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海鸾:让北京创新成果惠及全球

2023年12月22日

朱海鸾,全球化智库(CCG)常务理事,赛诺菲中国区副总裁。


 

“很有幸经历了中国医药行业的高速发展。”作为从业近30年的“老兵”,赛诺菲大中华区副总裁朱海鸾见证着中国医药行业因改革而兴。

当前,中国已成长为全球第二大医药市场,更是激活创新、反哺全球的重要舞台。在这一浪潮中,一批批像赛诺菲这样的跨国药企,来华投资建厂,从“在中国”到“为中国”。

“我们这些年间和北京同发展、共成长。”朱海鸾说,随着北京大力促进生物医药产业发展和科技创新,公司将进一步深化本土化布局,更好地融入中国创新生态,也为北京建设全球“新药智造”产业高地贡献力量。

制度创新吸引在京扎根

与其他制药巨头相比,成立于1973年的赛诺菲有些“年轻”。但用时仅31年,2004年,它一跃成为继美国辉瑞和英国葛兰素史克后的世界第三大制药企业,此后常年保持全球制药前十。创新,是这家制药企业快速发展的秘诀。

“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医药是中国最早对外开放的行业之一,1981年,以第一家中外合资制药企业——中国大冢制药有限公司批准成立为起点,中国医药打开国门。1982年,赛诺菲进入中国市场,吸引这家法国生物医药企业的,也恰是创新。

赛诺菲与北京结缘,则是在1995年。那年4月,《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条例》实施,鼓励国内外企业来这个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投资兴业。“条例所显示的开放力度使跨国公司看到了一个重要的市场机遇。”朱海鸾告诉记者,同年12月,公司北京生产基地正式落地经开区。

北京生产基地首次开工时,主要对口服降糖药亚莫利进行分包装,生产车间只有6个人。经过27年持续扩产升级,目前,该基地已拥有世界先进的甘精胰岛素注射液无菌灌装线、胶囊灌装线、全封闭制粒生产线等,成为公司在亚太区最大的胰岛素注射液生产基地。“正是这些年北京与时俱进的制度创新,使我们得以不断扩大业务,拓展合作伙伴。”

“北京服务”厚植发展沃土

医药健康产业是助推北京创新发展的“双发动机”之一。2018年以来,北京市连续出台两轮“加快医药健康协同创新行动计划”,医药健康产业总体规模从6560亿元增长到8916亿元,年均增速7.9%。

赛诺菲也迎头赶上了北京医药发展的澎湃“春”潮,大量创新药加速上市。仅2020年7个月内,快速获批上市的创新产品就多达6款。其中,明星产品达必妥从获批到供药仅25天,创下生物制剂在中国上市速度新纪录,比计划时间提前了2年,上市仅5个月即被纳入国家医保目录。

这一切,也离不开“北京服务”的营商支持。朱海鸾提到,2021年底,首都之窗网站设立“涉外服务专区”,外资企业有了“一站式”服务。2023年,经开区又发布提升外企服务力度的20条措施,提出的“我为外企找市场”“我为外企募人才”“我为外企找伙伴”“我为外企找资本”“我为外企找资源”,深入到投资的方方面面。

“落地北京以来,我们在人才招聘、业务运营的便利度持续提升。这些都加强了我们在北京长期发展的信心。”

本土化实现“双向奔赴”

多年发展后,中国已成长为全球第二大医药市场,也是全球医疗健康消费最为活跃的市场之一。

“自2019年起,中国市场就成为我们全球同步研发的‘必选项’,公司90%以上的全球同步研发项目已实现‘中国参与’。”朱海鸾称,当前,中国市场不仅是赛诺菲全球第二大市场,更是重要的战略市场。中国战略的命题也正从“在中国,为中国”,到立志成为“在中国,为全球”的本土化跨国药企——更好结合国际化视野和本土市场实践。

北京是赛诺菲深化本土化战略的重要市场,经开区正在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新药智造”产业高地,这让合作成为一场“双向奔赴”。2022年,公司与经开区签订新一轮合作协议,计划投资近5亿元启动北京生产基地胰岛素扩产项目。如今,北京工厂已成为公司在亚太地区最大的胰岛素生产基地。

“我们还将积极展开与各界在临床实践、医药研发、生产和供应链等跨领域合作。”朱海鸾相信,作为人才高地的北京,未来将引领医疗健康行业的数字化变革。

我的北京印象——

北京是座古老而繁华的城市,自改革开放以来,这里正日益成为一座多元化、具有创新活力的国际大都市。如今的北京,天越来越蓝,水越来越清,城市越来越美丽。

文章选自北京日报客户端,2023年12月22日

关键词 朱海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