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永年:区域一体化建设的九条建议

2023年8月14日

郑永年,CCG学术专家委员会主任、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全球与当代中国高等研究院院长。


 

导读 · 2023.08.14

在2023年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开发者大会上,郑永年教授分享了他对区域经济发展的深刻观察和思考。郑永年教授对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提出了九条建议。这九条建议不仅仅是对长三角一体化有重要意义,也对粤港澳大湾区等国内其他的区域一体化建设有借鉴意义。


二十大所提出的中国式现代化的五个特征,就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这是一个“五位一体”的现代化定义。在我研究现代化数十年的经验中,从来没有发现人们对现代化做过如此系统、立体和综合式的定义。这个定义也是迄今为止对现代化最高标准的定义。

高标准的现代化需要通过高质量的发展来实现。从这一角度来看,我们不难理解长三角一体化对长三角本身和国家的战略意义。简单地说,对国家来说,长三角一体化既是中国实现高标准现代化的关键抓手,更是引领中国式现代化所需要的。

我想结合自己这些年的研究谈三个概念,并围绕长三角一体化如何引领中国式现代化提几点建议。

中等技术陷阱

近年来,我和我的研究团队一直在思考的一个问题是:中国如何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和实现高质量发展,从而提升为发达经济体?通过比较欧美、日本和“亚洲四小龙”等发达经济体经济与拉美、亚洲那些长期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的经济体,我们提炼了一个新的概念,即“中等技术陷阱”。简单地说,一个经济体,尤其是一个大型经济体,从低度发展到中等收入水平可以借助从发达经济体扩散而来的技术而实现,但很难通过应用性技术实现从中等收入到发达经济体的跨越。从中国的情况来看,现在刚好处于中等技术水平。世界经济史的经验告诉我们,一个经济体如果要从中等收入提升为发达经济体水平,必须跨越“中等技术陷阱”,具体来说要具备三个条件:必须具有一大批有能力进行基础科学研究的大学与科研机构;必须有一大批有能力把基础科研转化成应用技术的企业和机构;必须具有一个开放的金融系统,提供能支撑基础科研和应用技术的金融服务。我把基础科研、应用技术、金融服务称为“新的三驾马车”。对长三角来说,要思考如何利用“新的三驾马车”来突破“中等技术陷阱”。

地域嵌入型世界级经济平台

200多年来,西方发达国家不断面临各种危机,甚至曾爆发过重大的的危机,但其科技仍在不断进步,经济仍在不断发展。一个核心问题是:发达国家是如何维持其科技和经济在创造财富方面的先进性的呢?我们认为,具有数个大规模“地域嵌入型世界级经济平台”的经济发展空间格局,是美国等大型发达国家保持其经济先进性和竞争力的关键。美国硅谷、旧金山湾区、纽约湾区、波士顿湾区和日本东京湾区等平台,通过创造和提供一系列条件,每年都吸引着世界上最优质的资本、最发达的技术、最高端的人才。如果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京津冀、成渝等区域都能形成具有自身特质的产业链,在留住自己优质资本的同时吸引优质外资,那么无疑有助于中国成为高收入经济体,并且维持经济的稳定发展。对长三角来说,要思考通过长三角一体化构建巨大的世界级经济平台的意义。

第三次开放

中国式现代化的实现需要构建诸多大型的地域嵌入型世界级平台,这些平台拥有具备跨越“中等技术陷阱”的三个条件,即基础科研、应用技术和金融服务,并通过这三者吸引全世界的优质资本、发达技术和高端人才。要构建这样的平台,最重要的前提是开放。中国近代以来已经经历了两次开放,第一次是两次鸦片战争失败之后的被迫开放,第二次是邓小平时代的主动开放。现在我们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对外,我们需要更高层次的开放,即二十大所强调的规则、标准和管理的制度性开放;对内,我们需要多个层次的开放,即不同所有制企业之间的开放、不同行政单元之间的开放、不同区域之间的开放。通过对内和对外两个层面的开放,长三角可以释放出无限的生产力,引领中国式现代化。

具体到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我根据前面讲到的三个概念,提出九条建议。

第一,跨区域协调体系建设。

长三角要一体化发展,要建跨区域的协调体系。东京湾、旧金山和纽约等区域有大量由政府、企业和社会组织的协调机构。长三角在跨区域协调方面已经走出了重要一步,已经成立了一体化示范区理事会和执委会等。但这还远远不够,还需要建立各个功能领域的协调机构。更为重要的是,企业和社会组织也应当积极参与协调,甚至在一些领域成为主体。

第二,区域劳动分工。

无论是基础科研、应用技术还是金融服务,沪苏浙两省一市(包括安徽是三省一市)是能力分布不均衡的,基础科研和应用技术的发展需要建立在劳动分工之上。各地的竞争力应当建立在自身的比较优势之上,在专精特新领域找差异化的潜力。

第三,长三角要建设开放的工业实验室体系。

长三角已经建立了很多国家级工业实验室,但仍然要通过开放来进一步提高工业实验室的有效使用率。比如,大学的实验室能不能向民营企业开放?国有企业的实验室能不能向民营企业开放?强省的实验室能不能向弱省的实验室开放?这非常重要,要减少重复建设。

第四,建设长三角共同市场。

应当通过市场化改革,促进长三角区域统一大市场的形成。共同市场的基础是统一的法律和法治。要把二十大所强调的“规则、规制、标准和管理的制度性开放”应用到三省一市之间,促进各种生产要素流动起来,使良性的劳动分工出现。

第五,建设开放的企业制度。

在公司运作方面,企业之间的互相不开放是中国最大的短板。我们的企业基本上都是一个个土豆,互相不关联,加起来很大,但大而不强,没有足够的能力在技术标准、规则和规则方面起到领导作用,一直处于跟随者的地位。促进企业之间互相开放,可以促成供应链和产业链的拉长,增强竞争意识和竞争能力。

第六,强化金融在基础科研和应用技术之间的协调作用。

基础科研是兴趣密集型,不是资本密集型。但应用技术是资本密集型。如何把基础科研成果向应用技术转化?要利用金融的力量、资本的力量。多年来,美国的大学实行产学研一体化,培养了一大批既懂得技术,又懂得金融的人才。这批人才活跃在风投界,无论对美国的基础科研还是应用技术都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长三角要抓紧培养这类工业人才。

第七,强化金融在区域协调过程中的作用。

可以通过共同设立基金等金融抓手,根据各地的比较优势和劳动分工的原则来做区域协调,推动基于劳动分工之上的产业和技术的发展。

第八,人才是生产力。

长三角在吸引外国人才方面具有远超其他地区的优势,因此要扮演引领角色,在国际范围内去竞争世界人才。示范区、长三角在争取技术移民政策方面可以率先探索。

第九,人口是生产力。

希望长三角各个城市不仅可以生产GDP,还能生Baby。费孝通先生的老家在示范区,他提出的“小城镇”在这个区域有很多。好多城市提出要“宜居、宜业、宜游”,一定要把“宜育”放在最前面,长三角一定是适合人们生活的地方,以人为本的城市。

无论从哪个角度看,长三角都具备所有成为中国的超级地域嵌入型世界级经济平台的条件,我们完全可以通过长三角一体化来引领中国式现代化。

文章选自大湾区评论,2023年8月14日

 

关键词 郑永年