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迪莎·米什拉:AI监管框架不恰当,一致性难题如何解?
2025年2月5日2024年12月4日,由全球化智库(CCG)和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CPAFFC)联合主办、当代中国与世界研究院支持的第九届中国全球智库创新年会在北京隆重开幕。柏林赫尔梯学院数字治理中心研究员托斯登·耶里尼克(Thorsten Jelinek)在以“全球人工智能治理:中欧合作的前景与挑战”为主题的分论坛上发表以下演讲:
特别荣幸受邀参加会议。我们的组织于2017年成立,从此之后我们提出了很多建议,涉及到全球关切问题,也涉及到人工智能的话题。
我们知道,人工智能无处不在。而且它一定会变得越来越无处不在,现在有各种各样的角度和定义来看待人工智能的治理方法,G20、G7这样的多边组织就有非常重大的价值,因为人工智能的治理确实需要一种一致性,但现在缺乏这种一致性。GSI在一月份的时候会举行一个边会来探讨这个话题。
目前,多边机构尚未充分实现其最初的宗旨,许多情况下我们看到存在脱轨或倒退的问题。在此背景下,人工智能可以发挥重要作用。在当前的人工智能治理框架中,尽管我们看到了其潜力,但各方尚未做好充分准备。全球合作仍然是当务之急,而现行的监管和治理框架则存在不适应的情况。这并非因为我们未能意识到潜在的风险,相反,我们已经看到了相关证据,并且一些持不同意见的国家也在探索和辨析人工智能的风险。当前,这些风险本质上是全球性的,尽管每个地区面临的具体情况不同,但从这个角度看,国际间缺乏一致性。因此,我们需要努力弥合这些差距。
现阶段,已有一些较为有效的途径值得关注。例如,欧洲的《人工智能法案》就与中国的政策有所不同,可能更具垂直化特点,同时与美国的政策也有差异。此外,还有关于欧洲人工智能协定的讨论,这不仅具备法律效力,还能保持灵活性,以适应不同国家的具体需求。这确保了我们提出的治理框架不是静态的,因为创新本身注定是动态发展的。
在当前的情形下,我们需要监管、需要法案、需要治理,但人工智能领域不应是排他的,而应寻求一个更加灵活的治理框架。在这样的框架下,政府和国家应当被纳入其中,而不仅仅是局限于某一地区的框架,而是一个所有国家都可以参与的全球性框架。此前,有嘉宾提到人工智能安全领域已经涉及了许多问题,我们对此表示认同,确实需要一个全球统一的安全治理框架和底线。因此,我们需要反思:现有的治理框架是否真正具备包容性,是否能够让所有国家都参与其中,是否是一个广泛且具有普世意义的框架。与此同时,尽管这一框架是为人工智能所设,但它同样应当是为人类所构建的,我们希望这种对话能够更多展开。
本文依据嘉宾在由全球化智库(CCG)和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CPAFFC)联合主办、当代中国与世界研究院支持的第九届中国全球智库创新年会上的发言录音整理,未经本人审阅,转载请注明出处
相关链接:
■ 50国嘉宾90家智库共襄盛举,第九届中国全球智库创新年会圆满落幕
■ 第七届中国全球智库创新年会举办 国际知名智库探讨后疫情时代的国际合作和人文交流
■ 第五届中国全球智库创新年会举办 聚焦智库创新合作应对未来不确定性
■ 第四届中国全球智库创新年会成功举办——大国竞争背景下的智库创新发展探索
■ 2018中国全球智库创新年会落幕,百余家全球智库共论全球化挑战与智库创新
■ 20国70余家智库齐聚青岛 新旧动能转换看智库如何“出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