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CCG持续关注国际关系议题,推动中国与全球化的发展,积极开展国际交流,充分发挥智库“二轨外交”作用,在巴黎和平论坛、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慕尼黑安全会议等重要国际政策与意见交流平台上组织分论坛、边会、圆桌会议、晚宴等活动,促进国际政商学界对话,凝聚共识;CCG积极与各国政界、智库界、工商界开展“二轨外交”活动,每年常态化赴多国调研与交流,促进中外关系攸关方互动,保持与多国政策圈层的沟通渠道。
-
【Reuters】 U.S. students losing interest in China
(Reuters) - American students are getting cold feet about studying Chinese in China, with many study abroad programs in the country seeing a substantial drop in enrolment over the last few years.At the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Education Abroad Program (UCEAP), student enrolment in programs in China is expected to be less than half the level it was only four years ago. Washington-based CET, another leading study abroad group, says interest in China has been falling since 2013.The apparent waning of interest worries some China watchers. Given the importance of the U.S.-China relationship, having a group of Americans across different industries who speak Chinese and understand the culture is "a matter of national interest", says Robert Daly, director of the Kissinger Institute on China and the United States at the Wilson Center in Washington."We can’t respond coherently, effectively and fully to China unless we understand China on its own terms," he said.The Institute of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says the number of U.S. students studying in China fell 3.2 percent in 2012-13 to 14,413, even as overall study abroad numbers rose modestly.American students’ apparent loss of interest contrasts with Chinese students’ clamor for a U.S. education. The number of Chinese studying in the United States jumped 16.5 percent in 2013-14 to more than 274,000.LESS NEED FOR FOREIGNERSFor U.S. students, China’s notorious pollution is a concern. Job opportunities are another. As multinationals in China hire mostly local Chinese, a growing percentage of whom have studied abroad, they have less need for foreigners who speak Chinese."I came to China thinking I could learn Chinese and get a high paying job. I learned very quickly that was not the case," said Ian Weissgerber, a 25-year-old American graduate student in China. "A lot of Chinese can speak English just as well as I can, and Chinese is their native tongue too."Gordon Schaeffer, research director at UCEAP, says surveys suggest the decline in study abroad programs in China might also reflect students’ migration to science and technology majors, where courses need to be taken in sequence.Some study abroad executives say a move toward more direct enrolment in Chinese universities could also, in part, account for fewer students taking traditional programs that typically offer a summer or semester overseas.Wang Huiyao, president of the Center for China and Globalization and the author of a report on foreign students in China, says there are too few agents in the United States bringing students to China to study, and bemoans the U.S. government’s inability to force universities to send more American students there.NO PAY-OFF?When students do come to China, they are increasingly coming for shorter periods of time, and often for trips that involve more travel than language study, study abroad executives say.After a burst of enthusiasm a decade ago, interest in learning Chinese appears to be waning among U.S. students.Enrolment in entry level Chinese is almost half the level of 2007 at Middlebury College, a private liberal arts college in Vermont renowned for its language instruction.Last year’s total Chinese enrolment was "the lowest in a decade", said Professor Thomas Moran, chair of Middlebury’s Chinese department.Between 2002 and 2006, Chinese language study at U.S. institutes of higher education leapt 50 percent, according to the Modern Language Association (MLA); it grew a further 16 percent between 2006 and 2009.But from 2009 to 2013, growth in enrolment had slowed to just 2 percent, an MLA study released last month shows.Enrolment in all foreign language courses at U.S. higher education institutions fell 6.7 percent between 2009 and 2013, according to the MLA study."It really comes down to money," says John Thomson, a veteran China study abroad executive. "You’re taking yourself out of the job market for a couple years to study an extremely difficult language with no guaranteed pay-off at the end." 文章选自Reuters, 2015年3月12日
2015年3月25日 -
CCG联手“中国网” 打造“中国正在说”
2015年3月中国两会期间,CCG与中国网合作、联手策划制作的“中国正在说”两会特辑视频节目在线播出。百度新闻频道“2015全国两会”栏目同时在线播出。本次活动由CCG全程参与节目策划、选题拟定和嘉宾邀请,CCG主任、国务院参事王辉耀博士,及数位CCG特邀研究员就有关中国企业走出去、依法治国、互联网与生活等热议话题进行专家解读与互动研讨。CCG执行秘书长苗绿受邀担任此视频节目主持人。 “中国正在说”是一档关注当下时事热点,以观点输出为主的、互动性视频节目。节目每期精选一个当下热议话题,通过主持人、专家学者及知名人士三方的现场评论,对与话题有关的现象进行深入挖掘分析,以核心问题开始,以回应关切收尾,让公众能够充分融入话题当中,获取有益信息。以下是CCG参与策划播出的三期节目:点击在线观看↓CCG主任王辉耀中国国际问题研究基金会副理事长郭崇立CCG执行秘书长、主持人苗绿 “中国范儿走起来”——CCG主任王辉耀,中国国际问题研究基金会副理事长、中国前驻牙买加、肯尼亚大使、国际生态安全合作组织高级顾问郭崇立作为嘉宾参加“中国范儿走起来”的现场录制,共同就“中国国家形象和对外战略”中涉及到的中国大妈、中国游客、留学生、企业走出去、一带一路等热门话题进行交流,并提出建设性意见;点击在线观看↓CCG高级研究员、搜狗CEO王小川CCG高级研究员、北京邮电大学互联网 治理与法律研究中心主任李欲晓CCG执行秘书长、主持人 苗绿 “被互联网了吗”——搜狗CEO王小川,CCG高级研究员、北京邮电大学互联网治理与法律研究中心主任李欲晓作为嘉宾参加“被互联网了吗”的现场录制,共同探讨中国互联网作为“中国制造”的核心亮点能否成为支柱产业,并就中国互联网是否会引领中国未来创新驱动的浪潮等相关话题进行分析 ;点击在线观看↓CCG副主席、全国政协委员王俊峰CCG副主席、金杜律师事务所创始人 王振清CCG执行秘书长、主持人苗绿 “信访还是信法”——原北京高级人民法院常务副院长王振清,全国政协委员、CCG副主席、金杜律师事务所创始人、中华全国律师协会副会长王俊峰作为嘉宾参加“信访还是信法”的现场录制,共同关注法治中国的建设; 请大家通过中国网和百度关注“中国正在说”两会特辑视频节目,欣赏嘉宾和主持人的精彩纷呈观点。中国网报道: http://www.china.com.cn/opinion/node_7220137.htm百度两会专题: http://news.baidu.com/z/2015lianghui/zhuanti.htmlCCG理事两会观点 2015年两会胜利闭幕,在社会各界各居要津的CCG副主席在两会中积极建言献策,在涉及环保、大数据、移动能源、人工智能、依法治国、投融资规范等社会各领域展开热烈讨论,其中李彦宏委员的“中国大脑”提案,据人民网舆情监测数据显示,引起媒体和网民的广泛关注,甚至军方盛赞为最具前瞻性的提案,被列为2015年“两会”十大热点议案提案之首。 本期周报将各位嘉宾在两会期间发表的言论观点加以梳理。福耀玻璃集团创始人、董事长、全国政协委员、CCG副主席曹德旺一、曹德旺:福耀玻璃集团创始人、董事长,全国政协委员 CCG副主席 曹德旺提案涉及粮食安全和环境保护两个方面。关于环保方面的提案,曹德旺表示将侧重于湿地的保护。“很多人把湿地拿去种田,这对我们的环境是一种破坏。”湿地保护在去年两会就在曹德旺的提案当中,今年将更加得以强化。关于粮食安全,曹德旺则表示,日本在土地治理方面有很多好的经验值得我们效仿。相关链接:http://news.ifeng.com/a/20150227/43231026_0.shtml新希望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全国政协委员、CCG副主席刘永好二、刘永好:新希望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 全国政协委员 刘永好表示,传统企业要用互联网精神来武装自己,电子商务和移动互联网所带来的商业机会是一种新兴的事业,也是传统企业必须面对的变革。现在电商已经不再是互联网企业的专利,更不是年轻人的特权。传统企业、农业企业、食品企业也必须参与其中,要用移动互联网精神来武装自己。新希望集团设立的云牛奶、云牧场,就是希望通过互联网精神,利用大数据和云计算来帮助农民将养殖业和大市场直接对接。同时,刘永好呼吁,有关部门应该利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把官方统计数据与民间互联网的大数据相结合,让数据更精确,让决策更准确,让农民得实惠。相关链接:http://news.xinhuanet.com/food/2015-03/09/c_127559814.htm汉能控股集团董事局主席、’全国政协委员、 CCG副主席李河君三、李河君 汉能控股集团董事局主席 全国政协委员 CCG副主席 李河君认为, 当前,中国面临经济增长乏力的全球性困境,面临扩大内需、调结构转方式的巨大压力,面临节能减排、改善生态环境的严峻挑战。国家需要通过深化改革和创新驱动,培育一批像高铁、水电一样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优势产业。李河君认为,移动能源就是这样一个正在全球兴起的、中国已经领先一步的优势产业,将成为“新常态”下一个新的经济增长极。相关链接:http://business.sohu.com/20150309/n409535948.shtml百度公司CEO、CCG副主席李彦宏四、李彦宏 百度公司CEO 全国政协委员 CCG副主席 李彦宏今年提出两个提案,分别聚焦民生与科技兴国。李彦宏建议设立“中国大脑”计划,推动人工智能跨越发展,抢占新一轮科技革命制高点。 李彦宏建议设立国家层面的“中国大脑”计划,以智能人机交互,大数据分析预测,自动驾驶,智能医疗诊断,智能无人飞机,军事和民用机器人技术等为重要研究领域;支持有能力的企业搭建人工智能基础资源和公共服务平台,面向不同研究领域开放平台资源,高效对接社会资源,依托统一平台协同创新。 民生方面,李彦宏建议全面开放医院挂号号源,加强对网络挂号的宣传力度,方便群众就医。建议取消部分地区对商业机构开展网络挂号业务的限制,借助社会力量优化医疗资源配置,提升医疗服务的质量和效率。同时,根据不同地区实际情况,逐年加大医院挂号号源上网的比例,加强对网络挂号的宣传力度,引导患者更多通过互联网进行挂号。大力扶持各级医院提升信息化水平,鼓励医院通过自身网站为群众提供挂号服务、进行在线咨询和交流功能,并借助信息化手段实现分时预约,提升医院运营效率。相关链接:http://www.cnstock.com/v_news/sns_bwkx/201503/3354431.htmhttp://it.people.com.cn/n/2015/0303/c1009-26628447.htmlhttp://digi.163.com/15/0312/15/AKH33PBE001618JV.html全国律师协会会长、全国政协委员、CCG副主席5、王俊峰 全国律师协会会长 全国政协委员 CCG副主席 王俊峰介绍说,全国律师人数到今年已经接近27万,在法治建设、法律服务领域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王俊峰表示要科学的立法,更重要的是要使法律得到实施,不仅让法律得到实施,而且要得到准确的实施。而如何得到准确地实施,其实最重要的一支力量就是律师。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当中,应该要严格地依法、依规地进行,才是一个和谐的、健康的发展未来的一个根本保障。 另一方面,王俊峰提到,律师不仅是直接参与法律实践,律师当中有很多也是学者、是专家。无论是理论还是实践,律师都能够为我们国家的法治建设做实实在在的贡献。律师的作用是不可或缺的。相关链接:http://www.people.com.cn/n/2015/0305/c32306-26644176.html中国工商银行副行长、全国政协委员、CCG副主席6、张红力 中国工商银行副行长 全国政协委员CCG副主席 张红力指出,随着中国经济呈现出新常态,工业设备、信息化设备、农业现代化设备等动产交易、融资领域的经济活动将越来越活跃。为促进动产规范、有序流动,完善全国统一、公开透明的动产交易及融资规则体系、推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协调发展,建议有关部门建立全国动产统一登记制度。 在我国大力支持实体经济转型升级的背景下,统一规定动产的所有权登记、融资租赁登记、抵押登记、质押登记、动产信托登记、所有权保留登记等势在必行,这有利于达到明晰动产权利变动情况、降低社会交易成本并保障交易安全和交易秩序的目的。相关链接: http://money.163.com/15/0304/14/AJSAURVK0025335L.html杭州娃哈哈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全国人大代表、CCG副主席7、宗庆后 杭州娃哈哈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 全国人大代表 CCG副主席 宗庆后提出几方面的提案,一是关于打击网络谣言维护企业权益的建议,二是关于将审批制度改革落实到位的建议,三是关于鼓励实体经济发展的建议,四是关于推动我国当前经济发展的若干建议相关链接:http://yjbys.com/jiuyezhidao/news/759077_2.html点击在线观看↓CCG主任王辉耀中国国际问题研究基金会副理事长郭崇立CCG执行秘书长、主持人苗绿 “中国范儿走起来”——CCG主任王辉耀,中国国际问题研究基金会副理事长、中国前驻牙买加、肯尼亚大使、国际生态安全合作组织高级顾问郭崇立作为嘉宾参加“中国范儿走起来”的现场录制,共同就“中国国家形象和对外战略”中涉及到的中国大妈、中国游客、留学生、企业走出去、一带一路等热门话题进行交流,并提出建设性意见;点击在线观看↓CCG高级研究员、搜狗CEO王小川CCG高级研究员、北京邮电大学互联网 治理与法律研究中心主任李欲晓CCG执行秘书长、主持人 苗绿 “被互联网了吗”——搜狗CEO王小川,CCG高级研究员、北京邮电大学互联网治理与法律研究中心主任李欲晓作为嘉宾参加“被互联网了吗”的现场录制,共同探讨中国互联网作为“中国制造”的核心亮点能否成为支柱产业,并就中国互联网是否会引领中国未来创新驱动的浪潮等相关话题进行分析 ;点击在线观看↓CCG副主席、全国政协委员王俊峰CCG副主席、金杜律师事务所创始人 王振清CCG执行秘书长、主持人苗绿 “信访还是信法”——原北京高级人民法院常务副院长王振清,全国政协委员、CCG副主席、金杜律师事务所创始人、中华全国律师协会副会长王俊峰作为嘉宾参加“信访还是信法”的现场录制,共同关注法治中国的建设; 请大家通过中国网和百度关注“中国正在说”两会特辑视频节目,欣赏嘉宾和主持人的精彩纷呈观点。
2015年3月24日 -
【CCG话两会】王俊峰、王振清:”信访还是信法?“
“两会”期间,国务院新闻办下属中国网与CCG联合推出“两会特别视频访谈节目——《中国正在说》”,与专家、网友共同探讨时下最关注的热门话题。本期《中国正在说》之“信访还是信法?”由中国与全球化智库执行秘书长苗绿博士主持,并对话全国政协委员、中华全国律师协会会长、中国与全球化智库咨询委员会副主席王俊峰和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原副院长、高级法官王振清,共同关注法治中国的建设。 主持人苗绿:各位观众,欢迎收看本期的《中国正在说》,今天的题目是信访还是信法,要研讨的话题是依法治国,我们的节目请到了两位资深的专家,分别是王俊峰先生,他是全国政协委员中华全国律师协会的会长,另一位是王振清先生,他是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原副院长、高级法官,欢迎二位资深的法律界人士。 王俊峰:各位网友大家好。 王振清:大家好。 主持人苗绿:我们知道“四个全面”就有全面依法治国,在本届政府工作报告当中,总理用了大量的篇幅来陈述依法治国和法治政府的建设,总理也提到政府有权不可任性,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加快法治政府的建设,凸显了法治对国家发展的重要意义。那么我们知道在西方国家法律是非常深入人心的,无论是法律的更新速度还是法律条文的细节,都非常严谨,但是在我们中国,像环保,酒驾,食品安全,儿童拐卖甚至腐败问题,都迟迟得不到有效的解决,那么这些都需要严格司法环节,为什么法律在这种时候是束之高阁,同时依法治国给中国的经济社会会带来什么样的改变,那么首先由王律师开始。 王俊峰:自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在过去两年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除了全面深化改革之外,老百姓感觉最多的就是在法治方面的变化。依法治国,特别是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的全面依法治国的决定,给法治中国建设带来了新的发展契机,也可以说依法治国成为国家的新常态。 在新的依法治国的大环境下,可以感受到这次两会关注最多的就是依法治国,总理的报告也大篇幅的谈到了依法行政、法治政府的建设。随着法治进程加快,有法不依的一些情况,包括冤假错案,会逐步地朝好的方向发展。 主持人苗绿:依法治国对中国社会还带来什么样的改变呢? 王俊峰:法治是当今人类社会的文明的结晶。一个社会的现代化水平高低,跟法治水平紧紧相连,我们国家依法治国抓住了社会进步的最重要的方面。依法治国体现在深化改革的各个方面,因为法治关乎过去,是对所有的成果各个方面的总结和保护;关乎当下社会秩序,是基本维护的保证;更关乎未来,一个稳定的法治才能给社会带来更多的信心,未来才会有更多的踏实感,所以法治对中国的意义非常重大。 从法律人的角度看,现在社会上很多问题都跟法治不到位有关。最近热议的环保雾霾,还是跟环保领域不能依法办事情,不讲规矩,对森林江河的破坏等方面有关。依法治国会涉及到整个社会的方方面面的文明进步。 主持人苗绿:谢谢王律师,那王法官呢?你对这个事情怎么看? 王振清:在一个法治国家,很重要的一个问题就是法律意识。在推行法治后,可能还会有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我强调两点:一是民主与法治不可能一蹴而就,特别是法治这是一个过程,也是一个进程; 二是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有法都应该坚决执行,这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环。之所以我们还没有达到很好的标准,不是没有法,而是在执法上还存在一些不合理行为。在全面依法治国的整个进程之中这个问题还需要各级部门和执法机关高度重视。 主持人苗绿:在除了制定法律这一环节以外,还有就是怎么能够有法可依,使法律真正能够推行下去,实施下去,这也是非常重要的,这对法律的权威性,对公众的影响都是非常有意义的。我们都知道,因为觉得法律好像被束之高阁了,就出现像越级上访,集体下跪,甚至一些更极端的维权的方式。我就在想,人们为什么要走这样极端的方式,怎么能做到人人心中有法可依,然后人人觉得能够懂法,并且依靠法律呢,怎么定义刚才我说的这些比较极端的方式出现? 王俊峰:首先信访、上访是我们国家很传统的一个情况,因为我们国家长期以来是行政和司法统一的,县官、州官既管行政又管司法审判,所以老百姓盼清官。这些年国家重视宪法法律颁布,但实际上传统的东西还在发挥作用,而且经常存在不能依法行政的情况。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四中全会推动了国家的变化,给这些传统的东西带来了改变的契机。现在我们按照四中全会规定推进全面建设法治国家,既讲科学立法又讲严格执法,还有公正司法和全民守法,这些方方面面对一些冤情都会提供很好的渠道去化解。 按照新的全面依法治国,我们要使信访也纳入法治轨道。老百姓来上访有一部分原因是他不懂法,哪些是冤,哪些是不对的,各个方面需要有专业人员介入。全国律协过去一年从专业的角度也做了很多工作,帮助老百姓化解在上访过程中的很多问题。最近中央四中全会的文件,给涉法涉诉的案件提供了更专业的渠道,从公立和专业服务的角度提供了很大空间,力争逐步和彻底解决这方面的问题。 主持人苗绿:你还有一个身份除了政协委员还是全国律师协会会长,所以刚才我本来想问一个问题,很多人觉得越级上访、集体下跪,这些都是对司法不公的一个补充,有人认为是,同时有人认为他也是用行政干涉司法的手段,所以在这两个中间我也拿不准,到底应该偏向哪一方,你刚才说律师协会也在不断地通过你们的方式,从法律的手段规整这些集体上访,包括下跪这些极端的手段,你是从法律的方式帮助他们? 王俊峰:上访和信访的确很复杂,有的确实是当事人觉得冤屈了,也有个别是对法律了解不够,所以专业的介入就是一个很好的化解和梳理的渠道。通过专业服务,专业研判,确实存在着冤假错案、冤情,适用法律程序范围,这个包括适用法律方面、证据实施方面确确实实有问题、有疏漏,专业的渠道也会更有效率,对不一定属于法律审判方面的问题也会做一些及时的化解和解释,这个意义非常重大,中央也非常重视。 主持人苗绿:这是律师这样做,法官怎么做呢?法院怎么做呢? 王振清:上访问题特别是涉法上访,在一个时期以来一定程度上影响我们的和谐和稳定,这个问题也引起了司法机关的高度重视。 我们在调研上访事件的时候发现有三类情况:第一类情况是,司法机关在处理一些问题的时候有一定的错误,这类情况应该坚决纠正;第二类问题是,比较大量的司法机关和执法机关向老百姓示明解释不够,对法律的示明做的不够,宣传不够,一些程序上的瑕疵不足以构成错案,不能改判;第三类情况是,从心理学上来说,现在有冤案,几年之后他可能认为我就是被冤枉的,有时候可能会偏激,在这个过程中又没有人给他解释。所以专业人士介入来鉴别到底是不是错案,是非常重要的。要求错案坚决纠正,讲理讲法是不够的,要跟老百姓坦诚讲清楚,出于个人目的的更要严肃对待。 主持人苗绿:戏剧当中中国的传统都是拦轿,然后当堂审判,这是传统的。 王振清:我们这个拦轿子、找领导、找清官,这种做法是长期以来,封建社会发展过程中造成的,实际上这不是一个很好的时期。 主持人苗绿:是人治的一个手段。 王振清:有一种制度来解决问题要更好、更稳定,所以中央提出全面依法治国,这个重要意义相比清官不是同日而语的事情。如果制度解决问题了,每一个法官都能公公正正来处理问题,这样效果就会非常好。 信访是我们中国文化传承下去的,到了今天我们不能说取消信访,信访也始终被认为是党和国家了解民情民意的很重要的一个渠道,但是它不是解决问题的好办法,如果用这种方法的话,那就行政化、人治了。 中央已经看到了这个问题,信访问题纳入法治渠道,在法治层面来解决问题,这个就非常好了。在我们国家经济社会大发展的过程中,我们带着对老百姓的感情,为他们解决问题,化解矛盾,对实现社会和谐非常重要,但是又不要过于紧张。我们要直面应对,认真解决这些矛盾。要敢担待,敢负责任,首先要带着对群众深厚的感情,不能一见就烦,一谈就崩,这样信访就越来越堆积,随着我们全面依法治国和旧有矛盾的化解,再加上经济发展,一些政策不断调整,这些问题会得到解决。 主持人苗绿:谢谢二位非常专业的解读,我觉得现代治理可能在法治方面,一方面需要制度化,公民社会制度化,同时也需要人性化,人性去解决群众遇到的问题,让他能够更多理解这个问题,有时候就是一点小问题,对他全家来说就是百分之百,怎么能够正面引导他,让他更清楚这个法律是怎么规定的,这个事情怎么能够通过合理的手段,法治的手段去解决,可能非常重要。 王俊峰:在法治宣传方面,我们可以拍一些好的电视剧,利用制度,通过找律师、走程序,加强这方面宣传。 主持人苗绿:现代化的治理方式,你说的对,我原来是学习文学的,我们看这个小说,看戏剧什么的,我们从专业角度解读这是中国特色,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特色,但是如果说从现代国家治理角度,从法律的角度,这个其实是应该扬弃的,比如说你看包青天拦轿子,这个在现代社会你拦得过一个,你能拦得下13亿吗,只能从制度上解决才能把整个社会的问题解决,所以这也是很重要的。 王振清:找清官不如找好的法律制度。 主持人苗绿:在四个全面提出当中,一方面全面依法治国,同时全面深化改革,我想问二位,从法律工作者的角度,谈一谈全面依法治国和深化改革这两者之间有什么关系,王律师? 王俊峰:中央提出四个全面在当今国家发展中是带有纲领性的,战略性的,目的是实现小康社会。推动国家发展环节还是要通过改革开放来促进,发展就要有序、有规矩,所以依法治国是整个国家的进步,是有极为特殊意义的一个环节。 面对转型和科技的进步,国家要发展还是要改革开放,改革开放包括人的观念、管理制度等方面,那么就需要有法有据。 所以从法律人的角度看,依法治国就是国家的顶层设计,既关乎所有的政府运作社会发展,又涉及到老百姓的基本权益保护。如果改革没有法治作为基础、作为保障的话,成果也很难巩固。改革涉及到创新及对创新成果的保护,现在国家把知识产权保护,包括创新成果的保护等,都要纳入法治轨道,所以怎么样强调依法治国都是不过分的。从国家的发展来讲,改革发展开放也是永远在路上,所以改革开放和依法治国都是我们小康社会最重要最根本的保障和基础性的制度。 主持人苗绿:依法治国可能一直也在路上,因为什么样的制度是最好的,什么样的法律是最好的,也需要在这个过程当中不断完善。 王振清:依法治国是十八大以来非常重要的一个战略决策。依法治国问题在学界和司法界来说,它就是一个非常高明的,非常有远见的顶层设计。改革开放和依法治国是一个基础性的关系和保障性的关系。没有法律做基础,很多事情是办不成的,办完了也不可能持续下去。 主持人苗绿:对个人而言,如果每个人在法律当中行使权利,社会就很和谐;从政府来说,如果大家都依法行政,以法律作为标准,就可以增加政府的公信力;从国家来说,如果大家都依法行使司法文明,社会就能长治久安。不管哪个角度,我觉得对我们社会文明都是有好处的,这个毋庸置疑。我还想问一个问题,我们都说2015年是推行依法治国的元年,因为十八届四中全会讲了以依法治国为主题,司法改革也是一个重要话题,那么司法改革还要如何在2015年这个一个重要的年份进一步深化,有什么样的阻力和难点,有什么样问题需要解决,也需要二位站在自己的,一个是法律人,一个是大法官,这个角度来讲一讲,你是大律师你讲讲这个问题。 王俊峰:我们整个社会对国家的法治建设有特殊的期待,2015年是我们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开局之年,中央也提出了全面深化改革包括司法改革。过去这一年老百姓感受最多的是包括反腐,包括冤假错案纠正等等跟法治相连的方面。这些案件都是在给老百姓上法治课,司法改革是一个法治建设过程,法治是人类社会进步的一个最重要方面。 我们国家在当代推动法治还有很多阻力,这跟传统有关系,传统当中的很重要的两点,比如说家长制的官本位和人情社会,跟现代法治是冲突很多的,社会不能不讲人情,但是讲人情不能把法律规矩给破了,这是底线问题。我们这么多年推动法治因为家长式的官本位是很有害的,一把手、家长的心态,这种意识给依法办事或者严格执法带来很多问题。 在司改当中推动一些非常重要的环节,未来一段时间内会有一些冲突,比如推动司法审判机关,依法独立公正审判,这些年法院也出现了公信力的问题,政府执政也有很多问题。 立法的目的是要使法律得到准确实施,在这个环节,出现了很多问题和困难,司法改革才刚刚开始,很多需要突破的环节还没有真正地触及,但是无论个人还是政府,要充分地认识到法治本身的科学性,现代法治是有着非常科学的内涵的,要尊重法治本身科学性和司法法律职业人员的专业独立性。 最重要的是大家共同意识到法官、检察官、律师等所有的法律职业共同体是拥有共同的专业独立性的专业人士。 主持人苗绿:跟当事人接触最多。 王俊峰:如果社会包括司法和检察系统深刻认识到,法官、检察官、律师的工作,都是在依照法律,是推动法律的准确实施方面的一个独立的专业性工作的话,可能工作就好做了。要突破司改涉及到的一些框架,一些部门法,还有很多基本的原则,还有很多探索,但是我们还是有信心的。 主持人苗绿:你是政协委员,也是全国律师协会的会长,你今年提案有包括这方面内容吗? 王俊峰:今年提案比较多也相对比较杂。历年来我的提案专注于推动司法改革,推动维护律师权益,怎么样更注重法治的建设等等。今年的提案除了这些方面之外,有一些很不一样的关注领域,其中一个是建议在我们国家驻外的使领馆和国际组织,甚至一些海外的企业当中,选拔更多的有法律背景的人工作。我们国家外交工作很重要,使领馆没有法律参赞,当今社会是一个有秩序的法律社会,法律专业人员不够的话,在跟国际上的法律语言沟通方面、对侨民的保护和国家的话语权方面也不行。学法律得要有专业性的沟通,容易理解,容易融合,也容易被尊重。 主持人苗绿:而且法律工作者他有一个特点,学过法律的人他懂制度建设,他懂制度制定,所以西方国家或者发达国家在法律上面非常清晰,也非常重视这个,如果跟他们打交道的话,在国际社会懂得这个法律制定或者懂得制度制定的人更受欢迎。 王俊峰:因为法律交往是当今国际在外交方面最基本的一个方式和渠道,如果我们国家使领馆有法律参赞的话,不仅可以了解学习研究别的国家法律文化,也可以输出我们国家的法律文化,也是软实力的输出,很重要。外交部门应该大量选聘有法律背景的专业人士,可以从法官、检察官或者从法律学者教授那里派出,对权益的维护,对提高我们国家整个依法维权等非常重要。 主持人苗绿:我们以后联合可以做这个题目,以前我们专门给中央提过建议,就是运用这些海外回来的高层次人才,进入更多的国际组织,占据这样的优势,让中国人有国际组织经验,所以这个角度我们可以继续探讨,这是你的提案。我们问问王法官,关于司法改革,你觉得还有什么阻力和难点,还将怎么进一步深化,有什么实际问题的解决? 王振清:司法改革应该成为一个主旋律,有人开玩笑说十八大以后的改革主要由我们法院改革,但是法院作为执法机关参与更多一些,改革的话我们首先看司法制度改革。司法制度改革是上层建筑,牵一发而动全身,这种改革我们一方面要全面实行依法治国,进行这方面司法改革,很多问题要充分做论证,因为它不简单是一个企业这一块经济制度改革,他的改革可能影响我们国家的政体、国体,影响整个国民的方方面面,该大胆突破要大胆突破,该转变也得转变,对一些关键性的部位要多研究,这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另外一个,司法改革我们也意识到还会有一些困难,因为千百年中国传统文化,我们原则性比较差,我们比较奉行“中庸”。现在放爆竹,我们是有地方法律规定的,什么情况可以放,哪天可以放,什么时间可以放,但是你说大过节的,先给人拘留了显然不太合适。 主持人苗绿:还是人情考虑。 王振清:这个在西方法治社会里面是不允许的,你还在放,你是违法的,该抓你还抓你,该罚你要罚你,我们一般情况,周围邻居也劝他,大过年的就别不愉快了。 主持人苗绿:法律意识还没有深入到老百姓心里。 王振清:有些大事情也是人情战胜原则,刚才谈到这个问题,我们一些行政官员也要改变这个意识,我们从理论基础来说,是受到人民大众的维护,是替人民做事情的,公权力就这么一个东西,不是一个人有了公权力,就凌驾于老百姓之上了。为什么家长式的呢,我说你听,我说什么你要不听我就很不高兴,这个就是很落后,所以我想强调我们在意识上还是要有很多变化,包括我们的宣传,方方面面在宣传一些传统。 主持人苗绿:打开电视机还是包青天。 王振清:我们要宣传什么东西这是一方面,还有一方面包括“官本位”意识,这个我大胆的谈,我们官员意识也要改变,你不要把这些东西当作一个口号,我们是为人民服务的,千万别把它作为一个政治口号,实际上你就是人民的公仆,人民纳税来养活你们这些人,就是让你们来组织一下这个社会的。 主持人苗绿:公权力的委托对象。 王振清:就这么一个道理,因为我们谈到司法改革,司法改革是民主的,而不简单说因为我是司法官你就得怎么样,不是这样的,从专业角度,从公民角度,下一步我们要意识到还会有一些难处。这个难处来自什么呢,很重要的是我们的意识变化、观念变化,这个应该是最大的变化。但是在具体方面我想谈几点:一个是执法者的素质,执法者的技能。执法队伍的渠道是要注意的,队伍者素质要严格把关,要用制度来保证他们能够公正行使他们的权力,如果他背后有好几把刀在顶着他,都在指挥他这样做、那样做,否则影响他的政治前途,这样他怎么能够保证他独立承担这些责任,独立去思考。所以要保证他公正,独立按照我们国家宪法规定,来行使这个权力。接下来就是让他真正担起责任来。你有这个权力你就有这个责任,我们现在提出来是终身追究,你要胡来的话是终身追究,只有当他有独立判断这样一个资格,才可能谈到让他去承担追究责任,否则这个责任他很难承担。你也谈了司法机关也有一些冤假错案,那么有时候我们发现一个现象,就在追究责任,这个不好追究,责任到底是谁的,是他定的吗?不是他定的,他没有真正行使他的责任,当然还有一个问题,就是要清楚执法者的一些后果追究。 主持人苗绿:要制造这种环境法律。 王振清:创造这种文化,这样一个环境,执法者只要是认认真真按照职业化的要求来做,应该是免予追究责任的。再一个,执法者的责任不要给他加很多这样的理念,那样的理念,那他就不知道怎么去适从了,也不知道该怎么办了。作为任何一个执法者,根据他的经验,他应该有对我们社会的责任感,对我们这个国家这么一个大的意识,但是如果反复用大局意识来告诉他,你要有这样的意识,这就很矛盾,我带的博士也好,硕士也好,他们经常问的一个问题,大局最重要还是法治最重要,这个法治应该服从大局,这个在理念上说都没有问题,但是如果你这样来取代的话,什么是大局,有些理念我们应该要反思。 王俊峰:非常对,法治本身就是最大的大局。 王振清:忠诚执行法律,就是维护这个国家民族的最大的大局,这有什么矛盾,我把它对立起来就不对了,对立起来背后肯定有故事,这个故事就是可能有些个人私利,我是领导人,我是一个什么样的官员,我说的就是大局,你就按这个办。 主持人苗绿:法律就是制度化,就是在阳光下的,人人都要遵守,是公平的,所以他就不存在什么阴暗的角落,不存在与法律分离的角度。 王振清:他要清除他们的后顾之忧,对于执法者来讲还有很多,除了我们刚才说的政治上的,理念上的,同时也有包括生活上的,各方面的后顾之忧,这些我们在这儿不详细说了,但是作为我们一个国家,我们要真正全面落实法治化,这些问题是不能忽视的。如果一个大法官,一个大检察官,律师,这些人他都没有一个尊严可以保证,我们说的这个没有一个体面和尊严不是高薪养廉,实际上他能得到基本的尊严。如果孩子上学也没有钱,上幼儿园上不起,如果这样的一种情况下他也很难形成一种高度的敬业精神,敬业不全靠这个,但是这个又是他的一个最基本的对后顾之忧的保障,所以这个问题恐怕也应该随着经济发展逐步纳入我们视线解决好一些,这也是国际上的经验之谈了。 我们国家全面实现法治,依法治国,作为我们法律人来说的话,信心还是很重要的,因为我们非常难得地见到了,在今天我们的中央,我们的国家谈到了这个问题,全面依法治国,这个在新中国建立的历史上是没有的。如果我们中央有这么大决心,我们的国家有这么大决心,我相信我们国家能实现依法治国,而且我们是有中国特色的。在这个问题上我想强调一下,中国的法文化、中国的文化和西方不一样,但是在法律内部它有规律可循,这些规律我们必须遵循,我们不必西方国家怎么做我们照着去学,因为要按中国的国情,我想经过我们若干年的历史时期的努力,实现我们国家特色这种法治是完全可以寄予很大厚望的。 主持人苗绿:因为这个问题挺重要,司法改革我相信很多网友非常关注,这个涉及到每个人的切身利益,也涉及到有识之士对整个国家的进程发展的关注,所以这个问题咱们可以再深入。 王俊峰:刚才王院长讲的中国特色,你刚才问我的提案,我还有一个提案没有讲,第一次在我们中国网来公布这个提案,这个提案是什么呢?我建议我们国家立法由公历转为农历,为什么呢?因为随着中国经济发展经过这么多年,我们坚持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在发展在各领域强调我们中国特色,到底什么是中国特色呢,其实并没有完全释放和发挥。比如说为什么要把公历改成农历呢,农历是我们国家几千年文化的结晶,其实我们讲一个国家的特色,讲中国特色,主要是它的文化传统、民族国情,那历法是一个宝贝,历法几千年我觉得比现在公历要科学得多,24节气,老百姓几千年的生活习惯,现在很多年轻人根本都不知道我们国家的传统了,什么是立春,什么是惊蜇等等都不知道了,把这些历史的东西扔掉了。现在我们讲元旦,谁知道什么叫元旦呢,元旦跟我们历史有什么关系?大家不知道,我查了一下,当年人民政协在建国之前采取公历,这是有特殊历史环境的,但是今天我觉得,农历跟公历要并驾齐驱。 主持人苗绿:我记得这个好像是有讨论的,是用过去的历法还是新的历法? 王俊峰:当时是全新的心态,今天,我们不排斥西方文化,但是要坚持我们中国特色。你看我们每年放假,老百姓的习惯还是十五,中秋,春节,而且国际上越来越尊重我们的节日,比如说美国纽约都把农历春节作为放假日了,我觉得我们恢复农历,更重视农历,也是对世界文化的一个贡献,让国际上了解我们的农历,了解它的科学性,它美好的一面,这个意义非常大,而且也是中国特色很重要一个方面。所以我建议,国家要特别重视农历而且要在青少年当中宣传教育农历,把我们这个传统的农历作为一个宝贝的价值得到释放,所以这也是我的一个提案。 主持人苗绿:我始终认为生活在这个土地上的这个族群,它和宇宙的关系,和其他族群是有一定区别的,因为它的地理原因,历史原因等等,所以你说的这个我原来一直想到但是我没有像您一样把它系统化,然后理论化或者是把它提出来,很多人可能都有你这样的看法发出很多声音,就是我不懂这个历法跟法律的关系有什么? 王俊峰:我们老祖宗把这个“历”和“法”联系起来,“法”跟自然规律是相连的,这是我们老祖宗千年总结出来的,这是我们民族的智慧。我们现在谈到立法和司法改革,社会也关注,我觉得司法改革无论怎么改,有一些基本的原则必须要坚持,比如说依法独立公开公正的司法这是非常重要的,因为他是司法改革很重要的核心,我们为什么强调依法独立公开呢?就是刚才我讲过的,因为法律的科学性和专业独立性,这个是要最尊重的,如果不尊重法律科学本身和它的专业科学性、独立性,那么司法改革或者法治肯定是要受到影响的,所以这个问题也得到整个社会的关注。现在国家推动全面依法治国,包括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其实让我们感到了希望和信心,这么多年来忽略了这个问题,我还是在2012年的12月份,习总书记新的中央集体在宪法纪念日,12月4号,在人民大会堂讲到了要依法独立公正推动司法工作,所以这应该是我们司法改革一个很重要的基础核心问题。 主持人苗绿:我们知道这一次两会期间有一个《立法法》很受关注,《立法法》又被称为管法的法,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第一年,这个法律尤其受到关注,不知道二位对《立法法》的修改有何看法,它和实现依法治国之间有多大的关系,你们认为《立法法》对实现依法治国有什么作用? 王俊峰:《立法法》是非常重要的一部法律,这次两会,专门把它作为一个议程来讨论,全会上讨论,这个也是很特别的。全国政协去年针对《立法法》召开了专门的专题研讨会,《立法法》我们在过两天小组讨论当中也专门讨论。之所以立法法会这么受关注,就是《立法法》本身是我们立法工作的带有框架、带有顶层设计基础性的一个法律。有的人简单说他是管法的法,因为他涉及到我们很多的立法原则、立法程序,以及立法权的分配,非常非常重要,而且它涉及到很多老百姓的切实利益、切身利益。当年有很多争议,《立法法》重要吗,各方面意见不太一样。说它关系到老百姓的切身利益,比如说税,《立法法》新的草案讲,税收要法定,没有国家法律依据的不能乱收费;还有它对基本权利的保护很重要,什么很重要呢,它规定没有明确的法律规定,任何地方的立法不能削减法律规定的权利或者增加额外的义务,这个是很了不起的,很重要的基本条款。当然对立法权也有一些争议,比如说草案当中省会城市和经济特区城市或者国务院批准较大的城市这样的立法权都下放给了社区的城市,那么争议是“较大”,这是一个模糊的概念;还有担心立法权的,担心会影响立法的质量,其实《立法法》最根本要解决还是保证我们国家立法的质量,法律都是良法,用良法才能善行,它对我们国家整个法治建设,包括法律的实施意义非常重大,而且你刚才讲的很对,在我们国家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开局之年,讨论修改《立法法》它有特殊的意义。《立法法》是2007年7月1号开始实施的,已经过去15年了,那么过去15年过程当中,整个国际社会、国内社会经济发展变化非常大,我们国家的法治水平变化很大,有一些需要完善,有一些需要补充,我觉得这是非常必要的,所以我们都非常期待国家能有一部能满足法治发展需求的,而且用于统领我们国家整个法律体系的好的《立法法》。 主持人苗绿:已经在这一次人大上审议了一次了? 王俊峰:这一次是专门一个议题,一个程序上的,在全国人大的全会上大家讨论。 主持人苗绿:说明它的极其重要性。 王俊峰:是,我觉得意义还是很大,这方面可能王院长更敏感。 王振清:过去我们国家没有《立法法》,我们中国《立法法》我参加了起草的讨论。因为我们搞行政法,这是行政法的一个范畴,这个应该说是非常重要的一部法,因为牵涉到法治社会的建立,里面有很多法律原则,比如说民主立法,开门立法,要广泛征求民众意见。因为法要老百姓执行,不是几个学者坐在屋里面编的,它不符合我们国情,这些有很多的原则,同时这部法律确实生效时间比较长了,在我们行政法学界大家都有一个共同的看法,这个法应该修了,应该是第二稿出台了。我们整个法治情况变化也很大,甚至于有些你管不住,当时的《立法法》规定不能创设一些新的下位法,没有上位法授权的话就不能够创设,所以《立法法》是非常重要的一部法律。如果要出台,特别是我们国家比较大,人口比较多,刚才谈到一个问题,我们现在还都有争论,就是什么人可以立法。立法都有立法机关,人大可以立法,这个毫无争议,但是仅靠人大立法,中国这么大,国情这么复杂,发展又这么不均衡,就会有问题的。北京立的法到了西部地区可能很不适应,所以又要放一部分权力,这个度掌握在什么地方,我们较大城市、省自治区、直辖市,它的政府可以制定地方规章,这是原来明确规定的,还有较大的市像深圳可以制定。但是有一个原则不能变,我们立法的级别如果过高,它本省范围内又不太适应,因为中国的一个省在国际上可能就是一个超级大国,像河南省这都是上亿的人,原来我们一个领导说到河南一看就是中国特色在河南体现,有的地方发达,有的地方很落后,人口众多,发展不均衡,那么在这些地方怎么办,这是需要研究的一个问题。不管怎么说《立法法》的修订一定会更加适应我们今后。 主持人苗绿:好谢谢二位!今天我作为一个法律学以外的人也学到很多东西,我相信我们的观众朋友也是这样,在推进依法治国的第一年,咱们在两会上也听到很多关于法律的这些问题,咱们心目当中也有很多问题想问二位,刚才也得到了解答,感谢二位资深的法律专家,一位是大律师,一位是大法官,对我们依法治国话题的解读。未来来看是“信法”要超过“信访”,这是我们的目标,不只是你们法律人的目标也是我们老百姓的期待,谢谢二位的参与,谢谢观众朋友们收看,感谢大家!(完)文章选自中国网,2015年3月11日
2015年3月23日 -
【CCG话两会】郭崇立、王辉耀:“中国范儿 走起来”
“两会”期间,国务院新闻办下属中国网与CCG联合推出“两会特别视频访谈节目——《中国正在说》”,与专家、网友共同探讨时下最关注的热门话题。本期《中国正在说》之“中国范儿 走起来”由中国与全球化智库执行秘书长苗绿博士主持,并对话中国前驻肯尼亚和牙买加大使、国际生态安全合作组织高级顾问郭崇立和中国与全球化智库主任、国务院参事、欧美同学会副会长王辉耀,共同就“中国国家形象和对外战略”中涉及到的中国大妈、中国游客、留学生、企业走出去、一带一路等热门话题进行交流,并提出建设性意见。 苗绿:观众朋友们你们好,欢迎您收看本期的《中国正在说》两会特别节目,我们今天的主题是“中国国家形象和对外战略”,我们请到的两位专家分别是郭崇立先生,他是中国国际问题研究基金会的副理事长、中国前驻肯尼亚和牙买加大使、国际生态安全合作组织高级顾问,也是世界知识出版社的前任总编辑,中国前驻国际海底管理局代表、驻联合国环境署代表和驻联合国人居署代表。另外一位是王辉耀先生,他是中国与全球化智库的主任、国务院参事、欧美同学会的副会长以及中国国际人才专业委员会的会长。 二位是在国外、国内都生活很多年,在国外有很多的工作经历。大家都知道,我们中国人在中国的经济崛起当中,中国的百姓也在走出去,前一阵说的很热闹的一个话题,就是中国抢金的大妈们,中国大妈有了闲钱都出去购买黄金作为投资,但是她们做这种投资的时候,相对理性少一些,研究少一些,她们的这种形象,也成为了中国国家形象的一个部分,二位怎么看待这个现象,她们对中国的国家形象的影响是什么? 郭崇立:关于中国大妈这个事情,在中国发展过程当中,应该是值得我们思考的一个现象。实际情况是2013年的年中,6月到8月期间,因为当时的金价突然暴跌,我们的中国大妈们就出手,一下子在大概在两三个月里面,花了1千多亿元,买了300多吨黄金,这件事情振动了国际金融界,当时国际上报道很热闹。华尔街日报说,“中国大妈PK华尔街大鳄”,甚至战胜了华尔街。但是实际上结果是大妈得了一个虚名,而获得的是实际上的损失,金价随后又大跌,用专业化的词叫做被“深套”。 对这件事情,我自己有三点看法:第一、它其实反映了我们国家的一个实际情况,就是说改革开放30年,我们不仅是国强了而且民也富了。大家有这个钱,在两三个月出手1千亿,这不是一个小数,而且买了300多吨黄金。从这个意义上讲,我觉得这就是一个正面的形象,这不是一个负面的形象。全世界都看到了中国人走向富裕,这些中国大妈就是千百万家庭的掌柜,或者说是半边天,她们在世界上的形象,不只是所谓的非理性形象,而是一个富有的形象,这是第一点我想说的。那么第二呢,大妈这个形象在某些方面来讲,说明我们的投资渠道还是需要再拓宽,让大家有更多的选择。因为中国传统就是买黄金,觉得比较可靠。第三,实际上国家也在不断这样做,不断推动更多的投资渠道,像不动产、股票市场,最近的沪港通,下一步深港通。另外最重要的是人民币国际化,就是人民币走向世界,我们与很多国家本币的交换。这样的话我们人民币的币值、汇率就会比较稳定。再加上推动像人民币的存款保证金,存款保险制度,足以覆盖几乎绝大多数的储户。这样的话,中国大妈的钱放在手上就不至于那么心慌了。就不至于整天着急买黄金,2013年发生的现象就不会重复发生。现在金价更低了,没有人抢金。所以中国大妈正在从有钱任性,变到有钱不任性,有钱有理性。 王辉耀:实际上中国大妈购买黄金这个现象,其实是值得深入来看的,是值得反思的。我们在改革开放这个阶段值得回味的过程。 这个问题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看,一个方面就像刚才郭大使讲的,反映了我们这个国家国民的收入和居民收入的水平达到了一个阶段,同时他们还有世界的眼光,原来可能都是在国内炒股票,炒房地产,现在居然跑到环球市场上去参与这种国际的竞争,参与这种国际的问题,及时的出手,说明她们有了一些开始走向世界的一个意识。 同时他们也给国际上传出这么一个信号,就是中国大妈富裕起来,觉悟起来,或者说掌握一定的国际游戏规则以后,就会给世界带来震动,带来影响,说明了中国的消费者力量和,潜力是无穷的,它也表示中国是一个巨大的市场,藏富于民,而且一旦释放出来,会对世界产生巨大的影响。所以说我们能看到过去的几年,不光是中国的旅游开放了,我们一下就出去1亿人,购买上千亿的产品,我们的留学生也出去了,华人华侨也出去了,都是一个巨大的现象。所以回到我们今天这个话题,他们对中国国际形象有什么影响?我的第二方面的看法是,在中国走向一个大国的过程中,我们现在已经是一个经济大国,如果我们想成为一个政治大国,一个负责任的大国,还要更有素养地走出去。就像这种黄金抢购也好,或者说采购也好,还不是很理性,不是很有规律,当然了我们在走出国门的过程中,这是一个必不可少的过程,但是我相信以后,就像郭大使讲的,从任性到理性,慢慢的给世界一个非常积极正面的形象。一个成熟的投资者形象。 苗绿:感谢二位对这个问题的解读,刚才二位也提到,中国大妈通过野蛮生长也好,或者是相对非理性的投资也好,但是她至少代表了或给这个国际上一个形象,就是中国人现在富裕了,而且中国人一旦掌握了投资的基本规则以后,一旦走出去会对国际上的金融,或者整个世界有巨大的影响。在这个方面呢,我们也能够从中国大妈身上,体会到中国形象的改变。那么说到中国大妈,我们自然就会说到中国的旅游者,去年的数据是,2014年中国出国旅游的人数超过1亿,这是一个巨大的数量级。这些中国游客带着大量的财富,带着自己积累的这些钱出去购买东西,出去旅游,但是同时在国际上的形象也受到质疑。那么这些中国游客除了带着钱出去的土豪形象以外,我们应该如何看待这种中国游客出去,带给中国的国际形象的这些变化?有什么地方可以提升? 郭崇立:我是2003年到2006年在肯尼亚任职,在这个工作期间,签署了中国和肯尼亚的旅游协议,就是我们国家把肯尼亚作为旅游目的地国。这个协议其实对两国关系的促进还是蛮大的,我们的游客从几千人发展到几万人,现在更多了。因为肯尼亚是野生动物的天堂,有两大世界动物奇观,有动物迁徙还有火烈鸟,全世界三分之一的火烈鸟都在肯尼亚这个地方生活,非常有吸引力。在我的任职期间,中国游客的形象总体我觉得是正面的。我们越来越多的人到了肯尼亚,到非洲了,增加了当地的服务业收入,增加人员就业,并促进了文化的交流,人与人之间的交流,让中国人更了解非洲了。另外,就是到了这样一个东非大草原,自由自在的,真是给人一种心旷神怡的感觉。这种和当地人的交流,特别是在注意环境生态保护方面,我们中国人学了很多东西,所以这种交往还是非常有益的。 另外,中国人去旅游的确也出现过一些,我们所谓的不良形象问题。比方说为了照一个好相就去驱赶动物,人家狮子正在睡觉,就想法轰它起来。这种情况确实存在,而这是违反当地规定的,就是我们所说的形象出了一点问题。但是我觉得在一定意义上,这也是一个自然的过程。第一、因为我们中国人确实是有很多人出去,不可避免的在这当中有个别人、少数人不守规则,这个在国内也是这样。所以它体现了我们国家的一个客观实际情况,就是说我们的人大多数是好的,也有表现比较差的。这种情况经过一段时间以后,比如说经过当地导游的劝导,还有我们国家的宣传教育,包括使馆做工作,这种现象在逐渐的减少,大家也逐渐入乡随俗,开始从为了照个相驱赶动物,到慢慢的爱上动物了,和动物在一起,静静的观察,好像走入了大自然,和动物和谐的生活。随着旅游业的发展,我们上亿人走出国门,必然会出现一些问题,我们所需要做的是勇于面对问题,努力解决问题,使它向好的方向去发展。 苗绿:这也是一个学习的过程,走出国门不光是看风景,也是要学习国外好的方面,我觉得这个是对中国游客来说也是一个过程。 郭崇立:对,就是一个互动过程。我们的旅游者到了肯尼亚以后收获很大,除了看到美丽的动物,看到非洲大草原的感受之外,他们特别学会了爱护动物,热爱大自然。包括动物世界在内,大自然有非常多美好的东西,这样一些美的东西,它是不能够损坏的,一旦损害之后,就很难再生了,他们学懂了这个。比方说他们去看火烈鸟,火烈鸟的生存链非常脆弱,它们就是吃水里面的浮游生物,这个水一旦污染以后,这么美丽的火烈鸟就不能够生存了。但是千百年来,肯尼亚就把这个环境保护下来了,从而有了我们今天,全世界的游客,我们中国人能够到这个地方,看到这世界的奇观,感到很珍贵。这样美好的东西,不能去破坏,要爱护它、保护它。所以我想我们的旅游者,尽管现在走向世界,我们会显露一些不好的陋习,但假以时日会慢慢的有所改变,我们中国人在学习,我们的游客在成长。 王辉耀:我们在过去这十多二十年,特别是过去五到十年,中国的旅游出现了一个井喷的现象,随着我们对各个国家旅游目的地协议的签订,特别是像最近,比如说像美国,对中国开放了十年往来签证,加拿大也是单方面的推出来了十年往返签证。所以说随着这种双边的安排越来越多和多边的安排,再加上中国的人均收入达到美元六七千,甚至沿海地区都超过1万,中国出去的人口会越来越多。一方面是中国国力,中国国家形象的一个非常好的体现,也是中国参与世界,融入世界,加入世界这个全球化一体化的过程,所以我觉得中国的旅游现在确实是一个好现象,也代表了中国在为世界做贡献,在为世界的经济做贡献,它在各个方面都是中国国家形象非常好的体现。 出境旅游现在已经成为一个很普遍的现象,所以我觉得这是一个非常好的现象,而且我希望这个越来越多。我记得前年习主席在博鳌论坛上讲,到2020年中国出境游可能达到4亿人,那个时候会成为全世界有史以来最壮观的一个景象,对中国的形象会是一个巨大的好处。但是另一方面我们也要注意,现在出去确实有个别人或者一部分人不注意这个形象,这就会带来很大的问题。中国人多,以前国际上也有可能担心中国“黄祸”,人多了以后会对当地造成影响,所以现在有些国家对中国的旅游是又爱又恨,处在这种情况下,希望中国人能来更多的采购,提振了当地的经济,但是另外一方面又觉得,中国人来多了,把我们的场地占了,特别是一些不文明的现象。 苗绿:包括香港最近也有这样的一些事情发生? 王辉耀:对,所以说我就觉得像这些问题呢,它实际上是一个相辅相成的过程,一方面我们出去的人不断的增多,但是我们也希望这个事情能引起我们国家有关部门,包括我们国民自身的高度注意,包括媒体的注意。现在很高兴看到有各类媒体上有公益广告,就是我们出去要讲文明。 这个可能还是一个长期的工作,实际上就像我们看到的爱护大自然、爱护动物、过马路严守红绿灯,这都是从小积累的一种遵纪守法的习惯,就是法制社会从小的一种素质,我们现在开始提倡法制,就是说我们每个人都要依法。这些素质的培养,对中国人出去提升中国的国民形象,还会有更多的提升,不光是经济上的,我们还带出去了文明,带出去了我们更好的中国文化,包括尊老爱幼,包括全家人和谐的出去旅游。 国外到中国来旅游的,很少是一家人来旅游的,我们中国人出去往往是一家人,有长辈或者是一家三代,说明中国传统文化的优越,所以我觉得这个形象它确实是中国一个形象大的改变。同时另外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还有很多需要克服的,比如说不文明的习惯,比如说随地吐痰或者说加塞啊。之前我们总是说融入中国社会,融入北上广,实际上我们现在要融入世界,要融入纽约、巴黎跟东京,这个东西我觉得需要有一种全球的文化和全球的数量,这个还有一段时间,我们现在关注这个问题是非常及时的。 苗绿:中国人要在走出去的过程当中,把自己好的带出去,把别人好的学回来,其实就是在交往当中,就把中国的形象慢慢改善了,把中国过去好的东西保留下来,然后展示给全世界的人。行万里路,读万卷书就是在学习的过程,那中国人在旅游的过程当中,把别人好的东西学到中国这里来,未来中国的形象就会更加丰富,就会更加饱满更加好。 刚刚前不久,中国与全球化智库发布的《中国留学发展报告2014》也提到中国现在是世界第一大留学生来源国, 2014年达到45万人,这个数量是巨大的。而且新时期以来,中国留学生的这个特色是大众化、多元化、个人化,和刚才我们说到的一些不守规矩的中国游客相比,中国留学生带给全世界的印象更好一些。二位对中国留学生身上的“中国范儿”,有何看法? 郭崇立:年轻人是我们的未来,也是知识一代。我在美国工作的经历中,有两个实际的例子。第一个就是改革开放第一批派出的公费留学生,真的是非常优秀,这一批同学不少人学业、事业上很有成就。他们所代表的中国形象,在美国可以说是非常好的,非常勤奋,非常聪明,非常敬业而且爱国。很多美国人并没有到中国来,他们了解中国就是从这些个人来的。第二个是海峡两岸的婚姻。台湾新娘评价大陆留学生新郎事业执着,学业优秀,而在婚姻上又非常的专一,非常的严肃。在大洋彼岸的这些婚姻佳话成了海峡两岸人员交流的典范。 总体来讲,我们在美国留学的那一代年轻人有几个特点:一是非常的努力、勤奋;二是学业成绩名列前茅;三是遵纪守法,,四是和周围同学,不同国家的同学相处和谐。整体上中国学生的形象,是正面的、好的形象。有的人说我们的教育很失败,其实并不完全是这样,这不是全貌。所以我很希望我们新的年轻一代留学生,能够继承他们好的传统,各方面走在各国留学生前面。 苗绿:王会长也在国外生活很多年,而且后来回来做很多关于留学生的工作,您在这方面应该有很多的体会。 王辉耀:我觉得中国的留学现象,在过去这35改革开放以来,是一个前所未有的历史,又是一个新的中国独有的现象,当然了中国的留学史有150多年,从当时中国的第一个留学生容闳开始,从清王朝派第一批留美有童120年,到今天我们大概改革开放以来,已经出去了差不多将近四百万,如果把2014年的数据算进去的话,我们应该是达到了4百万人。四百万的留学生现在回来二百万,还有二百万在外面,但是留学生也经历了一个非常大的变化,总的来讲现在的留学生,中国从改革开放30多年,形成了中国的留学大潮,而且是前所未有的,在全球都带来了一个留学的变化,也可以说留学改变了中国。我们的科教人员、创业者、国家机构工作人员等等各领域,都有大量的、优秀的留学人员,特别是我们早期的,80年代、90年代出去的留学生,当时都是大量的公派,过五关斩六将。最顶尖的一批人出去后回来后,改变了中国。 如果说谈到形象,确实我们也要注意一些问题,就是最近这些年我们的小留学生开始增多,出现留学低龄化的趋势。留学从原来的高精尖到现在的大众化,从精英留学到大众留学,这个里面也确实值得有一些注意的现象。比如说有一些独生子女,我看到一些报道,去澳洲新西兰、去北美、加拿大甚至去欧洲,我想起来我们当年在出国的时候,是基本上没有机会去餐馆的,那个时候很节省。到现在条件好了,只要是附近的中餐馆里面,都会有大量的中国留学生,而且都非常富有,现在中国留学生出去不再提打工这一说了。可能我们原来中国留学生好的一些传统,还是应该保留,另外一个就是我们现在的独生子女出去以后,确实有的很恋家,有的留学但是需要更多的融入当地的社会,而不是整天就去唐人街、吃中国饭、看中国电影,刷中国微博、微信,这样就失去了留学的意义。 现在总的来讲是欢迎中国留学生去,但是另外一方面,我们也要不断的完善留学生的这种素质和出去各方面的规范,留学中介要加强管理。 随着中国成为一个留学大国,我们慢慢要成为一个负责任的留学大国,留学生要遵纪守法,要诚信。有些国内的习惯带到国外去,实际上在国外被放大了,在国内大家可能习以为常,或者是见怪不怪,但是一旦出去以后,如果说这方面特别突出的话,就会引起很大的争议。比如我就注意美国的常青藤的学校,像哈佛大学、耶鲁大学,现在招研究生的时候会在美国本科毕业的学校里面招了中国留学生,他们发现大量的中国本科生里面有一部分的比例,可能是有问题的。所以说这一现象,我们也要不断的提升我们国内的教育水平,特别是我们国内的学术教育水平,和诚信的水平,这样的话我们才能够持续,成为一个长久的,有影响的留学大国,对世界的知识经济发展做出贡献。 苗绿:说这些留学生回到国内以后,对中国的国际形象提升又有什么样的推动? 王辉耀:其实留学生里面的精英,我觉得是相当大的比例。我们的民间外交、公共外交、国内的非盈利机构、智库建设、科研大学的国际交流,现在这批人是桥梁、纽带,而且可以发挥他们更大的作用,来提升中国的形象,所以我们觉得要用这些懂国外,知己知彼的这批人,讲好中国故事,发出中国声音,可能比单纯的一个发言人,一个政府的角度去讲会更有说服力。 其实中国留学生现在这个群体已经到了一个规模,实际上我们可以更好的加以利用,充分发挥这批人的作用,把这批人、把中国的形象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苗绿:因为这批人在国外受过教育,然后跟国外有一些联系,所以回到中国以后,他可以懂得怎么用国际化的声音来讲述中国的故事和中国的声音,所以这些人对中国的国际形象影响是很大的,尤其是民间外交,我觉得是要充分的发动这批人,就是把中国的形象提升的更好,做的更好。 中国不光是民众出去旅游,出去留学,出去金融投资,同时中国的企业也正在不断的向外投资,2014年是一个分水岭,咱们中国对外投资超过了外商对中国投资,这个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历史现象,这些企业在不断的走出国门的同时,它给中国的国际形象有什么样的影响?不光过去有国企,现在大量的民企也在出去,所以在这些方面,不知道二位有什么样的看法? 郭崇立:企业走出国门,这是我们的一个国策,也是我们这个国家发展到这样一个阶段之后,一个必由之路。我们企业走出去,我得到的一些数字,中国企业在非洲已经有2000多家。这是相对比较大的,那些小的企业不算。投资大概去年是250多亿,贸易达到2000多亿,可以说增长的非常快。大量的中国企业走进非洲,总体上讲,是一种互利双赢的效果。非洲在目前这样一个经济发展阶段,需要中国的资金、技术,而且我们的技术比较对路,我们的国情和非洲也能对的上。特别是我们对非的政策受到当地欢迎。,从政治上来讲,我们是一个不干涉别国内政的政策,我们走出去的企业,过去总体上来讲是从事外援工作,要为当地经济做出我们的贡献,这是一个传统。 现在的情况有所不同了,不只是单方面的援助,而是互利双赢。我们的企业走出去确实对我们的中国形象,应该说是一个巨大的提升。中国过去是吸引外资的,刚才主持人也讲到,从2014年开始有一个转折,我们在国外投资的总额,超过了我们吸收外资的总额,这是一个历史性的转折点。它在一定意义上讲,是中国的经济发展,到了一个转折的时候了,到了一个走出去的时候了,这是第一点。就是说这个形象是一个好形象,全世界起码是这些发展中国家、非洲、拉美,还有美国、欧洲发达国家,都欢迎中国投资,特别是在目前世界经济不是太好的情况下。 第二点,走出去,特别是在非洲,我们的投资主要都是基础设施,我们雇佣了大量的当地劳动力,而且这个基础设施的改善,对提升这个国家的经济来说是必须的,不是说可有可无。所以我在非洲工作的时候,我深切的感到这些非洲国家,真的是衷心的欢迎我们去投资。而且在很大程度上,他们对中国抱有非常好的印象,这个印象是从毛泽东、周恩来的时代一直延续过来的。 另外这些投资,其中不少是援助项目,促进了两国人民的交往,促进了两国文化的交往。比如说我在肯尼亚任职期间,有两个很重要的项目,一个就是建立了一个孔子学院,是非洲的第一家。胡锦涛主席在2006年访问肯尼亚,专门接见了内罗毕孔子学院的师生,当时是非常轰动的。因为胡主席和这些师生们一起唱《茉莉花》这个歌,而且用中文对话,岂不知这些当地同学才学了三个月的中文,但是竟然能够和我们的领导人进行对话,而且唱的歌词字正腔圆,所以在当地是很轰动了。 苗绿:中国企业走出去,带动了这些教育、文化的交流? 郭崇立:准确地说是两者相互促进。第二个项目是我们国际台在肯尼亚首都内罗毕建了一个FM电台,就是调频电台,用中文、斯瓦西里文和英文播出,受到当地听众的欢迎。我们国家通过企业的走出去,教育、文化走出去,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促进了两国各方面的交流,促进了中国和非洲的友谊,这个我觉得形象都是正面的。 肯尼亚有一条公路,是从首都内罗毕到滨海城市蒙巴萨,这是它的一条主要公路,其中有一段是我们中国公司叫路桥这个公司修的。这条路不是我们中国援助的项目,也不是当地的投资,是多年前世界银行的项目,但是我们中国公司把这段路修的非常好,到了现在,仍然可以跑120公里。中国路桥公司在那里设了一个牌子叫“中国路”,当地几乎所有的人都知道有一条中国路,所以这个好形象一直到现在。 但是确实我们也看到了,走出去的企业也有一些不好的事情发生过,诸如不注意保护环境,出售假冒伪劣产品,恶性竞争等。但是我们必须看到这些不好的东西它是一个支流。现在西方一些媒体不断捏造一些谣言,或者说抓住一些事情把它无限的扩大,来挑拨中国和非洲之间的关系,这一点我觉得我们需要非常警惕,绝不能因为个别中资企业出的一点问题,就把整个我们在非洲的投资抹黑,我们应该理直气壮的讲清这个事情。 总体上来说,在非洲中国形象是正面的,是好的形象。我们不能够被少数不好现象蒙住了眼睛,也不能被西方这种宣传所欺骗。但是对确实存在问题我们一定要克服,不能够听之任之,更不能不管不问,这一点我觉得也要下大功夫。 苗绿:王会长,中国企业在走出去当中,对中国的国际形象有什么样的影响,您如何分析? 王辉耀:这个实际上是很重要的一个现象,这次两会报告,克强总理提到了,中国企业还要进一步加大开放,中国对外开放的力度还要进一大加大,这次我注意到克强总理在报告里面,用了很大的篇幅谈到“开放促改革”。 我觉得在新时期的开放,很重要的一个成分就是中国企业走出去,因为过去30多年是外资走进中国,我们中国也开始逐步逐步走出去,那么到了去年达到了一个平衡点,那么未来的30年,可能我们走出去的势头,会比外资来中国的势头还要大,所以觉得就是我们这个对外开放,这样才是一个完善的对外开放。光是请进来不走出去,可能是一个单项的开放,现在有进有出成为一个完整的开放,所以说从这个战略意义上来讲,中国现在是真正的一个全方位的开放,所以走出去对中国人来说非常的重要,因为走出去也是我们去世界寻找各种机会,同时也锻炼我们的企业队伍,同时也提升企业的国际经营运营能力,反过来促进他们在国内也提升经营和运营的能力,同时也寻找新的合作资源。 那么我倒觉得,这里面可能分两个方面来讲,一个就是说中国企业走出去,会是一个非常好的现象,和中国留学生走出去,和中国公民出去旅游,这些我觉得都还要有更多的意义。从整个世界历史来看的话,特别是近代史,当时世界的发展,跨国公司在这上面起了巨大的作用,所以中国公司走出去,成为全球公司,成为跨国公司我觉得都是非常好的。中国企业走出去,目前来讲还是非常有成果的,我们也得到了很多走出去的好评,包括我也总结了我们中国走出去十大模式,比如说像海尔的模式,像联想的借船出海模式,像华为、中兴的这种从农村包围城市,从发展中国家到发达国家的模式,包括品牌共享,包括现在我们的高铁也可以走出去,包括像温州模式。 我们中小企业走出去,但是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也知道,中国企业走出去即有跨国公司,又有国有企业,也有民营企业,在更好的走出去方面,我认为还是可以再做一些提升。比如说前一些年我们中小企业走出去,温州的企业走出去,在西班牙出现烧鞋的事情,比如说当地的周末是不开门的,我们的百货商店周末24小时开着,跟当地造成了一些竞争摩擦。这种现象我觉得是个别的现象,我们慢慢的提升我们走出去的水平,这些都是走出去学习过程中一个不断的提升,完善的过程。 这是必然现象,是一个过程,我们不回避它,我们不掩饰它,但是我们能够把它不断的完善。但是我觉得像我们走出去,可能还要注意另外一个问题,就是走出去的安全问题,我注意到也有中国企业被绑架的现象,另外在海外被绑架,现在确实我们的领事保护,我们的安全都是要跟上。中国走出去了上亿人,企业走出去投资额达到1400亿美元,这么大的一个体量,我们的国家海外机构领事保护,包括我们走出去的那些政策完善,我觉得都面临新的挑战和新的完善。就像改革开放初期外商来华投资也有很多问题一样,不断通过法律法规,不断政策调控,逐步的完善,我们走出去也是一样。 我们首先意识到这是一个非常好的战略,是对中国形象的一个巨大提升,但是我们也要进一步的发挥优势。比如说现在有的国家比较忌讳我们的国有企业走出去,那我们能不能采取国有企业、民营企业结合,能不能采取一种,利用我们的海外华人华侨,利用我们的留学生走出去。这样避免一些给当地留下口实和偏见,所以我觉得可以采取一些新的模式和策略走出去。也包括我们改革开放初期采取的中外合营的方式,大量的跨国公司走进来,是通过合资、合营走进来了,我们的企业走出去的时候,为什么不可以也是合资、合营的走出去,和外国的这些企业。 另外一方面就是,我们当时中国还有一个很成功的战略意义,就是市场换技术。跨国公司要进来,必须要给我提供技术。现在我们出去也可以采取,比如说到中国来,要来我们这里,我们以市场换市场,你到中国来可以,我跟你合作,那你在你的母国市场,我们能不能也合作,就可以采取一些灵活不同的政策。 走出去是一个很大的新的学问,一个新的我们需要不断的总结经验,提升的一个过程。这个对于中国的国际形象有巨大的好处,而且对我们的经济长期开放的发展也有最大的好处。 郭崇立:讲的非常好。现在我们到了一个新阶段,就是我们的投资现在不是小规模的,是大规模的走出去了,不是小打小闹,也不是专注一个地区,是全球性的。那么在这样一个新的阶段,我们的确需要提升走出去的质量,这是一个系统工程。它不仅关系到企业本身,它还涉及到国家的政策,它不仅涉及到法律层面的、经济层面的、金融层面的,而是各个方面都涉及到。所以我想要提升走出去的质量,很重要的两个方面,一个是从企业来讲,要走出去就要做好调研,要知己知彼,要了解当地的法律,了解环保,了解这个地区工会的情况,劳资关系,了解它的反对党、执政党,政局变化,一定要有备而去,对当地各方面要做到心中有数,这样的话成功的机率才会比较高。 从国家的层面来讲,我觉得就是要向走出去的企业提供各种各样的支持、服务。包括提供一定的安全防护。不是说我们有能力全部承担下来,但是要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起码提供一些信息帮助,官方沟通等。作为国家政策层面,我们要出台一些优惠政策,来鼓励这些企业,让他们能够在经济上可持续,成本比较低的方式走出去。还有就是国家在培训方面,我们要对那些走出去的企业骨干进行一些培训。另外就是总结经验,过了一段时间以后要做一些经验总结。 我从一些中非智库项目当中发现,我国和非洲一些国家所签署的投资保护协议,有一部分或者相当一部分在当事国国会没有通过,就是一纸公文。这样的话中资企业在这个国家就无从受到协议的保护。所以我想我们要尽可能的促进,推动这些保护协议落到实处,这一点我觉得非常重要,所以国家在这方面可以做很多工作。总之从企业、国家的这两个层面多做一些工作,从而促进我们的企业能够走出去以后有更高的成功率。每一个在国外成功的中国企业本身都有助于提升我们国家的形象。 王辉耀:我再补充一点,实际上我觉得我们还有一块可以做的是什么呢?就是我注意到比如说欧美发达国家,他们走出去的企业都非常成功,但是他们的这些前政府的官员,包括特别他们是一些驻外的大使、参赞都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比如说像基辛格都90岁的高龄了,现在还在为美国企业做咨询,我们实际上有大量回来的大使、参赞,这些人我觉得应该发挥他们巨大的作用。我们的前大使、前商务参赞等等,就是应该把他们跟中国企业走出去结合起来。在这个方面我们的利用率,远远不如国外政府的前政要发挥的作用,我觉得不光是我们的大使参赞,甚至是我们的前部长和前总理等等,都可以发挥这种余热。包括智库也可以发挥这些作用,但是我们的官员退下来了以后,基本上就再也听不到了。这个方面其实是前政发挥推动中国企业走出去的作用,和民间外交作用。 郭崇立:王会长提的这一点非常重要。实际上我们在走出去的过程当中,为了提升我们走出去的质量,提升我们的成功率,我们需要统筹各方面的资源,不能够光靠企业一家,也不能光靠国家,要让各方面的资源都统筹起来,不仅是王会长刚才讲到的,我们的一些前外交官、前商务官员,一些专家、学者,还要有效利用国外的资源,比方说我们要了解当地法律问题,我们可以购买律师事务所服务,金融方面,我们可以购买金融会计所的服务,而且要用当地最好的。这种有效利用各方面的优质资源,就是跨国公司成功的一个途径。所以我们可以借鉴他们的一些好经验,把各方面的资源汇集起来,来支持我们的企业走出去,这样我们企业的成功率就会比现在高的多。 苗绿:谢谢二位,二位给中国企业走出去,然后提升中国形象给出了很好的建议和意见。那么我们今年也看到,在今年的这个政府工作报告当中,李克强总理传统提到要深化与各个大国之间的战略对话和务实合作,构建稳定的大国关系,还要打造周边国家的命运共同体。在这样的过程当中我们也提出“一路一带”经济带,也在努力的想保持和周边国家,和这些大国的关系,但是也不乏有一些质疑的声音,与原来的这种零合外交相比,中国现在走的是什么样的一种外交道路,如何看待外国对中国“一路一带”的质疑和矛盾的心态? 郭崇立:李总理在报告里,对外交工作总结的一段比往年还要多,这个是有原因的。以习近平主席为总书记的新一届领导集体,他们确实在外交方面做了很多工作,花了很多的心血,提出了整套的各种方针政策,也取得了丰硕成果。 对李总理报告的有关内容我就不重复了。针对一些质疑,我要说的是这几点:第一,我认为我们还是坚持和平与发展这样的时代主题。求和平是国际社会主流,谋发展是各国的共同愿望,这样一个总的判断没有改变。第二,我国外交坚持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路线。我们不是要通过武力手段,或者是武力威胁手段来发展自己。我们是要坚持和平崛起。第三,我们的外交政策是在继承优良传统基础上,有创新,有发展。例如,习近平主席提出的命运共同体,义利观,合作共赢等,展示了有中国特色的大国外交,都是与时俱进的创新,有着很鲜明的时代特点。 我们现在作为一个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大国,正在努力向世界提供一些公共产品,包括提出以合作共赢为目标的发展思路。我认为中央提出的“一带一路”就是这样一个发展战略。因为这个战略刚提出来不久,有人提出疑问这不奇怪。而且从我自己所了解的情况,中央动员了各方面的精英力量,经过非常认真的科学论证,才提出初步方案,而且仍在听取各方面的意见。 “一带一路”怎么来操作?我们提出“共商、共建、共享“,强调三个“共”。同所有相关国家,我和你共同商量,大家凑在一起,来使这个“一带一路”更加完善。共建就是说不是我一家包办代替。有人说好像我们要大包大揽,有的甚至提出来“一路一带”就是中国的发改委制订计划,然后中国的财政部出钱。这是误解,我们主张共建不是包办。共享就是将来建成的成果大家共享。而且我们作为一个大国,我们愿意出更多的力,使得这样一个计划能够早日实现,能够有早期的收获。 总体来讲,我觉得“一带一路”是我们在目前这个阶段,一个进一步开放的创新路子。这个发展路子受到20多个国家响应。有一些质疑不是坏事,我觉得可以提醒我们要注意什么,哪些方面有障碍需要克服,从而使“一带一路”的路子能够走的更顺畅一点,能够真正达到互利共赢的目标。 王辉耀:我觉得中国最近提出“一路一带”这个战略,其实是一个创新,也是一个伟大的构想。中国的改革开放,我们从这几个阶段来看,从过去30多年发展到今天,确实中国在国际上的影响力,作为第一的贸易大国,和前几名的投资大国,中国确实要在国际的发展上有新的作为,那么我觉得“一路一带”的伟大战略构想是值得肯定的,这是一个新的,是一个对外开放的新思路,原来我们的开放是沿海都走进来,东南沿海,外资到中国来,现在我们开始有了新的看法,我们准备把欧亚大陆桥通过传统的丝绸之路,从亚洲连到欧洲,沿途的国家我们也让他们受惠,打造新的丝绸之路,同时我们还要开放我们的海上丝绸之路,从东南亚到南海、到印尼到澳大利亚等等,这两个不同的角度,是有别于传统的太平洋东南沿海进来,可能在中国新时期提出了一个伟大的战略构想。 我们原来也有很多多边的,比如说WTO,还有很多双边的安排。包括最近还有TPP,还有很多其他的设想,这个其实也是中国的一种新的经济战略安排,这个安排我觉得能不能成功呢?确实就像刚才郭大使讲的,不取决于光是中国一家,也不是剃头挑子一头热,它是要沿途发动几十个国家响应,是共建共赢,刚才说的三共我觉得非常好,其实就是这么一个意思。中国提出来了,让别人看到我们是带来实惠的,我们在基础设施上先打通,我们先建路我们先投资,我们设立了新丝路基金,我们建立了金砖五国银行,亚洲投资银行等等,我们做了这些东西以后,做了这些基础设施以后,能不能使所有的国家都得到响应,能不能使所有的沿途国家都打消这个顾虑,积极的参与进来,我认为这个是“一路一带”战略成功的关键所在,所以说我们现在就是要更好的发动发挥去告诉,或者说去跟他们沟通。把这个好处让他们看到。 因为前段时间,包括南海,包括东海都有一些紧张的情况出现,我觉得我们现在通过一种和平的方式,通过经济的方式,通过把饼做大,大家都来分这个蛋糕的方式,让大家看到这个实惠,让大家参与到新的经济国际制度创新安排里面来,发挥中国经济大国的一个作用,代表周边国家的一个发展,所以我觉得这是一个非常好的策略。 但是我认为就像刚才郭大使讲的有一些质疑,有一些讨论,有一些不同的声音都是正常的,目的是为了让它更完善,但是更重要的,我觉得这个可能还要发挥我们真正的,“一路一带”沿岸的几十个国家,沿途的几十个国家的积极性,他们要来参与进来,他们要在里面有利益所在,否则这个“一路一带”我觉得也可能是一个单项,可能是经济扩张,或者你是一种输出你的产品等等,这个必须是一个共赢。这样的话会使中国的战略更好,这是一个非常好的战略,这是一个和平的战略,这是一个新时代对外开放,而且这个开放不仅仅是中国的开放,中国现在开始意识到这个世界的开放,区域的开放,这是一个非常新的对外开放高度,我觉得这个战略的未来,应该是很值得期待的。 苗绿:我个人认为这个“一路一带”,是中国新时期对外战略的一大创新和构想,非常伟大,在全球化时代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对中国提升中国的整体对外形象,对中国经济的未来发展都有非常重大的意义。感谢二位今天和我们一起探讨,中国的国家对外形象和中国的对外战略,在两会期间跟二位资深的,有国内国外生活经验的专家探讨这样的话题,感到非常容幸。 郭崇立:我想补充一奌,就是我们所讨论的国家形象问题。从本质上来讲,形象是一种资源,形象也是国家综合国力的组成部分。所以不要把这个形象看成只是一个宣传,是媒体的一个任务。国家形象体现在刚才我们谈到的各方面人员,走出国门的旅游者,我们的留学生,我们到国外的企业家,包括我们的国家政府工作人员等。所以我们每一个领域的人员及其所做的工作,都涉及到中国的形象,而这个形象作为国家的综合实力部分,它是一个软实力的体现。软实力说白了就是要别人对你能够认同,信服,甚至到能够追随。拥有能够起这样作用的一种形象,需要我们大家共同的努力,才能够达到这样的目标。 王辉耀:刚才郭大使总结的非常好,实际上中国的国家形象,它是方方面面组成的,而且这个确实不光是媒体的责任,但是另外一方面我倒觉得,中国还有一个可以提升的方面,就是我们的智库,你看国家在国际上有很多的话语权,很多的议题设置全,都是这些发达国家很多智库非常的活跃,那么我注意到中国政府,包括中央政法委改革领导小组,包括中办、国办强调智库,提出了新型智库的建设,所以我觉得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中国智库也是非常重要的,能够把中国的声音更好的传播出去,把中国的交往更好的在国际各种场合发出声了,也是对中国形象一个非常好的肯定。 郭崇立:没错,我们现在也到了这个时候了。我们的GDP是坐二望一了,我们是世界上最大的贸易国,现在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投资国,我们是世界上最大的旅游输出国。那么这样一个国家,如果我们在世界上没有相应的话语权,那是不可思议的。但是我们要有这个话语权,就要进行不懈努力,首先就要不断提高我们自己国家本身的形象。为此,加强智库建设是不可或缺的一环。 苗绿:二位把形象这个从外宣的角度,一下提升到了整个国家的战略,这是非常重要的,对于我们今天这个话题总结也非常到位。感谢您收看本期的《中国正在说》,我们今天探讨的话题是“中国国家形象和中国对外战略”,谢谢大家的观看,谢谢二位老师。文章选自中国网,2015年3月11日
2015年3月23日 -
【大公报】中国人移民美国两年连跌
转载自《大公报》,2015年3月20日 [大公报讯]19日在京发布的最新《中国国际移民报告》蓝皮书显示,中国移民美国人数连续两年递减,美国对移民的吸引力出现减弱现象。同时,蓝皮书指出,投资创业型移民日趋受到重视。来华移民成新热点,中国成为越来越有吸引力的移民目的国,「移民红利」对于吸引高端人才越发重要。 据中新网十九日报道:社科文献出版社出版的这一蓝皮书由中国与全球化智库编撰,从2012年开始,已经连续三年发布。这则报告研究发现,近两年中国大陆获得美国永久居留权的人数呈递减趋势。2011年取得永久居留权的人数为87016人,2012年减少到81784人,2013年比2012年减少了9986人,下降到71798人,降幅为12.2%。中国大陆获得美国永久居留证的数量佔当年颁发的永久居留证总数的7.2%,呈下降趋势。 这份报告研究发现,美国对移民的吸引力出现减弱现象。报告援引美国财政部发布的数据指出,放弃公民身份的美国人或缴回绿卡的长期居民人数达到2999人,比2012年的932人增加了221%,创歷史新高。在这2999人中,华裔的人数在180-190人左右,比例约为6%。 经济驱动外国人来华 另据大公报记者李理十九日报道:在外国人来华方面,蓝皮书指出,随?中国经济实力进一步增强,来华移民已经成为新热点。中国开始成为有吸引力的移民目的国。据联合国估计,2013年居住在中国境内的外籍人士为84.85万人,近十多年的年均增长率为3.9%,比1990~2000年的3.0%有所提高。 据国家外管局统计,2013年境外来中国大陆工作的专家为61.2万人次,比2011年的52.9万人次增加了8.3万人次。2004~2013年,外籍高层次人才及家属4600多人取得中国「绿卡」。自2008年中国启动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以来,至2014年5月,有1306名外籍人才及其家属以及各部委和省级人民政府推荐的高层次人才,获得中国「绿卡」。 不过,与中国人海外移民看中环境和教育因素不同,在对外籍来华人士的调查中,受访者最看中的是中国收入、财富以及可支配收入等方面的经济指标。 中国与全球化智库建议,过去三十年,中国依靠破除限制国内人口流动的户籍、身份等障碍收穫了国内2亿多城乡人口流动的红利。下一步,中国应该进一步开放国际人才流动,开发世界「移民红利」。
2015年3月23日 -
【中国网】Think tank: China should develop its ’immigration bonus’
From China.org.cnDeveloped countries have benefited greatly from immigration, so China should also do more to develop its own “immigration bonus,” according to a think tank report released Thursday in Beijing.The “Annual Report on Chinese International Migration (2015)” was issued by the Center for China and Globalization, one of China’s leading independent global think tanks.The report points out that immigrants will make great contributions to a country’s economy if the country has a relatively high proportion of immigrants.According to statistics from Singapore’s Ministry of Trade and Industry, immigrants contributed 41 percent of its GDP in the 1990s.Similar benefits can be found in the United States, where a large number of immigrants flow in every year, bringing with them professional skills, capital, culture and human resources that greatly stimulate the development of the economy and society, CCG’s research found. The report reveals that immigrants in the United States have become indispensable to the progress of scientific research in the country. Although only 14 percent of the total population of the United States was born in foreign countries, immigrants have contributed one-third of all the country’s innovation patents, and 42 percent of researchers at the country’s seven leading cancer research centers were born in other countries.“The U.N. estimated that around 848,500 foreign people lived in China in 2013, which accounted for only 0.06 percent of the total Chinese population. This figure was the lowest in the world. The average figure for developed countries and regions is 10.8 percent, 3.2 percent for the whole world, 1.6 percent for developing countries and 1.2 percent for the least-developed countries,” said Dr. Wang Huiyao, founder and president of the CCG, which focuses on China’s globalization strategy.The CCG advised that the mobility of foreigners in China should be improved. A total of 52.51 million inbound and outbound foreign personnel entered or exited China in 2013, a decrease of about 3 percent from the 54.35 million that traveled to and from the country in 2012. In contrast, China saw 195 million inbound and outbound mainland Chinese in 2013, an increase of 106 percent over the 94.91 million in 2009. This number was also 3.7 times higher than the number of inbound and outbound foreigners in 2013.Over the past 30 years, China has benefited from a demographic bonus -- a floating population of about 200 million migrant workers -- by gradually removing obstacles that hindered internal population movement, particularly some aspects of the household registration system. The report advises that as China becomes a more and more attractive international immigration destination, the country should further stimulate the mobility of international talents and develop its own global “immigration bonus” to boost national development over the next 30 years.While the report also warns of the risk that immigrants (including a large number of undocumented immigrants from Africa) will pose a challenge to China’s urban management, social stability and safety, it also confidently asserts that these immigrants will simultaneously help develop China’s economy. The report asserts that China can face these challenges successfully.Though China is not a fully developed country, China’s peaceful rise will surely attract more and more immigrants from poor countries, the report says.
2015年3月23日 -
【人民网】全球逾2亿移民 亚洲人是国际移民最大群体
转载自人民网,2015年3月19日 [人民网北京3月19日电] 由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编撰、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国际移民报告(2015)》在京发布,蓝皮书指出,国际移民呈现相对集中的特征,亚洲人是国际移民最大群体,经济危机刺激了国际移民的流动。欧洲和亚洲的海外移民占世界移民的2/3。 国际移民呈现相对集中的特征 《中国国际移民报告(2015)》援引联合国国际移民相关统计数据显示: 2013年全球有2.32亿人口移民海外,而在1990年、2000年和2010年该数据分别是1.55亿、1.78亿、2.14亿。在2.32亿移民人口中,居住在发达国家的移民总数为1.36亿,占国际移民总数的58.6%;居住在发展中国家的移民总数为0.96亿,占41.4%。2.32亿国际移民中,74%为20岁至64岁工作年龄段的移民。其中,1.19亿国际移民(约占总数的51.3%)居住在以下10个国家,依次是:美国(4578.5万)、俄罗斯(1104.8万)、德国(984.5万)、沙特阿拉伯(906.0万)、阿拉伯联合酋长国(782.7万)、英国(782.4万)、法国(743.9万)、加拿大(728.4万)、澳大利亚(646.9万)和西班牙(646.7万)。 亚洲人成为国际移民的最大群体 2013年,出生在发展中国家而在其他的发展中国家生活的国际移民有8230万,出生于发展中国家而生活在发达国家的国际移民为8190万人。 亚洲人成为国际移民的最大群体,共有3800万亚洲人生活在其他洲。其中,有1900万亚洲人生活在欧洲,1600万亚洲人生活在北美洲,300万亚洲人生活在大洋洲。而出生于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地区的海外移民构成了国际移民的第二大群体,这部分国际移民大部分生活在北美洲,有2600万人。 欧洲和亚洲是最主要的国际移民目的地 欧洲和亚洲的海外移民占世界移民的2/3。2013年,欧洲成为全球移民首选的移民地区,有7200万海外移民生活在欧洲,而生活在亚洲的海外移民有7100万。2000~2013年的13年间,亚洲的国际移民数量增长了2000万,这主要是由于亚洲西部的石油生产国和东南亚新兴经济体(马来西亚、新加坡和泰国等)对外国劳工的需求大量增加。 经济危机刺激了国际移民流动 蓝皮书认为,2008年的经济危机对移民流动的影响深远,2010年以后国际移民年均增量为600万人,较2000~2010年的年均增量多了240万,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经济危机下移民跨国流动加速。 从欧洲国家来讲,遭受经济重创的国家,例如希腊、爱尔兰和西班牙,遭遇了大规模的移民迁出,2010-2012年移民迁出数量分别为60372人、94586人、222928人。而经济状况较好的国家如德国、英国,则吸引了更多的外来移民,移民迁入数量分别为741450人、643808人。
2015年3月2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