庞溟:助中企出海拓东盟市场 香港大有作为
2025年2月17日庞溟,全球化智库(CCG)特邀研究员
笔者在前一篇专栏文章中提出,中国企业全球化的实战方法论和法则,折射的都是在从「全球卖」到「全球造」、「全球买」、「全球投」的升级中,从「产品输出」到「产能输出」、「品牌输出」、「文化输出」的迭代中,企业消弭海外「信息差」、「资源差」、「文化差」、「沟通差」与「运营差」,一步步提升出海的规模与质量,并培育出一批「让每个区域的利益相关者都感受到正向价值」的「根植于中国的全球化企业」。
而香港作为连接中外的重要桥梁和内地企业出海首选地,在这个过程中也应当更好地扮演其「联系者」、「参与者」、「建设者」、「融合者」角色。考虑到东盟身为世界第五大经济体的分量,和东盟在中国企业出海和香港辐射范围中的重要地位,笔者认为,香港在中企出海东盟地区的征途中,应紧紧把握机遇、展示形象、发挥作用,助力中企在东盟市场实现「经济走出去、文化走进去、价值走上去」。
得天时 「一带一路」倡议持续推动
首先,东盟地区是中国「一带一路」倡议和海外投资的桥头堡之一。目前,中企对「一带一路」沿线地区的创建投资项目数量已占同期中企全球创建投资项目总数的六成以上,较2017年约37%的比例提升了约25个百分点;其中,东南亚和中东、中东欧和中亚四大区域一道,已成为中国「一带一路」建设的重点和优先方向,吸纳了出海中企对「一带一路」创建投资的大部分项目,并保持逐年整体上升的态势。
其次,东盟地区对中国的好感度和依存度均处于较高水平。根据新加坡尤索夫伊萨东南亚研究所(ISEAS-Yusof Ishak Institute)发布的《东南亚态势报告:2024》,在来自东盟十国学界、商界、民间组织、媒体、政府部门以及区域与国际机构的2,000余名受访者中,50.5%的受访者表示东盟应该与中国结盟而非美国,这一比例相比2023年的38.9%大幅增加;认为应与美国结盟的受访者比例则从2023年的61.1%下降至2024年的49.5%,这是该项报告自2020年以来,首度出现中国好感度高出美国的情形。
报告显示,中国继续被视为在经济和政治上对东南亚最具影响力的国家,59.5%的受访者认为中国是「对东南亚最具影响力的经济大国」,大幅领先于美国(14.3%)等其他国家。在东盟成员国中,仅有菲律宾、新加坡及越南的多数受访者选择美国为结盟首选,其他7个国家则倾向与中国结盟。从「一带一路」倡议与对中贸易中受益最多的马来西亚、印尼及老挝欲与中国结盟的立场也最为鲜明,支持人数超过70%。
具地利 交通上有独特优势
再次,香港可以成为中国企业触达东盟市场最为便捷的枢纽。香港坐拥世界级基建设施和完善高效的交通系统,对内外交通四通八达,与内地及世界各地联系紧密,由香港出发一至两个小时内可到达澳门和珠江三角洲多个城市,飞抵主要内地城市和越南、菲律宾只需四小时,五小时内可飞抵逾全球半数人口居住的地方,且基本覆盖东盟十国和东北亚地区。
事实上,以入境旅客人次计算,2024年1至11月本港的入境旅客的主要客源地依次为中国内地、南亚及东南亚、北亚、欧洲、非洲及中东、美洲、中国台湾、中国澳门及其他地区。交通的便利快捷,让香港可以凭着其在专业服务、商业服务、建造及相关工程服务、教育、金融服务、旅游等方面的优势,充分吸引人流、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为中企选择东盟地区作为出海远征第一站提供最为坚实的「硬联通」和「软联通」。
最後,香港应升级迭代为让中国企业和东盟市场彼此加强接触、增进了解、深化认识的窗口。且不说东盟已连续多年位列中国内地第一大贸易夥伴和本港第二大贸易夥伴,香港是东盟与中国内地商品贸易的重要转口港,香港与东盟互为对方的主要投资来源地。与内地整体市场相比,香港和大湾区其地城市与东盟地区的交往更早、互动更多、理解更深。
有人和 不少人口企业来自东盟
本港有相当人口来自东南亚,而不少本港企业早已在东盟扩张布局,甚至本就源自东南亚地区。未来香港可以鼓励和吸引东盟企业来港设立区域总部和扩展业务,并善用香港的专业服务、融资环境和国际营商平台,开拓粤港澳大湾区市场,也可以让更多的中国企业以香港为起点、跳板和母港,为了解和接纳东盟的市场实务和商业惯例、法律体系和治理体制、文化和习俗、种族和价值、思想和教育等各方面的多样性多元性,作好充分的准备。
文章选自香港文汇网,2025年1月2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