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 | 王辉耀与丹尼斯·西蒙精彩问答:如何实现“5年5万人”愿景

2024年7月29日

2024年7月5日,全球化智库(CCG)与国际人才组织联合会(AGTO)、国际青年领袖对话(GYLD)项目共同举办“中美青年人文交流”主题对话。期间,国际人才组织联合会主席、“国际青年领袖对话”顾问、昆山杜克大学前常务副校长丹尼斯·西蒙(Denis Simon)博士与CCG理事长王辉耀博士围绕如何增进中美青年人文交流进行了深入对话。以下为对话全文:

CCG理事长王辉耀: 丹尼斯,很高兴再次邀请你来CCG交流。CCG一向对教育予以高度关注,十年前,我们就在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了《国际人才蓝皮书》。我们一直非常重视人文交流,相信今天的活动是中国为数不多的专注于中美交流、尤其是中美学生和年轻人之间交流的项目之一。

你在昆山杜克大学担任副校长多年。在此之前,我知道你还曾在亚利桑那州立大学、俄勒冈大学、纽约州立大学担任副教务长。你毕生都致力于教育事业,特别是致力于促进中美之间的交流。刚才CCG发布了最新报告,现在我想谈谈我们应该如何真正实现未来五年邀请五万名美国青少年来华交流的愿景。CCG针对这个问题提出了十几项建议,并将在下周一发布书面报告。

我想请教的是:在中美人文交流,尤其是年轻人之间的交流如此重要的背景下,你认为我们可以采取什么机制来促进这种人文交流?美国需要有更多了解中国的人才,而中国相比之下有更多了解美国的人才,因为中国每年仍有30万学生在美国学习。

美国驻华大使尼古拉斯·伯恩斯最近表示,美国2023年累计向中国学生及家属发布了10.5万份签证。他提到,今年发放的签证数量甚至比去年还要多。然而,相比之下,美国学生赴中国学习的人数则显得非常少。疫情前在华美国留学生人数约为1.5万,现在可能只有3000名。最近在接受《华尔街日报》采访时,我提到目前在华美国留学生人数接近3000,但与每年30万名在美学习的中国学生相比,美国来华学生数量仍显不足。因此,如何在未来五年内实现邀请五万名美国青少年来华交流的目标?对此您能提出哪些建议?这是我的第一个问题。

国际人才组织联合会主席、“国际青年领袖对话”项目顾问、昆山杜克大学前常务副校长丹尼斯·西蒙:我认为我们必须认识到的一点是,我们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因此即使以前的方法曾经有效,现在也不再适用了。

我认为新一代的美国学生对中国产生兴趣,不是因为他们想学习儒家思想或中国古代历史,而是因为他们想了解中国在当今全球重大挑战中的作用。他们关注中国在环境保护、医疗健康、水资源管理等领域的现状,并对中国电动汽车领域的迅猛发展感到兴奋。我认为,要吸引更多美国学生来到中国,就应当将学生与当前的时事热点问题相结合,让他们更好地理解中国在全球事务中不断演变的角色。这些学生不仅对全球治理问题感兴趣,他们还希望参观那些将可持续发展作为政策核心的城市和乡镇。他们渴望见证中国智能城市的发展,亲身体验中国的新面貌。当然,这并不意味着学生们不需要学习语言、文化等方面的知识,但我认为,我们需要对这些全新一代的学生群体进行投资,以帮助我们吸引到更多的年轻人。

我提到我们进行过两次网络研讨会,我在会上非常坦诚地询问学生为何不愿意来中国学习。同场的中国同行非常认真地展示了中国的优越生活条件、美味的食物以及会讲英语的教授等,但这些并未能触及学生们的核心顾虑。真正的问题在于,随着中美关系的紧张形势加剧,家长对将孩子送来中国感到极度不安。此外,还有一种心态是,他们不理解为什么要投资于学习中国的知识,因为最终可能无法在中国找到工作。美国企业正在撤出中国,至少是有这样的说法。家长们看不到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那种职业发展前景。

因此,我们必须扭转这一局面,我们需要向学生介绍这些新机会,让他们了解这些新兴问题,并让他们融入一个可以提供就业或实习机会的网络。我们需要为他们创造有价值的成果,因为这些学生在全球其他地方也有一些机会,而目前他们并未看到来中国交流学习的特殊价值。

CCG理事长王辉耀:谢谢你,丹尼斯。我同意你的观点。我认为当前的环境不利于吸引更多的美国年轻人来到中国。正如你所提到的,政治环境以及公众的不信任或甚至恐惧感都是问题所在。此外,职业前景也是一个重要因素。过去,人们来中国的热情如同淘金潮,但现在这种趋势已经显著放缓。你还提到,美国在推动青少年来华交流学习方面没有相应的协调机构。尽管面临这些困难,我仍然认为,中美作为世界上最大的两个经济体,必须促进人文交流。苗博士刚刚介绍了CCG的报告,我也想在此基础上补充一些观点,也希望你能提出一些补充意见。

我想补充的是,在过去一年里,中国对全球数十个国家实施了免签政策,其中包括大部分欧盟成员国,以及澳大利亚、新西兰、新加坡和马来西亚等国家。那么,我们为什么不能为符合条件的美国年轻学生提供免签待遇呢?我甚至认为,所有希望来中国的美国人都应享有免签政策。我们可以将这一政策扩展到美国公民。我认为这将是我们的最大优势之一。家长希望陪伴他们的孩子,如果他们不需要签证,就可以更容易地来中国。这是我提出的第一个建议。

第二,中国拥有近3000所大学。我们可以选择其中1000所拥有国际项目和外国学生的大学,如果每所大学能接待50到100名美国学生参加夏令营或暑期交流活动,那么这样大约能接待1万名学生。

举个例子,我刚从华盛顿回来,杜克大学、哈佛大学等众多高校在华盛顿举办了全球大学峰会,我参加了该会议。会议期间,我了解到杜克大学计划在今年夏天派遣75名美国学生前往昆山杜克大学,仅这一所大学就能为近70到80名学生提供交流机会。此外,华盛顿的一所知名高中也将派遣30名优秀的高中生前来中国学习。

所以,如果我们能选出1000所中国大学,每所接待50到100名美国大学生,再加上500个高中交换项目或夏令营吸引30所美国高中的参与,就很容易实现5万人的目标。

当然,除了上述措施,我们还可以利用校友会和友好城市项目。中美已经建立200多对友好省州和友好城市关系,每对友好城市可以负责100个名额,这是完全可行的。我们还可以借助中型企业资源。我们需要吸引更多美国学生来中国,可以增加国际学校的数量,丰富英语教学课程,并引进更多英语专业教授,这些都是可以实施的措施。我们甚至可以鼓励私立学校参与其中。在中国,有1000所国际英语学校。我们可以为每所学校设定一个50名学生的配额,以支持社会公益和慈善事业。每所学校都可以为促进中美交流关系做出贡献。如果中国的1000所国际学校每所能够接待50名学生,那么总人数也将达到5万人。

因此,有许多方法可以实现未来五年邀请五万名美国青少年来华交流的目标。我认为,我们需要广泛传播这一信息,并鼓励人们这样做。加强人文交流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你对这些建议有什么看法?

国际人才组织联合会主席、“国际青年领袖对话”项目顾问、昆山杜克大学前常务副校长丹尼斯·西蒙:我认为这些建议都非常好,但我必须指出一个重要问题,你忽略了一个关键点:如何解决从美国到中国的交通问题?要知道,机票价格并不便宜。据我了解,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已经在这方面做了很多工作,他们已经与中国航空公司积极沟通过。我们也计划与美国航空公司进行谈判,探讨是否可以提供每个航班五张免费机票、每个航班50%的折扣,或其他类似的优惠措施,以帮助学生顺利到达中国。这是必须克服的一个重要障碍。

第二个障碍是资金和预算。你必须认识到,关于“五年五万人”的公告是在去年11月份才发出的,各大学和学校的资金支持还不够体系化,如何为这个倡议提供资金仍在逐步摸索之中。虽然我们接触的每所大学都表示愿意提供必要的财政支持,但目前双方都没有一个系统的预算流程来支持这些项目。不过资金不应该成为障碍,因为在中国获利丰厚的跨国公司、对亚洲感兴趣的基金会,以及一些已经支持学生出国留学的学术机构,都可以参与其中。我们需要让这些机构将中国重新列入留学目的地推荐名单上。

美国国务院目前仍将中国列为所谓的“第三级国家”,意思是“如果没有必要,最好不要前往”。这是由于一些商业人士曾遭遇拘留或其他麻烦。对此,有许多人提出了反对意见。美国国务院对中国的风险评估政策仍然是一个重大障碍,特别是对公共机构来说。多年来,这些公共机构一直依据国务院的风险评估政策行事。因此,除非国务院能够放宽这一政策,否则这始终将是一个难以克服的重要障碍。最让我担心的是,在美国,如果没有一个专门负责推广或营销的机构作为在地倡导者,美国人可能会处于一种“随遇而安”的状态。尽管你们提出的建议都非常不错,但我的首要问题是:谁将负责这些建议的实施?这实际上并不是CCG的工作,应该由类似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或美国方面的对口组织来推动这些项目。

我们必须自问,为什么美国官员来中国访问时总是满面笑容,谈论着要改善双边关系,但当需要采取实际行动时,却总会出现新的制裁、新的限制。我们需要展示善意并拥抱习近平主席提出的“5年5万人”倡议,但其所需的推广和宣传活动尚未得到有效推进,这是非常令人失望的,尤其是对像我这样的人。我依然致力于搭建中美往来的桥梁,我认为,现在没有比中美教育交流更需要得到振兴的双边关系了。

CCG理事长王辉耀:非常好的评论。我认为我们几乎可以实现的一个目标就是取消美国政府的旅行禁令或旅行限制。如果中国人能做什么的话,我们应该行动起来。我们应当积极推动解除这些限制,消除阻碍人们来华的重要障碍。这是第一点。

第二点,你提到在美国从事此类工作的人员并不多。因此,我们应当继续加强这些机构间的联系。例如,杜克大学已经带来了将近100名美国学生。我还和哈佛大学的柯伟林教授交谈过,他计划将几十名哈佛大学的学生带来中国。还有许多类似的高校,所以我们为什么不鼓励所有的教授、院长和校长带领他们的学生来中国呢?我们拥有传统的学术联系,这些学术纽带的力量仍然相当强大。因此,与其依赖一个国家级组织来全面监督,不如动员各州州长。例如,加州州长对中国持有非常积极的态度。加州拥有伯克利、斯坦福等多所大学。

另外,我还想提出一个建议。目前,虽然一些中国组织对接待其他种族美国青少年表现出兴趣,但实际上,美国有五百万华裔家庭的子女,他们也是美国公民。华裔家长可以陪同他们的子女前往中国,如果能够有效利用这些华裔资源,或许可以为加强中美交流发挥作用。

我认为有很多方法可以实现这一目标,但中国与几百所美国大学和高中建立了合作关系,我对这些机构间联系仍然怀抱着很大希望。我们应当动员所有这些大学的校长或副校长积极采取行动,主动开展联系。这不仅仅是一个协会或某一城市的责任,而是所有这些大学领导共同的责任。我认为,我们需要创造出一个积极的环境,而不是像您所提到的那样心生忌惮。虽然可能存在一些问题,但我们应鼓励更多的参与。

所以,我有信心,如果有源源不断的学生和年轻人来到这里,同时传播积极的信息,我们可能会改变目前关系紧张的局面。这也是为什么人文往来如此重要。

作为智库,我们希望提出有效的方法论,以积极的方式推动交流。正如您所说,作为桥梁建设者,我们应当鼓励人们拓宽视野,提出新的建议,从而进一步促进更多的交流与合作。

所以,在我向观众开放提问之前,我还有一个问题想请教你。你几乎一生都在从事教育工作。当然,你在此期间也做过咨询工作。但你是教育家,曾在中国和美国都担任过大学校长。根据我们的数据,现在只有3000名美国学生在中国学习,那么我们可以做些什么来吸引更多的美国学生,不仅仅是年轻人,还有其他年龄的学生来中国学习?是否应考虑增加寄宿家庭项目,而不仅仅是将学生安置在国际宿舍中,使他们的生活环境与在美国相似?寄宿家庭可以为学生提供与中国文化更深入接触的机会。如果将学生全部安排在国际宿舍,他们可能没有机会充分体验和学习中文。或者,我们是否应推动更多的中美合作办学项目,如昆山杜克大学、上海纽约大学?或者是否应增加苏世民书院这样的项目,以吸引更多的美国学生?亦或是设立更多的国际学校,提供更多国际化的英语教学课程,以吸引美国学生,而不仅仅是为中国学生提供教学?当然,政府关系是一个重要因素,但除此之外,凭借你的经验,还可以采取哪些其他措施?

国际人才组织联合会主席、“国际青年领袖对话”项目顾问、昆山杜克大学前常务副校长丹尼斯·西蒙:目前有近10所中外合作办学大学,其中有4所是中国和美国合办的,包括上海纽约大学、昆山杜克大学、温州肯恩大学和茱莉亚学院。这些大学都已准备好接收国际学生,它们具备相关基础设施。这些学校将成为国际学生在暑期进行学习的理想场所,无论是正式教育还是非正式教育。

我并不是建议必须回到传统的出国留学模式。或许我们需要提供更加灵活的体验,包括结合一些学术项目和教育性参观活动。例如,学生可以参观发电厂、大坝、电动汽车制造厂等,而不仅仅是进行普通的观光旅行。这些活动可以引发他们的兴趣,帮助他们更好地了解中国的实际情况和发展动态。

我认为媒体上有太多夸张不属实的内容,在美国媒体上很难找到关于中国的正面报道。我们需要改变这种局面。正如您所提到的,我们需要让这些学生亲身体验中国。寄宿家庭项目是让学生了解中国人的极佳途径。通过这种方式,他们能够深入了解中国人的生活方式,了解典型的中国家庭以及18岁的中国青少年与18岁的美国青少年之间的相似之处。我相信,他们会发现彼此比想象中有更多的共同点,即使这种共同点仅仅以电子游戏作为建立关系的契机。这类经历不应被低估,我们应当给予更多重视。

我喜欢你提出的寻找“中介人”的想法。美国高校中的高级国际事务官(即副校长级的国际事务负责人)是关键人物。他们是推动国际化活动的主导者,也是留学项目的监督人和负责人。我们应将重点放在与这些组织的合作上,比如在华盛顿的美国大学协会(AAU)、美国国际教育者协会(NAFSA)、国际教育管理者协会(AIEA)等,争取他们对这些项目的支持,并开始与这些组织以及国际教育学院合作。

我认为,中国方面如果希望这个计划取得成功,就需要采取全面的推进策略。如果能在第一年内取得一定的成果,将有助于建立良好的口碑和势头,从而在第二年、第三年、第四年等逐步增加学生数量。

正如中国谚语所说,“千里之行,始于足下”。“5年5万人”倡议已经开始吸引一些学生,但我们还需要大量学生来到这里,证明中国是一个值得了解的国家。如果了解中国,将对他们的职业发展和职业生涯有所帮助。我们应当确立这一理念,并通过合适的人选推动计划的实施。因此,也许我们需要在中国举行一次会议,邀请所有这些高级国际事务官,与他们在中国的同行逐一会面,逐步建立合作桥梁。

你提到的第二点非常正确。那些已经与中国伙伴建立了合作关系的大学,需要重新进行引介。因为在大多数情况下,他们已经有了良好的合作经验,因此需要再次促成这种关系的发展。在中国文化中,“中间人”在建立和完善关系中非常重要。我们需要寻找更多的引介者,以促进这些关系的建立和发展。

CCG理事长王辉耀:太好了。你刚刚提到了四所中国和美国合资的大学,实际上,中美还有许多其他的合作项目,如苏世民书院、南京大学-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中美文化研究中心项目等。我还想补充一点。对于那些来中国留学的美国学生,未来或许可以提供一些就业机会。例如,给予他们实习签证或工作签证,就像中国学生在美国留学后可以获得两年的OPT(选择性实习)一样。我们可以为这些美国学生提供类似的“中文OPT”政策。这将非常有吸引力,因为中国企业正在参与全球化,参与“一带一路”倡议,全球人才短缺。如果我们能在这方面做出改进,将更具吸引力。

(本文根据嘉宾在全球化智库(CCG)与国际人才组织联合会(AGTO)、“国际青年领袖对话(GYLD)”项目共同举办“中美青年人文交流”主题对话上的发言录音翻译整理,未经本人审阅,转载请注明出处)

 

-相关链接-

CCG举办中美青年人文交流研讨会:落实“5年5万人”愿景

全文 | 昆山杜克大学前常务副校长丹尼斯·西蒙在CCG谈中美青年人文交流

全文 | 王辉耀与丹尼斯·西蒙精彩问答:如何实现“5年5万人”愿景

中美学生交流存在哪些问题?CCG五年五万交流会上的记者问答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