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CCG持续关注国际关系议题,推动中国与全球化的发展,积极开展国际交流,充分发挥智库“二轨外交”作用,在巴黎和平论坛、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慕尼黑安全会议等重要国际政策与意见交流平台上组织分论坛、边会、圆桌会议、晚宴等活动,促进国际政商学界对话,凝聚共识;CCG积极与各国政界、智库界、工商界开展“二轨外交”活动,每年常态化赴多国调研与交流,促进中外关系攸关方互动,保持与多国政策圈层的沟通渠道。
-
莫天全:海归的DNA本身就携带创新因素
我是搜房网创始人莫天全。搜房网涵盖买房、卖房、租房,甚至于装修等领域,搜房网在106个城市有分公司,有一万多名员工。 我觉得海归本身就是有创新的想法,因为当时的中国人选择出国留学的人毕竟是少数,这在某种程度上就是创新。海归在国外学到的东西与国内大学相比,大部分也都是新的东西。然后,海归在回国以后又接触到了国内全新的政策环境和发展模式。所以,海归作为一个特殊群体,我们的DNA里本身就有创新的因素。 搜房网一直在不断创新,如果没有创新的话,别说生存了,就是连起步都做不到。从搜房网的创立、培养和推动,到现在的市场融资和上市,这些过程中一直在创新。现在搜房网不仅是一个房地产业的交易平台,还是一个信息发布平台。我相信企业的发展,如果不能不断创新的话,很快就会被后来者或者其他行业超越。 我觉得中国的企业跟大学生,特别是临近毕业的大学生缺乏必要的沟通联系。搜房网每年在10-20所重点大学会进行校园招聘,希望能够补充一批毫无社会工作经验的毕业生们加入搜房网。在校园招聘时,我们把公司的理念和对大学生的期望都跟大学生进行面对面的交流,从而使大学生知道公司要的是什么样的人。
2013年9月24日 -
陈宏:海归创新要发挥专业优势
我是汉能投资公司的董事长陈宏,回来也差不多十多年了,我在做汉能之前是做实业的。 腾讯借鉴ICQ,不断创新,从而变成了一个赚钱的商业模式。这种在知识产权保护前提下的不断地模仿也是一种创新。而当腾讯、阿里巴巴、百度等公司的市值超过几百亿美元的时候,它们进入一个新的领域时,这些公司必须依靠创新来获得自己的竞争优势。另外,在政策上政府需要加大对知识产权保护力度,这样才能鼓励更多企业进行创新和科技研发。 我个人感觉对创新这个事不用特别悲观。作为留学生回国创业,建议一定要从事自己熟悉的领域,这样才能够有相对的优势。 这个时代正是凸显了一部分专业领域海归的技术优势,例如,在生物技术,在医疗机械,清洁能源的芯片制造业,如果在国内有市场的话,拥有相对技术优势的海归企业还是会受到基金和风投的欢迎的。 现代海归的优势和劣势跟过去不一样了,现在的海归特别多,不像过去只是全校前几名才可以留学。我个人觉得大家可以忘掉“海归”这个词,可以在自己薪水跟大家一样的情况下,靠自己的能力来进行竞争。
2013年9月22日 -
汪潮涌:海归推动中国海外投资
我是1985年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公派去美国留学学习金融专业,1987年毕业,同年进入华尔街。1999年创办了自己的公司,到现在主要进行风险投资(Venture Capital)和私募股权投资(Private Equity)。 我在过去26年的职业和投资生涯里,可以分成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主要是在国际上大的金融机构工作,向国内投资或者作为国内企业到国际上引进资本的桥梁。1993-1998年我在摩根斯坦利,这一时期的基本工作是为中国企业到国际上市、融资和把国外的资本投到国内。主要包括:1993年摩根斯坦利投资平安保险;1994年投资福建最大的民营企业;1995年第一个中外合资银行。 第二阶段,创业阶段。在创业之前的2年时间,我和李山一起为世界开发银行建立投资业务做了一些工作。1999年底我创办自己的公司,主要是为海归企业家回国创业提供投资。当时与张朝阳、李彦宏等早期的海归企业家联系密切,也有幸成为他们的投资人。公司的第一桶金来自于对回国创业的海归企业家的投资。他们实现了他们创业家的梦想,我们也获得了丰厚的回报。 第三个阶段,2006年开始,我们进行外向型的投资,作为具有海归背景的投资人,我们在海外有相当多的优势。例如,垂直基金的募集都是在海外,既有欧美大型的机构,又有家族的基金。我们第一个风险投资主要负责的是欧洲家族债券,第二个外权基金是公募的。 最近我们又开始帮助中国的投资者到海外投资。2013年,刚刚完成了一例境外人民币投资的项目,我们和意大利的投资机构联合控股全球最知名的豪车品牌--奥斯科马汀。这次投资项目的成功与我们的国外的学习与工作经历、国际化投资理念以及在沟通中的文化和语言优势密不可分。 在海外的投资,海归企业家和投资家会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我觉得现在正是中国海外投资的黄金时期,中国有巨大的外汇储备,需要转化成有高回报的投资,而不是永远去不断买外国低回报的国债。同时,很多的资本和基金需要有经验、有能力、有资源和有团队的机构去管理。 我们的海外投资主要会关注四个领域的机投资。1. 科技领域。无论是在硅谷还是在中国,科技人才创业企业都是我们愿意投资的对象,同时我们也愿意参与高科技公司的运作。2. 有创意、有品牌的企业。奥克科马汀就是我们非常成功的例子,因为它有百年的文化积累,又有英伦绅士风范。国外大的投资机构都非常看重品牌。我有一个很好的朋友是PRADA创始人,PRADA是意大利比较典型的家族公司,但是在20世纪60年代开始坚持赞助美国杯帆船塞赛。我于2004年底创办“中国之队”。从此这只帆船队就一直参加美国队帆船赛,我也成为160年历史上第一个中国帆船队的赞助人。过去这8年里,我们和PRADA家族,路易威登家族以及瑞士的制药大王赞助的帆船队同台竞技。一方面为中国国际航海影响力做出贡献,同时把中国的品牌推向海外。值得强调的是,我们利用这个品牌,我们接触了一些高端的投资机构和投资平台。通过美洲杯帆船赛飞平台,公司在奢侈品品牌等领域开拓了市场,得到了很好汇报。3. 境外投资渠道。这也是中国企业国际化过程中非常看重的领域。4. 能源领域投资。这一领域的投资主要集中在能源、资源和矿业领域。我们投资的一家在伦敦上市的公司,它就是专门做能源资源和环境保护的。另外,公司在南非和澳洲都有大量的投资,这种投资主要是为中国在海外囤积资源。因为中国缺少很多资源,我们可以从海外向中国出口。 综上所述,所以科技、品牌、渠道、资源这是我们海外投资主要专注的四个领域,所以希望有更多的海归企业家、创业者和高科技管理人才能够加盟我们,在上述几个领域合作投资。 2013年,我们还做了一件提升中国品牌影响力的项目,公司和中央电视台、国家计委三家共同发起举办了中国越野拉力赛,它号称中国的达喀尔。越野拉力赛的线路从北京出发,沿着丝绸之路驶向终点敦煌,总共有150个车队参加。拉力赛项目一方面有助于西部开发,把西部很多的创业资源和旅游资源通过赛车运动展现在国内和国际投资人面前;另外一方面,我们也非常愿意帮助中国汽车产业创造自己的民族品牌。虽然中国现在是全球第二大汽车制造大国和汽车第一大消费大国,然而很多核心技术没有解决,中国并没有自己的知名汽车品牌。我们希望通过打造国际级的汽车赛事,为中国的汽车产业打造品牌,打造国际竞争力。同时,也可以帮助更多的中国企业赞助商宣传他们的品牌,宣传他们的国际影响力。
2013年9月22日 -
陈启宗:留学生的学习和继承
田溯宁是80年代出去,薛澜是80年代出去的,而我是1967年来出国的,而且从香港出去,之后我回到了香港,由于香港回归了,我也就顺理成章成了海归。 全世界没有一个国家如此关注留学,设立侨办,设立欧美同学会。历史证明,回国的留学生为中国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没有海归,恐怕就没有今天的中国。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我们为什么出国留学?是因为我们落后。我的“中国梦”就是再过不久,我们中国人就不需要再做留学梦了,同时也成为外国人的“留学梦”的一个国家。 最后讲三点。第一,留学生该学什么;第二留学生学不到什么;第三留学生不该学什么。 第一,留学生学到了什么?一百年来的留学史,我们基本上学到的是先进的技术,还有一点点先进的思维。这些都是对国家大有好处,但是我认为该学的还不只是这些技术性和学术性的问题,真正要学的是以下三件事:1. 法治的精神跟法治的意识;2. 学术的严谨性,这是美国富强的主要原因;3. 理性的思维。我们中国人是比较感性的民族,我们的语言和艺术都是比较感性的,这一点是值得我们保留和引以为荣的。然而我们的文化传统比较忽视理性思维方面的训练。 第二,留学生学不到的什么?留学生在国外学不到的是读书人的“士大夫精神”。这是我们中国人优良的传统,是留学生在海外学不到。 第三,留学生不该学什么?例如,西方的文化背景是对抗的,西方的文化基本上是犹太教跟基督教的斗争史。如果你没有读过《圣经》,根本不可能明白西方文化的精髓是什么。另外,现在西方所谓的自由民主,已经走到穷途末路,很多不良影响都慢慢显现出来。我们在这个关口上学人家那些短处,并将其引到自己的国家里来,是不可取的。
2013年9月20日 -
张亚勤:回国创业时海归人员的心态要做调整
国际化竞争从物质、贸易转向金融,现在已走向人才的竞争。在人才竞争的全新时代里,留学人员归国创业心态“接地气”很重要。中国创业环境跟海外是不同的,许多人在创业时心并没有落地,不能适应环境,因此在回国创业时海归人员的心态要做调整。 科技研发方面,我国研发在硬件方面已经超过了许多发达国家,在重点项目方面上的科研经费已经超过了欧美。我国的科技研发主要存在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 第一、机制问题。1. 科研经费如何使用?科技部长万钢对科技经费的使用的腐败问题感到震惊和心痛,这个问题需要得到重视。2. 人才的使用机制。海归人才在国企和公共服务领域,除了几个向李山一样成为国企的CEO以外,基本上是全军覆没。而海归在创业、外企和高校等领域,则相对比 较成功。 第二、海归人才的心态。很多海归虽然人回来了,但是他的心并没有落地,没有接地气。他们认为自己是留学回来的,应该受到特殊的待遇,应该做一些和别人不同的事。 第三、宽松的人才环境。企业只有尊重海外人才,为他们提供好的发展环境,才能够使人才发挥他们的潜力。微软研发集团成立15年,由于微软开放和自由的人才使用环境,积聚了世界上大批顶级人才。阿里巴巴和小米的研发团队中许多人都是从微软研发集团出去的。 另外,还有一点我比较担忧。中国的高房价和环境污染使得许多30多岁的国内精英选择移民海外。真正富人出去几个也没关系,留学生出国最终可能也会回来,而作为社会基础的精英移民后,会对我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造成很大的影响。
2013年9月19日 -
郭盛:海归结交“圈外圈”,回国尽早“接地气”
我是智联招聘的,在加入智联以前是麦肯锡中国的合伙人。今天我跟大家分享的是海归的劣势到底是什么?如何克服?如何在中国取得成功? 海归基因里有创新,然而海归在中国社会进行创新需要接地气,创新基于对用户和社会的了解上。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中国社会分为两个部分:精英社会和吊丝社会。企业家往往把精英服务变成吊丝服务,从而赚取很好的利润。像爱康国宾就是把精英服务变成了普通大众都可以享受的服务,这点很重要,接地气。 我们公司里有很多海归,他们有非常好的思路和想法,但是不接地气,往往他设计出来的产品看着非常漂亮,但是用户不会用。很多海归生活在自己的世界里,而不是“吊丝”的世界里。我希望海归回到“吊丝”的世界里。像莫天全的搜房网模式,可以为全世界的用户接受。他们充分了解了中国消费者的需求,所以才创造了受到消费者喜爱的模式。 现在学生和就业单位之间的期望值之间有很大的落差,也就是双方的期望值不一样。企业对90后的期望值是希望他们吃苦耐劳。90后对企业的期望值就是允许他们犯错。 海归需要接地气 海归只有生活在吊丝里,生活在互联网里,才会有成功的可能。这一过程就是接地气,也就是从洋到土的过程。怎么实现接地气? 第一、从意识上把海归的模式打破,比如说,刚刚回到中国,很多成功的人都会选择进入到中国化的企业,而不是进入具有西方管理模式的工作环境; 第二、打破朋友的圈子。互联网有一种说法,人类都生活在自己的部落里,所有的信息都是在这个部落里。互联网和媒体让我们做了一件事情,叫“揭部落”。让我们可以了解不同的国家和不同的城市,通过“揭部落”我们获取了许多其他人不了解的信息,从而比别人在眼界上高一级。不过,现在微信和微博出来了,我们又没这个优势了。每天打开微博、微信都有自己的圈子,现在的社交媒体又把我们放到再部落的圈子里。 海归不要把自己圈在这个部落里,让自己融入到普通的圈子里去,微博里不要全是加入身边的朋友,加一些收入比你很低的人做好友。我相信当他作为一个吊丝,在医院里走了一圈的过程,而不是作为特殊贵宾,高级干部走了一圈的过程,他对这个医疗体系将会有非常好的体验,他会知道哪些地方是医疗的弱点, 所以接地气就是打破海归自己的圈子,先把原先的朋友放一放,交一些新的朋友。 第三、一定把海归看作长期投资而不是短期投资,大家不要急着两三年内就可以成功,大家看看台上坐的这些嘉宾,其实我们都是年纪比较大的,而且是经历过许多挫折。成功是没有捷径,不要以为自己是海归,就可以在两三年内马上成为一个富翁。海归在创业的初期,将会是不断煎熬,不断折腾的阶段,只有到经过了这个特别难受的极端才能够看到成功。 以莫天全股价为例,现在已经翻了五倍。我认识一些搜房网的投资人,初始阶段,他们也有一段特别煎熬的时期,熬过来了,才实现了股价翻了五倍。 我给大家一个建议,创业初期不要看这些成功的人,而是去想想如果我失败后会怎么样?我能不能熬过去这样的失败?这样的话离成功就更进一步。 有一件事情我希望海归一直保持,不是我们的知识,不是我们的技能,也不是我们在国外的人脉,我觉得海归最大的财富是经过国外教育和海外工作生活获得的思维方式,这个思维方式是海归和国内的很多人最大的区别。海归的逻辑思维能力,缜密的做事能力、国际视野和开放的心态是巨大的财富,千万不要在国内待了几年就把这种思维方式丢了。这种思维方式可以让你在职场上走的很远,这种财富当你刚刚进入职场时可能认识不到,一个大专生做的互联网产品可能和你做的差不多,但是只要保持你这样的思维方式,接一下地气,我相信两三年以后中国任何的专业人才都不是你的对手。 只有秉持着海归变海带的心态,放下当今社会普遍存在的浮躁和急于求成的心理,从零开始,这样才能真正走的最快,走到最后。
2013年9月16日 -
胡祖六:世界品牌的建立归根到底还是靠人才
共产党在革命时代,因为要打江山,肯定要吸引很多有理想、有才华的年轻人。邓小平在文革十年浩劫后,要改革、要开放,特别重视人才。第一次全国科协大会就是在全社会掀起真正尊重人才的文化。然后开始恢复高考,这时我们在座的很多人才有了留学生涯。邓小平改革的思路是“现代化建设一定要靠人才,靠科学家,靠管理人才。” 而最近五年来,全球金融危机,只有中国是一枝独秀,经济和社会发展保持着较好的态势。许多人自我感觉良好,不是很赞赏政府引进人才。三十年来高速发展,这个成就我相信炎黄子孙都是感到自豪。 然而我国还是中等收入的国家,过去我国经济靠出口,相对比较容易。只要你的劳动力和生产成本便宜,外商就会来大陆投资,中国就顺势成为了世界工厂和出口大国。全球金融危机以后,出口大幅下降,我国通过投资拉动、地方融资和大量信贷扩张也能支撑我国经济保持几年的增长态势,然而这种投资拉动的模式虽然容易,但是不能持久。今后我国的经济和社会的长期发展需要依靠创新,这条路是不能变的。创新不能靠领导喊喊口号,而是需要靠知识产权和科技研发。我国应该加大研发投入,这种研发也是一种生产力,你花的钱并不一定赚的多,最后世界品牌的建立归根到底还是靠人才。 海归需要更多的进入企业进行创业。过去许多千人计划引进的人才都进入大学、国企等大的机构,其实我觉得下一代的留学生应该更多地选择去创业。当然,大学还是需要很多教授做基层研究和教书。然而现代社会,由于互联网和现代交通工具的不断发展,学生可以在国内听到国际一流老师的课程。我认为并不是所有最好的人才都要到大学。他们更多的是去创业,这有很大的发展空间。我们国家现阶段已经到了历史选择点,如果不能顺利完成经济转型。如果在IT、医疗、消费、新能源等许多领域不能够创新创业的话,国家的发展是将会出现滞后,从而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2013年9月1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