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法学者对话:辨析中美欧关系新格局

2025年2月13日

CCG在法国参加阿斯彭研究所地缘政治早餐会议


 

继2月12日参加由法国阿斯彭研究所举办的地缘政治早餐会议后,CCG特邀高级研究员、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王义桅于次日受邀参加了法国阿斯彭研究所的“地缘政治”午餐会。

午餐会上,王义桅教授与法国前驻华大使白林等近三十位法国企业媒体智库领袖就人工智能、气候变化、中美关系、中欧关系、非洲事务、联合国改革及中国内政外交等一系列问题进行广泛深入的交流,并就国际格局变迁、中美欧三角关系及欧洲战略自主等议题发表见解。

在主旨发言中,王义桅指出,全球化的传统模式正在发生深刻调整,过去“美国创新、中国应用、欧洲规范”这一经济全球化三角已不再成立。美国的金融创新在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中暴露出体系性风险,当前的技术创新同样面临挑战,促使美国专注国内事务而非全球霸权。与此同时,中国经济正从数量增长迈向质量提升,中产阶级规模有望在2035年达到8亿,这一目标的实现必然依托于科技创新和经济转型。在独立自主的发展道路上,面对可能回归的特朗普主义,中国的态度更为淡定。

王义桅认为,欧盟目前内部面临三重困境——民粹主义、民族主义和一体化进程的不均衡。在地缘政治层面,欧洲既无法主导俄乌冲突的解决,也难以在中美竞争中确立独立地位。在全球秩序面临深度调整的背景下,中欧之间在文明理念上有更多的共识空间,二者均拥有深厚的世俗多元文化传统,反对资本和技术的无序扩张。希望欧洲能够明确自身战略重点、重塑领导力,在对华战略中从自身利益出发保持独立自主。

此次午餐会吸引了法国政商学界的多位重要嘉宾,包括法国前外交官员、法国雇主联合会资深顾问、法国战略研究基金会研究员、法国《费加罗报》国际事务资深记者等。与会者围绕俄乌冲突谈判、联合国安理会改革、台湾问题、南方国家合作、三方市场发展、中法核能合作潜力、中国人工智能监管等议题向王义桅教授提问,后者一一作出回应。

法国前驻华大使白林表示,近几年由于疫情叠加俄乌冲突,导致欧洲包括法国在内对中国产生诸多误解,需要通过直接坦率的交流来增信释疑。法国阿斯彭研究所副主席让·克里斯托弗·巴斯则表示,此次活动激发了与会者从多角度深入思考中国的立场和策略,显示出对中国的广泛兴趣和好奇,希望未来能组织更多此类对话和辩论,以增进中法乃至中欧之间的理解,推动关系建设性发展。

关键词 王义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