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CCG持续关注国际关系议题,推动中国与全球化的发展,积极开展国际交流,充分发挥智库“二轨外交”作用,在巴黎和平论坛、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慕尼黑安全会议等重要国际政策与意见交流平台上组织分论坛、边会、圆桌会议、晚宴等活动,促进国际政商学界对话,凝聚共识;CCG积极与各国政界、智库界、工商界开展“二轨外交”活动,每年常态化赴多国调研与交流,促进中外关系攸关方互动,保持与多国政策圈层的沟通渠道。
-
熊晓鸽:将西方技术风险投资引入中国的第一人
熊晓鸽,全球最负盛名的风险投资机构——国际数据集团(IDG)全球副总裁、亚洲区总裁,是将西方技术风险投资实践引入中国的第一人。在20多年的风险投资生涯中,熊晓鸽促成了70多家企业顺利上市,在中国创造了将近400位千万甚至亿万富翁,成为许多中国商业王者背后的巨人,其中不乏张朝阳、马化腾、李彦宏等中国网络天之骄子。 熊晓鸽,出生于湖南省湘潭市。1977年,中国恢复了高考制度,湘潭钢铁厂的一级钳工熊晓鸽也成为其中的幸运儿。1977年,勤奋好学的熊晓鸽考入了离家50公里远的湖南大学。从小喜欢摆弄收音机、晶体管等各种电器的熊晓鸽本来报考的是工业自控专业,“后来,学校挑选一批有一定语言基础、中文能力强的学生,成立英语专业。我就这样被老师选中”。这看似随机的专业转化,让熊晓鸽发生了从工到文的转变。1978年8月,熊晓鸽一篇题为《来自太平洋彼岸的友谊》的文章被登上了《湖南日报》的第1版,激发了熊晓鸽的记者梦。然而记者梦并非一帆风顺,1981年,熊晓鸽开始自学新闻理论、新闻史等专业课程。考研究生时,相关专业课都拿了80多分,却在政治科目上失手,第一次考研失败。1984年,他以总分第三名的成绩,被录取为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新闻系英语采编专业研究生。研究生期间,熊晓鸽在《中国日报》上发表了数十篇英文文章,记者梦的实现指日可待。 熊晓鸽的才学受到了班上几位美国老师的欣赏,其中一位来自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新闻学院的老师特别欣赏熊晓鸽,告诉熊晓鸽应该到美国走走看看。经过一番思索,熊晓鸽决定去美国留学。这位来自哥伦比亚大学新闻学院的恩师在美国有很高的知名度,他为熊晓鸽写了一封推荐信,连同熊晓鸽在《中国日报》发表的数篇优秀英语文章寄到美国。不久,熊晓鸽收到了美国新闻传播教育的翘楚——波士顿大学的录取通知书。 1986年8月,熊晓鸽成功到波士顿大学注册。但是,波士顿大学只给了熊晓鸽一年的奖学金,这意味着他必须在一年的时间里,确切地说是8个月的时间内,通过4个学期的课程。熊晓鸽面临的不仅仅有繁重的学习任务,还有来自生活的压力。只身飞往波士顿时,熊晓鸽身上只有38美元,那是他全部的生活费,他并不知道以后会怎么样。但是,命运之神很关照他,到美国第一天,熊晓鸽就找到了两份兼职工作。 1987年5月,熊晓鸽和两年前入学的同学一起参加毕业典礼,以优秀成绩拿到了波士顿大众传播学专业硕士学位和毕业证书。硕士毕业后,熊晓鸽得到波士顿大学的充分肯定,获得一年的奖学金,继续在波士顿大学攻读有关经济、国际关系方面的博士学位。之后,熊晓鸽又收到了弗莱彻法律与外交学院(塔夫茨大学与哈佛大学合办)的奖学金,于是他转学到弗莱彻学院,攻读国际经济与商理博士学位。 1988年暑假,熊晓鸽的一位导师告诉他说他的一个朋友想在中国出一本电子杂志,正在找一个有新闻背景又懂电子的人。因为熊晓鸽早年在电厂当过电工,于是他前去应聘,很快就被录取为助理编辑。这家公司做的是美国有名的老牌出版公司卡纳斯出版集团旗下新创刊的《电子导报》中文版。熊晓鸽对国内很了解,很快就把《电子导报》中文版办得有声有色。《电子导报》的英文版是一本管理类的杂志,主要针对电子行业、IT行业的高级管理人员。在采访企业家的过程中,熊晓鸽结识了硅谷一些很大的创业投资机构,对于风险投资有了初步了解。 将熊晓鸽这个“门外汉”带入风险投资领域的人是IDG董事长麦戈文。1988年,荣毅仁到美国访问,被安排到弗莱彻学院做演讲。熊晓鸽所在的杂志社赞助了招待会和晚宴,并请来了很多广告客户,包括麦戈文先生,熊晓鸽恰好做了荣毅仁和麦戈文之间的翻译。就这样,熊晓鸽与麦戈文就相识了。 1989年6月,《电子导报》中文版退出中国市场,英文版继续在香港出版,熊晓鸽做副主编。1991年4月,卡纳斯决定派熊晓鸽去香港亚洲公司做副总裁,负责香港和台湾市场开拓,进而重返大陆市场。由于意见不一致,熊晓鸽选择了另谋出路。 同年11月,在麦戈文的赏识下,熊晓鸽加盟了IDG公司。由于自己的出色表现,熊晓鸽最终获得了IDG亚太区总裁之职,从事包括媒体出版、市场调研和风险投资等方面的工作。在硅谷时,熊晓鸽采访过众多的创业者和风险投资者,对风投的运作模式有比较清楚的了解。离开卡纳斯的当年,也就是时隔6年后,他第一次回国。祖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自身的职业积淀,让熊晓鸽嗅到了在美国成功的风投模式在中国成功复制的可能性。于是,在熊晓鸽的推动下,IDG开始进军中国市场。1992年起,熊晓鸽开始了在国内长达20年的投资之旅。 万事开头难。1992年,在中国没人知道风险投资。为了让更多人了解风险投资,熊晓鸽决定在深圳举办一个风险投资论坛,然而报名者寥寥。正好那时计算机很火爆,熊晓鸽将论坛改名为IT投资论坛,结果一下子来了很多人。 论坛结束后,熊晓鸽接到电子工业部的电话,邀请他为电子工业部司局以上领导做一次风险投资的介绍。时任电子部部长胡启立也出席了讲座,后来部领导对风险投资模式给予很高的肯定。来自主管部门的支持让熊晓鸽的事业驶入了快车道,这种支持对IDG在中国的发展非常重要。而熊晓鸽不仅熟悉国内的游戏规则,又有国际视野,新闻记者出身的他,深谙如何处理各种关系,特别是如何与政府建立良好的关系,这对IDG的发展大有裨益。 1993年6月,熊晓鸽带领IDG投资2000万美元和上海市科委一起创立了在中国的第一家风险投资公司“太平洋技术风险投资(中国)基金”,熊晓鸽也因此成为最早将西方技术风险投资实践引入中国的企业家之一。在上海落地以后,熊晓鸽一直专注于自己熟悉的IT行业的创业投资。熊晓鸽评价一个风投项目有自己的指标,第一,项目未来的市场空间;第二,项目的技术是否领先;第三,项目的推广是否有一个很好的管理团队。凭借着记者嗅觉,熊晓鸽对新事物十分敏感,能够发掘新的机会,再加上自己敢为人先的性格,这些都使他在创业投资领域如鱼得水。 在熊晓鸽、阎炎、周全等一批先驱的推动下,中国的风险投资行业蓬勃发展,IDG、软银中国、凯雷投资、红衫资本、摩根士丹利等著名风险投资公司纷纷落户中国,推动了中国互联网产业等新兴产业快速发展。 在作为中国风险投资界“教父”级的人物和这个领域的拓荒者,熊晓鸽经历过孤独的等待,见证了风投伴随着互联网起落、再出发并一路高歌猛进的征程。他和与他一起创造财富神话的人,一起向世界讲述着中国的故事。 本文摘自人民出版社《百年海归 创新中国》,主编王辉耀。该书由中国与全球化智库作为智库支持。
2014年5月30日 -
王伯庆:大学管理 技术正在颠覆你
大学,这个一向固步自封的象牙塔,正在被一场技术革命的风暴悄悄接近。阿里巴巴用支付宝点燃了中国的金融革命,腾讯用微信遮住了运营寡头的灿烂阳光,纸媒会普遍倒闭,顶尖的咨询公司倒闭……这个时代所有行业面临洗牌的日子来到了。我们查看最近一年的大学新闻,有多少大学生开发的校园App问世?我们可以调查一下,拥有三千万青年人的中国大学,孩子们多久没买一本纸质杂志?多久没看一张报纸?多少学生上课在玩手机?还有几个孩子没有民工版智能手机?手机是学生的另一个大脑,你想教育他,得先通过它。 我们想一下,图书信息的数据云,记录和挖掘每个学生的阅读内容和行为细节,可以为每个学生推送精准化信息服务;老师一到教室打开手机上的App,就可以查看课堂考勤,就可以布置、指导和评价作业,老师和学生通过视频互动远程答疑,评课系统可以提供每堂课的即时反馈;教和学的细节被记录到数据云,按预设模式挖掘每个人的学习特点,挖掘教学盲区,针对性地提供教学和辅导;校园消费、社团组织、宿舍时间、锻炼活动,都可以被24 小时记录,相关人任何一刻按授权查询关注点,收到精准推送信息。 这不是神话或科幻大片,这是一场毫不留情的技术革命,它正在悄悄地颠覆传统的大学管理。这场革命叫作移动云革命,它是三位一体的技术方式: LBS(Location Based Services)定位、数据云和移动端设备。 学生和教师个人地理信息(GIS)的记录与收集。教师和学生的校园内行为与所在位置信息的结合,这个福尔摩斯可以告诉你:教师什么时候到的课堂?学生是否到课堂?是否到体育场地?待在宿舍多久了。学生在校园集中居住,校园场地按功能划分,通过传感器收集个人活动的空间信息,这个系统常用的是物联网定位。但是,民用定位技术发展很快,美国公司已经实现了民用GPS 定位精度五米内,只要定位精度达到一米,物联网定位在高校管理中就过时了。 学校各类人群的行为和地理活动数据每时每刻形成数据云,即时挖掘数据,随时精准推送个人与管理所需信息。 没有智能手机的互联网,使用者必须在电脑终端上网。但是,高校人员是移动的,需要移动终端来收集和呈现信息,此时智能手机出现了。因特网发展了40 年,万维网应用发展了24 年,CPU 持续45 年的提速和数据云处理技术大踏步前进……这一切都在等待一个神器出现,它能整合所有的IT 技术,为人类第一次提供24 小时个人贴身信息服务。 智能手机是这个神器的新名字,App 是这个神器的外套。手机信息查询最美妙的是,你可以利用“碎片化时间”做有用或好玩的事情。离爷爷最远的人是孙子,他就在爷爷身边玩手机! 今天大学管理的移动互联革命,不是发达国家的领先领域,他们也是被革命者;不是IT 人员的专利,开发App神器的在校生,基本不是学IT 的,因为这里技术没有门槛,要的是天才和激情。如果您质疑这个世界变化,去问教皇,梵蒂冈都请麦肯锡公司教传道了。 人类历史上最深刻的管理技术革命已经开始了,移动+互联+ 数据云是个大风暴,碰上中国高校管理改革刚拉开序幕,形成中国高校管理的完美风暴。在工业界,这个革命已无人质疑,因为它正在扫荡所有产业,所有的企业都是被革命者,许多企业将不是革命的幸存者。大学过去无视技术而依然傲世不是拒绝的理由,你是跟同类大学和在线教育死掐,这次风暴大学是在劫难逃,逃避者无人生还。 文章选自新浪博客《伯客观察》
2014年5月30日 -
汪潮涌:资本市场前进的步子可以再大一些
2014中国绿公司年会近日在南宁举行,信中利资本集团董事长汪潮涌在会议期间接受新华网专访时表示,为更好推动中国经济升级、转型和创新,资本市场的前进步子可以再大一些。 政策效果突出 并购市场活跃令人振奋 近一年多来,最高决策层、监管层出台了多项政策措施,着力推进资本市场改革,并取得一些成效。汪潮涌在评价改革时特别强调,“监管层在推动企业并购重组方面做了很多工作,效果突出,令人振奋”。 2013年至今,中国并购市场交易案例数量大幅增长。清科研究中心最新统计数据显示,2013年国内并购市场共完成交易1094起,同比增长30.7%;共涉及交易金额417.40亿美元,同比大涨141.6%。 “并购市场为上市公司升级转型、变换主业、业绩做大做强等提供了支持,这非常重要”。汪潮涌表达了肯定。此外,他还强调,对于PE和VC公司来讲,并购也是一个很好的退出通道。 随着市场对于并购重组的需求日益旺盛,监管层也对企业重组予以了更多重视。今年3月24日,国务院印发《关于进一步优化企业兼并重组市场环境的意见》,出台七个方面“硬措施”,加快推进审批制度改革,取消下放部分审批事项,推行并联式审批。 “最近,监管层在并购市场的审批环节方面进一步放权、减少审批,这是非常好、非常正面的。”汪潮涌说。 IPO闸门关死不合理 应细水长流 并购市场的活跃,是与A股史上最长IPO空窗期紧密相连的。汪潮涌认为之前IPO暂停太长的做法有欠妥当,“改革可以边做边改,不要把闸门关死,把水断流,变成一团死水,下游全部干旱;IPO应该细水长流,边放边改”。 “今年1月新股发行开闸后,依然存在许多问题,这更说明了边放边改的必要性,因为不可能一次性解决所有问题”。汪潮涌表示,业界很多人都持有相同看法,这也是近年改革中不足的一面。 4月18日晚,28家拟上市公司发布IPO预披露文件,接下来的一周内,预披露公司总数达到122家。对此,汪潮涌认为,“这其实是一个好信号”。 截至4月25日,沪深两市排队上市企业共计629家。有专家认为,倘若新股发审节奏过快,可能会令二级市场严重承压。对此,汪潮涌认为或许管理层过虑了。他从资金面角度进行了分析,“这600多家企业的总募资量在五、六千亿元左右,资金量级并不大。它与福利彩票、体育彩票加起来的年销售资金量相当,与银行业一个月的新增贷款总量差距不大”。 其实,当前整个资本市场的规模有限。公开数据显示,截至今年3月末,我国沪深市场的股票市价总值(A、B股)为23.6万亿元,而目前我国银行业金融机构总资产则超过了150万亿元。汪潮涌表示,即便股市、债市加在一起,其规模占我国金融总资产的比例仍然很小,直接融资在社会融资总量中比重较低。如果中小企业、创新企业、高科技企业拿不到资金,或融资成本越来越高,那对整个实体经济是很大的伤害,同时也是PE、VC行业的拦路虎。因此,必须要加大力度改革,发挥资本市场应有的作用。 “股市的募资功能很重要。现阶段,为更好推动中国经济升级、转型和创新,资本市场步子可以大一些,胆子大一些”,汪潮涌说。 债市信用体系需经历阵痛才能建立 与股市改革的踌躇满志相比,今年债市的违约风波也引发了热切关注。对于信用违约会不会给市场带来负面影响的担忧,汪潮涌表示,中国债券市场的信用体系、风险溢价和定价机制,必须要经历阵痛才能建立。 今年3月,“11超日债”成为我国第一例违约的公司债,结束了债券刚性兑付的历史。随后“11天威债”、“11南钢债”和“13中森债”等相继濒临违约“悬崖”,这场违约风暴显然尚未终结。 “刚性兑付的打破是件好事。否则,拿着收益率百分之十几的信托产品,不用承担任何违约风险,在全世界来讲都是不对的”,汪潮涌说道。过去刚性兑付的存在,从某种程度上不断强化了投资者“高收益、零风险”的产品预期,其实这很危险。 在美国,公司债券有细致的分级,从3个“A”投资级,一直到非投资级,所谓的垃圾债,中间的每一个信用评级都对应着不同的发行利率成本,也对应着不同的破产风险。 “中国必须要经历违约的阵痛来建立债市信用体系,否则,我们的固定收益市场永远都是扭曲的,”汪潮涌同时还强调,投资者也应该接受一些教训,不能一味追求高回报,却忽略了风险。 汪潮涌认为,“股民对于股票损失的承受能力是很强的,所以对固定收益产品也有承受能力,所以有时候政府过虑了。”他强调,应该把破产风险、违约风险变成一种市场化的行为,不要政府去兜底。 文章摘自《新华网》
2014年5月29日 -
张亚勤:如何在变革的临界点上自我颠覆
Office出iPad版本跨越更多平台、Windows针对9英寸屏幕以下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面向开发者提供免费授权、“移动为先,云为先”,眼下微软CEO纳德拉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加速微软变革。种种颠覆之举,未来微软会是怎样的前途命运?正在经历巨变的IT产业未来将产生何种裂变?微软亚太研发集团将在这场转型中扮演何种角色?未来的研发究竟应该采用什么样的模式?企业在这场经济变革中如何重新定位选择?就这些问题,《中国电子报》记者日前在上海独家采访了微软全球资深副总裁、亚太研发集团主席张亚勤。 微软现在的变革是一种必然 我们正处在一个大变革的临界点上,所以微软必须变化,一种是被别人颠覆,被变化;另一种是自我颠覆,引领产业的变化。微软当然希望是第二种。 回应记者谈及的眼下微软巨变,张亚勤认为:“事实上微软的转型并不是随便发生的,而是一个长久的过程。包括此前微软所提的‘软件即服务’、‘云+端’、‘设备+服务’,以及最近的‘移动为先,云为先’战略,这一系列的战略演进,反映了整个产业的变化趋势。产业在快速变化,微软必须随之变化。” 张亚勤坦言,每隔15年、20年IT产业都将发生一个重大变化,每隔3~5年IT产业会发生一个小的变革,而眼下整个产业正处于一个大变革的临界点上。在这样的背景下微软必须变化,而这样的变化有两种方式,一种是被别人颠覆,被变化;另一种是认清形势,自己颠覆自己,引领变化,引导技术发展趋势。微软当然希望是第二种变化。 也许在很多人看来,微软最近的许多变化似乎是“情急之下乱出牌”的无奈之举,不得已而为之。 在微软工作多年的张亚勤认为,微软的文化、微软的基因其实是颠覆者的基因。无论是开始做Windows,还是后来做Office;无论是从消费者走向企业市场,还是从办公室走向娱乐场景。这都体现了微软的变化。从软件的产品形态来看,每一个新版本都要颠覆旧版本,新版本必须比旧版本好很多,大家才愿意去购买。所以微软必须革新,这是微软的文化也是微软存在和发展的必然。 在他看来,“设备+服务”与“移动为先、云为先”都是同样的战略,只是表述方式不一样。他认为,纳德拉现在的决定很清晰,这是微软在移动互联、云计算、大数据时代的必然选择。时代变了、技术变了、用户变了、商业模式变了,微软也必须变化,其实很多决定此前微软已经在做,只是在这个时间点公布出来。 IT话语权竞争其实是平台和入口的战争 从信息产业发展的各个阶段看,IT话语权的竞争其实是关于平台和入口的战争,谁拥有更多的入口,谁就能够获得更多的话语权。 从PC到互联网再到今天的移动互联时代,IT产业经历诸多变迁,在其中拥有更多话语权的公司从微软、英特尔到雅虎、谷歌、苹果、facebook、亚马逊等,不断更替。在这些变化和竞争的背后,是什么左右了IT产业话语权的迁徙? 张亚勤认为,IT产业的话语权之争其实是围绕平台和入口的竞争,无论是PC、互联网还是移动互联网时代,所有的产品与服务都是为了抢占平台、抢占入口。在PC时代,PC的入口是操作系统,办公的入口是Office,互联网时代入口是浏览器、搜索。在PC时代入口很清晰,如果你掌握了操作系统基本就控制了整个生态系统。到了互联网时代,浏览器是入口、搜索是入口。到了移动互联、云时代,入口很多。云本身是入口,在端方面,操作系统是入口,浏览器是入口,搜索是入口,很多超级应用是入口。比如微信是入口,支付是入口,游戏是入口,位置是入口,设备也是入口。谁拿到的入口越多,谁的话语权就越大。 在他看来,无论是微软、谷歌还是苹果,所做的事情其实都是抢占入口。包括后来微软为什么要做云、要做设备、要买诺基亚、要做Surface,为什么要将Office放在iPad和安卓上,都是为了抢占入口。 面对现在的市场与竞争格局,张亚勤同样坦言:“现在的入口很多,也很分散。微软在Office方面是第一,而在其他有些领域可能排第二、第三。微软并不是在每一个地方都有绝对优势,因而在产业进行变革的时候,微软就有可能变成追随者,所以微软必须花大力气去改变。” 这就是大家看到这些年微软一直进行调整和变革的关键原因。而眼下微软的变化,张亚勤将它总结为几个关键词:跨平台、跨设备、充分拥抱开源。 谈及微软为什么要拥抱开源,他觉得关键原因如下,一是IT的边界变大了,渗透到每一产业,特别是在后端,开源十分重要。所以这个时候,我们必须拥抱开源,要去给开源作更多的贡献。二是提供服务与提供产品有很大的差别。产品时代,需要销售自己的产品,但服务时代,用户只在乎是否能得到最好的服务,并不在意服务里是销售自己的产品还是开源的东西,服务具有更大的包容性。三是生态系统的变化,过去开发者都主要集中在微软的生态系统中,现在他们不仅在微软的生态系统里,还在开源生态系统中,所以微软想要赢得开发者、构建新的生态系统,必须拥抱开源,拥抱开源生态系统。 互联网进入物理化时代 人类进入信息生活的历史大致可分为两个阶段:从1950年到2010年是物理世界互联网化阶段;从2011年到未来的一段时间,是互联网世界物理化阶段。 今天云、大数据、移动互联的兴起,正在引爆整个社会的商业变革,在各行各业遭遇“互联网思维”冲击的背后,张亚勤有更多深层次的思考。 张亚勤认为,放大时间尺度来看,人类进入信息生活的历史大致可分为两个阶段,从1950年到2010年是物理世界互联网化阶段;从2011年到未来的一段时间,是互联网世界物理化阶段。 他坦言,物理世界互联网化是一个小鱼吃大鱼的过程,经历了从巨型机-大型机-中型机-小型机-PC-手机/平板的演变,概括起来不外乎是把物理世界中的文档、数据、业务流程和人等对象,进行抽象化、计算机化、虚拟化和互联化的过程。 而演变到今天,互联网世界的技术创新、经济模式和人的行为模式,正在深刻地影响着物理世界。随着移动互联、大数据、云计算、机器学习和传感技术的快速发展,互联网商业模式和思维模式、互联网的消费心理和习惯,席卷了零售、物流、娱乐、制造、金融等行业,并将波及所有行业。虚实两个世界的界限会更加模糊,乃至交融。张亚勤把这种现象称之为互联网物理化。 互联网物理化的技术前提,是近年来逐渐成熟并正在普及的传感器、更小也更低功耗的计算与存储、自然人机交互、机器学习、神经网络、IPv6、三维显示、三维打印、新材料等技术。这个阶段是希望在互联网上创建一个更逼真的世界,这个新世界的“物体”与“规律”会更加频繁与深刻地影响物理世界。典型的应用场景包括车联网、工业互联网、可穿戴设备互联网、智能家电等。 张亚勤说:“最近产业谈到的‘互联网思维’,可以看做是互联网物理化影响民生的通俗版,被频繁引用的微信、余额宝、嘀嘀打车、比特币、Tesla汽车等,也许很多只是在试错阶段,但正是在不同环节重构了经济生产要素。而‘产业互联网’、‘工业互联网’等概念则是互联网物理化影响经济的产经版。” 基于模型的研发和迭代式开发同样重要 基础研究、基于模型的研发依然是必需的,很多颠覆性的核心技术需要用这样的方式进行研发,而与场景、应用结合的东西,可以采用迭代式的开发模式。 当越来越多的以快速迭代方式开发出来的应用与服务被市场热炒,当开发运营一体化、敏捷开发、迭代式开发、“众包”等研发模式越来越流行,传统的基础研究、基于模型、实验式研究似乎开始被人们淡忘。 张亚勤认为,事实上无论是现在还是未来,这两种研发模式都将也必须同时存在。“基础研究、基于模型的研发依然是必需的。很多颠覆性的、根本性的核心技术也需要这种方式进行研发,而与场景、应用结合的东西,可以采用迭代式的开发模式。” 他说,科学与技术的研发模式经历许多的演进。包括最早靠观察、靠仪器去观天象,包括牛顿、爱因斯坦靠公式、靠理论、靠数学模型等进行研究,包括今天利用大数据来进行研发等。微软研究院的吉姆·格雷几年前写了一本书《第四范式:数据密集型科学发现》,讲述的是在海量数据和无处不在的网络上发展起来的,与实验科学、理论推演、计算机仿真这三种科研范式相辅相成的科学研究模式。 “现在,我们靠数据、靠计算,很多时候不一定有物理模型便可以得出结果,或者有模型,在模型的基础上产生新的东西、新的预测、新的结果。”张亚勤说,“在某种情况下,因果关系变得相对不那么重要,而相关性变得更加重要。我们依据数据也搞不清楚为什么,但是用户就是这么想的,数据是这样告诉我们的,于是我们马上做,快速迭代。”这是现在很流行也是很重要的研发模式。 但张亚勤同时强调,这并不意味着模型和理论就不重要、过时了,很多重要的研发、重要的突破是将两者结合起来。他谈及微软在语音识别方面这几年的研发突破,坦言这些成果实际上结合了深度学习、人工网络、神经元、算法和模型、大数据,最终获得突破。“如果每天只是看用户需要什么,就去做什么,要想获得根本突破是很难做到的。”张亚勤说,理论+数据迭代+用户回馈,这种研发模式会更有效、更科学。 应该说从产品化向服务化转型、向云迁徙,研发模式、研发方法与过去有很大的不同。张亚勤透露微软在研发Microsoft Azure、Office 365等许多不为外人所知的变化。他说:“过去微软的基本研发流程是,先进行全球用户需求调查,开发团队的PM(产品经理)进行用户需求调研,发现用户需要什么东西,这些需求、功能、优先级如何,并将这些信息交给研发。研发团队进行任务分解,反馈完成所需的时间,设定功能的优先级,然后推向市场,收集反馈,两三年之后,在下一版本修改添加新功能。” 张亚勤坦言,公司转向服务化与云化之后研发模式会有很大的变化。比如“开发运维一体化”,即工程师既要做产品开发又要做服务运维,只要出现问题,无论是功能问题、体验问题还是服务运维问题,研发人员都会第一时间获知,并立刻修改。比如“修改与测试方式”,过去是以离线方式进行测试现在改变为在线测试。比如“产品与服务的更新周期”也变了,他举了微软SQL数据库的更新例子,原来是两年推出一个版本,之后变成半年一个版本,再后来是一个月更新一个版本,最近开始的更新周期是一周一个版本。 他强调,现在微软的研发模式体现了很强的整合性,即开发与运维深度结合,基础研究、产品开发、运营与科学理论、理论建模、大数据分析等是连在一起、整合在一起的。 希望成为推动微软转型“再快一点”的“极客” 我希望微软亚太研发集团在未来8年或者未来15年,不仅仅是扮演公司的人才中心、工程开发中心的角色,更希望能够成为推动公司加速自我颠覆的“极客”。 至今年,微软亚太研发集团成立8周年,如果从亚洲研究院建立算起,已经拥有15年的历史,并成为微软公司在美国之外规模最大、职能最完备的研发基地。应该说过去这些年,尽管微软亚太研发集团创造了许多奇迹,也承担了非常多的核心研发,但基本上还是在全球的大格局下去做研发,“跟随性”较多。微软亚太研发集团有没有可能释放更大的能量,真正成为推手、成为引擎去驱动微软公司加速转型? 张亚勤透露,这是他正在积极推动微软亚太研发集团即将开启新征程的重要部分。在过去,微软亚太研发集团更多扮演的是公司人才中心、研发工程中心的角色,尽管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但纳德拉说微软是饥饿的新公司。下一步,我们希望能够在驱动公司转型、推动公司创新上发挥更大的作用,成为“创新极客”。当一个公司比较大的时候,有时候转型会需要时间,我们希望推动它加速,希望把更多的信息、文化、创新传递到美国,对公司转型形成更多正面的影响。 张亚勤说,现在我们在中国看到的很多东西在美国是看不到的。例如,这里的需求、这里的应用、这里的规模,包括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物联网等非常多的信息都是美国看不到的,无法理解的。我们希望做更多颠覆性的东西,做更多的尝试。一是我们的工程师、研发人员都很年轻,有非常多的创新激情和智慧。二是这个市场有非常大、非常鲜活的需求。三是有很多事情都可以最先在中国尝试,再拿到美国去,过去我们都是在美国尝试然后拿到中国来做本地化。 文章选自《中国电子报》
2014年5月29日 -
任克英:大数据已在金融领域广泛使用
“在金融领域中,金融业已经成为大数据的最早的使用行业之一,包括投行和其他的一些金融机构都在使用大数据来找到投资的机会。我认为还有一个问题就是国有企业改革的问题,在90年代的时候,中国在电信行业中,中国移动、中国电信、中国联通分家,然后开始了改革和电信业的发展,现在他们自己就面临更多的挑战。虽然中国电信、电子商务和英特网认为是吸引外资的重要领域来促进内资的消费。三网融合如何进一步快速向前发展?我认为他们各自的改革都需要解决好。”美银美林中国区主席任克英在博鳌论坛“大数据与云计算”上称。 以下为部分发言实录: 任克英:在金融领域中,金融业已经成为大数据的最早的使用行业之一,包括投行和其他的一些金融机构都在使用大数据来找到投资的机会,交易员也通过大数据的分析,包括新闻和社会媒体来获得收益,所以在这一领域中,其实大数据已经广泛的使用,刚才张亚勤已经提到了,第一个是有4V,容量、速度,是由4个V打头的英语单词组成的。大数据的数量已经远远的超过了比方传统的信用卡所能够传出的数据,比方说现在智能手机的大幅使用,创造了一些新的数据流,我想企业可以追踪顾客使用手机买了什么东西,同时还可以用机器学习的工具制定自己新的营销战略,根据顾客使用的情况来做出反映。包括电子商务的渠道中,消费者的行为已经发生变化,还会继续发生变化,我们也要进行必要的调整。下一代的一些技术,比方说音频、视频的文件进一步扩大大数据的类别,而且它传输的速度也比过去快了很多,因为我认为这是大数据的重要特点,而且这个特点在未来会不断的更加重要,而且数据移动过程中也会产生很多效益,我想它会产生更多大数据的源头。最后一点我想说的是,我认为在现代的世界中,每个数据分析的问题就是垃圾的问题,只有那些精确、可以使用的数据才是对我们有用的,所以我们希望数据能够更加使用方便一些。 云计算增加大数据的相关性,而云计算在经济上也是具有吸引力的项目。而且它的成本也是比较便宜的,所以云计算的部署也能够使大数据的利用率增加,使数据分析的能力能够进一步加强。我觉得云计算实际上是为大数据形成了支撑,使它更加具有意义和价值。 实际上我们是在太阳发电方面是有些计划的,因为太阳能行业可能会像90年代的电信业一样快速发展,所以太阳能行业在未来的发展前景是非常好的,当然现在太阳能行业还没有解决它的电池问题。当你需要用能源的时候没有太阳和阳光,有阳光的时候你可能不需要能源,所以这是本行业需要解决的问题。总体来说,我认为太阳能行业是清洁的可替代能源。现在其他的一些可替代能源,风能、水利等等,他们也有自己的局限性。 除了能源技术结构的问题以外,我认为还有一个问题就是国有企业改革的问题,在90年代的时候,中国在电信行业中,中国移动、中国电信、中国联通分家,然后开始了改革和电信业的发展,现在他们自己就面临更多的挑战。虽然中国电信、电子商务和英特网认为是吸引外资的重要领域来促进内资的消费。三网融合如何进一步快速向前发展?我认为他们各自的改革都需要解决好。 文章摘自《财经网》
2014年5月29日 -
徐小平:除了活命,企业发展还需要使命
我想跟大家分享创办公司,要有一个什么样的思维,我的题目叫做《企业的使命化生存》。 大家先看第一张图:这是黑马,非洲角马,到对面去寻找丰美的水草,寻找的是乐园,梦想的家园,这是长途跋涉,创业大概也是这么一种感觉吧。 下一个就是一个神马。从黑马到神马,也就是从一个初创型企业,(到)一高成长企业,到一个大型企业。毫无疑问,在座的没有一个创业者没有这个梦。但是如果你一下子很难成为一个神马,起码成为前面的土马。 没有一个企业不想长大,没有一个企业不想走到前面去。但是什么因素决定了一个企业家能够走得更远,走到俞敏洪,走到纳斯达克,又是什么企业一开始增长迅速,市场需求很旺,客户反映很好,做着做着,就会陷入发展瓶颈,因素很多。我想今天讲一个,企业要想做大,要想真正实现梦想,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企业的使命化生存——找到并弘扬超越公司产品(服务)之上的意义。 新东方教托福,微软做操作系统,仅仅就事论事,就产品说产品,我们的产品比别人好,我们的产品比别人优惠,你做不到(它们的高度),你一定要有一种东西,捕捉时代精神,最终能够让整个一代人,你的消费者感到激动神往,感到一种道不尽说不白,但是有了你,生活、工作、学习更加美好了的那种东西,这就是企业的使命。 小公司更需要使命化生存。没有产品就不谈这个东西,你想做什么,我们的第一个问题是。但是我们一旦决定投你了,立刻就问,你想做多大,你想怎么把它做大?你怎么和那些虎视眈眈的对手,非洲大草原的雄狮、猎豹,跟他们去拼搏、对峙,这个问题的背后就一个词,你的使命是什么。如果没有使命,企业就只有活命,有现金流,能够养活人口,挺好,大量的公司就是这么做的。但是哪些东西导致一个品牌突然从一个角落的地方,不为人关注的地方,照亮全国,突然被人们知道,营销当然是个手段,但是你拼命地砸广告,眼前一亮就过去了,如果你不能在人们心灵里留下某种东西,击中某个东西的话,你的企业依然做不大。而这种东西就是使命。什么是人生的终极幸福,每一个被人接受的产品,每种被人认同的培训服务,背后都有一种人类(物质)需求之上更高的东西。 当你的企业有了使命意识,有了使命宣言,每个员工知道自己做事之上,(还有)更加崇高的东西,你的企业不仅为了生存、现金流,成长今年翻番,明年翻番,而是一种有了使命化的生存。只有使命化生存的公司才能走得远。动物也要吃喝,但是什么东西赋予人和动物的一种区别,企业作为个体生命来说,有没有使命是区别于初级的生存,还是一个更高生存的一个东西。 中国创业者缺乏直诉心灵的力量 我可以告诉大家,去年12月,我看到马佳佳的演讲后,立刻打电话到国内来,我说找到马佳佳,我要跟她见面。今年的第一顿晚饭,我是跟马佳佳一起吃的,当然,还有其他许多男生,还有很多女生。吃的时候,我当场就睡着了。但是我高度认同马佳佳做品牌、做宣传的能力,这是中国企业家最缺的东西,而往往又不觉得这是自己的一种悲催。马佳佳(我们)已经给她投资了。马佳佳说,只能给你比较少(股份)。她在转型中不知道自己要卖什么,(估值)已经一亿人民币了,她的力量在哪里?在于品牌的力量,在于唤醒市场的激情,期待的力量。那这种力量是我们中国的创业者,我们真的投了无数的企业他们最缺少的东西。 我大前天(3月25号)在黑马营徒步的时候,旁边走来一个人。我说你是谁,他说我是蔺德刚,是(性玩具电商)春水堂的老板,销售是八千万,今年可能是两个亿,但是居然没有人知道。我说那你悲催了,马佳佳地球人都知道,但是你春水堂已经做了这么多年,(你)是天津南开大学国际政治系毕业的。这么一个高材生做这件事,我认为他的勇气、开拓力量跟马佳佳有一拼,然而你见到他就知道了,他是一个传统的,埋头拉车的创业者。我就跟他说,那好,你的企业应不应该有一个马佳佳,干脆把他并购过来,马佳佳站在一个一亿销售团队之上的话,今年春水堂的销售就不是两个亿了,就是五个亿了,你是不是可以给她30%,实在不行50%,从一个点谈起。关键在于什么呢?一定要和市场营销的力量,企业宣传的力量,企业文化的力量,企业使命的力量结合,我不称之为互联网思维,而是超越产品,直诉心灵的力量。 大姨吗:只是女性经期管理专家,不够! 大姨吗大家都知道,是真格基金投的,它是做女性健康管理,从经期管理到孕期管理,但是它面临很多竞争对手,有很激烈的竞争。说来好笑,它最强大的竞争对手是福建的,也是我投资的。我们一般不投竞争的企业,只不过我投的时候,他们是做另一个项目(返利网)。后来它也要做这个,其他的投资人并没有太鼓励他们做,他们就做了。当然这不是我要讲的主题。(大姨吗)他们面对极其剧烈的竞争,董事会谈来谈去,怎么面对竞争对手,怎么产品做得更好,怎么价格更优惠,但是这个是没有出路的。真正的东西是什么呢?在于大姨吗到底为什么?假如你仅仅是准确地预测、管理女性的这种健康问题,挺好。但你跟别人有什么区别呢?(消费者)怎么能够用我的,不用其他的,每一个憧憬着美好人生的用户,都是女性,给她们带来一种:每天打开,不仅是一个工具,就像她们每天照镜子,抹上化妆品的时候,那个青春美好生活开始心中萌动。打开大姨吗,你给女性带来什么与它这个工具不一样的东西。在董事会我讲了半个多小时,我提出来解决方案,这个方案我现在还不能说,免得被我们投资的另一家公司听到了。当然那家公司,我去开董事会,我也告诉他应该怎么做。 聚美优品:活出自己的色彩 这是一个著名的案例,我简单回顾一下对你们一定有启发。 聚美从游戏公司转变化妆品公司,当时的生存之道是卖真货,有人出假货,无条件退款,30天之内拆封也退货,而且事实上当时退款率并没有增加,证明中国的消费者相当不错。谁不买真品?应该这是一个很自然的东西,如果你是30天退货,那边说60天,甚至你没有瓶我也退你,你退不起。两个打车那种竞争,我觉得是很低级的,所有烧的是投资人的钱。你怎么人家打开你就觉得我就信你,我就爱你,买了你,我就觉得我的人生,同样一瓶护肤品,我买了你的,跟买了别人的完全不一样,我愿意付更多的价格,你一定要给自己的服务找到一种东西。 在2011年的9月份,当聚美开始每天销售超过一、两百万,每个月开始朝着四、五千万突破一亿速度的时候,我跟王老师有一次深刻的对话,他提出无条件开瓶退货的两个月以后,请陈欧给所有高管做了一次演讲。王老师说一定要从产品,一定要从货物,物质的东西进入精神的、灵魂的、情感的认知。我觉得我们在创造一种崭新的商业文明。 伊丽莎白女王说过:美丽是通往成功的推荐信。这个对陈欧,对聚美的企业文化,我不知道有没有直接的影响?但是让我们看后面聚美做什么了?这个时候就再也不是真品,30天退货,他就变成了我为自己代言。要知道他代言的时候,第一个叫聚美体:蜗居、闪婚,80后的我们,一直在路上,不管路有多么难,一定要坚持走到底,无论压力多大,也要活出自己的色彩。第二个就是陈欧体:我为自己代言,哪怕遍体鳞伤,也要活得漂亮。这几个广告,就完成了从产品到心灵,从为自己的公司代言,到为这一代人的诉求代言。从消费者物质满足的层面,到消费者精神满足的层面。 各位搞教育的朋友,我们天然就是在一个精神追求的领域,天然是一个人生奋斗的领域,天然就是一个和人终身的追求挂钩的产业,所以我们在这方面有非常多的文化可做。聚美11年的销售是5亿多,12年的销售是20多亿,13年的销售是60多亿,今年是朝着100多亿走,很快就要上市了。毫无疑问,它成了今日中国青年创业非常辉煌的代表。 人家一定会有40天开瓶退货,最后变成你没有买也给你退,这个恶性竞争。这里面品牌溢价就出来了。河马哥根本不懂化妆品,聚美品牌之下,人们很难相信他会成功,这是一个发生在我们眼前的事,绝大部分也都创业三、四年了。而聚美的迅速崛起,跟这种(情感)有直接关系。当然他的两个影响巨大的广告,聚美体、陈欧体,我是没有参与的,但是我对陈欧的贡献是这样的:当时董事会讨论要不要上电视?最后董事会决定不要上电视,我们踏踏实实做事。结果我回去,睡了一觉,我梦见我和俞敏洪走南闯北到处演讲的事,王强上电视、上电台宣讲的事,新东方不就是说出来的吗?新东方不就是宣传出来的吗?为什么我们投资的企业要人家低调,(第二天)我就跟陈欧说,你就大胆地做,绝没有问题,我来做你的公关总监。 新东方:绝望中寻找希望 下面讲几个伟大的企业,毫无疑问俞敏洪新东方。这个东西要研究一下,真的对你们有特别直接的价值。俞敏洪最著名的一个故事是:当时没人来报名,他就到国家图书馆去演讲,免费。大家都来了,来的人太多,他不得不站在垃圾筒那儿进行演讲,这是伟大的瞬间。如果大家听了他的演讲觉得OK,不错,挺好,免费。他可能收获的是几万、十几万的销售。但是俞敏洪的演讲不一样的是,他的演讲就像今天新东方基本的核心价值观一模一样,在绝望中寻找希望。他的模式是什么呢?他讲自己的苦难,讲自己的挫败,俞敏洪最著名的一个演讲,那个标题是我编的:挺立在孤独、绝望、失败的废墟上。为了挺立、为了站起来,来到新东方我告诉你,人生要坚持奋斗,人生要自信、自尊等等这些东西,就形成了新东方所谓的励志(文化),我们讲的就是每一个人追求梦想的权力、信心、能力等等这一套东西,这就是使命。 新东方成功,演变到最后成为了什么?我们对一个人咨询,犹如对一代人的咨询,一样的激情,一样的准备,一样的努力,最后一个一个的人汇成了一代、一代的人,所以新东方是什么呢?人才的国际化,这是我们的产品。中华民族的伟大崛起,如果大家都不懂外文,都走不出世界,都无法理解其他国家民族文化的差异,中国永远不会崛起。所以在这里,大公司有大公司的使命,现在让你(站在)国家图书馆的垃圾筒那,你讲什么?来报名,我们的课不错,那你顶多做到李阳,李阳那种宣传不可谓不强大,他叫叫卖。 我跟他(李阳)个人是好朋友,(他)唤起了中国人学英语的激情,然后大家都来新东方交钱报名。我希望大家都到李阳那儿去交钱报名。以至于还搞跟李阳亲历十天的培训班,替他累,当然里面有管理的问题,有团队的问题。总而言之,李阳的使命而言,只是敢说,大胆地说,疯狂地说,他没有超越一个人更高的东西。我们事实上也投了口语的东西,我们也有我们的使命宣言,待会儿我会讲。 真格基金:帮助创业者成功是一件多么浪漫的事情 联想在97、98年出了一本书《联想为什么》,这本书出来奠定了联想的品牌。联想就说要做一流企业,为了民族高科技的发展,联想就有了这么一个高度。大家回头说,千万不要说我是小企业,要知道柳传志辞去联想工作的时候,他是要挣钱,要生存,要动物化生存。但是设想一下,那种惊涛骇浪九死一生的历程,如果老柳心中没有使命感,一种超越于公司之上的,一种引领时代的、神圣的职责的话,联想撑不到今天。 真格基金在做什么?我们提供资金和经验,为一代创业者的崛起而努力。要知道当我们投了好多项目,有些项目我们就明知它绝不能成功,比如说硅谷的创业方舟,我们一看到以后,说这个东西一定做不成,但是我跟王强一人承诺给他十万美元,但是他后来只要了五万美元,就这么一个故事,就足以让中国创业者感到创业可能是浪漫的,可能是有趣的,可能是兴奋的:来自全世界各地的一千个创业者聚集在船上,有问题互相解决的时候,还有星巴克,还有麦当劳,还有电影院,失败了之后直接跳下去了,那是一个多么浪漫的事。 我们就被这种东西吸引着、召唤着,我们在做这个事。还有人说,我看那个创业者觉得很棒,当然答应给他钱。但是后来内部讨论种种原因不能给,我自己会给他钱,不能给他答应的200万,也许会给他50万、30万,但是不要股份。之前谈好了20%的股份,但是没有给,后来那个人很生气,给我写信,这件事深深地打动了我,我给他汇100万,我不要他的股份,不要他的合同,等到下一轮是多少钱,我就自然融起来。这家公司(后来)被人看上了,翻了十番。我们真正为了帮助创业者崛起,真正为了践行我们倡导的真格文化,我们愿意倾其所有,愿意为他们付出一切。 因为有了这个使命,而我知道许多著名基金,我跟你签了以后,最后不投,这是创投家的重大问题,我要来改变这个文化。真格和其他基金不一样的地方,我们不仅仅为钱,但是这个很艰难。我们要获得最高的回报,但是我们用人格,用人品,用诚信,用对创业者无条件的爱和关怀来获得最高的财富回报。 51TALK:不服输的人生说出来 下面讲讲我们投资了一个企业,51TALK,我们投了以后,宏盛投了,小米后来也投了,在年初的时候,马云一亿美元投了VIPABC。我说你的企业使命是什么?你拼价格拼不过,拼烧钱完了,拼个子,人家请的是姚明代言。黄佳佳(51TALK创始人)我们就帮他找到了,就像我们帮柴可找到大姨吗的使命一样,帮黄佳佳找他的使命。 为什么要学外语,价格肯定是低的,用的是菲律宾发音,很标准的英语,不就是工资低,学了外语工资高一点,或者是国际化时代,会说英语的比不会说英语工资高30%。我说黄佳佳,姚明给了你伟大的机会。你把这个图像换成黄佳佳,就是两个字:不服!我矮我不服,我穷我不服,我要奋斗,我要成功,这个本质核心差不多,但是它就有了你黄佳佳的基因,如果你敢,你自己只有个头发尖,那是黄佳佳,这就找到了这个企业的灵魂和基因。陈欧整出来“我为自己代言”。黄佳佳,你用姚明,你也可以为自己代言,对于中国学习者的震撼是一模一样的。为什么要说话?51TALK,因为不服不要说话,高、帅、富是第一个,穷、矮、锉,你的服务对象就是这个对象。 黄佳佳(听了)非常激动,他能不能实现这个东西?我们能不能看到51TALK,因为不服我要TALK,因为不服我要学英语,因为不服我要奋斗,对不对?这就是看他的执行力了。但是我们给了他一个使命意识,你要根据你企业特定的产品,特定的创业者团队的形象,特定的目标受众,找出你独一无二的使命宣言。 俞敏洪讲他的苦难,王强讲他的辉煌。王强到了美国学计算机,英语变成计算机,又进入了贝尔实验室,(跟)王强一比我都不是人了。我就没东西讲了?苦难的学生经过我的咨询,从俞敏洪变成王强。人生咨询,从苦难绝望中找到希望,人生必将王强,新东方就完成了一个基于我们创业基因的使命、宣言,而这个宣言成了这个时代的一个宣言。 共产党宣言告诉世界我们是什么。无论你是北、上、广、深,还是在三、四线城市,只要根据你的产品服务对象,跟他聊天,跟你的团队讲,最后找到属于你的企业独一无二的一种使命,独一无二的企业文化,基于企业之上的一整套的说辞,一整套的文字、一整套的演讲就是所谓的企业文化,企业灵魂。 那你和其他的(企业)有什么区别,找到这个东西,我给你们调整,相信每一个人的企业,每一个人的品牌都会因此而增加一个光亮度,提高一个等级。 陈欧第一个广告,我要活出我的色彩。第二个广告,我要活出我的漂亮。你只闻到我的香水,你没有看到我的汗水。新东方最后语言就是力量,为了中华民族伟大崛起我们培养国际化人才,一定要基于你自己的产品。我在街头看见一个广告,慈善就是力量,什么都是力量。电灯泡也是力量,电池也是力量,你一定要找到那种独一无二的东西。这是一个挑战,如果不难,那遍地都是新东方,即使一个企业具有了王强、我、俞敏洪,(也不)意味着就更加强大了,强中有更强。所以企业文化的建设,企业素质的提升,企业家综合能力的提高,是决定我们成败的因素之一。 我们觉得有了使命感,最后要弘扬它,到处讲,到处说,你的公司就鹤立鸡群,就与众不同,因为我们有了使命感。而使命这个词是《圣经》里来的。到非洲,到亚洲就去传教,就传这个使命的人,上帝的使命。而我们在商业领域里面,当你把你的企业使命告诉大家的时候,你完成了一个传教、传播,你开化了没有上过课的人,把所谓的野蛮人变成文明人,上过我的课就不一样,新东方是有这个力量的,许多优秀的教育机构是有这个价值的。 原文选自《i黑马》
2014年5月29日 -
王俊峰:多措施加强期货市场投资者保护
全国政协委员、中华全国律师协会会长王俊峰在提案《关于完善期货市场监管法律制度、促进期货市场监管转型的建议》中指出,加强期货市场投资者保护,建立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构建合作共赢、开放多元、有序互动的监管格局,加快推进期货法立法。 王俊峰表示,经过二十多年的规范发展,我国期货市场规模不断扩大、品种结构日趋完善、运行质量显著提高、市场功能逐步发挥,已成为服务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风险管理市场。作为一个规则导向型的市场,完备的法律制度体系是推动期货市场各方主体归位尽责,实现期货市场监管转型,促进期货市场进一步发挥功能,保持健康规范运行的关键。 首先,完善法规制度体系,推进监管转型是促进期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期货交易采取保证金、当日无负债、中央对手方等特殊交易机制,需要完善的法规制度体系和高效的监管机制加以保障。期货参与者较多,法律关系复杂,对市场化、法治化、透明化程度的要求比较高。完善法规制度体系、推进监管转型,有利于明晰期货市场参与主体的定位和权利义务,促进期货市场参与主体归位尽责,促进期货市场功能发挥。 其次,完善法规制度体系、推进监管转型是发挥期货市场功能,满足国民经济多样化风险管理需求的现实需要。期货市场已成为资本市场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加速金融创新步伐、完善市场经济体系、服务国民经济转型升级中发挥着日益突出的作用。当前,我国期货市场处在“新兴加转轨”阶段,现有监管模式管制色彩仍较浓厚,监管错位、越位、缺位、不到位情况客观存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有待进一步加强,难以完全适应新形势的要求。 为完善法规制度体系、促进期货市场监管转型,王俊峰建议: 第一,减少前端审批,深化金融期货产品上市审批机制改革。推进监管转型首先要求行政监管机构放松管制,简化行政审批,这是加快转变政府职能,深化行政体制改革的必然要求。具体而言,就是要进一步推动期货产品上市审批机制改革,完善金融市场运行体制,提高金融监管行政效能,为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水平提供有力保障。可以考虑在《期货交易管理条例》的框架下,提高期货品种上市审批效率。现行《期货交易管理条例》第十三条规定,“国务院期货监督管理机构批准期货交易所上市新的交易品种,应当征求国务院有关部门的意见”。为提高审批效率,建议取消征求意见环节,规定期货品种上市审批权由国务院期货监督管理机构单独行使,并规定明确的审批时限。同时,对于已经经过国务院期货监督管理机构批准同意的同一品种下的不同产品合约,授权期货交易所自行决定上市事宜。 第二,加强事中事后监管,提高监管透明度和公信力,形成放而不乱、活而有序的新机制。一方面,要厘清和处理好日常监管与稽查执法、行政监管与自律管理的关系。在法律层面明确自律监管的地位、依据和适用范围,理清行政监管和自律监管之间的分工,充分发挥期货业协会和期货交易所等自律机构灵活、专业和行政监管机构权威、公正的优势。。 第三,加强期货市场投资者保护,建立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构建合作共赢、开放多元、有序互动的监管格局。期货案件专业性比较强,为有效保护投资者合法权益,应当建全投资者争议纠纷解决机制,即除了行政处罚和纪律处分,还可以通过完善相关立法,探索采取行政和解、调解、仲裁、集团诉讼等多元化争议解决方式。逐步完善期货市场投资者适当性制度,建立符合国情的投资者适当性法律制度;建立投资者分类制度,细化经营机构的风险揭示义务和责任;明确期货公司的信息报告和披露义务;建立期货市场违法违规者的民事赔偿责任制度。 第四,加大制度供给力度,加快推进期货法立法。在银行、证券、期货、保险、信托、基金等六大金融行业中,唯独期货行业还没有立法,制约着期货市场在更高层次、更广范围上服务实体经济,已经成为市场发展的短板。当前重点是要以《期货交易管理条例》为基础,加快制定我国期货市场的基本法。要进一步细化违法行为认定标准,提高处罚标准,丰富执法措施和手段,增强操作性和匹配性,建立行政执法和解制度,研究投资者补偿制度。更多引入刑事司法力量参与监管执法,强化“行”“刑”衔接。在此基础上,可以考虑采取“一年一评估、两年一小改、五年一大改”的方法,及时将监管执法经验和趋势反映在立法之中。 文章选自《证卷时报网》
2014年5月2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