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作奎:中欧合作符合双方的利益
2024年7月19日
2024年5月25日、26日,由全球化智库(CCG)主办,中美交流基金会(CUSEF)协办、当代中国与世界研究院(ACCWS)支持的“第十届中国与全球化论坛”在京盛大开幕。在以“中欧关系:在不确定性中前行”为主题的欧盟项目“中欧智库交流”圆桌上,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所长刘作奎发表以下观点:
如果要让我总结一下中欧在过去50年当中的关系,我想说的是相互依赖和合作一直都是主流。我同意韩兵所说的,合作是中美关系一个很好的选择,在过去50年中相互依赖和合作是主流,而且创造了世界上很大的确定性。历史的考验会证明,相互依赖和合作是一个好的选择。现在的世界非常不确定性,特别是2008年的金融危机之后,再加上英国脱欧、疫情和乌克兰危机,巴以冲突,所有这些不确定性使中欧关系出现了分裂。
我们有些共同点,但是我们又有很多的差异性。中国解决这些差异的逻辑是什么?如何解决中欧之间的分歧?中国认为我们可以加强合作,加强有共同点方面的合作,搁置分歧。但是我有一个印象,就是我们的欧洲朋友认为我们要首先讲差异,先解决分歧,然后再谈合作,这是中欧逻辑的不同。我们认为分歧很重要,但是我们可以先搁置分歧,想出各种方法来加强合作。我还想要说的是,中欧最近冲突的根源是什么?在这里我们说冲突可能不对,应该是说我们之间的分歧更好一点。如何看待和理解对方是非常重要的。我无法讲欧盟如何看待中国和理解中国,我只能讲一下中国是如何看待和理解欧盟的。
第一讲一下去风险的政策。从中国的角度来讲,我们觉得去风险的政策造成了世界上合作更大的不确定性,对中国的危机。可以看到习主席和其他同事一直在强调去风险不是一个好的选择,但是我们欧盟的合作伙伴认为,去风险对欧盟是好的。这样会让欧盟更加地稳定和安全,但是我们认为去风险不是一个好的选择。
第二我们看到这三个身份,也就是合作伙伴、竞争者和系统性对手,这种对中国的描述也造成了很大的混淆。从中国的角度来讲,我无法想像我们怎么能够在系统性对抗的关系中谈合作,这是中国人的逻辑。我们必须要有好的气氛,然后才能够谈合作,所以我觉得这三个身份的描述确实从中方的角度来讲造成了很多混淆。
第三讲一下现实。去风险说不针对中国的,也就是说不是反华的,我们继续与中国进行合作。讲得好,可是在实践中我们越来越多的看到欧洲采取了具体的行动。反华的政策,特别是反倾销的政策,对中国非常敌意的行动,还有一些制裁针对中国。这对我们来讲觉得非常迷惑,欧洲说的和现实是不是一样?还是说欧洲说得很好,但是在实践中反而对中国采取了负面的政策。中国如何看待欧盟?如果我们看一下过去50年的历史,我们认为好的选择是合作和相互依赖。
本文依据嘉宾在由全球化智库(CCG)主办的“第十届中国与全球化论坛”的发言录音整理,未经本人审阅,转载请注明出处
-相关链接-
第10届中国与全球化论坛开幕圆桌 | 变局中的全球化与全球治理再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