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CCG持续关注国际关系议题,推动中国与全球化的发展,积极开展国际交流,充分发挥智库“二轨外交”作用,在巴黎和平论坛、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慕尼黑安全会议等重要国际政策与意见交流平台上组织分论坛、边会、圆桌会议、晚宴等活动,促进国际政商学界对话,凝聚共识;CCG积极与各国政界、智库界、工商界开展“二轨外交”活动,每年常态化赴多国调研与交流,促进中外关系攸关方互动,保持与多国政策圈层的沟通渠道。
-
中国新闻周刊封面:移民不移国,移居不移家(之二)
【中国国际人才快讯】2014年3月3日出版的《中国新闻周刊》封面题目——加拿大终结联邦投资移民案之后,投资移民何处去。《移民不移国,移居不移家》专题文章中,以“2012-2013年欧洲投资移民政策概述”为题,从中国与全球化智库编著的《中国国际移民报告(2014)》国际人才蓝皮书中,引述相关欧洲移民政策及数据,进行论述。其重点篇章中提到——投资移民成移民主力。客观分析了一个观点——中国人无论到哪里,做的生意主要还是与中国有关,从促进贸易和人员往来的角度看,利大于弊。 海外购房团背后的移民潜力 在北京2013年春季房展会上,海外住房项目参展商数量已达180个,超过总参展数量的一半。到了秋季,参展的海外住房项目更是激增到260个,是2009年的十倍还多。与之相呼应的,出手阔绰的“中国购房团”也几乎走遍全世界。 据美国全美地产经纪商协会统计,中国投资者已经成为美国商业地产的第二大海外购买者。《国际人才蓝皮书:中国国际移民报告(2014)》援引该协会的数据称,在20133月底之前的一年里,中国人在美购房总价值达123亿美元,占当年外国人在美购房总额的1/8,仅次于加拿大,年增幅高达66%。而且在123亿美元购房款中,有69%为全额现金支付。 金丝雀码头是英国伦敦著名的金融区,2012年,这里的新售出住房中,约三分之一的买家来自中国;在澳大利亚,中国买家同样活跃,悉尼的一家房地产开发商称,如果没有中国买家的进入,当地的房价会下降25%;而中国买家在加拿大温哥华购房者中的比例,2012年已超过40%,在一年前,这个比例是29%。 “中国购房团”的身影不仅频频在海外一线城市活动,在苏格兰首府爱丁堡,在马来西亚吉隆坡,甚至在已经申请破产保护的美国“汽车之城”底特律,都出现了试图“抄底”的中国买家。 中国与全球化智库的调查分析认为,遍及世界的“中国购房团”背后,蕴藏着巨大的海外投资移民的潜在群体。在搜房国际网稍早前进行的由1200万人参与的调查中也证明,43%的人表示移民是海外置业的主要目的;其次是子女教育,占25%;投资占比为23%。 根据“财富洞察力”咨询有限公司分析师的分析,中国富人在海外财富比例约为13%,低于全球20%至30%的平均值,故未来还有增长的潜力。而美国波士顿咨询集团更预计,中国人境外投资额有望在今后3年翻番。 在全球化时代,国际人才流动已经成为一个主要趋势,在世界范围内寻找投资机会。王辉耀对《中国新闻周刊》分析说,从投资角度看,前面几十年主要是跨国公司流动,现在投资移民和企业家流动也开始跟上。 此外,投资移民还有更多复杂动因。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使得富裕阶层大量增加,而海外优质生活条件和教育资源,也是他们的一个重要考量。 “一切为了孩子”的教育移民是具有中国特有的家庭移民,这其实也是投资移民的一种具体细分,是以子女教育为目的,依托投资移民渠道实现家庭或子女移民,从而帮助子女接受更好的教育的一种移民方式。在王辉耀看来,这种移民的方式可以达到家庭或子女定居和教育的双重目的,降低子女将来留学的各种风险。 对于有着根深蒂固的“买房置地”的传统观念的中国人来说,即便在国外生活,他们也愿意住在属于自己的房子里。教育移民,于是成为“中国购房团”不断壮大的一个巨大推动力。 资金外流带来的影响不明显 教育移民还可能带来后续效应。在王辉耀看来,因子女低龄化出国留学后所引发的“父母在若干年随之海外移民的倾向”,已开始逐步显现出来。此外,新移民双方家长去海外“待产伺候月子”的人数比例亦在逐年增多。 “中国大众富裕阶层迅速扩大,2012年末达到了1026万人,他们占有的私人财富总额达到13.6万亿人民币。”美国《福布斯》中文版发布的《2013中国大众富裕阶层财富白皮书》指出,这一阶层的主体人群为60后及70后,虽然在他们中间,有超过四分之三的人表示自己并无移民意愿,但亦有不少人考虑将子女送到国外留学。 中国移民人数增加的同时,也意味着大量资金被带到国外。据王辉耀估算,2011年,各国的移民署和出入境管理局数据显示,中国有1万人左右通过投资移民移居海外。按照最保守的每人投资额50万美元计算,一年投资移民资金流出50亿美元。以此类推,最近三年至少有150亿美元流向海外。 在北京理工大学教授刘国福看来,资产外流并不意味着资产从中国消失。他表示,中国人无论到哪里,做的生意主要还是与中国有关。如果他们带出去的资产仍然用来同中国人做生意,那么这笔资产就没有完全流失。 根据世界银行的数据,国际移民输出大国,往往也是主要国际移民汇款接受国。该数据显示,2010年排在世界前10位的国际移民输出大国中,墨西哥、印度、中国、法国和菲律宾5个国家是接受国际移民汇款最多的国家,总额达到1658亿美元。 齐立新则对《中国新闻周刊》指出,“移民不移国,移居不移家”,这是中国特色的一个现象。的确有不少人只是图签证方便,并没有考虑完全移居海外,他们更愿意把移民海外看作是一种“度假”,每年有将近半数的时间待在海外,其他时间仍在中国为自己的事业打拼。 对于颇受关注的贪官携款潜逃海外的现象,刘国福建议,国家可以完善目前反洗钱,个人携带外汇处境、个人结售汇、官员财产公开、官员处境申报等方面的规定,用法律手段进行防范。 齐立新认为,如果从宏观上来看,目前资金外流所带来的影响并不明显。“我们的外汇储备一直在增加而不是减少,我们的经济一直是在上升而不是下滑。从促进贸易和人员往来的角度看,移民的增多还是利大于弊”。 “人才流动逆差”亟待扭转 2011年,中国在美国的留学人数为15.7万人,而美国在中国的留学人数仅为1.4万人,相差十多倍。2012年,中国在海外的留学人员总数超过113万,而外国在华留学生不到33万。相比资金的外流,因为“移民赤字”带来的人才流动上的这种巨大“逆差”更让王辉耀感到担忧。 王辉耀将移民移进移出的巨大的逆差称为“移民赤字”。据联合会经济和社会事务部估算,1990年,中国在海外移民数量为408.6万人,而同期居住在中国的外国移民数量仅有37.6万人;此后虽然移入人口逐步增多,但增加的数量远远小于移出人口,“移动赤字”未减反增。 2009年,王辉耀写了一本书,名叫《人才战争》。书中披露了一组数据:从1978年到2008年,中国先后派出最多的近140万留学生,回归率却不到三成。而自1985年以来,清华大学80%、北京大学76%的高科技专业毕业生都去了美国。由于将近九成的中国科学与工程博士都会选择留在美国,美国《科学》杂志在2008年把清华、北大看作是最肥沃的美国博士培养基地。 “人才战争”尽管远离硝烟,但王辉耀认为,在21世纪这样的全球化时代,这可能是最致命最重要的一场战争,“中国为美国等发达国家免费输出大量的人才,并不是因为本国人才过剩。相反,中国的情况是:人力资源总量庞大,人才资源却非常不足;受过高等教育的中低端人才数量客观,但高端人才却远远供不应求。” 当中国的GDP(国内生产总值)已经位居第二,这种巨大的“移民赤字”和“人才逆差”显得非常不相称,中国亟待除破人才移入上的壁垒。 对此,王辉耀的建议是:增加中国“绿卡”数额,并根据不同时期的需求调整配额。而在人才签证方面,取消华人回国需要中国发邀请函以及华侨回国定居需要审批的规定,可为5000万华侨回国提供便利。 2月8日,美国华人全国委员会、美国华人专业团体联合会、中国旅美科技协会、美国中美联合商会等美国华人社团在华盛顿举办了一场“海外华人身份证研讨会”,探讨寻求获得中国政府发放“海外华人身份证”的方式,以恢复或保留海外华人在中国的永久居民身份。美国华人全国委员会主席薛海培在接受《中国新闻周刊》采访时说:“这一方面是希望能为华侨回国或定居带来便利,另外也能增强海外华人的民族认同感。” 中国外交部部长王毅近日在最新一期的《学习时报》上撰文指出,中国今后还要尽可能和更多国家签订相互简化签证直至互免签证的协议,使手持中国护照的中国公民到海外旅行更为快捷舒适,也让更多外国公民更方便感知中国,了解中国,这样就能不断扩大支持我国和平发展的民意基础。 来自中国外交部的统计资料显示,截至2013年10月31日,中国与世界81各国家签有互免签证协议,但这81个免签协议多数只适用于外交、公务护照或普通因公护照,适用于普通因私护照的只有9各国家,其中6个国家给予团体旅游免签待遇,3各国家给予普通护照(塞舌尔、毛里求斯、圣马力诺)免签待遇。这意味着,普通民众仍无法从大多数的官方互免协定中享受到免签待遇。 而在签证受限制指数2013的排行榜上,护照免签国数量并列第一的芬兰、瑞典、英国,已与173各国家签有免签待遇。 “当中国从签证大国变成签证强国,中国的公民护照来往于世界如现在很多国家那样可以获得100多各国家的免签待遇时,移民对于国人的吸引力会下降。”齐立新对《中国新闻周刊》说。 反过来,致力于实现“中国梦”的中国或可能成为世界人才的新“追梦之地”。英国汇丰银行2013年针对全球近100个国家和地区的7000移居者进行了一项调查研究,中国凭借较高的“经济收入”和“生活体验”,成为当年全球最受欢迎的移居地。
2014年3月12日 -
中国新闻周刊封面:移民不移国,移居不移家(之一)
【中国国际人才快讯】2014年3月3日出版的《中国新闻周刊》封面题目--加拿大终结联邦投资移民案之后,投资移民何处去。《移民不移国,移居不移家》专题文章中,以“2012-2013年欧洲投资移民政策概述”为题,从中国与全球化智库编著的《中国国际移民报告(2014)》国际 人才蓝皮书中,引述相关欧洲移民政策及数据,进行了证篇幅的论述。其重点篇章中提到--投资移民成移民主力。 “在移民目的国投入了该国移民法规定的一定数额的资金,或者在该国创业并为当地人提供了规定数额的工作机会等投资活动,从而获准移民至该国的中国公民。”今年1月发布的《国际人才蓝皮书:中国国际移民报告(2014)》中,对中国投资移民进行了界定。这份由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共同发布的蓝皮书,还对中国国际移民的类别进行了划分,除了中国投资移民外,还包括技术移民、海外留学生、海外国际劳工、出国旅游者和非常规移民。而投资移民则进一步细分为:金融投资移民、不动产投资移民、创业者移民、高级管理人员移民和企业主移民。 中国与全球化智库主任、中国欧美同学会副会长王辉耀认为,中国改革开放以后经历了三次移民潮:在改革开放之初,中国就有了一次大规模的移民,很多人有海外关系的人纷纷出国团聚或移民,还有大量的留学生;第二次移民潮在上世纪80年代末到上世纪末,许多发达国家在这个时期开始向中国开放吸收技术移民,以及少数投资移民;第三次移民潮则是本世纪以来到目前正在发生的投资移民。 中国移民潮是遍及世界范围内移民大潮的一部分。2013年,世界移民人口数量达到2.32亿,占世界人口总数的4.2%。而从2000年到2013年间,全世界移民人口平均逐年以2.2%速度增长。 根据联合国经济和社会事务部的统计数据,2013年中国海外移民数量达934.2万人,较2000年时的549.4万人已增长了将近一倍,并从1990年的世界第七大移民输出国上升为第四大移民输出国。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和新西兰这些传统的移民国家,是中国新移民的主要目的国。 “中国的第三次移民潮中,其突出特点是精英移民,包括大量携带不菲财富的投资移民。”王辉耀对《中国新闻周刊》说。与此同时,还有很多出国学成后被发达国家吸收转化为移民的留学生,并出现了“环境移民”、“蓝领移民”和“教育移民”等一些新的移民群体。 据《人民日报》2013年7月援引的一项数据,2007年,只有270位中国公民申请投资移民美国,161人获得批准,但到2011年,申请人数则聚增10倍,且一半以上获得批准。美国移民服务局当年的数据还显示,2013年投资美国的移民中,中国人占了四分之三。而从2008年至2012年,在获得澳大利亚投资移民签证的35000多名外国人中,超过六成来自中国。 另据调查显示,在财产超过1亿元人民币且有移民想法的中国富豪中,向要移民到美国的占40%,想到加拿大的占37%,想到新加坡的占14%,想到欧洲的占11%。 精英外流和国际人才流动,是一个前所未有的全球化现象,备受关注,而国内对此的系统研究颇为缺乏。在此背景下,王辉耀和他的团队从2012年对此进行研究,并发布他主编的《国际人才蓝皮书:中国国际移民报告》。今年,是这本蓝皮书的第二次发布。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后,中国经济率先实现企稳回升,再加上人民币不断升值,中国移民人数增加。”王辉耀说。
2014年3月12日 -
CCG主任王辉耀指出,中国需要降低“绿卡”门槛
前不久,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主任、《中国国际移民报告(2014)》主编王辉耀接受了人民网记者采访。在谈及中国移民现状时,他表示:“如果在国际市场有更好的投资,就像中国吸引国外投资一样,资金流出也是一种正常的现象。但是,今日中国存在的‘移民赤字’的问题,是一种极不正常的移民趋向。” 据《中国国际移民报告(2014)》数据显示,我国接受留学生率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2011年,来华留学生61211名,而中国接受留学生率仅为0.2%,只有百名左右。同时,在华留学毕业生没有找到工作的情况下,没有资格申请我国工作类居留许可证,所以报告指出,中国签发给外国在华留学毕业生的工作签证数量为零。而报告中数据显示,2007年日本向10262名国外留学毕业生签发了工作签证,其中7539名为中国留学毕业生。 “30%的中国亿万富豪移民到国外,但是国外的富豪能有多少移民到中国呢?现存的数据连百分之零点几都不到,这反映我国在引入人才、人口的方面还存在极大不足。”王辉耀表示,北京正在逐步建设世界城市,然而目前按照户籍人口统计,北京的国际人口还不到0.4%,如果按照常驻人口统计,可能还不到0.2%。上海作为国际化大都市,现居住的国际人口,还没有解放前的国际人口多,加大国际人才输入是我国当前面临的重大课题。中国需要做的,不仅是培养、留住中国人才,在吸引国际创业家、投资家、艺术家等各种人才方面的举措也应不断重视与加强。 “‘2.8万亿转移资产、3成富豪移民’,这是引起我们注意的表面现象,我们要抓住的本质是中国移民需要做到有进有出。”王辉耀告诉人民网记者,世界有一部分人口流动是正常现象,但“只出不进”是绝不正常的。移民、国际人才在世界范围内流动已经是常态化、全球化现象。现在所有的国家都在打“人才战”,如美国、英国等发达国家都在利用人口流动取得“移民红利”。中国近几十年一直利用的国家人口红利,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但在国际发展下,能否将国际人口红利、人才红利利用好,将是中国未来几十年面临的重大课题。 《中国国际移民报告(2014)》提到,国际人才流动呈现出从欠发达地区向发达地区流动的特点,在全球人才流动的背景下,中国现行的人才政策已经不能满足国际人才在中国的流动需求。中国亟需提高出入境便利程度,降低“绿卡”门槛,规范外籍人才在华的社保制度,大力吸引留学生,降低人才流动壁垒,吸引更多高层次人才到中国发展。 将国际人才红利引入国内,这是发达国家一直采取的人才措施,王辉耀说:“美国是在70亿人中选择,而中国现在是从13亿人中选择”。在人才流失、国际人才引入难等问题上,我国应利用国际移民的理念,突出自身的吸引人才竞争力。中国需要的不应只是硬件上的提高,在软实力、理念、政策上也要不断改革与完善。
2014年3月6日 -
人大代表:建议建立海归人才导向服务和机制
今年69岁的严诚忠代表自称中年纪最大的代表,而作为“资深海归”的他也一直关注着海归人才的生活现状,2日下午,出席第十二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的上海代表团代表启程赴京,行前,严诚忠代表接受了记者的采访,他建议用好海归人才,建立海归人才导向和服务机制,别让海归成了“海待”。 严诚忠表示,近年来,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兴起,但是层次比较低,对于大量的海归人才并没有好好利用,资源浪费严重。“一个家庭送一个孩子出去深造投入很大,回来后有些成了海待,有些找一份月入3000元的工作,性价比太低。” 在严诚忠看来,这是家庭资源的浪费,也是社会资源的浪费。“他们需要相应的社会服务,要去了解、沟通,要有导向、有服务。”他建议建立海归人才导向和服务机制,用好海归人才,这对于“走出去”来说意义重大。 【CCG视点】 如何为海归群体服务成为新课题 “海归潮”超过“留学潮”增速 目前中国海归达到35.35万 从教育部获悉,2013年度中国出国留学人员总数为41.39万人,留学回国人员总数为35.35万人,分别比上年增长3.58%和29.53%。统计显示,出国留学人员中国家公派1.63万人,单位公派1.33万人,自费留学38.43万人。回国人员中国家公派1.19万人,单位公派1.01万人,自费留学33.15万人。从1978年到2013年底,中国各类出国留学人员总数达305.86万人。中国留学回国人员总数达144.48万人,有72.83%的留学人员学成后选择回国发展。 中国与全球化智库与社科文献出版社编著的《中国海归发展报告(2013)》国际人才蓝皮书显示:我国出国留学人员加速回归国内生活发展的人数,与年递增。“海归潮”增速比例超过了“留学潮”,而低龄化留学的现象,更加冲击着中国高等教育与世界高等教育逐步接轨与融合。 中国与全球化智库主任王辉耀指出,海归大量回流,给中国人才服务市场带来了一个新的课题--如何配套为日益增长的海归服务专业机构与管理机制问题。“海归接地气”的新课题,如何解决越来越成为一个社会问题。构建好海归服务产业,将会为推动中国国际人才发展,带来一个新的春天。
2014年3月6日 -
海归创业转向二三线城市 机遇挑战并存
新华网3月3日电(段菁菁 傅瑜)“这是已经包装好等待发货的产品,车载EPS转向器。”在杭州下沙高新技术开发区,经营一家汽车零部件公司的海归王朝久说。 在日本本田汽车总部工作18年后,王朝久被中国蓬勃发展的汽车工业和电动汽车行业的发展前景吸引,回到国内创业。 王朝久的企业并没有落户北京、上海或者广州这样的一线城市。他把创业地点选在杭州,因为“政府提供了很大支持,地区民营经济发达,人力成本又比一线城市低”。 由中国与全球化智库、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共同发布的《中国留学发展报告(2013)》预测,未来5年内,中国将迎来回国人数比出国人数多的历史拐点,而海归创业的地点逐渐转向内地以及中小型城市。 据了解,为吸引海外留学人员归来创业,很多二三线城市都出台了相关政策支持,例如浙江的全球引才521计划、温州市580海外精英引进计划、江苏的“双创引才”、大连的“海创周”、武汉的“黄鹤英才”计划等。 尽管地方政府求贤若渴,但海归回国创业仍面临高端人才招聘难,商业环境、政策环境有待改善等问题。 “懂互联网技术、金融证券、广告传媒各方面的人才很稀缺。”浙江传合网络科技有限公司创立者、在华尔街工作过8年的李迪说,作为一家以大数据为核心的科技公司,招聘难让他很头疼。 李迪表示,公司技术涉及的核心是计算广告学,这是一门新兴学科,目前国内主要是校企联合培养模式。“为此,公司成立了计算广告学研究院,与浙江电子科技大学、浙江传媒大学进行合作。” 王朝久也表示,电动汽车行业是未来汽车业的发展趋势,但是国内掌握核心技术的人员很少。“人才只能靠招进来后自己培养。” 除了人才招募外,商业环境不同也是海创人员必须面临的问题。中国社科院社科文献出版社发布的《中国海归创业发展报告2012》调查显示,社会文化障碍是海归回国的最大顾虑,其次是政策制度和家庭生活障碍。 毕业于英国南安普顿大学的吕夏军在家乡浙江绍兴创立了天夏装饰设计工程有限公司。在他看来,虽然在绍兴创业没有在北上广强大的竞争压力,但公司依然难以与大型企业竞争,业务拓展亟待加强。 李迪谈到了国内外企业文化的不同。在美国的经历让他很注重人才,讲究诚信、直接、高效的沟通,而中国文化较为含蓄,企业机构运转也相对低效。 “出现对市场环境不适应的情况是正常的,需要企业自身积极调整改变。”王朝久说,创业本就艰辛,有成功也有失败。“如果是贪图享受,我就不会回国创业了。” 李迪表示,二三线城市有很多伟大的企业,它们非常接地气,实实在在地为提高当地经济水平做出了贡献,这正是他归国创业的理想。 中国与全球化智库主任王辉耀认为,中国海归人才回归的大潮正在到来,相关政策重心也应逐渐从招才引智转移到优化环境上来。“海归创业地点逐渐转向内地以及中小型城市成为趋势,总体来讲,机遇与挑战并存。”
2014年3月6日 -
《中国与全球化研究》第30期 · 2012年
2012年12月19日,第十五届中国留学人员广州科技交流会(留交会)隆重开幕。作为首次在广州留交会登场的“人才政策创新论坛”于上午10时同期举办,旨在探索更加开放的人才政策,提升我国人才政策的国际竞争力。中组部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工作小组作为本次论坛的指导单位,论坛由广东省人才工作领导小组主办、广州市人才工作领导小组承办。中组部人才工作局副巡视员在论坛上作了主题演讲。《中国与全球化研究》2012年30期电子版下载
2014年3月5日 -
《中国与全球化研究》第29期 · 2012年
2012年11月18日,由北京理工大学法学院、北京国际法学会和中国与全球化智库联合主办的“第四届移民法论坛:出境入境管理法、中国和世界”在北京隆重召开.此次论坛主题是研讨出境入境管理法的起草、制定、意义和影响,从出入境管理法的缺陷和完善、执行实施过程以及其对我国的海外人才引进和在华人才管理等多学科、多角度深入探讨该法的重大意义和深远影响。《中国与全球化研究》2012年29期电子版下载
2014年3月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