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地产、内需和经济发展下一步到底是什么—CCG名家午餐会精彩问答环节

2024年7月5日

2024年6月7日,由全球化智库(CCG)主办、北京国际俱乐部协办的“CCG名家对话午餐会”活动在北京国际俱乐部对外交流历史悠久的仙鹤厅圆满举办。此次活动由CCG秘书长苗绿主持,CCG理事长王辉耀参加交流。包括外国驻华大使、商务参赞、国际组织负责人、中外企业高管、国际知名媒体人士在内的近50位中外嘉宾参会交流。在亚洲协会香港中心主席、恒隆地产有限公司荣誉董事长陈启宗,清华大学中国经济思想与实践研究院院长李稻葵作专题演讲后,现场进入问答环节。问答全文如下:


CCG 创始人
兼理事长、国务院参事王辉耀谢谢李稻葵院长非常有见地、以政策为导向的分享。您提到中国的基础设施主要服务于年轻人。确实,我们需要将这些基础设施与未来几代人共享。中国已经拥有全球约70%的高铁和70%的5G系统。因此,我们确实需要延迟基础设施债务的偿还期限。这无疑是一个好主意。

关于房地产问题,我认为您也提出了宝贵的建议。城市化无疑是一个重要议题。我想补充一点,我们有3亿农民工,他们在农村地区拥有宅基地。如果我们能够真正推进宅基地制度改革,盘活闲置宅基地及农房资源,这将会为房地产市场带来巨大的需求,同时也会吸引城市居民前往农村购买宅基地。我认为这是一个最容易实现的政策目标。因此,我们希望能够出台更多创新的政策。现在我们进入问答环节,欢迎大家针对陈启宗先生和李稻葵院长的演讲提出问题、评论和见解。

今天葡萄牙大使在场。葡萄牙大使,您去过澳门,而陈启宗来自香港,而大使您也经常去香港。因此,也许您可以分享一些对粤港澳大湾区发展以及去年澳门情况的看法。

葡萄牙驻华大使保罗·纳西门托(H.E. Mr. Paulo Jorge Nascimento)非常感谢。是的,正好我们有一位来自香港的嘉宾也在场,借此机会,我想说我们一直在认真研究这个问题。我们可能是唯一一个与粤港澳大湾区概念相衔接的大使馆。尽管这个概念自2000年代以来就存在,但目前我们了解的是,粤港澳大湾区涉及珠三角9座城市和港澳2个特区。

根据已公布的信息,香港在物流和金融方面具有特殊作用,广州在孵化和教育方面具有特殊作用,澳门在文化方面具有特殊作用。然而,我们仍然难以完全理解这些不同的法律现实将如何协同工作。从基础设施的角度来看,尽管连接大陆各交汇点相对容易,但连接两个特别行政区却更加复杂。尽管在这方面已经取得了一些进展——如香港与广州之间的高铁、澳门与香港之间的港珠澳大桥,以及珠海与澳门之间的横琴合作区——但对于未来的法律框架,即一切运作的基础设施,我们仍不明确。因此,我们对此仍有一些疑问。

我们对这个项目正在高速推进深信不疑。但同时,我认为更好地理解这个项目对每个人都是有益的。正如我之前提到的,我曾多次访问澳门。每次我去澳门,我都会与当地的官员、公民社会和企业界人士讨论这个问题。同样,在我们访问香港时也会进行类似的交流。最近,我和葡萄牙经济部长分别访问了香港和澳门。理解这一切是非常困难的。因此,如果能听取您的观点,以及您对未来发展的看法,将会非常有益。谢谢。

亚洲协会香港中心主席、恒隆地产有限公司荣誉董事长陈启宗:首先,我是一个商人。我是为了赚钱,只要合法,哪里有钱我就会去哪里。当深圳初兴时,我并不相信,我亲眼见证了整个深圳的发展。当时我站在街道一端,能够眺望到另一端,那就是它的全部了。看看今天的深圳,人口已达2200万,是中国顶尖的城市之一,也是技术中心。浦东开发初期,我并未投资其中。直至今日,我在浦东没有一寸土地。我选择在浦西购置了房产。如今,浦东的办公室租金高于浦西。

因此,对于大湾区,只是给它贴上一个名字——GBA。无论是否有名字,现实就是经济活动将会继续,就像如果没有中央政府的推动,可能需要20、30年;但有政府推动并加以标签,也许可以在10年内实现这一目标。

因此,大湾区的形成是非常自然的。过去的一个最大问题是香港人有优越感,这种看法是错误的。当大陆人来香港购买时,他们受到了香港人的厌恶,而那些10到15年前对大陆人在香港购买商品感到厌恶的人,如今每个周末都会去深圳购物,因为那里更便宜。尽管过去的产品质量可能不如今天好,但今天的质量同样出色。

无论如何,香港许多人都在抱怨说,“嘿,情况糟糕”。香港人纷纷去深圳购物。我说,这有什么问题?这就是经济现实。要面对现实,要成熟起来。如果那里价格更便宜,而质量又一样,人们当然会选择去那里购物。现在坐高铁只需15分钟就能到达;第一站就是15分钟的路程。因此,我认为这种融合从长远来看对香港是有好处的。

就整个大湾区而言,它需要一些时间来找到自己的定位,尤其是因为香港的情况稍有不同。正如大使您所提到的,法律、语言等方面仍然存在一些问题。语言问题正在逐渐解决,但法律问题仍然存在。它们有何不同呢?我刚从墨西哥的恩塞纳达和蒂华纳回来。在墨西哥与美国之间,有着巨大的经济活动中心,它们拥有不同的语言和法律体系,对吧?但它们只需要进行调整,这并不是什么大问题。当有利可图时,人们会做出调整。

因此我认为,香港和整个大湾区迟早且必然走到一起。50年前的香港,我们从哪里赚钱?在美国,因为那时美国在经济和其他许多方面都占主导地位。所以香港人别无选择,只能依靠美国。随后欧洲崛起,我们便转向欧洲,那里有钱可赚。日本随后崛起,我们再次转向日本。如今,香港在许多领域和产品上仍然是日本最大的出口市场之一。那么今天的钱在哪里?在美国吗?美国的资金在股市方面是不允许流入香港的。因此,过去30年来,作为经济城市,香港最大的金主是中国大陆。唯一的问题是香港人有些心理障碍和心理问题。现在我认为香港正在逐渐克服这些问题,并将更加深入地融入大湾区。

有人认为香港将变成另一个中国内地城市,我认为这些观点是盲目的。我们有不同的法律体系,有不同的语言,与世界其他地方的联系也不同。事实上,成为另一个城市并不是件坏事,因为内地才是赚钱的地方。因此,我认为香港与大湾区的融合是不可避免的,而且是互利互惠的。大湾区离不开香港,香港也离不开大湾区。例如,香港拥有全球顶尖的大学。顺便说一句,各位,香港是世界上唯一一个有四所大学跻身全球前55名的城市。即使是波士顿和伦敦,也没有四所大学跻身全球前55名。但香港从来没有足够的土地来帮助科技领域的教授和学生们成为企业家,并在香港建立业务。在过去的20年中,许多人不得不靠向北移居深圳而取得成功。例如,许多人都知道无人机公司——大疆。那是我在香港科技大学的一名学生创立的公司。因此,我认为通过香港在心理上和在许多商业方面与中国内地的整合,这些事情对香港和大湾区的其他地区只能是有利的,这意味着中国将拥有另一个快速增长的地区。现在显然,珠江三角洲一直是全球最大的供应链中心。尽管美国想要分离,但我认为最终通货膨胀压力会非常巨大,以至于美国本身将无法承受。

其他地方呢?你告诉我世界上任意一个地方,我会告诉你为什么它无法建设像珠江三角洲那样的供应链中心。唯一可能(例外)的地方是长江三角洲。正如我之前告诉过您的,我一个月内环游了世界三次。在我周游世界时,我找不到另一个地方拥有建设另一个供应链中心所需的所有条件。因此,我认为大湾区在这方面将继续发挥重要作用。对不起,我对您的问题作了如此冗长的回答,大使先生。

英国广播公司(BBC)驻华记者麦笛文(Stephen Mcdonell):你好,我来自英国广播公司(BBC)。我有一个问题想问李稻葵教授。您提到要取消购房限制。

现在,我理解的一个原因是人们买不起房产。顺便说一下,这种讨论在全世界都在进行。你提到送餐人员每月赚取7000块钱。如果取消购房限制,房价会上涨。这如何能帮助送餐人员进入市场购房呢?我不确定这是否会使他们的情况变得更糟。我知道,可能每个人都在寻找重振房地产市场的方法,但我与许多中国人交流时,他们表示这些限制应该早些实施,并且应该更加严格。一旦取消这些限制,房价就会再次上涨,从而导致社会出现巨大且不合理的分裂,让能够购买房产和无法购买房产的人之间产生鸿沟。

我来自悉尼,作为比较,当我父母年轻时,每个人都能找到一份好工作,每个人都能买得起房子。只要有一个普通的工作,你就可以购买房产。现在,在澳大利亚的大城市中,人们无法做到这一点,有些人可能永远也无法实现购房的愿望。因此,围绕这些问题的辩论一直在进行,有些人表示他们希望出台类似中国政府实施的限制措施,因为房地产与经济的其他行业有所不同。那么根据你的建议,那些每月赚取7000块钱的人如何进入房地产市场呢?

清华大学中国经济思想与实践研究院院长李稻葵:好的,这是一个很好的问题。我知道你是一名记者,但你并非从事商业。不同家庭有着不同的情况,人也各有差异。有些人收入高,有些人收入低,对住房的需求也各不相同。目前在北京和上海,相对昂贵的公寓需求非常旺盛。因此,并不是所有人收入相同,房价就过高的情况。这是我第一个观点。

所以让市场自由发展吧。你们应该相信自由市场,你来自英国的BBC,对吗?我比你更相信自由市场。

第二点更为重要,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解决住房可负担性问题的方法非常简单——重庆模式,提供更多土地。确实,增加用于住宅建设的土地供应。那么,为什么北京的房价如此之高呢?以我所在的社区为例,我住在五道口,距离这里大约四五十分钟的路程。五道口是清华大学的所在地。我们称五道口为“宇宙中心”,并不是因为我们在学术上有多么卓越,而是因为这里的房价极其高昂。

因为商业发展迅猛。海淀区政府一直希望通过建设办公楼来增加税收,因此,他们减少了用于住宅建设的土地供应,而将更多土地分配用于建设办公楼。通过建设办公楼,他们赋予这些区域一些华丽的名称:清华大学科技园。创业公司纷纷进驻,当其中一些公司发展壮大时,政府便可以收取税款。即使公司在亏损,他们仍然会征税。字节跳动,距离清华大学仅1公里,是北京市最大的纳税者。

地方政府变得极其理性。他们将土地分配给办公楼和工厂。如果某地有巨大的商业机会,他们不会分配土地用于住宅建设。重庆的做法是正确的。重庆表示,我们有充足的土地用于住宅开发。如果房价上涨,我们就提供更多土地。因此,在重庆,最昂贵的物业,我认为叫来福士中心。上次查看时,价格仍在每平方米三万到四万人民币左右。这是最豪华的五星级或六星级公寓楼。因此,这就是解决方案,也是正确的方向。总体来说,我比你们想象的更加支持自由市场。

英国广播公司(BBC)驻华记者麦笛文(Stephen Mcdonell):但市场在其他地方并不奏效,对吗?至少在我所讨论的方面并不奏效。

清华大学中国经济思想与实践研究院院长李稻葵:是的,没错。原则上,市场在大多数情况下是有效的。但当市场失灵时,政府应该介入来解决问题。政府应在住房市场上进行必要的调整。我们多年来一直在这样做。我认为现在大家都很清楚了。如果房价上涨,就应该提供更多的土地用于住宅建设。这是正确的做法。虽然我们可以对此进行长时间的讨论,但我在这里先告一段落。

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北京分社社长蒋欣(Steven Jiang):我的问题是对陈启宗先生和李稻葵院长提的。最近,在《时代》杂志采访中,美国总统拜登声称中国经济“正处于崩溃的边缘”。显然,这与你们刚才的观点相契合,但鉴于他掌握了所有情报简报和政府秘书的建议,你们认为这种评估有多少可信度?还是仅仅是政治操作?此外,如果拜登总统基于这一假设做出决策,这对中美两国经济会带来哪些问题和影响?

与此相关的是:你们认为这仅仅是认知与现实之间的差距吗?因为无论是在中国国内还是国外,很多人都持非常悲观的态度,尽管你们刚才所说的观点不同。李院长,你提出了很多建议,但有人会说这只是“在泰坦尼克号上重新选择座位”,对吧?我也听过这种比喻。所以我想知道,你们认为这种悲观情绪的原因是什么?你们如何回应这种看法?这是否与中国政府自身的做法有关,例如优先考虑安全而非经济增长?谢谢。

亚洲协会香港中心主席、恒隆地产有限公司荣誉董事长陈启宗:好吧,首先,如果你连政治言论和经济现实之间的区别都分不清,那你就不应该从事商业。所以,继续做记者吧。

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北京分社社长蒋欣(Steven Jiang):这话太犀利了。

亚洲协会香港中心主席、恒隆地产有限公司荣誉董事长陈启宗:你只需听听美国政府和许多西方政府对中国的言论,就会发现这些言论与现实毫无相似之处。假的就是假的。这确实非常令人悲哀。

但另一方面,很抱歉,这是政治家的惯用伎俩。他们有自己的政治议程要完成,无论事实如何,他们都会这么说。例如,他们不断声称乌克兰战争是无端挑起的。女士们,先生们,真的如此吗?你们知道事实。他们不断声称俄罗斯在失败,乌克兰在胜利。疫情之前,我每年都会去俄罗斯。我也定期访问乌克兰,在那里有很多朋友。我刚从波兰回来,帮助那些丈夫在乌克兰战斗的妇女和儿童。情况非常惨烈。

所以,你们读到的那些东西,实际上是无可奈何的。当拜登发表言论时,你们必须报道。我为你们感到遗憾。那些政客撒谎,而你们不撒谎。你们只是报道他们所说的。但是,如果他们撒谎,你们再报道出来,这意味着什么呢?所以,这并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情。他们想说什么就说什么。中国是中国。这并不意味着中国没有面临挑战。我已经告诉你们很多中国当前所面临的挑战。

这就是为什么我说在中美竞争中没有赢家,但可能有输家,而且双方都可能会输。而大多数情况下,失败并不是因为国际关系,而是因为国内事务。大国总是有重大的国内问题,双方都可能因为国内事务而失败。

所以,我们拭目以待。没有人能说某些言论完全没有事实依据,或许有10%的事实,90%的其他成分,这取决于是谁说的。在国际政治中,你可以逍遥法外。这有什么新鲜的呢?过去500年一直如此。就这样吧,接受现实。我会继续愉快地赚钱。

我认为中国依然是一个不错的地方。我仍然在这里投资。金钱会说话。

清华大学中国经济思想与实践研究院院长李稻葵:陈启宗先生表达得非常好。他确实是一位出色的企业家,在上海的房地产市场上非常成功。

总之,很简短地说一下。中国第一季度的经济名义增长率为3.9%。按实际价格计算,增长率为5.3%,无论其准确性如何,但名义增长率,即当前价格下的第一季度GDP相比去年为3.9%。这个经济体仍在推出新的创新产品,仍在产生新的公司。美团的外卖盒需求依然旺盛。在即将到来的三天小长假中,很多旅游景点将会非常拥堵。没有迹象表明中国经济正在崩溃。

中国经济并没有达到应有的运行水平,确实低于潜力。我非常准确地描述了这一点,这是公认的。顺便提一下,美国的经济表现超过了其潜力,导致了通货膨胀问题,这是不可持续的。我们就不深入探讨这个问题了。美中两国的经济总是互为镜像。观察美国经济的任何特征,反过来看就是中国经济,反之亦然。作为一名经济学家,我非常诚实和坦率地指出,中国经济没有达到应有的运行水平,确实低于潜力,但它并没有崩溃。

最重要的是,去年十二月,习近平总书记说了一句非常重要的话。用中文说就是“发展是硬道理”,经济发展仍然是第一要务。这句话已经很多年没有提过了。现在终于再次提起,这让我作为经济学家感到信心十足。“发展是硬道理”,这是邓小平说的话。

对于美国人或英国人来说,这可能难以理解,因此我借用了福特汽车公司的口号。在上世纪80年代左右,福特的口号是“质量是第一要务”。而对中国来说,经济增长是第一要务。对于汽车公司来说,翻译成中文就是“增长是第一要务”。对于美国公司来说,质量是第一要务。

《经济学人》记者李泰(Ted Plafker):再次感谢举办这么好的活动。我不是经济学家,我为一本名为《经济学人》的杂志撰稿。李教授,您建议从生产转向更多的消费,并且似乎对7月在北京召开的三中全会会出现这种转变充满信心。这个观点我已经听了很久了。我记得在1998年,当时朱镕基总理在新闻发布会上提到“刺激内需”这个词,我还特意查了字典里“内需”的意思——内部需求。斯蒂芬·罗奇多年来一直在此强调,我们需要重新平衡,减少固定资产投资,增加消费,鼓励消费。

所有人都同意应该采取这一措施,但多年来一直未能实现。这里面存在许多障碍。正如您所说,决策者是理性的,有充分的理由解释为什么某些事情会或不会发生。因此,我想请教您,是否现在您对这一转变的实现更有信心?如果是这样,为什么这么多年都未能实现这一转变?现在有什么不同之处能够促使它实现?

清华大学中国经济思想与实践研究院院长李稻葵:好问题。请允许我简要回答一下。我也非常期待听到陈启宗先生的见解,最后请您总结一下可以吗?我的回答是这样的:当您谈论朱镕基以来的内需时,通常决策者指的是国内投资,因为在中国,内需包括国内投资和国内消费,相对于出口而言。

但是,要回答为什么决策者没有出台您提到的基本社会福利、公共住房等政策这个问题,就要说到当前有一个根本信念正在发生变化。那就是,如果政府提供过多的社会福利,民众会变得懒惰。请允许我用直白的语言表达,这并不是外交辞令。我们应该避免陷入“英国病”的问题。对此,我向英国的朋友们表示歉意。在经济学中,我们称之为“英国病”,还有“荷兰病”。许多国家都有类似的问题。“荷兰病”指的是,当一个国家突然发现并出口大量原油后,获得大量外汇,导致货币迅速升值,从而使国内工业失去竞争力。“英国病”则指政府提供过多的社会福利,从而导致人们不积极寻找工作。

因此,中国在过去的40年里,当现任决策者(包括我在内)接受大学教育时,我们受到了所谓的西方经济学教育,这种经济学讨论了“英国病”。这是撒切尔夫人和里根时代的经济思想,因此我们的思维方式受其影响。我们习惯性认为,政府应该在供给侧努力工作,不必担心需求侧,因为过多的社会福利会削弱民众努力工作的积极性。

我认为我们错了。至少,我们在这个方向上推进得过于极端了。依我之见,中国人在基因上就被设定为非常勤劳。我们应该适当放松。我这是在自我批评,不是在批评他人。我可以开自己人的玩笑,对吧?这并不算政治不正确。我们还不够放松,因此,适量的额外福利项目不会让我们变得懒惰。

我认为我参与政策制定的朋友们也正在逐渐意识到这一点。所以,当我在央视晚上七点的新闻联播上看到习近平主席表示,我们要进行改革,确保人民能够真正感受到改革带来的变化时,我感到非常振奋。下一阶段,我们需要进行改革,提供更多的社会福利,我对此充满信心。

让我举一个具体的例子来说明。你知道对中国家庭来说,当年轻女性生孩子时,最困难的事情是什么吗?是照顾她在第一个月的生活。我们有一个传统,认为在婴儿出生后的第一个月,母亲的恢复至关重要。因此,在我们所说的“坐月子”期间,家庭会花费大量精力和资源来照顾她。现在,许多家庭因为预见到第一个月照顾婴儿的巨大费用而感到担忧,他们因此不愿意生第二个孩子,甚至不愿意生第一个孩子。因此,我提议,为什么不给每个有新生儿的家庭提供1万元人民币,用于第一个月的照顾?这并不是一件大事,如果你计算一下,这在公共财政中只是一小笔费用。我认为我的提议正在获得支持。我们可以实现这一目标。实际上,我们有很多有趣且可行的措施可以采取。

此外,3岁到6岁的学前教育应对所有人免费。中国的人口增长速度已不如从前。因此,有许多从公共财政角度来看并不昂贵的改革措施将受到欢迎,并能减轻人们日常生活的负担,从而增加消费。我认为这是一个双赢的局面。虽然进展缓慢,但我充满信心,这些改革措施正在逐步推进。

观众你的意思是说,得一点英国病也没关系?

清华大学中国经济思想与实践研究院院长李稻葵:确切地说,在中文里我们有一句话,“是药三分毒”,但如果找到正确的药物组合,就可以治愈疾病。我们都有各种问题,这样说可能不太政治正确,但确实如此。我们需要从其他经济体的问题中找到一些解决方案,合理混合使用。这些“毒药”结合在一起,可能会解决我们的健康问题。让我们听听陈启宗先生的发言,您是否担心中国人会得“英国病”?您是否担心人们不再努力工作?

亚洲协会香港中心主席、恒隆地产有限公司荣誉董事长陈启宗:我对中国的许多问题感到担忧,并且在过去的40年里一直如此。但坦率地说,我环顾世界,发现没有哪个国家的状况是完美的。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挑战。正如我提到的,美国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就我所知,欧洲在未来的五到十五年内可能会因为各种迫切需要而经历巨大的变革。欧洲正在迅速失去竞争力,这不仅仅是由于最近油价的大幅上涨,还涉及许多其他方面的问题。

我认为,在世界不同地区,由于各种不同的原因和目标,会同时发生许多变化。这些国家在面对各自国内问题时如何相互影响,对我来说,是一个次要和更深层次的问题,而不仅仅是处理自身问题的简单过程。我想引用一句中国谚语,过去一两年中我经常说:现在是保命保本的时间,不是大发展的时间。对于商界人士和非商界人士来说,现在是保持生存、保护资本的时期,而不是在各个方面积极扩张的时期。

我是一个国际主义者,希望看到美国和中国能够和平共处。然而,如果其中一方不愿意,特别是当这一方更为强大和有实力时,我们无能为力。

最后,让我补充一点我之前忘记提到的。美国可能正朝着孤立主义的方向发展,但这并不意味着美国正在衰落,绝对不是这样。他们的大学仍然是世界上最优秀的,尤其是在基础科学领域。他们将科学转化为技术,并将技术转化为商业产品的能力,远远领先于世界其他国家。他们的资本市场仍然表现出色,经济也极具韧性。此外,他们的创业精神依然非常强大。

当我说美国可能正在走向孤立主义时,请确保我们都不要误解为美国在衰落。实际情况并非如此。他们有权选择走向孤立主义。在所有主要国家中,我只知道两个能够做到这一点的国家,那就是俄罗斯和美国。抱歉,加拿大是一个可爱的国家,但人口规模不够大。中国不能这样做,因为我们面临能源安全和食品安全的挑战。

因此,美国走向孤立主义并不意味着我认为美国在衰退。他们只是选择休整一下。谁也不知道他们何时会重新回到国际舞台,但他们并没有在衰落。因此,这个国家里有很多人现在在谈论东升西降,即东方在崛起,西方在衰退。我认为,大家在表达观点时应慎重。

我并不否认欧洲目前面临着重大挑战。亨利·基辛格曾对我说过,欧洲已经结束了。我回答说,不,事实并非如此。他坚持认为已经结束了。而我的亲密朋友、曾担任德国总理的赫尔穆特·施密特在他去世前曾向我表达过他的看法:第一次世界大战摧毁了欧洲的一半,第二次世界大战则毁掉了剩余的一切。这是我的两位导师的看法。不论你是否认同,我建议你保持开放的态度。因此,欧洲必须进行重大变革,才能继续在世界舞台上扮演重要角色。

再看看印度。你知道我热爱印度,我的一些最好的朋友都是印度人。我对印度也有些担忧。无论你对最近的选举持何种看法,我可以私下和你详细讨论。

总而言之,环顾世界,能让人感到鼓舞的地方寥寥无几。在某种程度上,这是“谁能坚持到最后”的时刻。现在不是互相竞争的时候,而是求生存的时候。如果你能够存活下来,那么你就算胜利了,因为很多人可能会失败。

很抱歉让您听到这样悲观的想法。我一生中始终是个乐观的人,但在过去的五到十年里,我越来越能得出一个结论,让我以这样的话结束:12年前,我和我的儿子在武汉的一家酒店看房地产,那里现在是一个有着700万平方英尺美丽物业的恒隆广场。那天晚上我对我儿子说,儿子,我并不羡慕你们这一代。我们这一代是最幸运的,正如我之前所提到的,但同时也是最不负责任的。我们继承了一个干净的地球,却将它弄脏了。我们生活在一个基本上没有债务的世界,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初期的战争债务偿还后,基本上没有债务了,而如今我们留下了一个如此负债累累的世界,我无法为之偿还。儿子,这将由你来承担。关于这个问题,我还可以说很多。

因此,我只想私下说几句,以结束我的感想分享。我没有孙子。我的儿子婚姻幸福。我们爱我们的儿媳。我想你们已经见过她了。她是个可爱的姑娘,还是伯克利大学的建筑师,哈佛大学的硕士。我儿子在高中和大学都是垫底的。所以我儿子高攀了。但他们没有孩子。我和妻子告诉儿子和儿媳,我们很高兴没有孙子。如果他们有,我们也很高兴;但如果他们没有,我们同样感到很幸福,甚至更加幸福,因为我看到了一个你们必须面对的世界,更不用说你们的孩子将要面对的世界,这个世界,请原谅我的措辞,实在是太糟糕了。作为一个负责任的长者,我不确定是否愿意把小孙子或小孙女带到一个未来前景如此糟糕的世界上来。

对不起,你们中有些人可能非常积极乐观。作为外交官,你们必须赞美自己的国家。但对不起,我不是这样的人。我是一个商人。

CCG 创始人兼理事长、国务院参事王辉耀当今国际形势复杂多变,全球性问题日益紧迫,在此背景下,感谢各位嘉宾今天出席CCG举办的名家对话午餐会活动,积极探讨中国与世界共同关心的议题。未来,希望各领域专家学者继续通过CCG名家对话午餐会这样的交流活动探讨解决方案,分享认识与经验,收获新的启发和见解。

本文依据嘉宾在由全球化智库(CCG)主办、北京国际俱乐部协办的“CCG名家对话午餐会”上的发言录音整理,未经本人审阅,转载请注明出处

-相关链接-

CCG名家午餐会在北京国际俱乐部举办,研讨中国经济发展

CCG名家午餐会再次举办,热议中国经济走向与世界焦点话题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