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CG图书|王辉耀:国际合作有助于中国企业进一步实现增长

编者按

在全球经贸格局深刻调整的背景下,中国企业的国际化发展面临新的机遇与挑战。重读这篇文章,其对中国企业国际合作战略的分析仍具有重要参考价值。当前,在逆全球化思潮涌动、地缘政治风险上升的形势下,作者提出的通过深化国际合作实现共赢的思路尤为值得关注。

本文摘自《命运与共:中国与全球化的未来》一书,全面梳理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企业”走出去”的历程,深入分析了新形势下企业国际化面临的挑战,并从第三方市场合作等视角提出了富有建设性的思考。作者作为长期关注全球化议题的专家学者,为我们提供了理解和把握中国企业国际化战略的独特视角。


 

《命运与共:中国与全球化的未来》

 

王辉耀著

全球化智库(CCG)译

ISBN:978-7-5236-0776-3

出版时间:2024.7

出版社: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对中国企业而言,国际合作是开启进一步增长机遇的关键。


 

自20世纪80年代初步涉足海外市场以来,中国企业已在全球多个领域 拓展业务,目前在《财富》全球 500 强企业中占有 120 多个席位。如今,全球化对中国企业的持续增长依然重要。然而,不断变化的国内外形势要求企 业采取新的手段和方式来实现增长。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企业国际化经历了几个阶段。从 1978 年到 1990 年是准备阶段,在这一阶段中国企业完成现代化转型、学习外国经验。20 世纪 90 年代初期,“走出去”正式开始,中国企业在政府政策的扶持下开始向海外 市场进军。2001 年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为中国企业融入全球市场打开了新的大门。随着海外投资和业务的不断增长,中国企业积累了经验、专业知识和技术,加深了对国际管理实践的理解。

全球金融危机后,中国企业海外活动的规模和范围不断扩大。他们寻求 新的全球化途径,从出口、境外承包项目和劳务合作转向绿地投资和对外并购,以增强实力并在新市场站稳脚跟。典型案例包括 TCL 收购施耐德(2002 年)、联想收购 IBM 个人电脑业务(2005年)和吉利收购沃尔沃(2010年)。到 2015 年,“走出去”势头强劲,中国首次成为全球资本净输出国。

过去40多年,中国企业成长迅速。然而,现在国内外形势都发生了变化,这给中国企业带来了新的挑战。

国内方面,中国曾经依靠大量廉价劳动力成为世界工厂,如今这一情况 已经改变。一线城市越来越向发达经济体看齐,工资水平和环保要求已经上升,成本竞争力和国内增长潜力已经减弱。中国企业别无选择,只能继续走 向海外,通过海外市场优化资源配置,通过升级和创新提高自身在全球价值 链中的地位。

海外方面,由于贸易紧张局势和保护主义的加剧,所有跨国公司都面临 着逆全球化的冲击。新冠疫情加剧了这些挑战,各国对外国投资的审查也收紧了。对于像华为这样的中国企业来说,情况更加严重,在经济政策上它们 面临着日益严峻的信任风险和地缘政治挑战。

尽管取得了显著的进展,但要跻身顶级跨国公司的行列,中国企业仍然面临严峻的考验。这包括利用更多国际人才,适应不同文化,加强风险管 理,并将重点从“产品全球化”转向“品牌全球化”。

未来40年中国企业的前景将取决于它们能否克服这些挑战。幸运的是,这些问题都有一个共同的解决方案:国际合作。

这种全球化合作模式的条件已经成熟。“一带一路”倡议已经搭建好舞台,越来越多的参与者渴望与中国企业合作。

除了与东道国合作外,与第三方国家的伙伴关系也将成为释放新的增长机遇的关键。例如,根据2018年签署的《关于中日企业开展第三方市场合作的备忘录》,两国企业可以在东南亚等地区合力开展业务,而不是互相对立。从竞争到合作的转变不仅有利于改善双边关系,也有利于企业自身。

同样,美国和欧洲的跨国公司拥有先进的实力和丰富的全球经验,可以成为中国企业的理想战略合作伙伴。通用电气(GE)等企业已经成立了专门 的团队,寻找“一带一路”倡议的国际合作机会,与中国同行一起在全球范围内开展工程总包(EPC)项目。这种合作关系使中国企业能够发挥协同效应、优化资源配置、规避经济和政治风险。这种关系也有助于年轻的中国企 业避免在全球化过程中犯错。

但并非所有合作都能圆满,企业必须选择优势互补、符合长期战略的合作伙伴。国家机构和多边机构如中国国际发展合作署,可以帮助牵线搭桥和 提供便利。与世界银行和亚投行等组织合作,有助于获得资源、强化风险管 理和可持续性,从而获得长期成功。

通过培育国际伙伴关系,中国企业可以提升自身的国际地位,同时也有助于塑造更具包容性的全球化模式。这将为跨国融合提供更多支持,并确保中国企业在未来40年甚至更长时间内继续成为中国改革和发展的载体。

 

-相关链接-

风云激荡的世界 | 《命运与共:中国与全球化的未来》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