化、社会公共政策的完善以及进行储备性长远政策的研究。(完)
2012年7月23日 -
首部国际人才蓝皮书:社会文化类障碍是海归人才回国重要障碍
光明网北京7月23日电(记者李瑞英) 在中国第一个留学生容闳赴美留学165周年和中国欧美同学会建会100周年之际,我国第一本关于中国海归创业发展蓝皮书--2012年国际人才蓝皮书《中国海归创业发展报告(2012)》(王辉耀、路江涌编著;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发布会,2012年7月23日在欧美同学会举办。蓝皮书主编、欧美同学会副会长王辉耀介绍了蓝皮书的内容:2012 年“中国海归创业发展报告”在大量实地访谈、问卷调查和政策梳理的基础上,分析了海归回国发展的优劣势,比较了海归创业和本土创业面临的机会和挑战,专题研究了海归创业成功的出破口。在全面把握当前海归大潮中海归发展现状、政策和趋势的基础上,结合中国与全球化研究中心和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创业中心在海归人才发展领域多年积累的研究优势和社会影响,综合权威专家和机构的学术影响力、社会影响力和政策影响力,为海归发展描述整体情况、梳理政策脉络、提出了多角度和操作性建议及理论指导,为我国海归创业者、海归研究者和政策决策者提供了实践指导、学术资料和决策参考。蓝皮书指出,社会文化类障碍是海归人才回国的最重要的障碍。 蓝皮书说,自中央政府2008年底颁布我国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引才计划“千人计划”以来,中国兴起了一股海外留学人才回归的高潮。按照教育部的统计,2008年我国回国的海归还只有5万人,2009年回国海归首次突破10万人,比2008年翻了一番;2010年回国海归达到13.48万多人,2011年回国海归又达到18.62万人,创历史新高。海归人才的大规模跨国流动和加速回归显示了随着中国经济的腾飞和政府的努力,中国正在日益从“人才流失”国逐渐转为世界最主要的“人才回流”和“人才环流”的接纳国。特别是我国自“千人计划”出台和《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颁布以来,中央和地方的一系列最新人才吸引举措助推了人才的回流。截至2011年底,中国已吸引中央“千人计划”专家2264人,各地吸引的地方“千人计划”人才超过万人。中国最新的人才政策还包括新出台的“青年千人计划”和“外国专家千人计划”等一系列国际人才政策创新举措,以及中国独创推出的“人才特区”政策。如今,中国已经成为全球最大海归国之一,现阶段正面临着海归创业大潮。归国留学人员回国创业,推动了中国在新经济、新技术、互联网、IT、通信、传媒等诸多领域的发展,给许多传统产业注入了活力。 蓝皮书指出,海归人才回国障碍是国内用人单位和相关部门关心的一个重要问题。通过对海归人才的四大类、十余种可能的回国障碍进行调查,并让参与调查的海归人才对回国的障碍因素进行打分。结果表明:社会文化类障碍是海归人才回国的最重要的障碍(79.6%的海归认为社会文化是他们回国的重要障碍),其次是政策制度方面的障碍(69.6%的海归认为政策制度方面的因素是他们回国的重要障碍),再次是家庭生活方面的障碍(67.2%的海归认为家庭生活方面的因素是他们回国的重要障碍),最后是职业发展方面的障碍(67.2%的海归认为职业发展方面的因素是他们回国的重要障碍)。这与海归人才回国的原因是相对应的。在对海归回国原因的分析中,海归回国的主要原因依次是:职业发展原因、家庭生活原因和社会文化原因。因此,海归回国主要是受到国内发展机会和家庭团聚的吸引,但因为认同国内文化或无法融入海外文化而回国的较少。相应地,在海归回国障碍的分析中,海归顾虑最多的是社会文化障碍,政策制度和家庭生活障碍居中,而顾虑最少的是职业发展障碍。因此,综合而言,国内的职业发展机会是吸引海归回国的主要因素,也是海归顾虑最少的方面;但社会文化障碍则是海归回国的最大顾虑。海归回国政策对海归有一定吸引力,但政策制度方面的障碍也是阻碍海归回国的重要因素;家庭生活方面的因素是海归回国的重要动因和重要障碍。 蓝皮书强调,回国创业对海归来说是机会和风险并存。海归的优势主要在于其国际化视野和本土化情怀的结合,在于其东西方双元文化的结合,在于其获取海外资源的优势,在于其掌握先进技术和管理模式的能力。随着国内经济的发展和海归的大量回流,海归群体也开始出现不同层次并遭遇反向文化冲击。目前,以《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为基础,以“千人计划”为引领,以地方人才政策为支撑的全国性海归回国创业与发展的政策体系初步形成,也形成了中国国际人才在创业领域的巨大优势。可以说,目前是中国5000年来创业机遇最多的时期,也是海归创业的黄金时代。 [责任编辑:李国强]
2012年7月23日 -
中国海归创业成功企业集中于高新知识密集行业
中新网北京7月23日电(记者 张冬冬)海归在哪些领域创业更容易获得比较优势?23日在北京发布的《中国海归创业发展报告(2012)》蓝皮书给出了答案:高科技、新经济以及知识服务产业领域,是中国海归成功创业的主要阵地。 根据样本研究,互联网、IT和通信等高新产业领域创业成功的海归占到了70%以上,还有20%的海归集中在咨询、法律服务和教育等知识服务经济领域,只有5%左右是在制造领域。调查说明海归在自身擅长、有专业技术优势、国内外差距较大的高新技术领域里创业,独具优势。 由中国与全球化研究中心与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创新创业中心共同完成的这本蓝皮书指出,“高”、“新”、“国际化”、“走出去”是中国海归创业的四个关键词:高科技产业、新经济领域、知识服务产业及涉及国际化和走出去的领域,是海归创业的主要阵地和最能发挥海归创业优势的领域。 蓝皮书说,海归通过自身在西方学习和实践中掌握的先进技术、创业理念、商业模式、社会文化观念等,推动了国内高科技、新经济的发展,带回了新的融资方式和国际资本,同时也建立了中国在纳斯达克上市的主要企业,并帮助了本土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的国际化和“走出去”。 蓝皮书指出,海归创业的资本来源主要是个人存款。超过50%的海归创业的主要资本都来自个人存款;超过七成的海归创业资本中包含个人存款。此外,朋友亲戚借款、国内企业入股、国内外风险投资都是获得资本的重要途径,值得注意的是,“目前国内已出现一批以海归创业企业为主要投资对象的风险投资机构”。 蓝皮书显示,大部分海归创业企业内部具有较强的研发能力,内部研发是研发投入和获得研发成果的最重要方式;同时海归创业企业也注重与国内外其他机构的合作研发。综合销售额、总资产和员工数等多项指标来看,海归回国创业企业仍然以中小企业为主。(完)
2012年7月23日 -
中国海归创业“逃离北上广” 择业首选事业单位
中新网北京7月23日电 (记者 张冬冬)“逃离北上广”,已不仅是中国普通青年的流行趋势,而且已成为中国海归的现实选择。23日在北京发布的《中国海归创业发展报告(2012)》蓝皮书显示,中国海归的创业地点,正在逐渐转向内地及中小型城市。 由中国与全球化研究中心与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创新创业中心共同完成的这本蓝皮书认为,很多海外留学生之所以在回国创业时放弃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而选择中小城市,主要是因为大城市的竞争压力大,创业所需要的资金比较多,政府能给予的支持也有限,所以在回归创业资金方面年轻海归感受到比较大的压力。 蓝皮书表示,与之对应的是,中小城市竞争压力则相对较小,政府能给予的支持也相对更多一些,很多海外高层次人才去中小城市,当地政府都会提供免费的办公场地,并在创业启动资金上给予资助。 蓝皮书举例说,武汉市政府2008年针对优秀海归创业人才出台了一系列的优惠政策,包括设立600万元海外留学人员创业投资资金,设立创新人才开发资金,为承担科研项目的归国博士提供政府资助等。长春市设立了高新区创业“天使基金”,每年安排300万元,专项用于扶持大学生、硕士生、博士生创业。对于符合条件的人才项目,还可以提供300万-500万元创业风险投资,以及按实际贷款利息金额的20%最高50万元的贷款贴息。 “另外,相当一部分海归来自中小城市,为了回报家乡,带动家乡的经济发展,他们大多会选择回到家乡创业。”蓝皮书认为,这些海归虽然把企业设在了中小城市,但拥有国际视野,仍然胸怀天下,把企业一步步做大做强,把市场从小地方发展到全国甚至全世界。 蓝皮书还指出,海归创业的行业选择呈现多样化趋势,由于具有相关的海外学习和工作经历、能较好地借鉴国外先进的服务理念和企业运作模式及了解国内市场状况,选择服务业的海归将会增多。同时,海归团队创业渐成趋势,政府在吸引海外人才回国创业时,也开始重视引进海归团队。 海归创业蓝皮书称中国海归回国择业首选事业单位 中新网北京7月23日电(记者 张冬冬)调研显示,目前已经回国就业的海归所选择的单位以事业单位为主,占总数的43.2%,而打算回国就业的海归也有类似的选择。 23日,由中国与全球化研究中心与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创新创业中心共同完成的《中国海归创业发展报告(2012)》蓝皮书在京发布。蓝皮书显示,按单位性质划分,海归就业时,选择外资企业和本土企业家创立的民营企业的分别有16.1%,另有13.6%选择了国有企业,7.4%选择海归企业家创立的民营企业,到政府部门就业的有3.7%。 蓝皮书表示,打算回国就业的海归仍然把广东、上海、北京、福建、江苏等沿海省市作为优先考虑的工作地点。这表明,海归回国就业仍倾向于到经济发达的沿海地区,而较少到内陆省份就业。海归就业地区选择过于集中的情况一方面会提高海归就业难度,另一方面会增加海归间薪资的竞争。 蓝皮书显示,已经就业的海归人才最主要的去向是大学和科研机构,占样本数的1/3,说明海归人才在科研教育事业中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除了大学和科研机构,海归还在其他服务业、新生物工程和新医药、制造业、新能源和新一代电子信息技术等行业比较集中。 蓝皮书还表示,海归就业通常选择规模较大的单位,已经回国就业的海归就业岗位主要集中在研发方面,有35.8%的海归已经回国在研发岗位工作。另外,从事销售和市场、生产和运营以及人事管理工作的已经回国就业海归比例分别为12.4%、11.1%和8.6%。 蓝皮书指出,从海归整体来看,近年来出现了一些“就业难”的情况:国内用人单位更加注重海归的实际工作能力和工作经验,更理性、有选择性地引进海外人才,看中的是正当其用,而不是海归这个光环;随着留学人员大众化、低龄化日益明显的趋势,海归群体个体能力也参差不齐。 蓝皮书建议说,对于在海外没有工作经验的海归,最重要的是把心态归“零”。首先,海归回国之后对国内的就业形势可能不太熟悉,需要敢于寻求帮助。其次,在对薪水和岗位的期望值与现实之间有落差的时候,不妨暂时放下身段,先抓住身边的机会。(完)
2012年7月23日 -
[图] 2016元宵快乐
2011年2月2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