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CCG持续关注国际关系议题,推动中国与全球化的发展,积极开展国际交流,充分发挥智库“二轨外交”作用,在巴黎和平论坛、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慕尼黑安全会议等重要国际政策与意见交流平台上组织分论坛、边会、圆桌会议、晚宴等活动,促进国际政商学界对话,凝聚共识;CCG积极与各国政界、智库界、工商界开展“二轨外交”活动,每年常态化赴多国调研与交流,促进中外关系攸关方互动,保持与多国政策圈层的沟通渠道。
-
【海归人生12讲(一)】王辉耀:开放式人生
(演讲实况请关注6月中下旬将在上海广播电视台、东方卫视黄金时间播出的,由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与东方卫视联合策划的《海归中国》系列节目。) 王辉耀教授,1958年出生,1984年出国留学。博士生导师、哈佛大学高级研究员,中国与全球化智库主任,南方国际人才研究院院长,中国国际人才专业委员会会长,人社部中国人才研究会副会长。以下是他在上海广播电视台《海归中国》“海归菁英高校行”华师大专场的演讲实录。 (演讲实况请关注6月中下旬将在上海广播电视台、东方卫视黄金时间播出的,由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与东方卫视联合策划的《海归中国》系列节目) 王辉耀:开放式人生 尊敬的各位学长、各位同学,大家晚上好! 今天非常荣幸,也非常高兴,能够来到著名的华东师范大学,特别是来到了上海广播电视台打造的《海归中国》,这样一个非常有影响力的节目。我很荣幸可以参与其中。 中国,确实进入了海归时代。 改革开放以来,有300多万留学人员出国,遍布世界上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现在,迎来一个海归回来的大潮,回国的有150万,接近50%。去年,出国45万,回来31万,这个数量是“大进大出”。 我们进入国际人才大循环的时代。今天的留学,已经进入“寻常百姓家”,从80年代的精英留学进入大众留学,从当时每年几千人到上万人,到现在的40、50万人。 中国留学100年 海归分五代 我认为中国100多年的留学大潮当中,分五代海归。 第一代是1872年的清朝海归,包括容闳带领的120留美幼童。1900年到1927年是第二代海归,诞生了大量中国现代的精英,包括在上海中国共产党成立的时候,13个代表,8个是海归。包括陈独秀、蔡元培、胡适,都是这时候的海归。第三代海归,我分为1927到1949年这段时间,这些海归更多是理工科,大量是这个时代的。第四代海归是解放之后,1949年到1965年,像江泽民、李鹏这一辈的。 今天的海归在人数、规模和去的国家的广度上,超过了以往的时代。今天我们参加演讲的三位(王辉耀、陶景洲、童世骏)是第五代海归的缩影。 我出国先到的外交部 节目希望我们分享自己的故事,我和大家谈谈我出国的经历。 我像你们这么大的时候,在学校时我非常沉醉于文学世界。华东师大也是一个文科院校,我在广州外国语学院,学的是英美文学,那时候大学学莎士比亚,学狄更斯,学17、18世纪的浪漫主义文学,包括欧美的文学。当时,我萌发了一个想法,如果我们要学更多的知识,一定不能做井底之蛙,一定要走出去。 后来,我研究了中国近代的文学人物,比如我来自四川成都,我发现近代中国的作家,像成都的巴金,他走出了成都,走出了四川,去了法国。郭沫若,也是来自四川。他当时出川非常难,要乘船到重庆上游,从长江三峡过来,走到上海,走到当时中国最发达的区域,去到国外。所有的人,包括政治人物,像周恩来、邓小平出国读书,都给我当时留下深刻的印象。我们也需要走出去,所以我在大学就萌发了想要出国的愿望。 当时想,如果要出国,可能要去一个比较国际化的部门。80年代初,大学生都是包分配的,但那时我已经萌发了自己找工作的愿望。第一个想去的地方是外交部。我坐着火车,从广州跑到北京,去了外交部,说我想到外交部。外交部说,我们不接待个人。如果你想来外交部,你要回到学校。我再回到学校,和学校领导讲。当时,外交部只招广州籍、会说广州话的学生,我不会说,自然没有机会。 之后,我争取到了外经贸部,我觉得也不容易。到了这样的环境,我觉得可以和世界打交道,可以和国外的代表团,可以把国际化的知识用上。 在经贸部工作当中,我觉得我的知识不足。比如我们学文学,对国外的管理、商务一窍不通。我在担任联合国和世界银行翻译的过程中,当时我记得世界银行在中国举办了一个讲座,我做翻译。他们和我说,国外还有一种学科叫“工商管理”MBA,这不仅可以学管理,也可以学财务、营销、组织管理等等。我觉得这个非常好,当时给了我一个很深的印象,想出去学习综合性的管理,而不是我国党史学的政治经济学、国民经济管理,这种比较单一的学科。我就是这样一步步朝着出国留学的目标靠近。 环境上的差距是个文化冲击 如今的80后、90后留学,国内外的硬件没有太大的差距。有时中国的硬件还更好。80年代我们出去的时候,国内国外有很大的差别。举个例子,当时我出国的时候,从北京要飞到加拿大。那时候,飞机不能直飞,北京到上海,上海加油,从上海到旧金山,旧金山飞到纽约,纽约到多伦多,停了好几次。 比如在旧金山换机的时候,我看到巨大的机场。那时候中国的机场非常小,我看到了巨大的超市、商店,来到了物资极为丰富的社会。我们在纽约上空盘旋,纽约一片灯海,物质冲击非常大。我在多伦多下飞机的时候,车子行驶在高速公路上,让我感觉心都快要跳出来了。我觉得,我们那代人在环境上的差距,确实是一个很大的文化冲击。 为什么首选攻读MBA 我觉得,出国留学有一个非常大的好处,给你带来一种完全不同的、相对我们当年来说的学习环境,我属于当时中国最早读MBA的学员。当时我们的学院,我是第一个来自中国大陆的。 当时我们很多加拿大同学觉得很惊讶:“你来自(red China)赤色中国?” 还有一个同学说:“我能不能摸一下你?” 我说:“可以啊”。 他摸完之后说:“我摸了一个来自赤色中国的人”。 那时候,国外对中国也是了解得不多。留学生出去,有一种传播中国文化、介绍中国的责任。 在国外留学的过程中,MBA的教学突出的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你的发言能力,你的综合能力而不光光是考试的成绩。我读MBA的那一年,给我带来很大的变化。原来我不能说,在课堂上我也参与了大量发言。特别是原来的条条框框不起作用了。 比如我们发言的时候,以前在国内学辩证唯物主义,辩证法,习惯性说,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我们教授打断我,为什么事物要一分为二?我说,这是马克思说的。他说,为什么不可以一分为三、一分为四,一定要一分为二?我觉得,在他们的环境里,只要你言之成理,自圆其说,你可以把你的观点说清楚,你就可以得到分数,得到他的认可。 你要标新立异,要突出你的思想,特别是突出你的创新。我觉得,这是我在留学过程当中学到的第一课,非常非常重要。 一定要找可以写上简历的工作 在留学当中学到的第二课,你要自己找工作。这在原来,国内没有这样的能力训练。 我在加拿大商学院读书的时候。第一个工作去了加拿大的帝国商业银行,当时是暑期工作。当时很多同学说为什么不到门口的餐馆?1小时几美元,很简单。 我就想,我洗了1万个盘子又怎么样?我也不能在简历上写我洗了1万个盘子。我觉得,一定要可以那种可以写上简历的工作,我觉得这也是一种锻炼。在那样的社会里面,好像没有组织了。 我们在国外待的那些年,感觉什么都要靠自己,要培养你自我锻炼能力。我就在图书馆,查遍了加拿大所有公司的介绍,我发现加拿大帝国商业银行有一个高级副总裁在香港做过。 我告诉同学一个诀窍,你写简历,要写给业务部门的负责人,而不是寄到人事部。所以我把我的简历寄托了高级副总裁,高级副总裁把我的简历交给人事部,人事部叫我去面试,马上给了我一个暑期工作。所以我第一个暑期工作,就是在多伦多,很繁华的一个地方,类似于华尔街那样的一个地方,我得到了很多的训练。 第二个暑期工作,是在一个开论坛的过程中。当时加拿大城市联合会的会长在演讲中提到一件事:说夏天要接待一个中国代表团,他提到这么一个细节。 演讲之后,我就说:“祝贺你,讲得非常好,你们夏天要接待一个中国代表团,我是否可以给你做一个义工?” 他说:“我们没有收入,没有报酬的”。 我说:“管饭就行。我在国外学到,经历比金钱更重要。” 那个夏天,我就拿到了这份接待中国代表团的工作,当时是中国部级领导带了很大的代表团,我们在加拿大访问了一个月,我做翻译,学到很多东西。 在国外学习,实际上是一个很大的锻炼。一个是要靠自己,要在学习当中学到东西。二是要学会工作。 我的第三个暑期工作,去给日本500强做授课老师。你在国外的时候,突然觉得世界的“半径”大了很多。 归来:全球化时代一定要比别人快半拍 谈到回国,今天也是中国经历最大的“海归潮”,当时我们回归的时候,海归的非常少。1993年的时候,我当时在加拿大一个很大跨国公司做,全球最大的工程咨询管理公司,我从助理经理到经理,再到董事经历。然后我又应聘了加拿大魁北克驻香港和中国的首席商务经济代表。我当时被派到香港,这些年,做了中国的政府官员,又做了国外的政府官员,又做了跨国公司的职位。 人生,要不断的挑战自己,不断的突围,还能不能做其他的事情? 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给我的印象非常深。邓小平在深圳视察的时候说到,留学人员要想做贡献,还是回来好,我觉得这句话对我的触动很大。 1993年,我首席商务代表任期满了之后,我立即回国创业。当时我回来,在北京的友谊宾馆租了一间房,进行创业。 创业的过程很艰苦,当时不知道做什么。但是创新创业的意识,是非常强的。我们要创新一个东西,而且这种东西要把两边的文化优势结合起来。所以我决定,要办一个国际咨询公司。 90年代,我们介入很多国际大型项目咨询工作,做得也不错。 2002年,被评为中国十大海归创业人物。创业做了一段时间,我就觉得还是要不断的超越,在一个全球化的时代,你一定要比别人快半拍。这时候,我就到北大光华管理学院做了一段时间的教授。后来我觉得,把自己的政府经验、企业、学术的经验做得最好的,就是做海归社团、智库。 2008年,我们创办了中国与全球化智库。当时创办智库的时候,大家还不知道智库是什么,现在大家普遍接受了智库。要提升中国的软实力,打造中国和世界更多的交往,智库很重要。 在今天的平台上,我们做了很多的事。包括这些年来我们在做海归的研究,国际人才的研究,已经做到了中国比较前沿。我们还在社科院发布4本蓝皮书,也参与国家很多部委的政策建议,包括中国的千人计划,包括中国的海归创业计划等等。 回顾留学生涯,回顾国际化的路程,我觉得对中国来讲,对广大的青年大学生来讲,如果大家有机会、有条件,不妨走一走,看一看。就像中国古代人说得好,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 世界这么大,我们不能做井底之蛙,也不能认为自己是世界的中央,我们要放眼看世界。就像小的时候我们有一句老话:“胸怀祖国,放眼世界”,在今天这样一个全球化的世界,世界对我们来讲,很多方面没有界限,我们必须要走出去。不仅是中国企业要走出去,中国人也要走出去,中国的留学生也要走出去,同时我们也需要大量的人走回来。 中国进入“海归时代” 中国,目前需要大量的海归,大量国际人才来改变中国、推动中国进步。今天我们的节目,实际上是非常好的一个节目。海归在中国35年来,产生了巨大的变化。1999年的时候,国庆50周年观礼的时候,像李彦宏、邓中翰等都在里面。当时他们回来,是觉得回来能有更大的发展。10多年过去了,我们看到了中国诞生了像百度这样的企业。包括李彦宏在山西太原,太原庆祝2500年建城的时候,我和他一起去太原,待一起好几天。他和我说,回来的机会太好了,中国的机会,可能是世界上任何一个地方,在目前任何阶段都没有的。作为一个中国的海归,回到中国,可以把你的两种文化劣势转化为优势,创新中国、创业中国。中国第五代的海归,和前面四代最大的不同,这是一个创业中国。第一、第二代是拯救中国于清王朝,推翻封建社会。第三、第四代海归是建设中国,第五代海归,是创新创业中国。 中国进入一个海归时代,中国迎入一个海归大发展的时代。今天的机会非常好,但时间关系,我简单分享一些故事,简单讲讲我的体会、感想。 非常感谢上海广播电视台和华东师范大学给了这么一个很好的合作机会,我想把时间留着,稍候和大家做问题上的交流。 今天我的介绍就到这里,谢谢。 (演讲实况请关注6月中下旬将在上海广播电视台、东方卫视黄金时间播出的,由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与东方卫视联合策划的《海归中国》系列节目。)本文选自快播上海。海归人生十二讲:【海归人生12讲】王辉耀:开放式人生【海归人生12讲】陶景洲:人生别怕”历史误会”【海归人生12讲】童世骏:在源头经历“全球化”【海归人生12讲】陶闯:归来有点迟【海归人生12讲】于刚:瞬间决策 长久思考【海归人生12讲】高西庆: “一架精妙的机器”【海归人生12讲】王巍:不极致很幸运【海归人生12讲】张军:为了构筑发言权【海归人生12讲】刘西拉:永远奔腾的就是我【海归人生12讲】萧丽河:走下去才叫梦想【海归人生12讲】蒋琼耳:忐忑与上下
2014年2月17日 -
习近平:国家发展靠人才 民族振兴靠人才
北京8月29日消息,据新华社新华视点微博报道,习近平在东软集团(大连)有限公司对年轻人说,全面小康社会靠什么实现?如果走粗放经营的老路,能源资源无法支撑。必须走出一条新路,依靠创新驱动。要发展实体经济,促进信息化、工业化融合。要把人才工作抓好,让人才事业兴旺起来,国家发展靠人才,民族振兴靠人才。
2014年2月14日 -
经济观察报:环境移民
经济观察报 记者 韩雨亭 中国正在经历一场由于自然环境恶化而引发的人口迁徙潮。 这一社会现象引起了研究机构的兴趣。2014年1月22日,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及中国社会科学院共同在北京发布的《国际人才蓝皮书》指出,根据过去一年多所发生的移民情况,中国环境问题的加剧成为精英和富裕阶层移民的重要原因。 显然,这是粗放型产业发展模式、城市疯狂扩张及社会管理失序共同酿造的后果。 北京、上海、广州和深圳等超大型城市最早爆发出了这种深层次的矛盾。在过去的两年,中国人谈论最多的是天气。2013年,中国境内大面积出现雾霾天气,尤其是长三角、东北、京津冀等地区,大气污染程度已经达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相继发出红色警报。 空气质量问题频发甚至影响到了人们的正常生活与身体健康,从而催生出一个新群体——“环境移民”。 作为正处于转型期的中国,形成了一个有趣的迁徙现象。当数以亿计的农民背井离乡进城寻找工作,加入生机勃勃的城镇化热潮时,城市的新兴阶层却选择逃离大都市,寻找梦中的“桃花源”。 这种价值观和生活方式改变的背后,暗藏着的是城市化进程中所衍生的负面问题。人们对污染、交通拥堵、生活费用不断上涨以及大城市中普遍存在的生活压力深感不安。逃离,从某个层面上说是在对所生活的城市的“用脚投票”。 中国“环境移民”出现了群体的分野。他们兵分两路,一个群体移向海外,去国外吸“纯氧”;另一部分依然留在中国,但迁移至环境尚未受到大规模污染的地区。 据研究机构对国际上主要城市PM2.5值的随机抽查,发现在美国、加拿大、英国、日本的大城市,其PM2.5最高值均比中国东部或中部主要城市的要小得多。欧美等发达国家已经完成了工业化革命和资本原始积累,并且均在环境保护方面投注了巨大的成本。 这也是为什么中国富裕阶层纷纷移民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等移民型国家,或者其他一些环境宜人的欧洲小国的重要原因。中国富人阶层希望在享受都市繁华和优厚福利的同时,坐拥优美环境和新鲜空气,这几乎成为了“环境移民”的理想生活方式。 那些依然留守在中国大地上的“环境移民”,他们拥有一定的财富和知识,以城市中产阶层为主,由于无法忍受大城市拥挤的生存空间和糟糕的空气,毅然逃往云南大理、海南三亚、山东威海、广东珠海等环境宜居、人口总量相对较少的中小城市。 这些人来自各行各业——商人、艺术家、媒体从业者、酒吧老板。他们有的卖掉自己在大城市的产业,带着行李箱和家人,买上飞机票,到小城市“扎根”;有的则保持试探和观望的态度,两地往返,过着“双城记”式的生活。无论如何,他们都在试图逃避污染和肮脏的环境,以及大城市的冷漠和物欲。 当他们到了新地方,毫无疑问会对推动当地经济发展有正面影响。但站在另外一个角度,尤其是一些热点移民地区,如果大量新移民涌入,不可避免地会对当地生存资源造成承载压力,最显性的体现就是在交通、教育、物价及房地产等方面,这种资源性的竞争极有可能成为新移民和本地人引发冲突的一个诱因。 更大的隐性冲突来自观念。由于大城市和小社会存在发展阶段的“落差”,当在大城市形成的规则意识、做事效率和文明意识,放置在一个慢节奏的熟人社会时,势必会发生冲撞。 值得注意的是,对于蜂拥而至的外来移民者,地方政府始料未及,几乎没有任何准备,他们不知道用怎样合适的办法来融合和解决这种微妙的利益关系。这极有可能为未来的冲突埋下伏笔。 这一场移民潮,正深刻影响着未来中国社会的结构性变化。
2014年2月11日 -
张晓青:以人才全球化推动中国企业国际化
2013年10月21日下午两点,来自海内外的知名高层次欧美同学会会员及留学人员代表,在聆听了上午人民大会堂习近平总书记在欧美同学会100周年庆祝大会上的讲话后,相聚在欧美同学会会馆第四会议室,参加了由欧美同学会建言献策委员会主办,中国与全球化研究中心承办的一场专题建言献策座谈会,大家在会上从各自的留学经历与回国创业发展的独特视角,分别从宏观与微观、专业与现实等诸多领域,坦率并真诚地阐述了自己的独特观点与建议,希望发挥建言献策的话语权与权威性,推动中国留学事业、海归事业健康稳步的发展。 来自海内外的知名留学人员代表纷纷发言,对欧美同学会及目前中国留学人员的政策、方针和现状,各抒己见、畅所欲言。以下为美国安永会计师事务所高级主管合伙人张晓青的发言实录: 我在美国波士顿待了21年,原来是上海交通大学毕业的,现在是在美国安永的合伙人,负责中资企业在美洲的投资业务。 海归对中国经济建设发挥了重大作用,但是怎么利用海外的人才库发挥海外华人的作用,是中国面临的主要挑战。改革开放以后,许多国内一流大学的学生到海外留学,特别是数理化领域的留学生全留在了美国,这批人已经成家立业,而且很多人在美国科研机关工作。仅以波士顿为例,它就有七八万海外华人如何才能真正地发挥这批人的作用。 中国正在从制造大国迈向科技大国,中国要充分融入全球化进程,首先要实现人才的全球化。海外华人可以帮助中国的企业走向国外,实现中国企业的全球化。例如,波士顿是一座生物高科技城市,也是一个大学城。在利用海外人才方面,建议商务部牵头在波士顿当地建立生物产业园,发挥其产业孵化器的作用,带动国内生物产业的发展,从而实现与波士顿海外华人的无缝对接。 中资企业在海外的并购大踏步地前进,美国特别欢迎中国的投资。在10月底,奥巴马将会在华盛顿召开峰会,吸引世界各国的项目投资,特别邀请了70个中国的一流企业董事长参会。中资企业走出去面临很多的挑战,特别是人才的挑战。海外并购以后,需要将海外企业进行有效整合,从而实现从中国第一到世界第一的全球化过程。过去中国企业有很多成功的并购,但是后面的整合往往会出现一些问题。今后,企业在海外并购案的整合过程,可以发挥海外人才库的作用,从而更好地实现中国企业的国际化。
2013年11月25日 -
海归不再是求职杀手锏 留学莫光算经济回报账
近日发布的《中国海归发展报告(2013)》国际人才蓝皮书数据显示,2012年中国留学回国人员同比增长46.56%,2013年—2014年国内还将迎来“史上最大海归潮”。虽然数据还表明八成海归迅速找到工作,并能在5年“回本”。但记者调查发现,由于不少海归没有国外相关行业就业经历,留学背景不再是求职杀手锏,所获薪酬跟国内求学学子相比并没有明显差异,单纯算经济账并不让人欣慰。 A 就业现状 77.5%海归认为实际薪资比理想薪资低 经济学上有个有趣的经济现象:“口红效应”。在美国,每当在经济不景气时,口红的销量反而会直线上升。口红作为一种“廉价的非必要之物”,可以对消费者起到一种“安慰”的作用,尤其是当柔软润泽的口红接触嘴唇的那一刻。另一方面,经济衰退会让一些低收入者,改变他们攒钱买房、买车、出国旅游等计划,反而能腾出一些小闲钱,去买一些廉价的、非必要之物。 而从就业曲线中也可明显看出,“延迟等待就业”也成为一种经济现象。在长沙理工大学从事学生招生就业工作的付嫦娥认为,这种现象表现为就业越艰难,学生等等看心理越严重,大多数会转向考研,用三年时间来缓冲找招聘单位;而在启德教育长沙分公司总经理胡静看来,这种现象就表现为毕业后再谋求出国读研的人群增多,“他们并没有长远的留学计划,基本上是因为找不到理想职位,转而想出国留学,而家庭条件恰好提供了这样的可能。” 但这种求职的艰难并不会因为延迟而得到缓解,因为目前国内的就业市场,已经不是职位对人数的挑战,而是职位对能力的挑战,招聘者不再以身份标签选人,而是看能力匹配程度,海归获得的薪酬并不一定比国内土著高,这在蓝皮书里的统计数据也得到反映:77.5%的海归都认为实际薪资比理想薪资低,仅1.8%的海归表示实际薪资高于自己的期望值。 B 归国原因 最大海归潮跟国内经济发展形势相关 为什么海归回国的越来越多?内业资深留学专家分析,这基本跟三方面有关。一是目前国际经济形式并不乐观。不少国家企业裁员浪潮一波接一波,本国人口失业率大增,不可能为国外留学生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 另一方面,中国经济持续的增长和国际化经济交流频繁,对海归人才有巨大的需求市场。稳定的就业环境是吸引留学人员回流的最主要的内在原因。快速增长的中国经济需要大量的管理类、技术类人才和创新人才,为海外人才提供了大量就业创业的机遇。 第三点,跟目前出国人群家庭条件普遍较好也不无关系。“我认为更重要的原因是出国人群的家庭经济情况发生改变,让留学生有了更多更自由的选择。”1992年从浙江大学医药生物专业本科毕业后在海外留学多年,目前在美国定居的李磊城告诉记者,他这一代与目前留学在外的90后一个最大的区别就是——他们课余不急于打工。李磊城告诉记者,当年他出国的境况就是《北京人在纽约》的翻版,刚到美国时,口袋里不足100美元。课余在法律允许范围内拼命打工赚钱贴补家用,“觉得在美国赚钱更容易,不仅自己生活费解决了,还可以寄钱回家,1996年1美元可兑换8元多人民币,关键是那时候美元坚挺,在长沙一套130多平方米的房子不到10万元人民币。”这个动力让李磊城咬牙坚持了下来,再苦再累也觉得值得。 记者在调查采访中发现,确实像李磊城所观察的那样,在海外单纯为贴补家用而去打工的学子越来越少,而“多赚钱”更不成为90后学子咬牙留在海外的理由。一方面家里条件并不需要他们在做决定时将“钱”摆在首位;另一方面,在国内的理想职位,一样可以为他们提供更好的机会和更好的报酬。 C 理性留学 别光计算经济账 莫太看重短期利益 不过,时过境迁,留学人数剧增,留学经历不一定能成求职砝码。在国外留学几年就马上回国求职,没有工作经验,称之为小海归,雅礼中学毕业的张昊,在国外折腾了一圈后选择进长沙一家事业单位工作,一个月也就两三千元,“刚回国看不惯的都入乡随俗了,俄语不经常用,水平越来越差,跟以前俄国的同学也只是偶尔联系罢了。”张昊的失落显而易见。 对于目前归国数量众多且没有相关海外工作经验的小海归而言,不管学历背景如何辉煌,求到一份自己满意的工作相当困难,特别在长沙这种外企并不多的内陆二线省会城市。 在新西兰留学三年的程璐最近回长沙求职,求职的艰难让她苦恼不已。长沙一家培训学校人力资源主管张炎炎表示,他们每年都会招纳英语培训老师,但是对这几年越来越多的求职小海归,他们说“不”的几率更高,“这些90后小海归眼界很高,期望值大,有时候难免眼高手低,不好管理,且离职率又很高,还不如选一些国内本科生,他们踏踏实实,更珍惜机会。” 有着留学背景,目前在长沙一家上市公司做人力资源主管的刘莉则表示,目前求职,海外留学背景并没有绝对优势,“到海外留学,能拓宽人的视野,改变一个人的世界观,丰富生活,这就是留学的收获,最好不要太算经济账,不要认为在国外花的钱是一种投资,回国几年就要把它赚回来。”刘莉认为,这种心态本来就是对留学目的的错误设置,更何况,在这种心态支配下,工作心态浮躁,着眼于短期利益,绝对不是明智的人生规划。
2013年11月16日 -
〖CCG央视报道〗美国使馆最新数据公布:赴美留学生人数创历年新高
央视2套环球财经连线11月14日报道,根据美国驻华大使馆教育部门当天发布的消息显示,中国赴美留学的人数从2011-2012年的194029人增加到2012-2013年的235597人,增幅为21%。其中本科留学生的人数增幅最大,为26%。美国国际留学生最热门的专业中排名前五位的分别是商务与管理学、工程学、数学与计算机、社会科学和物理与生命科学。 根据报告显示,由于今年中国经济的不断增长,越来越多的中国学生选择到美国留学,最近两年的增长速度保持在20%以上。 根据《中国海归发展报告2013》显示,中国留学生回国人数从2008年的6.96万增加到2012年的27.29万,呈现了一个海归回国潮的态势。 根据《中国留学发展报告2013》显示,在低龄化留学的群体中,出国留学者低龄留学生的优质化趋势十分明显,出国留学的学生中三分之二以上成绩十分优秀,是班上的尖子生。有68.25%的学生出国前成绩在班中排名为前25%,排名前50%的占89.8%。只有10.2%的学生学习成绩在班级排名为50%以后。低龄留学生优质化,反映出我国青少年人才流失的严峻趋势。但留学归国率近年来却一直在攀升,美国经济增长缓慢和国内就业机会增多是回国潮的主要原因。 专家认为国内高科技行业和服务业是海归回国就业最多的领域。中国与全球化研究中心主任、欧美同学会中国留学人员联谊会副会长王辉耀受邀采访时指出:中国的服务业占经济总量的43%,欧美发达国家服务业占经济总量的80%。从43%到80%中间有很多的服务行业中的不同的行业业态,不同的领域,都需要一个创新的过程。从海外留学人员回国就业的方面来讲,将是一个特别好的机遇。
2013年11月11日 -
肖盾:海归也要学习“土鳖精神”
我叫肖盾,我是一起作业网的合伙人。一起作业网是把作业留在网站上,学生到网站上做作业。网站成立两年,有接近300万的学生用户。 我是16岁就出国留学,去英国读高中,在英国剑桥大学读两年大学和交换到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后来又回到剑桥读了研究生,一直在攻读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毕业后在国外从事金融行业;回国后在北京奥组委工作;之后在英国创业,从事互联网教育;现在回国创业,也是从事互联网教育。 我本人出生在新加坡,16岁出国的,是在英国的一个寄宿制学校,当时在形成自己的世界观和价值观。我有10年待在国外,学习他们的语言,了解国外的文化。回国创业的一个明显特征是:“具备了从语言,知识和文化对国外的全方位了解,我们希望把全球化的视野用到现在做的事业当中去。” 我个人觉得这是一个好的时代,21世纪最缺的是人才,不管是海归还是土鳖,只要你是人才,这个时代就需要你。海归固然有很多优点,但也有很多不足。我当初到英国留学时经历了文化冲击波,现在回来国后又经历了反向的文化冲击波。 海归回国创业更多是要学习土鳖的精神和他们的真知灼见。我在招聘时,从我的合伙人到企业员工,很多人都具有本土背景,海归和土鳖需要互相学习。 这个时代对于中国来说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时代,我们的祖辈不管是不是海归都经历了战争,我们的父辈经历了文革,而我们这一代出生时恰逢改革开放,基本上就是一片繁荣,不断发展的和平年代,而留学生在国外也经历着和平的时代。中国的GDP虽然全球排名第二,但是仍然面临各种各样的问题,从医疗到教育等许多领域都需要我们的努力。这是一个很有挑战的时代,海归应该怀有自己的知识和理想,多多向本地人才学习,多为国家和社会做贡献。 留学经历开阔解决问题的思路 讲到留学经验对我创业的影响,我想和大家分享几个故事。 第一,当时我们创办一起作业网的时候,我们希望跟公立小学的老师合作,把他们原来布置在课堂上的作业发布在网上。经过第一轮调研以后,发现这个想法在训练学生英语口语的过程中很难实现。为此,我在世界范围内寻找相关的技术支持,后来我在一个国外的语音室找到了可以解决这一难题的技术“就是学生对着电脑发音,电脑就可以对他的语音进行纠正”。于是我就把这个技术产品带回国内,推荐给学校的老师免费使用,所有的老师都接受这种网上口语练习方式。 第二,当前中国教育面临最大的难题就是减负。在当前考核机制不变的情况下,我认为只能通过增加学生学习的效率来实现。经过调研发现,小学生在线下做100道题,有99题是没用的,很多都是机械的重复。因此,我们将工程增加效率的方法应用到学生作业上,通过数据的统计和优化,针对学生在作业中出现的错误,提供针对性的练习,而不是把作对的题目再做一遍,从而大大提高了学生作业的效率。 第三,国外的学习和工作给予了更多关于人生意义的思考,我一直在想,人为什么活着?我从哪里来?我到哪里去?海外的经历让我深深感到作为一个中国人的骄傲和自豪。回国后,在创业过程中时刻希望自己能真正为中国社会服务,尽自己所能去帮助政府解决社会难题。从企业文化上来说,我每天跟我的同事交流:“作为社会中的一员,人不能仅仅是简简单单是活着,而是要有理想地去活着,去追求,去创造,去真正地尊重,去净化自己。”
2013年9月3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