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辉耀:数字时代智库建设与舆论传播的四点思考

2025年1月13日

2024年12月25日,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在人大立德楼举办了“数字时代的智库建设与舆论传播”圆桌论坛暨国发院中文官网新版发布仪式。全球化智库(CCG)理事长、国务院原参事王辉耀博士受邀参加本次论坛,并在“如何提升中国智库全球治理能力与舆论传播效能”为主题的专题研讨中发言。以下是王辉耀博士在本次专题研讨会上的发言:

尊敬的各位专家、同仁,非常荣幸能在这里,以从业者的角度,和大家分享一些关于智库建设的实践体会与思考。正如王莉丽院长所言,智库发展需要多元局面。回首改革开放40多年,民营经济蓬勃发展,民营企业为国家发展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如今,民营智库建设也迎来新契机。我们即将迎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意见》十周年,民营智库作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的重要组成部分,有望像民营经济一样,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及国际环境改善中发挥关键作用。在此,我想从四个方面谈谈数字时代智库建设与舆论传播的具体体会。

首先,议题设置至关重要。

长期以来,我们在国际上总被欧美智库提出的议题牵着走,原因就在于其强大的议题设置能力,各种概念层出不穷。

对此,我们也在不断尝试并取得了一些成果。例如,十多年前,当全球化概念尚未普及,甚至被误解为美国化、西方化时,我们坚持认为中国应拥抱并引领全球化。经过长期的扎实研究和宣传推广,我们在人本全球化、经济全球化、全球化与全球治理等领域形成了内容丰富的研究积淀,与国内外知名出版社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十余年来出版中英文图书百余本,举办近千场“全球化”相关的论坛和研讨会,推动了全球化在中国的发展和广泛认可。如今,中国已成为参与和推动全球化发展的重要力量,这是改革开放与加入WTO后经济发展的结果,但一定程度上也是议题设置的成功范例。

再比如,2024年12月7日,在第22届多哈论坛启幕当天,我们与多哈论坛联合发起并共同邀请多位全球南方国家领导人参加了主题为“中国在崛起的全球南方中的角色:重新定义未来的世界秩序”的中国专题重磅分论坛,邀请了卢旺达总统卡加梅、纳米比亚总统姆本巴、巴巴多斯总理莫特利、洪都拉斯外交部长雷纳等重磅嘉宾,深入探讨了中国的经济与政治影响力如何促进全球南方之间的合作,推动全球贸易网络发展等议题,获得了包括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新华社等国内媒体和外媒的积极报道,产生了良好效果和积极影响。

多年来,我们持续举办中国与全球化论坛、中国全球智库创新年会等品牌论坛,深知好的议题是吸引优质嘉宾、注入新鲜活力的关键,因此做好议题设置也是我们筹办论坛时投入精力最多的一个环节。

其次,数字时代要强化智库的数字传播与对话。

CCG高度重视对外传播工作,在国际互联网平台上构建多维传播体系,着力打造融媒体矩阵,在X(原Twitter)、YouTube、Facebook、Linkedln等国际社交媒体拥有独立账号,并在这些平台上发布专栏文章链接,使之通过社交媒体的“关系传播”网络扩散到国际舆论场。

考虑到国际受众的媒介使用习惯,为进一步提升提高智库思想成果的“落地率”,CCG推出英文新闻信矩阵,用于发布CCG图书、报告、活动详情及专家文章等内容,也提供对中国最新政策和时事的深度解读。目前,我们有三个新闻信,Pekinology、The East is Read 和 CCG Update,我们通过邮件向约 3 万个邮箱精准推送信息,订阅者涵盖各国的外交部、国务院、智库、跨国公司、国际组织及新闻媒体等。而且,我们经常在交流中收到反馈,很多来访者对CCG新闻信表示称赞和感谢。可以说,这种传播形式很好地提升了国际受众的阅听体验,增强了智库研究成果的国际传播效能,提高了在国际上的显示度,这是数字时代有效的传播方式。

疫情期间,我们举办了 100 多场对话,与哈佛大学教授格雷厄姆?艾利森,“软实力之父”约瑟夫?奈,美国前财长、哈佛大学荣誉校长劳伦斯?萨默斯,美国对外关系委员会会长理查德?哈斯,桥水基金创始人瑞?达利欧等数十位国际意见领袖进行了深度对话,达成诸如避免热战和脱钩、中美并非进入新冷战、增进全球治理领域合作与交流等共识,在进行对话全球直播外,我们还将对话内容放在云平台上供大家免费浏览,很好地吸引了西方主流社会的关注,推进了中国故事、中国视角的全球化表达,极大地拓展了交流范围和影响力。

第三,数字出版意义重大。

我们在2021年发起“China and Globalization”中英文图书系列,出版了10余本图书,如帮助马凯硕、约瑟夫·奈出版书籍,而且仅马凯硕《亚洲的 21 世纪》(The Asian 21st Century)这一本书就取得英文世界下载量超400万的佳绩,此外我们还编著了两本《驻华大使看中国》以及上百个国际组织智库专家看中国等相关书籍。

此外,我们还通过在《纽约时报》、《金融时报》(FT)、《南华早报》等开设专栏的方式发表智库观点,如我在《南华早报》已连续多年每月一篇专栏文章,有力地传播了智库观点和思想。

第四,要注重叙事创新。

近年来,随着全球化发展下经济放缓、失业增加、贫富悬殊等问题凸显,中国常在国际叙事中被当作替罪羊,实际上美国的问题是其跨国公司盈利未回流,贫富差距扩大,却将责任归咎于中国。中国应加强自身叙事,中国有着独特的民主体系,中国全过程人民民主、协商民主下,通过考试选票选拔人才,层层递进,从村官到中央,与西方靠演讲竞选总统的模式截然不同。而且中国没有侵略扩张基因,且秉持集体主义,重视家庭、教育,以天下为公、天下大同为社会理想。美国前驻华大使特里?布兰斯塔德在离开中国时的告别招待会曾总结三个中国特点:家庭观念强、重视教育且勤劳勤奋。要讲好中国故事,我们应创新叙事方式,让更多国家理解中国的真实情况和发展逻辑。

在创新叙事上,首先,民间叙事可多些客观理性表达,在交流中秉持谦和自信、包容平等的对话姿态,用事实与数据说话。我们要注重从理念与宏观层面展开中国叙事,也要加强事实和数据等微观层面具体情况的交流,有时事实和数据更容易被理解和接受。同时,谦和不代表不自信,包容不代表没有立场,在对外交流中可以各自讲述自身的理念观点,秉持谦和平等的对话姿态,而非一定要以锐利的口吻寻求说服或扳倒对方。能把自身理念传播出去本身就是一种有效沟通,即便不能说服对话方,但能够让更多人愿意倾听并了解我们的理念,就是进行了十分有效的国际传播。

其次,在国际叙事中要更多注重情感共鸣,不仅要讲中国的故事,也要注重倾听了解别国的历史文化及现实需求,多说中国与各国的共同价值及普遍性问题。情感共鸣点是国际交流的公约数,真正能打动人的往往是细节。我们对世界许多国家的了解还很不足,要在多倾听中了解别国,并将我们想要表达的与对方想听的有机结合起来,在共情基础上展示中国文化的开放包容、友善真诚。注重强调全球共有价值,多以全球共有价值观为参照讲述中国故事,从多边角度讲述中国对全球化贡献的故事与细节,多用别人听得懂的大逻辑来讲中国自身发展的逻辑。

再次,要主动走出去,广泛迎进来,勇于直面不同意见,积极在国际主流论坛及媒体发声表态,通过国际传播主流渠道将中国声音、中国故事传递给更多人。西方话语权占优情况下,接受国际主流媒体的访问非常重要,应避免因为对方不友好或有难以让我们接受的观点就拒绝接受对方访问。同时,在社交媒体大发展时代,要想被更多年轻一代所了解,也需要通过国际社交媒体全方位发声。

总之,在智库建设的道路上,我们在实践中积累了这些经验,希望能为行业发展提供一些有益参考,共同推动中国智库事业不断前进。

本文依据嘉宾的发言录音整理,未经本人审阅,转载请注明出处

 

王辉耀受邀参加“数字时代的智库建设与舆论传播”圆桌论坛暨人大国发院中文官网新版上线仪式

王辉耀:数字时代智库建设与舆论传播的四点思考

 

关键词 王辉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