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忠秀:携手南方国家参与全球经济,这些方面潜力巨大

2024年10月11日

9月14日,在2024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以下简称“服贸会”)举办期间,全球化智库(CCG)与北京市“两区”办合作,在服贸会主会场国家会议中心联合主办2024北京“两区”建设与企业全球化论坛(第十一届中国企业全球化论坛)。在开幕环节,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校长赵忠秀发表主旨演讲。演讲全文如下:

尊敬的朴学东局长、常启德阁下、王辉耀理事长、各位专家、各位嘉宾:

大家上午好!

很荣幸受邀参加今天的论坛,我想借此机会谈一个比较大的问题,就是我们如何来携手推进全球南方现代化。看上去可能和我们今天的主题有点偏移,其实有着很强的内在联系。

北京是中国的首善之区,我们“两区”又是开放的高地,对外经贸大学在北京市的支持下,我们也关注北京的对外开放,我们已经连续两年发布《北京对外开放发展报告》,这个报告也得到了广泛的认可,最近也获评中国社科院的蓝皮书一等奖,这是对我们研究成果的积极肯定。

就在前几天,在北京举行的中非合作论坛上,习近平总书记发表了重要的主旨演讲。他在演讲中提到:“现代化道路上一个都不能少,一国都不能掉队。”得到了全场热烈的掌声和积极的回应。我们现在正在推动中国的现代化,那么中国式现代化对全球南方的发展有什么样的意义?我想结合我们团队的研究和大家做个分享。

今天主要想谈四个方面:

一是关于全球南方参与贸易规则以及投资。这里有一个我们怎么看待开放的问题。如果将开放的历史追溯得更久,可以看到中国在鸦片战争后被迫打开门户,这是被动的开放,而改革开放我们是主动的开放,在开放的进程中当然就有一个互动。今天我们在楼下看的展览也能看到负面清单管理一直在缩减,这里面就有个讨价还价的过程。这个开放是不是“人要我开放,我才开放”,还是我们今天能够自主、主动地开放?今天我们已经走到了自主开放的新的阶段,广大发展中国家其实也有类似的问题,这个开放是不是被迫的?在过往我们认为是不合理的国际经济秩序下,开放就意味着在经济上可能受到霸凌,所以用封闭来保护自己。但这不是一个发展的道路。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特别明确提出,开放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鲜明标识,这可以说是我们70年发展探索所得到的宝贵经验。

怎么样开放?从全球南方情况来看,全球南方国家主要是发展中国家,现在是国际组织和国际经贸规则的主要参与群体,其中除了阿尔及利亚、巴哈马、不丹23个国家以外,其他国家都是WTO成员,也就是多边贸易体制积极的参与者,当然现在的多边贸易体制也受到很大的挑战,受到很大的冲击,但毕竟经济全球化、经济发展有着70多年的成果,新兴经济体已经逐渐认识到国际经贸规则对其发展的重要性,积极参与和维护国际经贸规则的制订及参与修订,就是2.0版的国际贸易规则。截至到2023年,已经生效的区域贸易协定已经超过300个,全球国家在这个区域贸易协定的参与比例达到了60%,部分南方国家签署的贸易协定的量还很大。

中国也是积极扩大和发展中国家签订自由贸易协定和双边投资协定,截至今年6月份,中国已经签署了22个自贸协定,涉及到29个国家和地区,其中也涉及到了20个南方国家。当然,进一步推动此类开放进程并签署相关协议仍面临诸多挑战,尤其是一些发展中国家的代表由于中国的巨大体量,心存一定的顾虑。所以,我们总书记在中非论坛上讲,我们是给最不发达国家单边给零关税,我们是单边开放,这实际也显示了中国强大的自信,我们是自主开放。

以柬埔寨为例,柬埔寨经济发展历程也是饱受曲折。现在发展开放应该说进入了新境界,柬埔寨在经济规模、资源、劳动力和市场需求上,与中国有很强的互补性,中国连续12年成为柬埔寨第一大贸易伙伴。因为时间关系,我就不能展开了。所以,南方国家贸易和投资情况呈现了多样性特征,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经济发展水平、地理位置、资源禀赋、政策环境等,南方国家通过积极地参与国际经贸规则能够带来广泛的正向的影响,这是我们研究的发现。包括非洲大陆,非洲大陆内部的贸易现在呈现了快速上升的局面,从2019年的14.5%增加到了2023年的17%,也就是说增长了20%。中国也是连续15年保持非洲第一大贸易伙伴的地位。如果说这样的发展环境是稳定的,未来实际上是可期的。所以,中国更深地推动开放型世界经济的建设还是大有可为的。

全球南方国家的贸易和投资情况,在过去几年,外国直接投资一直是很强劲地流入了发展中国家,去年发达国家的FDI流入量为3780亿美元,下降了37%,发展中国家外国直接投资下降了7%,但就规模来讲,达到了8670亿美元,这占全球流量的65%,也就是说投资目的地主体从发达国家转向了发展中国家,发展中国家占了全球的2/3,所以这个潜力是非常巨大的,实际这就为我们中国的自主开放,为我们的双向贸易投资合作实际也展示了这样一种签订。

我们获得的启示包括:通过多边和双边贸易协定推动经济发展,约定政策红利;要主动地参与国际经贸规则的制订和修订,不是一个被动的接受者;通过改革开放要有效地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这在中国过往经验中已经得到了明证;要加强区域经济一体化。

二是全球南方国家融入全球价值链的机遇与挑战。我们现在说“三链”: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现在产业链的韧性和自主可控安全水平已经上升到了非常高的地位。2008年金融危机之前,南方国家全球价值链参与度平均为17.6%,2010年以后尽管全球化放缓,但是部分南方国家,如缅甸、越南、巴西、孟加拉国仍然呈现逆势增长的趋势。我们有些后知后觉,今天面临全球化的一种境况,过去一路高歌猛进的超级全球化,现在转入了另外一种常态,甚至我们经常讲的“逆全球化”,我认为“逆全球化”并不是中美贸易冲突的时候,实际上2008年的金融危机就是一个分水岭,只是确认这个拐点需要时间。世界经济结构已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南方国家通过低增加值的生产活动参与到全球价值链,所获得的收入也在逐渐增长。这里面就有沿着这条链能够升级,避免导致低端索性的风险,因为对于吸引外资,外资也并不是稳定的,我们也看到了这样一种外资在全球的布局。其实这不是一个今天的现象,出FDI从上世纪50年代以来一直存在着这样的现象,无论是“雁形模式”还是现在的“拓扑变形”,都有它内在的一种逻辑。

从另一个角度来讲,全球化的底层逻辑,尽管现在遭到了冲击,底层逻辑并没有变,所以“小院高墙”是不长久的。南方国家在全球价值链参与度提升,它的驱动因素应该有说有强劲的国内供应链和需求,这是主要的驱动因素,也就是要发展,发展的内因还是主要,但通过进口推动出口,提高资本劳动比率融入区域内大国生产网络也是主要的驱动因素。我们如何看待进口和出口,往往发展中国家在早期阶段都是出口导向型的,认为进口是件不好的事情,现在我们的认识水平提高,知道进口是为了更好地出口,是为了更好地融入世界经济。这是一个认识提升,也有一些启示。

要保证对外贸易的灵活性和自主决策权,确保国家利益和经济安全不受外部波动的影响,也就是现在要统筹发展和安全的关系,既要高度重视安全,又不能泛安全化;保持长期政治稳定和社会和谐,提供良好的营商环境,增强国际社会信心。这点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也是特别重要的,所以一定要有稳定的预期和信心;保持政策的连续性,为企业和投资者提供清晰的、稳定的预期,这对于评价营商环境,或者按照现在世界银行所说的营商环境来讲都是至关重要的;通过“走出去”战略和其他政策支持,推动国内企业国际化进程。我们今天这个主题讲企业的国际化,国际化到了新的阶段,尤其我听现在南方的朋友讲,现在“走出去”是更强的动力,甚至在国内产业环境下,“如果不出去就得出局”,国内存在这样一种高度竞争的局面。

三是中国和南方国家在构建更有包容性的全球价值链的作用和地位。中国产生了积极的示范效应。我们知道,现在全球三大价值链中心,东亚、亚洲是中国,实际我们取代了20年前的日本;北美还是美国;在欧洲是德国。中国通过有价格竞争力很强的中间产品促进了全球的市场竞争,为南方国家参与全球经济提供了机会。所以,我们看中国和越南的经贸关系就能看得出来,大量中国中间品出口到越南。过去这个中间品是来自于韩国,来自于日本,是这样一种生产网络在发生变化。中国通过提供经济生产要素和开放市场,促进了全球生产和贸易的多样性,帮助南方国家融入国际市场,推动其经济发展和技术升级。

所以,现在这样一种价值链、产业链调整不是个替代关系,实际还是相互促进的关系,并且现在应该说经济联系更加紧密了,包括表象上来看,中美之间的脱钩,直接看上去贸易比重下降了,但要深究内在的生产网络变化,通过间接的,实际这个联系更加强了,某种意义上就更有韧性了。

全球南方国家在发展过程中一定不要补这个课,而是一开始在这个进程中就要走绿色、低碳发展的道路,应该说中国也还是提供了这种经验。十多年前,我们在讲应对气候变化时感到是很大的压力,包括能源转换,现在讲的清洁产品的生产。今天现在已经变成中国最强的竞争力,反观整个世界却对中国的,主要是欧美对中国的绿色产品施加关税,应该说违反公平贸易规则的,如果也借用公平贸易来讲,这也是违反的,因为我们应对气候变化,这是全球的挑战,在这方面也看得出来,绿色发展是有压力,但变成了动力,而由这个动力现在形成了更强的竞争力。

南方国家在绿色低碳现代化中的主要挑战,包括政策法规方面的,政策执行力度不够,法规体系不健全,执法能力有限,经济技术方面也出现了技术能力不足,资金短缺以及市场机制不完善。社会文化方面主要是公众的认知和参与度,社会基础薄弱。所以,在这方面要加强政策协调与多边合作,这是关键,要推动绿色技术创新与应用,这是核心,要促进绿色金融发展,这是重要的保障。提升公众意识与社会的参与,应该说在全球南方现代化进程中,绿色发展进程中就要把它作为鲜明的特征。

四是有关启示。总的说来,中国的开放,将来我们要进一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建立更高水平的开放新机制。

改革开放与国际化,双市场、双资源的利用,利用国际贸易和国际投资,利用比较优势促进资源和要素互补。劳动密集型到资本密集型的转变,产业结构升级带来规模经济和产业配套的优势,稳定的制度环境,这个制度环境要稳定、透明、可预期,这样才能稳定市场的预期。

激励相同融合的经济增长范式,广泛参与的竞争机制,竞争才能进一步推动创新,要正确处理好保持央地关系,保持微观主体与客观主体的一致性,既要认同中央的领导也要鼓励地方的首创精神,创新精神,北京的“两区”建设体现得非常明显。对国家来讲,宏观稳定就是重要的挑战。

基础设施建设,包括交通网络完善,我们有全球领先的高速公路网,高速铁路网,国内大市场,这都推动了经济的发展。

要加入并受益于全球价值链,通过降低进口关税、技术创新,提升国内企业的国际竞争力,通过技术引进和吸收,并且从加工制造到设计,再到平台创新,升级上来讲是对服务贸易在总贸易中的比重已经迁移到的14.6%,基本上服务贸易对货物贸易,中国过去比重应该是15%,但发达国家到了30%,可见我们服务贸易发展,不论是规模还是比重,质量结构也仍然有很大的空间。这就是为什么我们要大力促进服务贸易的高质量发展。

推动国际发展合作。全球化发展倡议、“一带一路”是在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贸易投资和技术转移合作,以及数字化转型方面,实际合作的空间特别大,尤其现在跨境电子商务、数字贸易方面,中国有非常好的实践,而很多发展中国家其实应用场景潜力也非常巨大,完善了网络的最后一公里,我们看到所谓“新四小龙”的出海,某种意义上是在重塑经济发展的模式。

所以,在这方面应该加强合作,尤其在服务贸易发展方面还是要推动便利化,在这个基础上,再进一步推动自由化,尽管我们现在面临各种各样的风雨。可预见的,也许未来在数字贸易方面也会遭遇这样一种冲击,施限、施压,以国家贸易的名义,国家安全的名义,我们要做好以规则应对规则的挑战,这也是我们工作或战术甚至对应斗争的策略。所以,我们要熟悉规则,利用规则,并且改革不合理的规则,以利于开放的世界经济发展,我们北京建设实际就起到了标杆示范作用,作为中国开放经济,北京“两区”有着独特的地位。

谢谢大家!

本文依据嘉宾在由全球化智库(CCG)主办的“第十一届中国企业全球化论坛”的发言录音整理,转载请注明出处。

 

■ 第十一届中国企业全球化论坛视频

视频合集 | 第十一届中国企业全球化论坛

Videos | 11th China Inbound-outbound Forum

 

【历届回顾】

第十一届中国企业全球化论坛在北京服贸会上成功举办

第十届中国企业全球化论坛成功举办

第九届企业全球化论坛举办 聚焦制度创新与可持续发展

第八届中国企业全球化论坛 聚焦全球服务贸易趋势 展望绿色和数字经济发展

中国服贸会扩大开放暨第七届企业全球化论坛成功举办

第六届中国企业全球化论坛成功启幕

第五届中国企业全球化论坛在三亚盛大启幕

第四届中国企业全球化论坛在三亚盛大启幕

第三届中国企业全球化论坛于海南三亚盛大开幕

第二届“中国企业全球化论坛”于海南三亚盛大召开

首届“中国企业全球化论坛” 成果丰富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