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社:中欧双方缺乏相互的研究也是中欧关系陷入低谷的原因

2024年7月18日

2024年5月25日、26日,由全球化智库(CCG)主办,中美交流基金会(CUSEF)协办、当代中国与世界研究院(ACCWS)支持的“第十届中国与全球化论坛”在京盛大开幕。在以“中欧关系:在不确定性中前行”为主题的欧盟项目“中欧智库交流”圆桌上,CCG特邀高级研究员、商务部欧洲司原副司长、中国驻法国原公使衔参赞马社发表以下观点:

从我进入商务部参加工作到退休,一直负责欧洲事务。这其间我大概有8年时间常驻于中国驻法大使馆。可以说,我的职业生涯见证了中欧关系的发展。我刚入职商务部的时候,中国和欧洲(当时叫欧共体)的关系实际上是很初级的。中欧1975年建交,1978年双边贸易额才32.84亿美元,而在去年中欧贸易额已经达到了7800亿美元。

无论从哪个角度来讲,中欧关系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比如经济、政治、社会、文化,尤其是贸易、投资方面。所以,我们感到非常欣慰,能够见证中欧关系的发展。

我这一生中为中欧关系做了很多工作,我去过布鲁塞尔约40多次,参加各种会议谈判,因为中欧一直以来有很多经济交流机制。所以我觉得我们为中欧关系,特别是经贸关系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到现在我一直感到很自豪,也很欣慰。

近几年,我从个人角度来讲,看到中欧关系的发展确实陷入了低谷,这确实令人感到遗憾。比如,中欧花了很多年时间谈的投资协定已经搁浅了,中欧之间的交流机制也在很长时间内没有展开,中欧之间的交往也不多。这一系列的问题,尤其是贸易问题、投资问题都逐渐显现。

现在欧盟对中国的三个定位:合作伙伴、竞争对手和系统性对手,让我觉得中欧关系从根本上发生了变化。中欧关系走到今天,我们智库应该深刻反思:为什么会走到今天这样?

我觉得有以下几个原因:

第一,国际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对中欧关系是有影响的。

第二,三年疫情让中欧之间的交往遭到打击。尤其是疫情阻断了人员交往,三年时间,人与人不在一起面对面地交流,这对人际沟通和交流,相互了解和理解是有很大影响的,不能小看。虽然现在是互联网时代,开个视频会议很方便,但是这代替不了人与人之间的面对面交往。三年间,没有领导人的访问,没有议员的访问,没有官员的访问,没有记者的访问,没有普通民众的交往,这很可能让双方产生隔阂和误解。前面有一位发言人说到的一些变化,特别是经济上的变化,都对中欧关系有所影响,这都是外界的影响。

第三,中欧之间的智库研究远远不够,中国对欧洲的研究远远不如对中美关系、中日关系,甚至于中韩关系研究的数量多。在欧委会方面,它对于中国的研究也不够深入,这就会导致他们发布了一些浅显的研究报告,然后提交给决策层,这很容易造成误导。所以我觉得双方对彼此的研究都还有所欠缺,这造成了中欧关系产生了一些误解。我认为双方智库应该着力解决这个方面的问题。

我觉得中国人对欧洲和欧洲人民都是非常有好感的。无论从哪方面来讲,我们都没有任何障碍和包袱。我们没有地缘政治方面的冲突,而且中国对欧洲的文化非常感兴趣,这通过旅游数据就能看出来。中国人出国旅游的目的地中,欧洲是在比较靠前的位置。所以我觉得从民意上来说,中国对欧洲有很好的感情。但是如何把中欧关系进一步发展起来?让它重新走上稳定健康的轨道?我觉得需要各方加强努力。作为智库来说,我们要提出一些客观的、可操作的建议,一定要把中欧关系的实质、性质、发展潜力和有利之处充分体现出来,这样才能促进中欧关系的向好发展。

本文依据嘉宾在由全球化智库(CCG)主办的“第十届中国与全球化论坛”的发言录音整理,未经本人审阅,转载请注明出处

 

-相关链接-

60多国代表踊跃参会,第10届中国与全球化论坛成功举办

第10届中国与全球化论坛开幕圆桌 | 变局中的全球化与全球治理再思考

“中欧智库交流”圆桌-中欧关系:在不确定性中前行

人才圆桌:全球人才流动与治理

全球商务区创新发展

大使圆桌:多极世界的多边主义

中美圆桌:更光明的未来?中美关系与国际合作

企业圆桌:动荡时代的全球贸易重构和企业战略

气候圆桌:塑造未来的全球气候与自然治理

乌克兰和平前景:中欧之见

第10届CCG年会 | 多极世界中的中国与中东:迷思和现实

 

 

关键词 马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