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首席经济学家白乐夫:提高对亚洲自然、气候的投资
2024年8月12日2024年5月25日、26日,由全球化智库(CCG)主办,中美交流基金会(CUSEF)协办、当代中国与世界研究院(ACCWS)支持的“第十届中国与全球化论坛”在京盛大开幕。在以“塑造未来的全球气候与自然治理”为主题的气候圆桌上,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首席经济学家白乐夫(Erik Berglöf)发表以下观点:
我参与到了AIIB,在此之前加入到多边主义银行有20年的时间了,所以我确实看到了很多变革。尤其是我们确实特别需要气候变化相关的一些行动,这样一些行动是迫在眉睫的。首先我们会关注目前这些挑战火烧眉毛的紧迫性到底有多紧迫,以及碳足迹在2025年之前如何能够达到巴黎协定的目标,还有就是各个行业的足迹到底有多少,所以我们认为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他们可能是问题的一部分,但是特别重要的就是,在这个漫漫的长路当中我们需要每个国家,每年45亿美元投入到这样一个历程当中,最后才能满足2025、2030甚至是更远的巴黎协定的目标。所以我认为这并不是一个气候纯粹的话题,这是整个自然的一个话题。
有一个报告当中讲自然及基础设施,意思就是这不仅仅是一个自然获益型的解决方法,我们需要考虑整个自然在提供服务方面的趋势和潜力到底有多大。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会发现,自然可以提供的东西远远超过了我们所说的气候变化如何缓解,或者如何减少等等这样一些工作。因此,我们所谈的话题完全超越了我们之前界定的话题和幅度。全球排放55%是来自于亚洲,所以我们需要做出一些改变,我们确实需要有机会来做投资,投资到自然当中,来管理自然,在亚洲为亚洲服务。
要考虑现在的情况应该如何做,多边的银行可以帮助我们在其间发挥作用,达到这个目标。但是如何能够有效地将这个目标达成?以及能够有什么样的资源可以进行调度,还会遇到什么样的风险,我们需要去了解。最终不仅仅是公共行业或者政府关注这个事情,风险的降低需要各方参与,尤其是私营行业。这样的话,才能够把多边银行的能力得到一个真正的建设,我们需要各方的通力合作。
我还要提醒一下大家我们现在所面临的挑战,的的确确在我们缔造能力建设方面,或者人类在打造自己能力方面所面对的最大的挑战,没有之一。因此,我们看到了现在供应链或者是供应的不足和紧张的局面可能还会持续比较长的时间,我们需要善加治理。各个国家内部以及国家之间,以及在市场、金融机构之间的合作和治理都需要逐渐地梳理和重新的简化。所以据此我可以说,我们作为我们一个体系如何合作?如何作为个别的个体进行合作?更好地应对气候变化带来的挑战,这确实是令人深思的一个话题。
多边开发银行(MDB)体系的改革将会持续,而且持续了比较长的时间了,联合融资或者是共同投资大家有各自的标准,AIIB现在应该说是是除了世界银行格外,是最大的在亚洲地区联合融资的实体或者银行。所以我们需要开始思考在不同的战略以及在不同的业主项下如何能够把MDB最终的资产负债表做到漂亮或者是让它能够得到一个更大的数字,这是我们需要考虑的问题。现在每年可能是100亿美元,让我们能够更好地投资到发展中国家当中,这也是除了世界银行外的另外一个投资到基础设施当中最大体量的多边银行。我们希望在投资的时候能更多地使用当地的货币,而不仅仅是美元或者日元,我们希望能够鼓励使用更多的本地货币,这需要通力合作,大家达成一致意见和通识。
总的来说,AIIB有非常大的投资实力,因为我们每年投资几十亿、上百亿的基础设施,在发展中国家进行自然获益型的发展。所以我们在气候上的关注点首先就是要有一个目标,在明年我们将对于气候的投资提高到55%,在2030年的时候,我们希望能够投资500亿美元。可能和所有的多边银行相比不是特别多,小巫见大巫,但是对于AIIB来说确实是比较大的一个进步了。去年我们每一个项目都经历了巴黎协议相关标准的审核和验证,确保它是环保的,同时也是能够与未来的目标并行的。每一个项目是第一次以政策为基础,考虑到气候变化方面的借贷,其目的就是为了更好地应对气候变化的问题。
本文依据嘉宾在由全球化智库(CCG)主办的“第十届中国与全球化论坛”的发言录音整理,未经本人审阅,转载请注明出处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