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义桅:慕安会的中国缘

2025年2月20日

王义桅,CCG特邀高级研究员、中国人民大学国际事务研究所所长、欧盟“让·莫内”讲席教授


中国身影·中国声音·中国问题·中国方案

作为世界上最重要的安全研讨平台之一,慕尼黑安全会议(简称慕安会)自1999年开始邀请中方参加,主要是因为做一个跨大翔视角下的全球安全问题离不开中国。当时邀请的都是中国外长。慕安会跟香会(香格里拉对话会)不一样,是外交与国防双腿走路的,中国防长尚未出席。

到了第二阶段,开始邀请中国学者参与,看着思想层面交流。来阐释中国的内外政策,了解中国发展,重视中国未来。

第三个阶段,中国的企业家也开始参与。尤其像人工智能、数字化的企业,尽管比较少,也证明了世界重新看中国。

近年来,中国智库镶嵌入会议议程,标志着进入第四个阶段。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连续3年在慕安会举办专场中国主题研讨,吸引不少美欧中国问题专家参与讨论。中国学者也开始组团去参会。其中,前外交部副部长傅莹大使、CCG理事长王辉耀是慕安会常客,CCG秘书长苗绿还成为慕安会青年领袖,南海、印太问题成为近年的常设话题。今年(第61届)慕安会设七场以中国为主题的边会(China track),涵盖广泛议题,包括中国在北极地区的作用、波罗的海安全、跨大西洋中国战略协同(闭门会议,未邀请中国学者参加)、中国国家安全战略再平衡等内容。香港大学当代中国与世界研究中心(CCCW)联合兰德公司首次举办中国内政外交圆桌对话。

相较于此前,今年“中国在世界的角色”专场相关安排有两处明显变化,彰显出中国国际地位的提升。首先,今年仅有3位人士受邀进行主旨演讲,除王毅外长外,还有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和美国副总统J.D.万斯,其他国家政要则是参与小组讨论。第二,今年中国外长的演讲时间提前至开幕首日,让中国与美国、欧洲同处重要时段,受关注程度也明显提升。这些变化充分表明中国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同时欧洲也愈发渴望聆听中国的声音。中国外长演讲时,现场观众都在认真聆听中方声音,似乎想要从中找到解决某些问题的答案,或者是得到一些启发。

此外,慕安会年度报告对中国关注日益增多,甚至与美国相提并论。《2025年慕尼黑安全报告》称,特朗普政府外交政策可能将聚焦对华竞争,停止向欧洲提供安全保障,将大部分欧洲安保职责转移至北约盟友,此举将在欧洲造成安全真空,并对乌克兰局势产生巨大影响。报告还警告中美贸易战可能殃及欧洲,如特朗普政府对欧、中加征关税,不仅将引发美欧贸易战,还将促使中国加大向欧洲输出商品,引发“第二次中国冲击”、摧毁欧洲核心产业,甚至导致世贸组织崩溃,使欧方蒙受远超双边贸易争端的损失。

听到中国的声音,中国的主张,甚至听到中国的方案。这个是证明中国从传统的领域,安全领域,现在人工智能的全方位的来塑造世界的安全局势,影响了欧洲,欧洲对中国就有担心,也有很多误解,但是也有很多的期待。

今年慕安会有超过50位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150位部长及主要国际组织的领导人、超过110个国家的800余名嘉宾参加约350余场会议。在欧洲主场,以乌克兰危机为主要关注点的慕安会上,中国的作用一方面满足了俄罗斯缺席的遗憾(某种程度也成为出气筒),另一方面也是美欧对中国的关注越来越细致深入,也满足了世界渴望理解中国的愿望。今年会上能够深切感受到美国强势推行孤立主义政策,尤其是在美国新政府“美国优先”政策的推动下,国际社会越来越关注中国在全球治理、共同发展以及应对人工智能和气候变化等关键问题上的作用,并且对与中国进行更深入的接触和交流抱有更高期望。

笔者三次参加慕安会,从观察员到正式与会嘉宾,尽管遗憾分身乏术,一些跨大西洋防务等敏感话题不对中国参会者开放,但非常喜欢会议“不要演讲、要交流;不要忽视任何参与者”的精神,喜欢能直接与外交-安全政策的政要、专家直接交流。可惜用华为手机,无法进入会议平台,社交软件也中外有别,导致无法深度融入。今年会场,笔者感受到三问题最广泛被问及:中国何时对台动武?中国发展是内向型还是为取代美国地位?中国能为乌克兰危机做什么(是否派维和部队)?

针对中国,邀请中国,感悟中国,体现了中国在世界地位的飞跃。从中国身影·中国声音·中国问题·中国方案,看出中国在世界地位变化:从被动到主动,从问题到议题,从参与到引领。

关键词 王义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