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华早报 | 中国与全球南方国家的关系展现了另一种世界秩序的可能性
2024年12月31日今年12月初的第22届多哈论坛上,全球南方国家追求公平世界秩序的努力迎来新契机。在这场为期两天的盛会上,与会各国领导人共同探讨了中国在国际发展格局中日益凸显的角色。这次高层对话恰逢其时,因为当前全球贸易正面临诸多新的不确定性。
作者 | 王辉耀,全球化智库(CCG)创始人
当美国和欧盟等主要经济体释放出回归保护主义政策的信号时——对中国电动车、光伏产品和半导体加征关税,推行碳边境调节机制之际,中国却反其道而行之,宣布将为40多个最不发达国家减免关税,此举立即引发国际社会的高度关注。
这种战略思路在“中国在崛起的全球南方中的角色:重新定义未来世界秩序”分论坛上得到充分体现。来自世界各地的领导人分享了对发展伙伴关系的真知灼见,与当前国际经济合作前景黯淡形成鲜明对比。
中国与全球南方不断深化的合作远不止贸易数据那么简单,更代表着一种全新的国际合作模式。作为全球120多个国家的最大贸易伙伴,中国已经超越了单纯的经贸往来,建立起全方位的发展伙伴关系。
“一带一路”倡议如今已拓展至150个国家,不再局限于基础设施建设,而是发展成为一个全方位的可持续发展平台。在亚投行、新开发银行和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等多边机制的助力下,中国开创的这一合作模式,正在引领发展中国家重新思考和定义经济伙伴关系的内涵。
这种合作模式已经结出累累硕果。卢旺达总统保罗·卡加梅透露, 近期关税减让后,该国与中国的贸易额从3000万美元激增至1.5亿美元以上,自2018年以来增长了274%。
这一合作的成效直接惠及卢旺达民众:农民每公斤咖啡豆销往中国能够多收入4美元,水电站建设和马萨卡医院翻新等重大基础设施项目也相继落地。
纳米比亚的案例同样令人瞩目。该国总统南戈洛·姆本巴着重指出,中国企业积极参与道路建设和矿山开发等基建项目。两国的合作建立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之上,不仅带动了纳米比亚牛肉、羊肉、干果等农产品对华出口快速增长,更开启了绿色氢能开发等创新领域的合作探索。
中国正在开创发展合作的新范式。近二十年来,新兴市场和发展中经济体贡献了全球八成的经济增长。其中,金砖国家更是领风气之先,在全球经济版图中占据了35%的份额。
金砖国家内部的经济影响力日益转化为外交能力,这从中国成功调解沙特阿拉伯和伊朗之间的关系,以及在团结巴勒斯坦争端政治派系方面发挥的作用可见一斑。
多哈论坛上,全球南方领导人的积极响应反映出国际秩序正在经历重要转变。其中,巴巴多斯总理米娅·莫特利的观点尤为值得关注。她回顾了万隆会议精神,表达了众多发展中国家长期以来的共同诉求:全球秩序的制定不应由西方国家单独主导。
她主张在构建多极世界秩序的进程中,每个国家,不论大小,都应享有平等的发言权。这一观点在与会领导人中引发广泛共鸣,尤其是在当前发展中国家正在探索适合本国国情的发展道路之际。洪都拉斯外交部长爱德华多·恩里克·雷纳提出了一个引人深思的观察:一些早已从中国合作中获益的主要大国,如今却试图阻碍其他国家发展与中国的伙伴关系。
纳米比亚总统姆本巴所言:“我们非洲人正在学习如何自主发展,如何选择合作伙伴。”这番话展现了非洲国家日益增强的自主意识。结合卢旺达总统对中国合作模式“不附加额外条件”的赞许,凸显出国际合作关系正在经历实质性的转变。
多哈论坛以“创新势在必行”为主题,生动诠释了中国与全球南方国家在创新领域的合作潜力。与会领导人共同勾勒了未来蓝图:发展中国家正在实现跨越式发展,在谋求可持续发展的同时快速缩小技术鸿沟。气候科技、数字经济、绿色能源转型等领域已成为南南合作的新引擎。
在非洲大陆已经出现了切实成果:中国太阳能技术帮助非洲家庭获得更好的电力供应,通过中非合作开发的数字支付系统正在促进普惠金融,联合论坛正在加速抗旱作物的开发。
虽然其中一些项目起步较小,但这些举措正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创造变革性改变,为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多哈论坛描绘的愿景,为国际发展开启了一个新的时代。正如巴巴多斯总理莫特利所指出的那样,一个更具包容性的世界秩序正在孕育成形。要实现这一愿景,需要全球各大机构同心协力。中国虽然在这一进程中发挥了引领作用,但最终目标是构建一个开放包容、互利共赢的全球发展生态体系。
展望未来,世界银行、亚投行等多边机构必须携手并进,共同回应全球南方国家的发展诉求。世界的未来不在于零和博弈,而在于求同存异、和衷共济。只要凝聚各方力量,就一定能够开创更加公平正义的全球伙伴关系新局面。
文章选自南华早报,2024年12月2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