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华早报 | 王辉耀:中欧必须在贸易战升级之际加强合作

2025年2月19日

■ 通过推动创新合作与坚持市场开放——尤其在汽车产业领域——中国和欧盟将展现大国在分歧中求同、互利共赢的典范。


作者 | 王辉耀,全球化智库(CCG)创始人


 

近期,美国总统特朗普接连出台激进关税政策,致使全球贸易紧张局势骤然升温。特朗普在继续对中国输美商品维持高关税之际,又扬言要对欧盟采取类似的保护主义措施,这一举动在大西洋彼岸激起千层浪。

面对与日俱增的压力,欧洲领导人开始重新审视其战略伙伴关系与贸易格局,尤其是与中国的关系。正是在这样一个充满不确定性的时刻,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2月4日在欧盟大使会议上的讲话格外引人瞩目。

中欧关系是当今世界最为复杂且重要的关系之一,”她强调指出,中国不仅占据欧盟商品出口的9%,更在商品进口中占比超过20%,双方已然形成”互惠互利”的贸易伙伴关系。这番表态与她此前的强硬立场形成鲜明对比,尤其是她进一步指出双方有望”拓展贸易投资纽带”。

北京方面随即释放加强关系的积极信号。外交部发言人林剑次日回应时指出,”当今世界正面临分裂、碎片化和失序之险”,并强调”中欧关系愈发彰显其战略意义与全球影响力”。

然而在这轮外交表态之前,中欧贸易关系已经历诸多考验。以法国干邑产业为例,法国干邑行业协会数据显示,去年对华出口遭遇双降:金额同比下跌23.8%,数量也减少9.6%。

去年10月11日,中方针对欧盟对华电动汽车征收关税一事,出台相应关税措施,致使双边贸易关系急转直下。业内人士透露,去年12月法国对华干邑出口更是暴跌75%。这一系列数据凸显了中欧贸易关系亟待化解的困局。

在此形势下,欧盟委员会开启了欧洲汽车产业未来发展的战略对话。作为欧盟经济支柱,该产业不仅创造了1300万个直接和间接就业岗位,更为欧盟GDP贡献高达1万亿欧元(1.03万亿美元)的经济价值。在冯德莱恩所形容的”超竞争与超交易的地缘政治新时代”中,汽车产业已然成为中欧合作的战略新前沿。

当前,欧洲汽车行业正面临空前的转型压力。清洁能源转型、供应链重构与技术创新这三重挑战交织叠加,反而为中欧合作开辟了全新战略机遇。中国在电动汽车领域成熟的供应链体系与制造生态,可与欧洲精湛的制造工艺和前沿科技优势相得益彰,有望在全球汽车创新竞逐中激发强大协同效应。

这一战略转向获得了国际贸易界重量级人物的首肯。世界贸易组织前总干事帕斯卡·拉米近期提出中欧汽车合作新构想,建议重塑传统投资格局。

在全球化智库组织的一场论坛上,拉米指出,三十年前促使欧洲车企投资中国的发展动力,如今已现反向之势,欧洲大陆有望从中国的投资实力与技术积累中获益良多。

这一愿景将为双方开启更为广阔的合作空间。中国车企可在欧洲建立生产基地,创造就业机会并促进技术交流,同时双方可携手开拓全球南方市场。这种协作模式将加速非洲、拉美和中亚地区可持续交通方案的普及,为中欧汽车产业缔造双赢格局。

过往的中欧汽车合作已铸就诸多成功典范。其中,吉利2010年收购沃尔沃的案例最具启发意义。两家企业在保持各自品牌特色与经营独立性的同时,实现了电动车架构的共享与平台的联合开发。

欧洲车企同样从其在华长期布局中受益匪浅。大众集团通过合资模式稳居中国市场领先地位,并创造了大量就业机会。宝马亦步亦趋,走出了相似的成功之路。

这些合作案例生动诠释了战略协作如何助力双方驾驭产业转型:欧洲企业获得市场准入与规模效应,中国企业则提升技术实力与生产专长。

如今,合作共赢的新篇章正在徐徐展开。比亚迪在匈牙利投建电池生产基地,为欧洲电动车产业注入新动能;全球电池技术领军企业宁德时代则在德国、匈牙利、西班牙等地密集布局重大项目。

这些投资实践表明,制造业协同效应已实现双向流动,在传承欧洲车企在华成功经验的基础上,与时俱进,适应当今汽车产业新格局。

要将这一愿景付诸现实,中欧双方需要采取切实行动。首要之务是重启中欧全面投资协定谈判,为企业提供坚实的制度保障。

汽车产业可通过构建联合研发中心、共建人才培养体系、协同技术标准等创新方式,开创产业合作新范式。作为全球最大的两个汽车市场,中欧双方更肩负着捍卫开放贸易、抵制保护主义的共同使命。

在这个地缘政治紧张、经济动荡的时代,中欧关系的战略意义已超越双边范畴,其经济潜力与塑造更具韧性的全球秩序的能力愈发凸显。

通过深化创新合作、推进可持续发展、坚守开放市场的理念,中欧可以为世界树立典范,展现大国在分歧中谋求共识、实现互利共赢的现实路径。

文章选自南华早报,2025年2月14日

关键词 王辉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