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洪才:从国际国内视角看创新生态建设
2023年9月25日2023年9月4日,由全球化智库(CCG)、中国(北京)自由贸易试验区(国家服务扩大开放综合示范区)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共同主办的“第十届中国企业全球化论坛”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举办。会上,中国政策科学研究会经济政策委员会副主任,CCG特邀高级研究员徐洪才发表以下观点:
感谢主持人的介绍。今天的专题围绕着创新以及创新生态展开,我想从国际和国内两个视角进行分享。
从国际的视角来看,现在大家已经意识到了当今的世界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特别是中美之间的战略博弈日趋复杂化。最近美国的商务部长访华,也进一步强调国家安全“小院高墙”、中美之间事实上的“脱钩断链”这样一个大的背景。美国在重塑全球的供应链体系,实际上也是在重塑全球的创新生态体系。不久前中美之间的《中美科技合作协定》已经到期,现在还没有续签,白宫决定延期半年。过去40多年我们每5年签一次都不成问题,但是现在成了问题。中美作为两个大国在创新方面的合作现在出现了很多变化。
实际上对此美国国内也有不同的看法。不久前美国一千多名科研人员在给美国总统拜登以及国家安全委员会的公开信上签名,强烈呼吁要和中国续签这一协定,因为现在美国也不能完全垄断所有科技领域的创新,在创新领域里面很多方面,中国走在了世界的前列。孤立中国就是把这种创新活动、经贸活动泛政治化,结果当然是两败俱伤,不利于未来的经济发展。
从国内的视角来看,一方面市场机制在发挥关键性作用,企业作为市场创新的主体,得到了进一步的强调;另一方面政府的作用也是不可或缺的。从过去40多年的创新实践经验中可以看到,我们有很多成功的案例,也有一些不成功的地方。像北京、上海这样特大型的城市,拥有非常雄厚的创新资源,但是创新活力在一定意义上还比不上深圳、杭州这些新兴城市,这就说明体制机制等制度性的因素可能在起作用。
过去我们强调产学研之间的协同合作,但是中国很多大学,包括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的校办企业、上市公司,创新其实也是乏善可陈。从最近像北大方正、清华紫光的破产重组来看,它们在创新方面做得不尽人意。所以说,市场机制在起作用,但是还需要其他因素协同发力。再比如,我们已经成功推出了深圳的创业板和上海的科创板市场,但是大家看到,科创板、创业板市场走势去年一年跌了20%~30%,让投资者亏损累累,显然金融在支持创新方面的机制发挥作用还不够。这就给我们提出了一些值得讨论的问题,未来我们如何发挥市场对于创新的决定性作用,同时要发挥好政府的作用。
最后我简要归纳一下。从国际的视角来看,现在大国博弈、政治化因素的干扰太大,对经贸合作、创新合作这个压舱石形成了巨大的干扰。这是大家不希望看到的,但是又不得不面对的现实。
另一方面,在现有的约束条件下,我们也还有回旋的余地、努力的空间。即便美国政府目前采取“小院高墙”的政策,华盛顿方面、硅谷高科技企业和华尔街金融机构的想法也不完全一致,美国内部也有很多的分化。同时,这次美国的商务部长访华后,有人调侃她是为华为手机代言,其实华为手机的芯片是前几年储存下来的。我不清楚华为的情况,但是我知道荣耀手机的芯片肯定是高通和美国公司买的,尽管它是国有企业。这就说明中美的商业行为依然在有序、正常地进行当中,而不是那么简单的一刀切。中美之间“脱钩断链”剑拔弩张、愈演愈烈的说法也不符合实际。因此,这预示着工商界、民间和学界的力量要相互积极作用,对政策制定产生积极的影响。这对于我们未来的创新生态建设也是有积极意义的,因为从国内的视角来看,工商企业、高校、政府部门如何协同发力,也要不断地总结经验和教训。
本文依据嘉宾在由全球化智库(CCG)、中国(北京)自由贸易试验区(国家服务扩大开放综合示范区)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共同主办的“第十届中国企业全球化论坛”上的发言速记整理,未经本人审阅,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