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CCG持续关注国际关系议题,推动中国与全球化的发展,积极开展国际交流,充分发挥智库“二轨外交”作用,在巴黎和平论坛、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慕尼黑安全会议等重要国际政策与意见交流平台上组织分论坛、边会、圆桌会议、晚宴等活动,促进国际政商学界对话,凝聚共识;CCG积极与各国政界、智库界、工商界开展“二轨外交”活动,每年常态化赴多国调研与交流,促进中外关系攸关方互动,保持与多国政策圈层的沟通渠道。
-
张懿宸:中国政府有能力控制债务风险
主持人:观众朋友们大家好,欢迎来到凤凰财经在瑞士达沃斯现场的《凰家会客厅》栏目。那世界经济论坛顾名思义,最为核心关注的话题还是政治世界经济的走势和整个金融业的形势,那我们现在在演播室也请到了一位来自中国的金融大颚可以这么说,让我们欢迎中信资本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张懿宸张总,欢迎张总。 张懿宸:谢谢。 主持人:像刚才说到的整个世界经济论坛最核心的还是经济话题、金融话题,我也知道您今天早上有参加,可以说整个世界经济论坛所有议程的第一场关于中国问题的讨论。那我想知道当下世界各界,他们对于中国的问题,现在他们最关注的是什么,对中国的经济他们最好奇、最担忧又是什么呢? 张懿宸:整体今天早上在论坛上,大家问了很多问题,中间我回答的时候,我参与回答的时候,我答的也差不多是这个意思。大家对于三中全会以来,就是整个十八大以来,尤其三中全会深化改革整个的决定出台之后,大家对于中国的中长期肯定是比较看好的,认为中国政府有这样的决心把改革真正深化、推进下去,这一点是认为中长期的风险是降低了,对中国的未来更加有信心。 大家更多担心的实际上是短期的一个问题,就是我们原来经济的增长实际上是不可持续的,是靠投资,主要是靠投资拉动的。近年来投资又是表现为主要是靠信贷摧起来的,所以说大家都担心如果真正要做结构性改革的话,第一经济肯定会放慢。第二放慢之后,现在这么高的负债率是不是会造成整个信贷的泡沫破灭,所以说大家围绕问的问题主要还是围绕这几个。 主持人:那您的担忧是什么呢?您会担心信贷泡沫破灭的问题吗? 张懿宸:我是这样解释的,我觉得三中全会整个的决定长期对经济肯定是利好,但是短期实际上不敢说是利好。原因是这里面有利好的消息,也有对经济短期增长不利的消息,不利于你改结构,肯定做是要有代价的。第一,首先就是说把我们整体的地方政府的债务,都要想办法尽快把它管理起来、降下来。那么我整体跟大家讲的判断,就是我们的债务比例实际上对GDP来讲不算高,在国际上也不算高,但是我们债务的结构有问题,比如说我们的债务结构无论从期限上,从这些方方面面,而且是通过什么产品来的,这些都是有期限错配的问题,有风险定价不对的问题等等这一系列。 但是我整体认为,因为在中国我们的政府还是非常强大的,事实上对于经济,尤其是金融系统的各个方面是有一定掌控能力的,所以我也一直强调中国的情况和发达国家不一样,美国政府再有能力,在雷曼事件出来之后,它实际上是控制不住金融市场的形势的,因为毕竟是市场化的经济。我们就不同了,因为我们政府有形的手基本上是在各个领域里的,所以说很难真正的像雪崩一样的崩盘,因为每一个债务违约,市场都可弹,像美国是你违约,整个自动所有后续的行动就动不了,因为它是法治社会,你违约了,你触发哪个条款了,自动开始给你清盘,清到你就要清下一点,就是一步步这样。 主持人:当时我看到美国财长,当时的财长鲍尔森,他写的回忆和自传说,当时为了要求国会出手来挽救这个危机,他甚至不惜给议长下跪这样的,个人努力,可能在我们国家政府的掌控率,可能我们说四万亿,一拍板咔碴就下去了,可能你说的这个掌控率是不一样的。 张懿宸:而且不仅仅说你往里面投多少钱,它违约了之后,跟银行去谈要不要清算,它不,它一拖,你这样拖,每一个这样拖的话,它就把时间会拖的很长,所以说它肯定不是短痛、剧痛的过程,但是是一个长期痛的过程,所以说我认为大家担心,我一再跟大家说,你说中国整个之后要去钢板化等等这个中间,对经济是不是会有影响?可能会有影响,但是会不会崩盘,我一再强调不会崩盘。他们国际投资人普遍认为,就说你说不会崩盘,但是这些事情不是政府能控制的,我跟他说恰恰相反,在中国中国政府事实上是有相当控制力的,不能说它一定完全百分之百可控,但是控制力是非常强的,所以我就说你们不要担心会崩盘。 主持人:所以您的结论我总结下来,就是说长期之内,对经济是利好的,但是短期之内对经济是有风险,但是这个风险是不可控的。 张懿宸:但是你控本身这个东西,世界上没有任何事都是一分为二,你控的本身,就是本来需要可能你让市场自动调节,一年之内应该解决的问题,你可能把它拖成三年到五年,因此市场你像日本迷失了20年,它就是把一个可以两三年让它彻底解决的问题,它没有,它不让银行撇坏账,它不让市场给它拖非常长的时间。所以说中国政府事实上是在做一个平衡,因为短期之内,你要把这些债务,就是这么大信贷的盘子,你不往里再加水了,它凝固住了,整个经济就崩盘了,所以说这个是一个平衡,但是你又不想加太多水,让大家觉得好日子又来了,大家又无节制的去花。所以说这个我觉得今天主要跟大家解释的就是你不要认为中国经济会崩盘。 主持人:所以我刚才反复的想,显得好像想插话进来,就是我想特别类比我之前听到的一个说话,想看看您对这个说话是不是认同。我今天听到一个说法,就是说中国现在的调整是有一个挤泡沫的过程,但是中国政府不希望把这个泡沫一下子刺破,希望把它刺破,但是它要慢慢的刺破。但是也有反对的声音说这个可能吗?说这个是不符合物理规矩的,把泡沫刺破它可能不是说你能控制它破的速度。 张懿宸:但是我认为这个是有可能的,看你这个东西是什么东西,你要是把它比成泡沫,真正像气球一样的泡沫,那一触确实是破了,它如果是像轮胎一样的东西,它是会慢慢撒气,所以说这个东西是很难今天你下结论,但是我认为政府应该有足够的掌控能力,就是来慢慢做这个调整,事实上新一届政府整体调整在经济发展上有底线的思维,那么底线定的就是说经济争取还是要在7%和7.5%区间,然后就业要增长,最起码有900万新的就业。那么上线定的就是说通货膨胀不要超过3.5,过了3.5它就会压。那么如果经济增长低于7,我认为不能创造出来900万这样就业的职位,那么它可能又要扶持,所以说是在这么一个过程中间,在去泡沫化、去钢板化。 主持人:关于这个问题,你给我一个结论就是说对于长期是乐观的,刚才你说了,那短期有风险,我们也已经明白了,但是对于整个政府调控会不会是一个良性的状态往前发展,是一个乐观的态度,还是一个悲观的态度? 张懿宸:我觉得我整体是一个乐观的态度,我认为这一届政府事实上把困难估计得都比较足,而且整体的掌控能力还是比较强的,所以国际上大家普遍关心的,事实上中国近期的问题主要是一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地方政府的债务问题,第二是房地产的泡沫问题,第三事实上是影子银行的这个问题。 今天在会场中间不停地,大家就问到影子银行的这个问题,实际上这三个问题是直接连着的,你看影子银行它资金的去向,实际上就是去到地方政府的债务里面,然后去到房地产,基本上你看影子银行个案,无论是通过银行,还是信托出来的产品主要去向是这个。 那么地方政府这个说实话我不是特别担心,我认为地方政府虽然数额现在说很大,大概改进18万亿左右这样一个数,但是它期限的结构实际上不是太苛厉,它实际上只是大多数两年到三年。你要看西方发达国家的这些市政债,它甚至有最长到30年,所以说你把同样的债务,如果把期限给拉长的话,实际上它每年还本付息的负担就会降低很多。 主持人:其实很多人也在谈论说,中国有没有可能出现像欧洲市场出现的那样,某个地方面临破产这样的情况?他们说很多,像鄂尔多斯[0.00% 资金 研报]这儿那儿的。 张懿宸:但是中国从法理上就不成立,因为美国的地方政府从法理上,它经济是独立的。中国的地方政府是中央政府派出的机构,从预算法上它没有权力去发债,当然以后预算法如果通过修改的话,允许地方政府发债,那么它的法律地位可能要重新做一个定义,是不是在某种程度上,你会允许它做有限的破产,但是在今天是没有可能的。 主持人:所以还回到你刚才那个结论,这个风险还是可控的。 张懿宸:我认为在地方政府债务上,我觉得风险是可控,但是这个一定要尽快的把它,第一你不能让它再扩大了,所以说整个财政财税的管理,预算的管理要做硬性的约束,这些我认为都在开始了。那么同时呢,允许地方政府发债可以把债务的期限延长。因为你按它现在这样的话,事实上确实是比较麻烦的,你想如果假设这个18万亿是三年,每一年它要还6万亿。然后你想它的成本我估计加起来一年也要差不多要再加大概1万亿到1.5万亿左右的利息,所以说你把7.5万亿每年从银行的贷款,现在我们去年整个全年的银行最后新增贷款是8.9万亿,所以你这样一下子每年就拿出7万多亿要去还债了,等于这么多新的贷款事实上是没进入实体经济,在空转。所以说地方政府债务的问题,一定要尽快解决。 但是简单的是不是拉长就能解决,没有那么简单,因为你把它拉长是不是有人买,你都不知道对吧,在欧洲成熟的市场中间,有很多机构它是愿意买这些长期的债券,在中国这个文化根本没有形成,我们整个经济、社会所有的方面大家都想短,没有想长的事。像我们做PE的搞人币基金(音)的话,在国外集的钱就是十年的钱,国外最短的有两年、三年的,实际上都是这样的。那么房地产的泡沫问题,我觉得因为房地产不能一概而论,不是一个全国的市场,有些城市事实上泡沫可能没有那么严重,刚性需求非常强,但是有些地方像你刚才说的鄂尔多斯或者像温州,市场已经崩盘了。 最后这影子银行呢,实际上在一年之前,我在国际的一些研讨会上,我就跟大家说过,我说影子银行事实上整体在那个时候,也就是15万亿左右,你说这个整个占银行系统、金融系统的资产大概也就是百分之十几。如果是这样一个规模,我认为影子银行第一不是很大,第二产品和资产之间是对应的,它不像美国次贷,它把它再通衍生产品,然后把它分散出去了。而且我从某种程度上,去年我还一直认为影子银行是有积极作用的,因为事实上正是因为通过影子银行让利率自由化往前走了一步。 但是今天现在大家开始有点担心,我也开始有点担心,就是过去这一年到两年,影子银行增长的速度太快了。所以说这个我认为政府在今天如果不对影子银行做一定的监管和限制,本身本来可能还是一个相对来年有点积极意义的一个事情,因为它起码让银行的产品没有像原来那么完全的集中在银行里,就是从市场发展多层次,金融市场的角度实际上有一定积极意义的,但是现在影子银行承担了,就是规模这么他,承担了这么多的风险,而且在资金流向又都是让人最担心的,地方政府的债务和房地产,那么这个问题如果不加以解决的话,短期之内风险是非常高的。我也认同,国际投资人实际上是很精明的,他们实际上是紧盯着这三个问题,是短近期的最有可能爆发的风险,但是我觉得政府对这个也有意识,所以说已经开始在控了。 主持人:刚才您帮我们非常深入详细的解释了,也分享了一个观点关于中国经济当前的看法,也深入到了最核心的几个因素上面。那么与此同时的是作为投资家、作为金融家,其实你们不光是看到风险在哪儿?你们还要去寻找机会在哪里?那从国内和国际的两个角度来看,你觉得对PE包括VC各种投资资金来说,当前您觉得最好的投资机会是在哪里呢? 张懿宸:我们当然主要做投资还是在国内,那么在国内近一年到两年,事实上我们基本没有投过制造业的东西,因为中国的制造业基本上每个行业都有程度不同的产能过剩。而这个产能过剩如果放在真正市场经济的国家,可能早就开始要进行重组、兼并等等一系列的破产,但是各级地方政府谁都不想做这个事,银行也愿意让它成为坏账,大家都心照不宣的在延续。所以说你整体从价值上、从估值上,它没有做到能让市场重新回归真正这样一个平衡的价格,那么投资说实话是不值得的。 所以说我们过去这两年,基本上集中投的是服务业的东西,而且相对来讲,比较偏重互联网这一边,以往除了新浪之外,过去一两年投了阿里巴巴,包括投了顺风快递,其它的包括分众传媒、亚信等等这些实际上都是和服务业有关的,都不在制造业的范畴内。今后我们这段时间看的差不多是这些方面的,再加上医疗,再加上旅游等等。 主持人:还关注内需。 张懿宸:对,国际上因为我们在美国。 主持人:在您说国际之前,我想先插一句问您,就是您对国企改革当中的投资机会是怎么看的? 张懿宸:我们实际上在国企改革初期,原来在业内是以做国企改革做的比较多闻名的。 主持人:现在呢? 张懿宸:我们现在对国企改革还是非常有兴趣,但是我们这些年既有经验也有教训。我们觉得真正要做国企改革,就必须让国企真正能照着市场化来运作,能真正有以现代企业的制度为准则来做,因为你虽然是表面上是投资了,说有一个董事会,但事实上国资委什么事都管,我指的是地方国资委,事实上做起来会非常累,会花很大的经历,像我们推行了对管理层激励机制的东西,国资委不同意,不同意那我们都知道股东和管理层的利益不同意的时候,管理层是不会好做事的。 所以说我们历史以往碰到很多这样的问题,我们现在认为是一个机会。我们觉得很多地方政府第一起码从政治上,因为三中全会的公告事实上是主张搞混合所有制的,所以说我们觉得从思想上,这些地方政府可能会更开通一些。第二,地方政府从自身的财政上应该是也比较紧的,那么也可能会考虑把这些东西是不是把它放出来。 主持人:增加投资的机会。 张懿宸:对,所以说这些可能是有的,但是我们相对来讲,现在要比几年前看这类机会的话,要保守很多。 主持人:那原因是什么呢? 张懿宸:原因我刚才说有经验也有教训,事实上第一就是我刚才说的,你一定必须真正的按市场和现在企业的制度来运营。第二说实话,这些年下来就是我们看到的各种各样的腐败现象,而且说实话过去这些年腐败的现象是愈演愈烈,事实上从某种意义上,整个差不多有一种全社会、全民腐败的这样一些现象。那么你这个企业一旦发展到这种程度,想往回管实际上花的代价要大很多。 主持人:最后也想跟您探讨一下,也请您跟我们分享一下,您觉得除了中国之大,全世界其他地方的投资机会,您怎么看?跟中国相比这些机会好在哪里?差在哪里? 张懿宸:我们事实上在国内这批中间,我们做国外是最早的,我们到现在已经投了,全世界除了中国之外,我们投了20多个公司了,其中主要是在美国,在日本也有7个到8个公司。综合的收益说实话比我们在国内还高。原因是在外面承担的风险小,因为是成熟市场之间。 主持人:可控。 张懿宸:因为是在法治的社会中间,而且付出的代价从来不会特别高。因为这是成熟市场,就是说你根据盈利,根据倍大,大家给个6倍、7倍、8倍,这都是没有人会发疯到一定要付多高的价钱,所以说我们投这一类欧美的企业,除了付和别人一样的价钱之外,还得根据它现有的产品、客户、现金流、品牌一系列的,我们同时又考虑到把这样的产品,这样的企业带到中国市场,市场给它有一个额外的增长,这就是为什么我们最后事实上有很多成功的案例,就是帮把它在中国把现金流给提上去了。 所以说过去这些年做的这些投资都做的非常好,尤其是美国在过去整个金融危机这几年中间,估值一直非常合理,当然到今年,就是2013年之后,因为股票市场在往上涨,很多股指开始确实是往上在调整。但实际是这样,整体要是同样的企业是不能买,一定是在美国比在中国买便宜,当然增长也不一样。但是中国说实话也不是所有东西都像原来那样增长,增长率就像我刚才说的制造业从某种意义上调整的话,可能还不增长,反而还倒退。 主持人:所以你给中国的投资家、投资人,进入这个行业的人一个建议是说到目前来讲,国外的机会其实更值得去寻找是吗? 张懿宸:我觉得如果你要有这个能力的话,当然不是说每家公司都有这样的能力。 主持人:其实我之前也做过另外一家国内也做的比较好的PE公司,他们给自己的定位就是说伴随中国企业成长。如果说这些中国企业走出去它需要金融服务的话,它就做这些中国走出去的金融服务,那你们是不是会有一个不一样的服务呢? 张懿宸:我们整体觉得带着中国企业出去直接去收购,到目前为止我们谈过很多,我们还没有一单真正能做成的,主要是我觉得中国的管理层真正自己国家的企业大多数它都管不好,还要真正做成一个跨国企业是一件非常难的事。相反外国的企业在中国是设一个厂,在中国当地雇几个管理人员,它事实上就做得起来。你在美国当地、在德国当地,你雇的管理人员,我们自己在中国这些人都不知道怎么管,所以说这个能力不是一天能培养起来的,我觉得往外走出去说的很热闹,往外投的也蛮多的,但大多数实际上还都是在资源类方面投资,这些相对来讲不是靠管理管出来的。 主持人:好,谢谢张总,谢谢跟我们分享您的精彩观点。文章选自凤凰财经
2014年6月28日 -
张懿宸:并购时代的来临?
大家下午好,从投资战略来讲,中信资本一直是尽可能做控股型的投资,但在中国这并非易事,尤其在八九年前刚开始的时候,因为民企大多数不愿出售股权,只有国企的投资机会。在这方面团队积累了一些经验,但在内部开会的时候,我们很多时候也在谈教训。值得高兴的是,尽管相对于市场中信资本超前了若干年,但今天的市场慢慢与我们的投资策略越来越契合。 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并购时代的来临,还是打个问号,因为不敢肯定。一方面在国内经济高速增长的时期,成长资本无疑是投资的主力,对其认识的不足我们也进行了反省。另一方面截止到今天,经济增长速度降下来之后,因为经济需求仍然存在着巨大的不平衡性,行业的发展实际上是冰火两重天。例如南鹏讲的TMT行业还是有爆发性增长,因为我们国家的经济可以在传统基础上实现跨越式的迈进,而不是像美国等传统行业自身竞争力很强的发达国家,互联网很难真正超越它,只能寻找机会共存,这就说明了为什么这一类的机会还是存在的。 今天主要和大家分享我们在并购投资方面的一些想法。 首先从宏观经济的走势来看,行业产能过剩和外需的乏力、生产成本的提升,这些因素都造成整体经济增长速度的下降。尽管内需保持了增长,但短期之内还取代不了投资和出口这两驾更主要的马车。但是我们跟海外投资人一直强调:经济增速以往讲的8%,是基于对就业的判断,事实上中国已经发生了两个很重大的改变:一是经济结构的变化,中国已经不需要每年一定要创造多少新增就业岗位,二是中国传统的依靠重资产型投资拉动经济增长的模式已经不可持续,更多的应该依靠服务业,但因为服务业在GDP占比较低而且它的增长更多是以劳动密集型为主,所以同样原来需要用8%的增速保持一定的就业水平,今天很可能是7%左右,甚至有可能更低,这也说明为什么今年上半年经济增速明显下滑,但是就业市场没有非常强的感觉。 我们认为中国经济未来肯定要进行更多的结构性调整。原来说克强经济学是不刺激、去杠杆和结构调整,最新的是把它改成微刺激,但新一届领导班子无疑更加关注增长的可持续性和质量,同时2008年的过度刺激,肯定还令大家记忆犹新。所以说去杠杆是更大的更艰巨的任务,从2008年到2012年底,中国政府、企业和家庭的负债总额,从GDP的130%升到了200%。可以说信贷增长是爆炸性的,而且历史上罕见,世界经济史上也罕见。这中间尤其是过去的两三年间,又主要靠影子银行提供信贷,造成了现在的整体负债规模,所以整体来讲风险比较大,去杠杆的过程也需要非常谨慎。至于结构性调整,大家都在渴望改革红利的释放,相关措施从反腐败开始,到简政放权、城镇化、利率市场化等等,已经有很多。 其次从行业情况来看,对于PE行业来讲,无论从集资额、投资和融资总额以及A股IPO的数量,这些数据都可以表明,从2009年开始,尤其是2010-2011年的,爆炸性的全民PE时代,可能一去不复返了,这种情况在世界历史上也是罕见的,中国的投资机构好像比全世界其他所有投资机构加起来还要多,这肯定不可持续。 另外,随着经济增速的下降,以往以成长型投资为主要模式的PE行业,也面临了一定的挑战。因为成长型的投资回报主要来自于净利润的增长和通过上市估值倍数的套利。其中随着经济增速的下降,包括结构性的产能过剩等一系列原因,净利润的增长已经下降了。讲稿里举的数据比较乐观:A股上市公司利润增速放缓到10%以下,但是即使这个数字我们认为水分仍然比较大,因为大多数净利润增长还是靠资产增值做到的,而不是靠现金流。第二个回报的来源是上市估值倍数的套利,全民PE时代来临,当然是因为创业板的推出,我们看到了60倍左右甚至更高的市盈率。近年来A股市场平均市盈率不断地下降,但在一级市场我们看到的项目,估值调整相对来讲却要缓慢很多。到2013年,实际上还有所上升,主要是互联网、医疗行业的带动。整体来讲,通过上市估值倍数套利的模式也很难持续了。 PE行业在发达国家主流模式是以并购投资为主,在中国并购可能占行业总投资额10%左右,在美国是占50%多,到欧洲就更高了,到日本基本上是90%,当然日本本身的PE投资量比较小。我国事实上已经处于工业化的中后期,基于整合产能的角度,中国事实上是在向发达国家靠拢,而不是印度这样处于工业化初期的国家。基于这些,我们认为并购时代确实是在朝我们走来了。 并购投资迎来了很多机遇: 第一是多行业的产能过剩,催生了并购的机会。并购基金的优势是可以通过并购重组,来推动行业结构调整,我们还能用PE本身的能力和资源提升企业的治理水平,把企业从粗放式的增长模式转换到提升效率、注重资产负债表和现金的精细化管理模式等等。 第二,十八届三中全会之后,中央提倡进行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的改革,在这方面并购基金也是大有可为。应该说基金的形式可能是最市场化的一个形式,所以与以往通过政府主导的产业整合相比,基金应该更加有效。 第三,大量的民营企业面临企业继承和接班人问题,这些问题在互联网TMT行业还不存在,因为都是年轻人在创业。但是在很多的传统行业已经凸显出来,企业家的子女一般都是海归不太想干他父辈那一行了。在这样的局面下,怎么样引入职业经理人,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恰恰都是PE擅长的内容。 第四,机遇也同时来自于上市公司的退市,刚才我们讲到二级市场估值的调整,过去两年在二级市场有所反映。这就是为什么很多人在美国纳斯达克甚至香港和新加坡做私有化的这些案例。 面临机遇的同时,并购基金的挑战也是非常大的。 在我国到今天为止,获取企业实际的控制权事实上仍是非常困难的。整体的法律环境也亟待改善。整体上看中国还是一个企业家的时代,远远没有形成职业经理人的环境。因此我以前说过一句话:在中国做企业不是一个工作,而是一种生活方式,基本上时刻在想着企业的事,很少休假。所以在这样的环境下,要把不同的文化融合在一起,事实上还是很困难的。 我们海外做并购行业的同行,一般讲做一个项目成功的要素实际上是三个,首先是估值要对,只要估值低,最终这个项目肯定会赚钱。第二是所处的行业要对。只要这个行业整体发展的方向不差,也会赚钱。第三才是团队,团队是锦上添花,团队在成熟市场中间,不会决定投资成败。但在中国,经过这些年的摸索和探讨,我们发现如果把国外的做并购投资的这三个成功要素,按上面说的顺序拿到中国来,就发现它根本不对。在中国,正好应该是相反的顺序,第一就是团队,第二是行业,最后才是估值。京东60亿美金的时候,南鹏进去的时候,我记得我说不盈利的公司太贵了。南鹏那时候就说还可以。这个例子对这方面就有充分体现。 最后简单讲一下杠杆收购,我们做并购的,跟投资人讲的期望回报大概是25%到30%,但是中国的传统行业很难做到。所以说我们实际上画了一个简单的通过杠杆收购回报的来源分析,图上我们可以看到,一个企业本身进入时候的价值,就是我们通过股权投资投入的部分,除了收入增长和估值套利带来的收益外,这部分价值通过杠杆或者分红、资本重组,最后创造出来的价值是2部分,一部分是财务运作上出来的钱,另一部分是运营效率提升带来的回报,只有结合起来,才有可能达到一个30%的回报。 这里我们举了一个简单的例子,亚信。这个企业在中国的条件下是相对比较好的杠杆投资标的,因为企业比较稳定,本身项目投资就它自身,如果不加杠杆,实际很难达到30%的回报。所以我们当时考虑到它有非常稳定的增长、充分的现金流,股权比较分散,同时觉得价值在市场上被低估了,所以发起了这样的杠杆收购。 我就讲到这,谢谢大家。
2014年6月27日 -
联合国贸发组织报告:中国今年有望成为净对外投资国
中国对外投资(包括金融领域投资)将很可能在今年超过吸引外资的规模,中国有可能跻身净对外投资国。联合国贸发组织(UNCTAD)24日发布的《世界投资报告》表示,中国对外投资(包括金融领域投资)将很可能在今年超过吸引外资的规模,中国有可能跻身净对外投资国。报告指出,2013年,中国全年吸引外资达1239亿美元,较上年增长2.3%,居全球第二位,与位居全球第一的美国的距离进一步缩小。同时,中国对外投资达1010亿美元,较上年增长15%,成为美日之后的全球第三大对外投资国。截至2013年底,中国对外投资存量达6136亿美元,全球排名从2011年第17位上升至2013年的第11位。UNCTAD高级官员梁国勇对《第一财经日报》记者表示,这个转变显示出了积极的信号和意义。金融资源能得到更有效的配置。中国拥有最大规模的外汇储备, 能更有效地保值和增值,提高资产收益率;通过海外收购,中国企业能够提高竞争力。“唯一需要改善的,是在自然资源以及服务业领域。中国庞大国有企业为主的内资群体,在过去开放的竞争过程中,通过一定程度的垄断保护发展,如何可持续发展,并通过‘走出去’做强,是个非常重要的命题。”梁国勇告诉记者。对于国际投资规则的制定,报告描述了截然不同的两种趋势:一方面是脱离国际投资体系;另一方面是深化和扩大谈判。UNCTAD投资和企业司司长詹晓宁重点指出,大型自贸区协定的谈判就是一个例证。这些协定一经达成,会对国际投资协定体系带来系统性的影响。显然,中国如何适应并主动介入这种影响,也是正在面临的重大命题。三大区域协议 影响全球投资规则重构今年的报告侧重对大型自贸区协定的分析。分析显示,三大区域协议正在影响全球投资规则的重构。从数据来看,目前正在谈判的三大区域协议之一——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TPP)的所有成员对外直接投资(FDI)规模在全球大趋势中占到四分之一,甚至更多。另两大正在谈判中的区域协议,跨大西洋贸易和投资伙伴关系协定(TTIP)和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RCEP) 的所有成员对外直接投资规模也是如此。此外,仔细剖析三大区域协议各自成员的对外引资模式,也显示出类似的趋势。正在开展TTIP谈判的美国和欧盟在吸引全球对外直接投资中所占份额近乎减少了一半,从2008年危机前的56%降至2013年的30%。在TPP中,美国份额有所减少,但其中新兴经济体的扩张起到了弥补作用,因此TPP成员吸引外资的总体份额从2008年之前的24%提高至2013年的32%。RCEP成员近年来吸引全球直接外资的流入额占20%,基本达到了危机前的水平。梁国勇对本报记者说,谈判时间表确实有不确定性,但是这些正在进行的谈判本身,对于全球投资规则重构的影响依然存在。他说,首先,不论是学术界、各国政府,都对现存的问题有共识,对下一步规则走向,也依然在积极探讨的过程中。区域主义的崛起,也是对之前全球化进展的反思。这几个大型的区域谈判,由于有全球最重要经济体的参与,有两个作用:示范与共识建设,这些影响依然随着谈判进展在释放。比如,一个基本的共识是,目前的谈判内容都已经进展到了21世纪议题,从准入后的国民待遇,到了准入前的国民待遇;投资贸易服务市场准入谈判,与知识产权传统相关问题相结合;国有企业问题;以及可持续发展领域的环境及劳工问题。《报告》分析了各国的投资鼓励措施。对于国际投资协定体制运作及作用的广泛关注引起了国际社会的改革呼声。4条改革道路日益明显,包括保持现状、脱离现有体系、有选择地调整、系统性的改革。UNCTAD认为,第四条路径是必要的和可取的,并建议采取多边途径推进一个全面的、协调一致并能更好地促进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国际投资协定体系的改革。这也是应对复苏增长的全球外国投资的一种集体呼声。从整体来看,全球外国直接投资2013年增长9%,达到1.45万亿美元。包括发达国家集团、发展中国家集团和转型期经济体在内的所有主要经济集团的直接外资流入量均有所增加。全球直接外资存量也提高了9%,达到25.5万亿美元。贸发组织预测,全球直接外资流量2014年将增加至1.6万亿美元,2015年达到1.75万亿美元,2016年达到1.85万亿美元,资金流的增加主要受发达经济体投资的驱动。中国外资体制 如何变革适应国际趋势《报告》指出,现在,中国已经成为名符其实的对外投资大国。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经济发展主要依靠出口推动和吸引外资的局面将发生重大转变。对外投资将成为中国产业升级和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梁国勇对本报记者表示,一些客观因素也在支撑中国对外投资数据的走高。一方面,人民币长期升值趋势并未改变。汇改一直是促进中国对外投资的重要因素,汇率影响企业所持本币的海外购买力、成本和相对收益率。1月下旬以来,人民币贬值的总体幅度很小,长远来看,也没有改变人民币长期升值的趋势。另一方面,中国外汇储备相对过剩的局面,短期内也不会改变。他发现,中国对外投资还有一些独特优势。比如中国制造业中的过剩产能,与对外投资结合,可以满足低收入国家对产能的需求。此外,一些适合发展中国家市场的技术,比如高铁,可以在局部造成热点。同时,中国融资优势,可以与企业的对外投资优势相结合,尤其在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领域。事实上,《第一财经日报》记者从去年世贸组织巴厘岛会议期间了解到,由于金砖国家在面对美国QE退出时产生分化,中国一枝独秀的表现,客观上已经助推中国的投资政策正在更向西方靠拢。但改革的阻力也相当大。梁国勇重点提及了中国上海的自贸区,这是贸易、投资、金融三位一体的改革试验,国际上没有先例,顺应了新的规则形成,是与国内政策相互作用的积极尝试。但这个改革的过程,与进展艰难的区域谈判一样,尚需过程。以上海自贸区资本项下开放时间表为例,他认为,资本和金融账户开放,是国家层面重要的金融决策,也是长期渐进改革过程。对上海自贸区来说,争议存在于,资本大进大出冲击下,如何建立安全阀,是否存在风险冲击等。詹晓宁建议,中国在改革外资管理体制的同时,也应推进对外投资体制的改革,制定新的对外投资战略。其核心是通过集群式、国际生产一体化的对外投资在更高层次上利用、整合国际资源,最终建立自己的全球一体化生产体系。
2014年6月26日 -
戈峻:支持小微创新 推动全民创造
在2014年英特尔信息技术峰会之后,英特尔中国执行董事戈峻先生就小微创新方面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在文中戈峻先生着重强调了对于青少年的培养以及创新生态圈的建设等问题,以下是戈峻先生的所发表的原文: 两个小微创新的故事 产业创新让我们无限神往,但小微创新也同样激励人心——首先我和大家分享两个创新故事。 2010年英特尔杯嵌入式大赛的特等奖项目——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王浩然等同学的“皮影艺术,凌动舞台”作品,创新性地将技术引入皮影戏,运用先进的“凌动”科技演绎和传承祖国的文化,让传统文化焕发了新的活力。 在去年我们参加举办的“极创48小时:物联大爆炸”活动中产生的人造手“Artificial Hand”项目:一个名叫“救世主”的团队通过3D打印技术,为断手的残疾人打造智能人工手,成本非常低廉,只要150美元的投入;重量也非常的轻。该产品为这个残疾人群体带来了无限的希望。 创新时时处处。各种不断涌现的小微创新,同样正在加速改变我们的世界,人类正在跨入一个崭新的全民创造时代。 第三次工业革命 --小微创新,全民创造成为可能 其实,早在2011年美国学者里夫金(Jeremy Rifkin)出版的《第三次工业革命》一书,就预言了一种建立在互联网、数字技术和新能源技术相结合的新经济即将到来。第三次工业革命的兴起将会给社会和经济带来深远影响,也将彻底改变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 新的工业革命时代不仅为人人参与创新提供了广阔平台和新的机遇,也给每个人通过协作、共同创新提供了途径——数字技术、互联网、新能源已经成为重要的创新技术和创新领域,人人可以创新、参与创新,推动社会进步。 而正在发生的这一切,与英特尔“推动计算创新、创造美好未来”的公司使命和企业核心能力高度契合。一直以来,我们通过前沿技术为产业和大众提供创新平台,降低创新门槛; 同时,我们还全力支持创新教育,塑造21世纪创新人才;举办全球大赛,选拔和激励创新种子;推动社会创新,拓宽跨界协作视角;资助创业孵化,培育小微创新。 青少年培养是实现小微创新、全民创造的关键 英特尔深知,要让人人都成为创新者,就必须从青少年抓起,就要把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作为21世纪人才必备的素质, 就必须通过系统化教育变革,更新教育理念和教育模式。 为此,20年多来,我们在中国通过推出、实施和不断丰富英特尔教育计划,从基础教育到高等教育,从教师到学生,从课内到课外,英特尔和政府、教育界、产业界共同合作推动教育创新,培养21世纪创新人才。英特尔教育计划主要侧重两个方面培养创新人才。 1)下一代创新者的创新能力培养 在基础教育领域,英特尔通过英特尔未来教育项目培训了中国220多万名教师,帮助教师们掌握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和方法,并有效地将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进行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潜能; 在高等教育领域,英特尔与中国100多所高校合作,通过产学研紧密协作的模式,建立全方位人才培养机制,为大学提供实践平台,先进课程,企业导师等支持,共同培养符合新创新时代需要的未来的创新者。我们希望不久的将来,就像斯坦福诞生谷歌一样,在中国的校园里产生影响世界的创新企业。 2)下一代创新者的创新激情培养 英特尔通过支持和举办各项国际国内赛事,激发以学生为代表的创新力量和激情,为青少年提供最佳创新平台和机遇,比如 – ESDC(英特尔杯嵌入式大赛): 前面提到的2010年ESDC英特尔杯嵌入式大赛的特等奖皮影戏,创新型地将技术引入皮影戏,让传统文化焕发了新的活力。ESDC已成功举办12年,成为极具国际影响力的大学生创新赛事; 累计3000名学生参与了这项赛事;比赛还有效地促进了高校的课程改革。 一年一度的ISEF(英特尔国际科学与工程大赛),至今约有400名中国高中学校的小科学家带去230多个项目,赢得240多个奖项。大赛还促进了中小学科技教育的发展和创新人才培养机制的完善; IGC (英特尔全球挑战赛):从创新到创业,培养学生创业能力、创业精神,在强调创新的基础上,更看重创新项目商业化可行性以及是否与现实生活相结合。中国大学生已经2次获得冠军 Wearable: 面向新兴可穿戴市场的英特尔可穿戴创想挑战赛,已经在中国,特别是学生创新群体中推开。 Galileo 伽利略大学合作项目。自去年底推出以来,已经向所有的大学老师开放设备捐赠的申请。通过参与该计划,大学不仅能够利用最新的英特尔技术进行新应用的研究和开发,为物联网和可穿戴计算等领域的创新贡献力量;而且还可以基于英特尔?伽利略平台进行课程建设,为富有奇思妙想的同学提供一个实现梦想的机会,激发这些未来人才的创作热情。 清华大学教授陶品老师说:“伽利略电路板让‘怎么做’变得越来越简单,剩下的就是‘做什么’了”,在陶老师眼中,英特尔刚推出的这块伽利略可开发电路板,能够帮助开发者轻松连接物理世界与信息世界,无论是喜爱DIY的技术宅,还是创客,都能通过这块板子将创意变为现实。无疑,这对大学教学与科研也会带来改变。” 社会群体跨界合作、是实现全民创造的重要途径 在关注教育、未来创新能力建设和创造热情培育的同时,我们还关注社会群体的创新思维和能力,激发全民创造。我们携手跨界力量,通过持续的、多元化的活动和项目,激励员工参与、帮助公益组织提升能力、激发专业创变人士参与社会问题的解决,帮助每个人都成为创造者。 1) 企业员工:英特尔激发员工用自己所长参与社区建设,实现自身社会价值,把创新意识在工作和社区中发扬光大 2) 社会组织: 我们率先和民政部慈善和福利司,发起年度“芯世界”公益创新计划,培养社会组织的创新能力; 通过年度“芯世界社会创新之旅”,促进跨界创新和合作,助力公益理念的普及、推动公益实践深入发展,探索公益创新模式,激发社会的活力; 我们还设立“i世界?社区发展创新基金”,系统性支持灾后重建,从社区创业扶持、本地社会组织的孵化、社区文化建设、社区减灾防灾和社区信息网络平台搭建五个方面,探索灾后恢复的创新模式 3) 创变客: 通过成立“芯世界社会创新中心” ,开展年度“芯世界社会创新周”等相关活动,凝聚全球社会创新领袖、实践者、研究者等多方力量,呼唤更多的有理想、有抱负、有能力、有社会情结、有改变世界愿景的创变客changemakers,以创新的手段,有效的方式参与解决社会问题。 创新生态圈建设 归纳来说,我们认为:创新需要有一个可持续的生态圈。产业最贴近市场,是创新的主力; 但是,创新的源泉、灵感,需求和动因来自人才和社会。 因此,英特尔将创新的社会生态圈建设同样作为企业的战略目标。 通过英特尔教育,凝聚学生,老师,政府的力量,培育未来创新能力,激发创新激情。通过关注员工,社会组织和创变客等每个社会人的创新思维和能力,推动小微创新,激发全民创造。 在这个过程中,产业的核心价值和未来发展机会也会得到不断的扩展。 深植中国同创新,芯怀远大共发展 身处新创新时代,植根中国这一新兴市场和全球创新中心的广阔沃土,我们芯怀远大。 我们希望不仅继续与产业合作,推动技术创新,我们也希望携手政府、教育系统、社会部门,共同努力,凝聚和激发社会创新活力,人人皆创造,有效应对社会发展中的挑战,实现与中国共成长。 文章选自天极网(2014-04-14)
2014年6月26日 -
张红力:建议逐步拓宽养老金投资渠道
全国政协委员、工商银行副行长张红力在提案中建议,逐步拓宽养老金投资渠道,推进投资多元化;进一步扩大金融机构参与养老金投资管理的作用,将基本养老金投资管理交由专业金融机构负责。 张红力指出,目前我国养老金投资渠道单一,市场化水平较低。近十年由政府机构负责管理的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年均投资收益不到2%,远低于年均通货膨胀水平,没有达到保值增值的目的。面对日益严峻的人口老龄化问题,按照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决定,积极推进养老金的多元化、市场化投资运营已刻不容缓。 因此,张红力建议扩展投资范围。在做实个人账户的基础上,允许养老金进入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投资运作。拓宽企业年金投资范围,将非保本商业银行理财产品、股权投资及实体投资等纳入可投资范围。探索养老金进行股权投资、金融衍生品投资及境外投资的可行方法。 他还建议,进一步放松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全国社保基金、企业年金基金投资产品比例限制。鼓励创新开发保本型、结构化、生命周期型养老金投资产品,通过税收政策引导开发个人养老金投资产品。 此外,张红力认为,应进一步扩大金融机构参与养老金投资管理的作用,将基本养老金投资管理交由专业金融机构负责。 证券时报网(2014-03-07)
2014年6月25日 -
刘永好:现在勤恳认真不见得能发展
在主题为“思想市场与改革动力”的分论坛上,新希望集团董事长刘永好谈到了改革开放的三个阶段。刘永好表示,中国改革开放30多年,大约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改革开放后的前15年,产品供应时代,这个时代,只要你踏踏实实、勤勤恳恳、认认真真,就一定会取得成就;第二个阶段是改革开放的“后15年”,这一阶段只要勤勤恳恳认真做,做大规模、多招人,市场会有很大的发展空间;第三个阶段是最近这几年,产品开始步入过剩阶段。这个阶段,钢铁行业全行业亏损,有色金属行业几乎也全部亏损,做建材的利润非常薄,房地产日子也非常难过,在这种格局里面,盲目的扩大规模多招人,或者勤勤恳恳、认认真真去做不见得能发展。 以下是文字实录: 改革开放三大阶段:诞生、市场化、产品过剩 刘永好:我认为中国改革开放30多年,大约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就是改革开放后的前15年,产品供应时代,这个时候一大批民营企业诞生,他们从个体户到私营企业,不断发展,而这个时代,只要踏踏实实、勤勤恳恳、认认真真做一定会取得成就,民营企业发展很快。 第二个阶段就是改革开放的“后15年”,这15年里,民营经济逐步发展,思想、经济进一步勃发,这一阶段只要勤勤恳恳认真做,做大规模、多招人,市场会有很大的发展空间,有一个较好的收益,民营企业更加市场化发展。 30年过去了,最近这几年,产品开始步入过剩阶段。第一,经过30年发展,从一开始的吃的、穿的、 玩的到房子、车子都已经解决了。另一方面,通过前30年努力,特别是第二个15年的努力,有相当一批企业做大了,中国成为世界工厂,制造业已经排到世界第一。第三,靠大规模做连锁,大规模生产,中国产品满足了饱和甚至过剩,首先从简单的衣服然后是家电产品,再接下来就是机械制造行业,最后是重工业行业。现在钢铁行业全行业亏损,有色金属行业几乎也全部亏损,做建材的利润非常薄,房地产日子也非常难过,初步进入过剩阶段。在这种格局里面,盲目的扩大规模多招人,或者勤勤恳恳、认认真真去做,不见得能发展。 权贵人士特权在弱化 民营企业迎来机遇 在这个新阶段究竟该怎么发展?国家进一步鼓励市场化,鼓励民营经济,严惩腐败,同时加大市场资源配置,前一阶段地方政府投资平台逐步弱化,一些权贵人士的特权也在逐步弱化,这些对民营企业发展带来好机遇。 多数企业毛利非常低,因为过剩,价格低。毛利是1甚至没有利润,这种情况比比皆是,但是有些企业仍然有大发展,比如说阿里,上市以后有上万亿的市值,中国央企、国企加在一起,能有上万亿市值的公司?没有!腾讯上市也接近上万亿,比如说移动互联网和大数据带动新型的创新,已经成为新的增长点。 而相关的产业,比如说快递业,现在每天有2700万的包裹,我们算一下,预计再过十年,或者十五年的时间,有可能一天增加十倍,2.7亿个包裹,那时,我们零售、销售将发生极大变化。我和申通老板陈德军在一块儿讨论过这问题,他今年增长是50%,每年50%的增长,本来规模是很大了,要不了几年会做到上千亿,一点都不用怀疑,快递行业将发生根本变化。 零售行业的百货大楼越来越难,商场的利润大量降低甚至倒闭。但是移动互联网带动的云计算、大数据的新型营销体系蓬勃发展 .世道变了,以多少工厂多少产值来说事,没什么意思。 在情况发生根本变化的时候,我们怎么样应对这种经济变化和变革?我最近一直在做探索、观察、尝试、研究,我发现了一个重大的变化,什么变化?各行各业都说用信息化武装,谁在做IT,要从IT变成DT,基于云计算、大数据,数据运算而产生的市场叫DT,从IT到DT的变化是巨大的,现在能看出优秀的企业从IT到DT产生巨大飞跃,比如顺丰,这仅仅是一方面。 未来十年大数据和云计算将蓬勃发展 我们说汽车未来十年还能增长10倍吗?绝对不可能!增长1、2倍是有可能的;房价能涨10倍吗?绝对不可能;衣服能涨10倍吗?绝对不可能!还有什么能增长10倍?基于大数据和云计算销售体系有可能。 第二,基于移动互联和大数据、云计算的医疗卫生体系完全有可能。 第三,餐饮业、旅游业和文化产业在新形势下发展的格局完全有可能。 举个简单的例子,几年前华谊兄弟上市,当时很多人觉得它们上市不会有太大的发展,因为当时国内电影市场60%被洋片垄断,国产片的票房不到40亿,华谊兄弟拍了几部片子,占中国电影市场份额也不算大。但是,最终上市的时候是410亿,那些辛辛苦苦脚踏实地有上千亿产值的企业不见得有410亿市值,这就是未来的方向。 说到文化、旅游、电影,你看看“韩剧流”,《来自星星的你》,在中国的影响有很大。马云到好莱坞考察有一个惊喜的发现,未来在哪里?未来在东方。韩国影视业在亚洲会不得了。唱片卖得最好的公司不是中国、日本、美国,而是韩国的公司。 刚才提到医疗健康产业。我们投资了一个远程医疗项目,是基于互联网的远程医疗体系,做硬件也做很多软件,更重要跟类似于301等很多医院达成协议,他们医生在远程医疗方面做了相当多的工作,这是未来的方向。有人告诉我,看病第一次准确率,通常可能30%到40%,为什么呢?因为人太多。但是通过大数据,通过云计算,通过多位专家科学计算,由电脑判断成功率,可能反过来正确率能达到60%、70%.为什么呢?比如说一个人的基因测序要1千块钱,把基因测序放到大数据,通过穿戴式设备,检测一年的数据,这个数据不得了。 我们组建了联合民营医疗健康联盟,影响非常大,成立当天,几个大寿险公司参与,联合民营企业做这些事,对社会有帮助,而且是未来的方向。还有餐饮业,联合西贝、新辣道、嘉禾一品等等共同来做。西贝在王府井开店,把三分之一的店面做厨房。更重要的是把关食材的源头,源头在哪儿?首先保证质量安全,是不是用地沟油。各家联合起来共同监督,我觉得这些都是未来发展方向。 现在有一种趋势,原来说人越多越好,现在是制造、销售搞分离。比如苹果公司,生产制造那套不做,交给中国这些国家做,制造企业没有赚钱,而苹果赚了大钱。包括小米也是这样做,它搞市场研发,生产给别人做,这就是市场的力量。 在未来变革中,移动互联网、大数据和云计算为首的行业在大发展,我们生产经营、营销、市场格局在发生巨大变化,我们的企业是怎么想的?不能只是想认认真真抓管理、投资招人扩大规模,而是要从未来十年发展角度来考虑,这个企业才会有大发展。 文章选自新牧网
2014年6月25日 -
《海归中国》大型媒体直播行动特别报道
1978年6月23日,成为改革开放后留学生们的重要纪念日。这天,邓小平发表了关于扩大派遣出国留学人员的重要讲话:“我赞成留学生数量增大,要成千成万地派,不是只派十个八个。”为纪念邓小平宣布恢复派遣留学生36周年,6月22日下午13时,由上海文广集团(SMG)与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联合策划的《海归中国》大型媒体直播活动在上海文广集团(SMG)上海电视台新闻演播大厅拉开序幕,长达三个半小时的直播时间里,先后展现了三场“海归中国”大型媒体系列特别报道节目。整个直播报道由CCG发布《海归发展报告》及《海归中国》纪录片开播仪式、海归创业就业行动及海归精英主题音乐会组成。 第一场:中国与全球化智库现场发布2014《中国留学海归发展报告》。 直播首先由本次《海归中国》媒体大行动总主持人、留英知名海归袁鸣邀请中国与全球化智库主任王辉耀博士做客新闻直播大厅, 代表智库发布最新2014《中国留学海归发展报告》。 王辉耀博士在直播间与广大电视观众,共同回顾了中国留学百年历史,并代表中国与全球化智库发布了《中国留学海归发展报告》的研究成果,随后,袁鸣邀请王辉耀博士介绍了中国留学生主要的留学国家情况和数据分析,并预测未来五年,中国或将迎来回国人数比出国人数多的新历史拐点。 报告分析了五大方面成为很多留学生最终选择回国发展的重要因素与动力:一是留学潮带动了海归潮;二是中国经济稳定是留学人员回流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三是政府在不断加大海外人才引进力度与政策驱动力;四是涉及到文化的因素,尤其是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更趋于包容发展与尊重地域性的文化习俗等;五是因为中国留学生与生俱来的“家庭团聚情节”, 同时,近年来,中央及国家特别重视人才引进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十八大以后,最近连续多次在众多场合谈到人才问题,从中央到地方的一系列人才海外培养与引进政策,推动了中国“精英型”海归的回流大潮的到来。报告还分析了海归就业创业发展趋势等海归研究最新动态。 第二场:海归创业及就业招聘行动 在《海归中国》直播现场,同步举行了海归创业及就业招聘的线下主题活动。 第三场:“归来的星光”——“海归中国”主题的海归音乐会 6月22日下午,上海音乐学院贺绿汀音乐厅,由上海音乐学院一批先后走出国门,留学海外并载誉归来的音乐家,从世界各地汇集到上海,用声情并茂的演出,演绎出一场“海归中国”主题的中国海归音乐会。以千人计划”专家黄英为代表的一批在国际音乐节上荣获大奖的海归音乐家们,张建一、黄蒙拉、沈洋、张诚杰、宋思衡等用自己美妙的声乐与器乐演奏,唱响了整个《海归中国》主题音乐会——“归来的星光”的演播大厅。 本次直播活动中,负责《百年海归 创新中国》一书出版的人民出版社常务副社长任超先生,专程从北京赶到上海,受邀做客新闻直播大厅,与主持人袁鸣共同回顾起这部以“海归中国”为主题的图书的编著出版过程。 负责五集《海归中国》电视纪录片总导演的上海广播电视台电视新闻中心首席编导刘晓清,和赴海外美国、法国参与跟踪拍摄徐小平、陶景洲故事的张艳艳编导,都谈起了他们对第五代海归,在中国改革开放大潮中走出国门,如今又回到国家创业发展的优秀海归代表们,表达了一种电视新闻工作者发自肺腑的敬重与感叹。在谈到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院长施一公的海归故事时,他们对我们国家能拥有这么一大批优秀的有时代感与使命感的“海归中国群体”,感到骄傲与自豪。“情满世界 爱满中国”——正是在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中,注入了为了中国走向全球化的海归情怀,创新中国改革开放的伟大一页,才会如此波澜壮阔,海归中国,影响世界。 历时半年时间策划与拍摄完成的五集大型海归纪录片《海归中国》于6月23日在上海电视新闻综合频道和东方卫视晚间开播。6月23日—6月27日每晚22:30在上海卫视新闻综合频道推出,6月24日—6月28日每晚凌晨0:15在东方卫视播出,6月30日—7月4日每晚23:00在上海卫视新闻综合频道播出,将集中讲述几代海归影响中国的壮阔情怀。此次与上海广播电视台联合推出的《海归中国》记录片,是中国与全球化智库继去年与新华社电视总台联合策划,并提供智库独家支持的《中国留学生》电视记录片之后的,又一个集中反映“中国留学海归潮”的电视版海归主题纪录片和大型媒体行动。第一集预告片第二集预告片第三集预告片第四集预告片第五集预告片
2014年6月2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