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志凯:明修栈道暗度陈仓,解决俄乌冲突是美俄谈判的挡箭牌
2025年2月21日高志凯,全球化智库(CCG)副主任
2025年2月18日,俄美代表团在利雅得开启了关于乌克兰危机的会谈,这是自冲突爆发以来,莫斯科与华盛顿之间的首次高级别官方会谈。然而,核心议题的当事方乌克兰却被排除在外。
俄方的代表团由外交部长拉夫罗夫、总统助理乌沙科夫和俄罗斯主权财富基金负责人基里尔·德米特里耶夫组成;美方则派出了国务卿鲁比奥、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华尔兹以及美国中东问题特使威特科夫。
会谈持续四小时。参会的俄罗斯总统助理乌沙科夫透露,这次会谈的三个主要议题,乌克兰问题、俄美双边关系的改善以及为两国元首未来会晤做准备。
俄罗斯外交部发言人扎哈罗娃也在谈判后表示,利雅得会谈不仅开启恢复俄美对话,而且还是解决美国上任总统拜登政府所制造问题的开始。
这场谈判究竟意味着什么?中国是否应该“袖手旁观”?新浪新闻《前主编》就上述问题,邀请苏州大学讲座教授、全球化智库副主任高志凯作出解答。
新浪新闻《前主编》:为何双方选择沙特作为谈判地点?沙特的“中立”立场对会谈起到了哪些关键作用?
高志凯:选择沙特作为谈判地点有以下几个原因:一是沙特作为中立地点,能够为美俄高层会谈提供缓冲地带,尤其是考虑到普京总统的国际刑事法庭(ICC)逮捕令问题,根据《罗马条约》,ICC成员国原则上应对被发出逮捕令的人物实施拘捕。
二是特朗普的外交策略,2017年特朗普首次就任美国总统后访问的第一个国家就是沙特,并拿下沙特1100亿美元的军贸大单,特朗普在其任期内与沙特建立了紧密的经济和军事关系。特朗普也在重回白宫后表示,如果沙特愿意再购买价值4500-5000亿美元的美国商品,他很乐意再次访问沙特。
在敲定沙特之前,匈牙利、土耳其等多个国家也被讨论过。虽然目前尚未做出最终决定,但多重信息暗示着,如果特朗普总统和普京总统见面,可能选择在沙特进行会谈。普京直接前往美国访问风险很大,如果特朗普直接前往莫斯科访问,那么西方同盟关系可能会受到更大打击,因此中间应该有缓冲地带。
新浪新闻《前主编》:沙特作为调停方参与了此次会谈,这是否标志着其外交政策从“地区事务”向“全球议题”的转型?
高志凯:国内对沙特阿拉伯的战略性理解相对较弱。沙特实际上已经扮演一个独特的将政治和宗教联系在一起,直接面对全世界伊斯兰教信徒的重要且难被取代的作用。
沙特自视为伊斯兰世界的领袖,拥有麦加和麦地那两座圣城,且其经济实力和地缘政治影响力使其在中东乃至全球事务中扮演重要角色,尤其是以色列仇恨伊斯兰的倾向后,沙特的作用变得更加重要,它必须捍卫伊斯兰世界的正当利益。
由于石油作为地缘政治杠杆的重要性,沙特与美国、俄罗斯、中国等国家都有打交道,在全球能源安全、宗教事务以及中东和平进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沙特之所以较之前表现得积极,主要是由于时代的不同,如今的王储小萨勒曼打破了沙特“兄终弟及”制度,年轻气盛,我们应该为沙特阿拉伯在国际舞台上发挥更大作用做好准备。
新浪新闻《前主编》:促成美俄此次会谈的契机是什么?
高志凯:想要看透促成此次会谈的契机,不仅需要关注俄乌冲突的发展,同时也要追溯更早之前美俄的战略。北约问题实际上从1991年苏联瓦解后就存在,在一份1991年的会议纪要中显示,英、美、法、德外交官曾在德国统一谈判期间明确向俄罗斯(苏联)承诺,北约组织不会扩展至波兰及更东边的地区。
显然北约并没有守约,多次东扩使俄罗斯感到越来越紧张,最后俄罗斯提出乌克兰绝对不能被纳为北约成员国,一旦触及底线将坚决阻止。无论是小布什总统还是奥巴马总统,他们都有想将乌克兰吸纳为北约成员国的想法,但不至于像拜登总理这样,是彻头彻尾的“冷战总统”,拜登总统执政时,美国对于北约东扩已经到了肆无忌惮的地步,试图拉拢乌克兰加入北约,即使不成功也可将俄罗斯“逼上梁山”。
现在特朗普总统公开表示乌克兰战争的爆发都是由泽连斯基和拜登造成,这一判断并非无的放矢。2014年到2022年乌克兰一直在推进北约标准化的实现,在拜登总统执政时,乌克兰与美国的合作体现在各方面,除了赠送枪炮和先进武器,乌军在信息、战场、地理等方面得到了美国的强有力支持,乌克兰军队已经拥有与北约成员国相同的眼睛、耳朵和大脑。
拜登总统任期内的美国和西方,已经与俄罗斯水火不相容,形成全面对立甚至可能进一步升级到非和平状态,而乌克兰甚至也面临从常规武器战争转变为核武器战争的升级风险,这是非常危险的趋势。但现在特朗普上台了,对于乌克兰战争有与拜登完全不同的想法,他至少不是冷战总统,一直标榜自己任期内没有发动过战争,并且声称自己第二个任期要成为和平的总统。
现在关键的问题,究竟是结束俄乌战争,还是解决造成俄乌战争爆发的最根本原因,即北约的问题。从特朗普的角度来看,俄乌战争不可能结束,除非美国与俄罗斯的关系发生实质性甚至根本性的变化,而俄罗斯与美国之间战略关系的调整甚至翻天覆地的变化,绝对不是其他国家应该参与的事情。
考虑到美国的政治结构,特朗普主张的谈判,纯粹是美国和俄罗斯之间的事情,他不仅不想让外国参加,还要避免北约盟友、欧盟国家、美国内部民主党等政治势力参与。从特朗普的角度来看,需要处理的不仅是解决俄乌战争作为由头,更需要借此来解决美国和俄罗斯之间的关系,这是地缘政治关系的核心内容。
新浪新闻《前主编》:美俄直接对话会对中俄和中美关系产生哪些影响?
高志凯:美国的战略诉求究竟是什么,是非常关键的。特朗普总统究竟是纯粹地想恢复美国和俄罗斯之间的正常两国关系,还是“深层政府”希望能够拉拢俄罗斯,使其与美国、西方有更密切的关系,而且让俄罗斯与中国划清界限或者保持一定冷漠。美国人是否也在打这个主意?如果美国人要走这步棋,就很危险。这会导致中国、俄罗斯、美国形成一个大三角关系。
美国前国务卿亨利·基辛格曾表示,在当时中、苏、美三角关系中,任何两个角连在一起,第三个角就会倒霉。冷战结束与中国和美国联手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如果美国想要将同俄罗斯联合共同对付中国,那么至少会彻底改变中国在国际上所面临的地缘政治局势,使态势变得更加险恶。
新浪新闻《前主编》:中国有哪些主动的选择?
高志凯:在国际政治上没有不变的事实,所有的一切都是变化,常态不变是很偶然的事情。中国在俄乌战争、以及俄美沙特会谈中处于袖手旁观的状态,一方面是自己决定要袖手旁观,另一方面是被挤到边缘地带。
西方就乌克兰战争已经与中国形成势不两立的地步,将中国视为长久、持续的敌人和竞争对手,中国属于“躺枪”,但如果美俄练手停止乌克兰战争,中国与西方其他国家也并不会自然地改善,同样也会因为没有及时抓住机会、跟随情势变化有所作为而“躺枪”。
中国应该尽快联系美国、俄罗斯和乌克兰,以及沙特和欧洲国家,中国应该向特朗普、普京和泽连斯基证明,中方是仍是一个合适的、满足各方需求的谈判会面平台。
一是调解角色,作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中国可以在停火、和平协议等方面发挥调解作用;二是在经济支持方面,中国可以通过参与乌克兰的战后重建,巩固与乌克兰和欧洲的关系;三是中国应确保美俄关系的改善不会以牺牲中国的利益为代价,尤其是在中美俄三角关系中保持战略平衡。
欧盟各国2月19日一致同意对俄罗斯实施新一轮制裁,而美国则在沙特谈判中表示要迅速恢复与俄罗斯的经济关系,独吞与俄罗斯进行经济合作的成果,目前看来美国是一个卑劣的背叛者,不惜背叛乌克兰、北约成员国、欧盟等国家,我们必须思考其是否会为了拉拢俄罗斯而背刺中国。美俄要谈,中国不能袖手旁观,不能无为而为,要对付而不是应付,现在不是以不变应万变的时候,而是到了最紧迫的关口。
目前中国到了需要利用最大的智慧、勇气和远见实现公开的目标的关键时刻,稳住中国与俄罗斯的战略合作关系,改善中国与美国的地缘政治关系,利用这个难得的机会改善中国与欧洲国家欧盟范围内的关系。
新浪新闻《前主编》:双方提到将制定“停火-乌克兰大选-和平协议”的路线图。这一框架是否忽略了乌克兰政府的参与意愿?如何协调俄美方案与乌克兰及欧洲的利益分歧?
高志凯:从乌克兰或者泽连斯基的角度来看,并没有什么周旋的余地。在乌克兰总统选举这个“试金石”开启后,泽连斯基很大可能无法赢得选举,特别是美国可能从中设局的情况下,美国对乌军事援助的烂账下藏着非常深的水,一旦揭露,乌克兰政权面临崩溃的风险。
欧洲在美俄谈判中处于较为被动的地位。由于欧洲国家在能源安全和经济上对俄罗斯有较大依赖,且美国在特朗普政府的领导下更倾向于与俄罗斯直接对话,欧洲可能会被边缘化。欧洲国家需要重新调整其外交策略,尤其是在能源安全和与俄罗斯的关系上,以避免在美俄关系改善过程中失去话语权。当美国的敌人很危险,但当美国的朋友更危险。
新浪新闻《前主编》:美俄关系改善是否会影响中俄关系?
高志凯:在沙特会谈开始的时刻,就意味着俄罗斯在俄乌战争中已经取得了胜利,在西方阵营中打开了一个缺口。
美俄关系的改善可能会对中俄关系产生一定影响,但短期内不太可能导致中俄关系的根本性变化。俄罗斯与中国在能源、地缘政治和经济上有深层次的合作,尤其是在面对西方制裁时,中俄关系更加紧密。然而,如果美俄关系大幅改善,俄罗斯可能会在中美之间寻求更大的平衡,这需要中国在外交上保持警惕并积极应对。
在特朗普任职期间,中国也要更加关注实际的问题,即中美关系现实主义,着力解决中美贸易关税、南海、台湾、中日关系、中俄关系、中欧关系等,这些事件背后都有美国的影子。我们必须发挥智慧、勇气和远见,利用各种力量挤进这场谈判进程,发挥独一无二的作用,避免美国和俄罗斯将中国作为关系改善的对象。
新浪新闻《前主编》:未来一个月到两个月内,美俄关系和俄乌冲突的可能进展是什么?
高志凯:美俄关系可能会继续改善,尤其是在特朗普政府的推动下,美国可能会优先解除对俄罗斯的经济制裁。对中国而言,最关键的是美国是否会给俄罗斯和普京总统足够的时间,让他向美国靠拢,其代价则是与中国保持越来越大的战略距离,这一点可能性不能完全排除。
欧洲实际上并不想与俄罗斯做出真正的决裂,无论是法国、德国、西班牙还是英国,都曾想将俄罗斯作为市场,只不过后来被美国搅局打破了这一设想。目前特朗普领导下的美国已经开始转向,而欧洲仍沉浸在仇俄的“噩梦”中,需要一段时间才能自圆其说,欧盟并非铁板一块,没有合适的领袖人物能够带领欧盟做到“铁腕”下的转向动作。
俄乌冲突的解决仍面临诸多挑战,尤其是乌克兰的领土问题和北约东扩的争议。短期内,双方可能会达成临时停火协议,但长期和平协议的达成仍需更多外交努力。
文章选自新浪新闻《前主编》,2025-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