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安德:中德AI合作新局面,基础设施与医疗领域存在巨大机遇
2025年2月7日2024年12月4日,由全球化智库(CCG)和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CPAFFC)联合主办、当代中国与世界研究院支持的第九届中国全球智库创新年会在北京隆重开幕。德国中国桥协会副主席、SAP原全球副总裁胡安德(Andreas Hube)在以“全球人工智能治理:中欧合作的前景与挑战”为主题的分论坛上发表以下演讲:
非常感谢CCG的邀请,我代表德国中国桥协会和SAP在此发言。在过去23年的职业生涯中,我有幸见证了技术的变革与发展,以及技术如何推动全球进步。今天,我们的讨论重点是人工智能(AI)。在中欧之间,AI是否能够形成一种强大的合力?这种合力是否能够在全球范围内产生深远的影响?这一机会至关重要,不仅仅是为了探讨AI治理的未来,更是为了帮助我们深入思考中国与欧洲如何在这一领域展开合作。未来的前景和挑战日新月异,涵盖能源、制造业、健康等多个领域。在欧洲,我们期待能够建立一个更加注重伦理、更具道德规范以及有明确规则的框架,以推动AI的开发与应用。
我们的实力深厚,同时具备巨大的潜力,能够将双方的力量有效融合。目前,最为关键的选择是加强合作,发挥双方的最大潜力。在基础设施领域,AI的应用提供了广阔的合作空间,这无疑是一个崭新的领域。此外,在医疗领域,中国与德国之间的合作潜力巨大,双方可以基于AI框架共同推出解决方案。在此背景下,我们非常愿意与各地的医疗体系展开合作,包括桥协会在内,共同推动这一领域的发展。
首先,我们需要建立彼此之间的信任,各地区的利益相关方应当纳入到这一合作中,推动合作对话,以确保各企业能够享受到合作带来的机会与成果。在政府和非政府组织(NGO)层面,他们同样有大量工作可以展开。我们可以进行共同投资,并共享研究成果。通过这些努力,目标是实现所有利益相关方共享的成果,同时提升彼此的竞争力,最终实现共赢。
如今,我们不仅要管理风险,还需要关注风险之外的机会。中国和欧盟在创新过程中,应确保透明度的提升,确保清晰性和进步的共同实现。通过这样一个合作框架,我们相信能够在新兴市场中建立一个更加明确、包容且具有普适性的框架。我认为今天的讨论应围绕这一环节展开。
本文依据嘉宾在由全球化智库(CCG)和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CPAFFC)联合主办、当代中国与世界研究院支持的第九届中国全球智库创新年会上的发言录音整理,未经本人审阅,转载请注明出处
相关链接:
■ 50国嘉宾90家智库共襄盛举,第九届中国全球智库创新年会圆满落幕
■ 第七届中国全球智库创新年会举办 国际知名智库探讨后疫情时代的国际合作和人文交流
■ 第五届中国全球智库创新年会举办 聚焦智库创新合作应对未来不确定性
■ 第四届中国全球智库创新年会成功举办——大国竞争背景下的智库创新发展探索
■ 2018中国全球智库创新年会落幕,百余家全球智库共论全球化挑战与智库创新
■ 20国70余家智库齐聚青岛 新旧动能转换看智库如何“出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