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CCG持续关注国际关系议题,推动中国与全球化的发展,积极开展国际交流,充分发挥智库“二轨外交”作用,在巴黎和平论坛、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慕尼黑安全会议等重要国际政策与意见交流平台上组织分论坛、边会、圆桌会议、晚宴等活动,促进国际政商学界对话,凝聚共识;CCG积极与各国政界、智库界、工商界开展“二轨外交”活动,每年常态化赴多国调研与交流,促进中外关系攸关方互动,保持与多国政策圈层的沟通渠道。
-
京华时报:七管齐下 绿卡制度创新关系人才未来
新加坡资政李光耀曾说,“中国是从13亿人里选人才,而美国则是从70亿人中选人才”。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和持续高速增长大国,中国对外国人才的吸引力越来越大,但中国的绿卡经常被称为“世界上最难拿到的绿卡”。在全球人才激烈竞争的新背景下,中国需要从过去30年的招商引资转型到未来30年的招才引智,进一步提升中国人才强国战略。近日,中央组织部透露,有关部门正积极研究修改“绿卡”审批管理办法,降低绿卡门槛,设置更加灵活务实的申请条件,加大吸引海外人才的力度。 □美国 绿卡新法案加剧人才争夺战 6月5日,美国政策国家基金会发布的一份报告指出:“在推动美国科学与工程领域发展的过程中,移民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这种作用反映在他们的得奖、研究、创业和教育方面。” 报告认为上世纪60年代美国移民政策发生重大变化,尤其是1965年国会通过的《移民和国籍法》,废除了关于国籍来源配额的种族歧视条款,使美国向亚洲移民打开了大门;还有上世纪90年代通过的《移民法》,增加了与工作相关的绿卡发放数量。这些政策变化的结果是,美国吸引着全世界人才,并直接反映在美国的诺贝尔科学奖获奖数量上,从1960年至2013年美国就有72名移民科学家得奖。 移民还成为美国科研不可或缺的力量。在美国的7大顶级癌症研究中心中,42%的研究人员出生在外国,其中得克萨斯大学MD安德森癌症研究中心的移民科学家比例高达62%。在教育领域,2011年,美国大学电子工程专业的全日制在校研究生中外国学生占71%;2011年,美国计算机科学专业的国际学生占65%。在美国科学与工程领域拥有博士学位的就业者中,外国人比例从1993年的23%增至2010年的42%。美国由风险资本投资的上市公司在2006年至2012年期间达到92家,所占比例为33%。美国市值前50名的上市公司中,有近一半是移民创建或共同创建。 最近,美国总统奥巴马就移民改革发表有关讲话,并动用行政手段推出两项移民政策新规,一是允许H1B工作签证持有者的配偶在等待绿卡审批过程中在美国工作;二是更新现有法规,让来自一些国家的专业人士更便于在美国就业并永久居留,希望以此敦促美国国会众议院尽早通过移民法案。此前,美国国会参议院已经通过了美国30年来最大规模的移民改革法案,改革措施包括:取消人才移民配额,大幅提高外国人工作签证的数量,推出吸引外国人才来美创业签证等。 移民改革一直是奥巴马在他第二任期内最重视的施政重点。可以预见,移民法案一旦经国会众议院通过,将对中国人才吸引产生巨大影响。 □中国 最难拿的绿卡卡在职称 中国政府也十分重视国际人才。国家主席习近平今年5月22日在上海会见外国来华工作专家代表时指出:“一个国家对外开放,必须首先推进人的对外开放,特别是人才的对外开放……现在,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需要广开进贤之路、广纳天下英才。要实行更加开放的人才政策,不唯地域引进人才。”中央有关部门积极响应,表示正在研究修改中国绿卡审批管理办法,降低绿卡门槛,设置更加灵活务实的申请条件,加大吸引海外人才的力度。 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和持续高速增长大国,中国对外国人才的吸引力越来越大,但中国的绿卡经常被称为“世界上最难拿到的绿卡”。自从2003年正式实施绿卡制度,10多年下来,中国发放的绿卡数量仅有5000多张,年均发放几百张,而美国一年发放的绿卡数量就达100万张,很多发达国家每年也是几万张,几十万张。 申请的门槛高,有一些硬性要求过于刻板,导致中国绿卡的发放量极少。与西方国家通常不看职位,而看重学历、语言水平和在本国工作经验的绿卡制度不同,中国的绿卡在职称和任职年限等方面的规定相对比较不灵活,导致中国绿卡门槛较高。居留门槛过高,直接导致了我国的“移民赤字”问题。根据中国与全球化智库和社科文献出版社发布的《中国国际移民报告2014》蓝皮书,目前中国内地海外移民存量已达934.3万人,而在我国有合法居留身份的外国人仅为84.89万人,移民赤字高达到849.4万人。移民赤字问题反映了我国人才流失、资金流失的基本事实;也反映了我国外流的人才和资金并没有得到相应补充。 □建议 招才引智加大对海外华人回归的服务力度 中国需要放开移民绿卡制度,吸引全世界人才来华工作和学习,提升中国的国际人才战略。为此,需要考虑以下七个方面。 放宽绿卡的申请范围门槛 中国绿卡申请的门槛高。根据《外国人在中国永久居留审批管理办法》的规定:对于技术类永久居留外国人,指的是在中国担任副总经理、副厂长等职务以上或者具有副教授、副研究员等副高级职称以上以及享受同等待遇,已连续任职满四年、四年内在中国居留累计不少于三年且纳税记录良好的。再有就是在国内已经具有“千人计划”专家身份的,或者是在考虑中的地方人才吸引计划里面的。这些都门槛过高,针对人群十分有限。 美国、欧盟、日本、韩国、香港、台湾等国家和地区,发放绿卡大部分没有对职务或已经在国内居留的时间要求,而俄罗斯只要有年薪超过45万人民币的外籍企业雇员,该雇员就可以申请绿卡。 因此,建议放宽绿卡的发放范围。在国外,可以考虑在国外获得博士学位,或硕士学位有5年工作经验以上,国内相关行业或专业缺乏的人才,或被国内企业雇佣且薪资收入达到一定水平的人才,照章纳税的都可以开放申请绿卡。海外华人亲属团聚的绿卡也应该放开。 开放海外直接申请绿卡并增设申请机构 国际上绝大部分的绿卡申请,主要都是直接来自海外,而不是来自国内,因为吸引人才的主要对象是在海外,而不是已经来到国内的外籍人。 目前,中国绿卡的申请对象还主要是已经来到中国的外籍人,数量和质量十分有限。建议中国开放国外直接申请绿卡的渠道,直接面向国际上的优秀人才,吸引他们来中国发展,给他们发放中国绿卡。为了应对绿卡申请门槛降低后带来的申请数量增多,为申请绿卡者提供便利,建议增设绿卡申请办理机构,一方面,在全国多地设立办理机构,方便在华外国人士办理;另一方面,由于外籍人才主要在海外,加上我国拥有6000万的海外华人华侨群体,这个群体中的高层次人才,与祖国文化相通、血脉相连,不少人士希望回国定居,为国服务,是申请绿卡的重要群体,建议在海外使领馆设立绿卡申请窗口部门。 开放投资移民类别以吸引资金和人才 我国每年有超过一万人的投资移民去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和欧盟等国家,吸引投资移民人才和资金已经是国际惯例。而我国还没有开放投资移民,无法吸引创新创业人才来中国发展,给中国带来资金流、人才流、创意流、创新流。 我国可以借鉴国际上的经验,开放外籍投资移民来中国,既可以给中国带来资金,还可以带来投资创业人才,创造就业机会,加强和投资移民所在国的往来,对中国有巨大的好处。 开通永久居民“入籍归化”渠道 从绿卡制度来说,现在还没有获得绿卡多少年后可以申请入籍的规定。 目前,移民入籍规定主要从亲属关系考虑,必须是中国人的亲属,定居在中国,尚未出台专门的非依亲关系的外国人通过技能、资金获得绿卡之后如何入籍归化的政策。因此,我国需要像其他国家一样出台入籍归化政策,建立相关渠道,还可以设置一些加速入籍的条件。可以考虑在申请绿卡成功后居留满5年、且累计居留时间达到3年以上,允许提出入籍申请并通过入籍考试,就可以入籍。 也就是说,要完善长期签证、绿卡、入籍之间的协调互补关系,建立完整、完善、系统的外国人出入境、就业、居留以及移民事务管理的政策体系,开通永久居民“入籍归化”渠道。 建立统一机构管理绿卡申请及审批 目前,我国绿卡发放数量极少,与我国还没有建立移民局和人手不充足有关。在发达国家和地区都有一个政府部门,例如美国公民与移民服务局(USCIS),澳大利亚移民和公民部、日本厚生劳动省、韩国就业和劳工部等。中国台湾也在5年前建立了移民署等,来单独审批外国人长期工作和居留申请。 绿卡制度是为国际人才竞争服 务的,并且需要与本土人才资源形成互补而不是零和竞争的关系。而我国没有一个专门的移民事务管理机构,对工作许可、签证、绿卡及其他相关手续管理分散,程序繁杂,对国际人才来华工作造成很多障碍。建议成立中国国际移民局,统一管理外国人签证、工作、居留、移民的事务,统一审批绿卡和入籍申请,以及处理包括外国人申请绿卡、入籍成功之后的社保、档案以及可能的户口等有关问题。 开放外国留学生在华实习工作签证 国际上大部分发达国家都在争取中国的留学生,并提供毕业后两年的工作实习签证,还鼓励其中的优秀者申请绿卡。而现在来中国的留学生数量十分有限,毕业后也无法取得实习工作签证,更不能在中国合法居留,只好沦为“三非”的打击对象。比如,北京中关村的许多企业都希望聘用来华留学的优秀毕业生,以帮助他们开拓海外市场,但苦于没有正常的渠道和政策帮助他们聘用海外人才,对国内企业参与国际竞争十分不利。 因此,建议开放外国留学毕业生在华实习工作签证,对其中工作满两年的优秀人才可以申请中国绿卡。 面向海外华人发放类似绿卡的华裔卡 鉴于目前申请绿卡的主要人群是海外华人,为了申请的方便和快捷,可以考虑发放类似绿卡的海外华裔卡。截至目前,印度已发放了1200多万张海外印度裔卡,欢迎海外印度人回国工作定居,享受选举和被选举权利以外的所有本地居民待遇,受到海外印度人的普遍欢迎,成功吸引了大批海外印度人才回国发展。 现在,中国香港同胞有回乡证,台湾同胞有台胞证,唯独海外华人没有任何回国旅行的免签证件。这就急需海外华裔卡政策的实施,以方便海外华人回流,缓解中国绿卡申请的压力。 新加坡资政李光耀曾说,“中国是从13亿人里选人才,而美国则是从70亿人中选人才”。在全球人才激烈竞争的新背景下,中国需要从过去30年的招商引资转型到未来30年的招才引智,大幅降低中国绿卡门槛,进一步提升中国人才强国战略。 作者系中国与全球化智库主任王辉耀,文章选自《京华时报》理论版(2014.06.09)
2014年6月13日 -
张宏江:不拿用户隐私做大数据分析
金山软件今年有两个重点,一个是移动转型,另一个是国际化。自前几年金山软件内部业务进行MBO之后,国际化的步子一直在进行。典型的就是年后改名为猎豹移动的金山网络,这几天将以“猎豹移动”的名称在纽交所上市。而WPS也在国际市场上取得了非常不错的成绩。 在GMIC 2014上,金山软件CEO张宏江对搜狐IT表示,今年金山软件国际化还会加强,基于移动端的安全及WPS等产品在国际市场上都会同步推出,近期手游产品也会同步上市。与国内的战略类似,这些产品走的还是免费策略。 在大数据方面,张宏江称,目前基本上所有的金山产品都已经在利用大数据的信息。这些数据对于了解用户的使用习惯,对产品的改进起到了重要的使用。张宏江称,在考虑如何将安全产品的流量变成吸引到游戏的用户,怎么来知道用户对于某个功能最大的需求,大数据挖掘工具都直到了关键的作用。 作为金山云的CEO,张宏江称,金山云为用户提供了关键的基础平台服务,如云存储、云主机、垂直游戏云等等。针对业界普遍存在的搜集用户部分隐私数据的现象,张宏江表示,在云存储方面,用户的隐私数据在存储前就已经进行了加密。金山不会拿用户的这些数据进行大数据的分析,在大数据的价值和用户隐私两方面,金山希望做到平衡。文章选自搜狐IT
2014年6月10日 -
张黎刚:用互联网思维玩医疗
张黎刚,1971年出生,曾求学于复旦大学、哈佛大学(美国),相继担任过《哈佛中国评论》联席总裁与出版人、搜狐产品总监、e龙网CEO,现为爱康国宾董事长兼CEO。 10年前,张黎刚曾与纳斯达克“擦身而过”,但最终他还是来了。 北京时间4月9日晚9点半,美国纳斯达克为“中国健康体检第一股”爱康国宾敲响开市钟。这支代号为“KANG”的股票背后,是45家自营医疗中心和约300家第三方合作机构,它们遍布香港、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15个城市,构成了一张庞大的“线下”网络。 学医出身却没有做过一天医生的张黎刚,正在用他熟悉的互联网思维,颠覆中国的医疗服务市场。 不安定分子 张黎刚有着一份漂亮的履历:求学于复旦大学、哈佛大学,担当过《哈佛中国评论》的联席总裁与出版人、搜狐产品总监、艺龙网CEO。 漂亮的履历后面也是一颗从不安分的心:出身于江苏乡村普通人家的他,从年轻时就开始为自己设定了一个又一个“最高”目标——因为等不及“大学生必须工作满5年才能出国”的政策,他大三果断从复旦退学去美国留学;为了上哈佛,他可以等待三年,但“研三”时遇到张朝阳后,他又果断放弃哈佛遗传学博士的学位成为了搜狐的一分子;在张朝阳即将向董事会提出任命他为首个副总裁的时候,张黎刚却选择了离开,和3位合伙人一起创办了旅游网站艺龙;但当艺龙网成功在纳斯达克上市的前一年,张黎刚又辞去CEO的职位,拣起“老本行”,创办了爱康国宾的前身“爱康网”。 艺龙生于互联网热潮,也差点儿夭折于本世纪初的互联网泡沫。2000年创立艺龙时,张黎刚29岁,经历了那次的高开低走,他回忆说,“人的真善美与丑恶的一面我都看到过,也都经历过,这些都让自己变得更成熟”。 泡沫中从大股东沦落为小股东,以张黎刚原来的性格,或许会在第一时间选择离开,但因为股票期权,他只能多待了两年。两年后,没有制约的32岁的他再次面临选择:是继续在艺龙做,还是再次去创业? “那年,三个哈佛医学院的教授到中国来招生,我请他们吃饭聊天,他们说你干吗不离开呢,索性离开互联网,回到医疗行业。”一开始张黎刚觉得不可能,这公司是他一手创立的,怎么能轻言放弃。“后来又想,我才32岁,为什么不呢?” 最初张黎刚想拣起的“老本行”是制药行业。曾在哈佛医学院就读的他,在上海收购了一家生物制药研发公司,2003年的10月份,他去参加成都的“药交会”,上飞机之前,买了一本《时尚健康》,上面有篇文章讲解女性健康管理,记录自己身体状态,定期跟自己的妇科医生沟通。 张黎刚想:干吗要记下来,为什么不放到网上?于是,他抱着“建个电子档案”的想法,于2004年在北京酒仙桥注册了一个公司,公司的名字就叫爱康网。 “爱康君安卡”是爱康网当时的产品,这张卡源自张黎刚回国后经常去的一家外资诊所,那里的院长是以前北京协和医院的院长,因此能经常请到协和医院的专家来会诊。张黎刚认为在北京最好的医疗服务是“外资诊所的服务与环境”加上“协和医院的专家”。因此,张黎刚把这样的服务打包在一起,找了二十几个人组成电话销售团队通过电话来销售。不过这个生意并不成功,一个月只卖出去一张卡。张黎刚认识到这个商业模式有问题,从2005年开始,他再次祭出了当年艺龙的“消费分销”模式,将爱康的业务从B2C转向了B2B。 敢于走出原来的成功模式 在爱康向B端进行“消费分销”前,员工体检是一个让外资企业“头大”的问题,这些公司在中国的员工分布在全国几十个城市,由于员工体检都是各地人事安排的,没有统一来管理,各地的报告他们没法统计,中国总部根本不了解员工的健康状况,也没法进行管理。 按照张黎刚的回忆,最早给爱康“单子”的企业中的一个是GE中国。当时爱康的办公室已经从酒仙桥搬到建外SOHO,只有两个很小的房间。时任GE中国医疗总监吴瑾特意跑到爱康的办公室看了一下,见办公室虽小,却也算“比较洋气”,而张黎刚提出的一站式解决方案确实是GE这样的外资企业需要的,因此就采纳了爱康的解决方案。 “GE是我们最早的客户之一,把员工体检全部委托给了我们。我们搭起了callcenter,建立了GE专属的网络预约平台,在全国各地找为GE员工提供落地服务的体检中心,也不用他们增加预算,他们把整个项目交给爱康负责。爱康从第一年不到一百万的生意,一下就做到近一千万。很快,Intel这样的企业也开始用我们的服务了。”张黎刚说。 根据爱康国宾的早期投资人回忆,那段时间张黎刚做得很辛苦:“他没有实体店,一家一家去谈合作,一个价值链的两端都不是你所掌控的,没有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受制于两端,你的利润在哪里?你永远是随时可以被扔掉的中间人。” 随着“分销”生意的做大,问题果然出现了:爱康把这些单子接下来,企业客户要么选三甲医院,要么就是独立的体检中心,都不想去二甲医院。 “如果送到三甲医院去,我们要赔钱。如果送到私营的体检中心,体检中心又觉得我们是竞争对手、是二道贩子,把他们的生意抢掉了,所以他们不给我们落单。”张黎刚说。 这是最后促成爱康去做实体、走向“鼠标+水泥”模式的导火线。 当初全国有两家最大的体检机构,一家在北京,一家在上海。投资人帮张黎刚约了其中一家CEO谈合作,但这家公司CEO没有出现。 “那天他们只来了一个副总在走廊里边跟我谈了半个小时,当然就没谈成。”张黎刚回忆说。 此时张黎刚意识到,健康体检在中国已经是刚需了。从为大企业服务的角度看,当时的体检机构是不能满足他们需求的。而爱康是互联网公司出身,懂得通过网络平台、通过电子档案系统、通过电话服务中心满足大企业的需求。 “酒店、宾馆,包括商品都是过剩,因此它需要阿里巴巴、艺龙帮他们分销。但医疗服务在中国是供不应求,根本不需要分销。”张黎刚总结说。 此时他已经意识到“实体”的重要性,在2007年与上海的国宾体检合并之前,爱康在2006年已经并购了北京庇利积臣医疗中心(现在的爱康国宾日坛分院),从线上走到线下。从那时起,张黎刚这样定义爱康:把互联网视为一个服务的平台、营销的手段和内部管理的手段,提供健康体检的服务,而并非一家传统的医疗服务公司。 敢于走出自己原来的成功模式,后来被投资人们视为张黎刚成功的关键。 “炸开”医疗行业 2007年,爱康和上海的国宾体检合并,爱康国宾从此诞生。张黎刚曾坦言,合并以后公司“花了三年的时间,才开始看到盈利的希望”。当整合进入第四年,爱康国宾开始显示出了领先的优势,坐上了私营医疗机构在体检行业的头把交椅。 “我虽然是医生出身,但没做过一天医生,我只有互联网创业公司的经历和经验。”谈及爱康国宾线上与线下整合的过程,张黎刚的语气并不轻松。“以前实体医疗机构都习惯了单体经营,只计算自己一家的饱和率、门市价格,缺少平台化的思维,传统的医疗人员对很多想法从心里就很抗拒。” 从互联网的“轻资产”模式向“鼠标+水泥”的重资产模式转型,让很多互联网人士起初都对爱康国宾的未来持保留态度,张黎刚只能尽最大努力完成线上与线下的整合:“保持资本层面的话语权,用数字说话,事实证明‘一体化模式’比单体经营发展得更快,很多传统模式发展到一定阶段,就出现了停滞。” 他在最近的一次总结中说:“合并后,对于一个互联网出生没有经营过实体经济的人,我不得不要花很多时间去学习一家传统企业的运营。” “某种意义上,与国宾合作,相当于向传统产业“投降”,但这个“投降”并不是说让传统产业取代爱康,用国宾体系来掌控爱康的运营。而更多是接入一套互联网思维方法去运营爱康国宾。正因为这一点,让我们在同行当中胜出来了。过去七年,爱康国宾一直在思考怎样通过IT平台提供更高效、更有价值、更个性化的服务体系,这些是爱康国宾核心的东西。”他如是说。 对此,爱康国宾的早期投资人评价张黎刚说:“他对行业趋势的把握也很准确,爱康国宾后来的模式跟它一开始的设想完全不同,等于他是跟着市场的脚步在走,在市场中活下来,然后再去长大。” 爱康国宾理顺“线上”与“线下”的关系后,张黎刚并没有放任它“野蛮生长”,从2007年只有5家实体体检中心到后来发展到30余家体检中心的过程,大部分时间都是靠自由资金滚动发展,最初拿到的2000万余美元的投资,到2012年还没花完。 他对爱康国宾的实体体检中心有着类似对自身的那种只做最好的“苛求”:就算是对于中端的体检中心,爱康国宾配置的都是以国际主流品牌的医疗设备为主,对于检验中心,爱康国宾的标准配置是使用罗氏诊断仪来进行免疫检测、西门子来做激素的检测、罗氏、日立、雅培等来做生化检测。在X光、B超的配置上,爱康国宾的标准配置是使用西门子、GE、飞利浦等国际主流品牌。在未来的几年中,他还计划将逐步使用低剂量螺旋CT来取代X光机来作为肺癌的早期筛查手段。而在去年年底推出的高端定位的“爱康君安”旗舰中心,所有的设备配置不亚于任何一家国内顶级的三甲医院,而在CT以及即将安装的核磁共振的配置上,级别甚至更高,其中包括128排西门子双源CT、西门子DR、GE乳腺钼靶检查仪、GE专业诊断级别的B超机、奥林巴斯胃肠机、罗氏生化免疫一体机、全身骨密度扫描仪等,3.0T的顶级西门子核磁共振也即将安装。使用这样的配置也意味着更高的试剂成本以及设备折旧成本。但张黎刚坚信,迟早有一天,客户在医疗品质与价格之间会选择品质。 与硬件对应的,张黎刚要求爱康国宾体检中心的医护人员等“软性”资源也要有高标准的配置,核心科室的医生必须是副主任医师级别之上,此外,外聘三甲医院的专家给体检中心的医护人员定期培训,还要定期考核医护人员的能力。这样的“规格”,让他的普通体检中心的开业“成本”都在1000万以上。 “我们2013年从罗氏那里采购试剂的量已经超过1200万元,在所有独立于医院运营的体检中心中排名第一,与三甲医院的体检中心相比,仅次于301医院的体检中心。而对于西门子试剂的采购在2013年也近1200万元,在在所有独立于医院运营的体检中心中排名第一。”张黎刚称,“好的试剂和设备会有更精确的检测结果,这是对用户的健康负责。此外,爱康国宾为了建立系统化的医护培训机制,特别成立了爱康学院,聘请原北京协和医学院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牛学胜教授出任爱康学院副院长,对爱康国宾旗下所有体检中心的医护人员进行继续教育、考核工作。” 过去十年,互联网思维颠覆了很多产业,但没有“炸开”医疗行业。“公立医院仍然是医疗行业的主角,跟公立医院合作有一个巨大的壁垒,它们拥有巨大数据,但不能给你,不能开发,不能商业化,所以什么都不能做,甚至这些数据在医院内怎么使用都还不是医院的关注点。而由于国家对客户隐私的保护,通过第三方机构也买不到数据。”张黎刚说。 在互联网在医疗领域还不能创造商业模式的情况下,爱康走到线下跟传统的医疗服务机构结合在一起,变成一家比较“重”的公司,但现在张黎刚认为爱康国宾有机会重新成为一家平台公司:“互联网思维是什么?我可以不盈利,因为等到用户形成规模后可以找人买单,我可以分析客户的数据卖自己的方案,平台够大就可以让别人进来投放广告或者卖服务。我们首先要保证有客户使用平台。” 张黎刚自信的原因,是爱康国宾每年服务几百万人群,实实在在真正掌控了这些数据。 作为体检行业的领军人物,张黎刚自己平时也十分在意健康,每年都会进行定期的全身体检和不定期体检,饮食清淡,定期休假,平时尽量保证周末不工作。 采访的最后,记者问他,他认为理想的体检应该是什么样的?他思考了下说:他思考了下说:“体检要成为成年人每年的健康晴雨表,不要以为年轻就可以忽视体检,不要因为有的检查项目让人不舒服就随意放弃,如肛门指检。特别这几年,随着环境污染及食品安全问题,除了常规检查外,还要做针对性的专项检查及深度检查,以期癌症与肿瘤的早期发现、心脑血管等疾病隐患的早期发现。所有的体检都要根据个体的年龄、性别、职业、家族史、既往疾病史等信息做到真正的个性化。而对于爱康国宾,就是希望把实验室的最新技术与IT结合起来,带进千家万户,帮助大家更早的发现隐患,更好的管理好自己的健康。”文章选自南都周刊
2014年6月10日 -
王伯庆:教育10年在进步 扩招改变青年知识水平
从2003年到2013年这十年间,我个人认为中国的教育是进步了,因为有些标志性的事情代表着中国教育的进步,如九年义务教育,还有从高等教育本身来看它实现了扩招,虽然扩招人们有不同的看法,但是它可以让这个国家这么多人接受高等教育,改变这个国家的青年知识水平。所以总的来看这个国家从基础教育一直到高等教育它是有进步的,而且还实现了国家公共财政对整个教育4%投入的时间,这也代表着社会对教育的重视。所以这十年来中国教育是进步的。 这十年中间有一个关键的东西,就是大家讨论得最热门的东西,就是大学生就业问题,因为从2003年到2013年中国大学生的就业开始变成一个社会问题了,这个有它的两面性,第一点由于大学的快速扩招,自然就会导致大量的学生的供给,但是我们社会经济结构本身又不能吸纳这么多大学毕业生,所以出现了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所以就是大家通常讲的,一方面找不到农民工,一方面大学生找不到工作。实际上这给我们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和我们经济结构没有适当升级的一个矛盾是社会总需求和总供给的一个矛盾,这个可能是这十年的一个关键词,叫做大学生就业。
2014年6月10日 -
CCG与搜狐教育频道推出“高考特别策划”:那三届高考回忆录
跳转到搜狐专题报道 一年一度的“中国高考”,拉来了中国高等教育选拔培养人才的序幕,同时也让更多曾经参加过“高考”的人们,同期追忆起那些与“中国高考”休戚相关的那些难以忘怀的历史性记忆。 今年初,中国与全球化智库主任王辉耀博士主编的《那三届:77、78、79级大学生的中国记忆》一书,由中国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中国对外翻译出版有限公司出版发行,书中收录了38位受益于中国改革开放“恢复高考制度”的佼佼者,亲身讲述的“当年高考记忆”的故事与感悟,在社会上引起广泛的反响。 至此2014年高考之际,搜狐教育频道和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合作,联合推出“高考特别策划”:“那三届——77、78、79级大学生高考回忆录”。日前已经在搜狐教育频道上线,与广大网友见面。 陈平原——北京大学文学博士,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1977年考入中山大学。 张亚勤——1978年考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少年班,后赴美留学,现任微软公司全球资深副总裁、微软亚太研发集团主席。 陈建功——1977年考入北京大学文学系,现任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其作品被译成英、法、日、韩、捷等文字在海外出版。 饶毅——北京大学教授,美国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神经生物博士,在1978年考入江西医学院。 徐小平——新东方创始人之一,1977年考入中央音乐学院音乐系,被中国青年一代尊称为“人生设计师”,现为真格基金联合创始人。 熊晓鸽——现任IDF全球常务副总裁兼亚洲区总裁,美国波士顿大学新闻传播学硕士,考入湖南大学77级外语系。 刘海峰——1977年考入厦门大学历史系,“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是高考改革稳健派代表性学者和“科举学”的首创者。 王辉耀——哈佛大学高级研究员、中国与全球化智库主任,欧美同学会/中国留学人员联谊会副会长,1977年考入广州外国语学院英美文学系,后留学加拿大、英国,获得MBA学位和国际管理博士(PhD)学位。 在搜狐教育推出的网络专题封面,有这样一段文字:中国"文革"结束、恢复高考后的前三届大学生即77、78、79级通常被统一看做一个群体,那三届集聚了"文革"十年被耽误的人才,他们以平均不足5%的超低录取率成为中国当代史上难以复制的一代,他们应社会百废待举之亟需走上工作岗位,掀开了个体生命开始新的旅程,并深刻影响中国当代历史发展轨迹的一页,成为了中国社会的精英分子和中坚力量。 在中国更加重视人才培养与人才引进的今天,回顾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高考”所走过的37年的历程,会给我们带来很多新的启示;同时,在呼唤与培养“国际化人才”的当下,中国的教育将会迎来什么样的世纪挑战与人才激烈竞争,更为我们所关注与思考。 “高考、教育与人才”,会一直是我们这样一个全球大国未来日子里,愈发要特别关注的。“那三届”——扛起了中国改革开放肩负“人才治国”的重任,无论在中国,还是在海外,这将是中国立足世界最大的“本钱”与“基石”。 最后,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衷心祝愿2014年参加“中国高考”的90后生们,踏在“高考前辈”的肩头上,勇往直前,立足中国,走向世界。 图书封面: 图书简介: 本书汇集了38位“新三届”学人励志传奇、成功故事、反思、梦想,呈现给读者一个难以复制的群体的集体记忆。是一部由回忆录、日记、随笔、散文组成的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私人札记。书中作者均为各界精英,包括陈平原、陶景洲、王辉耀、刘震云、王绍光、刘宏、徐小平等一批知名的企业家、作家、律师、学者、海外华人。他们在一个新的历史节点重新集结,为中国梦建言献策,贡献思想,把脉中国未来30年的发展。 “新三届”是“文革”结束、恢复高考后的前三届即77、78、79级大学生,这个特殊的群体聚集了“文革”十年被耽误的人才,以平均不足5%的超低录取率成为中国当代史上难以复制的一代。毕业30年后的今天,在政、商、学各领域,他们中很多人成长为当代中国社会的精英分子和中坚力量。 在中国当前面临新的历史转折关口,在77、78、79级毕业30周年之际,本书既是一种集体的追忆与纪念,也力图唤醒当年的梦想、激情和社会责任感,总结和反思那三届30年的成就与不足,并展望未来的路径,探讨新的趋势与选择。 随着77、78、79级的同学们很多都已经成为中国主流社会的栋梁之材时,他们也已经度过了他们人生的大半难忘时光,也成为一部分难忘的中国记忆。他们希望自己的独特经历和体验,能够给当下中国的年轻人以更多的启迪。 目录: 序言 上篇:如歌岁月 王邵光:大学梦,不期而至 王德禄:梦想与反思 李子实:伸向远方的清华台阶 陈平原:我们和我们的时代 张亚勤:从“少年班”到微软 陈建功:如歌的岁月 张隆溪:学者,行走中西 罗志田:不可复制的一代 俞吾金:我的哲学人生 饶 毅:你可以为中国做什么? 徐小平:把人生经历“设计”成人生财富 陶景洲:务实为国 律师人生 曹 莉:北外,剑桥,清华 熊晓鸽:在早晨第一缕阳光中起飞 薛澜:我的大学三部曲 中篇 奋斗求索 王伯庆:我的教育情结 王辉耀:人生是一个不断开放的过程 叶舒宪:我的“石头记” 宁滨: 人才为中国提速 刘宏: 我的1978:回忆与思考 刘海峰:我与高考的不解之缘 许跃生:我们的大学为何难出人才? 陈圣来:把国际舞台搬到中国 葛明:中国梦,正当时 蒋述卓:一个学者的中国梦 韩清源:中国梦 美国梦 颜海平:再启程:77的路 下篇 建言中国 王振耀:要尊重普通大众的一般需求 朱苏力:满足老百姓的需要是我们的根 关爱和:“李约瑟之问”与“钱学森之问” 刘震云:中国教育的本身需要教育 张杰:继往开来的一代 陈春声:中国教育的反思 汪晓来:规划是面向所有民众的服务 周斌:文化自觉的缺乏 段培君:中国的发展需要梦 童世骏:从“中国问题”到“中国贡献” 谢思敏:中国走向世界的途径 后记 序言: 中国“文革”结束、恢复高考后的前三届大学生即77、78、79级通常被统一看做一个群体,那三届集聚了“文革”十年被耽误的人才,那三届以平均不足5%的超低录取率成为中国当代史上难以复制的一代。2013年恰逢77、78、79级大学生毕业30周年。30年前,80万大学生完成学业,应社会百废待举之亟需走上工作岗位。从此,掀开了个体生命开始新的旅程,并深刻影响中国当代历史发展轨迹的一页。30年后,在政、商、学诸领域,他们中的大多数成为了当代中国社会的精英分子和中坚力量。 在历史的长河里,个体与时代是相遇的关系,或擦肩而过,或无意邂逅,或正逢其时--77、78、79级的遭遇似乎显得格外奇妙。作为1977级大学生、那三届毕业生中的一员,我以为,历史上鲜有哪个群体,像那三届一样,个体经验与国家时代命运如此高度重合,看其中某些人的个案便能勾勒出一部中国当代史;也鲜有哪个群体,能有机会如此深刻地影响一个国家,集体重塑社会的重要方面。那三届的人多因从属于此群体而自豪,记得1977级毕业生、现任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履职后首次答记者问中,深情回忆自己当年在田间地头听到恢复高考的消息,以及随后考上大学的经历,言谈间属于那三届的振奋与豪迈依旧写在脸上。 如今,对77、78、79级中许多人来说,个体的梦想已经基本实现,而集体的、国家的梦在哪里?需要如何进一步实现?反思、追问、探索,是应有的历史态度。于是早在2012年6月30日,我在欧美同学会与北大陈平原、美国康奈尔大学颜海平两位教授发起并组织了“中国梦:回顾与展望--77、78级毕业三十周年”研讨会。我们最早选择了“中国梦”为主题,邀请不同领域的百余名77、78、79级优秀代表,就“新时期的转型升级与中国教育发展”、“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和大国崛起”、“中国走向世界和国际认同”、“人才强国和中国梦”等专题展开讨论,共同回顾了伴随我们成长和发展的中国改革变迁30年审视当前的社会发展。研讨会得到了各方很不错的反响,很多人鼓励我,要为属于这个群体的朋友编辑一本纪念毕业30年的纪念文集。于是,在大家的帮助和支持下有了这本《那三届--77、78、79级大学生的中国记忆》文集的呈现。书中集结了38位77、78、79级代表的回忆与追述文字,让这些知命之年的“过来人”亲自讲述关于个人的、中国的、那三届的记忆,用历史映照个体的生命经验,用个体建构历史的发展轨迹,无论对于我们的下一代,还是对于中国当代史都是有意义的事情。 书中77、78、79级学人在毕业30年之际回忆过往、反思自我、重整理想,从这些字里行间,我们更能感受到这批人之所以能被划归为一个特殊群体,不仅因为那三届聚合了历经文革十年被压抑、被耽误的一代人,更由于那三届拥有诸多共同而特有的精神气质。 77、78、79级普遍经历丰富、视野宽广、包容性强。他们大多数人上大学前在农村、厂矿、部队经受过磨炼,历经了社会大学的风雨,拥有丰富的中国各阶层经验。同时,他们的成长跨越十年“文化大革命”,沐浴数十载改革开放的春风,全程参与了当代中国的众多大事件,是经风雨见世面的一代人。倒置的成长经历和特殊的生活经验增加了他们理解事物的多样视角和包容性;他们多注重实践,善于把握社会生活整体情况。其中很多人后来功成名就却依然为人随和、能屈能伸,即使做学问者也较少有迂腐气而多沉稳练达。那三届既经历过“文革”前后理想的幻灭与反思,也有基层现实生活的历练,这代人既葆有理想主义情怀又不忘积极入世,既超越又世俗。 77、78、79级们比较勤奋、坚韧和执着。回忆起当年在大学海绵吸水般如饥似渴的学习状态,半夜集体在路灯下看书学习的情形,他们自身多有万千感慨。“文革”后,77、78、79级以平均不足5%的历史最低录取率获得上大学的机会,精英意识从被录取的那一刻便被社会和自我设定。在全民期待的目光和高度的自我期许中,那三届加倍找回“被耽误的十年”。重获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从社会最底层瞬间成为天之骄子,经历过大起大伏、生活磨难的人更易生发一种生命的紧迫感,并始终伴随这个群体。于是,在大学学习的时候如饥似渴、争分夺秒,事业中坚韧执着、全力以赴把握机会。特殊的经历锻造出了一种百折不挠的毅力与韧劲,铸就了一种勇于追求、不甘沉沦的精神气质。只要时代给予一个机会或碰上新的机遇,就会马上迸发出特殊的能量。 我认为77、78、79级学人最应该始终珍惜的集体精神气质当是独立思考、反思精神和批判意识。“文革”中,独立人格和自由思想受到全面打压,但很多77、78、79级却通过博览群书在时代缝隙中寻找到思考的乐土。因为教育系统几乎瘫痪,没有标准答案、固定教材和应试考试,侥幸没有遭遇后辈所受应试教育的束缚。“逮到什么书读什么书”,因为博览群书,封闭的时代却造就了独立思考的一代人,如今想来,无意间成就了类似于通识教育和素质教育的自学成果。越是独立思考者越具有反思和批判的勇气。“文革”刚结束,社会意识形态剧变,全民笼罩在反思的大氛围中,身处社会剧变风头浪尖的 77、78、79级身上带有浓烈的伤痕印记和反思动力。这代人本就得益于一个时代的被否定和另一个时代的重新开启,敢于否定曾经的“真理”、反思精神以及批判意识天然地从属于这代人的精神基因。 77、78、79级身上还富有强烈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这些来自于全民共识的投射加上自我期许的共同催化。从当年入学开始,这代人身上即承载和被投射了太多国家民族的时代使命。人们希望,一批既有丰富的中国生活经验,又经历过高等教育的77、78、79级,能够为“文革”后的中国贡献大政治家、大思想家、大科学家,能够引领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从恢复高考到改革开放,毕业后的30年里,因为个体发展总与国家命运高度重合,这批人生发出强烈的历史整体意识,历史使命感油然而生。无论从事何种行业或身处世界哪个角落,这个群体普遍热衷于关注中国社会宏观的国计民生、人文精神建设,渴望参与社会的整体发展,拥有超出专业范围以外的终极关怀精神。 77、78、79级的人生轨迹恰处在中国社会从“文革”到改革开放,从封闭走向世界的历史拐点,这批人普遍思想解放,不少人拥有国际化视野。77、78、79级直接受益于“文革”终结以及参与了思想解放运动,他们多警惕极端意识形态,倾向追寻、探讨人类发展的普遍规律,也热切推动全社会的思想解放和改革开放。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全面展开,中国开始大规模地融入全球化的浪潮之中,译介海外思潮经典的《走向未来丛书》曾是这批人中最流行的读物,中外思想的碰撞和现实的差距也最早被他们体察。衔接“文革”与改革开放两个历史时段,77、78、79级最早感知和历经了中国重新全面走向世界的过程。他们中的很多人在大学毕业后成为改革开放后首批选派的留学生,接受了西方教育。对部分77、78、79级而言,“中国是世界的中国,国际是我们舞台”,他们活跃在世界各地,成为中国为世界贡献的国际化精英。正如书中有77、78、79级提及“空前的历史机遇,使得这一代人在成长过程中无意间上了三所大学--社会大学、校园大学和国际大学”。“国际大学”在这里不仅是实际的留学海外,还有开眼看世界后获得的国际化理念和人类发展普遍规律的知识。因为有过最基层最现实的中国体验,又敞开视野比较过西方社会,这批人多思想开放、具有国际化视野,往往是改革开放最坚定的捍卫者,是中国国际化重要的推动力量。 30年弹指一挥间,作为一个77级的毕业生,在总结自己这一代精神特质时未免有自吹自擂的嫌疑,然而作为77、78、79级的一员,过了知天命的年纪,总需要明白自己这一代在历史和现实中的位置,才算真正知晓了天命。不能否认,77、78、79级今日的成绩既有自身的努力,更得益于时代和社会机遇的特殊眷顾。既然反思精神、批判意识是77、78、79级集体精神特质中最重要的一点,就免不了自我反思与批判。因为时代局限,77、78、79级大多基础知识不够扎实、外语基础不好,与后来的大学生们无法比拟;也因为经历“文革”的思想洗礼,我们中很多人依然残存了特定时代的思想底色,并在各种思想论争中暴露出来。 毕业30年后盘点,77、78、79级的“成功者”们集合起来是一份华丽而闪亮的名单;如果反思和批判是这代人最应葆有的精神品质,那么在历史面前,我们究竟能交出怎样的答卷?到底我们还有怎样的承担?也许人们会认为,既然77、78、79级是时代的受益者和成功者,那么今天中国社会成功的、不成功的,似乎都与我们这30年的作为密切相关。77、78、79级曾面对史无前例的历史机遇与责任,如今是否真正履现了同学少年时候的理想?我们做过什么,还能更好地推动什么?这些值得我们在纪念的节点上反复自我追问。 在中国当前面临新的历史转折关口,在77、78、79级毕业30周年之际,本书既是一种集体的追忆与纪念,也力图唤醒当年的梦想、激情和社会责任感,总结和反思我们30年的成就与不足,并展望未来的路径,探讨新的趋势与选择。纪念的目的在于重整出发,从这个角度上说,本书的出 版意义非凡。 77、78、79级的子女们也都到了我们当年读大学和毕业后的阶段,听父辈讲述属于那三届的高考和人生经历,是一件有意思也有意义的事情。有意思的是那三届的故事如此特别而丰富,有意义的是在娓娓道来之间,融入了诸多的感触和反思,抚今追昔之际有彰往察来之效。对于今日之高考、大学扩招、高等教育的变革、教育体制和人才培养机制乃至于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也是可资借鉴的好素材。 总结是为了更好地重新出发,希望我们77、78、79级切勿自满与懈怠,葆有独立思想、反思精神和批判意识,进一步成为改革开放、思想解放的重 要推动力量。忝为77级毕业生的一员,我愿与所有77、78、79级一起共勉,继续前行!阅读专题内容请点击(阅读专题)
2014年6月5日 -
冯仑:李嘉诚如何请人吃饭
我们在生活中经常看到一些人,做一些事情偶有所得,有点成功,他的自我就会让别人不舒服,他的存在让你感到压力,他的行为让你感到自卑,他的言论让你感到渺小,他的财富让你感到恶心,最后他的自我使别人无处藏身。别人都会避之不及! 李先生不一样,他一直在追求无我,修炼自我。这是一种生活的态度,对钱的看法,对人生,对周围世界怎么相处。 文/冯仑 一个月前我去香港,和李嘉诚吃饭,感触非常大。李先生是华人世界的财富状元,也是我的偶像。大家可以想象,这样的人会怎么样? 一般伟大的人物都会等大家到来坐好,然后才会缓缓过来,然后讲几句话,如果要吃饭,他一定坐在主桌,有个名签,然后我们企业界20多人中,相对伟大的人坐在他边上,其余人坐在其它桌,饭还没有吃完,李大爷就应该走了。如果他是这样,我们也不会怪他,因为他是伟大的人。 但是,我非常意想不到的是,我们进到电梯口,开电梯门的时候,李先生已经在门口等着我们,然后给我们每个人发名片,这已经出乎我们意料——李先生的身家和地位已经不用名片了!但是他像做小买卖一样给我们发名片。发名片后我们一个人抽了一个签,这个签就是一个号,就是我们照相站的位置,是随便抽的。 我当时想为什么照相还要抽签,后来才知道,这是用心良苦,为了大家都舒服,彼此不分尊卑,否则照相也分割三六九等,肯定有人会不舒服!抽号照相后又抽个号,说是吃饭的位置,原因也是和照相一样。最后让李先生说几句,他说也没有什么讲的,主要和大家见面,后来大家让他讲,他说我就把生活当中的一些体会与大家分享。 然后看着几个老外,用英语讲了几句,又用粤语讲了几句,把全场的人都照顾到了。他讲的是“建立自我,追求无我”,就是让自己强大起来要建立自我,追求无我,把自己融入到生活和社会当中,不要给大家压力,让大家感觉不到他的存在,来接纳他、欢迎他。之后我们就吃饭。我抽到的正好是挨着他隔一个人,我以为可以就近聊天,但吃了一会儿,李先生起来了,说抱歉我要到那个桌子坐一会儿。 后来,我发现他们安排李先生在一个桌子坐15分钟,总共4桌,每桌15分钟,正好一小时。临走的时候他说一定要与大家告别握手,每个人都要握到,包括边上的服务人员,然后送大家到电梯口,直到电梯关上才走。这就是他追求无我,同时非常的尊重在场的每一个人,在这个过程中得到充分体现。 我曾经现场看过他的一个演讲,他们没有文字稿给到我们,我因为和李先生打过几次交道,提出能不能给我文字的演讲稿,结果他马上交代一下助理,等我要离开的时候那个文字稿已经拿给我了。后来我和中海油一个我们班的班长聊天提到这件事,他说老先生就是因为一生做人周到真诚,对所有的出现在他视线范围内的人非常尊重,所以很多人到了香港都愿意和他做生意,这就是钱以外的软实力。 于是,所有和他打过交道的人,都会去讲李先生如何好,形成这个意识之后大家都愿意和他做生意,都愿意把最好的机会给他,于是他越来越成功,这就叫软实力。 比如我们在生活中经常看到一些人,做一些事情偶有所得,有点成功,他的自我就会让别人不舒服,他的存在让你感到压力,他的行为让你感到自卑,他的言论让你感到渺小,他的财富让你感到恶心,最后他的自我使别人无处藏身。别人都会避之不及! 李先生不一样,他一直在追求无我,修炼自我。这是一种生活的态度,对钱的看法,对人生,对周围世界怎么相处。 我相信李先生的成功,不仅仅是赶上了好的时代,更加重要的事,在他的整个人生中,始终如一的贯彻了一个理念:修炼自我,追求无我! 文章选自新华网
2014年6月5日 -
爱康国宾在美上市
作为国内首家在海外上市的民营体检机构,爱康国宾4月9日晚间登陆纳斯达克,这给准备在海外上市的国内企业打了一剂强心针;因为该公司最终抢在了慈铭体检前面,成为国内民营体检行业首家上市公司;而慈铭体检早在三年多之前就在筹备在A股上市,一直被认为将在这一领域拔得头筹。 爱康国宾此次IPO公开募资达到1.53亿美元,上市当日市值就突破10亿美元,获得近35倍的市盈率。而且,该公司上市首日的良好表现,大大提振了市场对中国概念股的信心。 业内人士分析称,爱康国宾在海外的快速上市并获得较高市盈率,让中概股海外上市梦想更加清晰起来,海外投资机构之前狙击中概股的阴霾逐渐散去。 将互联网思维融入服务中去 相对于安康国宾在纳斯达克成功上市,即将步入发展快车道而言;另一家民营体检机构巨头——慈铭体检的上市之路则艰辛曲折了很多。 从筹备上市到通过发审会,慈铭等了4年,从过会到拿到批文,慈铭又等了将近一年半,今年1月12日晚间,终于熬到要路演发行了,却又在几个小时前被临时叫停,时至今日,已经过去3个多月时间,上市进程仍然杳无音信。 上市首日,爱康国宾开盘于每股16.50美元,较每股14美元的发行价上涨18%,首日收盘报收于每股15.2美元,较每股14美元的发行价大涨8.57%。按照盘中每股15.6美元的价格计算,爱康国宾市值达到了10亿美元,市盈率近35倍。 据了解,爱康国宾是今年3月4日首次提交招股书的。爱康国宾发行价为每美国存托股票(“ADSs”)14美元,在承销商未行使超额认购权的情况下,爱康国宾共发行1090万股ADS,公开募股规模约为1.53亿美元。每两股美国存托股票代表一股A类普通股,交易代码为“KANG”。 爱康国宾相关人士称,此次上市融资的70%将继续投资到健康行业,进入更多城市,进一步提升硬件以及软件配置;15%的融资额将投资齿科市场,提升牙科业务;剩余融资额投入IT平台建设,将互联网思维融入服务之中。“5年以后,爱康国宾将不再是一家传统医疗管理公司,而是能够把医疗领域的最新成果和IT结合起来,最终把这些新成果带入人们生活。”上述人士称。 公开资料显示,2013财年前九个月(2013年4月1日至2013年12月31日),爱康国宾收入1.73亿美元,净利润2790万美元,同比分别增长49.6%和41.3%。 健康领域市场空间将越来越大 据统计,爱康国宾上市之前已经获得了多轮投资,在其发展史上存在不下10家投资机构的身影,共计合人民币约7.87亿元。2003年初创期获得了今日投资、中经合、上海创投的A轮投资;2006年获得中经合B轮投资;2007年,获得美林证券领投,清科创投、上海创投、华登国际、壹普兰、中经合、经纬中国六家机构共2000多万美元注资,最近一次是2013年4月获得高盛和新加坡政府投资公司GIC的总注资金额近1亿美元的投资,这也是迄今为止中国健康管理产业最大的一笔投资。 某风险投资机构合伙人杨先生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称,“从整体国民收入的提高和对健康的关注看,民众对体检的需求会越来越大;慈铭体检、爱康国宾等知名体检机构即使不上市,未来也会有不错的发展前景”。 杨先生认为,医疗健康领域的市场空间越来越大,能够容纳一批上市公司,不只是爱康国宾、慈铭体检和美年大健康等巨头,包括一些专业的医疗机构比如佳美口腔、爱尔眼科[-1.08% 资金 研报]、伊美尔医疗美容等,未来都将有不错的成长空间。 公开资料显示,截至2014年3月25日,爱康国宾共有45家自营医疗中心和约300家第三方合作机构,遍布香港、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15个城市。在2012财年(截至2013年3月31日的12个月)共向约190万个人次提供体检服务。按2013年收入计算,爱康国宾在中国民营预防医疗服务市场的占有率达到12.3%。文章选自证券日报
2014年6月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