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辉耀:在不确定国际环境下的中国经济新动能与创新
2025年1月23日2025年1月16日,中宏观察家迎新春座谈会暨高端智库融媒体发展研讨会召开,全球化智库(CCG)理事长、国务院原参事王辉耀受邀参加会议并做主题发言,以下是王辉耀博士在本次研讨会上的发言内容:
2024年是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的关键一年,我国经济发展面对的外部压力加大、内部困难增多,但依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进入2025年,面对特朗普2.0时代关税政策不确定性,全球经济增长放缓、产业链调整、国际金融市场波动,及地缘政治冲突升级等风险和不确定性,我国经济发展要在持续扩大对外开放中培育新动能,进一步提振民营企业信心,激发民营经济发展活力,在做好经济外宣中巩固社会各界及国际社会对华信心。对此,我想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提振民营企业家信心,为民营经济发展排忧解难
疫情后这两年,出现了一波民营企业破产浪潮,甚至一些大型企业集团也面临困境。民营企业是推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大量民营企业倒闭会直接导致生产总值下降,从而减少经济产出,加剧失业问题,不仅影响经济增长,也会造成社会不稳定因素。
我们常常用“56789”来概括民营经济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即民营经济贡献了50%以上的税收,60%以上的国内生产总值,70%以上的技术创新成果,80%以上的城镇劳动就业,90%以上的企业数量。民营经济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生力军,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基础。2025年,要在此前基础上进一步加大力度给予政策支持,优化营商环境,切实为民营企业纾困解难,促进民营经济发展。
例如,可深入分析不同行业民营企业的特点和需求,制定针对性的扶持政策;对小微企业、中型企业和大型民营企业的差异提供分层支持;开发财政资金与金融工具联动的支持产品,鼓励金融机构通过核心企业为上下游民营企业提供融资服务;进一步完善一站式政务服务平台,整合涉企审批、许可、备案等事项,加强政务服务数字化建设;以及对经营困难的民营企业进行全面排查,组建由经济、金融、法律、技术等领域专家组成的帮扶团队,为困难民营企业提供免费的咨询和诊断服务。
此外,我们还要多向外看,用全球化的视野来为企业发展提供国际化支持。如组织开展民营企业产品展销会、供需对接会等活动,帮助民营企业拓展国内市场。建立民营企业国际化服务体系,包括提供海外市场信息、贸易投资风险预警、国际商务培训等服务。设立民营企业海外发展专项资金,支持企业参加国际展会、开展国际认证、建设海外营销网络等。目前,企业出海已成为很多企业自救或寻求新发展的必选项,但在走出去过程中面临贸易保护主义、政治经济形势不稳定、文化差异及人才短缺等诸多难题,我们要加大力度,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相结合,统筹发挥资源优势为企业走出去提供更多支撑。
二、推进宅基地制度改革,进一步释放经济发展潜力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每隔十年左右便会出台一个重大举措将改革开放推到更高水平,为我国经济发展释放巨大红利。从1982年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解放农村生产力,推动短缺经济变成富裕经济;到1994年城镇住房制度改革带动了之后持续多年的房地产市场繁荣,创造了近4亿中产;再到2001年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快速成长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我国在改革开放这条“必由之路”上不断前行,在探索创新中破解了一个个发展难题。
当前,我国经济正处于转型期,房地产业作为我国经济支柱产业明显走弱,是影响我国经济运行的一个重大风险因素。在疫情冲击、人口结构发生重大变化与严格调控政策的合力下,我国房地产市场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全球财富管理论坛理事长、财政部原部长楼继伟在中国财富管理50人论坛2023年会上表示,当人口不再区分城镇户籍和乡村户籍,就可以相互转换,城镇农村转移人口能够获得同等的公共服务和进入市场的权利,就会安心在城镇买房,以此推算,消费需求可以提升将近30%。同时,农村大量的宅基地和自建房可以自由转让,土地和房产将得到有效利用,进城农民获得初始安家的资产,可复垦的农地会增加,这也有利于粮食安全。
笔者早在2016年也在《环球时报》刊文呼吁进一步放开农村宅基地流转限制。文中指出,根据我国现行的《土地管理法》,宅基地的获取方式是无偿使用、划拨,类似于上世纪90年代之前的城镇住房由单位和国家提供的形式。农村宅基地没有市场价,应赋予宅基地商品属性,让农村人与城里人一样获得宅基地的使用权、处置权,获得土地流转升值的财产价值。农村人口进城购买二手房,也带动城镇居民住房改善,促进房产尽快去库存化。土地是供给有限商品,无法持续为农村人口分配宅基地,这种解决方式也让拥有宅基地的人口承担了土地使用权成本,合理反映土地稀缺价值。
从国际经验来看,欧美国家的城镇化率基本稳定在80%左右,我国到2025 年城镇化率将达到 65.5%,而据估算我国城镇化率至少要达到75%才能基本稳定下来。未来我国城镇化率仍有较大提升空间,蕴含着巨大内需潜力和强大发展动能,是我国房地产市场发展及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支撑。对此,在不触及18亿亩耕地红线下,可在新一轮城镇化建设中以宅基地制度改革为第四次改革重要突破口,通过推进城乡协调融合发展极大程度上释放我国内需潜力,为我国经济未来至少二十年持续健康发展注入新动力。
三、可进一步开放签证,促进入境游市场发展
2024年12月,国家移民管理局发布公告,进一步放宽并优化过境免签政策,延长免签外国游客在华停留时间,同时扩大其活动范围,被视为改革开放以来“推动国际人员交流与往来方面最具开放性和便利化的举措之一”。在政策支持与“China Travel”热潮带动下,2024年中国入境旅游实现快速恢复和强劲增长。
2025年可进一步探索建立政府主导、企业参与、线上线下结合的市场化推广机制。例如通过境外媒体、商圈大屏、机场等关键节点精准投放宣传内容,同时在政府的支持下,积极组织海外推介会、国际旅行商大会等活动,提升中国文化与旅游资源在全球范围内的知名度与影响力。此外,还可通过与海外社交媒体平台、网红达人、意见领袖和关键消费者等合作,创新宣传模式,借助其庞大的全球粉丝基础,吸引更多国际游客,尤其是来自欧美、日韩等文化和消费需求相近的市场,为我国入境游注入新的增长动能。
对此,可进一步优化通关及签证政策。在入境通关等方面,可着力提升通关智能化水平。例如,可参考新加坡等国家电子签证的成功实践,全面实现自助、智能通关,大幅缩短游客排队等候时间,打造高效便捷的通关体验。在签证方面,可充分考虑国际游客的多样化需求,推出家庭签证、研学签证、多年多次往返等类型签证,为游客提供个性化的签证方案。此外,建议扩大免采指纹政策的覆盖范围,提高签证办理的效率和安全性。与此同时,持续优化配套服务,切实提升入境游客的全方面体验。
此外,可进一步简化和优化外籍人士身份认证和居住登记流程,推动线上身份认证系统普及和完善,加强相关部门间数字化信息共享与对接,减少不必要的重复认证和手续,提高办理效率。在住宿方面,涉外酒店标准可进一步放宽,例如三星级以下酒店可加大开放给外国人,民宿等也可向外国人开放。
四、中美经贸关系走向及合作新空间
在特朗普第一届任期内,中美经贸关系发生了重大变化。上任后,特朗普很快便挥舞起“关税”大棒,随着美国政府不断对中国商品加征关税,中美贸易摩擦持续升级为中美贸易战。在此背景下,中美之间展开了多轮贸易谈判,并于 2020 年初签署了中美第一阶段经贸协议。在“美国优先”政策主导下,特朗普政府加强了对中资企业赴美投资的审查和限制,一些中资企业的投资项目被美国政府以国家安全等理由拒绝或阻止。这使得中资企业对美直接投资在特朗普第一任期内大部分年份呈下降趋势,投资存量也有所减少。同时,特朗普政府试图推动制造业回流美国,减少对中国等国家制造业的依赖,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美之间的产业链合作。
2024 年新版共和党党纲以“美国优先”为主旨,强调“回归常理”的保守主义立场。在对外政策方面,纲领的经贸政策强调贸易保护和制造业回流,外交政策强调遵循“以实力求和平”的原则。关于中国经贸的内容主要包括重新平衡贸易、取消中国最惠国待遇、限制进口中国商品、在供应链等方面强调战略独立等。在新版纲领中,“印太战略”是其外交战略的重要内容,特朗普可能会继续在贸易、科技等领域对中国进行打压,试图遏制中国的发展。
关税政策方面,特朗普或将对进口商品、特别是来自中国的商品施加更高的关税。试图通过提高关税来保护美国本土制造业,减少贸易逆差,防止工作岗位外流,是特朗普的一贯思路。他曾表示考虑对所有进口商品征收10%至20%的全面性关税,并针对中国商品征收60%或更高的关税,甚至在底特律演讲中夸张地提到可能对中国车企在墨西哥的车厂施加高达100%甚至200%的关税,以确保此类车厂的产品无法流入美国。此外,如果鹰派团队在特朗普政策中占据主导地位,特朗普政府则不仅会逼迫中国企业减少对美出口,还可能会减少中美之间的民间联系、教育和学术交流,从而对两国的民意基础造成冲击。
经贸政策方面,特朗普可能继续推动中美经贸协定谈判。特朗普是一个典型的交易型政治家,注重解决具体问题。特朗普在上一任期间完成了中美第一阶段贸易协议,显示出他在赤字问题、贸易顺差等经济议题上的务实态度。与民主党总统相比,特朗普交易型策略意味着他更看重具体成果,而非拘泥于意识形态。因此在实际操作中,特朗普或会选择在经济议题上继续进行协商,以确保美国利益。对此,美方可能就补贴政策、知识产权保护及贸易平衡等多个方面进一步与中方展开谈判,甚至在中美贸易谈判第一阶段协议基础上开展第二阶段甚至第三阶段谈判,而不是聚焦拉帮结派,搞各种军事安全同盟。
特朗普对中国企业赴美投资一事持相对开放态度,或将多管齐下鼓励或要求中国企业赴美投资设厂。特朗普在竞选时就多次表示希望通过更高关税等措施鼓励制造业回流,并欢迎外资企业在美设厂。此前因为中美贸易战,大量尝试进入美国市场的中国企业在墨西哥设厂。特朗普表示,中国企业在美国如果能够实现本地化,他本人欢迎中国汽车在美国设立工厂。这将为中美经济合作开辟新的空间。福耀玻璃已经在美国设厂并生根落地,宁德时代则正在与美国企业洽谈投资落地等事宜,相关案例证明了这种合作模式的可行性。而且,日本当年就是通过大量扩充在美设厂,缓解了美国打压日本的矛盾。相比之下,拜登政府在这方面的政策则显得更加保守,甚至对部分中企的投资设置了障碍。因此,特朗普上任后,中美或可就支持中国企业赴美投资建厂增进沟通与合作。
五、做好经济外宣与舆论引导工作
1.借助“他者叙事”,发挥驻华外交官、外籍人士、国际青年在对外传播与叙事方面的作用。一是利用好“身边的国际社会”,如驻华大使、国际组织在华代表、跨国公司高管、外国在华商会代表及驻华外媒等。可建立跨国公司与我政企学研等各界人士午餐交流研讨会,及时就最新政策与形势交流相关情况与意见。二是由国际青年讲述中国故事。如GYLD国际青年领袖对话项目,为国际青年搭建多样化对话交流平台,以国际青年的视角观察中国、理解中国、讲述中国。三是鼓励、支持“洋网红”“洋主播”利用短视频方式,用他们的话语体系讲述中国故事、北京体验等。
2.鼓励国际传播相关机构用新闻信进行国际传播。新闻信(newsletter),即基于电子邮件订阅的刊物,是西方专业机构进行传播的最重要渠道之一。目前,我国在这一极为重要的国际传播渠道投入的资源远远不足。据了解,全球化智库(CCG)可能是中国大陆唯一一个常年提供英文新闻信的机构,对外提供三种相互独立的新闻信产品:CCG Update、The East is Read和Pekingnology。新闻信可成为中华民族共同体对外话语与叙事的有效方式。为此,建议尽快填补在新闻信传播手段上的空白,鼓励和支持有关新闻单位和智库调动资源,制作相关议题新闻信,并对外精准推送。
3.将智库与工商界结合起来,通过智库助力北京企业“走出去”。据企业反映,它们在“走出去”的过程中很希望得到智库的助力。企业在“走出去”的各个阶段,需要与目的国进行充分的交流,需要建立良好的信任,更需要通过国际传播进行品牌建设。而善于开展“二轨”外交的国际化智库,正是中外交流的桥梁,能帮助企业与目的国政府、机构、企业和社会建立理解和信任。建议通过一定的机制和措施,将智库与工商界结合起来,利用智库提高企业的影响力,使得企业更高效地“走出去”,进而实现“走进去”和“走上去”。例如,定期开展由政府、企业、智库三方参加的座谈会,实现国际信息的对接和共享,实现智库和企业在“走出去”方面的协力。
4. 发挥智库外宣作用,扶植培育一些国际化高端社会智库,形成智库发展的“鲶鱼效应”。智库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载体,在公共外交和文化互鉴中可以发挥重要作用,不断增强我国的国际影响力和国际话语权。其中,社会智库由于其民间性、自主性、灵活性与创新性等特点,往往身份灵活、反应迅速,在参与民间对外交往方面具有独特优势,可在二轨外交、海外统战及国际传播等方面发挥独特作用。
如果说民营经济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生力军,民营企业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和发展活力,那么民营智库作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发展的生力军对活跃政策思想市场具有重要积极意义。可重点扶植培育一些已具有一定国际知名度或初露头角的国际化民营智库,设立国际化高端民营智库建设项目,或将表现突出的民营智库纳入既有高端智库建设项目,培育一批有意愿、有能力开展国际交流的国际化高端民营智库。
在特朗普2.0时代,中美关系可能面临更多不确定性的情况下,北京可与友好城市等举办多主题双城论坛,充分调动包括社会智库在内的多领域民间外交资源,营造多彩国际化交往氛围。可建立社会智库联盟,发挥统筹作用,加强在京智库间交流合作,发挥各类型各领域智库优势服务于北京对外交往需求。建议鼓励社会智库等在京或“走出去”打造国际高端品牌论坛,设定议题,引导国际舆论走向及国际议程设置,扩大国际传播及统战工作团结影响范围。
本文依据嘉宾的发言录音整理,未经本人审阅,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