慕安会独家亮相!CCG主办“2025-中国与全球的机遇与挑战”研讨会,30余位全球政要专家齐聚
2025年2月15日当地时间2月15日,第61届慕尼黑安全会议(以下简称“慕安会”)开幕次日,全球化智库(CCG)独家和慕安会联合主办的“2025 -中国与全球的机遇与挑战”为主题的研讨会圆满举行。这是本届慕安会上唯一由中国机构主办的官方边会,被列入慕安会官方议程,吸引了30余位来自各国政府、顶级智库、学术界和媒体领域的重磅嘉宾参与,成为本届会议的重要亮点之一。
2025年对于中国而言是一个具有标志性意义的年份。这一年标志着中国“十四五”规划的收官之年,也是“十五五”规划谋划的开局之年。通常这一过渡期预示着中国将迎来重大转型。同时,2025年在特朗普重返白宫后,在全球带来新的冲击,国际贸易与外交的不确定性更为突出,这使得2025年中国与全球的经济发展和多极化世界面临前所未有的复杂性。
随着特朗普可能延续其单边主义与孤立主义政策,国际社会普遍认为中国将在全球舞台上发挥更大稳定与确定性的作用。在此环境下,2025年的中国如何通过深化国内改革来增强经济韧性,提升自我发展能力,成为国际社会关切的核心议题。
研讨会围绕“中国与世界2025的机遇与挑战”展开,探讨了中国如何在未来几年里应对国内外复杂的挑战,尤其是在经济转型、国际合作和外交战略方面的布局。此外,随着中国即将在全国“两会”上公布详细的政策优先事项,国际社会将密切关注中国在这些领域的实际行动与政策导向。同时,由于特朗普2.0带来的新的全球经济日程,各国如何应对,中国如何在新的多极世界中发挥稳定锚的作用,如何更好合作等议题。
研讨会在热烈的气氛中拉开帷幕,CCG联合创始人兼秘书长、慕安会青年领袖苗绿首先致欢迎辞,对与会嘉宾表示热烈欢迎,并简要介绍了CCG的背景和历程。她提到,CCG自2008年以来致力于研究全球化及中国在其中的角色,并与慕安会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她强调了今年慕安会的主题“多极化”,并指出全球事务应超越简单的对立框架,注重推动多边主义与全球治理的加强。苗绿还介绍了此次研讨会的议题及嘉宾,期待与会专家分享关于中国未来发展及全球机遇的宝贵见解。
随后,CCG创始人兼理事长、国务院原参事、外交学院特聘教授王辉耀发表了开幕致辞。他表示,2025年对中国意义重大,尤其在全球政治经济格局发生深刻变化的背景下,中国如何利用改革与开放大战略扩大国际朋友圈,如何应对特朗普2.0 新政带来的挑战。王辉耀指出,中国将继续深化经济改革,推动高质量发展,并与全球合作伙伴一道,共同应对全球治理面临的各种挑战。
会议的特别分享环节邀请了清华大学苏世民书院院长薛澜,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经济学教授、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姚洋等重量级嘉宾。
薛澜的观点聚焦于中国未来五年发展计划的关键议题:一是是否设定具体的经济增长目标;二是推动高质量增长,改善经济结构、城乡和地区平衡,并巩固脱贫成果;三是创新与技术发展,尤其在数字经济和人工智能领域;四是实现碳排放峰值目标,需做好可持续发展规划;五是加强国际合作,并推进治理能力现代化,应对复杂挑战。
姚洋则从经济学家视角分析了中国如何应对内外压力,通过创新和结构性改革增强经济韧性。他认为,中国经济仍具增长潜力,尤其在高等教育和创新领域。中国在全球AI领域表现突出,每年培养大量人才。他指出,经济放缓是政府有意采取的措施,旨在解决过度金融化等问题。尽管面临人口老龄化挑战,姚洋认为中国经济增长仍将稳健,劳动力供应不成问题。虽然中美贸易战影响了中国对美出口,但中国在全球的出口依赖依然上升,未来合作空间依然广阔。
本次研讨会还特别邀请了多位国际知名学者和专家为与会者带来全球视角的精彩发言。美国外交关系委员会主席、美国前贸易代表迈克尔·弗勒曼(Michael Froman)从经济视角出发发表见解。他认为,在过去几十年的经济互动中,中国逐渐采取了更具自主性的战略。美国在应对中国崛起时,则采取了保护主义、限制外资和工业政策等措施。这种变化导致了两国在全球贸易中的竞争加剧,合作机会变少。弗勒曼认为,未来的国际规则可能不再遵循传统的WTO框架,需要找到新的方式以应对复杂的全球经济挑战。
巴黎政治大学国际事务学院院长、西班牙前外长阿兰查·冈萨雷斯·拉亚(Arancha González Laya)的观点主要涉及三个关键方面。首先,她关注气候变化,特别是中国是否会采取更加富有雄心的减排措施,尤其是在巴黎气候协议框架下的承诺。其次,她关切中国经济重建,重点在于如何平衡储蓄与投资,并在健康和教育领域加大投资,以解决经济中的不平衡问题,推动中国迈向下一个发展阶段。最后,她探讨中国是否准备积极推动国际合作,特别是在人工智能、国际贸易、气候变化应对和金融稳定等领域,强调建立合作机制的重要性。
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道格拉斯·狄龙政治学教授格雷厄姆·艾利森(Graham Allison)的观点主要集中在美中关系未来的发展方向。他认为,特朗普的言论和行为揭示了他对美中关系的独特视角,尤其在国际事务中的表现。他指出,特朗普可能将美中合作视为应对全球问题的关键,特别是在气候变化、国际贸易等领域。尽管特朗普的言辞常常夸张且不拘泥于常规表达方式,但在某些议题上,尤其是在与中国的关系上,他可能采取与传统立场不同的策略。此外,艾利森认为,美中关系的走向将取决于中国是否愿意在多个领域与美国展开合作,特别是在解决全球性挑战时。
在讨论环节中,来自各国的政界、学界和媒体人士围绕中国2025年的发展蓝图进行了深刻交流与探讨。
其中,《外交事务》主编、外交关系委员会彼得森讲席学者Daniel Kurtz-Phelan分析了特朗普的中国政策,指出特朗普不会有统一的“中国政策”,而是多个相互冲突的政策。不同的鹰派人物,包括传统鹰派、务实鹰派和孤立主义者,将在特朗普政府中塑造政策。他认为,特朗普关注的议题较为狭窄,可能会在贸易和关税问题上有戏剧性变化,但对台湾海峡、南海等关键问题进展有限。他对美中关系的未来持谨慎态度,特别是担心美国削弱亚洲盟友关系可能导致地区不稳定,进而引发更大风险。
其中,马德里俱乐部主席、斯洛文尼亚前总统达尼洛·图尔克(Danilo Türk)的发言主要聚焦于全球经济和地缘政治的复杂性。他强调,美中关系是当今世界最重要的双边关系,但并非唯一的关系,其他地区的关切也同样需要被重视,尤其是在欧洲。图尔克提到,全球经济规则需要不断演进,虽然现有的国际贸易协议和组织如WTO仍具有历史价值,但必须适应新的全球需求。他指出,当前的挑战之一是如何在全球范围内找到有效的规则框架,避免完全重新制定,而是可以借鉴已有的经验,尤其是在贸易、补贴和反倾销等领域,推动形成新的国际合作模式。
塞内加尔总统高级代表、塞内加尔前总理、马德里俱乐部会员阿米娜塔·杜尔(Aminata Toure)认为,非洲未来也将在全球经济中扮演重要角色。非洲有54个国家,若将其经济体结合,非洲将成为全球第八大经济体。她强调,非洲的年轻人口(平均年龄19岁)为发展提供了巨大的潜力。非洲的目标是模仿中国在减少贫困方面的成功,并致力于工业化进程,弥补过去因殖民主义和奴隶制所错失的机会。杜尔还指出,中国在推动非洲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至关重要,但非洲也希望与世界建立更加平等的关系,并实现自身的战略目标和利益。
香港大学政治与公共学系教授、当代中国与世界研究中心创始主任李成在发言中提出了两个问题。首先,他询问是否应该推动所谓的“强力共同体”,因为这可能会动员美国及其他地方的反华势力,导致更大的国际压力。其次,他关注如何应对美国和欧洲中产阶级面临的挑战,并希望与会者能够就这些问题展开讨论并回应。
巴黎和平论坛总干事Justin Vaïsse在发言中讨论了全球治理和美国政策的变化,特别是特朗普政府退出国际组织、削减援助等举措对全球秩序的影响。他指出,在特朗普政府的推动下,世界秩序将发生变化,可能会使美国变得更加中心化,但也存在反向情景,即通过关税和高通胀使合作伙伴远离,导致美国放弃全球领导地位,尤其是在气候、健康等全球问题上的领导。
CCG特邀高级研究员、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王义桅指出,中国将向欧盟学习,推崇“多样性中的统一”,强调的是统一而非多样性。同时,他也提到,中国借鉴了美国的相关概念,学习并吸取了欧盟和美国的经验,以推动国家的发展。王义桅认为这种国际经验的相互学习构成了全球竞争的一个方面。
中国南海研究院创始院长吴士存在发言中指出,南海局势目前相对和平稳定,中国在南海问题上的立场是明确的和一贯的。他强调,中国的首要目标是维护南海地区的和平与稳定,力求通过和平谈判解决与菲律宾、越南、马来西亚等国的争议。同时,他提到,中国愿同周边海上邻国积极探讨开展包括共同开发在内的海上合作,更好地管控争议,维护稳定,实现共赢。
牛津大学布拉瓦特尼克政府学院院长Ngaire Woods在发言中指出,应从中国的五年规划中吸取经验,以应对安全、人工智能、产业转型等全球性挑战。她认为,中国的决策和规划过程值得其他国家学习,尤其是美国和英国等国家,如果能有一个清晰的五年计划,将有助于解决这些问题。
此外,其他与会者也一致认为,在复杂多变的全球政治经济环境中,中国的战略选择将对世界秩序产生深远影响。特别是中国如何在推动经济转型的同时,保持与世界其他主要经济体的合作关系,成为此次研讨会的关键话题。
会议在富有成效的讨论中圆满结束,嘉宾们相关热点议题展开了深刻而富有洞察的交流。随着中国迈入2025年,国际社会对其未来发展方向的关注度将持续升温。此次研讨会不仅为各界提供了一个全面了解中国未来战略规划的重要窗口,也为全球领导者和政策制定者提供了一个深入分析和互动讨论的平台,促进了国际间对中国发展路径的理解与合作。
出席本次研讨会的嘉宾包括:美国《外交政策》杂志主编Ravi Agrawal,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道格拉斯·狄龙政治学教授Graham Allison,兰德公司中国研究卓越教授Jude Blanchette,慕尼黑安全会议高级政策顾问Randolf Carr,美国外交关系委员会主席、美国前贸易代表Michael Froman,欧洲改革中心主任Charles Grant,巴黎政治大学国际事务学院院长、西班牙前外长Arancha González Laya,巴黎和平论坛总干事Justin Vaïsse,墨卡托中国研究中心执行主任Mikko Huotari,章鱼能源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Greg Jackson,约翰·霍普金斯大学高级国际研究学院外交政策研究所临时主任Mara Karlin,《外交事务》主编、外交关系委员会彼得森讲席学者Daniel Kurtz-Phelan,美国/中东项目主席Daniel Levy,香港大学政治与公共学系教授、当代中国与世界研究中心创始主任李成,德国国际政治与安全研究所主任兼执行主席Stefan Mair,CCG联合创始人兼秘书长、2020慕尼黑青年领袖苗绿,标普全球全球能源高级副总裁Carlos Pascual,安可公关顾问公司全球地理商务负责人James Robinson,塞内加尔总统高级代表、塞内加尔前总理、马德里俱乐部会员Aminata Toure,马德里俱乐部主席、斯洛文尼亚前总统Danilo Türk,威尔逊中心国际竞争力学者、《每日镜报》外交事务首席记者Christoph von Marschall,CCG创始人兼理事长、国务院原参事、外交学院特聘教授王辉耀,CCG特邀高级研究员、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王义桅,牛津大学布拉瓦特尼克政府学院院长Ngaire Woods,中国南海研究院创始院长吴士存,清华大学苏世民书院院长薛澜,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经济学教授、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姚洋,CCG非常驻研究员张鹏。
第61届慕尼黑安全会议于2025年2月14日至16日召开。该会议是具有重要全球影响的国际战略和安全政策年度论坛,历届均有世界多国元首、政府首脑、政府官员、国际政策专家及国际组织官员出席,中方曾多次派高级别代表参会。CCG是唯一一家连续多年应邀在慕安会单独主办边会的中国智库,也是常年与慕安会合作举办官方边会的中国机构。
-慕安会专题-
慕安会收官!CCG应邀主办和参与诸多重磅活动,接受多国媒体现场采访
慕安会官方读书会-CCG专场对话会举办,王辉耀与艾利森教授再议跨越修昔底德陷阱
慕安会独家亮相!CCG主办“2025-中国与全球的机遇与挑战”研讨会,30余位全球政要专家齐聚
实录 | 30余位中欧工商界人士热议中欧经贸走向- CCG在慕尼黑举办圆桌研讨会
实录 | 2024 CCG慕安会边会:“大国政治时代的中、美、欧气候合作”
王辉耀出席慕安会“应对气候变化因果关系两线作战” 边会并发言
中欧关系前景展望—CCG与欧洲政策中心在布鲁塞尔举办圆桌论坛
30余位中欧工商界人士热议中欧经贸走向- CCG在慕尼黑举办圆桌研讨会
大国竞争下的供应链依赖?CCG主任在慕安会跨国公司圆桌会的讲话
中美气候合作,“绿洲”还是“幻影”?聚焦第59届慕安会CCG边会
再赴慕安会!CCG举办官方边会 聚焦中美气候变化合作CCG受邀参加慕安会晚宴并同各国嘉宾进行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