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明傅:突破传统!可持续发展目标应当包含人权的深层内涵
2025年2月7日2024年12月4日,由全球化智库(CCG)和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CPAFFC)联合主办、当代中国与世界研究院支持的第九届中国全球智库创新年会在北京隆重开幕。美国美利坚大学特聘教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顾问安明傅(Amitav Acharya)在以“联合国可持续发展议程与人权发展”为主题的分论坛上发表以下演讲:
现在有两个非常重要的关键词,一个是可持续发展目标,另一个是人权。问题在于,可持续发展目标并未专门提及人权,虽然它可能涵盖了许多内容。
为什么人权问题如此具有争议?可持续发展目标涉及人的安全,人的安全与人权相关,但并不等同于人权本身。因此,目前在政策领域存在许多讨论,重点是如何协调这两者的关系。如果回顾可持续发展目标,可以看到1994年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在提出“人类安全”概念时,将其概括为七个方面,包括粮食安全、经济安全、政治安全、环境安全、社区安全、个人安全和卫生安全。
如果我们仔细审视可持续发展目标,会发现目标一和目标二强调无贫困和无饥饿,目标十一关注可持续的城市和社区,目标三则聚焦于良好的健康与福祉。然而,它并没有明确提及另一个重要的方面——政治安全和人的安全。尽管“人的安全”这一概念并非源自西方,而是由印度经济学家提出,并通过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加以推广,然而可持续发展目标当前的讨论中,关于“安全”和“人权”的提法依然较为模糊。
为什么可持续发展目标没有直接提及人权?这可能与西方对人权的理解有关,西方常将人权视为政治自由和个人自由的体现,其实这并不是人权起源。实际上,人权最重要的两个方面包括公民权利,也包括经济和文化权利。这种讨论可能是在冷战之后崛起的。
人的安全涉及到西方国家所提到的安全问题,也包括发展中国家所强调的人的安全。对于发展中国家和全球南方国家而言,他们希望获得公民自由和政治权利,并在呼吁争取这些基本权利。目前的问题是,从今以后,可持续发展目标应当包含人权内容,包括人的安全和人权的定义。不论具体如何表述,人权理事会已经逐渐政治化。人权不仅仅包括公民自由,还应涵盖所有相关领域。从政策角度来看,忽视人权的立场并不成立。
本文依据嘉宾在由全球化智库(CCG)和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CPAFFC)联合主办、当代中国与世界研究院支持的第九届中国全球智库创新年会上的发言录音整理,未经本人审阅,转载请注明出处
相关链接:
■ 50国嘉宾90家智库共襄盛举,第九届中国全球智库创新年会圆满落幕
■ 第七届中国全球智库创新年会举办 国际知名智库探讨后疫情时代的国际合作和人文交流
■ 第五届中国全球智库创新年会举办 聚焦智库创新合作应对未来不确定性
■ 第四届中国全球智库创新年会成功举办——大国竞争背景下的智库创新发展探索
■ 2018中国全球智库创新年会落幕,百余家全球智库共论全球化挑战与智库创新
■ 20国70余家智库齐聚青岛 新旧动能转换看智库如何“出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